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引言》的解读与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4:1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引言》的解读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引言》的解读与教学设计》。

第一篇: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引言》的解读与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引言》的解读与教学设计

作为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的开篇,甚至作为整个物理学系统教学的起始点,《引言》里没有特别大的话题,既没有对物理学学科性质、结构分支、思想理论的概述,也没有在物理学的价值和意义方面大书一笔。

《引言》重视学生理性思维和学习情感的构建过程,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引言》为初中阶段的探究式学习作了不少提示、铺垫,着实是一节名副其实的学科启蒙课。

一、具有亲和力的开场白,拉近学生和物理的距离。

引言以一串问题和几幅图片背景作为开场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勾起了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口吻”的连续发问契合了“探究活动以观察和提出问题作为起点”的教学原理,也表明了对“提问”行为持有赞同和鼓励的态度。

几幅背景图片:“东方明珠”、“豪华游艇”、“苹果落地”、“学生实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领略了物理学的风采——奇特的自然现象、伟大的物理学家,广泛的现实用途与价值,特别是两个学生认真做实验的情景更加让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被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里——“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体验科学探究”。

二、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初步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能力。

在“奇妙的物理现象”里,首先安排了两个奇妙有趣的演示实验,“看哪个蜡烛先灭”,“猜水煮金鱼的结果”。以往老师在演示这两个实验时,常常侧重于对实验原理的讲解,另外还会添加更多新颖的物理实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作为一节启蒙课,除了兴趣方面的激励外,教师还应利用这两个简单的观察活动让学生逐渐适应科学观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尽管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容易观察,但对于科学活动经验几乎为零的学生,教师仍要对学生的观察过程做详细的指导,充分发挥这节启蒙课的“能力启蒙”作用。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抓住现象的主要特征,如比较蜡烛的熄灭时间,关注金鱼的生存情况等;引导学生对现象的奇特之处发问,如“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蜡烛为什么不同时熄灭呢?”,“小金鱼为什么安然无恙?”等;引导学生试着找出现象中的主要矛盾,猜想事物之间的联系,如蜡烛熄灭的先后与玻璃罩的高度可能存在关系,金鱼的生存与烧瓶加热部位、水温的变化可能存在关系等。

这两个适应性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如何观察,如何提问,如何建立合理猜想,也为下面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前做了热身。

三、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体验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演示实验后,接着安排了一些学生实验和观察活动。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和注意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调动感官,眼看、鼻嗅、耳闻、手摸,勇于提出实验中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

如“透过盛水的玻璃杯观察书本上的字”这个活动似乎只要1秒钟就能完成,学生最初简单的、粗糙的观察只能获取零星的、个别的现象,但经过经过不断地交流、讨论,更多地动手实验,发现改变实验条件进行立体、动态地观察就可以使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全面。学生发现可以从一个角度变化到更多的角度进行观察,从杯子正面看、侧面看,从杯口向下看;还可以改变观察者的到杯子的距离,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进行观察;缩短或靠近杯子到书本的距离,观察现象;左右移动杯子,看字的移动方向和杯子的移动方向是否一致。精细的,广泛的观察带给学生了大量的思考:字为什么会变形?为什么会变大?变小?左右相反?为什么字跟杯子移动方向相反?字的大小是否跟杯子与书本的距离有关?„„

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提出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同时,讨论、集思广益的过程也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了相互交流与合作可以突破个人的局限性,对实验研究尤为重要。

四、在观察和分析现象时,有意识地加强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方法的运用与训练。

如前面提到的实验中,比较蜡烛的熄灭时间,对比不同高度的玻璃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比较不同情况下透过玻璃杯观察到的字的大小„„

“用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隔在条形磁体和回行针之间,观察条形磁体对回行针吸引情况”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找出可以进行分类的物体,是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因为实验主要反映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这四个物体属性的差异,是不包括条形磁体和回行针在内的。接下去再要求学生比较这四个物体的异同点,进行分类。

学生在进行科学观察的初期,常常处于盲目,随意,无重点,无方向的状态。但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方法的运用,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找到了方向,学生的观察行为和思维变得更加理性。

五、在观察过程中,初步培养表达科学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表达、描述科学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常常被忽视,甚至隐形。其实这个能力至关重要,它能反映了观察者对现象的本质把握、了解的程度。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文字进行具体描述,特别是记录较复杂的活动过程,要注意条理,可以分步记录活动步骤,常使用“首先„„然后„„最后„„”,或“第一步„„第二部„„”这样的句式;也可以借助图形进行形象、直观地反映问题;用表格可以将事物各方面的属性分门别类加以展现;有些情况下还可以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关系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选择地使用这些表达方法。

图形是理性思维最常用的辅助手段之一,形象思维的运用可以大大降解分

析的难度。“装有水、食用油的玻璃杯中,放入葡萄或小段蜡烛等,将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这个活动就在提示教师要关注图形能力的培养。活动时,教师多拿几个学生的“大作”出来展示,学生比较后发现画图时各部分尺寸比例要得当,最好在图上标注相关的信息,如名称、数据等。教师询问:“俯视图,侧视图哪种表现方式更合理,能将现象的主要特征突出出来?”学生说:“画俯视图看不出水和油的分层情况,也看不出葡萄、蜡烛的具体位置。”从中学生体会到画图还要注意合理性。

用表格法记录数据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这个实验里以及“磁屏蔽”实验里,利用学生平时对课程表的设计经验,指导学生做一些简单实验表格设计的训练,初步学习设计表格、记录数据的技能。

六、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联系生产生活的意识。

结合水煮金鱼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家里烧开水为什么不在水壶口部加热;清水中加盐鸡蛋上浮的实验中,教师问:“这个实验现象让我想到了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同学们想到了没有?”学生立即回答“死海不死!”表明他们几乎悟出了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看过了“磁屏蔽”实验时,问学生电磁炉的外壳用塑料板做,能防止电磁辐射泄露吗?„„

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教学时将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不能死学习,不能孤立地学某个知识,要善于发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学以致用。

七、从故事和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根本。

“富兰克林对天电的探索”这个故事有着多方面的教学意义,如富兰克林不盲从、不轻信的科学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实证方法和异中求同的科学思维。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长久以来学生们最渴望了解的问题——怎样探究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在“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

一步探究“什么因素影响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以说,前面的各种观察活动、故事引导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表格的能力,从故事中学习科学家的实证方法和探究过程„„也都是为这个活动做能力上的准备。学生能猜出影响放入回形针数量的合理因素,如杯口的大小,杯子的材料,杯子的形状等。教师对控制变量法稍加指导,学生基本上也都能得出明确的探究思路,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引言》注重了学生自身的体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理解,觅得方法„„形成了扎实的探究技能,为将来探究更多的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引言》里很少直白的语言告诉学生研习物理的方法,不多的文字给教师的发掘和学生的体悟留下了很大空间。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方法得当的话,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篇:2012八年级上册物理引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

引言

总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

玻璃杯、乒乓球、硬纸片、鸡蛋、盐、水槽、放大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三)教学过程 导言:从现在起,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掌握了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开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的谜底,而且还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1.物理研究什么

课本图0一1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们分别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使我们感到新奇的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这些物理现象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2.物理是有趣的

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谜,当谜底揭开的时候,我们的心情自然是欢畅的。在这众多的谜中,有许多就是初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到时不仅能揭开谜底,而且还能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增长我们的才干。物理课上研究的一些现象,许多是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想过。下面我们将要做的几个实验,虽然我们今天还不能揭开它们的谜底,但可以告诉我们,物理学研究的现象是十分有趣的。(展示一些简单而又效果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验一:演示:把十个象棋子叠放在一起,然后压在一条纸带上。提问:怎样才能把这条纸带从象棋子下取出而不让棋子动呢? 学生讨论后,然后教师迅速拉出纸带,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教师:为什么纸带拉出后,而上面的象棋子丝毫不动呢?这是我们物理学上力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验二:课本图0一2实验

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乒乓球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

实验三:教师:同学们都知道铁是会沉在水底的。演示:把一张铁片放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铁片确实是沉底的。铁片一定会沉底吗?(同学们回答后教师把铁片弯成小船形再放入水中。)

教师: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这个问题是我们八年级物理下册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验四:放大镜观察实验

我们常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也称为凸透镜。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纹,看看书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是不是总是放大的?

让学生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或墙上的标语。(要让学生观察远处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体。)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的现象。(看到的是缩小的,而且是倒立的)

用放大镜看物体不总是放大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是缩小的?这正是光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验五:沉在水底的鸡蛋能浮上来

把鸡蛋放水槽中,鸡蛋会下沉,当往水槽中不断地加盐时,鸡蛋会上浮。

实验六:课本图0—5实验

散开的塑料捆扎绳(应将扎绳尽量“破”细些)用干燥的手捋几次,扎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散开,甚至会被手“粘”开。3.物理是有用的

①导言:前面的实验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了物理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我们还要应用这些知识为人类服务、造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曾运用过许多物理知识,只不过有的我们知道为什么,有的我们还不知道。例如:乒乓球瘪了,用热水烫一下能使乒乓球复圆。再如我们常用棍子来撬动一些笨重的物体。由于在小学里学过热胀冷缩、杠杆等知识,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②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④举例说明物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使我国某些尖端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原子弹、氢弹、低温超导技术、十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等。

⑤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⑥简要介绍课本图0—6“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4.怎样学好物理

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实验七:物体下落实验

(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

取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头,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演示)。演示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粉笔头落得快,纸片落得慢)从现象来看,粉笔头落得快。类似的现象同学们见过很多:树枝和树叶落地快慢不一样,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样。通过这些观察会想到“是不是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带着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观察,这就是明确观察目的。

教师:现在我们把原来的纸片,团成纸球。问:纸球是否比原来的纸片变重了?(没有)

演示:再使纸球和粉笔头同时下落。请同学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少停一会,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演示,结果将是两者同时落地)。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张纸,展开的纸片飘飘悠悠的慢慢落下来,团成纸球就很快地落下来,两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观察中,就是要注意这种变化,并考虑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纸片落地慢的原因(纸片面积大,受的空气阻力大)。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物体落地快慢不同,是由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而不是物体的轻重。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5.作业: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四)板书设计 引言

1、物理是研究什么的2、物理是有用又有趣的3、怎样学好物理

(1)重视实验和观察(2)勤于思考、着重理解(3)重视知识的应用 作业设计

1.为了探究隔着透明物体看物体会有什么变化,请你选择下表的物体,并隔着它们观看近处书上的字,把观察的结果按要求填入表中。透明物体 两个表面 字的大小变化

盛水的圆柱形玻璃杯 都是凸面

近视眼镜片

平板玻璃

2.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请你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一下,提出一些你认为有价值的物理现象。物理现象 提出问题

第三篇: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3.不同物体的传声效果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的速度(固>液>气)。

5.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6.声音是一种波(科学上用类比法研究声波),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7.声波是具有能量的(声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

8.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由表格知,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和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单位是分贝,用字母表示为dB)

2.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3.影响人听到响度的因素:○1声源振幅的大小 ○2距离声源远近

4.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5.音调的影响因素:振动的频率。

6.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用字母表示为Hz)。

7.一般情况下,声源质量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

8.声音的品质叫做音品(音色)。

9.音色的影响因素:声源本身的材料、结构、发生方式等。

本节注意点:○1响度小,声源振幅不一定小,还可能与距离声源远近有关;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变,音调不变;

○3听音调可以判断机器是否损坏,瓷器是否完好、瓜果是否成熟;

○4一部分乐器是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乐音与噪音

1.从生活角度来说,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

2.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波形有规律的声音叫做乐音;波形杂乱无章的声音叫做噪音。

3.噪声来源:○1工业噪声 ○2交通噪声 ○3生活噪声

4.噪声的危害:噪声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5.控制噪声的途径:○1声源处 ○2传播途中 ○3人耳处

6.控制噪声的方法:○1消声 ○2吸声 ○3隔声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叫做可听声(即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超声波特点:○1定向性好 ○2穿透力强 ○3易于集中能量

4.次声波特点:○1传得很远 ○2容易绕过障碍物 ○3无孔不入

5.超声波应用:○1声纳系统 ○2B超 ○3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4超声波清洗仪

6.次声波应用:○1预测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 ○2核爆炸、火箭发射等 ○3次声武器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3.温度计的构造:①装酒精、没有或水银的玻璃泡②玻璃外壳③毛细管④刻度

4.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5.摄氏温标是摄尔西斯制定,单位是摄氏度(℃)

6.量程:测量范围。

7.分度值:最小刻度所代表的数值。

8.摄氏温标的分度方法: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份。每份为1℃。

9.测量方法:

(1)会选:使用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观察量程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会放: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3)会读:待液面稳定后;立即读数,且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实现应与被测物体持平。

(4)会记:记录数值且带上单位。

10.体温计

(1)构造特点:①有一个细的弯曲的缩口 ②外表呈三棱柱状具有放大作用

(2)①量程:35℃——42℃ ②分度值:0.1℃

(3)使用:使用前应该甩几下,且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液体蒸发需要吸热,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4.蒸发速度的影响因素:①液体温度(越高越快)②液体表面积(越大越快)③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5.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6.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液体的沸点。

7.液体沸腾需要吸热,且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8.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放热。

(1)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秒表

(2)节省时间的方案:①用温度较高的水做实验 ②加大气压(如:加盖子)③少放水

(3)实验现象:①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声音较大,气泡很少,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到小;②沸腾时温度不变,声音较小,气泡变多,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到大,直至破裂。

(4)气压高,沸点就高,反之,气压低,沸点就低。

(5)改变气压的方法:①密封口部(加大气压)②抽气(减小气压)

(6)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过程中放热。

(7)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冰、食用盐、石墨、水晶)。

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4.晶体熔化特点:①温度不变 ②不断吸热

5.晶体熔化条件:①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热

6.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橡胶、塑料、沥青)。

7.非晶体熔化特点:熔化过程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8.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9.晶体溶液凝固特点: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10.晶体溶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11.晶体溶液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2.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3.非晶体溶液凝固特点: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物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三章 光现象

光的色彩 颜色

1.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闪电、发光的水母)和人造光源(打开的电灯、燃烧的光源);月亮、行星、卫星、珍珠宝石、镜子都不是光源。

3.白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4.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其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其反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任何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5.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

人眼看不见的光

1.红光以外的能量辐射叫做红外线。

2.红外线能使被照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

3.紫光以外的能量辐射叫做紫外线。

4.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且能够消毒杀菌。

5.地球上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

6.红外线应用:拍片诊断、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望远镜、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摄像仪、电视遥控器、响尾蛇导弹

7.紫外线应用:消毒碗柜、验钞机 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用一根带箭头的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这条直线叫做光线(光线只是一种假想)。

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手影戏、日食、月食、射击瞄准、激光准直、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像,且所成像与小孔形状无关)。

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每秒通过的路程相当于7.5个赤道。

1.表面是平的、光滑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能看到但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叫做虚像;相反,能看见且能用光屏接收的像叫做实像。

3.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实物大小相等、像和实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实物左右相反、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4.平面镜成像应用:利用平面镜成像(梳妆、舞蹈演员用平面镜纠正姿态)、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潜望镜)。

5.平面镜危害: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夜间行使的车辆内部景物在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视线。

6.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7.凹面镜应用:点燃圣火的装臵、太阳灶、车灯的反光罩、探照灯、人造小月亮。

8.凸面镜应用:街头的反光镜、汽车的观后镜。

光的反射

1.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又返回原来介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过入射点且垂直与反射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4.在所有光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5.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表面平滑的物体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和漫反射(一束光射到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

6.无论什么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光反射的应用:角反射器、反射式望远镜、光导纤维、潜望镜。

8.光的作用:看见物体、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如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发现,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斜射如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3.光折射时速度发生改变。

4.折射时看到的像是虚像,且虚像总是在实像的正上方。透镜

1.透镜分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和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3.凸透镜的中心叫光心,穿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叫做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的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凸透镜有两个焦点。

4.凹透镜

5.的中心叫光心,穿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叫做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的点叫焦点,凹透镜有两个焦点。

6.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过焦点或自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7.经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不发生改变;若入射光线和焦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物距(u),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相距(V)。

① 像的移动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

② 像的移动方向和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一致。

③ 遮住凸透镜的部分,像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④ 成像时实像总是倒立的,而虚像总是正立的。

⑤ u>f时,物距增大,相距减小,像变小;物距减小,相距增大,像变大,u<f时,物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减小,像变小。

⑥ 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物距小于像距,成的像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物距等于像距,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⑦ f2f时,物体的移动速度大于像的移动速度。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1.照相机的基本结构:镜头、光圈、快门、暗盒。

2.照相机工作原理: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底片。

4.晶状体上的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焦距改变,从而改变焦距,进而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5.成实像时,f增大,则V随之增大,像也变大,f减小,则V随之减小,像也变小;成虚像时,f增大,像变小;f减小,像变大。

望远镜与显微镜

1.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物镜。

2.望远镜分为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可看到正立、缩小的虚像)和开普勒望远镜(目镜是焦距较短的凸透镜,物镜是焦距较长的凸透镜,可看到倒立、缩小的虚像)。

3.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目镜焦距较长,物镜焦距较短,可看到倒立、放大的虚像。

4.望远镜和显微镜工作原理:

2F目镜 F 物 物

2FFF 物 物 目

目镜F

F2F 2FF

物 物物 物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速度 s:路程 t:时间)。

3.在国际单位中,速度单位是米/秒(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

直线运动

1.直线运动(方向不变)分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不变)和变速直 线运动(速度变化)。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定值,和路程无关。

4.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动能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

世界是运动的1.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或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臵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臵不变,那么这个物体就是静止的。

3.选取参照物是可以选取除物体本身的任何物体。

4.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精致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相对性的应用:①空中加油②风洞中的飞机③地球同步卫星④接力赛中交接接力棒时。

第四篇: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环节):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相等/不相等)

6.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

7.交流与合作(评估)

第1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电磁波)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

响度

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6.以声消声:新的反噪声术。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3.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呐系统)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5.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六、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不可测地月之间距离;

第2章

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

1.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通常指的水);气态(水蒸气:水蒸气看不见)。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态。物质的三态的形成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2.酒精灯的使用:(1)用外焰加热;(2)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3)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4)出现意外时不要惊慌,用湿抹布铺盖。

3.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和物体的温度有关。

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凝华成霜;

3、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二、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然后把0°C和1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C。

三、常用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1、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

“看”: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2)

“测”: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

“读”: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记”:注意“数字+单位”。

四、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C~42°C;分度值为0.1°C;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五、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1.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2.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6.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四、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C

物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3)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4)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5)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内能减少;

(6)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3、固体和液体吸热升温的速度不一样,因为比热容发生变化。

五、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2.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物态变化示意图

第3章

光现象

一、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二、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三、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

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热效应

(3)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2.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能使荧光物质法光;(验钞)

(2)

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3)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孩子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4)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四、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物理模型,光存在,光线不存在);

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光在真空速度约3×108m/s。

2.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物像等大,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Q1:实验中为何选择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

A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透光性好。

Q2:为何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

A2: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也方便找到像的位置(等效代替法)。

Q3:为何要多次移动棋子A,重复上述实验?

A3:因为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Q4:实验中棋子A的像不清楚怎么办?

A4:用强光照棋子A。

Q5:不管如何移动棋子A,都无法与其像重合,怎么回事?

A5:①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②玻璃板太厚了(可能看到两个像)。

Q6: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

A6:测量像与物分别到玻璃板的距离。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不要忘记画法线):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第4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一、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二、光的折射规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三、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四、透镜

要求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等。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得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2、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3、用透镜看远处景物,看到的是倒立的像的是凸透镜,正立的像的是凹透镜。

五、焦点与焦距

1.光心:一般把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如图用“O”表示)。

2.主光轴:一般把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称为主光轴(如图用CC/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薄,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六、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的关系(实验)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F光源)、光具座

注意事项:“三心同高”即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又叫“三心共线”

成像条件物距(u)

像距(v)

成像的性质

应用

u﹥2f

f﹤v﹤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测焦距

f﹤u﹤2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f

不成像

得到平行光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注:使用放大镜时,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七、光路图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4、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八、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1.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近似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2.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倒立、等大实像时,f=。

九、照相机与眼镜

1.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1)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需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凸透镜矫正。

第5章

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是一个物理量。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符号m来表示。

3.常用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4.十进制:m-dm-cm-mm;千进制:km-m-mm-μm-nm。

5.常用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米尺、卷尺(钢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6.刻度尺的使用:

(1)“选”: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

(2)“放”:测量时,要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遍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子的位置,使刻度尺的“0”与被测对象的一端对齐。

(3)“读”:观测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0有意义”)。

(4)“记”:注意“数字+单位”。

7.误差:误差不是错误,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8.特殊测量:“测多算少法”(如:硬币厚度、纸张厚度、铜丝直径)、“化曲为直法”(如:地图上铁路线长度)、“辅助工具法”(测硬币直径、圆锥高度)

二、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

2.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分(min);时(h)。

3.1min=60s;1h=60min=3600s。

4.正常中学生心跳1s

1-1.2次。

三、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时间均不等,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在国际单位中,速度单位是米/秒(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

4.1m/s=3.6km/h

四、直线运动

1.直线运动(方向不变)分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不变)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在任何相等的路程里所用的时间相等(判断依据)。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定值,和路程、时间无关。

4.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动能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

5.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五、世界是运动的1.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或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那么这个物体就是静止的。

3.选取参照物是可以选取除物体本身的任何物体。

4.同一物体,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相对性的应用:①空中加油②风洞中的飞机③地球同步卫星④接力赛中交接接力棒时。

第五篇: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完整篇)

沭阳县广宇学校初二物理上学期

教学进度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科版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发展学生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5章,包括声、光、热、运动等现象及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热等自然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包括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三、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落实学校提出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喜欢物理

3.注意提优、补差,同时促进中等同学的进步

4.坚持阶段清,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及时改进教学

5.课堂教学中注重思路教学,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领悟和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教学进度安排

(一)、教师备课安排 葛恒茂:

第一章 声现象1节

第二章 物态变化1、2、3节 高丙友

第一章 声现象2节

第二章 4、5节和复习教案1课时 仲学

第一章 声现象3节

第三章 光现象1、2、3节 张银东

第一章 声现象4节

第三章光现象4、5和复习教案1课时

李立勇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教案一课时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1、2、3、4节 徐福高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1、2、3、4、5节及复习教案

(二)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9、1—6)引言 主要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一章声现象 1.1声音是什么

第二、三周(9、10—19)1.2乐音的特性 1.3噪声及其控制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第四、五周(9、22—30)第一章复习及测试

第二章 物态变化 2.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第六、七周(10、8—17)2.2 汽化和液化

2.3 熔化和凝固

2.4 升华和凝华

第八、九周(10、20—31)2.5水循环 第二章复习及测试 第三章 光现象 3.1光的色彩 颜色 3.2人眼看不见的光

第十、十一周(11、3—14)3.3光的直线传播 复习迎接期中考试

第十二、十三周(11、17—28)期中考试及讲评 3.4平面镜

第十四、十五周(12、1—12)3.5 光的反射及本章复习及测试

第十六、十七周(12、15—26)3.1光的折射 3.2透镜 3.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十八周(12、29—31)3.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4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第十九、二十周(1、4—16)3.5望远镜与显微镜及本章复习及测试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二十一、二十二周(1、19—30)5.2速度 5.3直线运动

5.4运动的相对性

第二十三、二十四周(2、2——)第五章复习及测试 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初二物理备课组 2014.9.30 2

下载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引言》的解读与教学设计(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引言》的解读与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学设计——文建科

    课题:第一节 质量 设 计 人: 高坝一中 文建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3.1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2.5水循环教学反思苏科版剖析

    水循环 水循环的教学,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我觉得效果不错。具体讲有如下几点: 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

    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 苏科版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1-2012年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 苏科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三大题3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完整篇)(5篇)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齐家湾中学高宝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科版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发展学生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 教学课题: 一、 力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 光沿直线传播 说课稿

    光的直线传播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学设计

    第一节 武山四中张宏明 教学目标: 质 量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3、理解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