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时间:2019-05-15 14:4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第一篇: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小学语文

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 李云霞

[摘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因此,要取得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提问艺术从备课艺术、板书艺术、课堂结尾艺术等众多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老师、学生始终关注的焦点与敏感点。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用得最多却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

1.问题过多,设计思考时间过短。有的教师是为提问而提问,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问题设计过多过滥,毫无质量可言。教师为了完成他的问题,就一个接着一个个问题轮番“轰炸”,学生也被迫让问题牵着鼻子走,“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思考!

2.方式简单,答案太过标准唯一。有的语文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的变换,一节课下来就是问问题和答问题一个方式,不灵活,没有变化,长期下来学生不自觉地就会产生听觉疲劳。对设计的问题,自己总是把答案限定的很死。课堂常常会出现,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

3.选择面窄,忽视学生的提问。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

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久而久之,另外的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同时,教师往往会注重自己所提出来的问题,忽视甚至于压制学生提问,而学生因为招致教师的指责、挖苦、批评,在课堂上也不愿提出问题,从而导致教师问题越来越多,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

4.缺少互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消极的反馈。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只考虑到自己的教,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学生变成了问答的“工具”。有时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实际上,这些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这种方式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特征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把握时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1.针对性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白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即不能太难或太易。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就应该针对这一课的难点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来设计问题,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进行反复读,以更好的理解课文。

2.连贯性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教《散步》时,先问:“文中的我如不约母亲外出散步,是否可以?”学生答:“可以,因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问:如果文中的我约母亲外出散步又说明了什么?(这是深入一步的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对母亲的“孝心”。从而一步一步达到目标。

3.启发性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如:在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提问:“老饲养员说这话时的心情怎样?”这个问题就是启发学生去想老饲养员话中的语气与心理,认识到老饲养员在此处“惊讶、着急、关心彭德怀”的心情。

4.互动性所谓的互动性主要指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必要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教学过程中,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当然应该充分肯定,还应给予必要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教学目的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让提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

1.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就是要保证让学生在自己有想法、有疑问的时候敢于提出来。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释疑。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好的课堂环境。如在教学《林则徐虎门硝烟》一课,为了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林则徐是个怎样的好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长大想做大官的?”很多学生马上举起小手。师又问:“那你做了官会怎么来处理外国人在中国贩卖鸦片这件事呢?”然后让学生来当场硝烟,学生兴趣高涨,课堂内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敢想敢问,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解决。

2.抓住时机,注意适量。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切入点,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悬念”。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悬念”(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思维的大门正在打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在教《狐狸和乌鸦》时,问:《狐狸和乌鸦》文中狐狸是怎样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那我们一起动脑筋想想,狐狸应该怎样说才能得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3.分清层次,难易适中。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同时,在提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所提问题过于直露或过难,都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

4.掌握技巧,善于启发。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可以老师提也可以变换成学生提,但一些关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教学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可以借用学生的质疑的方式:“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 愉快„„”,来理解“给”与“拿”指的是什么?

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提问这一技巧,使之成为自我教学的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 严永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03,13.[2] 杨海英,也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北大荒文学,2009,09.[3] 杨宁,学生课堂提问的心理学研究及反思,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1.

第二篇:打岔”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打岔”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学语文的学生,是一群需要“表现”和“炫耀”的语文闯将。处于青春年华的学语文的学生,是一群特别需要“表现”和“炫耀”的闯将。学生要“表现”“炫耀”的时候,总是最用心力的时候。因此要摸准和善用学生的这一规律,设置语文环节,发挥“表现心理”和“炫耀心理”在语文课堂上的神效——“表现”和“炫耀”,很多时候是学生沸腾起来的催化剂。课堂上,中小学生的持续注意力一般不会超过30分钟。不管什么科目,上到二十多分钟时,学生一般都会感到疲劳,注意力有可能分散,这时候教师会怎么办?我上小学时,经常被老师用教鞭敲桌子惊得一跳,因为太枯燥了,感到乏味了;因为肚子饿,就听不进去了。

用教鞭敲桌子来惊醒学生,是常见的方式;也有老师在课堂上高喊一声“注意!注意!”“精力要集中!不要开小差!”“某某某,你在想什么?!”“某某某,站起来,说说我刚才讲什么的?”……于是学生得了教训,不敢不注意了。可是,这节课不敢分神,也没听进什么。

春天,下午第一节课,多困啊,要是能睡一分钟,——不,哪怕半分钟也行啊。可是老师的目光盯上你了,你不敢不坐正,不得不努力地记他的话,虽然你对那些话完全没有兴趣。这样的学习,就是受苦受罪了。高中生有高考的压迫,面对枯燥的教学,不专注不行;低年级学生或小学生就难办,很少有不分神的。学生说,即使老师的课很精彩,仍然有可能分神,老师的教学有可能诱发学生的联想;而有些科目的教学内容则本来就没有吸引力,更不用说有些老师的课堂气氛沉闷了。

实行严格的学习训练,强制学生注意,也许会有些作用,但是,如果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应当有更多的办法。那些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课堂空间远远不是那几十平方米,他们能深入浅出地解说教学内容,注意让学生发现趣味,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导出他们的疑问,让他们形象地感知学习内容,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推导的兴趣,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听”和“记”;在他们的疲劳感即将到来时,他像是不经意地打了个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气氛有些活跃了,然后不动声色巧妙地导回教学内容上来。

教师请学生回答提问,完了之后夸一句:“嘿,你今天真精神!”——今天的他究竟有多“精神”?为什么老师会表扬他“真精神”?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同学都想看看他,于是也关注刚才的问题了。发现学生有些分神了,老师的语速忽然慢了下来,也会让课堂里很多学生专注起来;有时,教师偶尔沉默,思考下一句话该怎样表达,教室里也会一下子静下去,因为学生开始关注老师的状态。总之,上课不能“一平到底”。但是不要说错话,说错话引起学生注意,很麻烦。用硬办法逼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会让学生疲劳不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教师不主张用“打岔”或其他方法引导学生,他们认为“学生就是学生,不聚精会神,就学不好”。那么,让我们审视一下自己吧,你能专注地听完一场报告吗?学校开会,或是集中听讲座,大家都喜欢往会场后面坐,说点闲话,打个盹,甚至玩手机,我常看到会场前五六排没有人坐,很难看。为什么躲到后排去,不就是为了分分神吗?不就是不想让人看到自己开小差吗?如果请他复述讲座内容,两个小时的讲座,他能记住的内容没几句。

可是为什么要用教鞭敲桌子,逼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呢?这节课,学生因为怕你敲讲台吆喝,他拼命提神,以免你发现他训斥他,但是,下节课怎么办?该不该替学生想一想?

这段课堂插曲,是课堂生成的,出于意想之外。显然,学生的回答有错。老师问的显然是依据节选说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而学生却歪答,而且转向周家的丑事,有故意使坏之嫌。学生没看完或看懂整个一出戏,所以学生的说法也不对。

学生们哄堂大笑,是因为该生的话涉及了两性敏感话题。

对此若简单处理,粗暴训斥,不是理想做法。唯一可做的是“融错”。所谓“融错”,不是“容错”即包容错误,更不是“荣错”即以错为荣,而是化腐朽为神奇,艺术地处理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差错的宝贵价值,把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创新的人格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

基于学生的调皮的错误回答可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这一想法。笔者在学生哄堂大笑之后,让学生沉静下来,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层面的阅读与思考:

1、周朴园真的连他儿子与老婆繁漪有染也不知?请大家看看相关剧段,找找依据。

2、为何周朴园明明知道儿子与老婆繁漪有染,却不表露出来?

3、在节选中周朴园为何在未认出侍萍之前,要盛赞侍萍,粉饰他与鲁侍萍的情事?

4、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能否简单用一“蠢笨”来概括。周朴园的性格在节选中有着怎样的表现?他是怎样一个复杂的人?

一句话,艺术的课堂教学驾驭,不仅是节奏的快慢,内容选取的多少,而是将课堂生成中的错误演变成精彩。)“亲在课堂”的语义阐释

亲在课堂,指让学生亲自“存在着”的课堂;这种存在,学生是“活”的,不是“死”的;学生是主打者,不是旁观者、局外人、游离者、眼高手低者。

这种“活”,包含很多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种。

1.激情的“活”——全身心投入、激情充溢的状态。亲在课堂,是动起来的课堂,是沸腾的课堂;要通过各种手段和设计,让课堂沸腾起来。这种沸腾不光是指形式,更是指思想、情感、语言的沸腾和高速运转。

2.潜能的“活”——潜能开发的高效与愉悦状态。这种潜能开发的高效与愉悦,需要亲在课堂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处于充满享受的状态,这种状态,用尼采的话来描述,就是“沉溺并享受着”。

3.语文的“活”——语文根性和骨性得到磨砺的状态。亲在课堂要求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浸泡在文化、文学、思想和情感的张力中,使其不知不觉中有慧根和灵苗形成。

4.效果的“活”——当堂有收获的学习要求。亲在的课堂,要求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当堂习得和实践,根除旁观、冷漠、眼高手低的“平面学习”状态,具有当堂有收获或当堂过手的学习效果。

静态课堂,学生听教师讲,往往容易产生旁观、局外人的现象,出现“不在状态”的结果;“在状态”的学习,呼唤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融入,呼唤学生“亲自在场”,即郭尔凯郭尔所说的“存在”。

第三篇: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由教师提出,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几段文字: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学生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才能实现这个飞跃。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悟出自己提问的方法,成为一个善问的人。

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质量,那么提问有哪些窍门可寻呢?

(一)从教师”教学“方面看: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艺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铺垫法

在进行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臵学生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交流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象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象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追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8、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让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问题讨论: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遇到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可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向命运挑战》可设计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可探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

14、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教师提问的方法还不止这些,许多教师还摸索出了其他提问的好办法,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才会使自己的课堂提问彰显艺术魅力。

(二)从学生”质疑“方面看: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让牛顿产生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来让瓦特产生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李四光对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疑问,才有了后来发现在我国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以致后来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摘掉了“中国平油”的帽子……只有会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质疑: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6、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7、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8、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

9、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

10、从比喻、拟人处质疑。如《长征》中:“云崖暖”、“铁索寒”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质疑为:“甜美的乳汁”指什么?“哺育”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

11、从内容联系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有什么联系?

12、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

13、联系上下文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既然抽血不会疼,阮恒怎么会“啜泣”呢?

14、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5、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问:“抽血”很疼吗?(不很疼)。不很疼小男孩为什么那么痛苦?

16、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17、在难点处质疑。如:《爸爸和书》一课中,针对难点问:”为什么对’我’来说,一本薄薄的童话集是那么珍贵?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些话的?

18、拓展内容质疑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指导员想的是什么?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凡卡》中”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

19、在能进行对比的地方质疑。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20、针对写作方法质疑。如:《再见了,亲人》中“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这三段最后一句话,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海豚救人》一文提问:”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第四篇:排座位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

排座位也是一门艺术

文/刘立军

排座位,对于每个班主任来说,都是一件很头疼的事,特别是刚做班主任的年轻老师。笔者刚做班主任的前几年,每次排座位也是焦头烂额,排成的座位总有一些学生很有意见,甚至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给学生做好心理工作,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班级的纪律,影响课堂的气氛,更严重的会影响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纵观排座位的方法,一般就有这几种:随机自由排列法;个子高低顺序法;学习成绩优先法;成绩优差互补法。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也存在缺点。例如:随机自由排列法,会使一部分比较活波的学生聚在一体,对管理纪律增加了难度;个子高低顺序法,可能会把一些眼睛不好的学生排到后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优优先法,会使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挫折,导致他们更加沉沦;成绩优差互补法,可能会增加优生的负担。

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我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写到他自己在编排座位上的方法:座位是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安排座位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头高矮、视力好坏、自控能力强弱、互助能力高低等个性特点。由此可见,排座位也是一门艺术,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演,如何安排节目的顺序,更能使表演达到最佳效果。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笔者对排座位有一点认识和方法。

一、把主动权给学生,把决定权给自己。

对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比较了解,对自己的学业也有很明确的目标,在座位上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智认识。所以,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选择。笔者这几年排座位采取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座位,选择同桌,并且说出选择的理由,以书面形式交给责任班干,然后责任班干部统计大家的意见,并在班级公布栏上张贴,然后排出一个座位表的雏形交给我。我拿到这个座位表的雏形,然后认真地看一看学生写的理由,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对学习的态度,一方面更好的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在班级里正式声明,这个座位表开始生效,并明确告诉学生,我相信他们的决定。这样一来,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意见,还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认识:老师信任我,我就要做到自己的承诺。无形中就加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使上进心强的学生得到更好地学习环境,使自律性差的学生也能慢慢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最终使全班的学生在学习上达到相扶相长。

08年,我带高三理科的一个班,班里面有两位女生,关系很好,学习也很不错,每次换座位都要求坐同桌,半个学期后,就有几位老师给我放映,这两个学生上课说闲话,不注意听讲。然后我就从各个方面了解、调查,发现这两个女生不仅上课喜欢说话,还在课堂上吃东西,晚自习也有说闲话。得到这个结果后,在下一次排座位,我就把这两个人分开。不出我所料,这两个人一块来办公室找我,说她们想继续坐同桌,我不急不忙的问她们,为什么要坐同桌,他们说方便学习,而且坐了很久同桌,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和规律。我马上拿出“证据”,某天某节课,上课讲话,让上课老师批评;某天某节课,趁老师不注意,两个人分吃一份早餐等等。看到这些,两个人都低下了头,半天不说一句话,然后我让她们考虑一下,是否还要坐同桌。第二天,两个人又来找我,给我写一份“检查”,说自己不应该做这样的事,不应该做那样的事,希望我给她们一次机会。这时,我心里暗暗窃喜,我想要的结果出现了。我告诉她们,机会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争取的,如果你们能把这份“检查”改成“认识”,能把里面同桌之间的“不应该”的事改成“应该”怎么做,或许就能为自己争取一次机会。当天晚上,我桌面上就放着一份写的很工整的文章“对同桌的认识”。我看完以后非常开心,把她们叫到办公室,首先我说你们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一次机会;其次我想感谢你们,写出一篇很好的“认识”,如果同意的话,我将把这篇文章给全班同学印出来,让大家也“认识”一下。两个学生激动地说谢谢老师,以后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

二、注重同桌之间的关系,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引导。

对一个50多人的班级而言,各个性格特点的学生都有,肯定存在着大家都喜欢的优秀学生或者单科很拔尖的学生,于是就有很多人都想和他们这些人坐同桌,来提高自己的弱势科目。其一,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愿望,毕竟只能是一个人一个同桌。这个时候,班主任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综合统筹,安排最需要,或者最合适的人和那些优秀者坐同桌,同时也要做好其他学生的心理辅导,不能因为座位的原因,使学生心理产生质疑,甚至怨恨,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其二,即使两个人相互选择,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解决好他们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使同桌之间和谐,班级和谐。

去年我带高二理科的一个重点班,班里有一位叫志恒的男生,学习比较好,特别是英语非常棒,在整个理科级里都是鹤立鸡群。就有很多学生想和他做同桌,而他自己选择一位想和他坐同桌的同学浩毅,其原因就是,浩毅的物理、化学比他好,两个人相互互补,提高学习成绩。四周后,到换座位的时候,浩毅来找我,说不想和他坐同桌,说志恒很自私,志恒每次问他物理、化学的问题,他都很认真地讲解,可他问志恒英语时,志恒总是推三阻四,或者说两句就说让他自己去想。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之前以有同学给我说过这种现象,在学习上心眼太小,同桌成绩比他差,他就看不起别人,同桌成绩比他好,他又妒忌,所以和谁坐同桌都很难长久。两天后,正好是班会,我就在班里提出友好交往和正确认识同桌关系的主题。强调一个观点------和谐共进。何为同桌,就是时刻伴随自己度过每一节课、每一天;困惑时,相互交流,成功时,相互分享,气馁时,相互鼓励。(班主任工作艺术)当同桌成绩不如你,你就要主动去帮助,当同桌成绩比你好时,那就要虚心向他请教。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同桌,并且要用感谢、欣赏的目光看待同桌。刚一说完,我就发现很多同桌两个人相互握手,可以看得出,绝大多数同学还是能意识同桌的最要性。再看看志恒,低着头,我知道,我的话语已经触动他的心灵,接下来就看他的悟性。果然,第二天,他来找我,给我说昨晚认真反思了自己,觉得自己心胸太狭窄,什么事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为了改变自己的这种心理,希望我还是让他和浩毅坐同桌。经过几个周的跟踪,我发现志恒真的改变不少,不仅仅和同桌相处融洽,而且还经常给同学讲如何学好英语,这样的结果让我无比喜欢。

温斯坦说:“没有一种座位安排可以满足所有班级,所有学习场所和所有人。教师应利用教室座位安排达到他们具体的教学及行为目标。”的确,无论如何排座位,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只要我们能以学生为本,能以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助、合作,能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排座位,那就一定能排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排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

第五篇:加强课堂有效提问

泰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叁等奖

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但目前我们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存在着提问肤浅,形式单调,联系不紧密,要求不明确等等弊端,造成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这与开发学生智能的素质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剖析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提问的技巧策略,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提问策略技巧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2、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

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与策略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1、把握好 “两度”

1)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坡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y=2(x-1)及y=2(x-1)-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就便于问题的解决。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2、提高提问技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提问要及时。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

2)提问要适当。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3)、提问要精炼。要减少重述,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候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22

2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4)、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3、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步步紧逼,穷追不舍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将问题推向深入。回答错误的,就要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三、反思

1、有效提问必须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2、有效提问必须关注细节。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3、有效提问有利于教师成长。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开展的大环境下,在教学方面,由于以前缺少经验,一些教学活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刚接触新教材时,一遇到“合作学习”就组织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其实,不少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要求同桌之间讨论即可。我通过有效提问的实践,逐渐能够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目的找相匹配的形式,真正优化课堂教学;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也开始注意授课教师的提问结构,关注他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的提问技巧,并扬长避短,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累经验。

作为数学教师,光靠埋头做题,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不能把自己定位成“教书匠”,要以学者的姿态面对教学,密切关注新课程的动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做到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积极地致力于教科研,以一种进取的心态来参与课题研究,并深化对教学理论知识,尤其是与课题研究联系比较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思考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陈京山《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3、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

4、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下载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的艺术 ——读《山东教育》心得体会 恒源小学近日,我认真阅读了《山东教育》教学版中的一篇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三个技巧》文章感受破深。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

    课堂管理是一门艺术

    课堂管理是一门艺术 ——读《有效的课堂管理》有感 Managing Your Classroom记述了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Gererd Dixie, 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反思以及对“技术管理策略”的探......

    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模索出一些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特别是将心理调控艺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管理中,收效甚大。 何谓心理调控艺......

    写好评语也是一门艺术1235则范文

    写好评语也是一门艺术 内邱县实验小学 乔冬梅 写评语是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写好评语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门艺术。它包括学生在学校的许许多多方面。如:......

    课堂提问的有效doc

    提问更有效,课堂更精彩 ----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心得体会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的,是传授知识的媒介。今天听完马龙老师......

    有效课堂提问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遵义十二中 郭明琴 为迎接9月23日全区生物教师观摩在我校进行的课题组青年教师张显俞老师与巷口中学房莎莎老师的“全区同课异构活......

    《课堂提问艺术》读书心得

    《最激发潜能地课堂提问艺术》 读书心得体会 读完《课堂提问艺术》,我受益匪浅。觉得这一书犹如为课堂提问提供了“星空图”。它用望远镜为我们清晰地勾勒了课堂提问的星座:提......

    名师课堂提问艺术心得体会

    《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心得体会 沙门小学干优良 围绕学校校本培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本人认真研读了《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一书,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