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几点体会
浅谈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几点体会
2005-1-2 21:52:45 来源:济南市中大槐树辅读学校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能够使他们了解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和应用,对于轻度智力残疾的学生来说,能够掌握较多的操作和应用知识,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自食其力是会有一定帮助的。【关键字】: 弱智学生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正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项必备技能,各级各类学校都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智力存在缺陷的弱智孩子。而“弱智孩子要不要学电脑”现在还是许多家长、老师和一些社会人士争论的问题。
一、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有必要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综合实践课的组成部分之一,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将来参加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弱智学生而言,他们智力上存在障碍,学习能力上存在缺陷,学习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困难很大。但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对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一无所知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和有所发展的,更何况这些弱智学生。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能够使他们了解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和应用,对于轻度智力残疾的学生来说,能够掌握较多的操作和应用知识,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自食其力是会有一定帮助的。因此,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二、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况分析。弱智学生按智力水平和适应性行为障碍程度分为轻度智力残疾、中度智力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和极重度智力残疾四类。但是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情况要复杂的多。智力好的学生存在肢体上的缺陷,智力差的学生四肢健全而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存在困难,有的个别学生甚至对计算机动都不动一下。根据教学中的实际观察分析,我把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况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弱智学生的手部有无活动障碍可分为可操作型、不可操作型和操作有困难型三种类型。根据弱智学生的智力缺陷程度可分为可学习型、学习困难型和不可学习型三种类型。弱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存在许多不同的情况,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弱智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措施。
1、手部有活动障碍的弱智学生。这类学生多数是由于脑瘫,导致手部活动的障碍,手指僵硬,不灵活,手指的动作也不协调。他们在操作计算机鼠标时特别困难,我首先对他们使用的鼠标进行重新设置,降低鼠标的灵敏度,如减慢双击的速度。在学习时,手把手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能正确地操作,在大脑中建立起新动作的条件反射,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定式。对于那些只能用左手进行操作的弱智学生,则要把鼠标设置改成左手使用。
2、智力情况较好的弱智学生。这类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和应用。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自学能力。”
3、智力情况较差的弱智学生。这类学生由于智力障碍的原因,很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只是对感兴趣的游戏或画图、涂色类游戏乱点一气。无法进行真正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这类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多接触计算机,多和计算机玩,在玩中逐步培养兴趣。
三、弱智学生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内容。现在,信息技术教育有国家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试行)》为指导。但是,在教材使用上各个地方都不尽相同。弱智学生该使用那些信息技术教材,学习那些内容呢?根据本人近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要应该掌握如下内容:
1、认识计算机的外部设备。
2、认识Windows98。
3、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
4、Windows98的窗口和图标的基本操作。
5、简单的拼音输入法。
6、文件保存。
7、Windows自带的小游戏。
8、Windows画图。
9、涂色软件。
10、金山WPS文字处理软件。
11、金山电子幻灯。
12、金山画王。
13、上网浏览。
四、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关于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的论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我只谈谈本人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实践发现的对于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帮助的特殊的教学方法。
1、分解任务法。弱智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同时他们学习一个操作,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他们学起来会很困难。为此,我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讲解后马上动手进行训练,这样降低难度,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学习鼠标的操作一课时,我把课程分为鼠标的握法、移动和指向、单击、双击四个模块,分别学习。为降低难度,在学习单击操作时,先练习右手食指和中指在课桌上轮流敲击,然后练习只用食指敲击,最后再手握鼠标练习。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要进行巩固练习,最后利用“扫雷”的小游戏进行几个知识点的综合练习。在训练中注意个别提问和个别辅导,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2、同步分组教学,适时奖励法。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于弱智学生而言,他们的个体差异就更明显。对智力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弱智学生,实施同步分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组。针对每一个弱智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对程度高的学生设立较高的标准,而对程度差的学生,则降低标准要求,指导他们单项训练。比如:学习拼音输入法一课时,要求甲组学生,能够拼写出学校的名称,自己的名字,以及类似“我是××××学校的学生”、“我叫×××”、“我爱我的老师”、“我爱爸爸妈妈”等简单的句子。个别能力突出的学生鼓励他们拼写出能表达自己的一点想法的句子。比如有一个脑瘫的学生就曾经拼写出这样的句子:老师上课很辛苦,我们要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对乙组学生的要求是能拼写自己的名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拼写学校的名称。对丙组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比较正确的击键,认识回车键和空格键。在学习中强调不管是谁,只要能达到目标,只要有进步就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对于进步较大的同学,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后,给予可以在课堂剩余时间内玩益智游戏的奖励。用玩这个手段,达到促进练的目的,使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促进了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3、互帮互助学习法。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差别大,甲组学生掌握快,学的好;乙组学生学的较差,经常遇到困难;丙组学生一般掌握不了较复杂的操作,需要老师指导。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甲组学生帮助乙组的学生,通过互帮互助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金山画王的绘画一课时,老师讲解完绘画步骤后,学生开始练习,甲组学生很快就能够掌握绘画步骤,而乙组学生往往会在一两个步骤上忘记如何操作,这时,我就安排甲组学生去帮助乙组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乙组学生学会了绘画步骤,甲组学生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在同学们之间建立起团结友爱的气氛。
4、注意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弱智学生学习计算机,同样有和其他学科整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语文课《天安门广场》一课,老师制作了网络课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课件中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简单的适合弱智学生阅读的文字资料,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节课中,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完全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很高,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五、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上机操作过程的改革及优化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但是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弱智学生一个教学班只有10人到12人,但学生掌握知识慢,老师需要大量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如果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随心所欲地玩游戏,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针对以上情况,我在学生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机房大屏幕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中让掌握好的学生帮助掌握学习差的学生,能够掌握了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学生可以玩游戏。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积极性高,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另外,为使学生能在一节课时间内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每次上课,提前让学生打开计算机,在掌握了正确关机方法的情况下,下课后,由老师亲自关机
第二篇:如何提高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如何提高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007-03-07 16:06:07.0 田乃明 提供 访问量:2188人
【作者简介】:
孟昭平,济南市中大槐树辅读学校教师。1990年毕业于山东省昌乐特师。十几年来,兢兢业业奋斗在弱智教育的第一线。先后获得槐荫区优秀班主任和教学能手称号。多次在市特教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市特教电化教育实验成果一等奖,撰写的论文曾发表于《中国体育报》、《南京特师学报》等报刊上。负责设计制作的《中大特教网》学校教育网站获济南市教育网站评比二等奖,制作的课件多次获得省市一二等奖。此文在2006年优秀电教论文评比中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摘要】:
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往往都很有兴趣,上课前早早就来到微机室等待老师上课,上课后听讲也很认真,无论是桌面、窗口等名词,还是开机、关机、鼠标操作等基本操作都掌握得很快。初学都很有兴趣,但是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后,随着对计算机神秘感的消失,和基本知识技能和操作的复杂,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下降,学习的效率在降低。他们是爱上信息技术课,但是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浏览,或者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对一些稍复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弱智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呢? 【关键词】:
弱智学生 兴趣 信息技术 【正文】:
弱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往往都很有兴趣,上课前早早就来到微机室等待老师上课,上课后听讲也很认真,无论是桌面、窗口等名词,还是开机、关机、鼠标操作等基本操作都掌握得很快。初学都很有兴趣,但是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后,随着对计算机神秘感的消失,和基本知识技能和操作的复杂,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下降,学习的效率在降低。他们是爱上信息技术课,但是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浏览,或者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对一些稍复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弱智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以与学生有密切关系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弱智学生由于智力水平所限,对于复杂的操作难以掌握,学习中容易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这种情况下,我尝试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借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金山画王的图片处理时,如果按照原先的设计,操作步骤多而且使用工具多,学生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是比较难的,学着学者就失去了兴趣。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带来自己的照片,经过扫描处理存储在学生自己使用的计算机中,在学习图片处理时,让学生调入自己的照片学习处理。这样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中看到自己的照片感到十分新奇,对把自己的照片处理成漂亮的图片这项学习十分感兴趣,同时在图片的处理时,也有想把自己的照片处理的漂亮的愿望,学习中就会有动力。
二、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课堂教学。
弱智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自控能力较差,在学习中经常不听老师讲课,也不按照老师教授的内容练习,而是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有一个叫吕睿智的男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非常喜欢画画,他画的也不错。但是他学习信息技术的成绩却不好,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练习中总是趁老师不注意,打开Windows画图开始画画。有时画得高兴了还叫老师看看,全然忘了自己没有练习老师布置的内容。为了保持他学习的兴趣,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单独给他上画图课。并且结合实际情况给他布置不同的练习内容。学校举行花灯展了,我就要求他画一盏花灯;三八节到了,既要他画一幅妈妈的画;六一儿童节到了,就要他画几个跳舞的小朋友。由于有兴趣,他每次都画得很认真,渐渐的他的操作水平越来越熟练,在学习其他的知识和操作时,明显掌握的比原来快了。
三、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弱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智力的缺陷、抽象思维能力的落后、注意力的难以集中,使得他们很难较长时间专注于一项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课中生动、形象、鲜明的视频图片资源,能调动弱智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使得他们注意力集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金山幻灯时,教给学生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片,为图片设置动画和声音,使学生在学习中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通过游戏抓住学生。
部分中重度弱智学生,接受能力低,操作水平差,比较复杂的知识和操作对于他们来说是根本无法掌握的。在课堂上他们经常茫然不知所措,根本无法融入课堂教学中。经过观察我发现,他们大部分都喜欢游戏,那么就让游戏来抓住他们吧。我根据他们的能力和智力水平,给他们找了一些简单的适合他们玩的Flash小游戏,在上课时,其他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与操作,我就安排他们玩游戏。这样安排既照顾了他们的能力水平,又通过游戏抓住了他们。
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弱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形象直观思维能力喜爱能够对较好。他们的思维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金山幻灯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老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疾驰的漂亮的汽车、有惟妙惟肖的声音效果。学生看后,都感到十分的惊奇,瞪大了眼睛看。当老师说:“这些作品是在金山幻灯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老师做的更好。” 学生个个都流露出迫不及待地表情。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自由操作,培养兴趣,挖掘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学科,这门课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弱智学生虽然在智力上存在缺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挖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老师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灵都是一页白纸,他们大脑中的一些想法,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出的,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想法设法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常常会给孩子们自由创作的时间,看看他们能够创作出什么样的东西。在教“画图”时,我有时会给孩子一节课时间,让他们自由去画,想画什么画什么,结果,孩子们都画的很好,虽然有的画很幼稚甚至不成样子,但这是他们自己头脑中的自己创想象出来的东西。这样的自由操作课,学生非常有兴趣,课堂效果很好。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中面对一群弱智学生,要肯学习,多钻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弱智学生能尽可能的学习一些知识,为以后他们走上社会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第三篇:弱智学生器乐教学研究
弱智学生器乐教学研究
从2011年9月份开始,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在全校的弱智学生里面,筛选出十几名学生,组成了一个新的班级——音乐实验班,开始了对弱智学生器乐教学方面的教学研究,至今两年多了,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实验的第一阶段接近尾声。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校成立了智障人电声乐队,并在一些小型文艺活动和观摩活动中崭露头角,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和肯定。在此,我们把两年来的研究工作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为第二阶段的实验工作打下基础。
一、课题的来源和背景
2011年开春,我在网上看见辽宁日报关于大连“幽兰咖啡厅”的报道,写的是在大连的中山区,有一家智障人开的咖啡厅,特奥会冠军苏放担任经理,营业八个多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篇报道随后由我们学校领导组织所有的老师学习,在老师们心中引起强烈反响。由此我们开始了一轮关于弱智学生未来就业的讨论,学校也有计划地相继开设了擦皮鞋、烹饪、刷车等方面的职业教育课程,作为音乐教师,我从本专业的长处和特点出发,做了一系列的规划设想,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探索,最终形成了一篇内容详实的可操作性报告,经过讨论,同意付诸实施。
二、准备阶段的工作
2011年4月,我开始利用课余或者休息的时间,在弱智学生中间开始摸底教学,历时两个多月,根据平时上课的观察以及班主任老师的推荐,最终确定了十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他们的特点是,智力相对好一些,对乐器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而从普通小学转来的一两名学困生,在我看来已经是难得的人才了。正式开始实验的时间是秋季开学,这时候又出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对于我单独编班的请求,受到很多老师和领导的质疑,到底是单独编班还是小组授课,我们集中了所有的一线教师,经过充分的论证,认为还是单独编班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管理,而且有助于人员的合理搭配。两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学校为音乐实验班配备了最优秀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这个班级现在除了在音乐上的特色以外,语文的教学上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采用的课本是普通学校的语文教材,已经进行到二年级上册了。
三、实施阶段的工作
1、乐器启蒙训练
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他们共同的缺点就是家庭启蒙教育严重缺失,比如从普通小学转来的学生,到我校之前几乎都是被放任的状态,他们的音乐基础几乎为零,针对这种实际情况,结合我自身的长处,我确定第一个学期所有的学生全部学习竹笛。学习这门乐器至少有三个优势:第一,它属于正规乐器,学习的意义及用途超过葫芦丝、口琴、竖笛等小乐器;第二,它属于民族乐器,容易被接受;第三,价格低廉,不会造成什么经济负担,首批使用的笛子全都是我个人买的,这样实验更容易得到家长的支持。正式教学开始了,根据以往多年的竹笛教学经验,我在基本功方面用了相当的功夫。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基础训练对于演奏乐器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弱智学生更不能
马虎。第一件事,是训练放松,主要是手臂放松,这是学习任何乐器都要做好的,讲解完要领后,我就带学生进行放松练习。智力好一点的学生,一节课下来,基本上就做到位了,让他巩固多练就可以了,有三四个学生怎么也松不下来,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人出生以来,都是用力习惯了,现在叫他不用力,反而很困难,弱智学生这样,正常人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为了突破这一关,我查阅资料,把幼儿钢琴教程里的放松操都拿过来用,这样几天下来,学生基本上可以进入状态了。接下来是呼吸的训练,吹笛子用到腹式呼吸,它的原理是通过小腹及腰部一周的扩张,使横膈膜下降,让肺叶充分扩张,久而久之,肺活量会明显加大,充分保证吹管乐器的用气。跟学生讲理论显然是没有用的,我采用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方法,每个学生仰卧床上,小腹压上一块砖头,吸气的时候砖头被向上托起,呼气的时候缓缓下降,进一步练习快吸慢呼,熟练以后坐起来或者站立,还能保证这个状态就算练成了,这个步骤最容易犯的错误一是挺胸二是耸肩,如果出现上述两个毛病,吹奏乐器会导致头痛乃至眩晕,我在业余的培训班里经常会看见有的孩子吹了一年多笛子还不会腹式呼吸的,在我这里,绝不允许出现这个情况。放松和气息训练大约经历了近两个星期,学生全部掌握正确方法。作为一名实验教师,我同时要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有许多老师这时候对这个实验是持怀疑态度的,外行的人看我成天带学生练习举臂放松,躺在床上鼓肚子,都投以惊讶的眼光,我知道有的人一定会觉得我在耍怪。实际上真正内行的人才懂得,这些基本功练习教不扎实,以后的麻烦就大了,会导致学习半途而废的。第三个星期,学生才正式拿到笛子,首先是演奏姿势的讲解和操作,熟练以后,开始讲解口型和第一个指法,也就是发音练习,一个“1”的发音,为了练好口型,这个音我足足带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紧接着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学习了“2”“3”这两个音及相关的练习曲,总共用时一个月,让学生们在笛子上入了门。国庆节长假回来以后,我首先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结果只有少半的学生能吹得熟练一些,多半的学生家长是放任或者反对孩子在家练习。这种情况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们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早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都有明显的缺欠,这就是家庭的原因导致的,所以不光是文化的学习指望不上家长的协助,艺术教育方面也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可以作为特教工作者,没有理由计较这些,只能尽量抓紧在校的学习时间,让这些孩子早出成绩,反过来去感动家长,让家长信任我们老师的一番苦心。其后的三个月,我从许多笛子教材里选择一些内容,编写成循序渐进的练习曲,让学生在不感觉非常吃力的情况下,逐渐地提高,到学期末,已经能熟练地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我和你》等一些歌曲,在学校组织的元旦联欢活动中登台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至此,第一阶段的教学实验初步完成。
2、组建训练弱智学生乐队(1)物质上的准备
经过一个学期的笛子训练,所有的学生在音乐方面算是有了启蒙教育,按照计划,接下来就是按照他们的能力和兴趣,分别让他们学习几种乐器,最
终组成一支小型的乐队。在乐器的选择上,我用了好长时间去研究尝试,我个人比较擅长键盘乐器和木管乐器,铜管和弦乐器是我的缺陷。为了达到最恰当的编配效果,我在寒假里借来了二胡、小提琴等乐器,逐个了解它们的性能,结合弱智学生的特点,最终确定了以电子琴为主,加进萨克斯、小号、竹笛,用电子琴代替低音和弓弦乐器,再辅助以现代的音响设备,就是一只简单完整的电声交响乐队。这个时候我又面临着新的困难,学校只有一台旧电子琴、一支老掉牙的萨克斯管和一套酒店赠送的架子鼓,而我们有十几名学生,要武装一支乐队就需要一定的资金,学校的教育经费又是固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家庭。这时候,我跟学校领导一起想办法,首先,我上网做了收购广告,先后在附近收购了两台雅马哈电子琴,不久从关系学校借了两支报废的小号,简单地修理一下投入使用,又动员了两个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长分别给孩子买了萨克斯管,休息日我自己去收了一些旧音响收拾一下就成了我们的排练工具,这样就暂时解决了教学需要。转过年,学校从紧张的经费里抽出一点钱购置了一台新琴,两年后地方残联得知我们的情形后赠送了一台高档的雅马哈电子琴,条件越来越好,我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
(2)学生乐队的训练
学生乐队成立以后,我开始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我每周有十节课,每天两节,学生分成四个教室:萨克斯小号在一起共五名学生,竹笛学生三名,电子琴手三名,架子鼓手一名,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最大限度的收获,必须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方式学校人手紧,不能给我格外配辅导老师,所以我的音乐课必须采用复式教学模式。我每一天重点给一个小组授课,其它的自己练习,每个小组都有负责纪律的组长,每隔两天大家都互相比赛,交流学习体会,大家选出练习最认真的同学,老师公开表扬。这几个小组中,笛子组因为有原先的基础,所以学习效果最好,一个学期以后我就开始教授双吐、颤音等技巧,教学用的时间也不需要太多,重点是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电子琴组是一个重点,因为我们这种编配的乐队,电子琴要代替贝斯、吉他、弦乐等乐器,好多东西都要电子琴来表现,而在所有乐器中,键盘乐器又最复杂,学习进度也最缓慢。起初我安排了两名学生,是我们这个班级成立两个月以后从普通学校转过来的学困生,智力和精神面貌都比我们班原有的学生好。本学期根据家长的要求又吸收了一名笛子组的学生兼学电子琴,这样就有了三名小琴手了,从乐队配器的角度看,这是最起码的数量,每个学生都不能掉队。教学中我同样非常注重基础训练,首先是放松,进而使手型、触键,等基本练习,比较难一些的是断奏和连奏的交替练习,这是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材的安排上,我采用了《儿童电子琴大教本》《拜尔钢琴教程》等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既能体会电子琴的特点,又有钢琴弹奏的基础,在乐队配合上,双手同时弹奏时必须的,弹奏钢琴教材不光能让他们的左右手协调发展,还为以后进一步真正学习钢琴打下基础。现代的电子琴都有键盘左右分割的功能,三台电子琴都用好了就能起到六台琴的效果,音乐表现力会大大增强。萨克斯和小号我分在一组,因为它们的音色相似,算是管乐组,共五名学生,其中有两名是一年以后从小学转来的,这之
前没有吹小号的,原因一是我本人不擅长,另一个是有一些顾虑,因为耗气量太大,怕学生出现不适,这个两个学生转来的时候,我刚好从关系学校借了两支报废小号,在琢磨积累点吹奏和维修保养的经验,刚好他们来了,随手拿起来一吹,都能轻易吹响,这才使我决定加进小号声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用小号的教程,二是跟萨克斯一起,吸取笛子教学的经验,编写了一份循序渐进的练习曲,优点是难度梯次进行、使用性强、快速提高并融合到乐队中。架子鼓手我安排了一名学生,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门乐器,非常陌生,我本人也是现教现学。上课时,我请来了本地最著名的架子鼓教师,亲自讲解示范。老师的精彩示范,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很快就入了门,几次课以后,我就能按照教程慢慢引领着照鼓谱打下去了。
(3)参与各种活动 实验教学开展两年了,上课时主要以各自的基础练习为主,遇到活动或者汇演的时候,则按照演出任务,制定配器计划,认真排练。2011年学校元旦联欢活动中,实验班的同学分组上台展示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表演了电子琴独奏、萨克斯二重奏、笛子齐奏,虽然水平很低,曲目简单,仍然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好评,热烈的掌声让我们班的学生学习劲头更足了。2012年“六一”期间,乐队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节,表演了合奏《我和你》,学校建校以来首次首次在艺术节中有了器乐类节目。2013年5月,受地方网站东一网的邀请参加了母亲节庆祝活动,学生表演了陶笛合奏《我和你》,笛子齐奏《妈妈的吻》,萨克斯二重奏《雪绒花》,电子琴钢琴奏法《小星星》,东一网做了全程报道。6月末受社区邀请,一起登台演出,乐队排练了《开场曲》、结尾合奏《同一首歌》,为校长的独唱做了伴奏等。我们的器乐教学逐渐得到媒体的关注,2013年3月,东港电视台两次采访我们的器乐教学实况,7月份央视网用《一个老师的特殊教育梦》给予了报道,10月份《丹东日报》教育专版在首版多半个版面,刊登了我们上课的照片。社会的关心给了学生们巨大的精神鼓舞,当记者询问我们的学生将来的目标是什么,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上星光大道,找老毕。”
(3)周边环境的完善
为了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乐器,在训练学生乐队的同时,我发动了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自己出钱购置乐器,成立了教师乐队,从而在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大型的活动中,师生合在一起,声势浩大,能取得一种类似交响乐团的效果,因为有老师的带动,学生在演出中能够感到放松和自信,教师乐队的建立对我的乐器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器的乐趣,为学生乐队培养后备人选,2013年起,我在学校所有的弱智班级推广六孔陶笛,这是一种新兴的陶制乐器,发音清脆明亮,价格便宜而又方便携带,演奏上又比葫芦丝、口琴、竖笛等这些小乐器方便,表现力很强,演出效果好,非常适合弱智学生使用。
四、家长眼中的器乐教学实验
跟所有的教学活动一样,我们非常注重跟家长的练习,家长的支持与否是我们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起初,有的家长对我们的实验非常冷漠,甚至
持怀疑态度,随着实验的深入,在成绩面前,态度都在逐渐改变,有条件的给孩子买了崭新的乐器。利用家长到校接送孩子的机会,我们分别跟他们交流,了解家长的要求和希望,并把我们的打算告诉他们。2013年寒假,我把所有的资料整理成文字和视频形式,让孩子带回家。有的家长给我们回了信,有一位家长跟我说:“你在报告里写道的,也正是我们做家长想说的,你都替我们说出来了。”曾经有一个时期,学生进步特别地慢,远远没有达到我之前的设想,这时候心里非常烦躁,甚至怀疑这个实验搞得对不对。这时候有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老师你别着急,孩子有轻微脑瘫,萨克斯能吹出歌来,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们很满意。”家长的肯定和鼓励给了我巨大的动力,让我能及时反省,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和方法。
五、未来的设想
对弱智学生进行乐器教学实验,我是带着明确的目的的,那就是他们将来的就业问题。在特殊教育学校,弱智学生的未来就业比聋生困难的多,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能力上的差异。随着弱智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县级的特殊教育学校都有变成弱智学校的倾向,那么弱智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就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了我们特教工作者的面前,为他们设计条出路,是我们每个特教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只能从自己的角度为他们做一些设想。大连的幽兰咖啡厅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智障人就业典范,由此而得到启发,我在本校率先创建音乐特长班,接近两年多时间,学生乐队已经有了雏形,但离我真正的教学目标还相去甚远,教学方面,至少要加紧训练二到五年,他们才真正能形成一技之长,这个过程枯燥而艰苦,但必须吃得一番苦,才会得到收获果实的甘甜。未来的出路,我为学生做如下设计:首先,是开一家我们自己的咖啡厅,吸取大连人的成功经验,加进我们自己的特色。咖啡厅不光需要端茶送水的服务员,更需要登台演出的演员,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比大连那边做得更方便了,音乐实验班的所有学生就可以找到位置了,这一个项目我们就可以安排二三十学生就业。同时,我们可以开一家陶笛商店,陶笛作为一种新兴的民族乐器,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许多工厂的不断研究、开发、改进技术,目前已经在全世界处于领先的地位。陶笛考级也于2013年正式开始,这标志着它已经跻身于正规乐器的行列。北方的陶笛市场还处于没有开发的状态,这里的潜力是巨大的。此外,我们还可以兼营竹笛葫芦丝之类的乐器,需要一些营业员、送货取货的业务员。陶笛商店如果能得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一个非常光明的项目,陶笛进中小学课堂是迟早的事情,只要能把批发中小学这一条路搞好,就足以安排几十名学生就业,并且这绝对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陶笛的市场非常广阔,因为它适合所有人学习,这个项目可以一直做到老。除了上述创办两个实体以外,音乐特长生还可以广泛参与社会演出活动,如跟庆典公司合作进行有偿演出等,增加就业机会。
六、一点经验
1、一切行为要符合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环境实际、符合财物力实际。做这项工作可能会受到好多条件的制约,尤其是贫困地区,需要操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多方位、多渠道解决问题。
2、特殊孩子的教学非常艰苦,不可一蹴而就,要有长期努力的准备,任何的幻想和过分的期待都可能变成挫折和打击,从而让教师失去信心。
3、乐队的训练要以表现为主,技巧为辅,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六一儿童节政府的副市长来学校看望学生,当时正在上课,学生在我的伴奏下吹奏《妈妈的吻》,虽然曲调简单,但是学生太熟练了,感情又非常投入,结果把领导感动得热泪盈眶。
4、乐队要因人设位,不可能实现科学配器。要根据每个声部的演奏能力而编配声部。学生的演奏能力有限,每个声部的长度要合适,避免过度疲劳,各种乐器在演奏中最好交替进行,同时演奏的段落尽量缩短。曲目的选择上,音高幅度不要太大,让学生最好能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中完成。
第四篇: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体会
二十一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全新社会,也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这就必然向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学又是一门有难度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位从事教学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过去的课堂教学是由老师教学生学(被动接受),后来发展为我要学——我会学——自主学——互相交流学,这也是教学的必然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模式也由学生的指名、轮流转化为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课堂教学更民主化,学生有了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它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我认为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时候用,讨论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绝不能留于形式,以防止教学出现“浮躁与虚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结果却为低效”等现象。教学工作也是脚踏实地、不断革新的艰辛尝试与实践,绝不能使“有效教学”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妆品。
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让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每一位同行树立良好的形象,用爱心和睿智去谱写自己的教育人生。
虽然很早以前就参加过课标、教材的培训,但是以前在很多时候只是走走形式,自身并没有真正走进研究与探索中去。现在我校要在开学初对所有的教师要进行专业的测试,我发现我对新课标认识还很肤浅,一次次的自己研究,面对新的体制我在理解新课标时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不得不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新课标,从而也有了更新的体会。
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实”“活”的特点。新主要表现在选材新、结构新;实主要表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强调实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表现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提供范例。这样既拉近了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信息技术本身的个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更贴近了。
使学生愿学乐学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新教材体现“新” “实”“活”三个特点,在此,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新”“实”“活”三个特点,在此,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尤其是在课堂上,如何使一节课鲜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曾尝试这样做:在阅读教学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在探索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情景创设的形式力求活泼生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好是能够在共同的学习探索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实践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感情体验的过程。老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所谓的教学秩序而剥夺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权利,而是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体验是个体生命独有的心理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允许有差异,不要把专家的实践操作体验强加给学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讲对操作的了解,对结果的理解,对不同问题的见解。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忘我的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乐感,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也使得教师的讲课更富有激情与活力。
努力做到上课使人喜闻乐见,下课使人回味无穷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体会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体会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黄慧敏
今天,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科知识的学习带来了动力和契机,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教学进行整合,即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以信息带动教育现代化,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载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与研究内容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1、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整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是开放的、多元的,且具有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我利用信息资源的这些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研究性学习中来。师生共同享受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有取舍地引入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丰富和充实课题研究内容,这样教师的知识面更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材也真正地“活”起来。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结构特点是多层次的、网状的,是跨学科,是综合的。若学生长期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则为其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保证和可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更广,知识结构会更合理,更有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利用建构原理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丰富研究性学习内容,使研究形式具有更强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另外,由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形式和过程更教开放、交互和自主,这样的研究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更多,使他们自由地荡漾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实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在研究中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一新型的模式中,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从一个被动“听讲、反复练习、死记硬背”的接受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研究者”和“体验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而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可提高课题研究效率。
例如:研究“摩擦生热”时,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制图等方面的知识,用计算机制出了“汽车散热装置”模型示意图,生动、形象、直观,附有研究原理说明并征求意见。在校园网上展示深受教师和学生赞赏,一天点机高达332次,一周内提出修改意见一周争求意见达211个。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互质疑,这组学生设计的引导使其他学生开阔了思路,促进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展示、交流、探讨。
2、在整合中有效地创造情景突破难点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呈现一些需要观察、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内容,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是必然的。可是如果都是这样做,不仅会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并且所用时间短。
“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网络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又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是提出问题,要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并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首先要了解社会,观察事物,知道涉及此问题的研究方法,所需知识,研究的价值等情况。
我针对研究性学习中的难点,运用网络技术,搜集、制作多种教学课件。
例如:“观察”一课,我利用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近年来国内高中学生关注的创新设计、空气污染、土壤碱化,以及我自己研究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时间控制、小区丢失自行车等情况分析。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或采用一段内容及材料等,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不同之处,从中可以找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确定研究问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怎样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等,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以适当的指导。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问题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精心设计制作对学生来说较熟悉新颖的短片,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究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希望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从事研究和创作。然而,学生阅历潜、生活空间有限,许多现象、实物无法观察到,再加上他们对周围的很多事物缺少留心观察,对生活中很多东西就体会不到其探究的价值,以致于提不出问题来。使用信息技术能恰当地进行整合,并以信息系统中的语言、行为、画面、情感协同作用于教学中,可以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外部情境,能够很好地突破难点。凤简河的污染进行调查,为学生设计制作了短篇和课件,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每一部分学生都看得一清二楚,使得更好的突破难点。
3、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生都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图书,不是每个学校的阅览室都对学生开放,现实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问题、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指导,需要更多的指导教师,这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也有力不从心的表现,如一是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教师进行指导时对问题的分析欠全面,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并且指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已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处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教师将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如特长、邮箱地址等)指导教师可校内、外校或专家。设置一个校外平台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平台上对你的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会。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不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及时交流。学生亲手处理与研究问题相匹配的相关信息,在网上发表个人研究、制作的课件,并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切磋,学生们在相互浏览各自的成果后,做出客观的点评,及时反馈于学生本人或教师,最后教师汇总、点评或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以往在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向他人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
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网络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上交流和在线帮助。学生自主地建立研究性学习网站,为师生交流讨论提供一个完善的平台,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学生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形式讨论交流,还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网络技术,按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想法和解答或提出疑问,帮助实现更好的作品。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做到让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4、整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学习中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能很自然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探究的中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地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迁移到其它领域。
在课堂整合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是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更要的一环。
教学中,教师、材料、资源与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而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必然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最优化,那么,信息技术就必然与研究性学习过程、内容、方法、形式、成果和评价等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也即优化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调控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 探究、主动创新,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作学习、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因此,整个探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和不断调控的过程。
5、及时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给与评价和肯定,可随时要求学生把问题及时的反指导教师,及时进行快速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的反应性。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并随时进行评价,取长补短。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信息技术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微型研究”,作者:河南信阳市第九中学 孔伟 《中学化学教学》2003年第8期。
2、“信息教育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究”,作者:大团振初级中学 瞿伟清《南 汇教育》2003第3期。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总第12期)。
5、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6、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
7、谢树平《研究性课程的构建》 《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