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药剂学理论与技能同步教学改革探讨.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药剂学理论与技能同步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万春艳 戚文革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2期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制药类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的现状,课题组成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药剂学教学新路子,创建了药剂学理论与技能双向同步教学新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实用药学专业人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
[关键词]高职 药剂学 理论与技能 同步教学
[作者简介]万春艳(196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制药工程系执业药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医药工程师、执业药师,研究方向为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药剂学理论与技能双向同步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0059)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76-02作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我们制药工程系的工作目标是“培养从事一般药物制剂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应用型、普及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在制药专业领域中,药剂学内容涉及工业化生产实践及医疗用药实践,是制药类各专业教学的主干专业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制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且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不能充分体现我们的培养目标。为了使学生既能满足药剂岗位需要,又能适应终身教育的需求和未来职业演变的趋势,密切结合药品生产实践和医疗应用实践,为医药企事业单位培养一支高技能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高职药剂学教育面前的课题。
课题组通过改革药剂学教学方法,注重结合社会实践,探索出药剂学课程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提高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制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从事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制药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构建药剂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1.调整课本内容。根据高职院校“理论以够用为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特点,对药剂学理论教学内容应求精,即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对简单易懂的内容安排自学,对难理解、难掌握的内容可以取其精华,只讲解小部分,其余由学生课后自主加以了解。而对于常用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液、口服液、软膏剂等则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同时,适当增加新剂型如缓控释制剂及生产实践知识的介绍,跟上时代潮流,补充教材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发展的不足,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增加实例教学的内容。在讲解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具有国家标准的制剂处方为实例,向学生介绍工艺设计的原理,并逐步讲解工艺流程及在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自学讨论。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课程整合。把制药设备和药剂学整合为一门课程,减少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避免不必要的内容重复,达到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同步教学的效果,同时做到“削枝强干”。经过对课程优化整合后,减少了课程门数,节约了教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也为学生参加制药生产实践预留了时间。这完全符合我国提倡缩短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时间,强化实践教学的宗旨。
二、教学方法改革
1.理论教学。药剂学教学以剂型为主线,每个剂型都设计相应的实训内容,做到具备理论知识之后,在实验室进行制备操作。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把原来在理论课中讲解的剂型的制备方法,放到实验室进行,做到边讲边练,边练边讲,讲练结合,重在实训。
充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要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药剂学教学效果。药剂学各章节涉及很多药械设备,所以传授这一类知识必须借助电教媒体展示,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刺激,加深对工艺流程、设备构造的理解,为他们到药厂参观、实习以及毕业后工作打下基础。
2.实践教学。药剂学实验主要以处方设计和制备为主。以往实验教学基本是由教师分析成熟的处方,讲解处方中主药特点,分析各种辅料在处方中的作用,将工艺流程详细地写在黑板上,学生只要照方抓药即可,这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而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使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大大改善。例如“常用软膏剂基质制备”这一实
验,首先在实验讲解中为学生提出几种基质类型——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水溶性基质,同时将制备几种基质所需药品统一放置在操作台面上,然后让2~3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根据理论课中学习的知识挑选制备每种基质所需的辅料,写出处方;其次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处方,要求学生总结出各类型基质制备方法及制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按照学生处方设计进行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不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首先,实验的教学方式讲究多样化。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经常有意设置一些困难,学生排除了困难,则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其次,让学生参观往届学生的作品也是做实验和进行实训的最好“开场白”,它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可将每一届学生好的实验作品保留下来,贴上“某某同学制作”的标签,摆放在实验室的展柜内,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实践教学的方法要求新、求变。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经验的积累,在具体的教法上做一些改进和提高是办得到的。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实践教学就会收到良好效果。
三、教学手段改革
1.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开放指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学生、教师可利用课余任意时间来实验室做想做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加强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的基础技能训练,在实验教学中以布置预习实验的形式,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深入了解下次实验需用到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药品性质和工艺过程。因为学生不可能在有限计划学时内熟练掌握生产设备的使用,而掌握这些常用设备的使用又是制药类学生进入社会前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所以我们通过实验预习的方法,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中完成这些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上有计划,知道在什么时间内必须熟悉哪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和药品剂型的生产。
开放性实验涉及的实验内容较广,实验设备及药品比较多。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及实践操作技巧的提高,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过硬的实验技术能力,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动向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争取把最新最实用的技术介绍给学生,撰写出更多、更新的实验内容。同时,教师应尊重学习者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把学习者看做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既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
2.开展技能大赛。为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以技能培养为突破口,深化课程改革,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融合,实现“教、学、做、考”合一,达到以赛促改的目的。我们在全系高职学生中举办药物制剂技术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乳剂的制备、颗粒剂的制备、压片机的拆装、片剂的制备等内容的技能比武。通过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了学生潜能,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营造了“比技能、展风采”的良好文化氛围,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条件。
3.实行“双证书”制。“双证书”教育是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时,把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和实行“双证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一项技能鉴定证书。药物制剂工是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的岗位技能鉴定,其等级标志着掌握实践技能的水平,由设在我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考核并发证,学生只有达到技能鉴定的标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双证书”制度的推行,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推动了药剂学理论与职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的顺利实行。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学校充分利用校属药厂的优势,确保学生有2周的生产见习时间,使学生亲临生产第一线,尽早适应药物制剂的生产实践。我们将学生放在全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既能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又能真正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我们让学生熟悉每一道操作工艺,学会每一台设备的使用及维修,从而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和谐统一。通过校企合作,采取“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技能同步提高的目的,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考核方式改革
为促进药剂学理论与技能同步提高,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贯穿于整个药剂学教学环节的全面考试、考核方法,即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均增加考试或考核。其内容包括技能水平考核、理论考试和基本素质考核。技能水平考核分为阶段性技能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试。阶段性技能考核采用由各个实验项目的成绩综合而成的方式;综合能力测试采用现场一对一考试的方式,侧重于技能的考核。理论考试分为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可以按大纲要求及学生学习的现状分层次命题,以求考试能真实反映教与学。基本素质考核分成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讨论问题表现情况两个部分进行考核。上述考试方法,增加了技能检测和综合实验考核在总成绩中所占的分值,强调了掌握技能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既重视理论的学习,又不轻视实验操作,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在高职药剂学教学改革中,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制剂生产工艺为教学主线,以技能培养为突破点,构建理论与技能双向同步提高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能力培养综合化、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生动化、成绩评定科学化、课下教学组织化的目标。同时,实现了课上教学与课下辅导相结合、传统授课方法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理论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创建了高职药剂学技能化、实用化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用成.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2]王鸿磊,张雪松.职业教育考试改革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6(10).[3]宋志轩,初玉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9).[4]隋博远.改革高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8).
第二篇:精品课程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十一辑
精品课程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王成方
【摘要】高职院校应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新规律;加快改革,努力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系统设计,不断丰富高职教育教学新内涵;强化特色,充分凸显高职教育教学新亮点。【关键词】精品课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新规律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如何开展?怎么样的课程才是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根据教育部2008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要求,我的理解是: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应该是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反映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就是要解决好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学什么?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传统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多以学科为依据设定,固定而又严密。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设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职业工种、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职业工种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怎么学?指的是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能力和素质。在传统的本科教育环境下,学生主要通过领会获取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生经过老师的课堂教学获取一定的信息量,并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加以消化,或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是一个不断理解、消化的过程。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主要通过体会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能力和素质。学生需要经过教师的点拨和演示,通过实训基地对工作过程的亲身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逐渐养成职业素养。
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不能脱离企业的支持。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好课程,编写“剧本”,当好“导演”,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演员”,亲身体验学习过程。
二、加快改革,努力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
在教育部2008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被列为精品课程评审的一个主要内容,这充分体现了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十一辑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能成为动力也能成为阻力。说教师能成为动力,是因为广大教师的行动、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效果和质量。说教师能成为阻力,是指教师一般习惯于比较熟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他们改变这种状态,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要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核心的问题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课程改革还应结合工作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一线工作,熟悉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了解其变化及发展趋势。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要经常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参与课程建设,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亲身感受,帮助教师合理地选取、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又一重要问题。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的课程,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工学结合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大挑战,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还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一大批适应课程教学需要的真实环境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除了由院校教师担当外,主要应请行业、企业的能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系统设计,不断丰富高职教育教学新内涵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设计。课程改革的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实训条件等。教育部2008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对这些要素赋予了新的内涵,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秩序,提高课程的整体设计能力。
1.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应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结合实际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其次要确定各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明确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使各门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中发挥主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第三要根据课程任务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前后顺序,使课程内容相互衔接得当。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的设计。这方面应着重做好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及丰富相关教学资料。高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同时还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教材和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的资料。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途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料与环境等方面。教学途径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以符合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手段的设计,要根据课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十一辑
程的特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对一些不可再现或具有破坏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证券、爆破等,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即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来优化教学过程。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不仅要内容丰富,而且要架构合理,网络硬件条件要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4.教学队伍的规划与建设。一是建设好主讲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能参与、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的项目,能参与校企合作,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二是建设好教学团队。要努力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丰富企业经历,能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施教;努力提高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以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
5.实践教学的设计。这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条件建设和实训项目设计。校内实训基地要积极吸纳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着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利用率。校外实习基地要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合理布点、明确功能,要能够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工作环境,为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提供必要条件。实训项目的设计,不仅要注重与学生学习的一致性,而且要体现项目自身的价值。
系统设计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监测的设计应采取多元化监控的办法,重点放在校内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两个方面。校内教学评价应有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教师同行和学生共同参与对课程的评价,其中,重点体现学生对通过课程教学实际获取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社会评价主要体现社会的认可度,有行业企业对学生实际能手能力的评价,实训、实习产品的价值体现,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水平证书的获取率,以及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等方面的评价。
四、强化特色,充分凸显高职教育教学新亮点
比较2007与2008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可以发现后者有诸多新的变化。(1)评审指标将所评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考察,体现了参评者整体课程设计能力;(2)强调精品课程不仅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3)提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要求,明确区分高职高专教育与职业培训;(4)强调课程建设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突出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特色;(5)对教师提出执教能力的要求,规范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6)对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不仅看数量,更重要的看规划、布点和功能,并且提出要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需要的要求;(7)申报材料的说课录像主要介绍课程的整体设计,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等,以全面考察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线就是强化特色,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首先,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必须强化的特色之一。其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必须采取边学边干方式,坚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途径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的设定等各个方面。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十一辑
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改革必须强化的又一大特色。第三,不同的职业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同一职业岗位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其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高职高专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来讲,必须强化课程自身的特色。总之,强化课程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主线。
作者简介:王成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协作委员会秘书
第三篇:基于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的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佳偶越来月中国式,提出要前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英语教学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将英语教学紧紧与各职业岗位联系起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作为检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英语口语项也应运而生。
英语口语技能大赛是在2011年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单其前身呗冠名为“去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在在2004年就开赛了,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地举行了9届。大赛旨在提高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职场活动中能熟练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引领其他专业向国际化领域输送高端技能人才,为培养国际型的人才提供人才储备。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前,各省都会开展省级职业技能大赛,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英语口语技能比赛)作为展示职业院校学生英语口语才能的平台,以“职场实用口语”为背景知识,强化大学英语口语的技能要求。全部竞赛项目围绕高职高专学生在职场中有可能涉及到的英语口语交际内容和技能。
二、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英语口语)的概况及培训建议
(一)、概况
为继续深化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展现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广大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展现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成果,特别是口语教学的成果。英语口语技能赛项作为展示职业院校学生英语口语才能的平台,突出了“职场实用口语”的特色,全部竞赛项目都围绕高职高专学生未来将要涉及到的英语口头交际内容和技能。通过竞赛,检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成果,激发了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高职高专英语职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竞赛包括初赛与复赛,初赛为复述环节,复赛包括现场描述、情景交流、即席辩论三个环节。初赛和复赛分两场进行,复赛第一阶段为现场描述和情景交流,第二阶段为即席辩论。复述环节参赛选手抽取一篇英语短文准备,然后逐一进行脱稿发言。现场描述环节参赛选手抽取一幅表现某一情景的图画、图表、广告等,根据给出的说明(如进出口额、市场变化、人口变动、生产状况、生产指标、景点介绍等)进行口头陈述。情景交流环节参赛选手抽取一个题目,由一位外籍主试官对参赛者进行一对一的现场交谈。即席辩论环节参赛选手进行抽签分组,每两人一组进行即席辩论。首先正、反方分别对各自命题进行陈述,然后双方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辩论。
初赛复述环节选手准备时间15分钟,比赛时间2分钟。复赛现场描述和情景交流环节阶段选手准备时间15分钟,比赛时间6分钟,即席辩论环节阶段选手准备时间10分钟,正、反方对各自命题进行陈述各有1分钟时间,正、反方进行观点反驳辩论时间总共3分钟。
(二)、培训建议
第一、比赛选手的选拔工作非常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语的积累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在初期校内选拔选手时就按照比赛的各个要求和流程进行。经过一届比赛的实践,我们发现挑选合适的参加选手非常关键。这项比赛的选手最好具有以下素质:(1)、学习态度端正,能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培训要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且持续时间较长。(2)、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这样的选手能够准确把握复述中短文表达的意思,同时能有准备的语言表达出来。(3)、发音清晰、没有口音。(4)、心理素质过硬,有较强的抗压能力。第二、复述培训有两位指导老师,培训效果不错,选手比赛时感觉也非常好,自信、有把握。
1.复述培训中,在复述文章选择上,简单和困难的文章交替练习,篇幅也有长短之分(今年比赛的文章字数在160~170字左右),确保学生能够比较好地适应比赛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类情况。
2.在复述培训中,以模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熟悉比赛的氛围,锻炼心理素质,同时对其复述内容进行现场录音并根据其指正评价,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练习,如语音、内容衔接等。
3.在复述内容选择上,参考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口试指南》及《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书中部分文章的内容,这两本书中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选文情理兼顾,语料丰富精当。
4.锻炼学生对时间的把控能力也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说满1分45秒钟,同时也不要超过2分钟。因为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会严重扣分。
第三、加强“图表描述和情景交流”的应试能力。根据学生在比赛现场的表现来看,并没有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水平,尤其是现场描述部分很多句型都没能表达出来。不过,学生个性的不同会实际影响到情景交流的环节,积极主动和外教交流的一般效果较好。
1.提前进行图表描述和情景交流的内容。从本次培训来看,学生学会英语的相关表达比较容易,但要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临场比赛的能力则要长期的练习,显然2个月的时间略显仓促。可提前进行该方面尤其是现场描述的培训。
2.对图表描述和情景描述分别培训。这两部分虽然在比赛过程中是同时进行的,但是内容并没有联系。图表描述侧重于句型操练、结构把握以及丰富内容,比赛时间是3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说满3分钟,否则会严重扣分。情景交流需要有外教参与,提醒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积极主动与外教沟通。
3.模拟比赛的真实场景,加强学生的临场反应和综合素质。比赛虽然是对英语能力的考核,但也反应了学生英语之外的综合能力。培训的时候,我们特别模拟了真实比赛的各个细节,包括场地、话筒、服装等考量,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注重心理素质的辅导。
第三、科学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培训时间在安排上可以更加紧凑一些,保证学生的新鲜感和休息时间,此外由于大部分的培训时间需要避开学生正常上课时间,所以难免会占用学生的晚自习时间,因此需要和相关院系的辅导员进行及时的沟通。
第四、严格考勤管理制度。在学生考勤管理方面希望学院或相关二级学院出台正式的奖惩制度,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有序地保证培训训练的时数和效果,如对于全勤出席的培训学生折算选修课学时、对于已加入培训却无故多次缺勤的学生在平时学生考评分上进行一些相应的扣减等等。
三、高职英语教学的改变方向和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来源高中、中专学校、技校,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同学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大多数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而将英语课时压缩,甚至梅花走的英语课时仅为2课时。同时,很多学生由于在中专或高中阶段没有打好英语基础,对英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不明确自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大多数学生词汇聊很少,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加欠缺。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一旦出现困难,就彻底放弃学习英语。以上种种状况严重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很多同学除了畏惧各种英语考试,同时对各种英语竞赛更加敬而远之。迄今为止,参加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的学生基本上是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高职英语课程的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继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英语口语技能大赛旨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的能力的目的正好与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相契合。英语口语技能大赛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导向标,对高职英语教学起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各职业院校英语教师们要密切关注英语技能大赛,不断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更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变化,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建设方面
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从省级到国家级,都是对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反应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比较全面的考察。语言和其他理工科类技能略有不同,它需要师生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步积累,紧紧靠赛前培训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想法根本行不通。学校只有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才能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参照物,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英语口语技能大赛考核内容都与现阶段学生所学专业相关,都是与行业密切相关的主题,例如日程安排、接待来宾、酒店服务、景点介绍、产品介绍、市场行情变化介绍等。高职英语的教材设计不但接近与生活,让学生们在感官上更易于接受与理解,也要包含学生们将来就业可能会接受和理解,也要包含学生们将来就业可能回接触到的行业知识。当然在具体的操作案例中,授课内容应该突出交际性和实用性。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多样化、要内容生活化、趣味化、语言风格具有多样性。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视觉、听觉、情感和语言”多方位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掌握。
(二)、改革教学方法
语言类教学往往陷入“解生词---将课文---举例句”的这种三部曲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外语教学注重对课文的讲解、语言知识的传授、句式语法的分析、对词汇的解释、举例和练习。这样的教学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脱离了真实的语境,缺少即时即场的思想、情感、关注、形成等互动型应用型的、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很多时候,我们学生就只会做题,不会交流和沟通的哑巴外语人才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在课堂上通过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方法,让学生“行中知”,“做中学”,完成让学生在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最后老师评价和总结。事实上,仅仅靠课堂输入远远不够,还须靠大量的练习去巩固,让外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用外国人的思维逻辑来沟通和交流。
(三)、改善教学评价模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总结
第四篇: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策划书
课堂教学改革策划书
为扎实推进我院教育教学改革,使之尽快适应高职教育需要,进而促进我院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院“全市重点,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办学目标,根据我院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策划书。
1、有计划、分步骤地请专家来我院讲学,从改造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观念入手,逐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在聆听专家讲座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具体情况,结合本岗位工作特点,有组织地在全院各部门展开课堂教学改革大讨论,围绕“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如何服务一线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怎么做”等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形成全体动员,人人参与的氛围。
3、带着问题和目标,分期分批组织领导和骨干教师,到改革成功的院校学习考察,通过听课、交流、参观等方式,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写出详细的考察报告和感受,并结合学院和自身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做法。
4、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广大教师多实践,多研究,逐步进行课改尝试,不断推出创新课、研究课比赛。
5、在时机较为成熟时,适时推出单元教学设计竞赛,为整体教学改革投石问路,积累经验和素材。
6、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全面推开课堂教学改革,使之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特色,最终使我院教育教学改革上一个明显的台阶。
2009年9月24日
第五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建立一支具有鲜明职业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高职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发展呼唤着具有远大政治抱负、敬业奉献思想、职业人文素养、政策法律观念、经济效益头脑、组织管理才华、职业岗位能力、竞争取胜意识、开拓进取意识的德才能兼备人才。来自社会的信号,清楚地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吸收和使用,具有强烈的市场属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办学模式,培养受社会欢迎的经济建设,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
一、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要进一步契合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主要特征,需求的是人才具有明确的奋斗方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社会需求的人才要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需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职业未来能力。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这一资源的主要方面。[1]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要进一步契合。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社会需求政治素质高、职业人文素养好、敬业奉献强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要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透彻的理论分析能力,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地分析新形势、新问题,具有较强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新性;要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和强国富民的思想,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锐意进取的气魄;树立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职业献身精神,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在金钱、利益面前拒腐防变、廉洁自律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保证行业企业和事业在深化改革中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对人才政治素质的高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找准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结合点,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真诚守信的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的观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2]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改变传统“灌输式”抽象理论为主的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谈心、讲座、讨论、咨询、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教学。也可采用案例、项目、任务导向、现场说教、启发思维等新颖、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教学,突出哲理性,注重实效,使德育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脑,让学生在思想上接纳,在行动上适应,在生活上见效,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教育中,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引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奉献敬业精神。[3]
三、社会发展要求职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并具有竞争意识的开拓进取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以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既需要有科学文化素养,又要有经济头脑,懂得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要要有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好技术技能,不怕吃苦、敢创敢干,能在基层一线发挥重要作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要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科学应对,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变化中,看准方向,发现机会,把握未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保证行业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职场中更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技能结构优化,职业素养良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生意洽谈、人情世故中,要有雄辩的口才,对答如流的言辞,沁人肺腑的辞令,彬彬有礼的风度,训练有素的处事行为。要有广泛的社会交际和良好的人缘关系,能够营造和睦融洽、团结协作的内部环境,善于沟通行业企业与外界的关系,取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有强烈的经营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时效观念,敢于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有胆识、有气魄、敢闯、敢干、敢于进取,大胆创新,不断创造未来,开拓新市场,工作效率高的复合型人才。[4]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改革教学体制,采用全新的办学理念,调整改造专业和课程设置,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和修订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强化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要重视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课程的训练工作,要积极探索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点。[5]要灵活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课程,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在“必需、够用”,“突出职业性、岗位性和实践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强化自主学习,注意过程考核,构造学习性强,加大选修课份量,及时引进新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理工渗透和文理兼容,促进课程内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构合理化,保证各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实现职业素养与业务、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近期要求与远期需要诸关系的统一。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用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的,遵循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科学安排教学环境,熟练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三段式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广度和深度,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实践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注意知识的转换性和业务的创造性,强调自我发挥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侧重训练运用技巧,注意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要对高职学生加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把学生的基本要求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按照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与自己的特长充分发展。要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运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建构“以情境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微课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职场中,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在真实环境下曝光和真刀实枪的环境中演练,进行针对性的成型塑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职业情感精神。
四、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
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职教育庄严责任。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别要关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牢牢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积极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规划对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要重视课程改革,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赋予能力全新的内涵意义,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6]走出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框架束缚,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新课程模式。在职业能力培养上,要在实训教学环境的现代化、职场化和信息化建设上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有效对接,要在实训基地中融入行业企业元素,实现育人功能的对接和互补。社会发展需求用得上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当前首要任务是积极实施“教练型师资队伍培养工程”,把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工作教练的培养上”,教师要到行业企业挂职、顶岗工作、参与管理、轮训,培训成为师资培养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叶玮光,陈军,刘晓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养成途径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4):87-88.[2]宋翠芸,江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高素质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3,(5):72-74.[3]沈定文,李友清.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探讨与实践———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42-144.[4]阚雨沐.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30-31.[5]杨健,沈斐敏.面向综合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78-182.[6]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