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课感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体会
10月13日在哈尔滨市举办了小学数学观摩课,我有幸被派去学习,听了9节由专家团队的精品课,可谓节节有亮点,课课都精彩,所给我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一直在心头回荡,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去回味和鉴赏。这些课代表了小学数学的最高水平,催人向上、发人深省、启迪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经验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比如浙江赵海峰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背景中借助直观的图示去体会分数与小数的内在联系,以此激活分数与小数的链接点,为后续的“利用分数来理解小数”做了充分的准备,达到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的自然连接。再比如内蒙古王卓伟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负数》老师就是从图书馆借书和还书这样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新课的,怎样记录可以让人一目了然? 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尝试、讨论找到最简洁的方法,认识了负数,老师还结合上下车、乘电梯、存折等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境中负数所表示的含义。
二、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几节设计环节非常巧妙,把枯燥的学习和游戏、闯关结合起来,始终使学生兴趣盎然。如:上海的黄怡执教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用青青草原要召开运动会,喜洋洋招聘数数员、播音员、计数员这样一个大情境把整节课贯穿起来,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把1000以内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这些枯燥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得既扎实又有趣。青海省的岳明执教的《找规律》以去小朋友家去做客为主线,通过观察小朋友家的墙面、地面发现规律,并在招待水果的摆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天津的董会英执教的《摸球游戏》也是以摸球游戏、摸奖游戏、设计游戏这样三个游戏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节课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兴趣高涨的学习。
三、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很多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好的完成练习,可是离开老师以后再做题又无从下手了,经常是讲一道会一道,这就是解决问题没有策略,这次大赛的课有好几节课在这方面体现比较突出。比如四川的李丽执教的《植树问题》在研究“1000米长的路两边每5米栽一棵树”这个例题时,先让学生猜测需要种多少棵,再让学生想一想怎样验证,当学生说出可以画图时,相应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了,这么多棵树画起来会很不方便,于是就产生的化繁为简的方法,学生通过把数字变小画图来研究,从而得出结论。此外还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倒退》、《有趣的平衡》、《三角形三边关系》都很好的体现了对策略与方法的指导。而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
题的策略和方法,无疑为其今后的创造奠定了一些基础,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工具。
四、注重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还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强化感知,易于学生接受,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创造者。很多课在这方面都是比较突出的。如:陕西的王永涛执教的《包装的学问》就是在研究两个、四个盒子怎样摆放,包起来的时候最省纸这个问题时,让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节省了哪几个面?”是问题的关键,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老师不断的引导下,学生始终在不断的发现和创新。还有《有趣的平衡》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动手尝试解决,怎样才能两边保持平衡,从而发现要想保持平衡,和物体的重量以及刻度都有关系,学生在不断地动手尝试中找到规律。还有像《三角形三边关系》、《摸球游戏》的课中都有体现。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收获很多,很多的细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课前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评价、课件的精彩演示等等,领略到许多优秀教师的风采,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会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我的课堂上,循序渐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听课感想
思想的洗礼
姓名:邓春容
年龄22 电话***
感 受
在2011年8月23日,我有幸的能听到著名演讲大师王洪庆老师的演讲,从最初的“不懂礼仪,寸步难行……..”到最后的“赢在健康,快乐人生……..”这短短的2个小时之内使我受益颇多。
当一位84岁老者彬彬有礼的站在台上,激情澎湃的讲着用50年的时间总结感悟出来的人生道理,突然让我觉得人生有太多的不可思议,可这些不可思议中又存在很多必然的因素,因为他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体 会
“不懂礼仪,寸步难行”这绝对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第一步。演讲期间的一些礼仪互动,让我明白了实际做出来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得把想到的事情写下来,然后按照写下来的去做,把做过的事情记录下来,因为讲礼仪的前提是得懂礼仪。可是我们不能永远的都停在第一步,止步不前,如果没有口才就难以进行下一步的沟通,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如果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别人永远不知道你在想什么,能简单的沟通还不行还得会沟通,说出得让别人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沟通的前提必须得要口才。这些口才也不是信口开河,什么是口才,王老说“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德”这就是口才,而这些怎么能做到呢,就必须得学习,一个人不会学习,即使是你想说也说不出来,因为没有知识,想表达也表达不出来。当王老把毛泽东的诗倒背如流的时候,我发觉原来我们所学习的只是皮毛,能做到这样的不止是学那么简单,最重要的还得“习”,学而时习,温故而之新,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
在懂了礼仪并且有良好的口才能与别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之后,就得抓住机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也许在有了机会后,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在路上会路道很多很多的挫折与困难,只要我们从不言败,永不服输,绝不放弃相信最后一定会胜利,所有成功者都是经受挫折和磨难才走向成功的。也许这就是王老的“不懂礼仪寸步难行,没有口才难以沟通,不会学习脑空词穷,不会演讲不会成功。赢在健康快乐人生,抓住机遇,创造双赢,从不言败,永不服输,绝不放弃,青春永驻。”
收 获
这是一个魅力展现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一个展现自身价值的时代。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很有幸在我22岁的时候得到了“名师”指路。
在整个演讲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赢”这个字的意义。一直以来都把这个字当作汉字中的一个,输赢中一个对比的结果。原来“赢” 是由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素质。
亡:危机意识。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我们都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要时刻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计划、战略,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口:沟通能力。善于在任何场合宣传自己的形象和宗旨、目标和决心。成功的沟通是双向,既要有好的表达能力,也要有好的倾听能力。这样的沟通才能创造出更好、更高的价值
月:时间。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抓住时机,去展现自身的价值,其实月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指强身健体。成大事者需要强健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赢在健康,快乐人生”
贝:取财有道。财富是物质基础,但不义之财不可取,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
凡:心态平和。不管做的事情是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得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对待,做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度量要大,眼界要宽,心态要好,手段要强。
只有很好的把这5种素质思想有机的想结合才能走向真正的“赢”。在王老50岁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很有幸在22岁的时候明白了。让我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没有其他的什么,有的就是青春,时间。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是创造更多的价值,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在我看来“时间更是生命”
从古至今,一切有成就之人,都严肃对待自己的生命,不虚度年华。因为他们知道,握住时间,就等于握住了成功的稻草。
我国的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也说过:“时间对于我是最宝贵的,拥有充足的时间,就拥有无限的财富。的确,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对于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会去爱惜时间。有理想的人,必定会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因为每一个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历来,那些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而扬名立万的人,无不是寸阴比珍,分秒必争。方有华罗庚所言:“只有那些善于驾驭时间的人,才会作出大成就来,”谁能赢得时间,谁就获得成功。
时间是无情的,也是公平的。“当你洗手时,日子从你手盆里过去;当你吃饭时,时间从饭碗里过去;当你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对于懂得珍惜它,利用它的人,它就让他成功;反之,对于虚度它,冷漠它的人,它就无情地将他淘汰。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手方知读书迟”,任何人,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荒废时间则一事无成;珍惜时间就等于获得成功的希望。岳飞说过说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昨天已成为过去,明天的路还很长,不想明天为今天没有做的事情感到后就,就充分的利用今天创造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听课感想
听了这三位名师的课,我受益匪浅!我非常认真的学习了这三名师的课,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身感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妄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时间。现将这次模块学习的收获,列举如下:
回顾这三位名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名师的特点。彭科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基本功扎实让人眼前一亮;李兴怀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课堂紧凑主题突出;陶维林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我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能这么生动地教学。我觉得先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光从名师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教学的多样和精彩。
彭科老师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注重学生回忆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等相关题目和解题方法、在课堂刚开始,就展示了简笔画的功底,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同时老师们具有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李兴怀老师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一道实例引入直线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结合练习讲解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铿锵有力,让学生更加有精神去体会这课理解这节课的内涵,这样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陶维林教师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现场画图和学生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注重学生动手做题的能力,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他在课堂上的语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到知识,讲课时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学生不时的发自内心的笑,让学生心情愉快的了解到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世界,还有这么奇妙的一面,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这次听这三位名师的课,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第四篇:听课感想
“国培计划(2017)”送教下乡暨初中数学课改研讨活动
——听张庆梅老师《面积与代数恒等式》公开课有感
今天2017年9月26日上年,在八甲口中学听张庆梅老师上的《面积与代数恒等式》公开课。
教学流程清晰明了。张老师导课中先提问几个代数式的计算结果;再小组探究由图形面积归纳代数式恒等式;再由已知代数恒等式,用卡片拼图验证运算的正确性;再由画图来解释代数恒等式的正确性;最后探究一个拼图由几个正方形和几个长方形组成。
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在根据图形的面积关系归纳代数恒等式时,各组只用了5分左右的时间讨论,就去板演。而且每组从不怯场。讲的有条理、有逻辑、每一步的结论让全班同学齐答。还调动听课老师全神地听。
如某组讲解时,说我们组用了一个在正方形,两个长方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了这个大正形。从整体看,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b),面积是(a+b)2。从部分看,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面积是a2。小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a和b,面积是2ab,小正方形的边长是b,面积是b2。由此可得代数恒等式是:(a+b)2=a2+2ab+b2。
整节课,围绕面积与代数恒等式这个知识点学习探究了四方面的知识,1是由卡片拼图归纳代数恒等式,2是已知代数恒等式,用卡片拼图验证运算正确性,3是画图解释运算正确性,4是由代数恒等式可知图形是由几个正方形和几个长方形拼成的。整节课,老师上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没有老师强迫学生学,学生不想做而老师逼着学生做的现象。老师在每个环节中,组织有方法,环环相扣,不拖延不急迫,注重问题引导和学生思维能力习惯的培养。学生各组自学能力很强,小组在很短时间内就讨论出结果,讲解比老师讲的还好。
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有技术精湛的老师,也要有思维敏捷,善于交流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下,要多学习,多思考,博览众人之所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结合自身个性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学情,找到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对学生来说最高效的,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笨小孩,我们羡慕身边很多同事课堂上的那些“小老师”,那些侃侃而谈的优秀学生,但精彩纷呈的课堂背后,隐藏的是那些同事们更辛勤的付出,更用心的专研,更可贵的坚持,和对学生更多的信任!教师是领头羊,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用心程度和信念,会潜移默化的感染自己的学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能视张老师,王老师等优秀教师为标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榜样就在身边,善于发现,善于学习,最后的结果总也不会差。
2017年9月26日
第五篇:听课感想
听课感想
甘肃省古浪县城关一小
张玉萍
2016年4月22日,我有幸在“陇原名师石红琴小学数学工作室”揭牌仪式暨小学数学研讨活动中听了刘秀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的《小数加减法》和蔺新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两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示范课,受益颇多。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课堂融于生活,随时充满“诱惑”。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刘秀珍老师把这一理念作为开课的导入语,也把这一理念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在导入新课时,她借助学生熟悉的“小明买文具”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在小明碰到难题时让学生帮助解决,顺理成章地“诱惑”学生以最佳状态主动进入“小学加减法”问题的活动中,并且所有例题、习题都是在“小明买文具”这一问题情境中呈现的,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了数学的价值。
蔺新萍老师则是拿着一张纸问学生“一张纸,你想怎么玩?”这一问让好动的孩子们好奇心满满的,就连我当时也在想“我要怎么玩?蔺老师到底想让学生怎么玩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这样具有“诱惑力”的设计让学生们热情盎然,自然地诱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所以当老师问:“想知道老师怎么玩的吗?”,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模仿老师的样子轻松地撕出了“轴对称图形”,没有人因为撕的“不对称”而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诱惑”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二、教师敢于放手,学生敢于自主。
刘秀珍老师在学生准确列出加法算式后大胆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学具尝试探索、感悟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学生自己动手用纸币、格子图、计数器等不同的学具都推导出了相同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整个探索过程当中刘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只是在学生汇报时适时引导,而在探索出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后,教师又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了小数减法,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刘老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时,自己找助手,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欲望和表现欲望。
蔺新萍老师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随意撕出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放手不仅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我们很多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这样去探索的,生怕学生探索不出来而耽误时间,干脆直接告诉学最终结果。这样不但剥夺了学生的思考、动手过程,也让教师很累。刘老师和蔺老师的“放手”效果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应该多放手,学生才有机会主动,才能增强主动的能力,这样教师也不会担心“放手”会 “放空”。
三、练习题的“分散”作用。
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有时候会有很多知识点,我们习惯让学生“坐好!”、“注意力集中!”然后一股脑儿地全讲给学生,讲完后再进行“题海”战术进行练习巩固。往往我们教师会抱怨自己累,学生笨,教师辛苦了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有时候甚至需要第二天重新上这一节课的内容。这次的两位老师却巧妙地利用了练习题分散了知识点,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刘秀珍老师的这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很有层次性,在前两个习题中除了巩固基本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第一个练习题中解决了“小数的末尾的0需要划掉。”这个知识点;在第二个练习题中解决了“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在被减数的末尾添0,使它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再进行计算。”这个知识点。这样设计练习题让课堂不再“臃肿”,让学生接受起来循序渐进,比较容易。
四、巧“小结”,大作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结”作用一直是举足轻重的,我们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完,我们都会及时地小结,整堂课结束还要做课堂小结,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脉络。刘老师的这堂课更让我体会到了小结的“巧”作用。她在学生利用不同的学具探究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时,把不同的学具探究过程直接小结呈现为:
元
角
分
块
条
格
个位
十分位
百分位 + 元
角
分
+ 块
条
格
+个位
十分位
百分位--------------------
-------------------
----
学生一目了然,比实物图更直观。让学生对三种探索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然后再统一为“相同的数位想加”把计算方法深深地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经久不忘。所以我们的小结,不但要“结”还要“巧结”。
五、课堂很有美感。
大多数人眼中的数学课堂是枯燥的,跟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是沾不上边的。但近几年的改革中数学课堂也不再那么死板,尤其蔺新萍老师巧妙的设计让轴对称图形有了艺术的美感,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欣赏了数学图形的美。在课堂的最后她把课堂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找了好多生活中的轴对称实物,并且配上了优美的音乐给大家欣赏,让大家享受数学课堂的美。也许这样的设计对整堂课数学知识的学习起不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样的设计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轻松,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喜欢数学课堂。
这次的执教课让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对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的个人教学素养、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需要我学习借鉴的,我一定会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在教育这条理想之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