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佛与清华(本站推荐)
通往美国名校的捷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详介Diablo Valley College)
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有关对其好坏的争论自古便喋喋不休。作为过来之人,我了解绝大多数学子的心情和所承受的压力。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不仅是拿自己的前途在做赌注,更是满载了家人和社会的期待。作为一个即将transfer到4-year university的学生,我庆幸当初自己所选的道路,并且真诚的向大家推荐它。
首先,我简介一下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 The 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s is the larges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ation.It is comprised of 72 districts, 110 colleges and enrolls more than 2.9 million students.其实对于美国人来说,社区学院是给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去上的,因为他们在这里上学几乎免费。社区学院的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只读2年,之后获得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另外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transfer student,当你修足一定学分并且符合major requirement之后,便可转入加州大学系统之内或者之外的4年制大学;加州大学系统明文规定优先录社区学院的学生,并且许多学院与大学有直接挂钩的协议,只要符合一个最低条件,转学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对于广大国际学生来说,转学当然是最普遍的;这也导致了社区大学里各国的群生荟萃,并且国际生源也是社区学院最优质的。
为了使大家正视社区学院,避免轻信网上那些自己没有经历过却带着个人色彩批判社区学院的评论,我将以我本人以及现在所在的Diablo Valley College(DVC)为例,详述一些社区学院的基本事项。
我是2009年spring去的DVC,当时是高考只考上了国内的大专,读了2年,考过托福,便来到了DVC。我用1年半时间读完了正常需要2年读完的课程,目前GPA4.0.同时我还创建了一个社团,参加过学生会,志愿者,社团委员会等各种课外活动。我目前申请了UC Berkeley, UC Davis, UCLA, UC San Diego, UC Irvine和UC Santa Barbara六所学校。Offer将于今年5月份前收到。
下面我将按重点分题讨论:
1.申请:申请DVC要求比大学低很多,你只需要高中毕业或者年满18周岁,托福61分或者雅思5分。如果语言成绩不够还可以先就读学校对面的语言学校(IEC).2.费用:这里是按照学分收取学费,一个学分是$215,最少要60个学分才能transfer.加上平时书本,食宿,生活等费用,1年所有费用大概需要$19,580.相对于四年制大学来说,几乎便宜了一半以上,其中学费部分便宜了近2/3。
3.生活:学校对面就有公寓,当然也可以申请的时候让学校帮你安排homestay。学校附近超市,餐馆,大型百货,健身房等应有尽有。虽然所处的Pleasant Hill是一个小镇,但是基
本设施齐全。关键是气候和环境很好,四季如春,居民也很友善和礼貌,是一个生活的好地方。
4.学校概况:撇去美国学生不谈。这里最多的是韩国学生;日本,印尼,香港和台湾的学生也不少,但中国大陆学生来这里的并不太多,去年来了80多个新生,主要是因为现在DVC在中国知名度还不够高,但它却是加州湾区首屈一指的社区学院。学校面积不大,但是规划不错,地方都不难找,还有中国餐馆。学校有各种社团100个左右,平时也会搞一些活动,还是蛮热闹的。
5.学习:虽然DVC是community college,但是学校里不乏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许多教师都是兼职在UC系统里的,更有来自Harvar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Berkeley这些牛校。所学课程就是大学头2年的基础教育,选择面很广,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设计。学校有环境良好的图书馆,机房等,也有免费的tutor,多数老师和同学都很热心。而且好在如果你想学习,别人不会来打扰你,在美国学习,靠自己!
6.转学:其实不是我吹嘘,转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认真学习的同学,有可能进顶级名校,例如Berkeley, UCLA这种;松懈一些的,也能进UCD, UCSB, UCI这样前50的学校,那种混的,也有UCM, UCR, UCSC这些边缘UC或者CSU保底。总之一句话,转学不难。DVC每年99%的学生都能转去大学,也是所有学校里转去Berkeley学生最多的一个。光08年该校转去UC的学生总共有608人,其中有237个去了UC Berkeley;转去CSU的也有1252人。
对于给后辈们的建议,我提3条,一是早点确定好自己所要学的专业,这样好尽快设计好课程;二是,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美国大学看重课外活动,到时候转学申请的时候要填,不要到时候头脑一片空白;三是,多交朋友,多打听,美国灵活性很大,同样的课,不同的老师和教材,难易不一,规则迥异,其中的猫腻就不言而喻了。
下面,我总结一下社区大学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
1.便宜:头两年一共可以给你节省大概4万美圆的开支
2.入学门槛低:特别适合一些英语基础比较差或者没有时间准备英语的学生,而且社区学院GPA只用于转学,不会带入以后的大学,进入大学后等于一切重来。
3.转入名校几率大:这里有不少学生是冲着Berkeley, UCLA这样的名校而来,而在Community College,进入这些名校的概率大许多。而且大学也会青睐优秀的社区学院,这也是DVC去Berkeley学生最多的原因之一。
缺点:
1.选课比较困难:由于财政问题,社区学院课程开设不如那些富饶的私校多,热门的课紧
俏,所以这也是劝大家尽早计划好专业,早点做安排的原因
2.社会层次:学习的环境很重要,美国学生虽然不会打扰你,但是也不会给你带去学习的动力,这里的美国学生多数是低层社会且不爱学习的。但是亚洲学生大多是来转学的,其间不乏精英。
3.社会压力:相信许多在社区学院或者打算去的同学都难以启齿告诉别人自己所在的学校,因为中国对社区学院有太多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但是,要知道,如果别人都知道这个是好东西,那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也就不会再是一条捷径了。所以,忍受2年,你将终生受益。
最后,我劝告大家如果想来社区学院要抓紧,以后知道的人会越来越多,那转学优势也会不复存在。另外,不要轻信身边和网络上的一些对社区学院的抨击,那是一家之词,凡是那些说社区学院不好的多数都是没有来过社区学院的。我写这帖,一是作为社会回报,感谢那些曾经帮我树立去社区学院信心的朋友;二是想多结交一些朋友,我spring 2009还将在DVC读一个学期,我和我在DVC的朋友可以提供申请学校,接机,咨询等服务。另外,DVC中国学生也是逐年递增,我们很快也会有自己的中国社团了。
如果有事可以在这里留言或者加我QQ42396741或者MSN: njsuxiao@hotmail.com,请注明太傻,谢谢!
哈佛商学院2003年正式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运动,目标是募集5亿美元。根据2006年2月6日公布的数据,募捐成果大大超过了原来的目标,达到6亿美元。这是世界商学院中所募集到的最大的金额。
哈佛有钱,这并不是什么新闻。若仅凭一个钱字,也不值得我们在这里费笔墨。但是,这笔钱背后的理念,却值得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改革中深思。
我一直批评北大、清华这种名校展开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这并不是因为操办者口口声声要模仿美国模式,而是他们在模仿时偷工减料,放弃最关键的环节,学最皮毛的东西。像哈佛、耶鲁这种世界一流大学,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人家是私立,是自己在市场中竞争出来的,我们则是在吃皇粮,而且越是学人家,就皇粮吃得越多。再看美国顶尖的大学,基本全是私立。其中绝无仅有的几所州立大学,如密歇根大学等等,也越来越依靠民间的财源而非州政府的经费。乃至有人说现在的名牌州立大学也开始私立化。
那么,一流的私立大学怎么经营?人家不是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要知道,这些私立大学学费虽然高得吓人,奖学金也高得出奇,特别是对穷孩子,不仅免掉学费,而且给生活费,花钱请人家来读书。美国精英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绝不能让经济条件挡住堵住他们的路。这样的理念,不仅是在这些名牌大学,就是在一些私立的“贵族”高中、小学,也得到贯彻。所以,如果你把一个名校收的学费和给出去的奖学金相抵,学校就剩不下几个钱了。要单靠学费,我敢说美国所有的名牌大学都会迅速破产。
不领皇粮,又不靠学费,学校靠什么吃饭?靠捐助!名校都有一笔巨额的捐赠基金,这是学校实力的基础。那么谁来捐呢?过去的毕业生,即校友,便是一大主力。为什么校友们会这么慷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校友们事业成功,挣了大钱,有实力捐款。第二,这些校友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对校园流连忘返,对学校感恩戴德,以后成功,就像孝敬父母一样孝敬自己的学校。
按这个逻辑一看,你就明白美国的一流大学彼此在竞争什么了。他们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不是教育硬件的竞争。他们要比的是:谁培养的毕业生日后更成功?谁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印迹、奠定了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你到各名校看看就知道,学校对学生,就像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备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能没有出息吗?人家有出息后,能不回来“孝敬”学校吗?
商学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生学院和研究院,是职业学院,还属于比较依靠学费收入的。而且,美国学生毕业后最认同的是自己读本科的大学,那是唯一的母校、自己受教育的“老家”。日后的职业学院,和自己的关系一般淡得多。可是这次募捐,商学院22000多校友,即1/3的硕士班前毕业生慷慨解囊。人家要不是在这里度过了一生难忘的时刻,对母校充满感激,能这么掏钱吗?
再看看别人这6亿美元到手后会怎么花:
11400万将花在学生的奖学金上,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10020万花在雇用教授上,也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12530万用于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超过12000万的目标;12750万用于全球性研究和国际交流,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校园整修募集了8570万,超出8000万的目标。另有6000多万的机动基金。给学生的奖学金,占了总金额的将近1/5。
按我们一般的看法,所谓私立学校,就是从学生身上赚钱。错了。人家一流的私立学校,是向学生身上投资!一个一流大学,就是一个超级的人才投资组织,能够通过这种投资,把一个一文不名的人造就成百万富翁。所以,当你看到美国各大名校争夺优异的穷学生时,就不会奇怪了。
北大、清华这些中国的一流大学怎么样呢?它们的钱是国家给的,是纳税人让他们用来培养学生的。我们能否查查他们的账,看看他们是否把1/5,或者哪怕是1/10的经费通过奖学金的形式分到学生手里?我们大学之间的竞争,是否体现在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上?
我们的大学,拿到钱常常用来盖大楼。也不算算一栋大楼是多少学子的奖学金。学校算得很明白:学生来来去去,最终不是学校的资产。大楼是要永远留在那里的。更有甚者,是对学生乱收费。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觉得自己被剥了一层
皮。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成功后会回来孝敬学校吗?而看看人家,各个名校,永远把学生看作自己最宝贵的资产。也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
第二篇:大学必读书单-哈佛清华推荐
文学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遥远的救世主,三体
史学类:明朝那些事儿
哲学类:苏菲的世界,阿特拉斯耸耸肩 政治类:洞穴奇案,逃避自由
经济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我看电商 管理学:把时间当做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金字塔原理
营销学:史玉柱自述,超高价营销,太傻十日谈
香港中文大学推荐书单: 1 《一百分妈妈》 马以工 2 《一路走来一路读 》 林达 3 《二胡》 陈若曦 4 《人在欧洲》 龙应台《三十五年的新闻追踪: 一个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 吉田实著; 王武云、朱新建译《小王子》 圣·修伯理《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Jonathan D.Spence《大学之理念》 金耀基《大学道上:教育理想与实践的反思》郭少棠《文华集》 林太乙《少年凯歌(龙血树)》 陈凯歌 15 《中国大历史》(China—A Macro History)黄仁宇《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17 《中国美术史百题》 谭天《分成两半的子爵》(II Visconte Dimezzato)卡尔维诺 19 《未来城》(A Scientist in The City)詹姆斯·特菲尔 20 《失窃的未来:生命的隐形浩劫》(Our Stolen Future)Theo Colborn, Dianne Dumanoski, John Peterson Myers《生命的奋进》 梁漱溟、牟宗
三、唐君毅、徐复观《失明给我的挑战》 程文辉 23 《生活简单就是享受》(Simplify Your Life)Elaine St.James《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可错过的智慧》(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罗勃·傅刚(Robert Fulghum)《世界著名科学家演说精粹》 朱长超《打倒符碌──做个有料的大学生》 刘绍麟《西潮》 蒋梦麟《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 刘再复、刘剑梅《朱元璋传》 吴
《成功,你敢吗? 》 周融
《成长——发现最好的自己》 凌志军 33 《老虎·伍兹传奇》(A Biography of Tiger Woods)史崔吉
《安琪拉的灰烬》(Angela’s Ashes)Frank McCourt
《地图集: 一个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学》 董启章
《沈从文自传》 沈从文 37 《我是谢坤山》 谢坤山 38 《我对总理说实话》 李昌平39 《李光耀回忆录》 李光耀 40 《见证香港五十年》 周永新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 余纯顺 42 《波动》 赵振开 43 《林语堂传》 林太乙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罗素(B.Russell)45 《物理五千年》 朱恒足 46 《查理的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罗·达尔 47 《阿城小说: 棋王、树王、孩子王》 阿城
《红楼梦》 曹雪芹 49 《胡雪严》(上、中、下)《红顶商人》《灯火楼台》(上、下)高阳 50 《城市心灵》 郭少棠
《革命之子》 梁恒、夏竹丽 52 《美丽新世界》 赫胥黎
《娃娃看天下:玛法达的世界》(共六册)三毛
《科学史上的悬案》 江苏科普创作协会基础科学委员会
《思想方法五讲新编》(修订版)劳思光 56 《美德书: 伟大励志故事的宝藏》(The Book of Virtues: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William J.Bennett 57 《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Stephen W.Hawking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余光中 59 《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 沈清松 60 《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槛上:陈方正论文自选集1984-2000 》陈方正 61 《西南十楼》G.K.SUN
《犁耙集》 农妇 63 《健康忠告》 洪昭光
《从一到无穷大》 G.盖莫夫 65 《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 66 《陈之藩文集》 陈之藩 67 《梵高传》 欧文·斯通
《从活字版到万维网》 张信刚
《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 方励之、褚耀泉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 江才健
《围城》 钱钟书 72 《乡土中国》 费孝通 73 《傅雷家书》 傅雷
《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 包约翰
《富饶的贫困》 王小强、白南风 76 《干校六记》 杨绛 77 《倾城之恋》 张爱玲 78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79 《与法有缘》(The Seventh Child and The Law)余叔韶
《谁搬走了我的乳酪? 》(Who Moved My Cheese?)Spencer Johnson 81 《蒋廷黻回忆录》 蒋廷黻 82 《激发心灵潜力》(Unlimited Power)安东尼·罗宾
《禅学的黄金时代》 吴经熊 84 《鸿》(Wild Swans)张戎 85 《戏曲故事》 张晓风
《艰难的日出: 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 杨东平
《魔戒前传:哈比人历险记》(The Hobbit)JRR Tolkien
大学在图书馆里必修的书
1:《狼图腾》姜戎
2:《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3:《借我一生》余秋雨4:《平凡的世界》路遥5:《文化苦旅》余秋雨
6:《如何做最好的自己》王宇7:《一网情深》李开复8:《退步集》陈丹青9:《沉浮》崔曼莉
10:《听几米唱歌》几米
11:《诛仙》萧鼎
12:《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13:《血色浪漫》都梁14:《活着》余秋雨
15:《羊皮卷》奥格.曼狄诺
16:《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明晓溪17:《穆斯林的葬礼》霍达18:《道德情操》亚当.斯密19:《飘》玛格丽特.米切尔20:《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21:《我的名字叫红》奥尔罕.帕慕克22:《千年一叹》余秋雨23:《儒林外史》吴敬梓24:《围城》钱钟书25:《鲁迅小说集》鲁迅
26:《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27:《荆棘鸟》考林。麦卡洛28:《麦田的守望者》塞林格29:《我们仨》杨绛
30:《面包树上的女人》张小娴31:《离婚》老舍32:《长恨歌》王安忆33:《厨房》徐坤
34:《跳来跳去的女人》契诃夫35:《荆心》苏雪林36:《喜宝》亦舒37:《私人生活》陈柒38:《黄金时代》王小波39:《红字》霍桑
40:《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4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瓦西里耶夫
42:《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43:《女人》翟永明44:《当你老了》叶芝
45:《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46:《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地方》堀山坡
47:《罗威的森林》村上树上48: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49:渡边淳一《失乐园》《男人这东西》
50:劳伦斯:《虹》《爱恋中的女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51:《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第三篇:哈佛大学校长Drew Gilpin Faust清华演讲全文(范文)
哈佛大学校长Drew Gilpin Faust清华演讲全文
尊敬的陈吉宁部长,陈旭书记,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能够回到清华大学,就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和大家交流想法,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气候变化以及致力于构造一个可持续、宜居住的世界。今天,海平面上涨威胁着海岸线,日益频繁的旱灾不断改变生态系统,全球碳排放仍在持续增加。
有一句谚语,说种树最好的时机是二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我七年前第一次访问清华时,曾和顾校长一起,种下一棵友谊树。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再次访问这个美丽的校园。我知道,这里早在清代就是京城的园林名胜。我也很高兴地看到,清华-哈佛友谊树已经成为我们众多领域的合作关系蓬勃发展的象征。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见证着我们的合作为世界创造的无限可能性。正因为这样,我今天希望花一点时间,来讨论贵我两校这样的大学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能够发挥的特殊作用。
四个月以前,同样是在北京,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U.S.-China Joint Announcement on ClimateChange),承诺在未来二十年内限制美中两国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声明,它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设定了宏伟的目标,同时也标志着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希望通过它推动其他国家同样的行动。其实,这两位领导人都是我们的校友:他们一位是清华化学工程和人文专业的毕业生,另一位毕业于哈佛法学院。七年以前,甚至就在一年以前,我们都很难预见他们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然而,贵我两校数十年前就已经为它播下了种子。我们培养了有能力把数月的讨论转化成国际性里程碑的领袖;我们超过二十年的气候分析合作为声明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这些事情,惟有大学才能做到。
美中联合声明的发表,对两国关系,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时刻。我们自然应该为这一时刻的到来感到欣慰。中国一直以来为解决复杂的经济与环境问题做出着巨大的努力,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赏。中国不仅帮助六亿人摆脱了贫困,而且实现了风能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太阳能装机容量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正如一位哈佛气候专家所言,中国“在能源系统低炭化方面的投入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
然而,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气候变化的规模和复杂性仍然要求我们保持谦逊,作长远的考虑。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这还只是一个开端。要实现两国政府的承诺,需要社会的每个领域都做出贡献。工业界,教育界,农业界,商界,金融界,乃至每个公民个人,所有这些主体的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是一次能源和环境的革命,一个全新的模式,它将改善公共卫生,保护地球,引领我们两国共同走上发展繁荣、低碳经济的道路。
没有人比清华的师生们更能理解这些道理,因为在清华,这些问题都是科研的重中之重。你们的前任校长,陈吉宁先生,是一位清华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毕业生,也刚刚被任命为环保部部长。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架桥者,一个充满远见和新思想的人,一位令人鼓舞的领导者。
要实现2014年气候联合声明中的宏伟目标,我们所有人也都必须发扬这些品质。这些目标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转变能源体系出一份力,减少能源使用造成的环境破坏。就像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常说的,我们必须要“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寻找新方式来认识老问题,并且“尊敬那些能为世界带来积极改变的人”。大学尤其善于“不同凡想”。我今天特别想强调的就是这一点。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沉重的使命。而“不同凡想“地思考如何在地球上栖居,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除了波士顿和北京,还有哪里更适合于思考这个问题呢?除了生产利用新知识,增进政治文化理解,推动对话,分享解决方案,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面临这个挑战呢?除了你们,最与众不同、最有想象力、最有好奇心、最有胆识魄力的清华学子们,还有谁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呢?
要有效应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有三项条件必不可少:
第一项条件是合作。
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性的伙伴共同解决。气候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我们喝着同样的水,我们共享同一个地球。我们不能再各自为政,因为那样做下去,代价实在太大。
自然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写过一篇在很多中国中学教材里都能找到的文章,叫《大雁归来》。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妇女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学时代表现优异,却“从没见识过大雁每年两次飞越她遮风挡雨的屋顶”。这位妇女常常吹嘘的”教育“,奥尔多问道,是不是仅仅在让她“牺牲认知力来换取价值小得多的东西”呢? 他还补充说,如果是大雁”牺牲认知力“的话,它很快就会变成一堆羽毛。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相互理解和对共同环境危机的认识,不能在解决问题时团结一致,恐怕也会变成这故事里所说的“一堆羽毛”。
我们早已见识过合作关系的强大力量。在过去的一个多世?o里,哈佛和中国就从各种合作关系中获益匪浅。这个历史现在还在激励着我们: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33年,他在黎明时分坐着银蓝相间的公交车去清华,给他的首批学生上课。而他传授的关于中国的学术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老师,时任清华历史系系主任,杰出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这些经历改变了费正清先生的一生,也改变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哈佛整个中国研究领域的转变,而今天我校的东亚研究则囊括了各种学科,从历史和文学到政治学和植物学的370门课程。
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1908年,他和一队中国植物收集者一起航行在扬子江上,用相机记录着各种文化,并为哈佛的阿诺德植物园收集了数千种植物标本。威尔逊和中国的长期合作已经成为了一部即将上映的央视特别节目(以及哈佛上海中心的一个展出)的主题。它是我们之间最为紧密的联系之一,也是对中国自然世界惊人的美丽与多样性的一曲赞歌。
竺可桢。在通过奖学金选拔考试后,他于1918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而他参加考试的学校,正是未来的清华大学。他成为了中国气象学之父,并率先收集整理了五千年来的中国气象数据。作为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更以科学精神和求是精神培养科学家,重塑了中国教育。
正是这样的精神为哈佛中国环境项目(Harvard China Project)奠定了基础。这个1993年成立的跨学科项目旨在研究中国的大气环境,能源体系与能源经济,以及环境问题在美中关系中的作用。它以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为基地,与哈佛多数的学院以及十余家中国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的七个不同院系。项目刚开始时,气候变化还没有成为我们每天必读的头条新闻。那时,连它的创始人马罗伊(Michael McElroy)教授、执行主任倪世祺(Chris Nielsen),以及不久后加入的清华教授郝吉明、倪维斗、贺克斌、王聿绚,都没能完全预见它的影响力。哈佛中国环境项目树立了合作的典范,成为了大量环境学知识的生产引擎,而这些知识不仅影响了两国的政策,也改善了我们两国人民的生活。
说到哈佛中国环境项目,请允许我用两位刚开始她们职业生涯的年轻女研究者来举一个例子。她们是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学习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的曹静女士,以及在哈佛大学获得大气化学博士学位的清华校友王聿绚女士。她们两位现在都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共同问题的推动下,她们一起加入了一个研究中国碳排放问题的团队。在此后的几年里,她们跨越学科,跨越国界,与美中两国的环境工程师、医学专家合作,分析评判可供选择的碳排放控制政策,以及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这个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开创性的,它向政策制定者们证明,其实完全有可能在几乎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巨大的环保效益。从研究风能与电力供暖之间的协同效应,到分析气候变化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我们与清华之间的这类合作将以新的思路塑造着中国清洁能源的未来。
我们在设计领域的合作也是卓有成效的。它塑造了美中两国应对城市化,城镇化和环境变化的方式。一个生态型城市(ecologically conceived city)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村庄如何才能成长为这样一个城市?新成立的哈佛绿色建筑与城市中心(Center for Green Buildings and Cities)正在和清华的恒大研究院一起,评估中国不同类型建筑的能源消耗。这项研究对于建成更高效节能的建筑和城市,意义重大。我校和北京大学的另一项合作,则在推动更具社会和生态包容性的城市设计。哈佛设计学院和中国科研机构之间像这样的合作关系,为城市设计、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创新性的构想。它们将改变我们的居住方式。举个例子,如果你像我一样在芦苇密布的后滩公园散过步,就会看到,人工湿地正在净化黄浦江的污水,而一个河岸公园沟通着新城和老城。它的设计者俞孔坚先生,一个浙江农民的儿子,在哈佛设计学院学习以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景观设计研究生院。他说过,这个学科领域是社会正义的工具,自然环境的守护者。
今天,哈佛十三个学院中的几乎所有院系,都和清华大学或者中国其他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参与其中的有两百多位教授学者和数百名学生,还包括哈佛上海中心,互联网上的EdX课程,以及校园内的三个新研究中心。这些合作项目已经开花结果:从去年举办的清华-哈佛低碳发展市场机制国际研讨会,到提供给全世界数百万人的开放式教育课程,以及可以改善和延长生命的医学及医疗政策研究成果,我们的合作成效显著。
清华大学也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构建着一系列类似的合作关系。贵校新建的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调动各个领域的资源来共同解决城乡融合的问题;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则在支持新的低碳能源技术研究。
我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成功大学模式,也不存在一个我们所有人都必须追求的“全球性研究大学”概念。合作关系总是受益于多方的贡献和多元的视角。正是多元性给了我们力量。只要?F结起来,我们将战无不胜。
第二项必要条件是研究。
有一条中国格言告诉我们,“学无止境”。通过研究,大学可以超越既有的可能,开拓全新的领域。
无止境的研究意味着跨学科的探索。让我们来考虑一下建造可持续生态城市的目标吧。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学的难题。它牵涉到伦理和设计,法律和政策,商业和经济,医学和公共卫生,宗教和人类学,甚至我所在的历史学领域。历史学可以告诉我们,人类和自然是如何长期互动的。比如,想想新兴的“生态城市学”:这个学科把我们的难题作为一个设计学问题来研究,考虑的是如何最好地栖居。或者,想想哈佛的环境中心,它集合了来自几乎每个学科的250位教授学者。
无止境的研究意味着开放的姿态。众所周知,新知识来自无尽的探讨、辩论、思考和一种怀疑精神。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做学问,每条道路都可能通向新的答案,所以每条道路都应该开通。因此,大学应该是任何一个题目、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讨论的地方。大学必须培养这种讨论,因为唯有在自由的思想探索中才能有新发现。这些才是世界最好学府的核心标志和共同价值。有了学术自由,你也许能像七十年代的中国研究者一样,在两千年前汉代墓葬的卷轴中发现治疗疟疾的良方。或者像加州理工的阿里?哈根-思密特(Arie Haagen-Smit)五十年代那样,跟着自己的嗅觉走,从而发现容器里的汽车尾气暴露在阳光下,会产生有漂白粉怪味的烟雾。几乎所有人都告诉哈根-思密特他错了,但他却坚持下去,最后发现,汽车、加工厂和发电站排放的氧化烃正是让洛杉矶窒息的神秘空气污染的来源。这在美国引起了一场空气质量的革命。四十年以后,带着同样的创新精神,哈佛自己对六个城市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细颗粒物污染,也就是PM2.5,和非正常死亡之间的关联。研究者们一边开展研究,一边设计了各种新的作业仪器,像可以在上班上学时佩戴的空气监测器,和家用空气质量感应器。他们为空气污染立法奠定了基础,而这些立法每年都要挽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节省几十亿美元的支出。
无止境的研究还意味着长远的眼光。打破常规、拓展视野,这一直是高等教育特有的关切。回溯历史,这样的传统跨越古今,历久弥新。作为美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哈佛大学建于1636年,也就是明崇祯九年。剑桥大学更是刚庆祝了八百岁华诞。中华文明本身则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学术传统。我们不是在谈论一年、十年甚至一百年。这是一场上千年的奋斗。正是因为拥有对我们自己、对世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大学才能蓬勃发展。我们自发的想要搜寻星空,想要探索大脑,想要体验他人的体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人文学科在推动我们超越自身及日常生活之外去思考和想象的能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通过研究文学、文化、历史和语言,我们可以从其它的时间、地方、群体汲取智慧,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前和憧憬未来。我们致力于塑造勇于创新的头脑,正是因为我们能够想像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个新世界要有“绿色”城市,有覆盖着如肌肤一般的薄膜的气候适应性建筑,有能生产液体燃料的仿生叶片,以及无金属的有机电池―这些都是我们要展开长期研究的领域。
第三项必要条件是培养能够提出和解答大问题的学生。
大学最重要的使命,不外乎是教育全世界的年轻人了。今天的学生们,将要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领导世界。我们如何让他们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做好准备?正如一位哈佛的顶尖气候科学家常说的,“要知道怎么做,并不容易”。
正因为这样,大学将要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吸引并培养着最优秀的学生。每一年,我都会告诉刚入学的哈佛一年级本科生,他们拥有的能力,不能用考试高分或成绩排名来衡量。他们被选中,不是因为过去的辉煌成就,而是因为未来的创造潜力;不是因为已有的知识,而是因为即将施展的想象力。
我们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观点。今年一月,哈佛本科生贾拉德?里迪(Jahred Liddie)通过哈佛的一个国际项目,到巴西去研究生态城市问题。在那里,他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和我自己一样对这些问题全身心投入的”学生。他了解到了多元的背景和视角“是引领生态化[城市]发展…的关键”,而有效地解决方案和创新方式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将来,我们希望能够和清华建立一个类似的交流项目。
最后,我们培养能跨越学科边界的学生,而且允许最年轻的学生跟随最资深的教授学习。在这样的安排中,双方才能教学相长:最渊博的知识和最新鲜的观点在这里融为一体。为此,哈佛组建了环境科学与公共政策本科专业,来培养拥有良好判断力的学生。我们希望这些学生既能在科学技术的层面上认识复杂的环境问题,又能从经济、政治、法律、历史和伦理的维度来理解这些问题。
一位现在从事科学政策工作的哈佛校友,伊森?阿迪科特(Ethan Addicott),认为这个项目提供了关于自然世界的广博教育,让他“深刻地理解了如何在与自然的复杂互动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伊森并不需要等到读研究生时才能接触资深教授。他曾在哈佛中国环境项目负责人马罗伊教授门下研究中国的能源经济。我们为什么要给他这样的机会呢?因为世界需要伊森,也需要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这样的专业。在这里,选择工程方向和医学方向学生们可以与未来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人类学家们一起学习交流。在这里成长的学生能够把研究和政策制定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来理解。
我还应该指出,哈佛学生对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兴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高?q过。我想请你们环顾一下这间大厅,然后想像一下比今天多一倍左右的听众。那就是我们的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伦理与政治理论的学生数量:七百多名哈佛本科生济济一堂,在我们最大的礼堂里听讲。只有两门课能吸引比这更多的学生,一门是经济学专业的,另一门是计算机科学。这门课程的主讲教授普鸣(Michael Puett),是他所在院系的资深成员。他会在课堂上提出简单的问题,像怎样才能过更完满、更合乎伦理的生活,然后引用《论语》、《孟子》和《道德经》来作答。这些经典,都属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智库。这些也就是将要改变学生们一生的课程。而这些学生,将要改变世界。
已经是次好的时间了
我在演讲的开始就已经提到了我们大学、我们地球的无限可能性。我们目前处在一种斗争,但并不是与自然,而是和我们自己的斗争。只有团结在一起,我们才能赢得这场人类的伟大奋斗。有人曾经说过,我们今年做的事将影响未来二十年,而未来二十年将影响整个世纪。今年十二月,195个国家的领导人将在巴黎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像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的会晤一样,这次大会将考验人类为子孙后代构建可持续、宜居住未来的决心。
上个月,已经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凝望着窗外被雾霾笼罩的天空。他是广受尊敬的现代中国建筑和城市设计之父,是一个“不同凡想”的典范,一位清华精神的奠基人。吴教授这样描述我们共同的愿景:“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对这个梦想的实现,大学不仅有独特的能力,而且肩负着特殊的责任。让我们不要再浪费一分一秒,让我们不要错过种次好下一棵树的时机了。
谢谢大家!
第四篇: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走过那在考研路上辛勤耕耘的六个月后,我实现了我儿时的一个梦想——终于可以踏上美丽的清华大学校园了。曾几何时,我就立下了要考清华的誓言,然而天公不作美,高考中我失利了,被拒之于我的梦想大门之外。我心痛着,我哭喊着,没有人能够理解我当时的感受。进入大学后,我开始变得无精打采,变得无所事事,变得不再有所追求,尽管平时的课业成绩还算可以。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大三下学期,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爸爸妈妈和我谈起了我小时候的理想,我那根久未跳动的音弦刹那间被激发呢。我决定在考研的路上搏一搏,不为别的,只为了圆那个曾丢失的梦想。
做完这个艰难的决定后,我放弃了本校的推研机会,开始加入了漫漫的考研大军中。复习是枯燥的,乏味的,尤其是要坚持那样长的时间,但是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这个过程让我体验到了生活的真谛。天道酬勤,当我因自己的努力坚持到最后并取得最终胜利时,我要感谢在考研征途中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于是,我写下这些心计,以其给那些正准备前行的学弟学妹们一份经验,抑或是一些鼓励。
一、明确目标,调整心态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大学毕业后,准备找一份无线电方面工作。于是,她的父亲建议她去见见当时美国无线电公司总裁。这位总裁很热情的接待了她,当问及你想在这里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时,她答道:“随便。”马上,这位总裁严肃的说道:“我们这里没有叫随便的工作,成功的道路是由许多明确的目标铺成的。”的确,如果目标都不明确,怎么知道向哪个方向努力呢?所以,一旦决定考研,就必须首先定下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这就需要你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实力,多向考过研的人询问一些基本情况。有了明确的方向,复习起来才有动力,才不会左右摇摆不定。
复习备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活儿,期间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这从某种程度上就将影响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那些不愉快的事。因而调整好心态显得非常重要。考研与其说是智力的竞赛,还不如说是一场心态与毅力的较量。纵观那些考研成功的人,并不是智力超常的人,而是不为事态所左右的人,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
二、制定学习计划
有了目标之后,就要为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一个好的计划相当于成功了一大半,而制定计划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即强化弱科不松强科的方针。当时,我是这样做的: 早上7:00~8:00复习政治,8:00~12:00复习数学(数学是安排在上午考试的,有些人喜欢把数学安排在下午,这样考试的时候反而不适应),下午2:00~5:30复习英语,晚上6:30~9:30复习专业课,9:40~11:30复习政治。数学和英语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而且每天都要坚持。另外,时间段不易划分的太细,一般来说以2~3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比较好。有些人用一个小时复习数学,一个小时复习英语,可能在数学还没有进入状态就又复习英语,这种效果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好。
三、参考资料
众所周知,市面上的资料很多,而且良莠不齐。你不可能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把所有的资料都做完,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参考资料就成为成功的关键。对公共课而言,我用了下面的一些资料。(Ⅰ)政治:复习时我用的是岳华亭编写的辅导讲义,它上面的考点分得很详细,而且附带送的一本关于毛泽东的部分著作的参考书也很有用(很多人也反应高教司出的那本书很好)。第一轮复习完后,用的是任汝芬编写的模拟题,个人感觉良好,考研时还碰到了几个原题。当然后来也买了几本黑博士的书,发现作用不是很大。(Ⅱ)英语:第一轮复习知识考点时用的是朱泰祺编写的讲义,阅读用的是石春祯的220篇,感觉都还不错(吴有麟的100篇很多人反应也很良好,不过高级篇可能难度比较大)。索玉柱编写的听力教材很不错,上面的发音很纯真和地道。模拟题我用的是毕金献的,出的题很好,不过需要提醒一点的是题目很难,有点打击人,做之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朱泰祺编写的模拟题据说要简单些,可以给人以信心,有时间的话建议都做做)(Ⅲ)数学:大家普遍公认比较好的是陈文登的数学复习指南,归纳的很有条理,这本书我做过三遍。冲刺阶段做模拟题时用的是李永乐的经典400题,题目有一点难度,但出的相当好。最后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各门公共课的历年考试试卷一定要仔细分析,而且至少要动手做2遍。
对于专业课,透明度就不如公共课,考外校的人可能要吃的亏,但只要你复习全面,也可以取得很好的分数。首先你必须把它提供的专业参考书认真而全面的复习几遍,课后的习题要做。而且最好弄到最近几年的考试试卷,认真的研究出题者的思路,这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复习重点。试卷可以到相关院系购买,也可以通过一些考研网站购买。如果你认识报考学校的一些同学,可以叫他弄相关专业课的讲义。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不在参考书之列的内容就不会考,所以最好多看几个版本的教材。总之,对于专业课的复习一定要全面。
四、信息收集
考研并不像高考一样,善于收集信息的人可能就占有更多的优势,这些信息通常包括:报考院系的招生比例,就业情况,导师的情况及招收人数等。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来获取:1登陆他们的网站,这种方式得到的信息是最基本的,包括招收人数、参考书目和导师的基本介绍等;2写信给你所喜欢的领域的导师,通过他了解到一些信息,包括他今年招收几个人,考试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等;3登陆一些考研论坛,从那里获悉往年的招生比例,竞争情况和同路人的复习情况等;④从师兄师姐那里了解导师的具体情况,包括导师的为人,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等;⑤从你所在学校的老师那里了解你所报考学校的导师的情况,必要的时候他还可以推荐你。
五、其他方面
考研的时候最好找一个研伴,这样两个人可以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而且做不出的题目可以互相讨论。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研伴,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乐观。
平常要坚持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点当你经历考研时会体会得更加深切。一个好的身体不仅让你复习功课时精力旺盛,而且能够让你积极乐观的面对考研中遇到的烦心事。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辅导班的事。有这样一句话,不上辅导班很后悔,上了辅导班后也很后悔。
那究竟上不上呢?我觉得如果你哪一课比较差的话,可以上一下,毕竟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政治的冲刺班可以考虑上一个,还是可以获得很多信息的。如果报考院系开专业课辅导班的话,最好上一下,这样可以把专业课的重点梳理一遍。
祝所有考研的学弟学妹们都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送给你们一句话:“Never say die!”(永不绝望)
天宇:陈斌,清华大学材料系
材料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近几年毕业人数的激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作为工科专业的材料科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就业行业主要分布在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外资或合资公司、经贸和国家行政部门等各个方面,从事研究开发、教学、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微电子、半导体材料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毕业生进入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或IT行业的比例逐渐增加。另外,每年申请出国留学的人数也成增长趋势。
第五篇:我与清华共成长
我与清华共成长
跨进清华门,成为清华人。从此,我便与清华同呼吸、共命运。忆往昔,清华不断创造奇迹;看今朝,清华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清华人信心百倍,众志成城。多年来,我校中考高考年年创造新的辉煌,业绩骄人,让社会刮目相看。
目标引领思路,理念是一切工作的先导。清华领导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注意用先进的理念,精细化管理,流程化管理,引领清华这艘航船谨慎稳妥地前进着。“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办学宗旨受到社会的好评。
清华人心里是这样想的,嘴上是这样说的,行动上更是这样做的。清华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敢立潮头,敢为人先。他们善于钻研,勤于探索,长于实干,敢于创新。他们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有着非常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经成为全体学生的共识。清华人用真情和汗水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故事,用智慧和方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在工作中,清华注意加强教师队伍和职业道德建设。“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这就是教师的全部人生,更是清华老师的真实写照。
清华,你在悄然变化。清华,你在发展壮大。但是成功的路上,总会有艰难险阻,需要靠我、靠你、靠他,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清华,我与你共同成长!从此,无论风吹雨淋,无论阳光绚映,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凝成一簇美丽的奇葩,一堵坚厚的围墙。我们旋转在自己的舞台,一起携手走向理想,飞翔,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