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动力[范文]
浅谈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动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本领。本文是在这种形势要求下,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多角度的提出了提高中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
随着大中专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中职院校必须要发挥自己的特色,在实训教学上不断的改进与提高,使中职毕业生能够在企业进得去,并且站稳脚。
一、模拟生产的教学环境。
在实训教学中,从教案的准备,实训器材的准备,实训方案的定制,要最大限度提供模拟生产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提高实际生产技能的机会。例如,在《工厂电控》的教学中,进行三相电机控制线路故障排除实训时,教师先将电路原理图给学生讲明白,学生逐步分析电路图,提出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出实际生产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单独处理问题,并记录处理的思维过程,教师再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使学生迅速掌握该知识。
二、用先进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录制工厂的生产录像,或者用电脑动画模拟生产,把生产与学生的课程相结合。学会了这些知识,在生产中就能用得着,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学习电动机正反转时,把一台车床正反转的工用用摄像机录下来,给学生播放,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设计电路,动手安装,实现电动机正反转。学生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去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了许多。
三、重视实训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实践操作学习为主线,加强实训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大实验实训的课时数,让我们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强化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开发,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在电工实践教学中,可以把整个电工实践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把对器件的识别和熟悉作为重点,熟悉器件各部分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对有故障的器件进行维修和保养。进入了第二阶段,目标定位在对线路原理、布线图的熟悉,主要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做到心中有数。第三阶段,着重强调工艺要求,先对接线的工艺要求进行讲解,学生按工艺要求进行装接,逐步提高接线质量和工艺水平。最后阶段,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高。此外,为了更好的完成实训任务,学校应当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保证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条件去进行实训,提高实训的效率。
四、变换教学模式,提倡合作学习
在中专生的专业学习中,可以采用分组实验,让学生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对事物的理解。在合作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本人在讲万用表的使用时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万用表可以用来测量什么?怎么测量?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各小组成员自己先观察万用表的外部组成、各个转换开关以及其他的旋纽,最后再让学生们测量一些具体的数值。通过给他们每一组发十个电阻元件,让他们测量,然后测量中,看他们哪一组测量得快、测量得精确。这种小组合作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五、适时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我们要把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因此,要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充分利用好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进而对现代化生产工艺熟悉了,并通过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充实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这样一来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到企业去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做人的本领,因为企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就业、走向社会的实习基地,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因此,在企业实习中,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工人师傅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还通过在实习劳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达到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相对接,最终实现学生技能水平与就业岗位的相匹配。
六、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在中专学校教育评估体系中,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在对学生评价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淡化期中期末的评价,深化学习过程评价。如:
1.将成绩百分制改为相对模糊的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几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可减少学生对于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
2.对学生的课程理论、实践操作、态度以及学习过程小组合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打分,形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3.给学生加“奖励分”。在对学生评价时,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独创性见解、独到的思路和方法,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中获奖,或学生有创新发明的,根据相应取得成绩加上“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能鼓励学生广开思路,求索创新,为一批有个性、有创造性学生的脱颖而出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机制。
总之,在提高中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在课前精心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课堂上少讲、精讲,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就一定能够探寻出更好的方法,更好的促进中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为中职生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赵明安,刘民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J].高职教育,2000,(3)。
[3]王荣海。职校技能与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马晓春。电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5]闵光太。以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A].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篇:情感——学生习作的原动力
情感——学生习作的原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叶圣陶说:“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确实,情感是学生作文教学的原动力。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真情的流露,实感的触发,因而作文教学必须触动学生的情感,唤起情感的体验,才能点燃习作愿望,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使之“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一、命题激趣,诱发情感
“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吸引“眼球”,进而引起“心动”。为达此目标,命题必须做到“实、新、趣、活”。实,即命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新,即不能“老调重弹”、“涛声依旧”,要经常变换作文形式,如进行童话作文、想象作文、场景作文、看图作文、续写、仿写、改写等多种形式的作文。趣,即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感悟他们的童真、童趣,触摸到学生的兴奋点和动情点。活,即命题要有灵活性,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的倾向,可采用半命题、自由命题、开放命题等方式。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他们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的情感不能自已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即要引导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参与生活实践,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情动”而“辞发”。
如一位张老师执教低年级的“描述人物特征”说写训练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上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有来。一位年轻的阿姨走进教室,小朋友们都睁大了惊奇的眼睛。阿姨说她是邻校的,找张老师有事,可没碰着张老师,请小朋友把这一件事转告张老师。阿姨走后,张老师走进教室,小朋友纷纷举手,告诉张老师邻校的一位阿姨找她有事。张老师说:“邻校的老师我都认识。你们说说这位阿姨的样子,让我猜猜她是谁。”自然引导学生描述“阿姨”的外貌特征。学生口头描述后,张老师说:“下面请小朋友把这位阿姨的样子写下来。写好了,咱们打电话让她来,读给她听听,比比谁写得像她。”这一特设的情境,使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产生“不吐不快”“不写不行”的亢奋心理。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比如写“我们的学校”,可以这样说:李强的表弟在农村读书,那里的学习条件很差,只有三间教室40多个同学。他很想知道外面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请你写一篇文章向他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让他清楚地知道我们学校的特色。再如“走进‘跳蚤’市场”,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在“市场”上交换的物品。课上,学生先“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各自讲述自己物品的特点和作用,力求打动别人;接下来学生自由“交易”,允许“讨价”,支持“讨巧”;然后让学生叙述“交易”经过和“交易”后的内心感受;最后让学生结合刚才的活动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写下来,这样自然最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另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要善于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突发事件,抓住写作契机,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进而描述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如:窗外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可带领学生到走廊上观看雷雨„„“雷雨”自然会写得传神入境。再如:室外下着漫天大雪,课堂上学生的心也随着雪花在飞舞。此时不妨乘机放他们出去看雪景,打雪仗„„“下雪啦”一定会充满童真童趣。
„„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确实,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既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轻轻松松地积累了素材,从而激发了学生习作热情和倾吐欲望,达到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效果。
三、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并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技能。掌握一种工具的技能,教者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在作文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利用“下水文”沟通师生的情感。
对于一些有难度的习作,如游记、参观一类的文章,指导过后,教者可马上读“下水文”,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产生“老师行,我也行”的向上心理。对于一些不太难的习作,教者可在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审时度势地有针对性地选读“下水文”的有关部分。如段与段之间的自然过渡,景物描写中的观察顺序等,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指点迷津,纠正偏差。对于比较容易的作文题,可在大致浏览学生初稿后,针对全班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下水”,帮助他们修改。
四、加强评改,深化情感
传统的学生习作评价,往往都是老师一人唱独角戏,老师评,学生听,形式单调,方法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压制了学生的习作热情和个性张扬。因此,必须完善学生习作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习作积极性,变被动的“死卡硬压”为积极的“主动向上”。
1.明确一个目标。
新课标提出:“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因此,构建写作评价体系的目的应明确为:不是为了选拔人,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明白今后发展方向,扬长避短,发挥改进与调控功能。
2.体现四个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即学生为主评价,教师为引导评价。教师的导评起“抛砖引玉”、“点石成金”的启发作用,而非权威的“先行”或“终端”评价。应把评价权给学生,引导学生就作文的文题、语言、选材、组材、构思等方面加以自评,说出作文的特点,道出作文的遗憾,使评价与修改相结合,让学生在相互了解和合作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形成健康人格。
二是层次性原则。华师大邓志伟博士指出:“教学要从学习者的愿望和兴趣出发,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层次性原则,即把学生按习作基础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对照习作要求和标准进行评价。教者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和作文程度,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喜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学有所获。
三是鼓励性原则。《课标》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习作,优秀习作要充分肯定,对基础差的学生习作也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哪怕一个好词、好句,也要给予鼓励,为他们的成功喝彩,在鼓励的基础上提出希望。从而增强学生习作成功的自信心,获得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四是多样性原则。“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教者应该根据不同的习作内容、习作环节选择合适的评价形式。
3.活用多种方法。
为落实新课标要求和保证习作教学评价的合理高效,避免负面影响,在其评价方法上要有所讲究。如:自读自评、互读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社会参评等,通过多种评价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五、展示成功,升华情感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快慰,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情感力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多渠道为学生营造展示成功的氛围。学校里,可以通过班级及校园展示栏、学校广播站、学校报刊为学生提供佳作展示天地;在家庭中,可让学生将自己满意的作品的读给父母听,获得父母的认可和赞许;在社会上,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观察写作,踊跃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可以在班级里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开设自由写作角,让他们随时“我手写我口”。另外还可在班级里定期进行灵活有趣的作文赛„„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让学生享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把写作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赞可夫说:“学生只有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总之,注意写作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所写事物激情满怀,才能调动其他一切写作的积极因素有效运转,打开写作思路。以情融情,方能情至石开,让学生作文充满真情,使整个作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专学生学习的特点:
1.基础太薄弱:
这个问题是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高考难度大,读上重点高中最终也很难考上大学,因此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就会有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会选择考取中专,而现在随着高考扩招的逐步推进,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而家长又多数有能力负担孩子的大学读书费用,所以,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宁愿进高中,也不会来到中职学校读书,这样就使得现在的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很差,尤其是数学。数学这么学科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在今后的学习中,不管是什么科都经常要运用这方面的能力,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学习。
因此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中职学生的就业虽然出现了回暖,但是,中职学校能够招收到的学生文化素质还是依然很薄弱。
2.缺乏学习兴趣。
正由于基础差,从小到大多数都是从初中或者高小开始,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非常强烈,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甚至还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之所以坐在教室里,都不是因为自己想要来到学校,或是喜爱这个专业,多数都是家长要求孩子来学校,甚至有一些极端的例子,孩子来学校读书家长是付工资的,这个钱是除了学杂费,生活费等等之外的额外的一笔收入。也就是说,包括家长在内,有极少数学生抱着混**子的心态,进入到了中职学校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学习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就成为了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变得很难。
3.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
进入校门,不是为了学习,或者进入校门不知道自己怎么该学习,这个心态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有些学生读中职,是不想太早就业,有些呢,则是觉得在家里自己一个人也不好玩,因此,要是你想学生来学校是很容易的,但是想他真的学到一点知识却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中间有部分人有没有任何学习目标,就更别说什么进取心了。
4.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知识不光是需要聪明的头脑,在教学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应该都是相当的聪明,即便是十几年都没有怎么读过书,脑子还是很灵活,但是为什么聪明却成绩不好了,根据一些观察发现,智商超常儿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同样也会学习很一般,而他们又需要专门的人来引导,这样就说明智商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不到30%,更多的需要后天的努力,而这个后天的努力,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有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事半功倍,比如说,课前预习,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到了上课的时候在重点听老师讲的这部分内容,课后可以再请教老师,然后自己再复习。这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我们的学生没有几个懂。从来都是直接听课,从头听到尾,最后听得头昏脑胀,非重点的,好笑的就记住了,重点的枯燥的就和没有听过一样。而学习习惯角度上来说,拿学习英语来讲,这个我们学生也比较头痛的问题,其实,只要每天拿出半个小时来朗读,一年以后,就会有很明显的进步,但我们的学生一听到要这么久,立马就打了退堂鼓。
5.学习的自制力差。
虽然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布置让学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很少有学生真正去完成,课余的时间学生宁愿选择发呆,都不会去看一下书本,偶尔拿起课本看书的也是一边玩一边看,这样看书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很少做到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低下,自然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而这个时候,学生会很快地得出自己不是学习材料这个结论,马上放弃学习。
有些需要长期坚持学习的科目,非要老师不断督促和做思想工作,才能坚持。
6.学习无压力不努力。
现在的中职学生多数没有学习的压力,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而东莞大部分家庭都达到了小康水平,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生活压力,学费对于家庭而言也不是负担很重,学生上学也没有承担过重的压力,再加上现在社会崇尚以收入高低和职位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就,而这些又没有和学历挂上钩,学习对他们来讲可以说是可有可无,更别说会有什么学习压力了。将来就业获得收入在这些学生看来和自己现在读书似乎没有什么联系,更加就没有什么动力了,因此,不努力的中职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从整个学校来讲,学风并不会很强。虽然他们也是学生,但似乎主要目的反而不是学习。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更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智力正常,身体发育也很正常,但他们常常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在学习方面,经常表现出一种紧张、恐惧的心理、十分抵触,言行过激、拉帮结派,挑拨是非,打架斗殴、恋爱成风,争风吃醋,寻死觅活、力图以成人自居、过分地使用防御机制,不能面对现实、自私自利,自我控制能力差、人际关系差,孤傲、冷漠、迟到、早退、随意逃课,不求上进,迷恋网络、口流污言秽语,不堪入耳等等。
对于学生的这些异常行为和心理,如果我们不能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纠正,很可能影响他们日后的身心健康、学习和工作。严重的还可能危害家庭及社会;如果引导得当,就会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只知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和心理卫生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否则,学生健康成长将是一句空话。
第四篇:中职学生学习困难分析
中职学生学习困难分析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我好象已经用心学了,可还是学不会。有些学障学生很聪明,但在听、说、读、写、推理、运算的学习上,会出现一项或多项的学习困难,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仍常显得混乱无头绪。
(二)我有看但没有懂。阅读困难的学障学生,阅读时常有省略、赘字、替换、次序颠倒、念错字、缓慢不流畅、无法找出文章情节前后关系及重点的障碍。
(三)我有听但不理解。注意困难的学生通常会出现不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能顺利完成言语理解过程,这此现象背后隐含着更重要的情况是不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四)我有写但写不对。书写困难的学障学生,手眼协调差、写字容易出现左右上下颠倒、字体比例错误、外型不易辨识、空间安排不佳及文字表达困难等现象。
(五)看到数学我就头大。数学学障学生对数学相关的符号辨识、空间、序列、顺序概念、文字阅读、记忆、处理速度、问题解决等感到困难。
二、中职学生学习“落后”现象
不能记住汉字和英语单词的拼法,会读错形状相似的文字,读文章跳行、跳字 不能按进度进行语文、算术的学习,完成作业、考试等比一般孩子需要时间长 在集体场合下不能理解别人的讲话
即使能听声音,对关键的音不能接受,常常将单词意思搞错 不能正确书写,常写镜像文字(反字)、漏字、错字
文章杂乱,容易搞错介词,只能写单纯的格式化的文章,不能写长文章 对图形的理解、定位困难
不能理解题意、逻辑思维差,推理判断困难 说话没有条理,词不达意,对方难以理解 现在时、过去时概念不清 容易被人欺骗
不喜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容易产生恐慌和不安 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 内向、害羞
自我控制差,粗暴 固执、任性
健忘,常忘记值日等
不考虑时间、场合乱开玩笑、恶作剧,常引起他人的注意 不能够进行身边的整理,自理能力差
三、中职学生学习“落后”现象的分析
(一)志向性障碍。学习无目的性、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日常学习抱自暴自弃的态度,把接受在校教育的活动看作是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
(二)情感性障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成天无精打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欠帐日益增加,成绩每况愈下。上课有自卑心理,不敢举手发言,课上不敢正视教师的目光,班集体生活中存有恐慌感。久而久之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三)能力性障碍。中学生学习能力障碍存在多项心理障碍和不同程度的人格偏离。
(四)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困难学生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把学习当作完成父母教师交给的差事。他们一般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较随便,上课不听讲,练习不完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抄袭作业,拖拉作业常有发生,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很少请教他人。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和合理的推理分析来对待学习。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单纯为应付老师家长,学习并没有变成他们内在的需要。
(五)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教育因素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突出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期望水平低,他们大多缺乏辅导能力。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耐心;有的缺乏教育,缺少关心,放纵孩子,甚至认为读书无所谓,有的说:“我不识字不也过得很好。”这大大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孩子在家无人管束……总之,家庭的文化氛围差,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干扰,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
(六)自卑心理。外在表现,拘谨,胆怯,放不开;疑心重,敏感脆弱;孤僻,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意志薄弱,遇难即退;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缺乏责任心,参与性差,缺乏激情;忧郁、消沉、悲观、消极。产生的原因大部分学生是较少的成功体验,获得赏识的机会有限,无法找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家庭中爱的缺乏或泛滥;传统家庭和学校教育忽视和缺乏心理教育,不善于使用激励方法;消极心理暗示强化了行动的低效率,加剧失败。
(七)戒备心理。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以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一旦出现误差,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或者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当作没听见,或者当面答应得很好,过后却还是老样子。
(八)逆反心理
1、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为了让社会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地位,他们往往表现出某种偏执,有意标新立异,以引起别人注意。不按要求去做,不接受批评教育。“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画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们的要求去做?”肯定回答的有50%人。“你讨厌那些当班干部的同学吗?”肯定回答的有30%人。可见心理不平衡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少学生会想,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你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因为这些想法,所以出现心理不平衡
2、态度上的对立,与老师对着干。很多学生的逆反不是针对于某件事本身,而是来自于老师安排这件事的态度和方式方法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主要以“管、卡、压”的方式要求学生,对断乳期的职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催化剂。⒊过分好奇,固执己见。“越是禁止的东西,你越是想得到吗?”肯定回答的有20%人。可见,好奇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王某的挫折感主要来自于初二到初三的过渡,初二的班主任老师很宠爱他,初三更换的新任课老师和我都不太欣赏他,甚至对他有偏见,导致来导致来自老师的这种关注落差太大。所以王某本能的做出反应,一方面为了获取老师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为了掩饰心理上的不自信,便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和老师对话。
(九)惰性心理。惰性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无奈。职业中学是一部分学生被社会遗弃之后无奈的先择。逃避现实生活的选择。但学校毕竟不是养老院。对于我们来说恐怕最主要的无奈是你无法拉住时间的飞逝。人的惰性决定了他总是倾向以最小的努力获得尽可能大的报酬。能维持现状,人就不愿再往前走一步。大部分中职生没有奋斗目标,缺少上进心。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四、学习能力的缺损与失调
(一)学习能力: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最大限度地领会和掌握学习材料,使掌握知识简单化、快速化的活动方式。这一活动方式具有概括化、熟练化等特点,能有效促进学习的效果和进度。
(二)学习能力的构成
(1)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初级学习能力 1.视觉联想能力。这是由视觉经验决定了的联想能力。有的小孩子看见某一图形或形象,便能联想到相似的或者相反的图形或形象,有的小孩子则不能。有的小孩子能将破碎的图形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图形,运用联想弥补视觉信息的不足。比如,在建筑制图教学中学生对三面正投影的识读,许多人在三个影之间建立不起互相的关系。视觉联想能力对于孩子解决几何问题、应用题问题、形象思维问题等,均有很大帮助。视觉联想能力低下的孩子,经验贫乏,创造力低下,只能机械地学习。
2.视觉记忆能力。视觉记忆能力是大脑对眼睛所见到事物的印象保留的能力,有的学生视觉记忆力很强,对经历的事物过目不忘,对黑板上或教材中的文字与图形,能在看过一遍之后,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大部分中职生很少有这种学习体验。
3.视觉分辨能力。这一辨别能力与训练的多寡有关,并且可以通过训练而有所提升。视觉分辨能力常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正常的视觉分辨力,当从事抄写、阅读课文的学习活动时,自然是力不从心了。
4.手—眼协调能力。视与动作总是密不可分的。看见学习材料之后必有所反应,或是书写,或是言语表达。所以,手眼协调能力是视—动统合的重要内容。手眼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跳绳、丢接球、拍球、仿绘、剪纸等众多项目中,这些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写作业的速度。
5.视觉追踪能力。通过训练孩子眼球追视、检视物体的能力,提高视觉广度与速度。
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许多学生理解问题并无困难,但在写和读及运算方面经常出现障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落后于同龄人的发展。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
(2)理解与记忆——学习知识的基础。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
(3)学习策略——高级学习能力的体现。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如记笔记、不断重复口述、分类和比较等,它是外显的可操作的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任务有关,但与学习者的人格特质等无关,其更多的是学习者对环境的适应。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方法选择和综合运用的意识和倾向,是学习方法正确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可见,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基础,没有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方法缺乏就不可能形成较高水平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对学习过程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是僵死的固定的程序,而是根据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即时生成的一种不稳定的认知图式,这种图式可以被学习者接受而成为经验,也可以因学习者的忽略而消失。因此,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选择、使用和调控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资源等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影响学习进程的各种因素间相对稳定的联系,其与学习者的特质、学习任务的性质以及学习发生的时空均密切相关,是一个有特定指向的认知场函数。(4)学习操作能力——综合活动、应用能力
五、学习困难的认知特征
(一)视觉方面的认知特征 : 区分视觉形状困难、区分形象—背景困难、寻找隐藏的图像困难、形象旋转困难、空间关系知觉困难、视觉记忆困难、方向感差、视觉想象力差、视知觉速度慢
(二)听觉方面的认知特征:听觉辨别困难、听觉记忆困难、听觉速度慢、听觉混合困难、听觉系列化困难
(三)注意方面的认知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存在突出的问题。注意是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可分为保持注意、集中注意、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等等。不少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注意缺陷。学习困难学生注意加工的缺陷,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难以有效地接受知识信息,在对新知识加工的前期就产生了障碍,又由于在认知加工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需要注意的参与,所以注意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他们信息加工过程的效果与质量。例如:听了老师讲的前一句,他们对老师讲的后一句话联系不起来,搞不清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或者听了后一句却忘记了前一句。更有的老师问刚才讲了什么话,他们都说不上来。
(四)记忆方面的认知特征
感觉记忆中信息编码、提取的速度较慢。短时记忆中复述频率与复述策略水平低。长时记忆中语义记忆编码困难。
(五)问题解决方面的认知特征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面临问题情境时如何运用信息与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信息加工论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个体对问题空间的搜索,以建立一种与问题对应的心理模式,确定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的过程。
就学习困难学生同学习中等生相比,他们在制定学习计划,采用有效识别方法、有重点复习、利用工具书和课后复习五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一方面是不会在学习中运用这些策略,另一方面是不愿在学习中运用这些策略。这种状况的产生,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在于教育者。特点:粗心大意。表现:写字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或者把答案抄错。常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考试时常漏题
六、先行知识和学习基础方面
学习困难学生信息加工能力与他们的知识背景有密切关系。个人的知识背景是储存在长时记忆里的。知识背景会影响学生的编码和提取的效果。学习困难学生知识背景的主要特点是:知识背景贫乏,知识结构紊乱。知识背景贫乏使他们对外来信息加工、分类显得困难,也不利于他们在回忆时激活长时记忆的概念图式。同样,知识背景组织结构紊乱也会影响编码和提取。不少研究表明知识背景对阅读理解有重要影响。
标本兼治是应对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的一计良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不行的,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立体的生活。
教师要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就要关注那些学生的学业之外与学业息息相关的东西的。
第五篇: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摘 要】 中职教育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重视个体差异。本文在分析中职学校现状和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开发校本教材;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巧妙利用电子产品。
【关键词】 中职教育;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原因;激发途径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及激励政策,作为职业教育的实践者之一的中职学校相应的进行了一系列的质量提升改革。然而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学习效果却不近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有关。
一、中职学校的现状
从学生自身来说,学生年龄偏小,理论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欠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从学校来说,中职学校教学模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还普遍存在;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数量远远不足;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计划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偏见依然存在
目前社会上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产生这样的原因一方面与个人自身能力有关系;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收入不高,就业环境差,社会认可度低,上升渠道有限等客观原因存在。
2、学校原因――课程体系僵化、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采用以教师拼命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被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甚至有的学生对个人能力的产生怀疑,加重学生的自卑感,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课程设置上中职学校仍沿用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学生进校首先从他们“极其反感”的基础课学习开始,在基础课还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又进入专业课学习,直接导致学生对理论学习进入“腾云驾雾”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消失殆尽。还有现在的专业课教学中,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理论内容过于冗繁,课程之间缺乏沟通,知识重叠现象突出。而教师仍然停留在 “两支粉笔、一本书”照本宣科式和“一视同仁”的灌输式教育阶段,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知识的讲授,轻视对知识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的程度不高。
3、学生原因――基础差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课题组2007年秋季对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4000多位中职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水平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有59.7%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72.2%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其中46.6%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38.6%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学生上中职学校要么是就业年龄不到要么是家长要求,作为主体的学生个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是被动接受。因为上学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中的懒散习惯依旧存在。
三、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1、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属于实践性的教育。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一体化教学紧紧抓住了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习车间,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当中,这样不仅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对学生的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2、积极倡导开发校本教材
大部分中职学校目前采用的是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这就存在教材内容和校情、区域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发生,基于这个问题,应该鼓励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经济现状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的开发应结合学校当前的教学条件,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任务驱动型的项目化教学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内容的难易程度,保证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在照顾到全体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到学生间的个体化差异。
3、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正在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手段,太过于平面化,手段单一,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而现在的中职学生本身存在很多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的话,教学效果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多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平面化、单一这个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动画演示、模拟仿真、现场教学等手段,使知识点更加立体生动。例如在讲解“轮系”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提出问题:汽车是如何实现速度之间变换的?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汽车变速过程中轮系运动变化的动画,这样一来学生对“轮系”的工作变换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领学生到车间打开车床的主轴箱,让学生观察车床在变换转速时轮系的工作过程,进一步加深对轮系工作过程的理解,在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下再讲解轮系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点,这样一来,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4、巧妙利用电子产品
现在的中职学生对电子产品使用的热情高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巧妙加以运用,教学效果超乎想象。例如教师可以把一门课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的讲解、运用录制成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间限制在10分钟以内,然后将视频给学生共享,这样学生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改变以往学习只能在课堂的弊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在追求学生共同提高的同时,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兴趣促思考,从而进入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