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时间:2019-05-15 13:5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篇: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

果表明,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第二篇:初中生写作心理特点

初中生写作心理浅探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仅存在着阶段性的年龄特征,而且同一年龄段也存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写作心理;写作能力;兴趣;

前言

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多年来,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就是作文,作文的教学往往是费力不讨好,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大堆,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依然原地踏步。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初中学生写作活动的心理及作文现状

(一)初中学生写作心理特点概述

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1.学生写作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1)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既活泼开朗,稚气十足,又大胆、热情、纯真,思想十分活跃,写出的文章也乐意给老师看,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模仿,喜欢想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因此,初一写作练习的方式宜灵活多样,可以练习仿写、改写、扩写等,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2)直接写话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初二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叙述事情,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事件的铺垫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形容、语句简略或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因此,写作练习应明确要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手法。

(3)突破创新期。初二下学期到初三学年是学生作文的突破飞跃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日趋成熟,他们希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常喜欢独自写日记、书信,写一些有关理想、志向、生活、友谊的随笔、杂感,对议论文的写作开始产生兴趣,也能见事议理,谈出个人的见解。这个时期,他们乐意写一些立意深刻的东西。而且构思能力加强,更加有意地注意段落的过渡,层次的安排,首尾的照应及各种表现方法的运用。语汇较初二时更丰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露出精彩的一笔。因此,写作练习应有表达的深度,多写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总之,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学生的写作动机

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写作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生的写作动机与其对写作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认识有直接关系。就学生的写作心理来看,形成写作动机的因素较为复杂。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写作动机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写作,他们能认识到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则是作文的源泉;他们喜欢写生活中的见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部分学生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另一种是被动写作,他们认为作文无用,写不写关系不大,他们写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的检查。因此一碰到老师布置作文的作业就胡乱编造,东拼西凑,完成了事。

3.学生对写作的情感态度

出于不同的写作动机,中学生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喜欢写作,兴趣浓厚,写作态度严肃认真,坚持练笔。第二类是对写作有一定的兴趣,但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作业,有时会应教师的表扬而兴致大涨,有时会因作文分数不高而情绪低落,对写作忽冷忽热,缺少持久而稳定的热情。第三类是不喜欢写作,态度敷衍,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写作时苦于“无米下锅”,只好东拼西凑,以能应付过关而心安理得。第四类是厌恶写作,对写作头痛,想方设法逃避,实在没办法了便胡编乱造,凑足字数。

(二)优生写作心理特点

优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以下明显的心理特点。

1.兴趣浓厚,充满信心

优生喜欢写作,能够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记下成长的轨迹。喜欢上作文课。作文课上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常流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一名优生在同教师交谈时说:“我喜欢写作,尤其是随笔,一日不写就觉得好像少了什么;我喜欢上作文课,当老师在课堂上朗读我的文章时,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善于领会,及时反馈

在写作中,优生不满足,总是用心寻找最优化方案。在平时的练习中,他们总是精心构思,写完后经常自评自改,力求做得更好。他们对于教师的指导或评讲能及时反馈,善于领会教师的指导意图并付诸写作实践。教师或同学指出作文的不足,能尽快找出原因,及时修改。

3.呈开放状态

优生作文从不遮遮掩掩,文章刚写成,就乐于借人阅读;经过教师品评,往往会在班里推荐,有时还会传入别班,甚至全校。这种开放状态,不仅使习作者得到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得到启发与教益,而且会使他们对写作信心倍增。

(三)学困生写作心理特点

学困生的作文心理有如下特点。

1、兴趣淡薄,畏惧写作

有些作文功底差的学生对同伴讲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面对作文题目,却长吁短叹,写不下去,甚至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他们对作文兴趣淡薄,平时从未考虑积累材料,作文本上的低分数和评价不高的评语,更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压抑感,最终导致对作文的厌恶和对抗。畏难情绪抑制了这些学生在作文中感知的积极性,阻断回忆和联想,降低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作文持一种消极态度。

2、无话可写,缺乏自信

有些学生总觉得没什么可写,无话可说。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太普通,太单调,没什么值得写的。有时对自己多次接触的事物产生了一定的写作欲望,但力不从心,随即慨叹自己文字功底差,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写作天赋,不是写文章的料。

3.意志薄弱,浅尝辄止

有些学生表面上准备了摘记本,课外练笔本,一副不学好作文不罢休的样子。但是他们总是有始无终,不善于坚持。一曝十寒、忽冷忽热是他们的通病,即使一篇文章,也是草率从事或虎头蛇尾。

4.呈封闭状态

作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造成了差生的自卑心理。他们写作时总是遮遮掩掩,写好之后也从不拿给同学看,教师成了他们作文的惟一读者。更有甚者,在写作过程中一见旁边有人,就一个字也不敢写。

二、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

从目前学校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初中学生的写作心理良莠不齐,很大的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写作心理障碍。作文水平也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因此,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成为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

(一)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要依赖于兴趣。”要让学生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只要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

1、变换教学方式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断变换和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在作文课上老师对学生的写作题目、内容、形式、长短等最好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他们在课内所学的作文技巧,施展他们感受生活的能力,从而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例: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一次作文公开课上故意迟到10分钟,在这10分钟内班上哗然,同学们产生了种种猜测。10分钟后,老师来到了课堂,.便布置了《当老师迟到十分钟》的作文题目。那次作文,同学们写得非常生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的反映那10分钟心理活动。然后上课老师就通过这个范例讲解生活中类似的写作题材,并让学生自选题目和内容写一次生活中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比如写《紧张的时刻》《一场球赛》《生日晚会》„„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结果这次作文内容是百花齐放,表现形式各异,情感真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听课老师的普遍好评。

2、创设成功机会

学生学习中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获得成功。让学生品尝自己的写作成果,能促进其兴趣的保持和增长。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翻看过去 的作文,感受写作能力今非昔比的变化。同时应给学生创造展示天地:在黑板报、自编班报、校报等刊出优秀作文;教师将学生优秀作文或有进步的学生作文通过认真修改润色后,添加评语印发给每位学生阅读或贴到学习园地予以表扬;组建作文兴趣小组,开作文评讲会;推荐优秀作文到报刊杂志上发表„„.(二)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① 但是,如今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大话、假话,编造悲情故事,不是父母下岗,便是兄妹失学,致使文章干瘪矫情,失于真实。有些学生甚至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生活单调乏味,有什么可写的?当然要写别人的故事喽!”

其实,家中的饮食起居,校内的学习活动,读书的酸甜苦辣,成长的困惑思索;社会上劳动者的辛劳,务工人员的艰难,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环境保护;国际局势的变化,传媒炒作的热点,公众关心的事件,文化发展的动向„„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为什么我们好多学生对这一切熟视无睹呢?

由此看来,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面对生活,审视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从细小琐碎的事物中寻找哲理,寻找真善美,该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了。“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它们的动人之美;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老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本领。”②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感悟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真情”呢?

1、向课文学习,端正态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技巧”。我国现行中学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每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范文。.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 爱子的永恒图画。杨绛的《老王》则写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几个生活片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以善良体察善良“的真情。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平凡的生活也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2、走进现实,寻觅写作源泉。

叶圣陶、夏丏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中提到:“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的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③所以我们要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用敏感柔软的心去体悟。学生观察多了,积累多了,感受多了,就会觉得非说出来、写出来不可。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

(三)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写作动力

教师师在评改作文时,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年龄的特点,引发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兴趣。在评改教学中,可以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

1、自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已修改评价。教师首先应明确作文在审题立意、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要求,然后要求学生逐项对照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作文的兴趣将越来越浓厚。

2、互评

学生有了自评自改的基础,就可以引导他们互评互改。在互改中,要求学生在评改时写下修改意见,在虚心汲取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一来,不但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能养成学生一种对作文负责的习惯。

3、师评

教师的评语要恰如其分,富有个性,特别要为学生作文的优点喝彩!学生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甚至可以让一些学困生把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让学生朗读某些满意的句段,并阐述满意的理由,让全班同学欣赏。让学生每写一篇作文,都会感受到创造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创作热忱。

我们坚信,良好的、积极的写作心理必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写作心理。

注释:

①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2002.②黄本荣.作文,魂系何方[J].语文教学通讯,2006.10(59)

③叶圣陶、夏丏尊.阅读与写作[M].开明书店,1938

第三篇:初中生心理特点

初中生心理特点

⑴认知发展 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①促进其学业进步。②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③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⑵性意识的觉醒 随着生理发展的急剧变化,初中生心理开始萌动,在与异性同伴相处中,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开始产生神秘的骚动,使他们感到好奇、渴望,有时又是迷惑和害怕。

⑶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绪。尽管初中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自我体验也是动荡而不稳定的。⑷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初中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初二年级是明显的分化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越学越吃力。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⑸同一性问题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在寻求“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在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针对中学生上述心理特点,应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对他们的理想教育、挫折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在进行以上教育时,要坚持正面疏导的原则,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原则,坚持用先进典型教育的原则和坚持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第四篇: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一: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学生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如认识评价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与他人比高低等,青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成人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2、产生“成人感”

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企图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老师家长平等对待,尤其要求老师父母理解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心,要求有一种“独立人格”。我们要充分利用少年“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发展自尊心和独立性,以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人生与宇宙奥秘的求知欲。3、思维能力明显发展

青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但是,青少年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学习从兴趣出发,难以恒定持久,经常转变学习目标和人生看法,思维尚未定型。

4、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

逐渐从低级性的单纯天真的情感活动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表现为具有一定群体感,道德感,美感,社会责任感,向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但青少年情感常表现为情绪兴奋高、情绪紧张、情绪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欠成熟,容易波动失控。如果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暴怒,呈现激情状态。男生比女生明显。

5、性意识开始萌芽

少男少女开始产生怀春心理,注意和喜欢接近异性,有较强的性意识和性冲动。

(三)心理活动的矛盾性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少年期望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摆脱父母的羁绊而独立自主地生活。他们对老师家长的话,不仅不太听得进去,甚至有意无意地顶撞老师父母。然而,少年毕竟不是成人,他们在心理上有的时候仍然摆脱不了孩子习惯的幼稚行为,有好多地方仍然要依赖父母和老师。

2、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相矛盾

青少年对很多问题不再像儿童那样无所顾忌地刨根问底;他们有话不想对人说,把话埋在心底里,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但他们在封闭自己的同时,又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和父母这些生活中最接近的人的理解。

3、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

他们开始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不墨守成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往往表现为单纯幼稚,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4、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

青少年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一旦在学校、社会上挨了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就很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

5、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矛盾。

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但是,他们在生活处理能力方面又不能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6、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

7、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

二、中学生的几种典型心理及教育。

(一)厌学心理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

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神经紧张过度;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无味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性的应激反应。而学生的学习正好存在以上三个问题。那么,学生厌学的原因是什么?

A 客观原因

1、学习需要一定的心智努力

而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

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能够从学习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从事他们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利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

2、学习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使用的教材,注重于它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很少或很难兼顾它的趣味性、娱乐性或生动性。再加上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和要改变知识传递途径,把学习与愉快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3.学生心理压力太重

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升学都十分看重,无疑要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各种压力,使学生整天穷于应付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降低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值,为他们创造轻松的人际心理气氛。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愿学、乐学,减轻心理压力。

B 主观原因

1.认知因素

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偏深偏难,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我们称之认知障碍。有认知障碍的学生,他们基础差、能力差,学习就有困难。教学中高起点。快速度,这等于放弃了后进生。

对认知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辅导,有针对性地补上知识链上的脱节,并指导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尽快走入正常的学习之中。

2、情感因素

部分学生爱凭个人的爱好学习,有偏科思想。还有一些学生对某些老师有成见,上课有逆反心理,不愿学这老师教的课。对于情感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疏导。首先要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只有学生信赖老师,才愿意学好你教的课。第二,在教学中老师要有热情,要用自己的感情诱发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只有以情感人,学生才能对学习充满激情。

3、人格因素

部分学生,由于成绩差,常受指责,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心理。这部分学生面对家庭,老师、同学等多方面压力,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4、意志因素

几次考试达不到目标,就灰心丧气,产生畏难情绪。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对意志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鼓励。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失败,正确对待自已。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在自身的内在要求下刻苦学习。

5、观念因素

一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学不学都一样,没有文化照样可以赚钱。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上了初中后的孩子比较典型的心理,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他们内心有一种强烈的焦虑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他们表现出一种无来由的反叛和对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他却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①应善于理解孩子。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所以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②要尊重孩子。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③要有民主意识。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和孩子平等地沟通。

(三)自卑心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一种重智能、轻人格的倾向,也就是说忽略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有人曾对一些高智能学生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不论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差的学生都会产生自卑心理,当然差学生往往严重一些。他们表现为:离群独处,沉默寡言。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谨小慎微,害怕出差错被别人嘲笑。教师如无意中触到他们的短处,他们便会惊慌失措,羞得无地自容。

学生产生自卑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决定的。属于抑郁质的人表现不够生动活泼,内倾牲强。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如果处在不利成长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是由从小生活的环境影响而成。或家居独院,或父母因工作原因把其锁在家里,不许外出玩耍。这样自小就失去了与其他儿童交往的机会,长期下去,就会离群独处,缺乏交往的自信,久而久之自卑感自然会形成。

三是在生活、学习中多次受挫折造成的。

四是父母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学生某次成绩考差了就训斥。这祥,在学生心里就会造成“父母老师都认为我笨,我可能确实笨”的想法。

要克服自卑心理,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逐步形成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制于以三个因素:活动的结果,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自我评价。

1、活动结果的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越低,自信心越弱。非重点中学的学生,由于受教育的条件差,失败的机会多,因而他们的自信心大大低于重点中学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习达成度比较低的学生觉得成功是可望而又可及的,只要自己加倍努力地跳上几跳,是完全可以摘取到成功的果实。

2、他人态度的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水平往往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有关。

这包括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水平与信任程度。一般说来,凡是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则会加强其自信心;反之,凡是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孝信任程度低,则会削弱其自信心。男女中学生的智力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自信心方面,女学生即不如男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家长、教师对男女孩子的期望值和信任程度不一样。

3、自我评价的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水平往往也依存于自我评价。对自己作过高的估价;对自己作过低的估价。这两种偏向都会削弱一个人的自信心。

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信任每一位学生。

2、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力水平提高了,学生胸有成竹,自然自信心就增强了。

3、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机会是契机的,一个适当的机遇可以成为一种转折点,使人从此踏上成功之路。而突破口在一个人的身上,往往呈多角度,需细心寻找,这种突破口一般就是一个人的特长、优势和潜能所在,特别是一种闪光点、生长点、发展点,一旦发现,就要创造条件,施以良性刺激,积极扶植。

4、适当鼓励,及时评价。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只要他们有一分的优点,就应热情地给予三分的肯定和赞扬,并经常地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你有能力做好这件事”、“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等等。

(四)交友心理

现在中小学学生在与人交往的问题上,有几种类型却很值得人们注意:

1、弧僻型。有的学生性格弧僻,不肯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大关心集体。

2、利己型。在交往中以我为中心,凡是顺从自己、恭维自己、对自己有好处的人便亲近,反之则疏远。

3、应酬型。你请我看电影,我送你纪念品,投桃报李,来往应酬,有的甚至交“酒肉朋友”。4、义气型。有的学生在校内外滥交明友,讲的是哥儿们义气。可以不分是非曲直,甚至无视法纪。

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交友心理,对他们的交际能力也有不良影响。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最基本的准则可以将对他人的态度概括为六个字,即了解、关心、学习。具体说,就是了解他人的品质,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早恋”产生的原因

1.青少年发育早熟。2.性教育残缺和滞后。3.社会上不健康文化的影响。4.家庭因素。对于大部分出现“早恋”现象的学生,一般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

“早恋”的防范与解决措施

1.加强教育,防患未然。教师应明确性是一门科学,不能谈性色变,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渠道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现象有科学系统的了解。比如我们的政治课,给学生讲如何树立自尊、自信、自立的的精神,帮助学生拨开心头迷雾,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增强性保护意识和对不健康思想的免疫力,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鼓励交往,加强指导。支持和鼓励他们之间广泛正常的接触,同时还得教育学生男女有别,在交往中应保持一定距离。

3.提高素质,加强理解。在晓以利害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冷静、理智地分析“早恋”的后果及影响,本着既为自己的将来又对对方负责的态度,及时结束不合时宜的感情交往。

(五)爱美心理

孩子对自己的外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关注。这种关注最多的就表现为爱美心理。说到正常的爱美心理,一个人有无健康的审美意识,直接关系到有无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正处在由未成年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辨别美丑的能力还较弱,对于美的追求往往带着一定的盲目性,这一时期也是最易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逆反心理的时期,这时如果对他们的审美意识不加指导而任其发展的话,他们的成长方向就可能发生偏差,甚至可能导致扭曲的人格。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能力与个人的品位和修养十分不开的,而个人的品位与修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你们还小,所以你们不可能形成成熟的审美观。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就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多看看有益的书籍,听听优美的音乐,观赏大自然的风景,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这些美好事物的感染熏陶,审美能力自然会提高。就目前而言,只要是适合你的,适合学生的,不要太成人化的打扮应该说都是美的。

(六)追星心理

他们说起明星的有关信息如数家珍,这可能就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追星心理。

作为学生当然要掌握一个度,要有理有节,适可而止,不能把追星当成一项事业,而把其他的都置之度外。

采取措施

1不必禁止。对名人的崇拜可以说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崇拜心理的驱使下,被崇人物的高尚品德、创业意志和献身精神会强烈地影响崇拜者,启示他们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事业、未来,以及如何对待成功和挫折。

2、积极引导。教师应指导他们去崇拜明星们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奋力拚搏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造福人类的行为等深层次的方面,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养料。

3、激发升华,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名人传记、格言,寻找成功者的足迹,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达到理性上的升华。

总之,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而且最难教育的时期,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在坚持尊重、真诚、理解的基础上,用新的学生观来对待学生 与学生达到真正心灵上的沟通,心理沟通的关键在于双方认知距离的缩短和情感隔阂的消除,只有这样的沟通才是双向的、平等的沟通。但要达到这种沟通,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①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都必须是坦诚的;②能够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从学生的立场与感受出发处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③应对学生表现出接纳与热情的正面支持,以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④必须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他们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这样,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信心十足、情绪高昂、朝气蓬勃,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学大教育提供给家长参考

第五篇:从初中生心理特点出发谈数学教学

从初中生心理特点出发谈数学教学

石屏高级中学 李涵

摘要: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初中是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初中的学生一般是十三、四岁,刚从童年进入少年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旺盛时期,思维、感情、性格、爱好等心理状态都有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初中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小学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搞好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使之顺利“过渡”,是进行优秀教学的依据。

关键词:心理特征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教学方法

一、引言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来和坚实的进步。”其中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恰当有效的运用教学方法呢?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但首要的问题就是从学生学习心理层面去探究教学方法最为实际,最为现实。然而在教学和工作中,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焦在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忽视了抓住学生学习心理这一重要角度,那么再多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此文将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如何有针对的进行教育教学。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初中是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的学生一般是十三、四岁,刚从童年进入少年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旺盛时期,思维、感情、性格、爱好等心理状态都有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学生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如认识评价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与他人比高低等,青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成人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2、产生“成人感”

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企图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老师家长平等对待,尤其要求老师父母理解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心,要求有一种“独立人格”。我们要充分利用少年“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发展自尊心和独立性,以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人生与宇宙奥秘的求知欲。

3、思维能力明显发展

青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但是,青少年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学习从兴趣出发,难以恒定持久,经常转变学习目标和人生看法,思维尚未定型。

4、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

逐渐从低级性的单纯天真的情感活动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表现为具有一定群体感,道德感,美感,社会责任感,向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但青少年情感常表现为情绪兴奋高、情绪紧张、情绪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欠成熟,容易波动失控。如果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暴怒,呈现激情状态。男生比女生明显。

三、从中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进行数学教学

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则是未知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平时教学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学教学。否则,教学带有盲目性,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那么,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数学教学呢?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采用逐步深入的教学方法。

初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初中教育是学生由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初中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即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安排。初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一些问题,但还正处于黄金发展期,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思维或者行为,来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培养一定程度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数学是规律性极强的学科,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提前总结知识规律,向学生介绍特殊情况,然后由学生自主推广到一般情况。任课教师必须要对授课内容深刻了解,保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在授课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生活,数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设定相关的生活情境,抓住初中生特定时期的特定心理,通过生活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知识,切身感受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还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凶此应通过直观感性的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及学习的信心。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几何教学而言,初中几何内容复杂多变。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模型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模型思想的建立又非一日之功。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实行专题教学,专题教学对于学生模型思想的建立是非常有效的。要引导学生对于几何学习要善于举一反三,从一方面联想到多方面,对于相似类型的题目要善于学会触类旁通,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化难为易,化整为零。逐渐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早日达到对于一些关键知识点及其敏感的程度,使学生心中建立几种固定的经典几何模型,使学生在看到新题目时能保持淡定自如的心态,更从容的答题。从而到达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浩瀚的数学世界中不再迷失方向。对于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广度的培养,只有思维的广度提高了,学生才会主动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探索,通过问题进行所学知识的消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想法,教师要摒弃经验教育,耐心倾听,让学生保持思维的发散性,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2、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够学会学好知识的前提。任课教师应该建立一种先主动自学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教师授课外加辅助相关练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先提出相关教学目标,并向学生介绍一定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自主思考,这也符合新课标教学的思想。让学生不再只是教师授课的对象,让学生从课堂的旁观者变为实际参与者,通过自主学习和积极主动的思想交流加深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在后期复习阶段,这点尤为重要。后期复习阶段学生都会产生厌烦孤独心理,这时候小组讨论能够很好地解决这心理问题。复习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实现彻底消化吸收,使学习品质由肤浅学习转变为深层次的掌握。教师要避免采用“填鸭式”教育,防止学生厌烦复习。教师要按照学生认知知识的特定规律,建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良好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教师应该采用鼓励的方式,注意学生的内心情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及语气,也可以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有效地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确立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地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地态度,而不动情感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地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地负担。”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绪高昂、智力振奋地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地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位置的练习时,我对学生说:“只要你能说出你的好朋友的前后或左右是谁,我就能猜出你的朋友是谁,不信的话,你们就试试。”这一番话,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兴奋的活动起来。当学生发现老师说出的答案非常正确时,他们就会跃跃欲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像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正是教师应该关心并着重研究的地方,教师备课往往要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但过去大多是从教材内容去分析而很少从学生方面去找原因——产生这方面困难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则很少考虑。为什么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呢?这都是与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等心理过程有关,其中尤其与思维这一心理过程关系最为密切。思维上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大致有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矛盾、思维惰性、思维的单线性三方面。(1)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矛盾

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数学教材内容的抽象性突然增加,要求学生将表象让位给抽象思维,而这时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一时跟不上,这就构成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矛盾.初中代数中“用字母表示数”是个突出表现,初中几何入门课中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造成学生进入中学后成绩的第一次大分化。

(2)思维的惰性

思维过程的惰性是学生学习造成困难的另一重要心理特点,学生的年龄越小,智力越不发达,思维惰性的消极面就越明显。这种消极面往往表现在问题条件只有少许改变,就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学完有理数,教师总要问学生“2+n与 2哪个 数大 ?” 总会有学生认为 2+n大,这样的错误称为停留性错误,而产生停留性错误的心理因素则是思维惰性这一特点。因此教育心理学主张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变式资料,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从而举一反三。

(3)思维的单线性

知识的迁移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迁移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客观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而人的知识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知识经验不能彼此分裂。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越小,智力发展水平越低,能意识到的联系就越少,就表现出思维的单线性。于是,他们在解题时就不善于运用解题所需的全部材料。尽管这些材料在他头脑中是有的,但不经过别人指点或提示,他总想不到,于是就表现出知识的迁移能力极差。在同班的学生中,各人的知识量几乎是相等的,而能力的差异则较大,原因往往在此。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宜随意向学生堆砌知识,而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四、总结与反思

总之,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工具。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新课标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任课教师不能再单单向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介绍,不再只是通过考试这种硬性检测方式来检验教学质量。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载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他们正在告别童年,开始一个崭新的成长和变化时期,在这期间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 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

    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xiexiebang推荐)

    小学阶段 一至四年级:这4年是从幼儿园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慢慢转化为以“学”为主的过程,对于小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都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但由于......

    农村初中生学习方法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生学习方法调查报告 周村区王村中学 贺军 提要 为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分析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我对我校初中三年级272名学生在学......

    高中学生心理特点

    高中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高中一年级 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处以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课业......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从小学刚进入初中,很多孩子都不能很快的适应。这是因为,这个阶段是个过渡期,有它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果不了解清楚,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多不便。并且这一时......

    小学生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的心理主要特点: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

    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经研究发现高中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1、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