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约名师听有所感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听有所感
苏秋菊
短短的两天“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却深深感染了身为小学数学老师的我。一天半的学习时间,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们的展示课,感觉受益匪浅。施英燕老师的沉稳、强震求老师的教学机智、张齐华老师的幽默及一群名师的文化功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我心中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好点子是从知识渊博的大脑中冒出来的。
教材上的知识是死的,以本为本的老一套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被动接受了知识,掌握的效果经常不经如人意,就算有一定的效果,那也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人才培养和发展是不利的。而将教学内容的精心处理再生成,老师教得轻松,孩子学得轻松,知识掌握得牢靠,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这些在教学中的金点子,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为什么没想到,还是我们的知识底蕴不够深厚,知识面狭窄制约了我们的大脑,他们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用得那么恰到好处,令人佩服。
二、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名师们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流程、高超的教学机智、亲切幽默的教学语言、得体优雅的教学姿势让我们自愧不如,我知道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是长期坚持练出来的。
三、幽默机智的课堂是学生的最爱。
我想:没有哪个学生会喜欢整天绷着脸,凶着他们,严格要求他们的老师,学生更偏向于那些具有幽默感,让他们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习的老师。是的,每个老师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教了他们好几年,让孩子们回忆起来却想不出老师是怎样
教的,这种老师是最可悲的,对于我自己,我想这种幽默课堂属于我,多学习,多练习,多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尤其值得一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被看作是一种创新,撞击出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答错的学生没有被嘲笑,没有自卑,反而得到是大家的掌声。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另外,印象较深的是老师们主张把一切还给学生,即主张:学生能自己探索发现的,教师不提醒;学生能通过思考描述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的,教师不告知等等。课堂中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出现分歧,允许学生出现自己的预设中没有的问题,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课堂的原生态味儿十足,这也充分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课堂上临时应变的能力很强。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成长需要内驱,成长需要沉淀,成长需要活材,成长需要蜕变,成长需要追求至善。我会以此次研讨活动为契机,继续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学,组织教学,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让孩子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
第二篇:名师讲堂听课后感
名师讲堂听课后感
再一次坐在名师的讲堂上,聆听那激情飞扬的教授 ,再一次为那精湛的教育技巧而折服,再一次为名师们因教育而疯狂感慨,再一次暗下决心,好好向名师学习^^可是时光流逝,我终究还是那个教书匠。有什么方法能使自己匠心更独具一点?这是在这一次名师讲堂听课回来后我的思考。
思考一:沉静与疯狂,是名师们能永葆青春的法宝。
很多年前就听过窦桂梅的名字,也看过几堂她的授课实录,更听同行们议论过,说是窦老师是为语文而生的人,她可以在马路上,在车上,在家里的电视机前,在所有给了她灵感的事物前练习上课。是啊,要做好一件事,没有那一份执着,怎么可能有所成就呢?相比之下,虽说是爱着教育这个词,平时也能尽职业尽责,可毕竟,我们还是把它看作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这里有环境的影响,也有对教育体制的失望,更是心中的懈怠在起着作用。
可是我知道,仅仅有疯狂是不够 的,窦老师的驾轻就熟,更多的得益于沉下心来做教育的心。面对浮躁的社会,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与积累,扎扎实实地训练,才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多年前就有一个美好的想法,每天抽出点时间带着孩子们背诵一点什么,或者是古典的诗词,或者是现代的散文与诗歌,让孩子在接受经典的熏陶。只是这个想法付诸实施时,因为应付各种繁琐,总是难以坚持。也想过坚持写教学日记,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有 反思与困惑,更要记下教学所得。确实也记了一点,却是可怜得很。特别是那些反思的内容,那些困惑,再次实施教育时,仍有许多是绊脚石。应是少了窦老师的那一份疯狂劲吧。“如果你教不好孩子,先让他们写好汉字吧”窦老师是这样说的,好在今天,我已经在努力,我只希望我能从这方面开始,给孩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态度。“读诗吧,诗歌会给你最美妙的生活”不记得这是哪位名人的话,但我是深信不疑 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一方面给孩子们更多的影响,应是我该做的事。
思考二:创新与永恒,是名师们致胜的武器。背着诗歌收拾书包,背着诗歌去排队,这些看似平常的做法,却是名师们独具匠心的创造。想起多年前我们做的导学程序,与现在很流行高效课堂,与江苏的王红梅介绍的科学用脑,与陈延军老师的给孩子们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坚持不够,也没能加以创造性的改变,让他更好地适应越来直现代化的教学,适应那些对各种教学手段越来越具有免疫力的孩子。
只有改造我们自己,让我们的教学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社会,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相约名师
追随名师,改进课堂
“和美课堂”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张北县马场坊小学 席满江
5月21、22日,我有幸赴省城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和美课堂”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学习,让我们近距离地真实感受到名师的教学智慧。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多种课型教学,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的作文教学《我身边的小能人》,有全国著名优秀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的《树上的那只鸟》,还有两位名师吉春亚和姚月华分别执教《秋天的雨》和《遥远的恐龙世界》,也有张龙老师执教的唐词《渔歌子》,更有从未接触过的上海市全国新生代名师戴建荣的古诗“吟唱”《静夜思》,最后听了无锡市特级教师魏星的《牛郎织女》。活动为期两天中,共观摩了7节名师课堂,聆听了他们讲座。这些课虽然课型有别,风格迥异,却是各有千秋,精彩纷呈。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名师们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无一不让我们深深地为之折服,如饮甘霖,如沐春风。名师不愧为名师,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名师们充满智慧、激情高昂、诙谐幽默而又朴实无华的无痕课堂教学及高效点评让我收获庞多。
下面就虞大明老师的《树上的那只鸟》一课,和大家分享: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魅力之源,来自他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听他的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课堂上.虞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犹如一个个路标,在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回想虞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教师特有的睿智、幽默、清晰、简洁,感觉他有时像魔术师,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又像指挥家,用精湛的艺术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激情,整节课就在他谈笑风声间悄悄溜走,真是让我叹为观止。
1、猜读与比较验证相结合,激起学生对阅读的期待
上课伊始,虞老师没有直接揭示课题,而是出示课文开头:夜晚,父亲和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让学生猜想会聊些什么内容?并且老师当儿子,学生扮父亲进行情境对话。当兴致勃勃地互动之后,点明本课学习的故事跟这对父子的谈话有关。有了前面的猜测铺垫,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课文内容了,这时虞老师才点击课件,出示阅读文本。这时每一位孩子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每一双眼睛里都充满了学习的欲望。接下来的自由朗读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2、圈划批注,关注重点词句及标点,读中感悟的授业策略,使孩子体会父爱如山
其实“父爱”不要说是孩子们说不清道不明,连二、三十岁的人也恍恍惚惚。可是虞老师却让孩子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博大、隽秀。
虞老师先出示课文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试演儿子,等学生在几次试演儿子之后,他让学生注意标点的使用:
“一只乌鸦。”
“一只乌鸦,”(声音比上次大)。“是只乌鸦!”
“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
老师扮父亲,学生扮儿子,在趣味盎然的模拟对话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标点特别是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感受儿子的“不耐烦”。
今天,我带着乖儿子到院子里走了走。我俩坐下后,儿子看见树枝上停着一只鸟,问我:“爸爸,那是什么呀?”我告诉儿子,那是只乌鸦。过了一会儿,儿子又问我那只鸟,我说那是只乌鸦……
儿子反复问那只鸟的名字,一共问了25次,每次我都耐心地重复一遍。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知道儿子很好奇。希望他能记住那只鸟的名字。
当屏幕上出现后半部分后,对25年前的一页日记,再次进行情境模拟对话、补写对话(儿子问了25次,父亲高兴的一次次回答)后。前后比较,孩子们的情感被虞老师推到了顶峰,实实在在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3、以“父爱”为主题,立体构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情理中想象写话,学以至用,读写有机结合
当孩子们激情奔放,热泪盈眶之时,虞老师抓住契机,让学生通过想象将父亲日记本上的其他日记呈现出来,进行写话练习:今天,我
这时,孩子们一定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回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点点滴滴,父亲的形象在自己的心中累累在目,父爱得到进一步升华,如何去表达就不再困难了。
4、童趣,让学生的学习乐此不疲
虞老师的课堂魅力在于他不需要许多的语言,学生情不自禁地就进入感受体会文本中。他利用让学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感悟,更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丢掉了课堂的束缚,夸张地表演,课堂也赢得了阵阵掌声与笑声。更有趣的是,学生与虞老师同堂表演,一会儿父亲,一会儿儿子,十足过了把当父亲的瘾。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
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笑声与掌声中结束了,但虞老师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文本补白:当父亲读完这页日记后,儿子已经泪流满面了。“爸爸。”
最后的提问:儿子一下子懂了很多,到底懂了什么?父亲仅仅是希望儿子能回报父爱吗?
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这样充满轻松、有趣的氛围,还愁我们的孩子会不喜欢上语文课吗?感谢虞老师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思考。
听完专家们的课,一直在思考自己课应该怎么上,应该向他们学习哪些地方,哪些地方是我学得来,哪些地方是我们现在无法企及而需要自己克服困难努力去攻克的,自己应该怎样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好多问题在困扰着自己,但是,我觉得“教学”永远在路上,听课也好,学习也罢,给我们的是一个方向指引,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但是更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自己多琢磨,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
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所以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光说不练假把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自己在学习的基础上,好好研究,多多努力,快点成长。
2016年5月30日
第四篇:心有所感
心有所感,心有所伤,心在何方
这段时间我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心也有很多感触,真的是成熟了吗,或许还是自己的幼稚,我发现自己的心越来越小,不顺心的事越来越频繁,大学的同学真的只能像我高中老师所说那样吗?我真不想这样,也总是回避出现这样的事。
嗟呼,吾之所忧,仍伤吾之眼,我也不想说的太多,毕竟这不只是我一人之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压力就是这样顺次递减,只待我们慢慢承受,分解,虽然我们这样一群分解者是大学里的主角,但学校这污浊的生态系统只有在需给养,分担责任时才会想起我们的存在,好不容易见见家人,但又是何等的匆匆,给家里的长辈留下的只有长长的叹息和无奈,其实我潇洒的转身背后又有几人能真正懂我,原本轻狂张扬的心,现在还剩几块碎片?我不知道,我也不敢知道,只知道每每想到此处,碎片仅仅还会冷冷的颤动,不能自已的痛。满叔说过,男人一生最难忘的是两种生活,一是大学踌躇满志,跟同学们一起颓废一起努力的成人礼式的生活,另一个是军队纪律严明,有苦同吃,有乐同享,一起哄军歌,一起吃大锅饭,看着退伍老兵离去和自己不舍军营不舍兄弟的快乐又艰苦的岁月,后者我确实还未曾试过,也许这前者我还没真正体会到,但现在的绝对不是我想要的,总感觉戴着面具面对他们,处处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让他们各自的所谓的自尊心受伤害,有必要吗,我一直总把“退一步海阔天空”奉为我的座右铭之一,也许也还是我做的不够吧。
我也不清楚,是什么还让我拥有总够的激情让我继续前行,DC? 207?或者他们?她们?都是吧,好像也不全是,我不想弄清楚,可能也不好弄清楚,这样可能还要我有一点奔头,虽然我知道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也总是装得像个成年人,也确实是成年人了,但我还是怕,我不知道我在怕什么,就是迈不出这一步,虽然我现在已经在人家的鼓励下,好多事情已经能不去想失败的后果,放手一搏,但我多多少少还是在哪个未知的方面很怯懦,在别人眼里,我很自信,很开朗,很有主见,独立性很强的人,但这只是人前的我,那人后的我呢,独处的我呢,我真的不敢再想了,那时的我总会不由的想自己失败,失落的一面,很痛苦,苦于自己的另一个我,谁说男生的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很苦,我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不想隐藏。
云彩依旧飘飘,篮球场依旧挥汗如雨,太阳依旧升起,苦恼依旧在我脑海,何不放开一切,让自己人前人后潇潇洒洒,有时候,我真的想象自己能是一头猪,傻傻的,呆呆的,没有烦恼,只管睡觉。真的,我没觉得说人家是猪是在贬低,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保有这份傻傻的可爱。
第五篇:“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数学听后记
“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听后感
角美中心坂美小学
李小琼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2013年3月30日,我有幸观摩了几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教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共同教学的一种体验。
贲友林老师的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样的一节课,贲老师却敢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质疑、独立思考,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当被提问的学生回答理不清思绪时,贲老师并没有因为时间紧迫而拒绝等待他的回答,相反的是,贲老师肯花时间,耐心等待,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既没有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又增强孩子敢于探索的自信心。这一点是我在平常教学中所不能做到的。
解决问题,数学上的一大难题,老师该怎么教,学生又该怎么学,这是让许多老师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而刘老师的一节“转化解决问题”则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她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到应用的全过程,从而总结出解决问题可以通过转化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并归纳概括出三种转化的方法:(1)把新知转化为旧知;(2)把不等转化为相等;(3)把多种量转化为一种量。通过他们亲身体验,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设计,以谁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我们不假思索的答案。可是,我们真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了吗?当学生的回答并不是我们所预设的答案时,我们是不是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向着预设的答案前进?而贲老师和刘老师的课不然,相反,他们是从学生不会的、做错的方法出发,朝着学生的答案与学生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们并没有把学生当成学生,而是把学生当成老师。
教,其实更多的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不仅能学,也能教。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方式也许简单,但学生用总结的水平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在教,同时,他们也在学。这是我在这一天的听课过程中获得的最大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