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03:5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说课稿》。

第一篇: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说课稿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说课稿

固镇县石湖中学 李晔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上一节,我们已经进行了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而下一节我们将要研究《牛顿第二定律》。因此,这节课是由牛顿第一定律到牛顿第二定律过渡性的一节,也是关键性的一节。即要进一步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又要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建立作好准备。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并且对惯性和有关惯性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牛顿第一定律中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却没有涉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怎样的具体体现;还比如说上节说到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却没有解释影响物体惯性的大小有哪些因素。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以及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而上述两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题的引入方面,我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复习引入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地考虑了本节在整章中的位置和作用。一方面复

习了上一节中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顺理成章的提出新的问题: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但过程上要求老师适当的引导、设疑,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相结合,力求简约而不简单。

对于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要求(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关键是如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我采用的是举例法。首先,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现象,并从中选出若干例子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如,列车出站、汽车转弯和抛出的手榴弹。通过对上述事例的分析可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意味着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而速度的矢量性也使速度的改变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即速度的大小改变、速度的方向改变或速度的大小方向同时改变;由于物体速度的改变,物体就会具有加速度。所以,在这里可以形成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意味着物体具有了加速度。接着对例举的三种运动状态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机车出站、汽车转弯和抛出的物体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所受到的外力之合不为零。对上述研讨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明确: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刚才进行的讨论也可以理解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跟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关。我这时提出质疑: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还可能跟物体的质量有关。从而引入问题: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对于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我采用的是试验法。提供试验器材:

遥控汽车、重物、胶带和秒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取一遥控汽车放在光滑的长木板上,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用秒表测量汽车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所用的时间T甲,然后在小车上用胶带固定一重物,重复上面的操作,记录汽车从A运动到B的时间T乙。比较发现,两车均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并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于T甲<T乙可知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加速度;说明甲车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上述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论:在相同的力作用下,质量小的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大。当学生确切的理解这一点后就不难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从而实现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突破。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进一步澄清学生对惯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后还会对这一个问题继续进行的讨论。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相信学生已经知道了影响加速度大小的两个因素,这就为下一节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作好了准备。

此时,我还安排了两个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本节所涉及理论的认识。

例1:下列哪些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

A. 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变化

B. 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变化 C. 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变化 D. 运动物体的位移方向变化 例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受合外力越大的物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大 B.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可能保持不变 C.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本节课的小结部分由学生进行总结,老师适当进行补充 和完善,并使学生形成:Fam的认识。

在作业布置方面,为了体现物理学科学习的活泼和严谨,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对惯性的应用写一篇小文章,谈谈对惯性的认识。

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够充分。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是《物体运动》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围绕惯性现象,从生活中隐含着惯性特性的小游戏出发,以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从而步步深入了解惯性的特点。本 单元前两课学生已经了解到静止和运动相对性的一些事例,能描述出运动中物体位置的变化。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击打棋子活动、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 物活动来认识物体静止和运动状态改变后,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特征。这些活动动手能力强,又富有挑战性,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充分 认识到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联系生活实际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中隐含的惯性现象相结合,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惯性现象的利 与弊。拓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惯性不同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了解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能通过上网、查阅书刊、向周围的人了解咨询等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能对惯性实验中的发现和研究结果发表意见,并做到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

2.每个同学做到敢于提问,善于思考。小组内做到主动动手动脑热情参与,协作配合。小组间做到积极交流,敢于质疑。全班同学形成敢于质疑、善于探究、乐于动手的学习氛围;最终能将惯性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3.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是惯性,知道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能用所学的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四、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指导学生探究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玻璃杯、木板、鸡蛋、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棋子、纸条、尺子、小车、木块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语: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和同学们做一个小游戏。

2.教师演示:大家往前看,现在桌子上放有三个盛有水的杯子,在杯子上放有一个木板,在木板上面放有三个鸡蛋,并将鸡蛋和木板下面水杯的上下位置保持一致。

3.教师引导:同学们,假如我用力推动木板,有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4.学生猜测:(生:鸡蛋会掉到杯子里;鸡蛋会飞出去;鸡蛋会碎。)5.教师演示推木板。

6.教师引导:谁愿意来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鸡蛋掉到了水杯里)大家看到了吗?(看到了)你想到了什么?(鸡蛋为什么会掉到杯子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教师板书课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为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问题,可以使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变地更加浓厚。】

(二)自主活动 探究新知 活动一:基本功练习

1.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的纸条,棋子会不会跟着纸条一起走?

2.预设:学生猜测:可能跟着走。3.到底是不是这样,通过活动来验证。4.小组活动。

5.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6.学生汇报:棋子没有跟着纸条走;棋子还是原来的状态。7.教师引导:大家同意吗? 8.学生汇报:同意

9.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具备了学习杂技的能力。大家还想继续接受挑战吗?(想!)现在我们增加训练难度,进入到下一个超级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锻炼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惯性的存在,为下一步探究击打棋子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二:超级体验活动

(一)静止的物体有惯性 1.课件出示: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枚棋子最下面的一枚,注意观察其他棋子会怎样,并在记录表中记录下来。2.学生讨论 3.学生预测汇报。

4.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通过活动来验证。5.小组活动

6.教师提问:刚才的活动中你看到了什么?

7.学生汇报:被击打的棋子飞出去后,上面的棋子会竖直落下来)8.学生演示。

9.教师提问: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10.教师小结:同学们表现的真棒,这次体验活动又挑战成功了,太了不起了!

11.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没有击打棋子之前棋子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把棋子打出去以后棋子又是什么状态?

1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3.学生汇报:没有击打棋子之前棋子是静止的状态,把棋子打出去以后棋子也是静止的状态

教师板书: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属性

设 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活动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体验活动掌握静止的物体可以保持静止的状态。同时通过小组 汇报,既体现了小组内的合作活动过程,也在小组之间进行了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选择提供的材料有很强的典型性,体现了材料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有效。】 超级体验活动

(二)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1.教师引导:像运动的物体会不会也具备这种属性呢?(出示课件)2.学生预测:可能会运动

3.教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进入超级体验活动。(出示课件)将红方块竖直放在小车上,推动小车做平行运动,注意观察小车在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并在记录表中记录下来。4.学生小组活动

5.教师引导: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6.学生汇报:小车遇到障碍物停止后,小车上的红方块会向前倾倒。7.学生演示

8.教师提问: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9.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想:没有碰到障碍物之前的小车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车上的红方块是什么状态?碰到障碍物后的小车又是什么状态,车上的红方块又是什么状态? 10.学生讨论交流 11.学生汇报:没有碰到障碍物之前的小车是运动的状态,车上的红方块也是运动的状态;碰到障碍物后的小车是静止的状态,车上的红方块还保持一种运动的状态。所以红方块倾斜的方向是向前的。12.教师引导: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呢? 13.学生汇报

14.教师板书:运动的物体有保持运动的属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在认识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属性后,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物体也有保持运动状态的属性。从而使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的特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15.教师引导:通过以上体验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16.学生汇报:物体都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7.教师引导:现在,大家能不能解释刚才“单手飞鸡蛋”的原因呢? 18.学生汇报: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能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课上出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 实际应用

1.教师引导:同学们,惯性现象在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生活中你都见到过哪些惯性现象? 2.学生举例 3.教师引导:其实生活中出现惯性现象的地方有很多,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教师除了提供书上的图片跳远、系安全带、自行车下坡行驶的图片以外,还提供了跨栏、滑冰、坐车要抓紧扶手、骑车要减速慢行的图片。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生活中惯性产生的利与弊,让学生认识到惯性在生活中有利有弊。】

3.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惯性在生活中会带来哪些有利的方面? 4.学生汇报

5.教师提问:惯性在生活中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呢? 6.学生汇报

7.教师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减少惯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8.学生汇报

9.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平时做个有心人,尽量减少惯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设计意图:【惯性在生活中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如何减少惯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到有些由于惯性产生的不便是可以减少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从自己做起,减少惯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好地加强安全保护意识。】

(四)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汇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在玩中有所学,乐中有所得,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获得质的飞跃。】

(五)课后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产生的惯性一样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了解物体的轻重和惯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给学生留下 “悬念”,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了科学的无穷奥妙,从而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七.板书设计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静止(或运动)的物体都有改变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第三篇:物体运动的方式说课稿

物体运动的方式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体运动的方式》,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说教材

《物体运动的方式》是粤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时重点是运用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常见的四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平动、摆动、转动、往复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高段初期,因此他们仍然具有低段学生的多动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的是以下的教学方法:①直观的教学方法,运用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小车和溜溜球)导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②情境教学法,合理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多媒体、视频,图片等加深孩子们对运动方式的认识和理解。③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首先我邮示两件玩具小车和溜溜球,让两位孩子上台来玩耍,并提出要求其他的孩子认真的观察这两种玩具的运动方式的一样的吗?(孩子们可能会回答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物体的运动方式》这样就能把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同时也消除了他们的紧张心情。

二认识物体的运动方式

在本环节我将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合作学习两个环节展开

(1)我先为孩子们分别演示小车和单摆的运动,并引导他们画出这两件玩具运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告诉他们小车的运动方式是平动,单摆的运动方式是摆动。(通过教师的示范孩子们对运动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他们的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运动方式转动和往复运动

我为孩子们准备的教具有乒乓球和风车,让他们合作学习,这样不仅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科学的好奇心,把我们的课堂真正的还给了我们的孩子。

三拓展、延伸1、2、经过教师演示,学生自己的操作,他们对本课的四种运动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出示相关视频和图片,加深印象。播种放歌曲《健康歌》让孩子们随着歌声动一动自己的身体,并思考你的身体做了哪些运动方式(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我也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他们结物体的运动方式也有了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

四小结

这节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发现,处处有运动,只要我们乐于观察就会有收获的,同时也希望咱班的小朋友能时时留心身边的事物,将来能有自己的发现,成为科学家。

第四篇:《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在第一课里学生对力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是对常见的力——弹力的研究。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2、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通过实验合作探究体验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能正确判断不同物体弹性的大小。

4、正确填写实验报告记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去观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热爱科学;

2、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性及弹力的认识。

教学难点: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与学法

教法:直观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法:个人操作法,问题研讨法,分组实验法。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属于学生生活中“熟悉而陌生的知识”。因此,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引导学生亲自对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小物体进行捏、拉、压、折等操作,感受、观察、发现物体的共同点,从而认识物体的弹性与弹力;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弹性与弹力。

其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内合作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总结出: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第三,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弹性与弹力,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的。课后再仔细进行观察研究,并设计发明一个自己喜欢的与弹性及弹力有关的玩具。

总而言之,本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会,学以致用,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乐趣,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课前,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我准备好一切实验器材,把学生分组入座,并让他们分别选好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人,其余的为观察员,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实验和管理实验器材;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结果;发言人负责汇报本组讨论得出的实验结果;观察员负责观察。

课开始后,其过程如下:

(一)我开始利用玩具导入,先出示橡皮筋,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观察橡皮筋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发疑问:为什么变化了?揭示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二)让学生玩更多的物体,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相似现象,(共同现象:物体受到外力,形状改变,去掉对他施加的外力后,形状恢复)从而引出“弹性”这一概念。我再演示象棋碰撞实验给学生观察,让他们认识所有物体都有弹性;演示拉断橡皮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物体的弹性不同,也有一定的限度。再让学生就自己玩过的弹性物体比较判断它们的弹性大小。

(三)让学生观察橡皮筋弹纸团实验,引发疑问:为什么纸团被弹飞了?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紧接着让学生回想象棋碰撞实验及观察直尺弹指团实验,判断弹力的方向,比较弹力的大小,进一步了解不同物体弹力的方向会变化,大小也不同。

(四)演示手拉弹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拉伸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跟什么有关,让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做此实验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逐步讲解实验要领,并演示第一、二步,让学生跟我一起做第一、二步,再根据我提示的实验要领接着往后做。在做实验的同时由记录员作好记录,做完实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实验结论,再与全班交流,学生实验时我逐组巡视辅导。实验结果讨论后我进一步引导拓展延伸,让学生预测弹簧上挂5个,100个,1000个钩码,弹簧被拉伸多长?从而小结:理论上弹簧可以拉伸10米、100米,但实际中弹簧有可能早已被拉直或拉断而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为学生今后正确使用弹簧秤打下了一良好的基础。

(五)课堂总结时,我考虑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但他们平时未曾留意,我只例举了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把探究的空间留给他们,让他们对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对人们有什么好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再让他们课后收集、观察、整理、交流。并利用本课所学的“弹性”及“弹力”的知识,自己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小车。这样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不断研究,这是一堂科学课应该达到的目的。

第五篇: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 说课稿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课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启蒙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们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对“弹力”及“弹性”有简单的质的理解。据于此,精心设计三个实验活动: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二是学生实验——弹硬币实验;三是探究实验——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实验。

教学目标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基于此,确定教学目标为:

1、通过实验发现弹性物体的共性,理解弹性和弹力定义及普遍性。

2、能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3、培养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中体验乐趣,培养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及理解其定义。教学难点: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教学流程:

1、活动一:教师演示拉橡皮筋、压弹簧、捏海绵、弯直尺实验,学生观察并思考:a.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b.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这些物体又有什么变化? c.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填写实验报告单。基于此,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弹性和弹力的定义及特点。

2、活动二:学生实验——弹硬币实验,指导学生如何去做该实验,并让学生试着用已学知识来解释该现象,教师总结。

3、联系实际: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请学生列举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

4、活动三:探究实验——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然后明确探究的问题:a.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怎样? b.如果在弹簧上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并做出初步猜想,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解释现象,总结结论。教师归纳总结。

5、教师对整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指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弹性的应用。

下载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

    播音主持思想的运动状态 【核心提示】 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播音创作中的感受,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意思。感之于外,就是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器官不只是感到文字、声音的......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解放路小学 陈 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法、教学设......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 香口乡黄云铺小学王宗艳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1课时。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 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二)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1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

    如何来改变自己的状态

    如何来改变自己的状态 作者:安东尼·罗宾 现在你已经知道如何来改变自己的状态,那并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譬如说你可以很快地改变自己的形气,只要你调整一下呼吸即可;你也可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