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

时间:2019-05-15 16: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篇: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 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

初中留守初中学生虽然身心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发展,但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指导与教育,所以,农村留守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

具体表现如下:

1、破罐破摔心里(自卑心理大)。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在家里的不到父母的鼓励与指引,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2、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关爱的缺乏,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农村留守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身边又没有亲人可以倾诉,这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佳时,更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往往无所适从。

4、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5、与父母缺少沟通交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大多数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与父母沟通,致使他们缺少关爱,造成心理上的孤独,有了困难不能与父母及时沟通,寻找不到帮助。

种种的心理特点,使留守学生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甚至顶撞,我行我素。

第二篇: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调查问卷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调查问卷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

我们正在做一项调查,这项调查是我们做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在答卷时,无须写上你的姓名,你只须根据题目选择你认为合适的选项,你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你诚实的答卷将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谢谢你的合作!

你的性别:男()女()

你的年龄:______

(1)你的父母出去打工有多长时间了?()

(A)

一、二个月(B)半年(c)半年以上(D)说不清

(2)你的父母多长时间回来一次?()

(A)每隔一个月(B)一个月到半年(c)半年以上(D)不固定

(3)父母不在身边,你是与谁一起生活?()

(A)爷爷奶奶(B)亲戚(c)哥哥姐姐(D)住在学校

(4)你想念你的爸爸妈妈吗?()

(A)很想念(B)比较想念(c)不怎么想念(D)说不清楚

(5)你是如何与你父母联系的?

()

(A)电话

(B)信件

(C)电邮

(D)从不联系

(6)父母对你的学习()

(A)非常关心(B)比较关心

(C)不怎么关心(D)不知道

(7)你的父母是通过什么了解你的学习?()

(A)自己介绍(B)询问老师(C)亲友(D)不清楚

(8)你学习遇到困难怎么办?

()

(A)请教同学(B)自己想(C)请教老师(D)告诉父母

你的爷爷奶奶对你的学习要求严格吗?()

(A)很严格(B)一般化(c)不严格

(10)你若与同学或其它人发生冲突,会怎么做?

(A)想法告诉父母(B)告诉爷爷奶奶(C)告诉老师

(D)请人帮忙

(11)你上过网吗?()

(A)经常去(B)有时去(C)陪别人去过(D)从没去过

父母给你的零花钱主要用于()

(A)买学习用品(B)买零食吃(c)上网(D)打游戏

(13)父母给你的零用钱不够用时,你会()

(A)向爷爷奶奶要(B)向哥

哥姐姐要(C)向同学借

(D)忍着不用

(14)老师对你的学习关心吗?()

(A)非常关心(B)比较关心(C)从不关心(D)不知道

学校对你的情况()

(A)了解

(B)不了解(C)不清楚

(16)你的状况会影响你的学习吗?

有很大影响(B)有一些影响(C)没有影响(D)说不清

(17)你心情不畅时,会怎么做?

()

(A)告诉父母

(B)向老师诉说(C)向同学诉说(D)埋在心里

(18)你最看重哪类情感关系

()

(A)与父母、家人的亲情

(B)与同学、朋友的亲情

(C)与师长(D)与自己饲养的动物

(19)你愿意采取哪种方式增进与父母的感情()

(A)主动联系(B)努力学习,通过优异的成绩

(C)遵规守纪,让父母放心(D)其它方法

(20)你有与异性同学交往吗?()

(A)有(B)没有

(21)你参加过学校哪些活动?()

(A)体育锻炼

(B)各项竞赛

(C)科普活动

(D)从未参加

答案: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

第三篇: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雷波县汶水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孙世东 农村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致使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剧增。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 2290.45 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关注的力度不断加大,他们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专家们的关注。只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得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其父母进城务工了,造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孤儿”,这极易造成他们胆小、自卑、不合群、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1.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种认知偏差首先表现在生活中的消极心态上。相较于非留守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更容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件,把目前的不利状态归结于自己的原因并进一步泛化。如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是因为不喜欢自己,老师上课没喊到回答问题也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等。这种认知偏差其次表现在价值偏差上,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儿童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学习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2.情绪消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即祖辈监护、父亲或母亲监护、亲戚或邻居监护、哥哥或姐姐监护。这就决定了他们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国外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儿童,被抚养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情感创伤症状和其他行为问题;亲属抚养经历会增加儿童的心理障碍和患抑郁症风险;亲属抚养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可以导致诸如抑郁、行为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行为问题和心理创伤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国内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并且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3.行为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 41.13%,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他们往往不服管教,违反校规,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甚至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缺乏安全感,除了使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外,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逆反行为,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由于缺乏亲情关注,留守儿童难以进行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缺乏体验爱和施予爱的能力,难以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因此,他们又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性情古怪、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降低等。4.人格障碍

研究发现,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与约束,55.5%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人格障碍。从类型上说,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攻击型的人格,表现为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另一种是畏缩型人格,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从具体特点上来说,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以下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淡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5.人际关系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目中无人,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冷漠性和攻击性,女孩多封闭自己,男孩多挑衅他人,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在与成人的交往中,留守儿童大多不爱说话,关系不够融洽。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研究指出,早期没有形成依恋关系的儿童缺乏对人的基本信任,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6.适应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的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表现之一就是他们更倾向于对事件的结果做外归因,这表明他们更容易受到留守情境的影响。另有研究显示,30%左右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于适应障碍所致。留守儿童的适应障碍还表现在学习方面。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会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因素可以为个体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赖,对于儿童应对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正是缺少了这种关乎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支持源。1.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匮乏

留守儿童一般出现在农村或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一是无相关心理援助机构或心理教师。教育经费短缺致使众多农村学校没有条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即使建立起来,其硬件与软件条件也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心理教师”是政教处、教导处的教师或政治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对留守儿童所发挥的心理支持的效果甚微。二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并没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农村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升学率,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甚至有些学校会放弃对他们的管教。对于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学校,由于在该区域内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仅限于每学期的1-2次心理讲座,较少从学校或教师层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或情感需求予以关注。

2.家庭教育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长时间父母亲情的缺失,这种缺失引起的“心理留守”的消极效应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情感的满足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所有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更多地选择由祖辈或亲戚代为“看管”,亲子双方接触与沟通的时间有限,代为“看管”的暂时监护人难以替代留守儿童情感的寄托或需求。作为祖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迈加之代际的隔阂,充其量是一种“长辈溺爱”;作为亲戚,本身无直接的“教育”责任,再加上考虑到儿童“寄人篱下”的感觉,亲戚的“教育”尺度很难把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外合住和无人监管的儿童,这部分儿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上比较独立,而且较为自由,要么会培养出儿童的独立性,要么就会出现学习、生活上无人过问的情形。无论何种形式的“生活”,留守儿童始终处于家庭教育的边缘,缺乏父母情感的关爱。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往往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旦形成了不良心理,之后的家庭教育也失去了“及时性。3.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未深切到实处

首先,乡镇政府没有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出现了乡镇政府教育责任逐步弱化的局面,大多采取撒手不管的策略,较少过问学校的事情,学校提出的需要乡镇政府解决的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如农村学校周围的网吧,对于缺少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成为了潜在或即在的隐患。职能部门“推”和“拖”的应付难以净化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助长了部分缺少自律的留守儿童失范行为的发展。其次,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多停留于口号。一般来说,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与心理发展较为关注,也号召学校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对于学校实际操作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却较难落实,如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教师的配备、相关管理人员的报酬等。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教育部门的实际工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三、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家

庭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1.学校应当肩负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重任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登记清楚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建立家访和家校交流会制度,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家访是学校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家访要考虑连续性和阶段性,以保证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教育提供依据。此外,学校还要定期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家校交流会议,向他们宣讲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以保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经常联系,以便准确而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同时,学校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进行化解。引导留守儿童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一种现实,并使其能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学校应当建立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因为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地倾向于向同龄人寻求支持和帮助。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可以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也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启发。2.家庭应当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重任

父母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父母应当知道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完全代替的。对留守儿童来说,长时间与父亲、母亲或双亲分离,生活在缺少父母中一方的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甚至寄养家庭中,长此以往,他们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疼爱而自己却没有,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调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他们就容易产生负性情绪,而且负性情绪一旦膨胀,就会内化为问题行为。因此,一方面,父母要尽量减少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比例,确保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位而且最好是母亲在身边教育和照顾子女。因为当母亲外出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

内”家庭模式被打破,家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父亲身上,这使得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教育子女,要么放任不管,要么过于严厉和干涉,而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父母要抽空利用电话、书信或互联网等方式及时导和关爱孩子,了解孩子心灵的渴望,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尽可能让孩子体验亲情归属和父母的关爱,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监护人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补偿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情感。依恋是个体与他人间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生命全程依恋观和多重依恋观认为,依恋对象不仅包括主要的照顾者,还包括其他的亲人、同伴、恋人和配偶等,与他人建立的这些依恋关系会影响个体生命历程中的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质量与生活品质。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对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恋质量显著高于对其他对象的依恋质量。国外研究发现,更换看护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父母表达关爱受时空条件的影响,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让留守儿童慢慢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这就要求监护人要加以补偿,但现实中的监护人往往难以做到。祖辈监护人虽说尽心尽力,但毕竟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他们大多对孩子“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父辈监护人一般是亲戚或朋友,他们由于忙于自身生计,通常对寄养的孩子采取“物质加放任”的方式;同辈监护人因为缺乏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父爱和母爱,他们一般对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因此,监护人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与其父母和学校进行联系以共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依恋需求。3.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社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当作系统工程来抓。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它是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健康快乐成长。在理论上,要把这些问题从制度、法律层面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在实践中,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把它当作社会系统工程来抓。教育、文化、宣传、农业、公安、民政等各个部门要明确区分责任,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组织要积极配合和参与,共同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政府应当杜绝社会不良现象,净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儿童

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会为这些不良现象提供滋生的土壤。因此,政府要出台相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社会舆论应该加强监督,对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事件进行声讨和斥责,宣扬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遏制消极无趣的低俗文化,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健康、阳光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面临新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在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样一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小南海镇在校留守儿童占其学生总数的20%左右,且根据目前的形势,其比例将会逐年增加。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少人心理异常,染上不良习气,误入歧途,因此,“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课题。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1、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唤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通过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2、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有利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探索留守儿童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3、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让学校、让广大教师都来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耐心地对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的差异现象,让他们都参与到“留守儿童”的研究之中。时刻思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各界的广大关注,并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教育部基教司与2004年5月31日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之后,中央教科所内外专家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山西、浙江、四川等省对留守儿童也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但就其研究现象看,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发展形成了何种破坏性,其心理特点哟那些共性,如何保证其心理健康等都没有一个科学的论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是,一个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灵(心理)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就显得特别迫切。

2、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而里手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目标: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我镇及全区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多角度的调查了解,认真分析他们因为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的诸多心理异常、不良习惯、不良性格。认真梳理探索其心理特点共性,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策,不断总结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二)阶段研究目标:

1、组织阶段(2005年6月——9月)主要任务:召开课题开题预备会;

确定课题组成员;

撰写实验研究方案、编制研究计划; 培训课题组成员。

2、调查、实践研究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主要任务:建立资料、档案;

开展调查研究;

形成阶段成果。

3、探索提高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主要任务:对课题效果进行效果分析;

进行实验阶段性检测;

形成阶段成果。

4、总结阶段(2007年5月——6月)主要任务:编写实验报告;

完成各项主要研究成果;

申请评审、结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探索整理市内外研究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吧和经验借鉴。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研究,揭示规律性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完善措施。

5、检测比较法:将留守儿童现状与实施研究采取对策后的状况进行检测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评价、实验分析、总结归纳。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有针对性的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补偿心理关爱,让本校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通过研究,形成相关的研究资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个案集等。

五、课题研究机构与人员:

(一)专家领导小组: 刘明海(区教科所所长)

赵令汉(区教委基教科科长)

(二)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吴政江

成员:杨秀超 付兴辉 管先洪 李绍兵

(三)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吴政江

成员:杨秀超、李绍兵、宋书委、郭云常、祝凤仙、向艳飞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某个方面入手:1.告诉子女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2.告诉子女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

三、英语的听力、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二、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还是要提倡自我批评、团结互助、得理让人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这会使人受益一生。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 1

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但我们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理解和支持。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财富或功名,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为你的子女营造一个没有暗礁的心灵大海,搏击知识海洋的风帆也将驶得更轻快。

三、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但有人考场作弊、同样布置卫生扫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样要求完成作业,有人抄袭、有人拖欠。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我想,孩子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下载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家长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现状的分析(合集5篇)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现状的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里健康成长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自......

    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教育途径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后代的教育。”青少年是生命之花,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农村初中学生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

    清河中学留守学生调查报告

    留守学生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进城务工,随着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学生。随着这一群体的人数逐渐增加,留守学生的现象日......

    龙岗中学留守学生工作

    龙岗中学留守学生工作龙岗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班级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因为没有家长的照顾,会有很多困难,更有些学生因为长期没有家长......

    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主、自立、自强、自信心理品质迅速发展及其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特点。 (2)心境较高,自我扩张心理现象突出的特点。 (3)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及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