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题的能力(推荐)

时间:2019-05-15 14:4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题的能力(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题的能力(推荐)》。

第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题的能力(推荐)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南宁市横县板路完全中学卢银

摘要:启发学生思考,自我提问;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抓住机会或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提问;良好的提问又能促进反思性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问题课堂氛围 问题意识问题表述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当中,一直以来因为受升学率的影响,许多教师偏爱于“我教你听”,“我说你背”或者搞“题海训练”等等自以为高效的方法。不否认这些方法是有一定的短时效果的,但我们不应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因为从长远来看,这些方法严重厄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采用老方法“我教你听”,“题海训练”的效果越来越差,在这几年的数学中考和高考卷来看,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单纯地搞“题海训练”战术的,中高考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我们都知道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或者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所以学生提出问题的强弱,对学生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至关重要,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思维的开放性的要求,最终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到爱提问的学生,他的数学学得好;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或者可以说得上怪异的问题的学生,他的数学学得更好。当初出视一、二个这样的学生时不怎么注意。后来慢慢发现这似乎成为一种规律,并且我开始在所教的二个班中的一个班(我称为A班,以下同)有意的培养学生提问题,也常因为学生的积极提问和讨论,而使课堂的教学不能按计划完成,以至课堂上的训练比另一班少很多,到期末也是刚好上得完教学任务,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

1们练习。虽然如此,但是在期末的考查中发现,虽然总体来说A班在基础题的计算方面比另一个班差一点,但在一些新颖的信息题以及一些侧重考思维的题目,A班的学生表现在相当出色(有许多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还有高分的学生大多数是A班,因此A班的平均分也比别的班高了一点。这让我非常的高兴,也有点遗憾(为什么不在二个班开展呢?为什么不在全校开展呢?)。近年来我一直在摸索着如何让学生想提问题、爱提问题、能提有质量的问题。参考了一些文献,结合自已的一些教学实践,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创设一个学生敢问、想问、要问的亲和课堂氛围

从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来看,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发问的。对于学生的提问,大多数的老师,一怕打乱了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计划,二怕一时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但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民主,确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树立学生敢问的信心,让提问题的学生充当“教师”,向他人提出他的想法或疑问,由老师或其它学生来答疑。这样就能充分体系学生本人内在的价值感,从而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产生想“问”的冲动。那么做为课堂的引导者的我们该如果做呢?我以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提高自己的亲和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参加工作之初,我曾经问过一个年长的同事,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他给我总结了一句话----尽量让学生喜欢你。从此我的备课过程就多了备心境,备笑容,备表扬学生的用词用语。此外,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学会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也拉近了师生关系。现在,也有老师问我:怎么你的学生都不怕你的?课堂好积极配合、好积极提问的,可是我的学生,怎么也不提问,自习课也是静静的。后来我通过了解发现,学生都很怕他。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了一个有点怪的问题后,被这个老师当众含蓄地批评了。而且这位老师上课多数是板着脸,学生说好少看到老师笑容。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敢问问题也不足为奇了。可以想象一下,学生想问问题时,看到你那板着的脸孔,及想到过后有可能被批评,即使有提问的冲动也被吓回肚子去。所以,我认为师爱很关键,也很有号召力。它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放心,从而毫无顾虑地去提出问题。

2、改变课堂的教学评价方式。我们不能只肯定问题提得正确、合理的学生,还应该鼓励“积极问”,“不断问”的学生。即使问题提得浅,提得稀奇古怪,甚至提得有错误,也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从不同角度肯定他们的价值,从而创造一个争先恐后“提问”的课堂氛围。

3、教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例如:在初学二次根式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什么叫做平方根?

生: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叫二次方根。师:一个数平方的结果是什么数?

生:正数。。或零。。(师指正:是非负数)

师:那什么叫做算术平方根?

生:正的平方根就是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师:下面请分别写出3、10、15、30、70的算术平方根。

师:对比这组数据,你们有什么想法及疑问吗?

生1:根号里面的数都是正数,可不可以有0在里面?负数呢?

生2:这样的数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读法?怎么读?、、、、、、接下来可以顺利地引出二次根式的定义和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这些都是在同学们提问、讨论声中完成的(课后我了解,发现学生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4、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层次性,让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5、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思考,并且重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

6、对学生提问错误时,应该与学生一起找出疏漏之处,切忌给学生制造尴尬,让学生有挫败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乔

治·波利亚说过:“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创设问题还情境的方法很多,有如下几种:

1、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形成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面临有待解决的数学文化氛围。

2、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使学生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不断产生质疑。

3、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形。日常生活中的利息、储蓄的计算、分期付款、中奖抽样调查等常用名词中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素养有很大的裨益。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形或生活经验入手来引出学习内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乐于思考,提出问题。

例如:某学生因家境不好,要向某银行贷款(教育助学),其中规定一年期以上贷款月均等额还本付息,如果贷款10000元,三年还清,月利率0.4575%,那么每月应还多少钱?

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偿还贷款应分几部分金额?那么三年付清时,10000元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之和是多少?每月还的金额为x元,则产生利息是多少?那么最后计算出是每月还多少钱?这样学生从生活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好问、善问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教师或学生试图引出对方发言的信号,包括口头提问、书面提问和体态语言,是被问者产生问题意识,形成问题技能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提问的种类,如常规性问题的提问(认同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等)和发展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的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等)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能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也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提出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常用的如归纳法、类比法特殊化与一般化方法等,另外,“否定假设法”也使一个很好的提出问题的策略,这使布朗与沃尔特基于一个给定的数学问题而提出的问题提出策略。在专著《提出问题的艺术》中他们给出了如下法则:

第一,确定出发点,这可以是已知的命题、问题或概念等;

第二,对所确定的对象进行分析,列举出它的各个“属性”;

第三,就所列举的每一“属性”进行思考:“如果这一‘属性’不是这样的 话,那么可能是什么?

第四,依据上述对于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提出的问题;

第五,对所提出的新的问题进行选择。

该法的核心是第三步,由于这是一个否定假设的问句,故被人们称为否定假设法。运用此法我们可以无限提出新的问题,过而选择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

(四)提高学生问题表述的水平

用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准确地解释、说明和表达问题一向是学生的“软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表达不准,不合规范;思维混乱,不合逻辑;顾此失彼,表达不全等。课堂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途径。首先要发挥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课堂语言(口头语言、板书语言等)要科学、规范、准确、精炼,同时也应注意数学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其次要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是学科内容的载体。新教科书图文并茂,文字精炼,它为学生提供了科学规范表达的例子,大量的“思考”、“链接”、“阅读”、“探究”、“操作”等栏目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道具”,“本章回顾”又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总结归纳的范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开创互动新课堂,使学生真正当“主角”,为学生提供能够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互动、乐于探究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概括,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像现在很多地方开展的EEPO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方式。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通过各种各样的举措引导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望和欲望,进而使他们在面临某一数学问题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含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呢”、“有没有新的问题”、“有没有其它方法解决呢”等一连串的自我发问,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个习惯,一种内心的需要。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又何愁他会应对不了生活的困难呢?!

参考文献:贾如兰.关注课堂引导 促进学生发展[J].中学数学.2007,5余继光.学会提一个有意义的数学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2007,5俞宏达.数学解题教学中自然而效的提问方式探析[J].中学数学.2005,12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能力的策略有哪些?(1)建立“问题树”策略 “问题树”让我想到了我们科学课中的“网状图”,可以让我们把某种联系看得更加清晰。“网状图”中的大泡泡相当于“问题树”中的树干,那些延伸出去的小泡泡,就相当于是树枝。在“问题树”中,已知问题相当于是树干,由此联想到的相关问题和子任务相当于是下面的树枝。通过将想到的问题都整理成“问题树”的形式,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时候。理清楚那些问题直接的关系,利于理清思路。(2)“问题银行”策略 ①引导学生将问题分放袋中; ②及时支出“问题银行”中的问题,与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我们希望孩子们,在科学课上能发散思维,能够对老师的话进行思考和质疑,而不是一味地接受,但是,有时候我们又会发现,孩子们的思维跑得太远了,有时候孩子们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但是我们老师又没有针对这个做好准备,又不忍心让孩子们失望,要知道如果一次两次三次置孩子们的问题不理的话,孩子们的好奇心尤其是求知欲会大大挫伤。但是,如果一个个解决的话,我们又不能晚上本节课所预备好的教学任务。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将问题分放袋,与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至于是教学任务之外的,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将这些问题装在另一个“袋子”中,等课后再探究,课后时间毕竟比较充裕,可以慢慢解决,而且课后,我们还可以查查资料等。等到下节课上课的时候,我们再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很积极地去探究,都希望下节课课堂上能一展身手,也解决了课堂上时间有限,我们必须要先完成教学任务,而又要兼顾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任务。(3)“问题链”策略 ①能够根据教学的核心概念设计学生探究的主问题,并根据探究的进程选择最佳的时机提出主问题。②能够对主问题进行分解,设计并提出启迪学生思维、促进问题解决的分问题。自从听了“高效课堂”的讲座和课堂之后,以及经过一年左右的教学实践之后,我开始明白,以前辅导老师说的主问题必须要精要炼,其他的问题也是不能随便提的这些话的真正涵义。我开始关注,我所设计的这些问题,是否在启发孩子思维的同时,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呢?如何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呢?一定要课前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然后,我都会想象孩子们在学这个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来有什么认识,怎样引导他们,怎样教,能够接住他们原有的认知,在他们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继续构建知识呢?通过网络学习之后,也让我再一次深刻地、真正地意识到提问题的重要性,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学生学能多点所得,落实好课堂。学了网上这个内容之后,我就想着怎样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课中,我都试着用了这些策略,很受用。在我任教的四年级,没有涉及到热现象的教学内容,所以,我还没对热现象尝试过,不过,如果,让我去上热现象。比如说,就《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我想我会用上问题数策略,在自己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可能会有的认知以及这节课的知识,设计好问题,让问题在自己心中“胸有成竹”,然后,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的反应和学生一起,一步步把问题分解开,就像剥洋葱一样,一步步将外面的皮剥开,最后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如: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会拿着一只放有热水的烧杯,杯子中放有一只铁勺,我会请学生上台来摸这个铁勺的柄,学生会发现,铁勺很烫。让学生想是为什么,学生会想到是因为水是烫的,为什么水是烫的,勺柄就会变烫呢?学生会得出因为勺的另一端是烫的。这样一步步引导,最后,知道了热的传递。由此可见,通过“问题树”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够理清个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三篇: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又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求解,而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是发现的设想和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以疑导学,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敢想与众不同的办法,敢做与众不同的学习。这“与众不同”本身就体现着创新,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是,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也很少有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循规蹈矩的教师问,学生答;所谓的“精讲多练”就是教师为主精讲例题,学生大量解答练习题。我们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少。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更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落到实处。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要求去求解由他人提出的问题,他在“答”的过程中,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出现的,“师牵

生从、师问生答”成为如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样何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等于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失败,而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既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就课堂教学来说,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题研究的尝试,让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启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在教学中,充分融洽师生关系,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让他们自己预习新知识,在预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旨在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意在超越传统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局限,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让学生在大预习(寒暑假为主的预习)、中预习(双休日为主的预习)、小预习(自习课和课前为

主的预习)等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学习结果的能力。第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探究中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质疑学习情况和体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第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产生认知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争论、辩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交流的良好心理素质。第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由不敢问到敢问,由敢问再到善问,由善问到常问,使学生头脑时时充满问题,在经历“质疑——解疑——获知”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高。

三、实施办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教师要下定决心从方法、心理等方面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质疑、创新的动力,引起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提出新的问题。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

初中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出害怕心理,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不容乐观。因此,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授予其渔”。

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两种事物的异同点的比较中提出问题;在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发现问题;在自己认为值得怀疑的事物上发现问题等等。教师主要从观察提问、比较提问、联想提问等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尝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三)增强信心,让学生乐问、常问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问题欲望和情感的诱发,教学中,我们可针对学生的提问开展竞赛,根据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评选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学生在感受成功中逐渐增强提问的情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思考之中,又促进了提问水平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或者举行辩论,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增强提问乐趣。

(四)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提问能力

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进度,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 的调适。让学生在自主预习新知识、练习新的习题或情景互动中,独立思考问题,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在合作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

实验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的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疑、批判等;在合作探究中,懂得进行小组间人员分工,特别是对于偏好独立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在合作探究中去争辩、去猜想,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结论,发挥各自学习中的潜能,在相互争论、交流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积极创造条件,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常规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都能意识到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努力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教学中的常规,那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强化。具体做法是:

1、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2、课中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3、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4、完善评价手段,让学生提真问题;

5、通过巧妙拓展,让问号走向问号;

6、时时质疑策略

四、检测与评价方法

课题组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行动研究和相关测评。评价学生的重点是看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的能力)、解疑(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教师,看方法是否灵活实用,课堂教学是否紧扣目标有特色,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论文、教案是否独具匠心,反思是否深刻和得体。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自主学习评价、合作学习评价、探究学习评价、问题意识评价等。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有上公开课、案例反思等形式。

实践中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实现了由教师满堂讲到学生满堂答再到学生满堂问的飞跃,整个课堂成了同学们不断创新的天地。初步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问题意识培养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为依托,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常规为目标,建立“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中研究确定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问号走向问号”的问题意识培养机制。两年来,课题组致力于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实践证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小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高静

第四篇: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写作丰富材料。那么究竟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与语言的统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再也不把作文当做是负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写作来自我表达,通过写作来与人交流。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开放课堂,激发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谁也无法预料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的:

平时上课可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内容就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所得,或读书心得为主,可以是当天新闻,道听途说,童年趣事,人物简介等等,每次两三个人,天天锻炼,日积月累,以养成会说话的习惯。

每周上好两堂作文课,课堂上可以是:

1、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例如“传球比赛”,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人物神态、动作、心情等。10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学生兴致高涨,非常认真。

2、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孙悟空多媒体动画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假如有七十二变;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成语接龙;根据“雪天、小熊、房子”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3、妙语锻炼:借鉴广告语的创作,确定一个对象,然后要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语句最佳。此外,还有文章续写、改写、扩写等。

二、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获取广阔的学习素材。

1、多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语言材料积累的多了,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多读书。读书就象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所以丰富学生写作材料,要多读书,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无所适从。

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不仅要阅读,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包括以下方面:

1、作摘记: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神话、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收获或思考、评价。

三、指导学生自己批阅、修改作文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意义,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而不是代替他们来改文章。只有师生双方达成了共识,才有可能形成“老师敢于放手,学生乐意修改”的良好局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1)指导学生运用“抄读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践证明,“抄读”的确是指导学生修改文章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精练词句,突出主题,听取意见,加工修改。同时通过誊写作文又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参加作文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作文评改,应该对学生采取“扶”的方针,即通过启发学生参加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教为不教,改为不改”的目的,也才能由“扶”到“放”了。根据具体作文的文体和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如集体“面批”法或小组“互批”法。

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首先,学生对批改同学的作文很感兴趣,积极性高。他们自己写作时常有粗心大意、马虎潦草的毛病,看别人的作文却相当认真、仔细,眼睛尖,会挑剔。更重要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能从这种互相批阅、讨论、修改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特别注意让那些平时写作较差的同学批改那些写作较好的同学的作文,使之在批阅的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精心评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实际教学中,评价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更应该注重实效,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并要播散爱心,关注优生,情系差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使用唯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就会使暂时落后的学生丧失信心,逐步成为差生。评改时要因人而异,在评价上不用唯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而是按照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不一味地去批评,尽量不随意修改,尽量用一些启发性的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有所适从,看过评语后,茅塞顿开,兴趣盎扬,回味无穷,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激情。兴趣是求知的起点,而学生的下一次写作兴趣,就源于老师的批语。特别是现代学生的叛逆性,更加喜欢教师的认同。所以评语不可太过于随意,应在批语上多下工夫,寻章摘句,力求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当看到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佳作时,情不自禁评上一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并激励他追求下一个目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于一些语言清新质朴的文章,也要赞上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欣喜、激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就是一些整体水平不高,但还有一些颇为精巧的地方,如仅仅是一个词语准确生动,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些赞美、欣赏、激励性的批语,不仅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更多学生往往带着欣喜、带着骄傲去阅读、去感受、去欣赏。例如:有一位学生平时作文水平一般,但他为了拿高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抄袭了一篇文章, 这令我为难了,该怎么办?最后我在他的作文上评了一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须努力,你定行!老是期盼着你下一篇的亲笔佳作”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自己去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可见,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学生的写作犹如演员的演出,他们当然也希望得到观众的掌声和鲜花,教师这位唯一的观众对他的由衷的赞美和掌声,必定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突显他们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总之,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第五篇: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本人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着“塑造心灵,启迪智慧”总体思路,做到务实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追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等目标。

在语文课中,第一课时,我会侧重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包括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等情况。第二课时侧重于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多的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不断质疑解疑,以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努力搜集与课文配套的课外资料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堂课,并且利用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渠道拓展教学资源。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做到“教书”和“育人”,对个别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追求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效率,指导学生课前做好新课的预习工作尤为重要。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我在教学新课之前,会布置学生认真进行预习,并且提出具体要求,我在这一环节中教给学生具体的自学方法,即“三读二查一见疑”。三读,就是要求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课文至少要读三遍。一读——默读,做到手脑并用,圈点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二读——读出声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三读——精读。要把握课文要点,做好预习笔记。二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肯定有疑难,解决的方法是自己查:“一查”即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的音义。“二查”即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对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等作一粗略了解。一见疑就是要求学生将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注在书上,并写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在新课的预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积极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久而久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放手让学生去读、想、议、评、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解决,凡是学生能讲能做的,均由学生去讲去做,教师发挥激发兴趣、巧妙设疑、把握调控等主导作用,使学生不断在语文能力训练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发现和创造。凡是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劲头足。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只能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并依赖于别人的解答,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将思维触角伸向课文的重、难点。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在学生主动提问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学生只有大胆生疑,勇于生疑,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如果没有大胆生疑,勇于解疑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阅读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当然,在教学中我会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下载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题的能力(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题的能力(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学生讲话能力

    培养学生当众讲话的能力刻不容缓学生在校内校外乃至家庭生活的众多场合中,与他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其主要渠道都是靠说话,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也必须发展学生说的能力。现在的......

    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性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好学生的作文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改革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一篇好的文章,......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射洪中学:廖志荣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对于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人就平......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目的。一切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服务的。而口语表达能力因其是人类......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倾听的目的在于思考,而思考则需要用表达来表现。让学生善于倾听-勤于思考,进而乐于表达-主动倾听,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形成一个丰满的、立体的能力系统。例如教师给学生讲《小木偶的......

    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培养

    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培养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效的沟通交流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倾听基础之上。课堂中很多学生的心静不了,只顾自己说、自己做,不会耐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将“兴趣”转变成“爱好” 教过英语的老师一定感受过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内容的增加,有些学生就开始打退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