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的几点体会

时间:2019-05-15 13:4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的几点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的几点体会》。

第一篇: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的几点体会

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体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我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做了一些尝试与研究,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趣味特性,增加了课堂呈现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坏的诗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锄禾》一文时,针对现在孩子缺少田间劳作的实际经历,根据诗的内容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动画片段,反映了农夫的一天劳动过程,以及受到盘剥后收成所剩无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十分清晰的理解了诗的意思,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在知识学习上、道德情感上、行为训练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与单纯靠说教来进行的效果是不能相比的。很大程度上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往往依赖于兴趣,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要做的,而现代信息技术正好可以弥补知识呈现单调的缺陷。

二、现代信息技术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批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效率。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了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信息,那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

有机的整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的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语文教学活动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过程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扩展让学生练习写动物的介绍,为了让孩子们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使学生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的硬件条件,让学生打开网页的相关链接查找相关的资料,学生在介绍过程中能较好的运用到文中,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里获取的信息远远大于单纯的传统语文学科上的学习信息量,发挥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的优势。

四、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学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

比如,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再比如在《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复习上节课鸟的天堂里动态和静态的美好后,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经行处理,为我所用,并形成资源库中的一部分,形成资源共享。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事实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语文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整合要讲实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课文的实际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的活,学的好,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单纯做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可取的。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尽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因此,网络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根

据不同的学生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三要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二、整合贵在坚持。网络教学的研究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凭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需要有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如果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是不行的;有志者,贵在坚持,知难而上,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方能成功。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认知的途径,网络教学将给教育带来新纪元。这是教育教学领域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开拓直前的志向,百折不回、踏实探索的决心,为探索出信息技术于语文教学的新路做不懈的努力。再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快的惊人,真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如果在“整合”这个课题上不能持之以恒,最后还是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我们的探索和实践仅是初步的,今后,将与有志者一道,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体会

作者:靳平

单位:牛驼镇第一小学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

上传: 徐洪宝

更新时间:2012-5-14 14:45:00

课堂实录

师: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一首中国的歌曲,一首中国人必须听的歌曲。(课件:播放胡浩波演唱歌曲《乡愁》)。

师:这是1992年春节晚会的现场,这首歌是根据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谱曲改编而成,原诗一共是四个诗节,歌曲保留了三个诗节。这首诗歌自1992年以歌曲的形式,从台湾穿越海峡来到大陆以后,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比如到了2002年,一部反映郑成功后人生活的电视片《闽南名流世家》,选取了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主题曲,并且获得了当年金鹰奖的最佳主题曲奖。那么,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板书这首诗歌的内容,并配有音乐。),齐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有人说,这首诗只有读出它的乡韵,才算将诗歌潜在的感情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哪位同学试着朗读一下?

学生读。(配乐)

师:哪位同学再试一下?

生:老师,我想和刘岩一起读。

两位女同学一人一段读。(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三位同学的朗读都非常好,情感很饱满,有感染力。三位同学的朗读是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老师想,如果选一个这个世界上读得最好的人给我们读,那该多好啊。那么大家想一想,读《乡愁》最好的人是谁?

生:余光中。

师:为什么是余光中?

生:因为是他写的诗歌。

师:好,今天余光中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今年已经是76岁的高龄了,我们欢迎他给我们朗读这首诗歌。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76岁高龄的余光中朗诵《乡愁》的录音录像。)

师:余光中读得这首诗歌和我们读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何不同啊?

生:余光中读的和那三个同学的感情色彩不同。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不同在哪儿?

生:那三个同学比较有激情,而余光中读的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感情。

师:什么样的感情?

生:怀念祖国。

师:余光中读的确实没有我们的那份激情,但是他比我们多了一些东西,在感情上多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感觉他多了一种沧桑感。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他比我们少了那么多的激情,也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沧桑和凝重。那他读的为什么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沧桑感呢?

生:因为他亲身经历过和祖国分离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读透文字背后的人生,大家看看屏幕上的文字,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人生经历。生:可以看到小时候作者和母亲分离,长大后又妻分离,后来母亲离他而去,现在呢他又和大陆分隔两地。

师:说的很好。她说了余光中四个不同的人生经历,说明这位同学对诗歌读的很好。那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看。

师:(老师配合着余光中的图片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他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他再也没有回到大陆。后来在回乡梦

时候他写下了这首《乡愁》。“我二十二岁离开大陆,对这块土地讲来,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

师:刚才我们同学的发言,和余光中先生给我们介绍的一样。你们读的非常好,透过文字,读出作者的悲欢离合。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我们看到的四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都震撼着我们的人心。其中描写的别母愁、别妻愁、丧母愁、大陆愁,哪一画面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16行,写出的时间也只用了二十几分钟,但是在我们读的时候发现,每一个词语都显得那么漫长,仿佛低声地向我们诉说。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想一想刚才老师的解说和余光中的诉说,你的读法可能是不一样的。来,我们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读到了心灵的深处。我们在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把其中的关键词语提出来,分类组合,重新排列,就会读出新的感觉来。我们先看第一组表示时间的词语,大家齐读一下(课件: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根据大屏幕的这四个词语,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写了四个乡愁,这四个乡愁是并列的关系,还是有所侧重?

生: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这四个乡愁是并列的,还是侧重于哪一个?

生:是并列的。

师:说说理由。

生:根据篇幅来看,每一首诗的详略是一样的。

生:我不同意她的观点。我认为是有侧重的,侧重在最后一节诗。因为“而”是个转折连词,是对前三个词语的转折。

师:你说的很好。前三个乡愁可以合并在一起,称为是什么样的乡愁?

生:往日的、从前的、昔日的、过去的……

师:也就是记忆中的乡愁。你想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还像小的时候那样想妈妈了?想他的妻子?离去的母亲?

生:不。

师:他的母亲1964年去世,1971年写的这首诗歌。七八年之后,这种感情还会像眼前那么浓重吗?大家看一下余光中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是怎样的。(课件:在四个时间词语旁分别有四个画面,随便点击就会出现余光中对这节诗的朗读。老师分别点击前三节诗的朗读,并重复点击最后一节诗,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

师:他读最后一节诗歌的时候,与前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读“而现在”这节诗的心情比较沉重,并且语速也放慢了很多。我认为,过去的事情他毕竟会慢慢地淡忘,而现在却不能。

师:还有吗?再听(课件:点击画面朗读,让学生听读比较。)读最后一节诗中的“乡愁”与前三节诗中的“乡愁”一样吗?

生:第四节诗的“乡愁”读得很重、很慢,读出了它的沧桑感。师:对,最后一节诗带着沧桑,带着凝重,所以整首诗侧重于最后一节诗,那么前三个诗节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师:我们再看下面一组词语,请读一下。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师:这四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叠词、形容词。

师:还有呢?

生:把所描写的对象都写的非常微不足道。

师:看这四个词语后面的词语,它所描写的事物是不是都是那么的“小”、那么的微不足道?

生: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是小的,但是海峡却不是那么“浅”。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虽然海峡浅却难以到达。

师:嗯,这个“浅浅的海峡”,海峡肯定不浅,但是他把它写的这么浅,就说明它很容易渡过,而实际并不容易渡过。那么他把这么深的海峡写得这么浅,合理吗?从地理的角度说,这海峡有100米深,这么写,不矛盾吗?

生:我觉得不矛盾。“浅浅的”是从感情的角度来讲的,是发自内心的,他希望回归祖国的感情很强烈。

师:你说的很好,从感情上说海峡是浅浅的,是能够渡过的。但现在这海峡使他和大陆天各一方,突出了有乡不能返的愁苦。看下面一组词语,请读一下。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这是一组表意象的词语。作者想家的时候,这四个词语起的作用是什么?

生:邮票是和母亲之间的来往,通过写信;船票是想念妻子的一种方式,有船票就可以坐船和妻子团聚;坟墓是他和母亲隔绝的障碍;海峡把他和大陆分隔开,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前两个是一样的,后两个是相同的。前两个能够沟通甚至相见,而后两个有障碍甚至阻隔。好,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课件:四节诗配四幅画面。)小时候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相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可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谁说呢?只能向母亲深深的鞠躬。而第四个“海峡”又不相同,“浅浅的海峡”和前面的“坟墓”一样,把作者和大陆分隔开,坟墓阻隔了两个人。坟墓和海峡的阻隔程度相同吗?前者是死别,后者是生离,但却痛于死别。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就是过不去。就此,诗歌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对家乡像思念母亲、思念妻子那样眷恋,因此他把家乡又称为“母乡”、“妻乡”。而这“浅浅的海峡”却不能让他回去,他只能眷恋。因此,他只能像眷恋母亲、新娘那样眷恋自己的大陆,但比眷恋母亲更眷恋自己的大陆。他为什么这么眷恋大陆?

生:大陆就在对岸却不能回去,自己感到很无奈。

师:下面我们听听一位游子的心声。(课件:“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了单薄的。我慢慢得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作者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花草树木,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现实虽无法穿越,但是诗歌是自由的,他在诗歌当中写李白、写回乡梦《春天,遂想起》,(课件:板书这些诗的内容。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给与热烈的掌声。)

师:现在我们知道,两岸相通了。余光中也可以回来了,我们接他回家,和他说几句话,好吗? 生:您现在可以回家了,海峡变成了真正的“浅浅的海峡了”。

生:您回来以后,会发现,祖国现在变化很大,变得更富强了。

生:江南的儿子啊,欢迎你回家。

师:有人说:落叶终能归根。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头一定朝向出生的山丘。草木尚且如此,动物尚且如此,人怎能忍受这种感情呢。“回来吧!”他一旦听到这个消息,他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回来。我们现在一起以目光欢迎余光中回家。(课件:余光中“回家”的录像,并配以歌曲《回家》。)

师:诗人余光中终于回来了,回到了这片土地,回到了这片满载着历史的土地,满载着文化的土地。其实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及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在漂泊,我们都拥有着土地这个家乡,但是我们真正拥有那片历史的故乡、那片文化的故乡吗?最后,把这个问题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用一生去思考。

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乡愁》是一首现代诗,内容短小却含义深刻。作者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反映的是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团结的主题。学生对台湾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教学的难点是怎样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极力地采用多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相关资料,有余光中的朗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写作背景等。学生在一堂课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这些资料都是由教师提供的,如果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去思考,把认为有效的信息、问题带到课堂,教师则可根据需要,挑选出有价值的反馈给学生,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研究性学习中,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多多弥补这一缺陷。

我在课堂上利用课件配合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的平台,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的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课后,我自己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节课我不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那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

作为在教学中运用过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都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学,还是中某些方面改革了语文教学呢?其实,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可以不需要教室,也可以不借助于技术,但是却无法离开语言文字。我自认为,这节课的最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却没有改变,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的学习了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通过对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越珍贵、越强烈,就越能够与文学经典、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体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体会

在现阶段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无可比拟。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为课堂创设更为生动的情境,既从外部刺激了学生学习动机,又很好的优化了课堂教学。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资源共享,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极大的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重要的是其所能提供的良好的交互性,这些与生俱来的优势让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占有了及其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二者的整合,可以完美的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其教学主要内容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为主,明显特点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很难看到学生有自主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体验,而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堂,正好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应该充分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以及在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不同时段。在具体实现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整体性原则,媒体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必须保证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优化组合的原则,素材和媒体的形式需要进行多次优化选择,做到“少”而“精”。交互性原则,要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更能融入课堂的教学范例。即时反馈的原则,有互动、有反馈、才能有针对性继续课堂教学,而

1信息技术的加入,让课堂即时反馈变成了可能; 实用操作性原则,信息技术的引入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否则不但不能增加课堂效率,反而会变成课堂负担。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课前教师应尽量多收集教学素材,确保制作课件所用的素材是优中选优的,让学生学的精致,进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以语文课件展示、背景知识浏览、基础知识训练等课堂形式为主,以课件自主制作、写作知识欣赏等形式为辅,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欣赏、使用教师课堂提供的素材、课件等,使学生可以选择性的使用这些资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优秀的素材资源除了课堂中使用,还可以在课后以及自主学习的时间段能够继续学习,加深记忆。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注意把握知识收集、课件制作时知识与课件的准确定位。要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效益,完成教学目标,其首要守则就是精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弃,或者分割成独立的链接,实现课件的最优化,其次要注意强调课件的交互性,不仅强调课件的操作简单易学,使没有多少电脑知识的人也能学习,不仅强调人机交互,更要强调生生交互、师生交互,要突出学生的参与,要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吸收课堂知识,并进行及时的协作学习,助于其个人知识体系的建设。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的投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师生之间

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过程中还应注意不要为了整合而整合,要量力而为,如果师生并没有好好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却在语文课中过多地考虑媒体技术的含量,师生就体味不到语言文字的妙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势必造成耗时低效、流于形式的状况。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的水平上,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每节课、每门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需要用时才用就可以,不能太强调课程的全覆盖。不要过多追求课件的“多媒体”,而忽视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因为多媒体反而降低了课堂质量,那是得不偿失的。还应注意的就是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传统教学资源的存在,有其很深的合理性,我们说的课程整合,应该注意吸收传统教学资源的精华来提升自己的质量。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秋天)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 题 秋 天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时间 45分钟 授课 教师 单位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 重难点 关键

重点:1.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2.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关键:通过朗读,合作、探究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诗

歌的方法。教学 方法 初中语文与信息计术整合,自主、合作、探究。诵读法,诱导想象法。教学 媒体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计。

软件:演示软件(PowerPoint)、素材资源(http://sucai.dabaoku.com等)教 学 设 计 思 路

1.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的音乐画面,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秋天的优美意境之中。2.采用多媒体http://www.xiexiebang.com/Soft/'>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写景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3.通过自主、合作、探研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4.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

安排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大家看看这组图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约 2 分 钟 2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 安排

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的直观形象优势,以幻灯片方式出示本课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约 3 分 钟 约 5 分 钟

三、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 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配上优 美的音乐,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文本图 片,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 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使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内涵,领悟诗歌的音乐 美、绘画美,与作者心灵的 勾通,产生共鸣。

四、走近作者

展示从互联网上搜集来作者资料,并鼓励学生上网继续搜集自已感性趣的,跟课文有关的资料。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通过教师示范从互联网上搜集整理的作者资料,使学生了解作者。引导学生产生搜集与学科相关信息的兴趣。

五、清字词障碍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幽谷 用机算机屏幕直观地出示生词,分步出示,纠正读音。

六、学生朗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并做点评。

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欲望,养成通过朗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验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验体会

郭影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不可避免的要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已尤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认为是指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将技术与教学这两个要素排列组成合理的系统结构,使之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促使传统教学变革,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问题的解决过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由传承式教学向创新式教学的转变,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由教师教的过程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转变。

1.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多媒体作文教学的优势,就在于

跨越时空,把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完整的情节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见其貌、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发起作文思维表达的兴趣。如在指导学生《用心感受自然景观》时,运用多媒体自定义动画的放大功能,为学生展示了四朵喷薄怒放的菊花,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在这幽稚愉悦的氛围中.他们好奇地观察,热烈地讨论。在播放黄山瀑布时,学生马上被瀑布那磅礴的气势和震耳欲聋的轰鸣所吸引。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有的说它九曲十八弯,像一曲跳动的音符;有的说它似冲锋陷阵的千军万马,气吞万里,势如破竹;有的则说那飞流直下溅起的水花似零琼碎玉,如天女散花。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插上想像的翅膀尽情翱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刨设情境.诱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也使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2.注重运用,培养能力数学课在讲授知识时,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数学学习变得轻松自由。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既圆满完成了信息技术课自身的教学任务,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数理统计知识的认识和进行统计计算的能力;

3.精心设计,引导深入科学老师在(保护大气环境)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专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间”,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选择学习。每个专题设

计了相应的“专题探索”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等,如在“臭氧空间层“这一专题中,提供了“臭氧层的杀手”、“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蒙特利尔协议”、“南极臭氧层空间”等材料,从多角度提供素材供学生学习:在学生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如“温室效应”这一专题就设计了“地球为什么发烧了”、“地球发烧的症状”、“如何为地球降温”等问题。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步步深入,增强了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把课堂学习延伸到社会,实现学习的连续性。

4、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与独特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练习、设想和讨论问题、发现问题,学习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较好地形成了心理呼应,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大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三要素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潮流;不少学生深有感慨地说:“互联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过程,课程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间的合作,不同年级、学科甚至是不同学校、地区的老师进行配合,交流促进,要形成一种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氛围。这将打破学科本位主义,不在是你教你的,我教我的,互不相干,而是围绕学生,各学科老师齐心协力,有机融合。而信息技术是实现和支持这种交流、讨论良好的平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有利于教育资源再开发,再整合。使学生回归生活、面向实践、了解世界。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由“双基”向“四基”过渡,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载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的几点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的几点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的好处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论早已不是什么新潮的观点,在大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要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实践中曾简单的认为将课堂还......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大全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一】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奉节县朱衣镇万胜小学彭书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成为教育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研究在高科技迅猛发展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

    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杨开菊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正日益显现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全球化。信息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全球化......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总结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总结 我作为语文科实验老师,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到了整合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励自己不断地进行探索、......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