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与语文学科整合调研报告
知勇、知耻而后进
一、调查的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上课使用的一种普遍工具,更是一种技能时尚。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又得到了强化。自2003年,我校语文组开始探究多媒体教学的各种技巧以及与文本相结合的最佳途径。2005正式报批为区研究重点课
题,2006年被批准为市级的一般课题了。虽然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这方面的探索,但毕竟是新生事物,没有前人可指引,也没有太多的相关经验可借鉴。再加上关于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利和弊之说法,说法不一,有专家认为:多媒体让学生思维退化、探索能力降低;有专家认为: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的更加形象、丰富的课程资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新教师高举多媒体教学的大旗,认为语文教学离开多媒体简直就是落后;而也有老教师认为“一根粉笔打天下”的时代永远不会过时。到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的利弊在哪里?应该如何才能最为科学的将多媒体这种新型教具为我所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这次的调查活动。而直接受益于我们这些年来制作的近百个课件,作为接受多媒体教学成果的最直接对象——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针对以上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这次的调查。,二、调查内容和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回答的方式,对象是全校三个年段各抽选一百人进行调查。以“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整合”为主题,内容涉及九个方面30项内容。调查的问题集中对于实施课改后,学校教学设备改造后,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学生对老师采用多媒体上课的意见与建议,学生接受多媒体授课的感觉等等。
调查问卷的设计如下:
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调查问卷
一:对使用多媒体课堂授课的态度:
1、很喜欢
2、一般
3、无所谓
二:多媒体课堂与一般课堂的教学效果相比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三:对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所起的作用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四:在全文结构解读方面利用大屏幕的作用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五:课件图片安插与文本内容的补充作用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六:课件音乐设计与文本内容的和谐性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七:课件制作整体效果(文本内容、图片、音乐)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八:使用多媒体课堂,运用课件授课后,你遇到的问题:
九:使用多媒体课堂,运用课件授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十:针对多媒体课堂,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三、调查的结果
此次调查,初一共发出问卷90份,收回88份。初二共发出91份问卷,收回80份。初三共发出78张问卷,收回77张。发出问卷中共有14张未能收回。
总计发出问卷259份,收回245份有效答卷。问卷整体设计并不复杂,是为了学生方便作答。但针对几个关键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取得了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对此,我们作出了以下的判断:
调查内容
很喜欢(很好)
一般(较好)
不明显
没感觉
对使用多媒体课堂授课的态度
4多媒体课堂和一般课堂的教学效果相比
120
3对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所起的作用
117
320
5在全文结构解读方面利用大屏幕的作用
153
课件图片安插和文本内容的补充作用
162
课件音乐设计与文本内容的和谐性
147
课件制作整体效果(文本内容、图片、音乐)
126
45四、调查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用多媒体上课,是持欢迎的态度的。在调查中,表示非常喜欢的学生占了71.4%;有高达93.8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堂比一般课堂的教学效果好;对课件本身不论是从帮助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结构解读,还是从图片、音乐与课文内容的补充、和谐,学生认可度都是很高的。其中认为课件制作很精美的超过半数,达到了51.4%,觉得制作技术很好的也达到了40.8%,这
个数字给了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们极大的鼓舞,因为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研究小组课件制作水平在不断提高。只有少数的学生认为不太明显或感觉不到。针对研究主要方向“与文本的结合”进行调查的项目:在全文结构解读方面利用大屏幕的作用、课件图片安插和文本内容的补充作用、课件制作整体效果(文本内容、图片、音乐)三项认为很好的占了所调查学生的绝
大多数,均达到了60%以上。但在对“理解课文内容所起的作用”和“课件音乐设计与文本内容的和谐性方面”,学生也很明确的表现了不太理想,可见学生对多媒体作用的认识是比较理性且有一定的深度的。同时,学生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许多的意见与建议,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翔实的事实依据。
由此可知:
(一)多媒体教学受欢迎的原因:
(1)多媒体教材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全面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一改过去相对而言比较枯燥的黑板教学,把文本内容有趣而生动的让学生愉快的接受。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生动,不仅加深了学习的记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材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展示大量的资料,丰富的课堂的内容。有着文字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并能够整合大量的知识,使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更全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于综合性的语文学科来说,课后的积累在课堂学习中一并完成,使学生真正享受“不出教室门,便知天下事”的便捷。
(3)多媒体教材可以把文字教材的抽象内容相象化,便于理解。而且在文字教材转化为多媒体教材后,其内容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授课空间也加大了,课堂更具有灵活性。也给了学生选择的可能,使得学生在课堂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
(4)老师对知识要点的归纳比较系统,有条理,笔记完整并清晰,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尽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让他们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也更加直观、容易,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但是学生在调查中也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对多媒体教学材料的运用的意见和看法:
(1)有的同学认为课件中影视内容和一些动画作品的插入容易让他们沉浸在其中而不利于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授课内容上;感观的东西多了,反而影响了语文传统的作用,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自我感受的空间,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而老师在授课,也容易受到课件的限制,不能解决临场问题,老师只能按部就班;反而缺乏了应有的灵活与幽默。
(2)有时候老师制作的课件图片或音乐过多,或者授课内容过多,上课的节奏就比较快,学生来不及做笔记或不知该记哪些内容,不如, 上粉笔课板书精炼;学生和老师反而常被课件牵着走,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有时注意力被图片和音乐所吸引,学生会谈论图片或音乐内容,不利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利于提高上课效率。
(3)还有同学认为课件的质量有待提高。因为有的课件字体设置太小,有的课件字体与背景色彩的对比度不够强烈,或者字体太花俏反而让学生看不清楚学生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个别学生还提到如果太经常看幻灯片对视力影响不好。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还针对问卷上没有提到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大的弥补了我们调查问卷设计的不足之处。同学们一致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应该轻松愉快,变苦学为乐学;一部分学生希望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语文教育网站或成立电子资料库,而且希望中学语文教育网或电子资料库的主要内容是各类语文考试信息、题库以及解题资料,或者是中学生优秀语文小论文或相关作品;一些学生希望其主要内容应该还有国内外时事热点及背景材料。但也有的学生提出上多媒体课不应该闹哄哄,这样不利于思考。而且希望老师要避免把多媒体当成一个电子黑板,用以出示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从而由“人灌”变成了“机灌”。
五、调查后的反思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当是一门立体式艺术。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确实真正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它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单一沉闷的气氛,尤其是在实施美育、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我们要合理适度地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而不应只看教师怎么教,用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音乐,设计了什么动画,而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钥匙。应以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定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如此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综上所述,我们对多媒体的良好的作用不想多言,只想针对我们的研究课题作一个反思:
(一)媒体的视听冲击固然形象直观,但是远没有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广阔、鲜活和历久弥新的形象效果,媒体填补的艺术空白是单一的,而文字给人的享受而填补的艺术空白是丰富多元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使一些文体的知识立体化、形象化,增加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要配上画面。如果“床前明月光”,配上一个多媒体画面会如何呢?我们想教会学生想象与联想,却又亲手堵塞了学生灵活的想象空间,这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应当恰当,适当的有的放矢的设计课件。所以多媒体教学在语文学科中要慎用。要把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与现代教学理念、技术完美结合。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教学目的是教学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创造个性,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员,更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需要记住的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还仅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只是一种演示工具,在课堂上演示了大量的内容,由“人灌”变成了“机灌”,没有注重发挥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为了多媒体而教学,它仅仅是课堂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应该适时适量,只有在运用其它手段不能很好说明时应用较为合适。
(三)我们要注意通过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千万不能让多媒体代替文本,因为超文本阅读的强化,使得这些声像读物对语文文本阅读产生重大冲击,如果引导不当,就会养成学生阅读想像中的惰性,使我们学生更缺少书面语文材料的存储
所以,通过调查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课改的不断深入,让信息技术成为了我们的常用工具,但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完成的,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信息技术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黑板教学。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急待予以澄清。
正如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杨莉娟副研究员说:只有冷静、客观地澄清认识上的困惑,纠正教学行为上的偏差,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所以,必须认清信息技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多媒体与我们语文文本结合的最佳契合点究竟是什么?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如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命运,更关系到一代学生的质量。在我们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观念与行为上的偏差,反映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要经历的复杂的过程。我们既要正视困难与问题,又不能因此而失去信心。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更加树立了我们的信心,并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我们的学习讨论中来,为语文教学与最新科学教具的结合探出一条最科学,最合理的道路。
第二篇:学科调研报告
()学科调研报告
时间:姓名:
自己下乡下校所做的其它工作内容等,自己可以斟酌着填写。调研报告写完后麻烦大家传给我一份,我可以帮大家排好版、存档,然后打印上交。我的信箱:
调研报告各部分可以根据所写内容的增多可以直接扩大版块,版块内容如有不妥之处,麻烦大家提出建议,谢谢!
第三篇:多媒体音箱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1.多媒体音箱的起源
最早传播多媒体这个词,应该是1988年,到了1990年,这个概念在中国市场已经很成熟了。多媒体(Multimedia Speaker)在当时,涵盖的概念还没有今天这样广泛,主要就是指计算机在音频领域和用户界面图形化的扩展(还不包括图像),实际上,多媒体的原始概念的准确含义就是电脑用户界面媒体介质多样化。世界上最早的多媒体音箱(Multimedia Speaker),是ALTEC LANSING即中文名字奥特蓝星在1991年出品的。说起来,奥特蓝星作为世界多媒体音箱的第一品牌,在中国市场还真是灰头土脸,直到近几年,奥特蓝星才算正式进入中国(此前在国内市场的产品,实际是奥特蓝星的香港代理所做得市场操作),在上海成立了亚洲区中国办事处,不过半年来做得并不好。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已经没有多少空间让他来进入了。不过奥特蓝星在香港、台湾这些大陆之外的大中华区市场确实搞得很风生水起。
中国多媒体音箱的始祖,既不是现在如日中天的漫步者,也不是第一个搞出木质音箱的轻骑兵。而是两个现在很多人都不记得的企业——上海迪波和北京国立。
这两家都是在1992年底-1993年初开始生产多媒体音箱的。所以说,中国多媒体音箱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
这两家在当时也谈不到什么工业设计,产品的造型大都是仿效国外的知名产品的。不过单元之类在当时国内的HI-FI方兴未艾,扬声器产品如日中天的时代,而且有趣的是,从一开始这两家南派北派的始祖,就表现出南北不同风格。多媒体音箱南派北派的区分即从一开始在设计风格、制造风格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所谓南派,由于厂家大都以代工起家,原始投资也比较雄厚,所以产品大都以流水线产品为主,多用注塑流程,重视造型设计,但较少着意声音设计,单元选用上,比较重视使用PV、PP、CD之类适应南方温湿气候的单元。
而北派,由于多是设计师建立的小本经营企业起家,产品多为木质手工箱,造型简单,但重视电路用料,喜好使用纸盆等声音更为中性但易受气候影响的单元。
总而言之,所谓北派和南派的区别,既受厂家的经营方向影响,又受老板个人背景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南派中心的广东的代工基地身份与北派中心的北京的渠道中心身份,决定了南派和北派的巨大差异。
第四篇:语文学科教学VS多媒体网络教学
语文学科教学VS多媒体网络教学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语文课堂越来越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并收到良好效果。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避免进入喧宾夺主、鸠占雀巢的误区,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认为,语文学科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应完美整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主题词:语文 教学 多媒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学校校园网的接轨,多媒体技术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学校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逐渐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它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来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新模式呢? 要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当然离不开多媒体教学网。它是利用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教学活动的一个系统。是在电子教室中把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功能及控制,实时动态的引入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专用教学平台。多媒体是一个外来词,英文为Multimedia,它结合多种表现信息的媒介如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手段于一体,现在一般指融合幻灯、录音、电话、电视和电脑等多种传媒的性能为一体的设施。多媒体技术就是要将多媒体各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目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装备,它是连接学校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桥梁,通过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学校的师生就能够获得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传送来实现教学。
一、师生互动与人机交流的协调。
从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且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一堂课中,教师的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迁移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人机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但是,有的教师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滥用多媒体,甚至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的语文课,老师充当了“击键手”“放映员”的角色,40分钟的时间里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一节课都始终盯着大屏幕,看教师播放的各种音像材料,简直把语文课上成了录像放映课,语文教师不能在多媒体前迷失自我。
二、点播影像视频与研读语言文字的战术。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
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丰富联想,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感悟,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拓展,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影像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观潮》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难得的朗读材料。要学好这篇课文,关键在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领略钱塘江大潮的美。老师应该反复范读,学生应该反复诵读,以读代讲贯穿全程。不读课文如何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如何赏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若只追求多媒体效果,自己不读课文,学生不读课文,让画面、音乐等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再者,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的必然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的差异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岂能无视阅读和认知规律而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
三、语文本位与综合学科的融合。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增进语文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语文实践能力。”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从语文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看,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都有涉及,通过多媒体补充一些相关学科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了生长活力。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的特点,寻找事物的规律等等。这样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在感知大榕树之美时,当“那棵枝繁叶茂,一木成林的南国的大榕树”呈现学生眼前时,学生惊喜惊奇之余真切感受到了——那的确是“鸟的天堂”,是鸟儿栖息的乐园。这样的课堂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学生与课件中的视听艺术产尘了共鸣,视频艺术与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空前的统一,出神入化,妙不可言.四、多媒体呈现与整个教学流程的掌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生成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呈现多媒体,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说来,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主要有三种:一要抓住理解需求的时机,教师不要轻易把难点、矛盾交给多媒体,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产生“踏破铁血无觅处”之情,在学生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再呈现多媒体,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才能使课堂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换句话说,就是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
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活动;二会抓住感情需求的时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三能根据教材内容,因文而宜,抓住语言训练时机,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再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了。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与传统信息渠道冲击和磨合的时代,各种现代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动中能轻而易举地被运用,它正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传教学模式的堤岸。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创新空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当,那就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我们语文教师应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度、量、衡”,立足文本、基于文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多媒体这片“绿叶”更好地衬托“红花”语文教学,把语文课堂教学这辆宝马驶上轻负担高效率的快车道。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新课程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语文教学与研究》之
《语文教师不能在多媒体前迷失自我 》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你的负作用》
《现代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最佳作力点》
《我们在网络环境下怎样学语文》
《论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作者简介:敖银萍,女,土家族,专科学历,现就职于利川市都亭第一小学。一直担任语文等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小学高级教师。多次被利川市人事局、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在湖北省第七届“天地杯”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辅导奖。在湖北省“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活动中,论文《浅谈整合远程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获二等奖。撰写的《初探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的审美教育》、《浅谈德性养成教育的途径》、《守护三尺讲台耕耘幸福未来》等多篇论文荣获省州市级奖。
第五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影响
[摘要] 把多媒体引入语文教学,使用同样的课件,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学经验、教育理念在教学组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师的素质比较起来,后者永远是最关键的。同时,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责任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任何先进的多媒体都无法代替的。
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的讲话中强调:“语文教学要跟信息社会、信息交流接轨”。现在已进入信息社会,语文课怎么教,怎样利于信息交流,已经提到教改的日程上,信息与语文有着密切关系。语文教学改革,要考虑有利于信息社会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并有效的运用,为语文造课件,其产生的美,会让浪漫的心灵走向睿智、博大。语文“使人及人的世界更美好”,让语文教学环境更美。多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教学情境、浓厚的课堂教学气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信息量;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让语文思想更美。如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诵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诵读资源比较多,但从教学资源的感染性、吸引力的角度来选择,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片断可谓绝佳:鲍国安所演的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胸襟开阔,高声吟诵《观沧海》。此景、此情、此神韵,是教师一般性范读、甚至是专业播音员也无法企及的。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利用网络播放这一段录音,将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如在教学朱自清《背影》时,通过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并用多媒体展示父亲辛劳的画面来结束全文,能让学生置身于浓浓亲情之中,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亲情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网络环境有利于体现 “大语文”观
网络环境可以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及课外阅读面。特别是语文教学“大语文观”提出,“大语文”教育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作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引导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教学要打破了死扣书本、烦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面,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视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要做到这些,只有把网络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才能做到。有一位教师这样描述了网络资源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好处:我们可以在一个课案中便捷地收罗几十则有用信息,却很难在图书馆、书城如此“短准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便捷搜索所需信息,而不必要求学生花很多钱复印大量资料。充分扩展的课堂,犹如大江大河,学生可以尽情游弋,可以超越自己、超越课本。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同学们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集中在一起,做成卡片,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进一步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对祥林嫂的形象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而且对鲁迅作品中其他的女性形象也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为以后学习鲁迅作品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网络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网络所带来的交往方式的革命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上,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局限在课堂,由于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学生课外的阅读和写作往往缺乏应有的指导。无论教师如何强化自己的民主平等意识,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和坐在下面的学生这种客观的布局,就很难让师生之间真正有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如果借助于网络,组织文学创作、阅读等兴趣小组活动,指定教师对各小组的活动进行网上指导。鼓励学生申请博客,课外练习写作。投入很少的人力物力就能把语文课外活动搞得生动而又丰富多彩。在网上,每一个终端都是一个交往主体,电脑之间信息交换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就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了真正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交往。往往能更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另外在教室里上课当然也是互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但是,这种互动是有限的,一方面它在空间上有限,它局限在教室这个空间;一方面在时间上有限,它局限在当面之时;一方面它在对象上也是有限的,它局限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网络把这几个局限都打破了。从空间上来讲,网络是完全自由的,近在隔壁,远在天涯,都可以互动。从时间上来讲,当然可以即时互动,也可以稍后。从对象上来讲,可以面向教师和同学,也可以面向整个社会。而且这种互动是多元的,同样的信息,可以有不同的反应。学生在这种多元的互动中获得了多元视角。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授课教导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领会和吸收能力,以便作出及时合理的教学调整,以期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通过作业、测试、提问、上机练习等形式向教师反馈语文学习情况,力求在老师的指导下攻克自我的薄弱环节。这样师生之间激情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形式的灵活采用,都将有利于教学空间的开放、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其思维火花的迸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学生主动参与点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自由、平等的关系。
网络带来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适应了语文新课改的要求。但它也仅是人类的工具,正像我们所意识到的,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环境对语文教学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一)网络的大量运用,会使学生脱离课本文字阅读欣赏,从而淡化语言训练,弱化语言教学的功能,因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学生只有通过阅读课文,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摄取意义进行理解,才有可能探求作品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主旨,领悟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也才有可能进而对阅读材料进行鉴赏与评论。让学生感受旋律的变化和情感的波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打斗一段描写,十分精彩,如何让学生理解还要从对文本的反复朗读中,而不是随意放一段网络视频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很多学生渐渐满足于“快餐式”的多媒体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语文是悟出来的,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文本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用心写出来的东西也必须用心去领悟,咀嚼。
(二)网络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网络交流语言丰富多彩,这种语言与现行的语言文字规范产生了一定矛盾,形成了特征鲜明的网络语言。但是,网络语言被大量应用,有些成了公认的流行语,比如“米有(没有)”、“稀饭”(喜欢)、“偶”(我)。这一问题对语文教学的冲击最大,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甚至有些学生把它们应用到作文中来,这不仅影响到作文成绩,更不利于语言文字的传播和交流。
另外网络催生了网络文学,大批文学爱好者不再为不能发表自己的作品而烦恼,网络的无穷容量孕育了很多的网络写手,他们在网络上自娱自、互相交流。但是,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艺术性较差,甚至还宣扬迷信等不健康思想,这样,就造成了互联网信息中泥沙俱下,存在不少文字垃圾,这种网络造成的庸俗文化也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导向产生负面影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技术的革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误区,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身规律,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而开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一定要体现学生主动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熟读成诵、入情品味的过程。我们要扬长避短、务实严谨、把握好尺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有优势,找到支持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支点,使其能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真正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要占有,挑选,改造。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学对信息技术也要“拿来”!创造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的语文网络环境。
发表于2012年第3期《新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国家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学探步 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4)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 李杏保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5)吴 柳 《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