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
全民国防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而当代大学生是有活力、有前途的一代,是祖国的栋梁,是祖国的希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历来都比较关心国家政治,有着较强的国防意识。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大学生更是国家这个“大家”的顶梁柱。
一、对高校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综观当今世界,一方面,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尽管是时代的主题,但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多级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单级与多级的矛盾、称霸与反称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大大的加剧了世界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而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另一方面,以高科技为标志的国际军事竞争愈演愈烈,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显著特征的新军事变革如火如荼,全球化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严重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土、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由此导致的局部战争、武装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危害加剧。
未来战争是高度现在化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角逐,但归根到底,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高科技战争需要大批既有报国之志又有专业技能的国防后备人才。国家依据战略格局的变化、军事领域里的深刻变革、我国新的社会环境及其给我军建设和事业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始终把我国国防后备力量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大国防观念,帮助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清醒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生力军。
2、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需要。
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焦点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即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一些军事科技知识与技术,组织管理知识和才能等,以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现代化的需要,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开展国防教育更具有特殊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以及正确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当代青年学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思想敏锐,勤于思考,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他们的国防观念淡薄,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和倍受关爱,使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学生通过进行国防教育,特别是军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到人民军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献身,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有利于学生学习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活跃思维方式;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生接受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方面,具有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改进办法 1〃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国防教育既是国家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工作,又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高校国防教育现状也令人担忧。例如:有些高校在新生进校时象征性的进行几天军事训练,军训中重要一环――实弹射击(打靶)也会因为场地条件所限等原因而推迟或干脆省略;有些高校未开设相应课时的国防教育理论课程。分析其原因一是缺乏相关专业教师;是外聘教授、专家需要一定课酬等劳务费,由于经费紧张造成此事不了了之;三是根本未将国防教育理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也就更谈不上进行国防理论知识传授了。
造成如此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还未完全形成体系。2〃加强和改进国防教育的具体措施
我国国防教育从开始到现在已初步形成规模,从立法到建立体制,从军事目标,施训模式,经费保障,教育队伍带教学大纲,军事训练和学籍管理等方向,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通过高校教学评估,将国防教育纳入评估体系,举行相关军事教育比武、展评等途径,积极的争取形成一个系统工程,确保国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以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的内容的国防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是大二开设的军事理论课为主体,同时辅以各种不同类型国防教育讲座和国防活动,组织各种国防协会等等。以及通过创作各种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等一系列的宣传作品以及革命胜地和英雄人物对广大的学生进行教育。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
2〃 1完善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建立和健全军事教学机构,大力推进军事课课程建设。
组织学习好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等理论,鼓励大学生明确国防动员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增加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鼓励大学生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战争关和方法论;鼓励大学生正确分析我国的周边环境,增强国家的安全意识;鼓励大学生明确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 响,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鼓励大学生明确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树立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2〃 2以军事理论为主,以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辅。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开展的“土壤”,否则国防教育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为契机,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是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创作各种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片和戏剧使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或深入企业基层,或远行到西部农村,以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作为切入点开展理论宣传、挂职锻炼、法制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
2〃 3深化和提高了思想认识,使高等院校加强对学生军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强做好学生军训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是为国防的军队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的重要措施。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要把学生军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要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和军事教育学科建设,改进军事教学手段;完善军事训练与教学设施,提高军训质量。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学生军训工作职责和任务;科学制定规划,有计划的抓好学生军训 普及工作。
2〃4强化教学业务培训,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专兼结合的军事教师队伍,是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的重要保证。建立高等学校军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开辟军事教师选拔、培养新途径。培养一批专职和兼职军事教师,尽快解决高等学校军事教师不足;择优选配好军事教师,抓好培养、管理的考核工作,逐步建立一支水平较高、数量上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军事教师队伍
2〃5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军训工作顺利开展;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保证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部门要重视学生军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部队训练机构和民兵训练基地保障学生军事技能的训练。并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对现有的训练基地进行改建,完善配套设施,增大承训容量,提高保障能力,尽快建成一批设施配套、保障功能齐全的学生军训基地。不仅如此,在训练中,坚持贯彻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的训练原则,要求每个学生做到言行举止军人化,内务卫生标准化,操作训练规范化,教育秩序正常化,每日生活制度化。
国防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对作为未来祖国栋梁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更是一门必修课。而国防教育工作的好坏也与学生工作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应大力促进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其对学生工作起到一个积极促进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为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保证高校局面的稳定,促进高校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大学生在两岸交流中起的作用
你认为大学生在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中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文化教育是一个名族看不见担当软实力,文化教育培育优秀人才对国家兴盛做贡献。两岸青少年是两岸和平发展未来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承担桥梁媒介作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引领时代潮流,两岸大学生应积极交流,台湾大学生可来大陆深造:借助大陆高校优越的条件,感受大陆的文化氛围,探索中华文化的精髓。两岸大学生自由进行交流沟通,构成两岸坚实的桥梁,把共同的民族情感传承给两岸的青少年,从而奠定了彼此友谊和和互信基础。应深入发展青少年社团交往,两岸大学生互动。以文化教育形式,以大学生交流带动两岸关系和谐发展,树立共同远大理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单纯的两岸经贸关系和浅层次的文教交流,仍难达成两岸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目标。有鉴于此,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信任、培育共同价值、增强共识是十分有意义的,加快推动两岸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程,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文化架构,为未来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创造条件。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塑造中华文化的时代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青年大学生应在文教交流中担当重任。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理应在两岸文教交流中扮演好“增进友谊的桥梁、吸取经验的先锋、加强融合的推手、维持稳定的台柱”等重要角色,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
首先,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肩负责任。就陆生而言,有责任和义务树立良好形象,更要深入了解台湾社会。对来自台湾的学生,大陆学生理应帮助他们了解大陆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以此加深相互了解,减少彼此误会,建立深厚友谊。其次,当好大陆先进文化的宣传者、台湾先进经验的学习者。两岸社会、文化发展差异较大,但各有所长。青年学生应在两岸交流中主动宣传大陆建设成就,更应学习借鉴台湾各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相互融合。
总之,两岸大学生应积极交往,为两岸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篇:大学生在知名企业中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知名企业中就业问题:
摘要: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
况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出现的问题也更多,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存在着标准偏高、结构失衡、理性程度不足;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弊端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高等教育应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大学生;知名企业;就业问题;对策
古人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精彩而充实的暑假生活就像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每日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中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一个月,回首这一个月,最难忘且最有意义的要数社会实践了。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对本地知名企业,例如:南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龙润集团等进行了调查访问,了解了很多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情况与问题,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慨。
一、大学生在知名企业中就业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到知名企业中就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存在脱节。通过调查,我发现,好多大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才不对口,企业优先考虑的是他们所需的专业,然后再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很多问题: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2.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3.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由于好多大学生在学校里只顾读“圣贤书”,忽视了社会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参加工作时,发现实际与书本知识脱节,在面对现实困难时感觉无从下手,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因此,我们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后才能更好投入工作!
二、大学生到知名企业中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经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待就业大学生群体增大。从到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长到630万,翻了六番多,毕业生就业率为70%,毕业生就业率为73%,毕业生的就业率是72.6%。到了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率就更低了。每年净增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加。
2.准备不足,生涯模糊。好多在校大学生对于就业还很模糊,好多是等到大三才开始准备,这样没有目标,显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是处于劣势的。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有危机意识,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准备。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在调查分析中我发现很多大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较多的放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了。
3.大学生盲目择业现象严重,大学生在预就业阶段,比较迷茫,对就业信心不足,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岗位选择方面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方面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同时,社会需求变化,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而且,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4.对学校
老师、家长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的老师依赖,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们落实单位,或者是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近几年,从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社会上出
现了越来越多的失业大学生,亦出现“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这是社会竞争之趋势,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主观原因: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符合社会需要、就业创业能力薄弱、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成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5.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三、大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对策的思考要想解决到知名企业就业难的问题,只靠我们大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这是国家、社会、学校和我们自己共同的责任!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就行不通。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川。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一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3.用人单位:积极完善用人制度。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4.大学生自身:积极适应就业需要。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热情。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我们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最后.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于关注工资水平与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暑假社会实践,我感到自己学的东西还太少,真正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大学生,我们应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更应该意识到就业的困难。所以我们应当在今后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成才,主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再也没有理由去怨天尤人,我们要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作为在校大学生,就业是我们即将面对的问题,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要把学习和成才当作头等大事,积极利用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发扬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用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到实践中检验,展示出新世纪大学生的风采,为以后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四篇:大学生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我们对文化的界定上来看文化需要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创新。大学生是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实践、建设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责任的有力承担者,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与敏锐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使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化传承与创新已被视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而大学生无疑成为了实现好这一基本功能的主体。大学里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多种文化创新的平台,提供给了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厚的土壤,我们有着坚实的外部条件的支撑。当今社会和教育部门也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各种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学校在学院设置、课程开设等各个方面也充分配合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如我校的吴玉章学校,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还开设了多门文化素质公选课。文化素质公选课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现,对于丰富我们的人文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提供文化创新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在文化传承上,大学生有着相对良好的文化接受能力与认知机会,因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同感。另外,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起着重要影响。我们有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守文化道德规范,并带动影响他人。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感知欣赏能力。“你在欣赏自己传统文化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你触摸到了民族的灵魂。”我校开设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程,就是对大学生文化传承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文化创新上,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积极参与进各种文化创新活动中,切身感受文化创新的挑战性及其带来的乐趣。我校一年一度的挑战杯比赛、各个学院学年初开展的寝室文化节,各种征文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都是培养我们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通过大学生们的自主亲身参与,我们能够借助现有的知识衍生出很多新知识,这就达到了文化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大学生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继承的创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自觉的充当文化的传承者,对已有的文化有了较好的整体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离开了创新的传承也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会导致文化的僵化,显得与整个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变得异常尴尬。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这并不是两个完全隔离开的身份,相反,我们要拔这两个任务统一在一起,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在学校组织发起的各类创新活动中将他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更有效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学生团体给学校的文化建设献计献策,让我们的文化创意得以付诸实践。
第五篇:论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赵阳 0942805318
论文摘要: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其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应当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财富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应当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大学生应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重要力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在给我们的应对能力提出挑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需要继续巩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还必须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个阶层人民能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积极的社会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其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首先,大学生应当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财富的骨干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达的物质生产为前提。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需求,就缺少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最根本性的条件。因此,要想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目标,首先必须使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广大青年的不懈奋斗。作为青年中特殊的社会群体,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极为宝贵的人才智力资源。由于他们的年龄优势,并且都将掌握着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人生发展和创造的黄金时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能够发挥着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物质基础的骨干力量。
其次,大学生应当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政治的文明进步为保障。没有发达的政治文明,不能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就没有了凝聚全体人民力量的有效思想武器,也就不可能使社会的经济、政治能够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因此,要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要发展政治文明。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对国内外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他们大部分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热情,积极要求社会变革向上,对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前景充满憧憬,期望值高。
最后,大学生应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仅仅依靠丰厚的物质基础、发达的政治文明是不够的,这一目标的达成,还必须依靠和谐、先进文化的建设。大学生作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接教育对象, 经过大学阶段严密的课程体系的教育,在接受了系统的主流教育后, 接受、吸取、过滤、掌握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人。因此,大学生对于文化的选择和创造, 对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文化要素的不断内化、过滤, 会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从而能够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的认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