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13:2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董 瑞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给化学实验教学带来的新启示、新方法、新思路,当前实验教学其标志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真正承认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新课程立足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位化学教师要强调实验教学,让化学实验充实整个课堂。新课程理念应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实验教学自主学习科学探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目前,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在全省各初中正式展开。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结合自己实验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新课程理念给化学实验教学带来的新启示、新方法、新思路,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把新课程理念融入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一、改革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当前实验教学其标志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真正承认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结合仁爱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宗旨,我们抛弃了由一人准备,全班等侯;一人板书,全班笔记的授课模式,而代之以教师引导,全班准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㈠发掘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新教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不仅色彩艳丽,图文并茂,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到处体现出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令人振奋不已。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应成为教材有力的开发者。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时,我首先让学生把燃着的两根蜡烛不同高度地放在烧杯内,然后提问:“怎样才能使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学生甲:“用口吹。”学生乙:“用水淹。”学生丙:“用玻璃片盖。”„„我对他们提出的答案均表示肯定,同时出示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并将二氧化碳缓缓倒入装有蜡烛的烧杯里,于是燃烧的蜡烛由下而上熄灭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那个集气瓶里装了什么东西,竟然能使蜡烛熄灭?”“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灭,高的后灭?”我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一课。”通过设问质疑,使学生带着悬念积极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

㈡让课堂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具有不可低估的创造性,教师的职责是要把学生这种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而不是去操纵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维。

在《二氧化碳的制取》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3.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学生通过这组实验现象对比,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的:有人认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快,用这种方法合适;有人认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反应速度适中,用这种方法较好。没有人认为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因为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反应速度太慢而且很快反应就停止了。学生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强烈了。这时我及时引导: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出的二氧化碳还需收集研究,两种方法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哪种方法更适合于实验室使用呢?问题一下就明朗了:应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可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为今后主动学习化学迈进成功的一步。

㈢适时拓展和总结,在运用中形成知识体系。

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只掌握到一些零碎的知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随着学习的逐步推进,我们注意引导学生适时拓展和总结,使知识在运用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当学生掌握了某种气体的制取方法和装置设计时,他们的知识结构是片面不完整的,还应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制取其他气体,巩固刚学到的知识。为此,我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后补充了一道练习:在通常状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能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钠混合加热来制取氨气,请你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设计一套制取氨气的装置。

二、联系实际,深化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对化学课产生了空前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僵化模式,变得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常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如: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状况日趋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如河中鱼虾绝迹,黄河断流,长江洪水成灾,北方沙尘暴侵袭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臭氧空洞等,早已不再是新闻。通过学习水污染、空气污染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将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为学生树立尽量减少污染,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意识。

再如由于人们大肆砍伐森林,过度开采煤矿石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已是

明显贫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我们探讨“如何开发新能源”、“环保汽车”、“西气东输”、“海底深处的‘可燃冰’”时,有一位同学画了一则漫画:画面上有一位小朋友冻的瑟瑟发抖,向妈妈求救,妈妈说世界上的煤已经用完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副漫画让我们联想到了许多,这不正是我们课堂上设法寻找的吗?

又如美国借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的生化武器,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由SARS病毒引起的令人惊骇非典型肺炎;由塑料垃圾引起的“白色污染”„„,这每一个话题都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三、整合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㈠让化学实验充实课堂

化学新课程十分重视化学实验及其教学,将实验探究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强调实验教学,让化学实验充实整个课堂。

⑴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做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更要注意观察:钟罩内的水面是上升还是下降?上升或上降了原空气体积的多少?为什么?这样就避免了只注意红磷燃烧发出的大量白烟,忽略水面上升了空气体积的1/5的现象。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若实验结果水面上升不到空气体积的1/5,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分清了观察的主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⑵积极发掘,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探索性实验。如学习《铁的锈蚀》一节时,对于钢铁生锈的条件,我们不是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一周前开始指导学生做三个铁钉生锈对比实验。(1.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2.铁钉在潮湿的空气,3.铁钉浸没在水中)上课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4、如何防止铁生锈?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难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最易生锈,只要将铁器与水或空气隔绝就可以防止生锈了。

㈡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示出新的前景。在化学第一单元《绪言》教学,我们通过课前准备,寻找切入点,搭建教学平台。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协助学生操作软件,组织学生讨论,从中引出应有的结论。通过“光导纤维”、“地球上的变化”去证明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里。利用互联网下载大量的图片,介绍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同时增加了“绿色化学”、“碳-60的结构和用途”等高新科技的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

义教育。

㈢让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立足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化学小实验和社会调查,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例如摄影冲卷;对土壤酸碱度的检测;测定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调查它们对自然界危害及防治方法;建筑、合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了解;如何防止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水是人类重要自然资源》后,动员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学习净化水的方法,结合苏中制药厂附近河流被污染情况,尝试设计净化方案,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明确化学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新课程理念应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研究》(2013年10期、2014年3期)

2.《湖北教育》(2014年3期、4期)

3.《人民教育》(2014年2期)

4.《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年20期)

5.义务教育教科书仁爱版《化学》(九年级)(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新课程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作为一名刚踏入教师行业的英语老师,我对英语的教学方法还在探索之中,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非常熟悉了。因为我们刚一入校,学校各级领导以及我们英语组的老师们就跟我们多次强调了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那么,落实到平日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结合这个理念,去上一节生动活泼、学生能动性强的英语课呢?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感想。

一、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新的课程观,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以及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树立学生个性意识和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的生本意识。我们要认识到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文化的共建者。

二、应该承认并明确语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通过这一两个月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法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学生初中没接触什么语法知识。事实上,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属于foreign language(外语)的范畴,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回想入校以来我们所听的英语课,我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语法教学,这一现象越到高年级越普遍,越是毕业班越普遍。

英语课改的重点是改变英语课堂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倡导体会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综合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由于语言知识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外语的了解,因此我们要避免从“语法”的极端走向“听说”的另一极端。

三、重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使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1.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而带着兴趣去思考和学习,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对所学内容可以加深记忆,在!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的运用,大大节约了传统教学“板书”的时间,不仅能实时、高效地传播信息,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程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通过使用多媒体真正达到“小课堂、大社会”的最优化效果。

对于多媒体技术在英语中的应用,我有以下体会:

①不但要实现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以前教师的满堂灌是通过教师的“讲”来实现的,现在有的课则换成了电脑多媒体来实现。使人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实际上对教学质量没有什么帮助。

②重视教学的实际效用,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

多媒体的运用要有利于突破重点突破难点,比如,在英语教学中,Revision(复习)阶段和Presentation(展示)阶段,电脑多媒体有信息量大,节约时间的优势,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但在Practice(练习)阶段,其灵活性,交互性不足,如果一味强调多媒体技术全程使用,反而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多媒体也一样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

③忽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教学地位

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完整性和全程使用,而不顾教学规律。完全取代其它教学手段,完全不用黑板和粉笔,以为不在课堂上使用这些传统工具是先进的体现,其实这是不可取的。黑板和粉笔字有其独特优势,有时还是不可替代的。

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外语教师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中国人用电脑的最大困难是打字不熟练。然而,每一位想用现代技术教学的教师必须克服这些困难。而英语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当是掌握现代化教学技能的先行者。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语法教学和多媒体使用的几点看法。总之,学习语言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教学语言离不开反思研究。我们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所创新。在反思中继承和吸纳传统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摒弃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如“填鸭灌输、题海训练”等。通过教学反思,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并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新型人才,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章为英语论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英语论文网服务于各位学者、教师、医生、公职人员、学生等,为各位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等论文方面的服务,为您解决评职称,写论文等方面的烦恼。!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新课程理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实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知识授受的教学传统,探索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均衡发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一个中学的政治教师如何进行政治课课堂教学?如何将新理念落实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

从教师的角度看,我认为以下两方面比较重要

1、大胆转变教师的角色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导演、是配角,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大胆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方式,要善于扮演导演角色把学生推上“舞台”由他们去“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同时老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一堂课就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秩序井然地得以完成,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以人为本,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培养学生,挖掘、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

1、要端正对学生的根本态度

在角色定位上,教师要摆正位置,减少“身份角色”,不以势压人,不以压代教,多注意感情上的交流。在语言表达上,不用命令式、训斥式教学,多一些商讨、对话式教学,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平等的姿态、平易见人的风格来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

2、要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师生情谊深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谊有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呵护学生的内心情感,融洽师生关系,达到课堂教学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之效果。这样才能树立师生间平等、尊重、信任的观念。

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一、对教材的丰富和整合的探索实践

以往思想品德课具有既定性、凝固性和闭锁性,教师则是消极、被动的执行者,对教科书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很小。而今,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将随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构建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教材与鲜活的现实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统一体。

如:在学习初三《思想政治》第二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部分知识时,我没有按教材的编写顺序来讲,而是请学生先谈自己家庭近几年的变化,感受生活所在社区的变化,然后,再看国家的变化。就向聊天一样,学生情绪也很积极,从“吃穿住行”,从“小家”到“大家”,从“神六”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最后展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用科学的数据再次证明学生的“感觉”,最后得出结论。再如:在学习“关于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个问题时,教材讲的比较简单,我从网上查阅这方面资料,从“国家的政策”、“国内外的市场”、“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予以补充和讨论;而谈到“挑战”,则从学生所熟悉的“资源、环境”入手,然后到“老百姓关注的上学、就医难”以及“区域经济的平衡问题(共同富裕)”等问题,其间补充了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典型的事例,整节课学生不再象以前那般昏昏欲睡,死气沉沉,而是积极的参与,那种为祖国自豪骄傲的感受,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他们的眼睛更加明亮起来,作为教师的我心里也体会到了该学科的价值,内心充满了愉悦。

可见,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时政资料,使其成为课程资源,进入课程流程,使我们的教材直面社会,关照现实,捕捉前沿。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的形象、生动、具体而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对学生合作学习具体方式的探索实践

合作学习是达到这种需求的有效途径,同时它又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和认知,情感升华的过程,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的统一。

如何去实施才更有效呢?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我们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何创设?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这样在施教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具体实施方式,如:怎样分组?如何展示?提供哪些信息给学生等。最后:教师要调控好课堂节奏,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阐述个人见解,将学生认识上的差异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如:在初二《思想政治》下册第十二课“消费者享有的权利”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如果按常规方式:看书找到各项权益的含义-师生例证—归纳总结,学生肯定不会有兴趣。所以我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一走进教室我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一个“有奖竟猜”的游戏,谜面可得你们自己来出,一听这话,学生一下就欢呼起来。接下来,我根据就近和不同层次搭配的原则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并指定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然后由负责的同学来抽取题目(既是教材中介绍的消费者的六项权益),最后宣布规则:每组将抽到的题目用小品的方式演绎出来,大家猜,准备时间为十五分钟,最后将由大家评选出“最佳组合”、“最佳表演明星”。接下来的十五分钟里,同学们看书、找素材、分角色、排演,每个人都忙的不亦乐乎,后来的表演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顶点,最后的大奖由一个独具表演天分的男生获得,他们选择的素材是报上曾刊登的一面馆和面小工将粘过苍蝇的面用来拉面端给消费者。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的优良的品行,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趣,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竞争意识,相信这定会成为我们师生都难忘的一节课。

三、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探索实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实施如果没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机制,课程实施就会落空。评价既是对事物估定价值,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主要是为了预测教育的需求,其评价的重点是: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要考察学生在思想政治可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好公民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我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1、课前5分钟演讲,对个体实施分层评价。

为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等习惯,我把课前5分钟“还”给学生,每节课安排一至二名学生,或是播报自己采编的新闻,或是讲一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每个学生都有这样一次机会,也都很珍惜。然而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若采用一个评价标准就不合理了。对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从演讲的标准、选材立意及影响力等来综合评价;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从态度、声音是否洪亮、流畅等来评价。特别是抓住其闪光点给予赞扬和鼓励,以上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评定等级并记载。以此来激励后面的学生,激发他们想要超越的愿望。

2、合作学习过程,对小组的量化综合评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使之不流于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对其过程的量化评价就显得很重要了。如:在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人口、资源、环境”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根据每个学习小组收集的资料是否有时代性、有代表性、是否图文并茂,途径是查阅资料还是实地调查等评出等级;其次,小组对采集资料进行筛选、分析,找出对策,并形成报告,每小组一篇,根据其可行性等再次评出等级;最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代表该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再次进行评定。

3、作业信息反馈,对课本知识掌握的评价。

这主要是通过作业和书面测试来进行的。具体来说,对作业,老师批阅后,根据书写、正确率、是否按要求完成并交给科代表评定等级,由科代表登记,这样可有效督促学生认真作业,掌握基本知识;测试则指每期末常规的书面考试。以上是我对政治课实施有效教学的点滴看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为了提高政治课的有效教学让我们一同扬帆远航吧!

农九师163团中学

徐建新

第四篇:新课改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改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改是一种思想理念,在它的指引下,教育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实施新课改,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价值。在实施新课改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氛围。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想、去说,主动观察、善于发现,真正实现学生的参与。

一、把课堂的表现空间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我觉得“课文”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引发开来,再向“课文”以外的语文内容探索。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求知,自己去感知。任何给出现成答案或定论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老师此时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把课堂的表现空间让给学生,而在创设情景,提供比较和体验的材料上多动脑筋。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让每一个学生都走上了正路,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前进的速度和坡度。例如,我曾有三次上《临死前的严监生》的经历。第一次按课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去分析,找来了很多的资料,讲得头头是道。第二次课前作了很多准备,出了八道题目采用论文答辩形式来上。第三次从医院要来了一张“死亡报告书”,要学生给“严监生”填写死亡报告书。我自己的评价是第一次“吃力不讨好”,第二次“框定范围,不敢放手”,第三次是效果最好的一次,学生通过对“严监生”姓名、年龄、两个手指头的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不但阅读了课文的,而且从汇报课中表现出的阅读的广度、理解的深度都令我惊讶。这样的课人人参与,学生的主体性、个性特色展露无遗。

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强调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特别强调要激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就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逐步改变。

三、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改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并不否定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改的目标中提示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片面现象,只是说知识传授在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了,只要纠正就可以了。

2、不能忽视教师的点拨讲授。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学生遇到疑难是教师的讲解中处理问题的方法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能力,这就提示我们,一定要抓好解疑教学中对学生疑难的把握,才能讲得切中要害,使学生豁然开朗。

3、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激励,不能粗暴。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渴望成功的愿望,教师要在教学中投入自己全部的情感,去理解学生,只要发现有闪光的地方,教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巡视时,激励就是成功。

4、注意课本的延伸。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不会面面俱到,必然会有缺陷,新课改提倡以课程标准为准,可以适当的补充和改变,教师应在指导自学和分层练习时加入一定的拓展练习,尤其是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倡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就要在这方面下工夫,才能更好的达到新课改的目标。

第五篇:关注新课程 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关注新课程 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教师应注重探究性实验,实施实验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教学、反思

正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其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标准”中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正面临着更新教学理念和实现现代实验教学手段以及增加实验自主探究性等多重任务功能,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广大化学教师所共识。

那么如何在实验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来化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谈以下几点:

一.认识实验教学的误区,更新实验教学的理念

1.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这是一所普通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现象,实验室里仪器已准备妥当,学生人人手拿《实验报告》,安静的坐在实验桌旁,老师正热情奔放地讲着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偶尔学生动了一下仪器,也被老师呵止,快到半课时老师才让学生动一下,记录几个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感觉很不过瘾,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与有趣。

这种实验,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运用去做实验,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去做实验。一句话,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学生并未参与实验问题的提出,没有从假设到设计,从实验到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过程,也没有热心地对实验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论证、评估。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2.定位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

《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作了规定,目的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源动力。

新课程新理念,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

如果化学实验中只让实验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忽视实验中的探究功能,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按新课程设计理念,实验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的能力;设计方案,探究实践的能力;以及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3.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

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这有赖于老师观念的转变,手段的更新,教师应提供学生实验的舞台,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诚如教

育家陈鹤琴所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

4、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特别应当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二.注重探究性实验,实施实验教学的改革

怎样实施探究性实验,使实验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时的性质是相似还是截然不同?二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同学们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有碳元素和氧元素;截然不同,依据是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多少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请同学们动手试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再将一氧化碳点燃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是二氧化碳,故得出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更稳定的结论。再如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以上看似普通的几点,是在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开放化学实验室,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这对实验室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规定的实验内,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时可以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验研究。开放实验室要求有专职教师负责,负责老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3、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如在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如人教版《化学》铁钉生锈实验,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后探究成功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继续探究意识,即有意地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了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进而我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通原因和条件。学生有这么广泛的后继知识和获得的能力,那可以肯定今后对金属防腐、防锈的知识将理解深刻了。

4.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简捷性。

在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演示实验[8-31],在实际操作中,向无水CuSO4中加水时,水量往往不好控制,易形成溶液:即使加少量的水,也会集中于某一处,局部形成溶液,难以达到实验目的。现改为,取一支干燥的y形试管,在一侧装入少量的蓝色硫酸铜晶体,另一侧装入少量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然后将试管口用塞子塞紧,试管用夹子夹住。给装蓝色晶体的一侧加热(底部略向下倾斜),则试管内的兰蓝色逐渐变成白色,另一侧的白色逐渐变成蓝色。待冷却后对调,现象亦然。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明了,现象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当然,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任重而道远。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作为初中化学教师理应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洪流中,为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书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初中化学教课书》人教版.2006年4月.第二版

3、《化学新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4、荆秀玲《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科能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9期。

下载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化学都没有摆脱“纸上谈兵”,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次数少之又少。化学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深刻......

    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湖北省郧西县土门镇茅坪中学 陈朝香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生......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的尝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尝试 摘要: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了解学生实验心理的基础上围绕课程......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最终5篇)

    浅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贵州省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 谢尚陆 酒都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

    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郧西县土门镇茅坪中小学 陈朝香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生本教......

    新课程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心得[最终版]

    新课程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

    践行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性

    践行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性摘要 本文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结......

    新课程理念在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中的体现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高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2009年11月河南省举行的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展现了参赛选手的学识和风采,让我们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