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有感

时间:2019-05-15 14:5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有感》。

第一篇:读《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有感

读《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有感

张寨镇中学司小燕

自从2008年我的市级个人课题《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堂沉默的研究立项以来,我认真阅读了周成平主编的《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一书,获益非浅,在此以我笨拙的笔把我的所学所想所感所作记录下来。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是一本旨在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探索新课程和实践新课程,切实帮助我们解决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学习参考书。这本书从“理念篇(为什么教)、内容篇(教什么)、实践篇(怎样教)、评价篇(怎样评)”四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100条建议。全书的每一篇文章,都突出了在某一个问题上的思考和建议。读着文章,就像和名师们在进行讨论和交流。《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这本书使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令我获益最多的要属以下内容:

一、营造“师生和谐”的氛围

道高为师,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到实惠、解渴。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二则是在教学教法上要灵活多变,在民主型的关系中师生的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同时也增加了讲课的吸引力。三则是考试方法能体现全面的反馈教学信息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教学思想,受到学生欢迎。“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举止、处事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成长有极大影响。治学作风、敏捷思维,高尚情操,将在客观上对学生起到深刻的教化作用。使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生中得到充分发挥。只有“道高”和“身正”,教师才有说服力,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受其道”。

二、针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的心灵

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如何雕刻,就看雕刻者的一把刻刀啊!

白云奉献给蓝天的是一片洁白,江河倾吐大地的是一腔澎湃。“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对学生应有爱心,用真诚和学生交朋友,当然,我心里装的是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扮演的不仅是老师,还是严父慈母、大姐姐、老朋友。

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兴趣、特长,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先给学生无私的爱,是谱写这一主旋律的音符——这是我多年来当教师所遵守的信条。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关心爱护,热情激励、耐心辅导。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想尽一切办法,去激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以真挚的、热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尤其是对那些暂时落后而被歧视的学生,将情感的暖流注入学生的心灵,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

三、追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我们需要追求实而不死、活而不空的课堂,更需要我们教师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求和解决问题中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能“活”起来,让学生的脑、眼、口、手等器官都“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洋溢温馨、充满情趣,让课堂教学放飞梦想、流淌诗意,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使课堂教学更扎实,更接近学生生活,更富有意义。

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处处以《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为航标、为指南,你看:

在教学小说《变色龙》一文时,我能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变枯燥无味地学为学生自主的表演,在这平等、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上合理、大胆的想象,表演的惟妙惟肖,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心声》时,我迈着轻松的脚步,手拿着麦克风走到教室的中央,来到学生们的中间,微笑着说:“这儿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演播大厅,欢迎大家来到这里。同学们,在你们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触动人心弦的往事,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上来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一切以学生为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搭建自主与探究的平台。

温顺和善、善解人意的李华“打人了”,吃惊的我匆匆忙忙赶到教室,赫然看到李华的双眼却噙着晶莹剔透的泪珠,我的心不由得一怔:他打了同学,为何自己却哭了呢?我一定要弄清楚,要不会出乱子的!一场和风细雨的滋润,终于

“化干戈为玉帛”,原来顽皮的同位讽刺了李华的先天不足之处,刺伤了李华的那颗脆弱的心,生气打了同位一下,在我爱的甘露的滋润下,使李化那颗脆弱的心灵得到滋润和营养,同位则低下了惭愧的头,全班同学从此事中也懂得了尊重爱护他人的道理。

„„

通过我的努力,看到了学生们可喜的变化:胆小的李华上课时也把手举得高高了;成绩优异的孙涛能主动带头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了;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的学生愿意发言、愿意参加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了„„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每一位学生敢于发言、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愿学、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打破了语文课堂的沉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一书中给我的启迪,它们将成为我们在这场课程改革中前进的领航灯。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用这些钥匙,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去开启他们人生的宝藏吧!

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建构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在学名师活动中,我通过互联连网这一平台,观看了许多为大师的录像课,这次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朱乐平大师的《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练习课》。真的为大师的精彩演绎而折服。我下面稍微具体的实录几个环节给大家享受。一开始教师从一则都市快报上的对联出发引出回文诗。“西湖游客艇客游湖西”、“歌唱家在家唱歌”等可以倒过来读而意思一样的文学知识,而后出示数学里的回文“12X42 ?24X21 62X13 ? 31X26”简单介绍后让学生验证是否一样。要求先估算而后验证。验证结果一样后就将“?”改成“=”号了。接下去投影出示“就有人猜想任意两个二位自然数相乘,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得到的两处算式的结果相等”

教师:你认为吗?为什么?请安静思考,再说出自己想法?

生:不对,如果个位是0就不行了?

教师:谁听懂了?

生:举了个40X67的例子?

教师:怎么来说它这个猜想是错的呢?

生:用举例的方法验证。

教师:在数学上要否定一个说法对不对,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有谁来说说老师刚才讲的意思?

生:„„

教师:比如我想所有人都只有二只手“如果想推翻怎么办?

生:找到一个有三只手的?

教师:如果找到一个有六只手的行吗?(行)对,只要找到一个就可以了?

接下去朱乐平老师就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之中进行着计算练习,有时甚至并不太必要计算的都让学生用坚式计算一次。直到有学生说到这类等式成立只要符合“十位相乘的积和个位相乘的积相等”的条件就可以了,这时朱老师还是让学生进行计算验证,并让学生再举几个例子并进行检验。到最后学生都发现了这个规律。一节课朱乐平老师话十分的少,课堂十分安静,学生在不停的计算中也丝毫感觉不到枯燥,以至于坐我边上的一个老师后来说“一开始我也还觉得这是节找规律的课,没想到是练习课,设计真巧妙。”是的,练习课还可以这样上,可以让学生这么愿意去练,上得这样有深度而富有数学思维,真的让我大为叹服。这次的学名师行动让我对新课堂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解决了我心中的许多困惑,可谓受益匪浅,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更有厚度和数学味。

第二篇:读《给教师的建议100》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100》有感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研究体会和教学经验,提出了几个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内容有十一页多,阅读之后,摘录几条觉得很有启发意义的话:

1.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好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2.由事实过渡到概括性结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时刻,就好比是学生攀上了一个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提高,怎样帮助学生“攀上高峰”,使他们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

3.青年学生有一种喜欢用“思维的眼光”把握大量事实的需要,教师应当满足这种需要。对学生来说,如果他不能体验到自己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高兴进行脑力劳动。

4.学生要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在中、高年级要记住的东西是很多的),就越有必要进行思考和推论。这样似乎能消除疲劳,激发学生对知识和事实的新的兴趣。

5.许多学生在童年时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却会变得愚笨、没有才能、对知识漠不关心了。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了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育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

6.什么是掌握知识呢?这就是使周围的世界的事物、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掌握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即:学生感到了知识是他进行智慧努力的结果,他自己去获取知识,同时找到运用知识的领域,从抽象真理再过渡到接触新的具体事实。当学生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以后,这就是他顿然领悟的时刻: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了。

7.记忆力变坏是在少年期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正当一个人应当尽量多地思考的时期,却把他从思考中“解脱”出去了。应当引导理解力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去独立发现真理。发现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己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这是走向自我确立的一个阶梯: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8.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里总有人小声讲话或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青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

9.要使学生对学科的本质形成牢固的兴趣,就应当使课堂上学习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额”的一直的东西和一定“份额”的未知的东西。结实未知跟已知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

10.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时,总要设法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知识的牢固性,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这一点。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独立地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通常被称为“知识的巩固”的真正实质之所在。巩固知识不应当仅仅归结为当教师刚刚讲完时就立刻喊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11.有人认为,为了克服学校搞唯智主义的偏向,有必要让学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令人困惑莫解的。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孙边让人去搞一些体力劳动(以免他无所事事)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害的。有些思维品质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

12.系统化是思维之母。教师要选择一些专门的作业:让少年学生把事物和现象按其特点归入一定的组、纲、时期、风格等。

13.让学生通过理解、通过深入思考教材的实质而进行的识记才是最牢固的识记。为了防止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没有理解的东西,教师在检查作业时,不要出那些要求学生原样复述教科书课文和教师讲述的原话的题目。要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进行独立思考、对比、比较和解说。

14.对学生的脑力劳动要做有计划的安排,使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重新分析事实和现象,以求达到更深刻地理解的目的。

15.在小学各年级,知识跟技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孩子们首先学习读、写、观察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

16.小学的课堂教学里,占有重要的地位的作业形式,是那些体现出教师的言语、直观形象和实际活动相统一的作业形式。教师尽最大的努力把抽象概念的含义讲清楚。每一位小学教师都逐渐积累而编成一本“抽象概念词典”。对于这些抽象概念(如:自然界、有机体、物质、原因、结果等),教师不断地利用新的事实来加以解释。

附读书后记:

一篇一篇,一字一句,算是粗略地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虽然感觉也有了一些收获与体会,但其中很多部分还不是很理解,有待于再进一步研读。下面准备把这100个建议的体会都打印出来,装订成一本,便于再读的时候做补充和修改。接下来的十几天(月底前,还有16天),要认真阅读教研室张主任布置的《备课的变革》了,还得准备讲演稿,每天所写的材料也可发在博客上,希望偶尔路过的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第三篇:读《名师》有感

读《名师如何练就名课——美术卷》有感

杜方华

一个美术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历练。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美术课堂的教学是我的主要任务,有了深入的研究,教学自然就会出彩,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老师也就不是难事。谈到研究,如何研究呢?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是自己的专业有所长进。在美术报中看到了对一本关于美术教学书的推荐,随即从网上买下来,读后受益颇丰。

高中学校美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知识问题,是对美术教学认识论进行研究的基本问题。其中需要揭示的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学术研究领域的知识例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如何。第二,美术课堂教学究竟是传授“现成美术学科知识”的过程,还是创造新知识、理解新文化的过程,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呢?第三,美术课堂教学研究的性质是什么?通过这本书,我渐渐的好像得到了一些答案。

书中介绍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传递的效果如何,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检验的基本标准。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学习策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重构美术课堂就是对美术课堂尽心那个再设计、再造和重构。最终让美术课成为引导学生创造新知的教学目的。

这本书也指出了我国美术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公开课中以展示为目的的中国特色的教学,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让我们的课有

内涵有深度,不再是一种表演而是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思想和灵魂中去。让美术能打动每一个孩子的心。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在推行着“反映论的认识论”“现成知识的课程本质观”“传授知识的教学本质观”等观点,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教学行为。我们的教学成为了传递教材县城知识与内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美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低水平临摹的状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美术就是一把打开创造能力的钥匙,在我们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人们的交流和传承是靠的绘画,文字的诞生靠的也是绘画,创造发明更离不开绘画。我们应重新审视学校美术课程中美术教材所传递的美术学科知识,建立起一套适合各个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生理发展需求的美术学科知识。

第四篇:读名师人生有感

读《名师人生》有感

游小张莹

最近读了《名师人生》这本书,了解了很多名师的成长之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但是他们对教育事业热爱是相同的,对孩子的爱是相同的,对自己目标是明确的。虽然他们所任教的学科不同,所处的地区不同;但是他们确实一样踏实、认真、坚持。有时候,看到书里的有些文字,总是会很有感触。因为看了别人的事迹,我就知道了为什么他们成了名师,而我确实一名普通教师。

【摘抄1】

学生交上作文时,总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肯定,希望自己的用心良苦处有知音者,如果能从眉批、符号和评语中感到老师的热情鼓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体验到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的欢乐,也会增加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体会:这一点我也很有感触。记得班上有个孩子不是很爱发言,但是孩子天生就是那种内向不是特别爱表现的孩子,所以我就没有对孩子提更高的要求。但是后来有一天上课我发现孩子上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第二天放学的时候,孩子的家长跟我交流说晚上孩子回去以后兴奋的拿自己的智慧题给她看,因为老师在上面写了一句“今天上课,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评语。孩子妈妈说这句评语不只是孩子很高兴,全家都很高兴。为了让这样的改变变成长时间的一种改变,后来的几天,只要是孩子表现好的,我都会给孩子写上一些鼓励的话语。现在班级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孩子精彩的发言。其实班里这样有潜力、期待老师关注的孩子很多。我也知道了,只要我这样一直继续下去,我的更多孩子会有改变。

【摘抄2】

一个人幼年时期,能不能种下读书的种子,养成亲近书籍、崇尚学问的习惯,直接关系到他的成长,更关系到终身幸福。

我的教学优势是知识面比较广,高中学生佩服的往往就是这一点。

读书,是我的长项,可以有力地支撑我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不至于竭泽而渔,而是保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发展势头。

体会:作为一名学生,我最崇拜的一位老师就是初一的语文老师。他上课的样在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记得那时候邹老师每次都可以不带语文书,他习惯把手背在后面,但是却可以把课文讲的很好。记得那时候他可以准确地让我们翻到指定的一页,在教室里一边慢慢地走,走到谁的身边低头一看,然后继续娓娓道来。那时候我觉得邹老师简直帅呆了。这个老师还会在课前跟我们讲讲自己看的某本书,上课前会给我们讲一个成语故事。班上有孩子报了运动会3000米长跑项目,老师说这样的比赛主要考研耐力,能坚持跑到最后已经很了不起了。后来,班上的2个孩子都跑到最后了,邹老师奖励这2个同学一人一本书。虽然没有奖励给我,不过到现在我还记得书名是《我的太阳》。因为是老师奖励的缘故,所以几乎班上的每个孩子都买了这本书来看。就这样,以后大家都以看过老师推荐的书为荣,因为这样就能跟老师有聊天内容了。

现在的我竟然也成了1名老师,而且是一名小学老师。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班上的孩子会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会不听爷爷奶奶的话,但是肯定会听老师的话。我很惭愧,虽然我知道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但是我却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虽然我也读书,但只限于零星、随性地读一些书,没有把这

样的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我觉得小学老师其实也可以称为杂家。你各方面都应当有所涉猎,有所了解。因为我们的孩子们是十万个为什么,老师如果能够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那么我想孩子们会更加崇拜老师的。

曾经的我尝试过在孩子中午吃饭的时候给孩子看看童话故事,但是因为孩子们光顾着看,忘记了吃饭,所以这项计划不得已就得终止了。曾经的我也尝试让孩子早上在晨会的时候请孩子轮流来讲一个故事。但是我后来发现学校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会占用晨会的时间,又不能影响任课老师上课,所以这项计划也是无疾而终。尽管这2项试验都失败了,但是我还是始终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你选择相信孩子,在教会孩子怎样做,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孩子们的表现会让老师满意和惊叹。所以我想从下学期开始,我得实施我的一系列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让孩子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摘抄3】

激情,是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有了激情,就能将学生求知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教育不是灌溉的,而是一种感染的艺术。

每每站在三尺讲台上,我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凝聚了无数双学生的眼睛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做教师的一种莫名的神圣与庄重。因而我总是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走上每一天的课堂,生怕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伤害学生的心灵。

体会:一个教师的激情可以点燃整个班级的激情。课上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那么课后孩子们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就会很少,那么老师就不存在订正或是补差的工作。课堂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很少有上课上的没劲的情况下,一般情况我都会和亢奋。但是有时候,我发现孩子在课堂上蔫蔫的。这样的课上下来,我心里就会特别难过。我觉得自己没有把课设计的很有趣,让孩子们能对我的课感兴趣。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及时反思自己。有时候可能自己把课上的太家常了,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有时候可能自己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课堂内容就不是很充分;也有可能自己确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教法上存在问题。为了让班上的孩子跟着我少走弯路,我都会及时地向师傅请教。请教自己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走进师傅的课堂,赶紧学几招。幸运的时候每次听过师傅的课后,我的教学状况都会有一定的改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了这本书上的文章后,我想我知道想成为怎样的老师。书上的名师、特级曾经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不成熟的年轻老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觉得,不想当名师的年轻老师,不是好老师。我渴望自己也能有魅力感染我教过的孩子们,但是我知道这还得靠我自己的努力。以后,我会扎扎实实地走好教学的每一步,不断给自己充电,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向周围的老师学习,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第五篇: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面的错误的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因为这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新课程要求我们做一个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我有幸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受益匪浅,我更新了教育理念,领会新课改精神,对我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新课改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能真正得到落实,体现时代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时代发展需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一代新人服务,现在,我们要改变过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把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能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改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三.新课改体现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多元化。传统的学习,学生都是被动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引导,在做法上大多习惯于“我说你听”的理论指导,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符合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不参与教育科研,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

五.新课程十分重视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做一个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们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暑假中,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体会很多。现在,我仅就“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话题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呢?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它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然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下载读《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新课程中提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转变成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的教师。乍一看,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像孙悟空的72变......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远培——让我成为教育理念的行为实践者——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峨 眉 山 市 绥 山 三 小童 伟 勤 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这种基本工......

    读《100》有感-读书心得

    人生格言:我可能不是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努力的教师; 我可能不是一名最聪明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勤奋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感谢雷玲老师主编了这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是她让我得以坐在家中便能够沐浴在名师的阳光下,徜徉在名师的风采中。 雷玲老师在这本朴素......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刘可钦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影响。 在几年的教......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专著学习: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单位:孟官营初级中学 姓名:张敬生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进入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是新词汇引领的新理念。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新词汇变......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平日里不是埋头工作,就是忙于家务,根本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学校赠送的《小学数学名师......

    打印读名师有感范文

    读《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有感 ——如何让提问出彩 政治科组:冼小侣 读了《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里面内容丰富,思想前沿而又深刻,其中让我感受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