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反思
孙培江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年龄特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谈谈自己做法: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满堂灌,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次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开发学生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营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为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
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新颖的东西易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格式化,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靓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易于接受。
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应该给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或想象的成份。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而且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而所得到的知识也将会更牢固。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五、努力用教师的行为和情感来影响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教师的品格,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师生情感越融洽,学生就越喜欢老师的课,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就越高。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积极性就无从谈起。
“春风化雨润心田,育人育德细无声”.教师应该心中有爱,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关爱应体现在讲话时的语调、面部表情及各种场合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求全责备,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关爱,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真诚的关爱,还体现在能够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赞赏地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需要、困难及情绪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二篇:从课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从课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只有时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我们的智慧,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关键词
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就是自己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积极地采取措施获得更多知识或技能。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大胆主动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适时给学生点拨,给学生点拨,启发引导,充分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新知,提高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德。那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一、《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为“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与应用的过程。”
什么是才能主动学习法
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习自信,将成为孩子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才能主动学习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
让孩子进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能力,理想的教育应能引导这种特点和能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才能主动学习法打破了年级、年龄的限制,充分考虑孩子的个性及能力的差异,通过客观、科学、精确的学力测评系统,准确地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最适合的学习程序,使孩子从一个完全与其能力相符合的起点开始,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学习,真正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让孩子主动自觉地学习
才能主动学习法注重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从幼儿到初中的各个等级的教材形成完整的体系,小步渐进、小幅度提高难度的科学编排以及周到、细致的内容说明保证了孩子每阶段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轻松完成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更加牢固。进行才能主动学习法学习会收到以下效果:
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信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产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
第三篇: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位德国的博士生这样说:中国的教师是全世界最会讲的,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能考的。长期以来的重教轻学的模式导致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重结论,轻过程”的结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要避免“注入式”、“满堂灌”,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曾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营造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寻找、利用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现代诗歌单元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方式去学习。有些诗歌学生建议老师先教,学生跟着读;有些学生要求自学;有些要求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等。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诗歌,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课后同学们能积极尝试去写诗,并拿出来分享交流。如一个男生写的《笑看风云》其中两节“喜欢在无意间感受真诚/喜欢在一瞬间抓住永恒/喜欢在窄道口顿悟宽容/喜欢在痛楚里体验幸福//曾经的几度飞花,几度东风/曾经的芭蕉又绿,樱桃再红/既不能预知未来,却可以选择/笑看风云,相信未来”。从中流露出来的自信是大家比较喜欢的。
二、主动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教育先贤孔子曾经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又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说明了学习需要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因此我们提倡既要自主学习也要主动合作。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能力高低和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好将学生按照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也可以让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方法分组,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有自我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机会。如在学习《差别》时,同学们按照小说内容分角色自发组织了一出课本剧,通过表演更准确地理解了文中两个年轻人的真正差别在哪里,而且还展开想象虚构后来的情节,比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授——受”方式好得多。例如同学们曾组织过的以“我是否重要”为话题的辩论赛,小组成员有主持人、正负主辩手、正负次辩手、记时员等,正方能紧扣珍爱生命,重视个人价值的角度列举事例去论述“我很重要”,反方紧扣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去反驳,两方都辩论得非常精彩,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雷锋曾说过:“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经常采取积极有效的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效果就好。这样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影响,实现了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积极探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景或途经,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当学生能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时,才有创新的可能。例如在学习《善良》时,同学们提出:什么是善良;善良的内涵有哪些;为什么说“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和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为什么“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为什么有些善良行为获得是别人的感激与称赞,有些换回的是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如何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等问题。课堂中围绕同学们的问题质疑探究,课后同学们还以“善良”为话题写了篇文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对待问题的好奇和热情。”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师生都能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更宽阔的学习空间中去自主学习,主动合作,积极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篇: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堡镇中学 翟梦晗
众所周知,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什么是有效课堂?“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是有效课堂。”正如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而追求有效课堂,就要最大限度减少各种虚假的教学行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活动过程,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课程目标,发挥理想的课程功能,促使学生的全面和创造性发展。
一.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要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是一个基础,或者说是前提。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量与质之和所达到的综合效果。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课堂效果越好,教学效率就越高。课堂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教师的讲课,影响学生的听课,影响教学效率的发挥。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以“开放性”的方式为主,于是,课堂常常出现了过于“活跃”的现象,而有的学生则乘机游离于课堂,形成了假学习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也会影响课堂秩序。因此,课堂管理是任课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促进者,更是组织者、管理者。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课堂管理,不是简单地以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应该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建立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秩序,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从而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所以,我们说管理好课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通过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证。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的一篇演讲稿里面有一句极为精彩的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 1
奔放的„„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这句话使我们可以确信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高效的课堂需要激情。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有激情,没有激情的教学,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没有感染力,再好的内容也难灌输给学生。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厌学情绪也越来越严重,这更需要教师用激情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只有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哲学大师荣格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用热情去感染他人,同样也可以让热情感染我们,多与那些对生命充满活力,机警又相当清醒的人交往,会激发你热情的火花的。”我们都知道同类相聚的原理,一旦我们用热情成功地进行了情感协调,获得他人的认同,就会对他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就会实现良好的互动,师生间的交往也如此应有热情的情感即激情.激情是富有感染力的,感染力是传递信息的良好途径。课堂上只有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活力,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教学。事实上,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课堂特别不需要口若悬河的演说家和无动于衷的听众。教师的全部激情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为了调动学生情感、兴趣,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腔的热情投入教学,投入到师生交往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营造“激情课堂”的氛围,确保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调动学生的参与率,是有效教学的指标。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深度参与,外在活动状态与内在思维状态是否活跃,学习活动是否扎实、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维度的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是评价一节课的根本出发点。有效课堂不是形式课堂,也不是模式课堂, “有效课堂”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日常教学中,有时活动不能面向全体,活动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机会过多的给予积极成绩好的学生,导致学困生没有充分练习的机会,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此,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总设计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当前学生掌握的状况。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在活动中应面向全体,兼顾学困生,给他们创造与同学交流展示的机会,在交流与展示中树立自信心,逐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做到因才施教,面向全体。教师要常常认真反思: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行为规范落实了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吗?学生思维积极吗?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吗?教学结构合理吗?教学过程活泼吗?自己关注全体学生了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恰当吗?还有哪些细节必须进一步改进?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我们上课时能做到师
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应精心设计开放性的“主问题”,问题要灵活有开放性,使学生能进行发散思维,深入研读文本,有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和机会,“我思故我在”,充分认识“主体发展”、“主动发展”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把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进取的动力,学生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有时会让课堂充满思辩色彩,体现个性化思考的睿智,也让课堂更精彩。
四.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关注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要关注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全面考虑,抓住问题关键所在突破目标,注重授课中每一环节(做到我们通常所说的“五个到位”,即学习目标到位、自主预习到位、展示交流到位、点拨升华到位、达标反馈到位), 教学过程中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然合作,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率,积极竞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学生自学创新能力;也才能科学合理的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
总之,“有效课堂”要明确师生双方的地位、作用,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伙伴”,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合作式学习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促进师生成长,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之目的。
第五篇: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文章提要]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强化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为关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本文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总结,旨在通过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加充分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关键词]主动性 动口 动手 动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语文课程这一目标指向促使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如何“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题,也促使大家在思考中实践探索。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强烈感受到:语文学习若是依旧停留在听听、记记、背背这层面,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那么,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只是一句空话。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
(一)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一、努力提高朗读质量。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普遍采用。但是长期以来,朗读已经异化为语文教学的一道程序,枯燥乏味的陈规,有很多学生的朗读成了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念经。
其实,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是从朗读中获得并体现出来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只在于让学生吸收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在于期待学生能在朗读过程中和作品,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
令人欣喜的是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极其适合朗读。教师不妨从范读起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悉心指导,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课内外每一次的朗读练习养成高质量朗读的习惯。练习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出发,读出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读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地读,会增强学生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同时生成阅读的愉悦。
二、设置形式多样的说话练习。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并不被重视,教师的一言堂会阻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说话”的机会。在实践中,我发现口头问答、口头复述、口头解说、口头作文、讨论、辩论、访谈、讲演……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说话练习中,教师除了能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表达的要求:说话时有中心,有条理,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观点要清晰、有理有据,说话考虑对象、场合,学会倾听等等。更可以让他们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共享情感,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语文世界的美妙。教师还能适时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情趣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里举一个例子,在涉及成长这一话题时,我设计了“成长的烦恼”访谈系列活动。首先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烦恼。然后请他们通过采访家长、亲戚、任课老师、学校领导等对象了解成人们在青少年时期的烦恼和现在的烦恼,以及他们对待烦恼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请同学们谈谈对成长烦恼的看法。通过活动,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烦恼,有烦恼很正常。也认识到烦恼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排解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很重要。还有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烦恼颇有几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也有学生在家庭教育上、情感交流上开始体谅父母。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了整个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获得口语交际锻炼,更构筑了健康心理。
三、努力扩大学生的诵读范围。常说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更是学生阅读经验、文化底蕴、情感态度、思想审美等的积累。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建立”只是倚赖教材所列篇目是根本无法达成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诵读:中外文学名著、文化名人散文、优秀报刊等。教师也可以依据教材做一些辐射性的推荐阅读。推荐诵读文章涉及作家的其他代表性作品;对只是作品节选部分的课文,推荐阅读整部作品;推荐课文的相关评论;由课文推荐阅读作者;尤其要注重同题作品和同类作品的阅读推荐。如学习《斑羚飞渡》,我推荐学生阅读了《藏羚羊跪拜》、《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守望藏羚羊的日子》、《狼行成双》等。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深入透彻,也有助于培养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
总之,进行的课外诵读延伸范围一定要广:古今中外、诗词曲赋、文史经哲、报刊杂志,单本套书等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营养。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精神高贵起来。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打下坚实的厚重的文化素养。通过诵读学生还可以汲取思想营养,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了学生读书时动口,还要教会学生读书时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曾给学生讲毛泽东等名人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习惯的培养可以从摘抄、批注入手:让学生把自己赏识的词语、句子、材料作些分类摘抄。我又从散文和诗歌教学入手,让学生圈圈划划觉得运用精妙的词句,在文章的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甚至平淡处加注。在自己与作品产生情感交流或引起思想碰撞的地方记下自己思维的火花;在激起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录下自己思维的轨迹……引导学生学习从整体到局部对文章进行一番评论。教师在教学中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思维极其活跃,而且易于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的情感体验,阅读要出情、出意、出新、出彩,重在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新的意境、新的评价、新的问题和新的思维方式。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积淀相当有益也极为重要。
二、搜集、整理、汇编资料。身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我们的学生必须拥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搜集、整理、汇编资料的能力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培养,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锻炼机会。学生除了要掌握传统的分类摘抄,更要学习利用索引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阅资料,还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时我在课前将所需资料整理好,保存在某一文件夹下,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相关信息。有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或事件等,由学生去因特网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为此,我设计了“漫游语文世界”,“黄河畅想”,“漫步月球”等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活动。小组成员要合作搜集信息,合作展示活动成果。我告诉学生,现代社会不是谁的记忆力强谁占先机,而是谁能够占有大量信息并能够筛选信息,谁能更好与他人合作,谁更有主动权。每个人都应为着适应去掌握这样的技能。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正有赖于我们平时的语文学习。
三、勤习作。写作是动手能力中的重要一环,它能让学生学会和自己的作品对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可一提作文学生就怕,写作本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事要叙,有情要抒。而眼下很多学生作文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少真情实感。《课标》明确提出写作要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我以为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是勤习作的第一步,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则又是帮助克服惧怕心理的第一步。那么,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因势利导的迁移性练笔是首选。而且教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很关键。
在广泛阅读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作品,感兴趣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观点,展开一些联想想象,发表一些评论,提供一两点建议……通过写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借助文字深刻把握作品。变读为写,以写促读,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表达力、创造力。而且教师应及时肯定与鼓励文中的真情,思想的火花,要让他们感受成功,产生兴趣,这对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很有效。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习作也是如此,在一定情境中作迁移练习效果会比较好。如读了《小小的善》,学生开始观察体验反思生活中各类善举,尤其是易为人忽略的小小的善举;读了《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懂得细心体会父母形式各异的爱的表达;读了《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又唤回逐渐远去的童年的记忆……如此情境之下又怎会无话可写?
语文学习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中的动手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学会审视生命。
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达成这个目标的确很值得探讨。我以为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
一、精设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要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等都相当重要。
对《伟大的悲剧》一课的学习,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将这次的南极探险称为“悲剧”?又为什么将这悲剧定义为“伟大”?由这两个问题切入,学生对发生事件、事件的意义、人物、人物的精神都能做深入地思考。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木兰这个形象,我请学生将熟悉的中国古代女子,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如穆桂英、林黛玉、西施、王昭君等)与木兰作些比较,分析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女子共性的一面及她具个性的一面。《丑小鸭》是一篇学生极其熟悉的童话,教学时我请学生看了迪士尼拍摄的同名动画,然后提了三个问题:影片对原作做了哪些改动?你认为这些改动有助于表现丑小鸭这一形象吗?通过比较,对作家塑造的这一形象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如此几问之下学生很快就把握住了形象的关键。
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品质的方法很多,但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对问题的设置。
二、鼓励创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也是在《丑小鸭》这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提出:既然影片的改动损害了原作塑造的形象,那为什么还要改?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提问后,我引导大家就该问题作了些讨论。一番讨论之后,大部分学生对影视作品追求“娱乐性”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一次发问,一次思考提高了大家发现问题的能力,鉴别的能力。我以为教师很多时候不必拘泥于自己课前设下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勇于探究更重要。在漫话探险时,很多同学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表达了敬仰之情,对他们探险产生的深远意义做了充分肯定,也有同学对探险产生了渴望。在一片肯定声中有同学提出余纯顺因为季节选择的错误和不愿携带GPS最终导致葬身罗布泊,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探险绝不是莽撞的匹夫之勇。我们立即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因他,这场讨论向纵深推进了。
爱因斯坦言“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也是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首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愿意承认不确定性,批判的思考等,在让他们的脑动起来的时候,切实发展了思维,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石。
语文学习要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动性,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以为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需要建筑在学生“乐学”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