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面对着这一重大课题,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认识论上的成熟与提升。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知识层次高、社会感受力强,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是推动大学文化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他们和其他大学人一起,担负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任,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让其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塑造其大学文化人格,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大会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 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 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用价值, 吸收和借鉴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
二、大学生应该积极为构建和谐文化作贡献。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 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 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学生应该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们要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 通过积极的文化创新, 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文化利益。对于当代的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 应该跟上时代的主旋律, 以刻苦钻研、怀疑、求实的态度应对挑战, 成为文化创新的积极力量。
四、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员。大学生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积淀, 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 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增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全社会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氛围。弘扬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古老文明,振兴13亿人血脉相连的中国灿烂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身为新世纪的一代,能够参与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中,我们感到无比荣耀且责任重大,我们坚信——“中国人民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论文关键词: 青年大学生 大学文化建设 历史使命
论文摘要: 青年大学生和大学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他们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力量,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希望或生力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宏大背景,以历史、时代和文化为三维坐标,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学生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0引言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知识层次高、社会感受力强,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是推动大学文化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他们和其他大学人一起,担负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任,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让其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塑造其大学文化人格,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是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而“软实力”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革命力量”,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当代科学认识论者认为,“力”不仅表现为经典意义上的“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且还表现为精神对物质的作用。这一观点对发展知识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文化力”提出的依据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对人的作用来提升人的意识形态,从而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虽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创造科技的学术研究、知识创造是一种文化力;人作为劳动力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但培养、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的教育是文化力。一句话,文化软实力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生产关系及其他派生于生产力的意识形态因素,如文化形态等,都有相对的独立性,都通过其对生产力的作用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正像发展是硬道理一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面对当下大学文化建设紧迫而艰巨任务,青年大学生应积极参与进去,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而言:
1.1 以和谐文化为指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树立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和谐是一种德性而优雅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和谐文化理应成为体现现代教育对人终极关怀的文化生态系统;在我国的和谐文化构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基点和重心之所在。当前,社会转型导致了文化价值观的多样化,我国大学文化正处在价值观困惑、盲从和偏颇的危险期,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人的思想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以确保大学发展的和谐稳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凝聚下,才可能调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大学文化的建设做出贡献。和谐大学文化既是大学的软实力,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树立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当下,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大学文化建设中迫切要做的: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汲取和借鉴发达国家优秀大学文化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社会主义本性;三是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塑造大学文化品格,推进大学文化发展;四是要自觉把“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去。
1.2 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宏大背景,在与时俱进的大学文化精神的构建中,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21世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时代课题,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年大学生应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文化特质在大学理念和大学人行为中的体现;它以科学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等为底蕴,以综合化、学术化和国际化为基本指向,是一种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自由民主精神与合作创新精神、学术操守与功利目的为一体的文化精神。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人的责任,更是青年大学生的光荣使命。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大、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差,在大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对增强其生存力、凝聚力、竞争力、辨别力乃至文化认同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当今时代又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大学文化建设时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树立创新理念,形成创新思维,不仅在大学文化的内容方面,而且要在大学文化的形式和传播手段方面都能做到创新。一方面,要弘扬积极因素,抵制和批判各种消极因素,以追求卓越的创新激情、探索真理的求是态度、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投入到大学文化的生活和精神之中;另一方面,既要保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大胆借鉴和有选择地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文明成果,不断推进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民族性、时代性,力争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文化.1.3 以历史、时代和文化为三维坐标,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基础上,努力使大学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翻开人类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有关历史、时代和文化问题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类社会历史的每一步跃迁,都是在对一定文化传统的依托和超越中实现的。人与文化的这种矛盾冲突所形成的张力正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所必要的,所以,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就成了人在特定时空中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更新。当人类在时光隧道穿行到21世纪时,每一个有思想的青年大学生更应该以历史、时代和文化为三维坐标,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同时,积极参与现代大学的文化建设,既以史为鉴,继承优秀的大学文化传统,又面向时代和社会实践,大胆创新大学文化,努力使大学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当代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愿望最为强烈,然而,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如何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并把此与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联系起来,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义利关系并把此与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这关乎到青年大学生如何成才,成什么样的“才”的问题,也直接关乎到当代大学文化的形态、风貌、主流和精神。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世界”里,青年大学生应充分借助自己饱满的激情、复杂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生命历程看作是建立精神、修正精神的文化历程,既要立足于对现实世界的把握,又要实现意义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既要享受物质的人生,也要创造文化和精神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1.4 以大学校园文化为主阵地,在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前提下,奏响学习、处人、做事、爱情、消费等等的交响乐,不断凝练大学文化品格,推进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由保守封闭逐渐走向了宽松和开放,为大学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交流和互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此期间,不仅国内各院校之间,国内与国外大学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和行业界限被打破,站在科技前沿的高等院校完全被置身于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大学校园文化已经没有了有形和无形的界限而更趋开放。如前所述,大学校
园文化的核心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的风采、气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现;而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良的校风、学风和优秀的大学精神,各民族、各地域文化成果的风云际会,又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积极地以大学校园文化为主阵地,在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前提下,奏响学习、处人、做事、爱情、消费等等的交响乐,不断凝练大学文化品格,推进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一是培养自己的成才品格。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勤奋学习、艰苦创业,让自己火热的青春结出充实而饱满的累累硕果;二是培养自己的成人意识。逐渐把自己养成自立、自强,懂法、守法,有责任意识和道德良知的现代公民。三是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既要塑造自由、平等、协作的学习风气,又要创造民主、高效、有序的治学环境,同时,要努力培育文明、高雅、多元、动感的校园文化生活。四是形成自己正确的处世态度。在追求科学、合理、殷实、简约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塑造自己高尚、平和、健康、和谐的精神生活。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代的大学文化建设中,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或缺的。青年大学生以自己所特有的“后发”优势及所拥有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精神等力量,演绎和催生着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相信经历了2008年暴风雪和抗震救灾悲壮洗礼的青年大学生,定会进一步破除所谓“80后”、“90后”的文化预设,勇扛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完成祖国和人民光荣而神圣的重托!
第三篇:试论大学生在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大学生在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学 号: 班 级: 作 者: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社会。社会主义有如下几个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一个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有着共同的价值信仰和道德规范、充分实现社会主民主、充满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是执政党重要的执政能力之一。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其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关键词】大学生、和谐社会、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
作为大学生应明确其基本角色是“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这种“人才”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作为社会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个体,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成员的人格,总是受着这个社会的群体人格的影响。反之,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体也会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形成。因为在我国由大学生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每年都以数百万计而加入到社会群体之中,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置。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大学生如何参与其中呢?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素质及建立和谐社会的意识。
1、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较高素质的建设者之一。我们就因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好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在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建设社会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水平,并利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
2、培养自己所应有的和谐社会意识。作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大学生,应具有:民本意识,努力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民主法制意识,培养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素质;公平正义意识,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公道正直地为人处世,维护社会公义;生态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关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后果;还要有正直、善良、朴素、坚强及进取意识,在社会与学习生活中发展自己。
3、培养自己很好的建设与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扎实的教育与培养,使大学生树立和谐意识、宽容精神、民主作风。
二、通过一切可进行的途径,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建设,并在建设中发展自己。
1、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注意各种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学校的途径,社会的途径及自己组织、创造有益的活动区促进建设。
2、在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建立过程之中,大学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只要我们肯于投入其中,就一定会在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上起到巨大而关键的作用。
而且,大学生应当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财富的骨干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达的物质生产为前提。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需求,就缺少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最根本性的条件。因此,要想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目标,首先必须使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广大青年的不懈奋斗。作为青年中特殊的社会群体,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极为宝贵的人才智力资源。由于他们的年龄优势,并且都将掌握着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人生发展和创造的黄金时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能够发挥着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物质基础的骨干力量。
其次,大学生应当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政治的文明进步为保障。没有发达的政 治文明,不能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就没有了凝聚全体人民力量的有效思想武器,也就不可能使社会的经济、政治能够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因此,要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要发展政治文明。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对国内外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他们大部分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热情,积极要求社会变革向上,对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前景充满憧憬,期望值高,最后,大学生应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仅仅依靠丰厚的物质基础、发达的政治文明是不够的,这一目标的达成,还必须依靠和谐、先进文化的建设。大学生作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接教育对象, 经过大学阶段严密的课程体系的教育,在接受了系统的主流教育后, 接受、吸取、过滤、掌握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人。因此,大学生对于文化的选择和创造, 对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文化要素的不断内化、过滤, 会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从而能够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的认同力量。
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十分丰富, 可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根本上讲, 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人, 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质上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既给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机遇, 又对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大学生必须不 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优化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一方面,作为大学生,需要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能适应多种社会角色,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的内容;书本知识也将对社会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角色意识,使之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为了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首先应从“小我”走向“大我”,努力发展自己,绝不固守自我;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担历史重任,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另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潜能,前提条件是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帮助他们掌握适应社会的本领。其主要内容有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自我表现能力,持续发展倾向与高度创造力和人际关系调节的能力等。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基础。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素质的均衡性发展直接决定着人才的施展空间和人的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素质的提高,除了要充分发挥高校“两课”教学的思想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还应当 积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并掌握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此,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优化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当中,正确定位是社会角色成功扮演的前提。正确定位也有利于大学生清楚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明确自身社会角色,有利于增强在社会角色扮演过程当中自身行为的目的性。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较高素质的建设者之一。我们就因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好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在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建设社会。作为社会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发展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历史的进程当中,作为社会的主力军,我们应当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共同促进祖国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建立过程之中,大学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只要我们肯于投入其中,就一定会在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上起到巨大而关键的作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肩负历史使命,实现人生价值。参考文献:
[1]赵日刚:“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光明日报,2005年1月20日
[2]郑黎芳:和谐社会和大学生。上海交大,2007-07-01 [3]张力红,《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培养对策》[期刊论文]-继续教育研究2006(05)
[4]秦福叶,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河南教 育(中旬),2011年06期
[5]沈许龙、龙银成、颜士敏、李晨、毛春红,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7期
[6]左石华、何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3期
第四篇: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办好义务教育;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就业。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时代的主旋律,建设过程中正需要一批较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好的带头人。在挑选带头人的过程中,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尊重农民意愿,选拔出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村官”,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与此同时,在城市就业压力紧张、新农村建设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是途径之一。大学生当村官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体现了大学生就业的新动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期待,大学生将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正确处理大学生当村官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当前农村传统的人才聘用模式的矛盾,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的迫切要求。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需求价值
正文:
建设新农村呼唤人才,需要发挥各方面人才的突出引领作用,但同时,新农村缺乏人才、留不住人才,这已经成为摆在新农村建设面前亟须破解的一道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走进农村,建设农村,重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他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通过有关部门和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
一、大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村官是时代的需求
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农村基层干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要作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进一步抓实、抓细、抓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新农村建设者。有组织、有计划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的重要举措,也是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让党政干部培养链深深扎根于基层人民群众之中,扎根到农民这个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之中,努力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必将有利于保证我们干部队伍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政治本色。
2、大学生村官推动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到农村去,不仅是实现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进步、与农村共发展的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群众的期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农村,大学生们宣传和实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多功能性现代农业,帮助农村基层干群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态环保、粮食安全、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丰富内涵;逐步放弃那种体现单纯经济观点的陈旧发展观,形成与十七大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的工作基础;进而争取生态环保、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政府投入,促进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建设。
同时,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为大学生们施展才华、报效人民、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机遇,也是我们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实践证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有利于改善村级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3、大学生村官是专家和农民之间的桥梁
大学生“村官”由于知识水平较高、思想开放,是农村中的“新鲜血液”,理所当然应肩负起充当科普宣传员的重任,当好农业专家和农民之间桥梁。大学生“村官”只有做好三点才能在普及科技知识当中有所作为。第一,入乡随俗,亲近农民、亲近农村、融入农民这一群体。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相信农民,以学习的态度来对待农民、对待周边的事物,要学习和理解农民目前的现状。第二,与农民交朋友。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了解本村的资源优势所在,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第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当好农村干部的参谋。大学生不光是来当“村官”,也不是来当劳力,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有针对性的再学习,用新型的思想影响农民的科技意识,帮助农民学习科学技术。
只要大学生“村官”能够在科技推广、帮助农民致富上认真地做成一两件事,就会取得农民的信任,自己的信心也会更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必须在科学知识普及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型的农民、有知识的农民、思想活跃的农民,应当在农村科技发展上、新的思路上多出主意、想办法、做贡献。
二、大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深入推广
1、高校需做好培养和推荐工作
引导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在为大学生就业和干部培养带来崭新视野的同时,也会出现种种问题和困难。例如,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勇敢面对困难,真正“扎根”农村;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农村基层工作等等。
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者和输出者,更要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的独特优势,做到不仅将村官“扶上马”,更要“送一程”,为村官的成长和成才保驾护航。简言之,就是围绕大学生村官的推荐选拔、岗前培训和支持服务环节,高校应当认真组织实施,深入开展工作。
高校应首先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熟悉、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的状态,掌握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智力支持,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障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再次,高校可以牵头建立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平台,帮助大学生村官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2、政策上应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有利于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但在不少地方,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很少,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地区更是留不住人,大学生村官流失率比较高。这不仅是因为对大学生村官重视不够,而且也与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激励机制建设
滞后有关。
应该建立规范的法规、制度,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的长久性。从激励机制和理想信念两方面来培养大学生村官,使他们实实在在为新农村建设作奉献。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纳入财政统发,享受与乡镇干部基本同等的福利待遇。建议建立大学生村官培养规划,使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得到锻炼,成为农村科技推广带头人、市场经济闯路人和文明创建的引领人。
同时,也应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确保大学生担任村官收到实效。有关部门要认真选拔、就近安排。可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自己家乡或是家乡附近,便于尽快熟悉情况开展工作;注重对农村工作方法的培训。针对大学生村官缺少农村工作经验的实际,进行业务培训。积极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帮助他们在服务农村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大学生应该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
1、做现代农业的有效推进者
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承载者,责无旁贷地要站在了培训和教育新型农民的第一线,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大学生走进农村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在培训农民致富和培训农民推进农村现代化经营管理,以及培训农民发展经济等方面有所作为。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村级民主建设,大学生应该做农村民主建设和管理的创新者,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把创新精神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细节当中。
2、成为农村的有用之才
大学生要勇敢接受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无愧于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机遇不是明天,也不是后天,就是现在!用我们的知识,去服务新农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有用之才也是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农村发展了我们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发展,只有农民富裕了我们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相信大学生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如虎添翼,发展的更好、更快!
3、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面对大好机遇,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市场调节和国家需要相统一,尊重价值规律,不随波逐流,西部需要人才,东部也需人才,跟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就业去向。不要一窝蜂地当西部志愿者,造成国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巨大浪费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应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与世俱进,提高认识,拼弃错误就业观念不断充实头脑、活跃思维、加强修养,用政治理论武装头脑。无论身处何地,都要自尊自爱,保持一个中国人优秀形象,防止我国出现人才流失;时刻等待祖国的重用,克服祖国发展的障碍,必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就是本文的真正要义。
四、结论
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一次面临挑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新”字,建设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健康住宅理念成为当务之急。我们需要的是在以人为本,在“节能省地型”的原则下,开展新一轮的、有文化特点的农村自然村庄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扎根这片热土,深入血脉,以情感、以智慧,从关心到关怀,从来路到反哺,从给予到建设,一步一步地行进,一步一步地夯实,一步一步地在实效中证明。
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可以实现双赢。其一,让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光辉在农村大地上闪现;其二,大学生可以到农村播撒文明的火种,并让播撒者在文化寻根中成长;其三,在农村开辟大学生就业新天地,并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通过双赢的实现,让大学生对
未来的发展和农民对新农村的建设都有一个美好的预期。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足够的舞台让我们得到锻炼,不可否认,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些工作的背后,浸透着大量大学生志愿者的心血和汗水,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信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有团中央的支持和指导,新农村建设事业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志愿者,而大学生志愿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人民日报》..[2] 事关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决策——一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民日报》.[3]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二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民日报》
[4]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民日报》.[5] 陶应虎 徐立岗 王鑫.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消费导刊.Nov11 2008.[6] 姚卫浩.不断推动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科学时报.2009.[7] 关注:川农大学生感受新农村建设.武陵都市报
第五篇:切实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切实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全局中,人民政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色彩鲜明,文化作用突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人民政协应发挥精英荟萃的人才资源优势,稳定求同存异的思想政治基础,蓄积领域广泛的多元文化底蕴,以人民政协事业的持续发展,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人民政协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称为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一)人民政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造和伟大成果。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继承、扩大和发展。从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都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典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的理论依据。
(二)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
关于人民政协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促进了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作为人民政协的缔造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政协的独创性的重要思想,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按照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战略布局,总结党领导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创立了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对人民政协事业提出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所有这些,都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人民政协的主题和旗帜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
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大联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是人民政协高举的两面旗帜,团结、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人民政协的旗帜和主题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人民政协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调谐,和而不同,贵和执中,和衷共济,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民政协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荣辱与共、囊括一切的理念,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了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谐是人民政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人民政协承认差异,承认矛盾,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讲求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协调并进,思维路径是求和,工作方法是协调,工作态度是和气,工作关系是合作,工作氛围是和睦,工作目标是实现政通人和。人民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突出以和为贵,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鼓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各种看法得到充分表达,使各种利益诉求得到反映和关切,使各种智慧得到交会和融合,促进各利益主体的共存、共生、共利,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
关系的和谐。
(二)人民政协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人民政协高举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整个人民政协的价值理念,成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共同追求,成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人民政协工作的精神标尺,并通过人民政协广泛影响和凝聚各方面人士,在大的原则方面达到志相同、心相通、情相连,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同心同德,协力奋斗,争取各项事业取得更大胜利。人民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
三、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对人民政协发挥作用、彰显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征,高举的旗帜,把握的主题,决定了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优势,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人民政协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人民政协有着人才优势。同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样,文化的繁荣发展,关键也在于人。人民政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能够广泛凝聚智慧,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促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人民政协聚集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汇集了大量的科技、教育、文艺、体育等各界知名人士,是推动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生力军。这一浩荡的人才方阵积极投身文化的改革发展实践,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才智,必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人民政协有着优良传统。人民政协有着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广大政协委员通过自我提升,树立形象,能够引领和带动自己所代表的界别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
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以存史资政、以史育人为目的,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项具有鲜明统战特点和政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三)人民政协有着独特文化。人民政协 63年的伟大实践孕育生成了独树一帜的政协文化。这一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化犹如一条血脉,渗透在政协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始终。人民政协的制度建设、政协组织的政治运作、政协委员的政治行为等都受着政协文化的影响,体现着政协文化精神,显现着政协文化特色。随着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政协文化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人民政协的发展和实践证明,人民政协事业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互依互促,相辅相成。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才有了人民政协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同样,也正是有了人民政协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取得长足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精彩纷呈。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人民政协要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进一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把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独特优势运用好、发挥好,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