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以人为本观念的新时期大学生管理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基于以人为本观念的新时期大学生管理
作者:陈小菊 刘巧玲
[摘要]近几年,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所追捧,被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大学教育领域中这种现象并不是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依然在沿用,严重阻碍了新时期大学生素质的养成。文章探讨总结了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开展以人为本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 新时期 大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属性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所服务。伟大的哲学家伯特兰也曾说过,要发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孟子、贾谊等人也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扬自家学派思想。可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十分重要。当今我国教育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管理制度方面。对大学生的管理,无非就是各种制度交加在一起,正所谓制度即管理,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制度不仅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更是管理思想与观念的体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单向的我教你学方式,大学生的心理已经很成熟,有自己的思维,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管理方面,也没有遵循新课改教育理念,虽然比较人性化,但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因此,管理和教学方面都要做出修改和完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2.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的思想品德好坏、个人素质高低、人生观价值观是否高尚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影响。在传统思想领域中,形成了课堂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现在仍有很多教师还在沿用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会变得很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有很高的“默契”,教师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好,学生只要安稳上完课就行,这样机械性毫无感情的教学还谈何师生之情。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质素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教师要转变理念,将教学模式定位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要树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观念,互相尊重,在长期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得到显著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是学生素质养成的根本前提。
3.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过去的学校管理制度中,最大的败笔就在于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教育中称之为“硬性教育”。在硬性教育中,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教育的对象,硬性教育主张强制管理,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时期的学生,思维方式活跃,想法新颖多变,创造性强,陈旧的管理机制制约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追求,在一定程度
上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很多制度与机制给学生的时间与个性化发展上了枷锁,这时教师就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和学生是最亲密的伙伴,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来刺激并增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以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从专业知识领域到社会实践,从学生被动学习到积极主动学习,从个人封闭式学习到团体合作互助,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及操作能力,为今后学生步入社会做好铺垫,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特长,深造、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以人为本观念的新时期大学生管理策略
1.以人为本,教师要关心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温情化管理就是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掌握了一个人的内心情愫、内心想法和意见,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案。在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管理中,要运用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用情感和爱去触摸学生烦躁不安的心灵,抚慰他们心中的伤痛,在学习生活中关爱学生,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产生问题的关键所在,对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很困难,但为了学习还是选择了上大学,由于没有足够的金钱,学费、生活费都是靠助学贷款来交付,然后再努力学习,将拿奖学金、助学金看作必需完成的任务,逼着自己努力学习,用这些钱来还助学贷款,买生活所需;生活中省吃俭用,不参加任何活动,躲在寝室学习,渐渐失去了与社会接触、与朋友交流的机会。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用亲情、爱去帮助这类学生,在学习上给予更多指点和关注,在生活上给予一些物质帮助,适当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科活动,鼓励他们与同学多多交流,倾听他们的诉说。尽管不能完全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负担,缓解了压力,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心,感受到爱的力量,更加坚信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他们。
2.建立以人为本的心灵疏导体系。新时期的大学生要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恋爱压力等,甚至有的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不能逃避,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这些问题渐渐堆积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马加爵事件就是因为这个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思维方式极端。在新时期大学生校园中,马加爵事件虽是一个个例,但我们身边大学生伤人事件、坠楼事件、为情自杀事件经常耳闻,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学生心灵疏导,释放学生心中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定期的开设心理学课程,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专线,开办心灵沟通窗口等,多角度、多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倾听学生内心压抑的、消极的、极端的、扭曲的想法,耐心、平等、热情地对学生进行开导与关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的力量、朋友般的关心,能够乐观面对生活、身边的一切,让学生重拾自信和骄傲,重新找回梦想,扬帆起航,追寻美好的生活。
3.教师加强自身素质,鼓励创新式教学。目前在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学生在课堂上看电子书、睡觉、手机上网聊天、听歌等现象,无心听教师讲课。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到位,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改善这种状况,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改变授课方式。可以运用新课改中一些优秀教学手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这种创新式教学可以是增加课堂上的互动
交流活动,可以是带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是多媒体动画教学等。大学生的心理都比较成熟,一般的方式可能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但现在大学生最关心的就是就业,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点,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到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还没离开学校就能积累到社会经验,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4.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中并不一定重视个人的学历有多高,而是更加注重相关工作经验,这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硬性要求。由于一般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准备专业课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没有时间做兼职或参与社团活动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加入一些志愿者组织,让学生在其中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在节假日,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残疾人家中探访,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家务,帮他们擦擦脸、洗洗手,陪他们出去逛逛公园,真真切切感受到世间的温暖人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感恩,学到用爱去对待残疾人,学会了人要知足,我们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生活,有什么理由荒废宝贵的学习时间,这些体会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终身受益的。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的工厂车间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车间的操作流程,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为参与市场竞争增加砝码。
5.尊重学生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管理,要求教师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特长优势,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方式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想法千奇百怪。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爱好,鼓励学生发扬好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特殊爱好,公平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兴趣爱好进行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关心,更加有信心有力量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激发内在潜能。如教师定期开展班会活动,前半部分班级集体谈心交流,后半部分留给学生展示个人才艺,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及心理需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展示平台,加深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彼此友谊,在展示中学生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大大增加了自信心,锻炼了自己在众人面前展示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交谈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对学生所表现的积极、消极的情绪进行捕捉,并记录于心,还要仔细欣赏学生的才艺展示,记录每个学生所展示的节目,对这些表演进行深入分析,课后还要针对学生在交流中流露出的个人情感因素进行分析,制定一系列方案,调整不积极情愫,改善彼此间不和谐关系,营造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和谐集体。大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跳板,在大学时期学生要锻炼好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学时期的学生因为生理和心理都比较成熟,想法比较复杂,所以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教师要克服,新课改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很大的贡献,其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充分借鉴,不光从教学中来教育学生,还要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根本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2]刘小龙.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兼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管理思想与方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4).[3]徐贵伍.抓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教育研究,2004(10).[4]白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5]陈慧敏.对高校学生工作“人本管理”的分析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3).[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张玮.关于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5).
第二篇: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嬗变
从王蒙的创作谈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嬗变
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时期。一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涌现出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一些过去被视为禁区的题材领域被打破了。一些新的文学体裁、新的表现方法出现了。
一个时代的小说观念集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批评家和读者对小说艺术本质和艺术特点的认识。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艺术追求的变动,读者和批评家对小说的审美需求的变动,都必然表现为小说观念的变异。因此,研究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嬗变必要谈及作家的艺术创作,然而推动新时期小说观念发生变化的首推王蒙。王蒙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他在这两个阶段的创作判若两人,第一阶段是50年代至7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王蒙历经歌唱生活—干预生活—反思生活的过程,他在50年代创作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当时 “干预生活”的代表小说之一。第二阶段是80年代以来,也就是新时期小说阶段,他创作了一批采用了现代艺术手法的中短篇,比如《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蝴蝶》等,在小说界掀起了冲天大浪。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蒙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缩影。所以,本文主要以王蒙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为切入点,探索新时期小说观念嬗变的过程和表现。
一、新时期小说嬗变的三个阶段
如果对新时期小说观念纵向的考察,我们将会发现,小说观念的变异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种分期也更突出了王蒙对新时期小说观念变化的推动作用。
第一阶段为酝酿期,即从粉碎“四人帮”开始到1979年。
这一时期,小说所负载的题材、内容是全新的、内容是全新的,批判“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批判给人们造成外伤和内伤的十年**。刘心武发表于1977年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现实主义思潮的发端。它在新时期文学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复苏。在这以后,卢新华的《伤痕》、王蒙的《最宝贵的》、陆文夫的《献身》也都表现出了这一趋向。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思潮的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局限于“展示伤痕”,在艺术上还没来得及进行新的探索和借鉴,小说家和批评家的小说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也是新时期小说发展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为初变期,大致从1980年到1984年。
最初是从王蒙故意偏离传统小说的轨道,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写并不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而侧重于写人物流动的思绪这类小说开始的。从1980年开始,王蒙有意识的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法,并成批地发表探索性的实验小说。其后,几经曲折,小说的问题革命逐渐形成了大潮。如果说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只是初露现代主义因素端倪的话,那么,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蝴蝶》等一组作品的问世,则标志着“不安于长久承袭的艺术传统”和不愿意“一条道走到黑”(以上均为王蒙语)的王蒙,在用某些现代派手法,对按传统理解的现实主义进行自觉的加工和改造了。但正如王蒙自己所做的表白那样:“当然有借鉴外国文学包括借鉴现代派手法之处。然而这生活、这感受、这语言、①这人物、这心理,却都是货真价实的国产货。”王蒙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对现代主义的借鉴,增强了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立体感和人物心态的立体感,推动了小说观念由“工具功能论”向“审美功能论”的转变。
早在小说文体革命兴起之前,原有的小说功能观就已受到了冲击。有的论者勇敢地抨击了“工具说”(“工具说”将文学的功能定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举动使小说家和批评家进而对小说的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而王蒙对西方现代派的借鉴更加推动了小说观念由“工具功能论”向“审美功能论”的转变。其意义在于:从美学角度看,它使长期处于封闭、停滞状态的中国作家开始将审美重心转向人的心灵深处,恢复和尊重人的情感的合理性,从而为新时期小说开辟了充分展示人的灵魂丰富性、深奥性的新领地。从小说艺术角度看,是小说文体的一次革命性变化。这虽不能说纯系王蒙之功,但王蒙首开风气之功毋庸置疑。
以上转变,是新时期小说观念初变期的最重要的成果。
第三阶段是深化期,这是从1985年开始的,并正在不断地向后延伸。1985年以来,作家、批评家和读者亲眼目睹了所谓“小说爆炸”,领略了各种各种小说的风采,特别是目不暇接地鉴赏到了小说创作中的种种新格局,并且从方法论的讨论中得到了启发,确立了更新小说观念的自觉意识。或许可以说,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变异,主要是在1985年以来的几年中得以完成并得以深化的。小说主题、小说题材都有所变化,这在王蒙的小说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王蒙在这一时期继续着擅长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并且有了重大突破。1986年问世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更是从文化角度对中国社会生活进行思考的力作,再次现实王蒙反思历史的崭新视角,“王蒙揭开了历史的另一幅图景—知识分子革命在历史之中的真实地位”②在作品中,近代中国风云激荡的形势,使主人公倪吾诚上了洋学堂,到西方留学,开始了一条与陶村、与土地主家业相分离的生活道路。他回到故国后,再也无法安静的生活下去,他清醒地看到了血淋淋的现实,却又不能像啊Q那样找到精神的逃路,他的精神逃路被他所了解的西方文化所堵塞,这就更为痛苦。倪吾诚的心灵历程,正是20世纪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缩影。写出了这时期人们心理的迷惘和无奈。
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渐渐发现王蒙一些作品中存在着时代激情有余,对历史冷峻思索不足的问题。当然,王蒙也在反思、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从1933年王蒙发表的评论文章《躲避崇高》中,人们不难读出文中委婉赞同文学创作可以躲避社会和历史崇高使命的某些寓意。他的文学信条从坚信到发生倾斜没,青春激情、“少共”精神中惨揉进了“杂色”。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王蒙注重于小说文体的创新,过人的智慧、丰富的阅历和敏捷的文思,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色彩斑斓。王蒙致力于小说类型的创新,主要品种有:“相声小说”,他将《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等小说当作相声来写。“寓言小说”,也可称为“荒诞小说”。在明显虚构的故事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生活经验,如《冬天的话题》写“沐浴学”之争导致全城“划线站队”。还有“与读者对话方式小说”、“推理小说”等。
二、然而,新时期小说观念究竟发生哪些变化呢?这也就是下个部分要谈的新时期小说观念变化的表现:
(一)小说文体的包容性扩大
王蒙根据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实践,提出:“小说是一种相当解放的文体”,“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一般说,要有人和故事。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把组成小说的这些因素加以扩
③大”;“小说首先是小说,但它可以吸收包含诗、戏剧、散文、杂文、相声、政论的因素”当然,这些论述并不能算是对小说这一概念所下的严格的定义,但其承认并主张小说文体的变革,主张放宽小说尺度的见解,受到了小说家和批评家的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小说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呈现一种凝固封闭的状态,只与某一种艺术样式有着天然的感应。如今,小说成为一种相当解放的文体,作家的视野日益开阔,作家们有意识地借鉴其他体裁样式的特色,各种文艺因子相互撞击,产生了诗话小说、散文化小说、报告小说、纪实小说等,使小说的包容性明显扩大。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郑义的《冰河》、张辛欣、桑晔的《北京人》等小说,很少虚构,力求写实,强调新闻性、报告性,彻底打破了小说离不开虚构的传统观念,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效果,是小说的一大创新。
(二)主题意蕴的多样性
传统小说观念强调主题的单纯、集中、鲜明,而进入新时期以来,小说的主题思想发生了分化、裂变、多元的现象,从单纯走向复杂,由集中走向多义、由鲜明走想模糊。髙哓声的《陈奂生上城》主题多义、意蕴丰厚,既可以说它讽刺了官僚主义,又可以说它批判了国民性,还可以说它展示了农村的变革等等,仁者见仁,莫衷一是。
在多主题论提出的同时,新时期的小说家更重视主题意义的深邃性。王蒙在新时期的创作论中有不少很有卓识的提法,他在《漫谈短篇小说的创作》中认为,作品的主题可以在客观上产生象征意义。“那种好的带有象征意义的诗句也好,小说、散文也好,作者在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象征什么,由于作者思想很深刻,感觉很敏锐、他非常出色地表现了一个生活的具体形象,给了人一种很深邃的象征意义。”比起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主题的明快、单纯来,新时期的小说在发掘生活的内涵方面显然要深入多了。
(三)典型形象的新解
传统的小说观念规定小说必须塑造人物为主,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吧典型创造拘囿于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而新时期小说千姿百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已无法涵盖小说创作的全部现象及其带来的典型观的发展变化。它已经脱离传统小说的樊篱,以情绪化代替性格化,并不注重对生活具象的观照和默写,而是把飘忽的心理、意念和情绪作为典型生成的母体,侧重于抒发感觉、宣泄情绪,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王蒙在《短篇小说创作三题》中认为,“我们缺少那种一个镜头、一个片段、一点情绪、一点抒发、一个侧面的小说;一声呐喊也可以组成小说。”事实上,新时期的小说作品中的一批人物形象如乔光朴、刘思佳、陆文婷等的出现,使得小说获得比诗歌更多的读者群。即使王蒙的优秀小说如《蝴蝶》、《相见时难》也无不着力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上。
(四)情节的弱化和虚化
传统小说非常重视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可是,在生活的自然形态中,是很少有明显的情节因果链的,更不用说人的内心世界的无序性、跳跃性和随意性了。面对日益复杂的大千世界,新时期小说出现了情节的弱化和虚华的演变迹象。总的特色不注重故事情节,而是从人物的心理感受出发,任意切割、打乱、拆散情节的有序性,人物的意识活动成为作品的重心、灵魂。王蒙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曾经有意识地进行过转换:由重人物形象到重心态情绪,代表作《春之声》。其实,不仅仅是王蒙这样,宣泄情绪的小说,在新时期小说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打破了传统小说观念被视为正宗的叙事法则,中断了小说叙事的连续性,摒弃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五)结构的新颖多元
传统小说基本上是一种情节结构,即按照一定的生活流程和时空顺序来结构作品,然而新时期的小说结构发生变异,不再是一统天下的正宗了,而是朝着各个方面多远拓展,出现了放射性结构。王蒙曾做过这样具体的说明: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索。④他带来了新时期小说的一个重要变化,其代表作,长篇有《冬天里的春天》,中、短篇有《春之声》等。传统的小说情节结构重在客观对象的完整及其自然正常的逻辑进程,而放射性的结构重在任务感受。因为感受有破动性,因而时序、空间的展现就打破了传统的形式。
放射性的结构形式有多种表现。他集中表现为打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不象传统小说链条式的特点,有时呈圆圈型,互不连属。例如《蝴蝶》中的张思远复职后来到当年插队的山村,晚上做的一个梦的描写。在这段描述中,各种不相关联的镜头闪动式地跳跃着,没有明显的线索连贯,满天星似的放射出去。这种通常的结构外形以人物的心理结构作为内核,调动了主人公的浅度、深度意识,以至潜意识,使之尽情畅露。
总之,新时期是一个小说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全面的、重大的变化的历史时期。从范围来看,小说观念的变化涉及到小说概念、小说功能、小说主题、小说结构等各个方面,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变异;从深度来看,小说观念的变化尽到了更深的层次,更接近小说的审美的艺术本质,更逼近小说的本体。从趋向来说,小说观念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小说那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已经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开放性、多元性和流动性。
① 王蒙《关于<春之声>的通信》,见《漫话小说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②南帆:《历史叙事:长篇小说的坐标》,《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③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④王蒙《关于《春之声》的通信》,《新时期作家谈创作》第466页。
第三篇:共产党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共产党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惊天动地。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盗:“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在这抗震救灾过程中,无论是抢救被困人员,还是医治伤员;无论是安置受灾群众,还是恢复重建的每一个细节,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生命价值放在最崇高的位置上,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
这许许多多的感人事例都体现了我们党对民声民意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万事民为先”的基本政治立场,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新理念。我们党是真正以人为本、亲民爱民、执政为民的政党。
一、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选择,方向引导和实践主体,所回答的是立足什么求发展,为了什么去发展,依靠什么才
能发展的根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内在规定,也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和把握要同对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联系在一起。
首先,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胡锦涛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次,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建设的目的一致。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功能全面开发,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这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和历程是完全一致的。此外,以人为本海域党执政建设的任务完全一致。在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就是肩负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工人和占劳动者中的大多数的人们群众,党提出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历史任
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但揭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才是提出党完成执政任务的路径。
可见,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作为执政党,以人为本内在地要求我们党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就是说,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出发点,始终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二、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首先,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份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
不能把座位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等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把“以人为本”误解为“以我为本”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近代西方人本主义仅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问题在于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单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追求,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并且,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
务的。因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进行了尖锐批评,并深刻揭示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
其次,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世界的“本质”,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说明是世界的本质,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总所周知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人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第三、以人为本的“人”,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也就是说,不能把人民群众单纯地勘做是被同情,关爱和救济的对象,而是应看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创造性社会力量,看做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科学发展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
对于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而且,当前坚持以人为本,还要特别重视“以人才为本”要坚持贯彻落实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破除各种障碍,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加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第四、以人为本的“人”,发展是主体,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主宰和征服自然的严重后果,是生态的破坏,环境污染,经济难以可持续发展。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发挥人的作用,才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构建一个现代的和谐社会。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
近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指出:“几年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吸取。”为此,我们必须增强人们公仆应有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第一,要从传统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发
展理念。科学发展观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讲求质量,效益和能够为最广大人们带来实惠的发展,是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的发展。党的一切活动都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
第二、要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显示,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也就是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干部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才能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意义所在。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临泉县自来水厂
第四篇: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
高尚的师德对于学生人格有着塑造作用。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人格特征中。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品格特征。
师德建设对全体教师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劳动的知识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通过师德标兵的评选和学习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一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典型,对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着良好示范作用。
师德建设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引领作用。教师在每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起了决定性作用。师德建设对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把师德建设提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幼儿教育又有不同。幼儿教育历来被称为“向下扎根的教育”。这句话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幼儿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所起到的深远作用。根是基础,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繁花似锦、才能硕果累累,幼儿教师的事业就是这样一种根的事业,不显赫、不张扬,却扎扎实实,缺之不可。
幼儿园教育任务的具体体现是如何为幼儿安排好对他们来说有价值的每一天,这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也是教育的重要过程。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一日,我们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孩子的需要
是合理的,孩子的需要是要发展的”,“面对孩子的现实,想到孩子的可能;看到孩子的当前,想到孩子的将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依据这一系列的教育理念,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作为教育切入口,让教育建立在孩子成长需要的基础上,与保健结合一同服务于孩子,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今天来了明天还想来的乐园。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开放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在认识和把握新形式下师德建设特征的基础上,需处理好师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园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她们奉献才智。二是师德与师能的关系。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师德建设又必须放在首位。树立师德楷模,让广大教师学习。三是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四是育人和尊师的关系。我园领导把师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既对教师严格要求,又重视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当师之务,在于胜利,在于行义”;“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是不同的,但他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
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教师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新时期教师与孩子是平等的,是孩子们的大姐姐,是朋友、是妈妈,对待孩子,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即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
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必须把握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幼儿园,孩子还缺乏判断能力,就更需要教师的循循诱导,使他们从好的方面发展。当前,在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潮,使学校的师德建设受到了冲击,导致了理想情操的失落,实利物欲的上升,道德水准的下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决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既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标,又是教师教育活动中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方向。
“遵循规律,为人师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工作,作为保健教师更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好各项工作,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家长,教育每一个孩子,对孩子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这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新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师德建设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
1、注重自我塑造。21世纪的社会将是
智能社会,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大,社会活动将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知识的丰富为基石。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人,教师在实践中要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2、实施灵魂塑造。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文素养、学识深浅相关联。净化幼儿园内环境,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教师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施灵魂塑造要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渗透到生活的各种领域中,渗透到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渗透到精神文明的创建中。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用知识开启心扉,使教师的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
3、运用制度塑造。机制、制度、法制是对人进行制度塑造的三种主要形式。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教育。用我们的挚爱关心下一代,用我们的真诚感动下一代,用我们的言行激励下一代,用我们的师德感染下一代。
第五篇:新时期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新时期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 王*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实施为目前进行教学改革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以及其他条件的制约,目前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及个性受压抑的现状并未从根本上医治。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教育教学改革难以形成一次大的突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如何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目前教育现状?笔者认为,要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关键是更新观念问题,只有把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才能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只有树立新观念,才能走进新课堂。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
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在造成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在70年代占50—70%,80年代达80%,90年代更高,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其实质又是科技知识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什么是人才,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人才”?是按照我们统一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任意摆布毫无生机的机器,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能够不断充实、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生命体?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这就要求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变成有个性、有创造性的“自己”。教育家泰勒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科专家们,不要把学生变成‘你’”。如果变成‘你’就谈不上发展,谈不上创新。任何学科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的。但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片面强调高分、高升学率,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用这样的教育观念培养的学生成为“人才”的很少,而成为“有用人才的”更是廖廖无几,更谈不上国际竞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不放在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人口素质方向上来,后果不堪设想。
翻开现代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展速度快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普遍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1979年印度的科技人员己达230万,比50年代增加了十培,而且还是世界上拥有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较多的国家之一。别国成功的经验提醒我们,本国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解放思想,打破束缚,把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上来,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把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与时俱进,真正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二、开拓创新的教学观
确立了教育观,如何去实施,就离不开教学,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入手:
1、适应新课程,重视创新与开发。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是课程与教学相分离,课程规定“教什么”,教学规定“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就是忠实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材是圣经,教师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没有创新思维,教师越教越死板、机械,学生越学越厌烦、枯燥,这种现象正是俄国教育学家kg乌姆勃什科批评的那样:“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权威的论述者,学生是努力的听众”。假如学生没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压力,没有将来考学、就业利益的驱动,这样的课堂谁乐意进、乐意学呢?而新课程正是抛弃了“文本课程”而走向“体验课程”,抛弃了“封闭”走向“开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抛弃“本本主义”,积极参与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把给定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课程”,用活教材、激活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向教材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教师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目标。
2、改变教学过程,注重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提到教学,我们就想到教师教,学生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讲台是“神坛”,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都以教师为“主宰”,整个课堂突出教师权力至高无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复制教师知识的容器,教支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不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及创新的空间,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多少尖子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下变得没有梭角,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创新的闪光点。
我们应该清楚,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其实质是交往和互动,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就没有达到教学的目标。如果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而学生却无所事事,甚至于蒙头睡觉,这就根本没有发生教学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注重教学过程,教给学习方法。
传统教学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走捷经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名词解释、历史评价、公式定理……只要求学生记下来,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想个性,其实质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高分低能现象就是这种教学现状导致的悲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由教会、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给学生“授之一渔”注重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智力,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将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既有结论,又有过程的学科认识结构,使学生的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