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4学年下学期品社计划
大李联校2013-----2014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 《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德育课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几个环节是紧密相联的。“知之深、爱之切、意更坚、行必果”。其间,知是起点,行是归宿,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
本学期,联校将对《品德与社会》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补充的道德教育网络,从而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评价:成长记录卡
在以往的品社教学中,每到学期结束,我们都是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在批改试卷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考试分数低的学生,道德行为并不一定差,而那些考高分甚至是满分的学生,他们的道德行为也未必是完美无缺。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困惑:是不是这样的评价过于呆板,能否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每当学期结束前,要求班主任写学生的品德评语时,我们往往又发现班主任老师所写的评语都是千篇一律,有时,甚至几学期下来,该生的评语还是相差无几。而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们更是犯了愁,实事求是都写缺点吧,怕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可优点却又无从落笔。到底该如何评价学生,既要客观、正确,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本学期,联校针对《品德与社会》这一情况,尝试用成长档案,来评价学生。成长记录以树立信心为宗旨,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凸现主体地位。学生无论是在哪项活动中,只要自己感到有收获,就可以记录在成长记录上。这个活动,可以是校内的,如:参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或观看电影,上了一节难忘的课,甚至是被老师表扬了。也可以是校外的:参加社区活动或在家里帮父母做事。成长记录不但可以记录那些被表扬的事,也可以是那些做错的事,或被批评的事,如果学生对此有所反思,那更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二、拓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渠道,增强道德教育效果
(1)品社课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各学科既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虽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本学期,我们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把握好教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捕捉住每一个可利用的环节,寓思想教育于愉快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品社课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体现教育的针对性
由于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小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偏差。如受“一切向
钱看”思想的影响,使得学生开始滋生做事情讲报酬的思想意识。又如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学生口袋里的人民币也日益增多,吃零食、比穿戴、讲享受成风。所有这些决定了思品课只靠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和教师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奏效的,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教材明道理,联系实际找差距,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辨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学期,我们将在品社课的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帮
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品社课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体现教育的一致性
品社课教学要从课堂内容出发,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
堂教学实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本学期,我校将结合品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感受、体验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知与行的转化,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4)品社课教学与课前、课后活动相结合,体现教育的连续性
品社课的中心环节是明理,即:使学生明白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不仅知其然,而且还
要知其所以然。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阐述的道理,必须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有的教材提供的感性材料不足,明理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将根据教材特点开展课前活动。如: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有关资料等,为明理充实感性材料,做好铺垫。
品社课教学还要与课后活动相结合,因为思品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
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与课后活动相结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们将通过课后活动的开展,巩固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常规工作
1.备课
本学期,我们为了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在品德与社会学科,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要
有二篇质量较高的独立备课,而且为了证明教案的可行性,备课教师应对这些教案进行实践操作公开教学,上课和听课的老师都应做好听课及评课记录,学期结束联校检查
2.上课
教师要互相听课,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多听课,及时交流,以便及时掌握新教材的教学
情况。
3. 教研活动
按照联校教研活动行事历的安排,切实抓好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研工作,认真听课,评课解决本学科中疑难问题。
4.科研
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又是教研的发展,教师应以 “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思考去
研究,带着研究去工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本学期,我们将抓住课改的契机,注重引导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水平和各种交际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完善。
2014年2月
第二篇:六年级品社下学期计划
六年级品社下学期教学计划
六年级2班 杨金花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三个单元,放眼看世界、珍爱和平生活、只有一个地球。每个单元下设3个学习主题。本册教学内容主要突出了视野的全球化,主要涉及到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一)放眼看世界。
1、世界有多大;
2、多彩的世界;
3、与世界同行。
(二)珍爱和平生活。
1、战争的记忆;
2、和平卫士;
3、放飞和平鸽。
(三)只有一个地球。
1、地球哺育了我们;
2、地球的伤心事;
3、为了地球的明天。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
全册共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放眼看世界》,意在使儿童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知道一些国家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珍爱和平生活》,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求知欲较强,对世界充满好奇,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但也有个别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不良习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和前几年的学习相比,本学期历史社会知识增多,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间的关系,体验合作的快乐。
2、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知道一些国家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3、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培养孩子们的和平意识,号召他们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4、了解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5、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6、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六、教学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放眼看世界》 第1周至第4周 第二单元 《珍爱和平生活》第三单元 《只有一个地球》复习第16周至第18周 测评 第19周
第5周至第9周 第10周至第15周
第三篇:品社计划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孙梦夏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送走了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迎来了新的学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成功与失败并存,感悟与困惑共在,辛酸与快乐同享。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潮,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体系。为使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积极投身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同时,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要契机,以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教育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任务,通过外出请教、自主钻研、集体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72人,经过四年的小学生活,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同时,五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迫切需要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这一门课程,能积极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等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是在前几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了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农民、勤俭节约的情感
态度,认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向学生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传媒,让他们从这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理解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建构起健康开放的人格;通过科学技术的启蒙,对学生进行认识世界的价值观教育,引发学生对世界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二单元《多彩的现代传媒》,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三)课程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农业是衣食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应该爱惜粮食。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通过多种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尊重农民,体验他们付出的辛苦劳动与智慧,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6、了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初步懂得通信礼仪和法规。
7、懂得利用现代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知识。
8、了解世界科技的发展。
9、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10、知道科学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四、教学策略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我在教学中将会积极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因此,我会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我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我不会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引导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多种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开放性,我在教学中将主要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精彩。
4、开放性教学策略。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我将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10——12课时 第二单元 11——13课时 第三单元 10——12课时 合计 31——37课时
六、业务学习
1、通过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等的学习,用自检、自查的方式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2、积极研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3、积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七、课题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是现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难点,本学期,我将在这一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论环境如何,不论结果如何,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相关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在素质教育响彻齐鲁大地之际,我要努力通过扎实紧凑的工作提升自我的各项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以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篇:三年级下学期品社计划
谭坊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为使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将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同时,我将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全面贯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任务,通过外出请教、自主钻研、集体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在集体中成长、我们生活的地方、爱护我们的环境。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生活教育的内容。
1、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实。
本册教科书采用大量写实风格的照片,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除了照片之外,文字、具体内容、活动安排等,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和思考,从看似平常的社会生活中认识各种深刻的道理。如:第一单元“在集体中成长中”的“我为班级争荣誉”这一主题,展示了学生生活中的班级荣誉榜及小报等有关照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重要。
2、重视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和实现自我。
本册教科书把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教科书将知识和技能镶嵌于真实的情景与活动之中,力求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实际的调查、访问、体验、研究活动中得以实现。如:第一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大家都是好朋友”主题中,针对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或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设计“寻找同伴的优点”的活动,让学生在寻找同学优点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到逐渐深入地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个性化、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目的。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并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
3、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人格特征。
本册教科书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儿童用参与“调查”、“实验”、“探索”、“讨
论”、“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如:第一单元“在集体中成长”以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的研究中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提升自身对集体活动的认识。
4、内容设计具有开放性,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留有弹性空间。
教科书上呈现的活动方式和一些资料,只是提供给学生活动的范例和教师组织教学的范例。另外教科书还设计了“我的粘贴板”、“我的观点”、“我的做法”、“我的资料卡”等,留有空白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自行完成。
5、教科书内容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正面和负面现象的强烈对比,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科书内容以正面教育为主,适当的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负面现象,以便让学生认识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同时增强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做到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第三单元”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的“垃圾带来的烦恼”这一主题,从垃圾的产生、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等环境问题给我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知道要尽量减少垃圾,分类投放,不乱扔垃圾。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构成,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了解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体会他们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的贡献。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对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4、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5、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6、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线路图。
7、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8、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9、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10、懂得爱护生活、学习的环境,知道节约用水。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将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
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10——12课时 第二单元 10——12课时 第三单元 11——13课时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1我们是一个集体(上)
1-1我们是一个集体(下)
1-2快乐的集体生活(上)
1-2快乐的集体生活(下)
1-3大家都是好朋友(上)
1-3大家都是好朋友(下)
2-1欢迎到我家乡来(上)
2-1欢迎到我家乡来((下)
2-2家乡的故事(上)
2-2家乡的故事(下)
3-1垃圾带来的烦恼(上)
3-1垃圾带来的烦恼(下)
3-2节约用水(上)
3-2节约用水(下)
3-3环境好 我快乐(上)3-3环境好 我快乐(下)
2014——2015学下学期
谭坊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王苓
赵秀梅
张玉华
2015年3月8日
第五篇:六年级下学期品社教学计划
2016-2017学第二学期 六年级品社教学计划
韩德英
大尚庄小学 2017.2
一、本册教学内容共分三个单元,放眼看世界、珍爱和平生活、只有一个地球。每个单元下设3个学习主题。本册教学内容主要突出了视野的全球化,主要涉及到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一)放眼看世界。
1、世界有多大;
2、多彩的世界;
3、与世界同行。
(二)珍爱和平生活。
1、战争的记忆;
2、和平卫士;
3、放飞和平鸽。
(三)只有一个地球。
1、地球哺育了我们;
2、地球的伤心事;
3、为了地球的明天。
二、教材的设计思路及特点
1、教学内容视角的全球性
本册教学内容将看似距离学生遥远、实际上已与学生的生活不可分割的当今世界,通过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节日风俗、民族习惯、科学技术、战争与和平等不同侧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启发并引导学生走进世界、关心并初步了解世界,将自己的生活、家乡、文化、思考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增进对世界的亲近感,愿意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的中国人。本册教学内容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进入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认识世界为主线,促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理、世界的发展史,把握人类社会进步的步伐。
3、注重把握世界发展的热点问题,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本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在分析审视历史的同时,关注世界(人类)热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能纵向看待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科学合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4、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体现主题学习的综合性,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册教科书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发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己分析、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如:二三单元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同时主题学习的学习方式综合化,融合了体验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各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发展。
5、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和提高
本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亲历亲为中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生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事件,亲历了情感的波动,使学习内容与情感互动、与道德教育互动,情感的提升的效果真实有效,6、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和感悟中寻找品德教育的触发点
本册教学内容的设计展现了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的波折和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纵向研究、对比反思,不断产生问题,触发疑惑,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历程有利于学生自己对事件进行反思和思考,从而能够自主引发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品德教育主题的思考,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和感悟中寻找品德教育的触发点,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课时安排
每单元12课时左右。
四、学情分析
担任六年级三个班品社教学,这批学生是实施课程实验的第一批。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和前三年的学习相比,本学期历史社会知识增多,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五、教学目标
(一)、学会合作
1、知道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有合作才能做好。
2、懂得战胜困难、获得荣誉等都需要合作,明白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放眼看世界
1、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的地形等基本常识。
2、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
3、知道一些国家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
4、知道我国已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三)、放飞和平鸽
1、和平,我们共同的愿望
⑴知道世界各地的人们表达向往和平的方式,懂得和平的含义。
⑵了解为和平服务的组织,掌握为和平事业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
⑶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情感。
2、战争,人类的灾难
⑴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与灾难,进一步体会和平的美好。
⑵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居安思危,增强优患意识。
(四)、只有一个地球
1、地球,生命的摇篮
⑴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⑵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球妈妈深深的爱。
2、大自然的诉说
⑴了解由于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温室效应、沙尘暴、珍惜物种濒临灭绝等问题挑战着人类,使学生感
受到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⑵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并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地球累了
⑴知道人中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之一,了解人口膨胀给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⑵让学生了解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无节制地开采,必将导致资源枯竭的恶果。引导学生爱护资源。
4、守望碧水蓝天
⑴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⑵教育每个学生应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用各种方式为保护环境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