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

时间:2019-05-14 01:3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

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

教学课题:

一、力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构造和方法,会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用具]:橡皮筋、弹簧、木块、钢尺、大钩码一盒、握力计、微小形变演示仪、多媒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共26组)

教学程序:

[新课学习]:

一、形变和弹力

1、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发生形变的物体能产生力。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伸长长度越大(外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长度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调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位置放好,调整指针指在零刻度处;

测量时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

3、简单介绍其它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拉力计、握力计。

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思考: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演示:钢尺形变后能将木块弹起

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跳板跳水、橡皮筋反弹、撑杆跳、射箭等。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1二力平衡教案(1)

9.1

二力平衡(初二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教时

教学日期:

****年**月**日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分析,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力平衡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方法和手段:演示实验、总结归纳、讨论、讲解

实验或教具准备: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

引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老师邀请一个同学和我做一个小小的比赛,将一根长长的木棍顶在手指头上,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师:为什么老师坚持的时间比较长,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么,生:想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几幅图。

1静止的花瓶

2匀速行驶的汽车

3静止的黄山飞石

4匀速吊起的货物

加速下落的乒乓球

6在地面上越滚越慢的足球

7做圆周运动的卫星

师:物理学中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称为物体的平衡状态。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个知识点。P62概念画下来。(板书:一、什么是平衡状态)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几幅图片,利用平衡状态的定义,看看那些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学生单独回答:1234)

师:他回答的很好。今天我们主要围绕物体的平衡状态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一些探究活动。

首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62页,对图9-1的四幅图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操作

受力分析4张图

老师巡视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

第二张,学生一般不会考虑发动机的牵引力

第四张,学生一般不会分析向上的有4个力

师:请学生分析,这四张图中,第一和第三图中,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

学生回答1和3都是收到2个力作用

师:该同学分析的很好,我们物理上把物体处于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称为二力平衡。

(板书:二、什么是二力平衡)

刚才那个花瓶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处于平衡状态。

请同学们在观察体验活动一的图,如果我将花瓶放在一个光滑的斜面上,请同学们画出花瓶的受力情况。

版图:

教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的画

师:提出问题,物体能保持平衡么?

师:请看实验(实验操作)

发现,不能平衡,花瓶滑下来

教师:指着版图说,同样一个花瓶,都收到2个力的作用,但并不都是保持平衡,可见二力平衡是有条件的。

第二部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请同学们考虑下我们在研究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从那几个方面研究这两个力?

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教师可以通过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来引导)

师:很好!我们就从这三个因素来考虑

师:接下来我们根据已给的实验器材来探究这两个力在大小、方向、作用点上的关系。

同学们,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和几个因素关系的时候,显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为了方便同学们进行操作,老师把实验器材给大家介绍下。

实验仪器介绍:

1、铁架台:固定滑轮(初三要学的)

2、演示操作,将带有细线的纸片挂在滑轮上,并且两边各挂一个钩码。

3、由于绳和滑轮的摩擦小,忽略不计,那么,纸片收到绳的拉力大小和钩码的重力相同。

4、轻质小纸片,这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看63页的信息快递。忽略了小纸片的重力,那么,物体只收2个力的作用。

5、今天我们研究,当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或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这些条件发生改变时候,纸片还能否平衡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活动表做一做(5分钟时间)

师:在巡视的过程我发现同学们做的方法多种多样,我这给大家汇总下。

1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做的,提问:(1)他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片能平衡么?

(3)这说明了什么?

2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做的,提问:(1)他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片能平衡么?

(3)要想纸片重新平衡,应该怎么做?

(4)这说明了什么?

3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做的,提问:(1)他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片能平衡么?

(3)这说明了什么?

4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做的,提问:(1)他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片能平衡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发现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用8个字来概括,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为了检验同学们有没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我们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图中的哪个物体能保持静止状态?

为什么?

学生选出正确答案的基础上,讨论其他4张图中不满足条件的地方。

师:这题有图,那么,下面这题没图了,同学们选出下面那对力是平衡力。

2、对于一个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来说,下列选项中的两个力相互平衡的是()

A.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子受到的重力

请同学回答,你选的什么?“B”那么B正确么,我们对B中的两个力进行受力分析。

但老师发现好多同学都选的是C,那么我们对C中的两个力进行受力分析。

根据图发现,这两个力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很多同学选C,说明,我们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容易混淆,那么我们就来将这两对力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分析老师刚才让杆子停留在手上时间长一些的原因。

第一张图:杆子静止在手上时候,收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第二章图:当杆子发生稍微的倾斜时,受力分析,发现重力偏离,和支持力不在同一个直线了,那么两个力不是平衡力,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

第三张图:手怎么样移动,使两个力重新在一条直线上。

活动1: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一把均匀的刻度尺稳稳的禁止在自己的手指头上,看谁能一次性完成?

看看那些同学一次性完成,并且选出其中两位同学进行活动2

活动2:邀请2位同学进行个小小的比赛,(走平衡木)

活动结束后,提几个问题:

刚才两位同学谁对今天所学得二力平衡知识应用的好。

。。。。

大家把书本打开到64页

观察阿迪力高空走钢丝

高空王子在行走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调节他的重心,他是怎么样调节自己的重心的呢?

教师利用长长的木棍,演示调节。

活动3:观察实验,继续将花瓶放在粗糙的斜面上,分析受力情况,观察运动情况。

发现,三个力也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书上图9—1中,第二张图,4个力能使物体平衡,第四张图,5个力也能使物体平衡,那么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来研究,这堂课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呢?

总结:

布置课堂作业(练习2)时间不够,当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后练习:

1、如图所示的情景中,两个力相互平衡的是()

2、如图所示,用6N的力握住总重为1.5N的水杯静止不动,若将手的握力增大到8N,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水杯总重增加到2N,水杯仍然静止不动,则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3、一个小孩沿水平方向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汽车,但小汽车保持静止,由这一现象可以判断()

A.小孩对汽车的推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B.小孩对汽车的推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

C.小孩对汽车的推力小于车受到的阻力

D.小孩对汽车的推力与车受到的阻力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4、张宁同学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选用了一个木块,两个滑轮,一些砝码,细线及普通桌面。张宁已经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于是他选择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来探究F1与F2的关系。他的实验结果是:当左盘中砝码为100g,右盘中加150g的砝码时,木块恰能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他认为二力平衡时,其大小不必相等。

①张宁同学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的探究方法不科学,你认为他的探究方法不科学的原因是什么?

②请你对他的实验做一些改进,写出你认为比较科学的探究方法。

5、如图所示,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小车,其支架的杆子上固定一铁球,关于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杆子

B.垂直于杆子

C.竖直向上

D.沿杆子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方向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第七章

第1节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时安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多媒体等。

学生准备:旱冰鞋、气球、橡皮筋、水桶。

导入新

问题导入

.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吹好气球,怎样使它破裂?学生列举的办法有很多:扎、挤、吹……

2.生活中什么时候用了力?事例:背书包、提重物、蹬自行车……

3.请同学们拍桌子、两手互拍、掰手腕、拉橡皮筋……体会一下施力和受力的感觉。你对力产生了什么认识?

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下列图片,并提出思考问题,几个情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上述事例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

物理学中,人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

推进新

一、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一)活动与探究探究要求:请用你桌上的器材,设计如下几个活i动,然后观察思考。

(器材准备:小车、磁铁、钢球、弹簧、橡皮泥、气球等)

.把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力挤压气球,橡皮泥和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发生了什么改变?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变化。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 弹力

课题

7.2

弹力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4、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认识生活中的弹簧测力计。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握力计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实验,讨论

引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用力拉橡皮筋,按压气球、橡皮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

(一)、形变、弹力

活动:手压气球、手拉橡皮筋、压缩弹簧、橡皮泥

你的感受

物体的的改变叫形变,它分为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物体发生

所产生的力叫弹力。

拉长的橡皮筋若撤去外力(手的拉力)会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属于弹性形变;而泥团捏成泥人后,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是不会恢复原状的(变成),这种形变属于塑性形变。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物理。

注意:压力、支持力、拉力实质就是弹力。

(二)、探究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来源:Z|xx|k.Com]

1、教师演示实验: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2、(1)给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2)给弹簧施加不同的压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小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就越大。

3、在一段弹簧上分别挂1个、2个、3个钩码,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弹簧的长度和挂钩码后弹簧的总长度,注意寻找其中的规律。

总结:在弹性范围内,弹簧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它所受到的拉力成。)

说明: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可以来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工具是,在实验室中常用

来测量力的大小。

(三)、交流、讨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1、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它的主要构件名称、测量范围、分度值。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组成。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上表示的最大测量值是,分度值是。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体验1N、2N、5N的大小。

四、拓展提升:

1、如右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它的量程为__ __,分度值为____,现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N。

2、有一弹簧测力计,当秤钩上没有施加力时,指针不是在零刻度线上,而是在0.2N的位置,此时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秤钩,读数为4N,则手拉弹簧的力为()

A、4.2N

B、4N

C、3.8N

D、无法判断

3.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4.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时,测一个物体重力时,手持挂钩,将物体挂在拉环上,测力计的读数为5N,则物体的重力为()

A.大于5N

B.等于5N

C.小于5N

D.以上都有可能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测量的力。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若不在,应。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备注(补充)

板书设计

一.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套靠在刻度盘上。

教学反思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掌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通过观察弹簧,弯曲的木棍,气球,橡皮泥等,来认识形变以及形变的种类。着重在演示微小形变和判断弹力方向。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需要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过程设计简单,快速可完成。再次让学生体会用图处理数据的好处。

二、学习任务分析

1.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弹力是一种与重力产生原因不同的力。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形变;观察并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例题点面接触,面面接触,点点接触,知道分析弹力的方向的方法。通过学生对杆的.练习,知道杆的弹力不一定沿着杆。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学完力和重力的概念,并且了解弹力的存在。强调受弹力的物体,原因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并不难掌握,但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容易误将弹簧长度理解为形变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弹性形变和裂变。

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不同情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知道常见的形变,能识别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通过实验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通过实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放大了的微小形变”,让学生知道把微小变化量进行放大,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劲度系数不同的两个轻弹簧、铁架台、米尺、铁夹等。

2.演示器材:弹簧、木棍,气球,玻璃瓶等。

3.视频资料:蹦床,撑杆跳高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

2.《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3.《弹力》教学反思

4.初二物理下册力和弹力试题

5.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6.力弹力的教学设计范文

7.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8.初中弹力教学设计范文

9.《弹力》的教学反思

下载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形变的概念,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10.4浮力教案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四、浮力》教案学校:设计教师:设计时间:【课题】第十章四、浮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浮力的定义;2.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八年级物理下册 气体压强教案1 苏科版

    气体压强(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举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 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

    八年级物理下册 液体的压强教案 苏科版(范文大全)

    液体的压强教案 苏科版物理 [课题名称]: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八年级物理下册 摩擦力(第一课时)教案 苏科版

    摩擦力教案(第一课时) 苏科版物理 教学课题: 三、摩擦力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三种摩擦力并判断其方向; 2、通过探究知道用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大小,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教案设计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教案设计苏科版 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三要素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4力的作用师相互的练习题

    力的作用师相互的课堂检测1、用手通过一根绳子提起重物时,会感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重物B.地球C.绳子D.绳子和地球2、“鸡蛋碰石头”,鸡蛋被碰破,而石......

    八年级物理下册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苏科版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苏科版物理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