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改变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
如何改变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
目前,中职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厌学的表现形式较多,学习上消极应付,不求上进;上课不专心,心不在焉,身在课堂心在外,上课讲话,玩手机,听MP3,没心思听教师上课,下课热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无用心读书学习,东游西逛,无所事事。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不进,听不懂,专业课也不愿学,实训操作不认真学、不愿做,秀手旁观,站在车间混时间。这些现象对于中职学校的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职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学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中职学生毕业就业定位等问题,也有教师自身教学理念、方法等因素的制约。
1、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90后的中职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多元化的趋势。现在的学生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更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追求。学校的培养,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而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
2、家庭教育的失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家庭生活状况及方式,对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的中职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家庭子女很少沟通,任意自然,使其子女在学习上意志消沉,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家长是使用粗暴的教育手段对孩子身心造成莫大伤害,使学生感到自卑、压抑,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些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要么过分溺爱与庇护,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么严厉有余,对成绩要求过高,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厌倦。
3、学校教育的滞后。当前,中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与现行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有直接关联。一是各中职学校,特别是县级中职学校在生源紧缺,在招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中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二是一些教学内容过时陈旧,脱离实际,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特别是当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内容过深,而现在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有的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按现行高中段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想学也学不进;三是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教师仍处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被动式教学地位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不产生厌学情绪;四是教师的理念还没完全转变,总怀念过去的学生,学生勤奋好学,老师安贫乐教,师生关系其乐融融,教学事业很有成就感。而面对现在的中职学生,总感到难教、难管,有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疼,怕课堂纪律不好,这节课上不下去;有的甚至产生厌教情绪。教师的厌教情绪,必然影响或波及到学生厌学情绪的滋生;五是理论课教学比例大于实训课,学生实训操作时间不足。因而对理论课的学习感到厌倦,失去学习动力。
4、毕业生就业问题。目前社会上存在就业难与劳动力准入低门槛的矛盾,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极大冲击。一方面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不少大学生、中专生毕业就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劳动力准入门槛却很低,没有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等级要求,小学初中没毕业,只要肯出力,照样能找到工作。这种社会现状使不少中职学生感到:学与不学照样找工作,学多学少同样有人要。因此,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读书无用”等厌学情绪。
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扭转学生学习现状。
1、首先要解决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从过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行政管理干部转变到培养生产一线优秀技术工人上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能拿到较高的工资收入,学校的发展才有好的出路。教师更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教学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学生。应当看到,目前的中职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一批弱势学生,虽然他们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但年龄都不大,进校才十五、六岁,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大,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都可以成才。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只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产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主动适应学生,积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职业学校学到知识、学到技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可见,将应试教育分离出来的成绩不好的学生,培养成适用型的生产工人和技能型的人才,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师的职责所在。
2、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改革首先改革教材,针对90后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从2009年秋季开始,颁布教学新大纲,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并相继出台各学科大纲,中职校全面启用公共基础新教材,广大中职教师要深入领会新大纲精神实质,加大教材教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等教学综合配套改革,教学改革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改革,降低教学难度,使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学得进,教学目标能让学生达得到,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喜欢,考试能让大多数学生过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克服厌学情绪。
3、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中职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期待不断地通过积极的暗示和鼓励传递给学生,促成学生自我激励机制的强化。教师的期待和暗示(外界刺激)会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学会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力求师生之间“零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对克服学生厌学情绪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4、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现在一些中职校的教师观念还没完全转变,仍习惯在课堂讲原理,在黑板上画图、在教室做演示,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怎不感到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改革上,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上改革,不仅要投入了大量资金,添置电子、电工实验、机床、微机等专业实验实训设备,但要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需要有实践经验有专业指导教师,这方面作为中职校都是欠缺,如何克服这方面不足,学校在办学体制、教学形式上应当灵活多样结合,校企业合做,半工半读等模式结合,把学生放在工厂和实训基地操作,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原来在课堂上听不进,无心学习的学生,到了工厂、车间却精神振奋,放开手脚学技术,练手艺,很快便掌握了一些实践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中职校学生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改善的办法。广大中职教师要坚定信念、充满信心,更新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篇:浅谈改变学困生学习状态的反思
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 在现如今的教育中,由于受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受教育成果方面的不同,简单的说,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习惯上被人称为“学困生”、“差生”。造成“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受教育环境的不同、智力发展的不同、情感认知的不同、行为习惯的不同、学习态度的不同、性格方面的不同等等。根据学困生成因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减少学困生的策略,从而改变他们的学习状态。这篇文章主要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学困生学习状态的策略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学困生 学习成绩 成因 策略
一、学困生的定义 何为学困生,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经过细致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对学困生做了以下的定义,学困生,就是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要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赐与补救或矫治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主要表现在听、说、读、拼写、思考等方面表现出本领不足的情形。他们的学习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气达到掌握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的及格水平。目前可以将学困生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律能力有限的学生,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另一类则是家庭经济困难,从而影响到学习。家庭经济能力不能维持孩子学业,甚至会有孩子,边读书边打工,来维持家庭经济开支。从而在学习时间上没有太多时间,故之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基本成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时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造成“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受教育环境的不同、智力发展的不同、情感认知的不同、行为习惯的不同、学习态度的不同、性格方面的不同等等。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学科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科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由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
2、教材的原因。初中学科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学科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
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减少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一)要想解决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其成因是关键之一,其次,身为教育者的我们还应该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调查和实验,我们可以将学困生的心理分为以下九个类型:
1、自卑型: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怕出错误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缺少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学习好,偷偷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有压抑感,所以很自卑。
2、基础型:原来基础比别人差,上课听不懂;或身体差,缺课多,因而掉队了。这类学生想赶上去又怕吃苦,往往原地踏步甚至下滑。
3、缓慢型:能学会,就是接受速度慢。来不及消化巩固,新的一课又来了,夹生的勉强跟着学下去,以至恶性循环。
4、厌学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毅力,怕吃苦,自动放弃。
5、对立型:由于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对家长或教师不满,产生逆反心理而赌气不学,逐渐掉队。
6、随意型:平时学习不努力,无所谓,家长也管不了,听之任之。
7、牵连型:有些人本来学得还可以,但由于班级普遍差,周围环境不好,只求随大流,结果走下坡路。
8、被动性:不抓不学,抓紧就学好,抓一抓才学一学,不自觉。
9、骄娇型: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隘的性格。怕苦怕累,盲目骄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逐渐退步,虽多次失败,并不感到难为情,家长宠溺,反而责怪教师教不好。
(二)根据这九种类型,我们可以从解决心理问题入手:
(1)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与他们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挖掘非智力因素,用期望的春风融化覆盖在他们心灵中的冻土,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理。
(2)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注意借助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疏泄的方法,深入了解前因后果,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才有可能解开他们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并通过做好班级学生、家长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减轻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压力。
(3)对于厌学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功感,变厌学为乐学,促进学困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首先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亲如家人,易于消除学生的胆怯的心理障碍。
4)建立学困生个案。
(三)要想完全消除学困生是不可能的,但认真地分析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完全可能的。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学科史,或有趣的学科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2.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3.加强学法指导。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学科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科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学科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4.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困生思想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应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
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加强家庭、学校的联系,构建德育网络化。学校、家庭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总之,学困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与学习过程并存的问题,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紧迫课题。关注这一现象,势必有相应的策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篇:从课堂教学中探讨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拯救措施[推荐]
从课堂教学中探讨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拯救措施
【内容摘要】拿什么来拯救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入手,先总体全面了解中职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创新和激情教学,积极整合传统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最后改变学生目前委靡的语文学习的状态。
【关键词】拯救 创新 激情 外延
随着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数字信息渐趋发达,我们的学生也跟上了时代的节奏,既有超前意识,也有时尚激进思想。但他们经不起泛滥的冲击,致使自己迷失了方向。纵观各中职学校语文课堂(除公开课),真有点惨不忍睹。如上课学习状态差,学生不是睡觉就是讲话,还有打牌,玩手机打游戏、发信息,看无益的课外书等。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教学看上去很先进,却是似冥冥之音的催眠曲。不过也与“普高热”和文化课不受重视有影响。针对这种现状,拿什么方案来拯救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拯救方案一:培养兴趣爱好,兼顾升学就业。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源普高落榜的中下层学生,素质一般,语文水平与能力普遍较差。他们在学习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首先学习态度不明确。学生由于升入职中,受社会上及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态度不端正,迷恋玩乐,贪图享受,认为学习无用,所以上进心不强,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学习方法不对路。许多中职学生入学时,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很低。课堂上动手、动脑能力差,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课下教师答疑,学生很少主动提问题,作业基本“参考”完成。结果,学习成绩不对劲,普遍较差。所有的考试题目都是最简单、最基础的语文知识点,综合性的难度较大的题目极少,作文难度也小,而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我们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态度。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总认为学习很苦很累,语文难学作文难写,那么,他的学习态度一定是厌学。加上学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恒心,即使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学习,其成绩也不可能优秀。然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掌握学习效率。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是学习方法不对,导致学习效率很低。这些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并使其掌握,他们的成绩就会很快的提高。作为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自觉地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课堂纪律也不怎么好,这就给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考虑到中职学校要兼顾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因此,对学生采用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学生所学文化知识及专业知识不同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入学之初按学生所选专业和报考志愿来分类,把学生分为高职班和就业班。高职班学生针对升学来培养,就业班学生针对就业来培养。在高职班里的语文课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在就业班学生学习语文时,就应与专业和就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课程设置,应以专业课为主,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就业基本素质,应使其掌握必要的语文应用技能,多给他们以实际操作与训练的机会,使其毕业前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拯救方案二:摒弃“三一”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三一”教学指得是一教到底、一问到底、一做到底。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教师问:“你最喜欢《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哪位人物?请说出理由。”有学生说:“我最喜欢林黛玉,她轻盈灵秀,如病美人。”也有学生说:“我最喜欢贾宝玉,他叛逆情真,如白马王子。”更有学生说:“我喜欢王熙凤,她胆大心细,如精灵。”还有学生喜欢迎春、惜春„„千可不能说他们的见解是错误呢?其实他们说得很好,说得很有道理,都应该算对的,只不过有理解深浅而已。如果教师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那么课堂气氛便会一改死气沉沉而变得活跃异常,从而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尊重和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但并不等于放纵学生随口乱说。要知道,随口乱说只能养成肆意妄为的不负责的品质。众所周知,中职学生一放松便会一发不可收拾,无所不说,无所不做。因此,教师在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见解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学习态度,发挥自己敏捷的思维,回答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答案。
鼓励学生创新,有创新精神是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中,让学生主体参与讲课(教师犹如导演或教练在旁指导),有助于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更有益于学生的认知和创新。有《雷雨》、《项链》等作品的改编表演,也有《祥林嫂之死》、《林黛玉与贾宝玉》等创作小品演出,甚至还有《琵琶行》中“琵琶女是白居易之知音还是情人”、《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诚信”的大讨论等等。这些体验、实践给学生的感受是全新的,每一种说法都是美的,思维方式都是富有创造性的,因为它们是学生创造出来的。教学引入这种栏目形式就在于能让学生充分地表现他们的“灵性创意”,让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乐趣和智慧。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装潢设计专业的语文课可以尝试实用创意,依据作品可以创意策划、形象设计、漫画设计等等;服装设计专业的语文课,可以为每一篇作品的人物形象设计服装,栩栩如生地体现人物性格;电脑专业的语文课可以尝试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探究文学作品;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为“祥林嫂”算算那份可怜的经济帐单等等。这样的教学,既能深入学好文化课,又能巩固专业课,可谓一举两得,效果颇佳。
拯救方案三:改善观摩示范,鼓励激情语文。
观摩示范课基本由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一个人操纵和横霸全过程,速度快,内容全,纯粹为迎合听课者的口味。结果教师没考虑好对象,教得辛苦,学生一点收获也没有。在中职学校的语文公开课,老师们无非就是热衷于先进的教学模式,可想而知,对中职素质的学生又怎能接受呢?在课堂上,很多学生要么胆怯如鼠,一言不发;要么按讲公开课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套路来配合“示范”;要么教师就自问自答;要么就多媒体一键到底等。那么怎么来改变这种现状呢? 改进观摩示范课,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坚持并注入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让学生充分地感悟语文作品,进入激情学习的状态,提高教学的主动性、灵动性、互动性。
那么激情从何而来呢?又怎么把激情洋溢呢?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收集作品中的话题,这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其实,中职学生的想象思维还是挺丰富的,只要抑制他们的长期养成的惰性,那么他们便可以从课本中来挖掘出许许多多的材料话题,如:全方位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以及作者的写作主题、艺术风格等。也可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来发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法,如:结合作品从网络媒体中来谈时尚、谈作家、谈港台明星、谈网络等等。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全体学生活跃起来,正确引导学生谈谈有意义有价值的健康话题。这样,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集体讨论并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看法说出来。学生可以各抒已见,教师要鼓励每一种有见解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归纳并分析学生们的各种观点,让他们全面了解作品。比如:在学习和观看完《林黛玉进贾府》后说说“戏里戏外的林黛玉”,有人或说主人公笨、懦弱、娇气、美丽、悲怆等;有人或说演员的演技、化妆、对白的优劣等。学生们见仁见智,从而加深了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刻理解。最后,学生可根据讨论或辩论的话题内容,写下个人的感悟,丰富和深刻自己的思想,表现对作品的理解创新。
教师在洋溢激情教学时,不可缺少了与此相关的是幽默感,为课堂气氛奠定了基调。无可否认,教学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教师需要对每节课的突发事情(如:捣乱、顶撞等),幽默委婉机智地延续好课堂气氛和教学进度。在授课时也需抑扬顿挫,仿佛在欣赏教学,用嗓音去强调归纳理解,用面部表情和举止去赢得学生的注意力。有热情、有感染力的教学,使课堂活跃,使学生受到重视,而且还能促进理解。
拯救方案四:改进网络教学,外延社会实践。
当今的教学非常推崇多媒体或网络时尚教学,而把传统优良的教学模式一概摒弃了。当然,学生是可以从各种媒体获得的语文知识要大大超过从书本上学到的,但我们不可否认网络教学,也不可轻易忽视了经典的文学鉴赏教学、情感教学等,这可是网络不可取代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各种教学的取舍与融合。
学会鉴赏解读作品,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一方面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如:教《雷雨》一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视频素材辅助教学。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1、周朴园究竟爱不爱鲁侍萍?如何评价周朴园这个人?
2、谈谈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变化及性格。教师可从讨论区中择取一些精彩的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然后进行课外研究拓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提出有关作品拓展而出的研究性命题。也就是说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从社会大课堂中去主动获取为我所用的语文知识,从而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能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也能展示语文教学的广阔空间。挣脱课本、课堂的束缚,以学生感兴趣的能有效增进语文能力提高的语文材料及不拘一格的学习方法来打破旧的程式化的框框,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得有用的知识,实在地提高语文素养。
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学会阅读、写作、会话交谈,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会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篇挥洒自如的好文章。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训练,引导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积极投入社会活动的最佳机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通,要使学生更真切感受到语文是生活的需要,学语文自然也便是生活。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让学生们走出小教室,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展示自己语文能力,把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思考、概括等的能力一起交互使用,成为一个立体网络,使学生们都具备提笔能写,开口会说,学了就用的多样的语文素质。
总之,作为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中职学校语文老师,必须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在广阔的综合的教学空间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想方设法营造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让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课堂,让师生双方在激情、平等、开放、创新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享受和提高。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也才能拯救中职学生委靡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程红兵、李镇西:《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20期
【2】理查德L·威伍:《激情,成就一个老师》,《中国教育报》2000年8月23日
【3】郑逸龙:《文学欣赏要以人为本》,《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4期
第四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教学本质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状态,做好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的评价工作,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首先,弄清评价的内容。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显现在教学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1)评价学生参与状态。一看多样性,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否多样,如师生谈话、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二看广泛性,即学生是否很投入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三看深刻性,即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是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2)评价学生的交流状态。一看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能构建师生、生生和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立体结构;二要看是否有良好、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学生是否愿意互相交往,能够与人合作,懂得尊重别人、取长补短。(3)评价学生的达成状态。既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制订适合的学习状态评价表。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状态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制订出学习状态评价表,将准备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和达成状态作为学习状态的具体构成内容,作为六个方面的评价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评价标准。通过对它们的完整考察和对评估标准的全面分析总结,教师能够对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学习效能的高低做出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的。
再次,运用合适的学生学习状态评价方法。在进行具体的评价时,可以考虑自然观察法,运用观察工具记录和描述记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过程观察和有重点观察,同时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教学做出全面的评价。
还有,在评价中应该注意,由于学生学习活动内隐性很强,个体反应和表现有时差异很大,评价者仅凭肉眼观察和经验推断未必准确,况且学习活动又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变化情境中,和教师活动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出彼此。因此,评价时应着重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着重于对多数学生的一致状况的观察,同时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状况的特点,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便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一个基本准确的评价。
第五篇:学生化学学习状态的调查研究
学生化学学习状态的调查研究
[摘要]我校化学组开展了学生化学学习状态的调查研究,我们从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化学模糊观念,并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对教与学有针对性帮助的结论。
[关键词]学习状态;调查研究;模糊观念
一、问题提出
化学模糊观念主要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偏离了课本的知识,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化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模糊观念,教师教学时只有从学情出发,注意解决这些障碍,才能使自己传授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当前学习中的主要困难,揭示化学模糊观念的普遍存在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是我们化学教师调整和设计教学过程、寻找有效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二、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调查采取问卷形式,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途径、学习中存在的模糊观念及产生的原因、模糊观念如何得以澄清,并将这些内容编为选择题供学生选择。我们选取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问卷960份。为了使调查结果可信度高,问卷不记名,力求调查真实情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全部有效反馈问卷抽取500份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见表1。
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获得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对获得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的5个供选项中,有83%的学生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这说明教师的讲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化学教师是化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外因。正因为如此,化学教师在教学时更应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可见,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素质至关重要。另外,学生获得化学知识,靠阅读有关化学刊物的占28%,自W教材的占32%,通过做大量练习的占35%。因此,教师除了要讲授好教材知识外,还应指导学生自学有关化学刊物,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后的应用实践主要是通过练习来实现的,所以说针对性练习是外因转化为内因的必要途径。可见,针对性练习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成绩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2.学习中存在的模糊观念
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72%)对元素化合物的现象和性质的知识是很模糊的,经深入了解发现,学生觉得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繁多、头绪纷繁、难以识记。为此,教师必须优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事实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师教学时应根据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特点,充分利用实验、模型,运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从事物本身的性质出发,以借鉴前人的探究方法为主线,通过各种严密的科学实验或推理分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把元素化合物知识抽象枯燥的理论课上成有趣的实验探究课。这样,不但体现了一切正确的科学结论均来自于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步一步地讨论分析、设
疑、释疑,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化学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基础理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注意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抓规律、记特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构建知识块、知识链,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非常多,相关知识分散于各章节中,很多学生会越学越觉得中学化学知识内容繁且杂,掌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从而在学习上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但是,化学概念理论大多数是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的,且表述概念理论的语言逻辑性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传统教法中教师讲解目的性明确、全面、重点突出的优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将重点、难点和学生自学过程中容易疏漏的地方做查缺补漏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有45%的学生对化学实验也很模糊,这也反映了当
前中学化学教学对实验教学还不够重视,这有待于进一步去改善。
3.存在模糊观念的主要原因
调查中,认为“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一时能接受,可不久又忘记,记住的仍是自己最初的想法”的学生占7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个:(1)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2)学习过程中存在“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3)“心理定式”的限制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学习障碍,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和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应当学会的知识和应当掌握的技能。其次,为了消除“先入为主”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采取类比的方法,找出各种相似概念的区别,划清各种类似知识的界限。同时,还要指导和要求学生加强理解,提高对知识的概括水平,以发挥知识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克服知识负迁移的消极作用。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打破“心理定式”的限制呢?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定式”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向。这种心理状态非常容易使学生因思维定式而形成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要摆脱“心理定式”的负作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以学生的心理过程为依据,尽最大努力“制动”学生的“心理定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敏捷性。
认为“自己参与实验机会太少”的学生占61%,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化学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科能力培养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和应用为基础的基础理论课程,一切化学理论、化学原理、物质变化的规律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如果学生不能参与化学实验,也就是说不能从实验的事实去归纳总结出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往往是被动的、依赖性很强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主动发展,这和我们当前提倡的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创新能力的个体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调查中,认为“教师上课分析不够清晰”的占23%,所以,化学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教学素养。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比如认为“化学知识点太多、难以理解”(占28%);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占20%);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深入研讨化学问题(占34%)。
4.澄清模糊观念的途径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澄清模糊观念的途径上“直接找老师解答”或“与同学交流”的选率分别为7%和18%,而“经过思考后再找老师或同学解答”的占70%,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能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我们化学教师应把握学生这一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比直接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的只有4%,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我们前文分析得出的现在中学化学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有关,也与我们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参与意识不强有关。因此,化学教师应该正视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只有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所必须的条件,才能促进学生获得真知。然而,无论怎么样的教学,都不可能将教师自身的科学观念全部转变为学生的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会“先入为主”或是产生偏差,它们常阻碍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整合和应用化学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化学知识,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获得自主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在了解学生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