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的主要承担者的地位,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笔动脑,教师对学生作引导、总结、提升,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研讨上,而不是灌输上。也就是要重在提高学生的悟性,启发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感悟和提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积极的探索者。
让学生“动”起来,具有主动参与意识,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无论是数学概念、定理,还是例题教学和解题过程,教师都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动耳、动口、动脑、动手。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1-
引导者,应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积极进取状态,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
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
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
“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明确学习任务,调动学生注意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时。注意力就会有所指向,就会朝着既定目标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我及时向学生宣布本节要完成的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所学内容上来。这种指向明确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直达主题,在任务的驱使下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气氛。本节课,我首先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让学生产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而遇到困难时又有些无奈,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活,对接下来的学习无疑会起到推动作用。
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取
长补短、互相借鉴、协作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材 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点拨、指导,避免了“华而不实”无效合作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更有效。
五、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知识的学习都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精心的设问是关键的。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归根到底,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能成功。作为教师应打破长期存在的“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沉闷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突出学习的无限激情,才能提高高效课堂。
事实证明,只有教师能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备课时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上课努力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并尽量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及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在和谐、友善、民主、合作的气氛中学习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相信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才能提高高效课堂。
第二篇: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
1、开场白要精彩。课堂教学中,先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例如,在讲授《想和做》一课前,我向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人,要用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运到河对岸去。一次只能运其中一种,怎样才能把它们运过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即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在肯定学生合理的做法后,我说:“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蛮干,要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
2、备课内容要精炼。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
二、以形式多样的训练调动学生的情绪
1、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教学过程中,不管什么篇目,一味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等方式阅读,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学起来就毫无兴致。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采用按座次依次逐段接力朗读;对于有人物对话的课文或段落,就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于诗词、文言文等要求背诵的篇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背诵竞赛。在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朗读的同学会全力以赴,争取读得惟妙惟肖;其余听读的同学为了能找出对方的破绽,也会精神饱满,听得细致入微,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领悟。
2、教学重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三、以提纲挈领的问题理顺学生的思路
1、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体裁,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征?
(2)使用哪些说明方法?(3)采用了怎样说明顺序?(4)哪些地方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学生分析课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能够根据问题的指引,有条不紊地进行阅读理解,从而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
2、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一
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是,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呢?那就要抓重点。《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以循循善诱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
鉴于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局限,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疑点和难点是必然的。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如,对于《驿路梨花》中“为什么说‘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问题,学生都知道“驿路梨花”是一语双关,但对“处处开”的深层意义不甚明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认真领会本文在人物和时间安排上的匠心所在。文中的人物,从年龄、职业、民族等看,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着全国人民,充分体现了学习雷锋的全民性和广泛性。文中记叙的事情前后延续了十多年,有力证明了学习雷锋的传递性和持久性。这样一分析,学生也就领会了“处处开”的深层含义。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学会抓住关键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
五、以主观开放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具有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例如,上完《麦琪的礼物》,可以布置这样一道题目:“请从男主人公杰姆的角度,来叙述这一故事。”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课文内容、人物特征、主题思想等,将原文进行改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第三篇:引导学生主动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引导学生主动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给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都拥有主动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地发展,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全面增长与提高。根据体育课以室外课为主的特点以及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的特性,只有采取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促进主动发展,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时时让学生有惊奇、新鲜,等感觉,产生探究的愿望,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切的心理特点,上新课时教师设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万花筒”,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投掷垒球教学中,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教师设置悬念,先请一有典型错误动作的学生试掷,接着教师模仿其动作示范,落点分别记上标记,接着问学生:“同学们,刚才看到了我们的动作和落点,为什么我的落点比他远呢?”学生答:“因为老师力量大。”而后教师再请一位掌握正确要领的学生试掷,此时他掷出的距离竟然超过了老师,这出乎意料的结论使学生大为震惊。老师接着问:“他的动作与老师有什么不同?而与另一位同学又有何区别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探究的欲望下,学生热烈讨论,一层一层,揭开疑虑,就不难深刻领会正确的肩上屈肘动作和出手的速度(暴发力)对投掷远度的影响,从而尽快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克服动作难点。
2、创造条件,提供参与的机会
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充分的活动使学生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利用并开发好现有的器材设备,开展好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就能够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就能够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仅仅通过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好各项体育活动,让学生提高认识,开阔眼界,提高兴趣,才能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墙报、电视、录像等多种形式,经常广泛地宣传体育的知识、信息动态、今日要闻,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其次通过“校运会”、“体育节”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如长跑、立定跳远、实心球、保龄球、乒乓球颠球、篮球投篮、足球射门、广播操等比赛。立足于全员参与,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外参与机会,学生有了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比赛中去的需求,他们便会更加专心投入到练习中去,主动参与,促进体育“三基”的掌握。这样,更有利于在课内外实践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及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练习中开展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来加快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分组实践,通过学生的互帮、互评、互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步骤的调控,要避免由个别学生、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的情况出现,教师应切实做到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就不要让部分学生代替,能让多数学生参与的,就不要让少数学生或个别学生包办,只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这样的参与,才是有效的参与,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切实提高学生体育技能。
第四篇:·重视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语文论文
·重视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一年多来,从各种渠道反馈的信息表明:根据高中新大纲编写的这套教 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是符合外语教学改革方向的。它在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努力面向我国高中 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体系上,它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相衔接,是在初中教材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在选材上,它一方面对现行高中教材中一些好的课文予以保留并作适当修改,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各种体裁 和题材的应用性文章,选文具有时代感、知识性、思想性和真实性。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用透明法,以话 题为中心,通过结构和功能两条线索把教学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们在认可这套教材的同时,又提出一些 疑惑,他们觉得教新教材阅读量大、任务重,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压力很大,因此不少学校通 过加班加点来进行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与现行教材相比,篇目增多,阅读量加大,有些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初次接触教材,对大纲及教材不熟悉等因素外,与教师们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还局限在传 统的框架中有关。
在高中阶段,阅读教学被放在相对突出的位置。大纲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 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 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 英语切实打好基础。”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 家的社会和文化。在高一课本每个单元的四课中,有一课是阅读课文,每篇文章300—500词左右。到了高二,更是增加了阅 读篇幅,每单元的阅读课文由原来的2页增加到4页。除此之外,还编写了与教材同步的阅读训练,其阅读量是课文的3倍。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课文具有阅读量大、题材新颖、体裁多样化等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越来越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即教师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一个教师而言,在教材和学 生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变化将会对教学起根本性的作用。最近几年,各级教研部门都很重视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使第一线教师有机会了解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 法的影响和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闭塞,还有相当一部分外语教师依然采用老路子进行阅读教学。有的教师试着用 新路子教学,但总缺乏自信,心中怀疑这样的阅读教学能否保证学生过得了测试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又回到了侧重语法词汇讲授的老路上去,花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笔者为此想就阅读教学的一些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认清阅读教学的目的
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强调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知识)的获得。我们经常可以在教室中看到这样的教学模 式:先教生词,再讲语法,逐句讲解,朗读背诵,大量模仿,仿佛阅读课文只是为了掌握词汇和语法。新的高 中大纲强调: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 且要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技巧。概括起来,阅读教学的目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扩充学生的词汇和习语;2.扩充和巩固学生的语法项目;3.发展一般性的阅读技能;4.掌握推导性的阅读技 能;5.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技能;6.通过各种技能获取有用的信息。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阅读技能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掌握事 实细节的技能,如能把握主要的事实,掌握主要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等。第二层次为推导判断的技能,如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文段的寓意;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文段未直接写出的意思等。第三 层次为批判性的阅读技能,这一层次的读者需要把阅读文章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特别是自己的观点、知识、想 像力和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具有对文章的评价判断能力。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曾对旧的 中学课本提出批评,认为课本内容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够,加上教学中偏重分析词汇和语法,结果导致学生 没有兴趣和动力来阅读这样的课文。新编高中课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考虑到中学阶段的基础性,为学生以 后的阅读作准备,所选择的材料包括各种题材和体裁,具有内容新、时代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学会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一篇包含丰富信息的文 章时,哪些信息是要求掌握的,哪些是无用的,要求学生能区分开并加以选择,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关。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 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重视阅读过程分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什么有的能快速正确地理解课文,而有的却难以做到呢?一个好的读者是如何进行 阅读的呢?阅读心理学家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古德曼(Kenneth S.Goodma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 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游戏”(a psycholinguisticguessing game),阅读过程是一种在每一个认 知层次上都发生的推测与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遵循的是从上而下的模式,读者凭已有的经 验进行阅读,而不必对每一个单词都作解释。古德曼的观点曾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的影响。
以鲁墨哈特(David E.Rumelhart)为代表的另一派心理学家则提出了相互影响的模式。他们认为在阅读 过程中,语义的、句法的、词汇的以及视觉的各种信息都能影响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各种信息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非仅仅是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的单一方向。
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时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来帮助理解,在理解发生困难时,他会在后面的材料中去寻求 答案。如果他对这种答案仍不满意,那他就会回到遇到困难的地方,并且重新更仔细地阅读这一部分材料,并 通过对比、演绎等手段来检查和分析短语和句子,找出这段文字的确切含义。这就涉及读者对于其认知的调节 或监控问题,凡是好的读者,他的调节或监控能力就较强。一个好的读者往往都具有这样一些技能:1.明确阅 读目的,即了解明显的和暗含的阅读的任务要求;2.识别课文中的重要信息;3.集中注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4.监控阅读活动,并且判断理解是否发生;5.运用自我提问的方法去判断,是不是阅读的目的已经达到;6.当 发现理解失误以后,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那些失败的读者,许多研究者(Rumelhart,1980;Brown, 1980)认为产生理解失误有以下几种原因。
1.知识方面的缺陷。缺乏理解课文本身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
2.对于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
3.缺乏逻辑判断能力。不能区分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无用的干扰信息。这种情况导致错误的推理判 断。
4.缺乏批判性阅读技能。读者只根据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而不考虑其它的解释,或者只以自己的思路解 释课文,而忽视作者的意图。
上述的阅读过程分析,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探索 过程,应该知道好的读者与差的读者心理活动的区别。其次,需要培养学生一些认知的技能,其实,这些技能 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这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
三、对阅读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通过多种方法介绍语言项目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阅读专家发现,造成阅读困难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晦涩难懂的生词和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文章中存在着较多的生词或技术性术语,或包含较长的由多个从句组成的句子时,就会大大增加阅读理 解的难度。因此,如何进行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还是按照过去 那样逐词讲解、逐句分析,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但仅仅在阅读教学时一带而过也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通过上下文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和语法当然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但也不能完全抛弃课前 预习。新教材由于篇幅较长,词汇较多,应采取多种方法来处理才比较合适。如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 词汇,应在阅读之前就加以介绍;对于那些能通过背景知识或上下文进行猜测的词汇,则可以阅读过程中进行 处理;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只要不影响理解就行,不需要学生去死背。这样可以抓住词汇学习的重点而又不致于占用太多的时间。
在词汇教学的方法上,不少教师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利用实物、简笔画、构词法知识、背景知识、英语释义、中文翻译等方法。对于语法知识,教科书强调通过实例来教学,“学生首先听到和看到 新的语言在一定情景中使用,然后自己归纳出使用中的语法句型”。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教科书采用循环式编 排方法,语言知识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后,有些重点内容还将在以后的学习材料中多次重复。因此教师在授课 时,不必当语言知识第一次出现便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以免花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
(二)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前面提到,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而要获得有用的信息,就须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无 论是教学大纲还是高考考试说明都对阅读的目的及技能提出了要求。总结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一些:1.掌握基 本事实的技能;2.获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进行推测判断的技能;4.了解时空顺序的技能;5.读懂图示图表的 技能;6.了解作者语气心绪的技能;7.评价文章的技能;8.进行分类的技能;9.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技能;10.进 行比较的技能。从1994、1995、1996三年高考(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这些技能。阅读教学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移到重视技能培养,首先教师本身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在处理阅读课文 时,需明白掌握知识只是为培养技能打基础,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层次上,而更应通过教学让他 们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举一反三,为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目前 不少教师还缺乏利用课本阅读文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的意识。这一点还需要师资培训人员加以重视。
(三)重视篇章结构分析
课文的结构包括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一个成功的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句子是怎样构成和被组织到 课文中去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同时更需要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 楚,进而把一定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近二十年来阅读教学开始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不少阅读心理学家(Me yer 1975,Kintsch 1974,Frederiksen 1975)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从 整体篇章水平上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1.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支持中心思想的观点,包括事 实、原因、论据等;3.逻辑线索,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线索把这些事实、论据或观点连接起来的;4.修辞关系,即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5.引言和结论,即作者用来开始和结束文章的部分;等等。
(四)重视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理论首先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提出的。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 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受此影响,大纲提出了增加阅读量的要求。根据这种理论,要更有 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为适应这种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还编写了与教材同步的《阅读 训练》,其阅读量是课文的三倍。对于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阅读材料。曾有一种说法,学生不在课堂外大量阅读就难以成为一名有效的阅读者,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得语言复现频 率增高,将会大大促进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难度须与他们的理 解能力相符。克拉申指出,语言输入要在学习者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一点新的东西,但又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理解 水平。这样的输入材料对第二语言学习才有利。
四、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吃透课文,精心准备
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那他是难以驾驭教材的。同样,在具体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事先 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完几个单元后,便以 为掌握了阅读课文的一般教法,可以不看教参,不查资料,不作教学设计,步步照搬老模式。殊不知每篇文章 的题材不同,体裁各异,阅读目的也就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例如,在教计算机一课时,课文要求就386和586两种型号作一比较,有的教师不假思索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计算机,其大的自 然就被标为586,小的标为386。显然教师这样理解386和586两种型号的区别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况,即使教师 本人不懂计算机,通过向别人了解或查资料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有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教 学过程衔接有序,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的在上课之前往往在黑板上设计一个表格,或画一幅图,在教 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一些主要的信息填入其中,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复述或复习课文。虽然他们课上得很 轻松,但课前却作了大量的准备。因此,在教课之前,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 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鼓励参与
笔者在一所学校听课时,听所在区的教研员说,一节课内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是否超过三分之二,将成 为任课教师是否有资格破格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在另一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的任务主要是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开始,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复习阅读课文,将本节课需要讨论的话题用投影打 出来,要求学生分组选择话题作短暂准备。然后,教师便倾听学生的讨论,并检查学生的小组活动,在学生遇 到问题时及时进行指导,最后对学生的活动作一总结。在整堂课中我们看到教师真正占用的时间不足10分钟。课后评课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任课教师所占用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虽然时间不是绝 对的,但从这里我们看到部分教师已开始抛弃过去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一切,“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 模式,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导致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富于朝气,充满自信,他们有了强烈的 参与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演。教师则从过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大 纲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在阅读方面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于组织好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的各种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
(三)重视过程,注意节奏
国内不少学者已就阅读教学的步骤发表文章,并把他们的观点应用于教师培训之中。总是来说,阅读教学 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 知识,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 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并听课文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他 们自己的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 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仅强调结果,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教学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及节奏的掌握。在课堂教学 的每一步,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都不相同。各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指出,在介绍新的知识点时,教师 起的是示范表演者的作用;在操练时,则是组织者或指挥;到了练习这一步骤,教师起的是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的作用。每一步都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教学节奏上,一堂课不可能永远让学生处于高度紧 张当中,也不应当老是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是应该有张有弛。在教学媒体上,录音、投影、录像、计算机多 媒体也都将进入课堂。不少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通过考试的检验,成绩是最重要的,因而 忽视了对于方法、手段、过程的考虑,其结果是费时不少,效率不高。因此,在只有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中,教师如何能把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将会 促使他们对阅读教学更多地研究。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将会有一个质的飞 跃。〔1〕Frank Smith:Read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Alton L.Raygor & Robin D.Raygor: Effective Reading,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5.〔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重视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最近,我们实施了小组集体评价和个人表现相结合的评价策略,评价分两块进行,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二是对小组的评价。
对学生个人评价涉及作业、专项训练、课堂表现等几项内容,作业由组长负责检查,完成作业加1分,不完成作业扣1分;专项训练由小组成员相互评阅,课堂表现由教师和组长共同评价,并根据结果计分。每天合计得分张榜公布,满15分换一个笑脸。
对小组的评价由教师和值日班长共同完成。积极合作参与全班展示交流的小组、发现其他小组展示错误并给予更正或补充的小组、提出创新性问题或方法的小组,一次加1分,满5分换一个笑脸,笑脸满5个换一个大苹果。小组得分作为奖励得分记入每一名小组成员的个人得分„„
在此基础上,全班14个学习小组均分为两个学习集团,在教室的公示栏里栽下了两棵评价树——“睿智树”和“风雷树”,课上展示交流时两个学习集团中的小组须轮番上阵,各小组得分既记入组员得分又记入集团得分,小组每参与一次每位组员奖励5分,小组获得一张笑脸,周五汇总两集团获得的笑脸总数,满5个笑脸在自己的评价树上挂一个大苹果,同学们称其为“参与果”。同时,“参与果”多的集团成员都获得一个奖励分值,分值的多少依据两集团“参与果”的差额而定。
于是,现在班级里形成“人人参与、我为人人”的风气,“自己不参与,不但对不住自己更对不起同学,所以我必须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