第一篇: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担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重任的高校,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切实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条件。sO100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根本任务是启发和调动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自我修养境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其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需求与现实之间矛盾的表现。因此,要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受教育者身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关注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符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思想道德是社会中人们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具有规范性、渗透性、稳定性等特点,对人类自身有认识、调节、教育和激励等功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总要奉行某种思想观念和道德原则,推行某些道德规范,以表达一定的义务、责任、命令和要求等。比如,我国现阶段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倡导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提倡“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思想道德的各种社会功能不能自发产生作用,其产生作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他律,即依靠倡导、实施、推行等外在压力,使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原则行事,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行为;二是自律,指人们把社会推行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铭记于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形成一贯行为准则为标准的行为习惯的状态。他律对于让社会成员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必要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当人们的思想道德由他律状态转向自律状态,即自己为自己立法,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认识在心灵中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线,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思想道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变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作为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层次地反映着办学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规范着教育者的各种行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人才强校,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既要把大学建设成传授知识的地方,学生读书的地方,更要注重开发人、培养人,使一切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落实于学生的成才。从这一理念出发,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关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不难理解,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更能促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从他律状态走向自律状态,从而使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与健全人格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具有现实基础
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现实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化,对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政治日趋成熟,法制不断完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也取得了蓬勃发展。在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的同时,办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中心论”的旧观念正在消弭;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将“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作为工作出发点的新思想逐步树立。高等教育新观念、体制及相关制度的逐步确立,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基本前提。
第二,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基本面健康良好,愿意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加强,都使他们对祖国的认识更加真切。他们热爱祖国,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才愿望迫切,愿意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多数大学生对他们当中少数人身上出现的错误思想观念和不道德的行为感到不满甚至羞耻。他们有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提高品行,完善人格的愿望和要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愿望和要求会变得愈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第三,大学生是一个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希望受到尊重,有能力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满足尊重的需要会导致快乐、信心和力量。大学生群体正处在身心快速成长成熟的时期,自主意识强。他们要求别人的尊重和人格的平等,强调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因此,对于外界强加给他们的教育,往往不愿接受;对于教育者单调呆板说教式的传统教育方式也不屑一顾,甚至持逆反心理。他们愿意参与,希望通过平等讨论、自身实践和体验来认识和接受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快。他们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得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启迪;不仅有中国文化的底蕴,而且
第二篇: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文章标题: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担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重任的高校,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切实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根本任务是启发和调动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自我修养境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其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需求与现实之间矛盾的表现。因此,要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受教育者身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关注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符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思想道德是社会中人们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具有规范性、渗透性、稳定性等特点,对人类自身有认识、调节、教育和激励等功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总要奉行某种思想观念和道德原则,推行某些道德规范,以表达一定的义务、责任、命令和要求等。比如,我国现阶段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倡导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提倡“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思想道德的各种社会功能不能自发产生作用,其产生作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他律,即依靠倡导、实施、推行等外在压力,使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原则行事,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行为;二是自律,指人们把社会推行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铭记于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形成一贯行为准则为标准的行为习惯的状态。他律对于让社会成员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必要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当人们的思想道德由他律状态转向自律状态,即自己为自己立法,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认识在心灵中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线,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思想道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变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作为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层次地反映着办学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规范着教育者的各种行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人才强校,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既要把大学建设成传授知识的地方,学生读书的地方,更要注重开发人、培养人,使一切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落实于学生的成才。从这一理念出发,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关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不难理解,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更能促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从他律状态走向自律状态,从而使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与健全人格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具有现实基础
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现实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化,对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政治日趋成熟,法制不断完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也取得了蓬勃发展。在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的同时,办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中心论”的旧观念正在消弭;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将“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作为工作出发点的新思想逐步树立。高等教育新观念、体制及相关制度的逐步确立,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基本前提。
第二,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基本面健康良好,愿意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加强,都使他们对祖国的认识更加真切。他们热爱祖国,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才愿望迫切,愿意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多数大学生对他们当中少数人身上出现的错误思想观念和不道德的行为感到不满甚至羞耻。他们有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提高品行,完
善人格的愿望和要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愿望和要求会变得愈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第三,大学生是一个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希望受到尊重,有能力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
性需要的一部分。满足尊重的需要会导致快乐、信心和力量。大学生群体正处在身心快速成长成熟的时期,自主意识强。他们要求别人的尊重和人格的平等,强调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因此,对于外界强加给他们的教育,往往不愿接受;对于教育者单调呆板说教式的传统教育方式也不屑一顾,甚至持逆反心理。他们愿意参与,希望通过平等讨论、自身实践和体验来认识和接受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快。他们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得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启迪;不仅有中国文化的底蕴,而且有外国文化的影响,思维敏捷,有创新意识。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以自我教育方式,对思想道德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学习、研讨,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统一体,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增加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更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就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收到更好成效。
三、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
思想道德建设中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途经多种多样,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索。
第一,关注热点,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缴费上学、自主择业使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大学不再是要不要交学杂费的问题,而是交多交少的问题;上大学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是昂贵的成本才能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高校校园里逐步出现了一系列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贫困生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业难问题等等。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不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离开学生的切身利益,就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所以,新时期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从认真分析上述热点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中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社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千方百计拓宽就业门路。
第二、尊重个性,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人是最宝贵的资本和资源。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每个人个性的创造性发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正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而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正是建立在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基础之上的。大学生精力充沛,风华正茂,接受能力强,正处在发展个性,“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同时,大学生又刚离开中学校门,远离父母,还没有“长大”。因此,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这个过程,也是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时机。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向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发展;要引导学生把“个性发展”和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区分开来,把个性发展同祖国和人民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前途理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成长为体力、智力、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之“人”,适应就业需要和社会需要之“才”。
第三,改革管理,彰显“人性化”、“法制化”。学生管理是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措施的关键环节。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切实增强服务观念已成为所有管理者的共识。高校的管理也必须改变我说你通、我管你服的旧做法,确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不断加快,学生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校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人性化”、“法制化”的落脚点在于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制度。所以,我们必须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用“人性化”、“法制化”的标准审视我们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快改革步伐,适应时代要求。
第四,倡导文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也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个人和整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开展评选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文明教室、文明宿舍以及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行之有效的活动,调动班级和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不断发展的思想实际,开展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活动。比如,根据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特困生虚报家庭收入等现象,开展诚信集体、诚信标兵活动;根据学生行为举止不够文明礼貌现象,开展文明礼仪大赛,争做文明礼仪形象大使活动;根据学生不爱护公物和环境卫生等现象,开展爱校、护校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活动;根据特困生增多和独生子女依赖性强、集体荣誉感差,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的现象,开展“温馨”集体、助人为乐标兵和自立自强先进个人的创建活动等。总之,活动要丰富多彩,注重发展变化,每年突出一个重点。要通过各种活动,把广大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学生社团把其成员凝聚起来,使他们做到自律、自省,不断完善自身修养,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组织他们在校园中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使思想道德教育收到积极成效的重要方式。
《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篇: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担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重任的高校,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切实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条件。91doc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根本任务是启发和调动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自我修养境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其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需求与现实之间矛盾的表现。因此,要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受教育者身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关注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符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思想道德是社会中人们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具有规范性、渗透性、稳定性等特点,对人类自身有认识、调节、教育和激励等功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总要奉行某种思想观念和道德原则,推行某些道德规范,以表达一定的义务、责任、命令和要求等。比如,我国现阶段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倡导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提倡“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思想道德的各种社会功能不能自发产生作用,其产生作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他律,即依靠倡导、实施、推行等外在压力,使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原则行事,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行为;二是自律,指人们把社会推行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铭记于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形成一贯行为准则为标准的行为习惯的状态。他律对于让社会成员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必要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当人们的思想道德由他律状态转向自律状态,即自己为自己立法,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认识在心灵中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线,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思想道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变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作为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层次地反映着办学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规范着教育者的各种行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人才强校,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既要把大学建设成传授知识的地方,学生读书的地方,更要注重开发人、培养人,使一切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落实于学生的成才。从这一理念出发,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关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不难理解,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更能促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从他律状态走向自律状态,从而使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与健全人格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具有现实基础
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现实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化,对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政治日趋成熟,法制不断完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
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第三,大学生是一个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希望受到尊重,有能力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满足尊重的需要会导致快乐、信心和力量。大学生群体正处在身心快速成长成熟的时期,自主意识强。他们要求别人的尊重和人格的平等,强调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因此,对于外界强加给他们的教育,往往不愿接受;对于教育者单调呆板说教式的传统教育方式也不屑一顾,甚至持逆反心理。他们愿意参与,希望通过平等讨论、自身实践和体验来认识和接受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快。他们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得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启迪;不仅有中国文化的底蕴,而且有外国文化的影响,思维敏捷,有创新意识。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以自我教育方式,对思想道德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学习、研讨,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统一体,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增加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更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就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收到更好成效。
三、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
思想道德建设中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途经多种多样,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索。
第一,关注热点,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缴费上学、自主择业使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大学不再是要不要交学杂费的问题,而是交多交少的问题;上大学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是昂贵的成本才能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高校校园里逐步出现了一系列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贫困生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业难问题等等。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不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离开学生的切身利益,就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所以,新时期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从认真分析上述热点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中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社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千方百计拓宽就业门路。
第二、尊重个性,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人是最宝贵的资本和资源。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每个人个性的创造性发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正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而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正是建立在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基础之上的。大学生精力充沛,风华正茂,接受能力强,正处在发展个性,“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同时,大学生又刚离开中学校门,远离父母,还没有“长大”。因此,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这个过程,也是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时机。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向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发展;要引导学生把“个性发展”和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区分开来,把个性发展同祖国和人民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前途理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成长为体力、智力、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之“人”,适应就业需要和社会需要之“才”。
第三,改革管理,彰显“人性化”、“法制化”。学生管理是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落实思
想道德教育措施的关键环节。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切实增强服务观念已成为所有管理者的共识。高校的管理也必须改变我说你通、我管你服的旧做法,确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不断加快,学生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校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人性化”、“法制化”的落脚点在于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制度。所以,我们必须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用“人性化”、“法制化”的标准审视我们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快改革步伐,适应时代要求。
第四,倡导文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也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个人和整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开展评选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文明教室、文明宿舍以及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行之有效的活动,调动班级和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不断发展的思想实际,开展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活动。比如,根据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特困生虚报家庭收入等现象,开展诚信集体、诚信标兵活动;根据学生行为举止不够文明礼貌现象,开展文明礼仪大赛,争做文明礼仪形象大使活动;根据学生不爱护公物和环境卫生等现象,开展爱校、护校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活动;根据特困生增多和独生子女依赖性强、集体荣誉感差,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的现象,开展“温馨”集体、助人为乐标兵和自立自强先进个人的创建活动等。总之,活动要丰富多彩,注重发展变化,每年突出一个重点。要通过各种活动,把广大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学生社团把其成员凝聚起来,使他们做到自律、自省,不断完善自身修养,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组织他们在校园中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使思想道德教育收到积极成效的重要方式。
第四篇: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班风,就是班级的作风、风气。良好的班风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教师的强制,而是班风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会使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增进彼此的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此外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班风在这之中得到巩固。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形成教育的合力,使集体的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第五篇: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论文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党坝中学教师李静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更为强烈。”所以,应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从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一员,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打破单一的量化评价形式,开展质性评价的尝试。
(一)量化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但是把它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就会使之异化,偏离评价的本意。所以,单一的量化评价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的。此时,质性评价的地位就突显出来了,质性评价能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解释和描述对象的各种特征,所以应在教育教学中多加关注。
对于初中生来说,已经是见多识广了,也许他们对老师的评语不再感兴趣,但对同学的评价却很在意。评价一个孩子,要首先从日常行为开始,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其能力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全面考察,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入到评价之中。我把评价分为学习、纪律、劳动、思想、综合五方面,每方面下设几小项,列成表,上墙。这样,每个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提高评议的实效,我采用了分组的形式进行了尝试。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可以安排他和想法单纯的学生一组;有的学生沉默寡言,就把他们和大胆、泼辣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同时评价的形式、内容也不拘一格,而是灵活多样,如课上、课下同学的表现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己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可以亲自写一写,可以几个人合写、、、、、、手段也不能强调单一的标准,可以是画笑脸,可以是A、B、C、D,也可以是评语、、、、、、这样做,让学生成了评价的主体,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指点评述,却很少听到学生对老师这一节课的评价看法。我大胆地把学生评课引入了课堂教学,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都会把最后几分钟留给学生,让他们对老师的讲课谈谈感受,也许他们的说法深浅不一,也许他们的观点还不完全正确,但那些却都是发自孩子肺腑之言,在他们评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教,而且可以评价自己的学,这就像一面可以照到全身的镜子,摆在了大家的面前,既促进了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学生的学,这样做,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为了评价的主体。
(三)考试评价,一定要改。分数再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命根。在现实教学中,分数成了许多人追求的唯一目标,往往会忽视学习者所处的整体文化背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将考试的激励功能一概抛弃,极端地将分数放大成了体现个人整体素质的直接载体。
由于先天等因素,学生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表现在对同样的认知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要照顾到全面,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认知需求,统一的考试显然无力担负这一重任,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一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新型考试。
在试卷设计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考试题目,使学生产生一种平等交流的感受,产生积极对话的愿望,使他们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对能力、综合性学习也应创造性地加以体现,在考试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以往的考试,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以单一的闭卷形式为主,我们应尝试多种评价方式,如评价口语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心理素质等。以往的考试结果,教师往往按分数排队,冷冰冰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其实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对考试的结果,应加以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应使用鼓励性评语,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人生的自信,为他们将来立足社会奠定基础。在注重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在之间的相互评价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的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以求更加客观、真实,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