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级教育硕士实习报告
2012级教育硕士实习报告
一、实习基本情况:
1、实习时间:2013年02月26日至2011年06月29日
2、实习地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3、实习班级高一年级13班,全班45人,有男生24人,女生21人。任课数学指导老师:***老师(高一年级物理备课组组长),指导班主任:***老师。
二、实习主要内容:
2013年02月26日起我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进行为期一月的教育实习。一月的实习生活是辛苦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在校领导、老师及带队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的实习工作了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这次是广西南宁横县百合完全中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实习的机会,这是一所县办高中时普通高级中学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坐落在气势宏伟的天山脚下,整个校园清净优雅,生机勃勃。教育实习是学校培养合格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我们走上讲台,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转折点,2013年02月26日至2013年06月29日,这段日子对于我来说是终身难忘,在这期间,做一位教育硕士,一名即将踏上讲台的物理教师的我回顾这段日子,我感觉收获很多,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那是宝贵的财富,是我一生受用的东西,由于经验不足,实习过程中也从在不少问题,现在我把我的实习感受做一个整理和思考,本次实习总结如下:
二、教学工作方面
怎样上好一节课是整个实习过程的重点。刚开始的一个礼拜的任务是听课和进行试讲工作。在这期间我听了5个科任老师的课。听完后,认真阅读了相关教材的章节,如果是习题课,则事前做好习题,把做题的思路简单记下,并在自己内心盘算咋样讲。听课时,认证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思维级与自己思路的不同的部分,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讲。并不断的比较,吸收每个老师的精华,再努力加进自己的想法。接下来的一周就是上课了,绥德中学给我安排了5个班的物
理课程,由于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比较起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很多同学一开始都很难适应,觉得高中物理课特别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尽量的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每节课都尽量安排实验演示,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清楚明白的理解,同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比如我在讲《摩擦力》这一节的时候我先安排学生同桌之间讲述对叉起来然后拉开,同时我也参与进去,这样所有同学都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种力的存在,已下载学生感觉物理不再是遥不可及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这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带着很强的求知欲参加到了学习中,教学效果非常的好。以前作为学生听课,目的是学习知识;现在作为教师上课,是为了学生学习,目的不一样我们的注意点就不一样。刚看教材的时候感觉40分钟怎么就说一页书,后来备课的时候,发现演讲的东西很多,一节可能说完几节书就已经不错了。或许是知之越多,越觉得难以着手。由于缺乏经验,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对教材的处理、对讲授内容的把握做得并不到位,对于指导老师郑跃老师的指导,我像是如获珍宝,尽量按照郑老师的指导备课。带给我们最初最大的感受是,讲台下坐的不再是与我们一起在微格教师训练的同学,而是真正的学生。他们不会想自己的儿同学那样随意附和,快捷地回答我的提问,而是真正的思考等待我们的解答。他们在听不明白的时候会突然提问,或之间趴在桌子上看书和睡觉。课堂上若学生对我的提问有所反应的话,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因此,在课堂上必须注意学生的反应。我认为药水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原因,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确立教学内容。这次实习我深刻感受到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实例、现象、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中有许多及来源与生活又可以探究出物理知识的实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外地物理实例,激发并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极大地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教学中应重用好这些实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的学到物理知识。
三、班主任工作
在担任五个班的物理任课教师的同时,我还担任高一十三班的实习班主任,在接手这班之前我就私下对每个同学都进行了了解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特别活跃,参加活动上课参与课堂都很积极,但是自律能力特别差,导致课堂纪律不好,学习气氛也不是很浓厚,针对这个班的情况我对症下药: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利用了一节班会,我们讨论了每个人该为班级做点什么,令我感动的是每个同学其实都很想为自己的班级贡献力量,只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做,正好遇到了一年一度的体操比赛,为了班集体的荣誉,每个同学都在很努力的训练,并取得了好成绩。经过这次活动,所有同学都很团结,都想着班集体的荣誉,自习课也安静了,学习气氛也浓厚了,教室卫生也干净了。
我知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时刻用“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个课余诚恳的交谈,有时候会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你爱的奉献会得到爱的回报,但我们细想一下,这样的学生有多少,真正能感悟到老师的爱的学生,绝对是孺子可教也。常有的是你对他的宽容增加了他的放纵,淡薄了纪律的约束,这在实习中我也是有所体会的。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当然惩罚特别要谨慎,我认为当我们惩罚学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要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要一错百错,全盘否定;(2).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学生生么不可以做,坐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学生,而是为教育学生而惩罚学生,换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实习期间,我一共开了四次班会。经过一天的准备我主持了我实习的第一次班会。这次班会的主题是“学习态度”。在班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安全知识,例如,上体育课的注意事项,交通安全,地震台风来袭需要注意哪些等等,他们回答的头头是道。这不仅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以便改正,更让学生在学期初就定下学习的大体计划,更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这也培养了学生上讲台的心态,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在班会上发言,但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型计划,新打算。每一个学生都对上台发言的同学深有感受。
当看见那些十六七岁青春活泼的学生时,我们都感觉自己似乎是时光倒流回到四年前的高中时代。高中的学生还不失去童真,善于思考问题,但在道德.情感方面还有待发展。也许我们的年龄与之相近,他们既把我当老师,也当作朋友,许多心里的问题都愿意与我交流。
四个月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总结一下,我成长了很多,了解了祖国的边疆的地理及人文环境,切实感受到了边疆教育事业相对内地的差距。能有这样的成长,首先得感谢陕西师大研究生院给我们2012级的教育硕士联系实习点,其次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在新疆的工作及生活上的照顾,最后是感谢新疆教育部门及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重视。成长是有的,但不足的地方也存在,自我感觉我的专业素养与实习学校的老教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们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教学成绩卓越,这些都是年轻教师的不足之处,只有虚心学习才能有更大的成长。
-----2013年7月2日
第二篇:教育硕士实习方案
实习方案
学科教学·体育专业硕士教育实习是体育专业硕士学生的综合实践课,是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使研究生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培养研究生对体育课的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使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为能教好书更能育好人做好铺垫。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了解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做好铺垫。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
1、通过教育实习,使研究生在实践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体验和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责任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2、通过教育使研究生加深理解和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及理论,进一步拓宽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对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体育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及先进的教育理念。
3、通过教育实践培养研究生初步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基本上能够按照教育、教学的理论要求,做好实习、实践,学会做班主任等辅导工作。
4、通过教育实践,使研究生了解中学新课程改革方向,熟悉中学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为学生就业上岗奠定基础。
5、通过教育实习,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推进体育专业硕士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小学体育师资。
6、为用人单位提供了解将要毕业的学生情况创造条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相关信息。
二、实习内容、要求及组织安排
将研究生分别派送到XX一中/XX一中/XX职校,跟随校外导师进行中学教育及教学实习实践。
整个实习分准备阶段、实习阶段、和总结验收阶段三步进行。
(一)准备阶段(20XX年8月25日——8月31日)
1、实习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实习方案,并具体安排实习的各项事宜。
2、分配实习人员。
3、实习领导小组作学生实习动员报告,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二)实习阶段(20XX年9月1日---12月14日)
1、实习研究生必须进行岗位实习,主动了解实习学校有关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实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跟班跟教师进行见习,观摩教学,了解教学常规要求,了解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特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3、观摩中学各教学班日常管理和班队活动,学会制定中学运动会设计方案等。
4、实习期间要写出详细的实习教案,并按教学内容认真准备教具,上好每一节实习课。
(三)总结阶段(20XX年12月15日---12月31日)
1、实习结束后请实习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填写好“实习成绩鉴定表”并请实习所在学校签署意见,做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实习结束后,每位实习学生要针对自己的实习进行总结,返校后上交一篇字数在3000字左右的实践总结报告。
三、实习成绩评定
1、实习成绩从实习态度、课堂教学、班队活动、实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定。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2、按照上述要求完成实习的视为良好,其中,对于实习校鉴定学生成绩优秀的,上交材料齐全,质量较高,经检查小组检查反馈成绩较好的,按实习生人数15%的比例评选出优秀实习生,并发证书。作为学院推荐就业的首选条件之一。
3、完不成实习任务者;实习校鉴定成绩不合格者;上交材料不全者;实习期间造成不良影响者;有上述情况之一者视为实习成绩不合格。
4、学生实习成绩要记入个人档案。
四、实习期间教学、生活要求
1.学生在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实习学校的校规、校纪,按时上下课,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2.对于所教授的内容存在的危险要有预见性,做好预防,不允许出现教学事故;
3.要严于律己,不允许出入娱乐场所、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注意自身安全的同时,要遵守法律、道德的约束;
4.注意自身形象,以良好的素养与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进行进行交流学习,处理好师生关系,不只对学生的体育技能、锻炼方法进行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领导,体育系成立研究生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习的组织领导工作。
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成员有: 组 长: 成 员:
20XX.X
第三篇:教育硕士开题报告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1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论证
任何研究都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起点和前提条件,对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研究是否充满生命力,就看他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够发现并提出大量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则预示着研究者发展的衰亡或终止。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研究生也是如此,有了问题意识,教育研究才会有自己的并且不能为其他学科所还原、替代的问题领域。对研究生而言,仅仅有了问题意识还不够,这个问题意识还必须是科学的。
但是,现实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受到了科研问题意识淡薄的影响,所以目前极需对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做深入的研究。
(一)理论意义
对已有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进一步加强了问题意识的理论研究,更丰富了问题意识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果,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实践价值
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现状,有利于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可行性:
1.已搜集了大量有关问题意识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和整理,已学习和掌握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2.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教育学研究生,问卷发放对象为在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对象为河北省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导师及硕士研究生。
3.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前期调查已经准备就绪,并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已有研究概况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关于提高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呼吁比较多,如段丽(20xx)在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就提到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理应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的专门研究还比较欠缺。不过,关于问题意识的一般性研究较多,几乎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都有关于问题意识的专门文献。已有研究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l.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
近年来,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不同途径。
袁来德认为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问、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
尹启泉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有七个,包括提升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积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精心设计提问、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等;
王真东认为应从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这四个方面着手;
姚本先提出三个途径:加强双基训练,创造优良的教学气氛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还有一些学者涉及到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陈海燕认为有心理障碍、环境障碍、教师权威障碍、认知障碍和思维定式障碍这五个原因;
刘春梅认为教师观念陈旧,普遍进行“去问题教学”,现实的课堂教学重传授轻探索、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学校课程、学校活动的内容及范围的局限等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
2.关于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在我所查的文献里,问题意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文科的,由于理工科的问题都比较明显和外在,所以理工科主要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哲学思想的限制和方法论的影响等,文科的问题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欠缺。
王永斌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哲学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人们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要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找到被社会发展问题困扰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刘大椿认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意识淡漠,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了它们发展的源头,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力将随之枯竭。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令学者们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呢?其原因就在于,学术研究离开了真正的问题,缺乏问题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学术向两个不好的方向发展,一是生吞活剥西方的各派理论,进行空洞的所谓“纯学术”研究;另一个方向是干脆退化成肤浅的“对策学”,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并不高明的论证。所以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真正问题是:我们有问题吗?或者,我们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如果问题都不明白,要侈谈什么“研究”就是多余,学习就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古代语言中的“学问”一词,比“学术”更有价值。学问即是为了问题而“学”,而学术的目的则不得而知,不过从字面可以看出,反正“学”仅仅是一个手段。这就必然导致“学”为其他不相干的目的服务的问题。事实正是如此,对多数“学者”来说,不过是获取名利的手段而已,与一般人理解的“学问”并没有什么关系
3.关于教育学问题意识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述评
总的说来,当前国内对问题意识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专门针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很少,虽然现在学术界对问题意识也很关注,但是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外目前却缺乏对问题意识的研究,原因在于国外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和问题意识的高度重视,学生历来具有强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使问题意识不称其为“问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着手,光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谈提高研究生的素质,是抽象和空洞的,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因为创新是基于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意识是不能创新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将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和理论,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育学研究生的特点,通过了解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为提高我们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主要概念界定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学研究生,是指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获准进入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构各教育类专业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攻读更高级别教育学学位的学生。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指研究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们通常将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研究者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
2.本研究以处在科研初级阶段的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上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二: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研究生导师两名进行访谈,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完善整体研究。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有关科研问题意识的文献,对科研问题意识形成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作为编制问卷的参考依据。
2.根据已有研究,编制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开放性问卷,并选取在校研一到研三的教育学研究生,人数100人,进行问卷调查。
3.对调查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4.编制访谈提纲,选取研究生导师两名,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根据访谈提纲,对4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6.对方谈结果进行编码处理,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7.对访谈数据作分析和探讨,总结研究结果,并撰写论文。
(三)研究方法
文献反,问卷法,访谈法
四、论文总体计划和进度安排:
20xx.4-20xx.6 理论研究阶段 科学研究的理论研究;
20xx.6-20xx.8 实际调研阶段 对河北省拥有教育学专业的四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进行调研;
20xx.8-20xx.9 资料分析阶段 根据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20xx.10-20xx.12论文撰写阶段 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撰写论文;
20xx.1-20xx.3 论文定稿阶段 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
20xx.4 论文审查阶段 将论文提交送审;
20xx.5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韩民青著.意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刘大椿著.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冯光廉主编.文科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6]何怀宏著.问题意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xx.
2.期刊杂志类
[1]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xx/01.
[2]赵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着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江苏高教,20xx/05.
[3]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xx/06.
[4]杨针.永远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孙学伟、范文斌教授.科学时报,20xx/3/15.
[5]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xx/06.
[6]张志文,张巳瑛.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xx/0l.
[7]夏月.教育学研究生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xx/02.
[8]幻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里培养.复旦教育论坛,20xx/04.
[9]黄甫全.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4.
[10]周文杰,郑保章.教育交往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xx/05.
[11]李永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川教育,20xx/02.
[12]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3.
[13]刘大椿.教育学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xx/3/1.
[14]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15]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16]王源源.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06.
[17]崔唯航.问题意识、体系精神与学科特性.学术研究,20xx/09.
[18]冯光廉主编.教育学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19]陈海燕.问题意识—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教书育人,20xx/01.
[20]陈翠荣.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措施.江西教育,20xx/01.
[21]朱珊.没有问题意识,强做研究不灵.中国教育报,20xx/l.
[22]范远波.论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当代教育科学,20xx/10.
[23]蔡拔平.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意义、障碍及路径.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xx/11.
[24]朱晓瑜.关注问题意识,激发主体参与.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xx/12.
[25]邓战军;叶小华.学生问题意识的保护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xx/12.
[26]李荣.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教育,20xx/16.
[27]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上海教育科研,20xx/01.
[28]吴江林,陈西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xx/01.
[29]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30]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xx/08.
[31]康静.对高校教育学中“问题意识”的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3.
[32]阎亚军;周谷平.问题意识与教育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04.
[33]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9.
[34]宋宁娜.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
[35]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
[36]徐福利;李淑珍.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02.
[37]祁琛云.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中国出版.20xx/06.
[38]吴原.论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情结与问题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13.
[39]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教育学刊.20xx/03.
[40]姚则会.张部昌.问题意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07.
[41]张晓东.学校文化建设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反思与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xx/12.
[42]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评《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06.
[43]周江林.我国民办高校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实证的方法——兼谈教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xx/06.
[44]于洪卿.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教育探索.20xx/10.
[45]李士更.创新性学习重在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01.
[46]张琼.“问题意识”小议——以《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为范本.20xx/02.
[47]石玉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20xx/19.
[48]李长华.浅谈有效激发问题意识的策略.科学教育.20xx/08.
[49]王豪.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周刊.20xx/13.
[50]王树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周刊.20xx/13.
[51]张永利.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学周刊.20xx/17.
[52]刘献君.国际论坛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和地方意识.中国高教研究.20xx/07.
[53]赵万祥.论教育哲学研究问题意识的确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6.
[54]王美娟.增强问题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江苏教育研究.20xx/32
[55]李曙光.乔姆斯基语言心理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6
[56]肖林根;王卫华.问题意识与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科技信息.20xx/32.
[57]孙刚成;陈希;乔刚.研究生科研意识养成因素分析.中国高校科技.20xx/21.
[58]任艳丽.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xx/07.
[59]王虎学;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学习月刊.20xx/01.
3.硕博论文类
[1]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唐成亮.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3]方海宁.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4]王元元.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5]周倩.高校研究生学术批判思维的训练策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文章大纲:
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研究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应然分析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涵义
1.问题意识
2.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
(二)科研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特殊性和培养的必要性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实然分析
(一)对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调查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3.样本描述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现状
1.问卷调查
(1)研究设计
(2)研究过程
(3)研究结论
2.访谈
(1)研究设计
(2)访谈整理
(3)访谈结论
(三)调查结论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分析
(一)研究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原因
1.自身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的障碍
2.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
3.学习方法不科学
4.存在学而不思的情况
5.缺乏实践经验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外在影响的原因
1.传统文化与社会
2.学校与导师
3.家庭与父母
四、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优化
(一)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优化的理论依据
(二)借鉴发达国家加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三)加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具体对策
以上是《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问题、意识、研究生、研究,教育学、科研、培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2
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似乎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相信,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回顾教育的过去,对话教学是存在的,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也是存在的。然而,由于处在非对话时代,对话仅仅成了一种教学的艺术,而未成为教学的理念。这样看来,我们提出“对话教学”,是对当代社会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提出了“合作学习”即“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认为:教师的主要功能不是传授知识,传递信息,而是激励思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大胆表现自我,学会对话交流互助合作,它特别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本世纪初,“探究交往合作观”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被列入中学课程计划,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说明我国已在课程教育改革中对学生资源价值进行重新确认和开发。不少有识之士积极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活动。其中,在吸取融合主体性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观,特别是西方解释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话理论”,已成为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引进的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该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指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二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我认为对话理论必将在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前,对如何用该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案例还较少,在实际的教学中缺少可供借鉴的案例。
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
合作教学: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实践是课程的根本特性,自组织过程是一种教学的佳境,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隐喻与描述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引发对话参与体验,要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规划活动。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3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英语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并将学习动机作为英语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之一。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本文对学习动机进行深入探讨的目的所在。动机对英语学习非常重要,研究学习动机对中学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教师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动机大体上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现代心理学者比较强调内部学习动机,认为外部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的持久性方面差些,只有内部动机才能使学生具有长久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激发稳定的内部动机,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来源和理论依据
1、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乐
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活动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他的效能感。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2、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ma~Weiner,1974)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或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是两种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3、行为主义心理学强化理论
美国学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是在考查和研究人的行为是如何形成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学习理论的。他将强化分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前两者属于外部强化,后者属于内部强化。教学中合理使用强化,可以使学生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功感与自信心,从而改善学习行为和效果。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外语学习动机理论研究较早较多的是加拿大的语言学家
W 。Lambert 和R。Gardner。他们通过十几年对外语学习者的跟踪调查研究,提出了学习动机应分为两类:工具型动机和结合型动机( In strum en ta lmo t iva t ion and In tegrative motivation)。具有工具型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外语,通过外语考试,目的是想利用外语工具去寻找好的职业,能够阅读目的语资料,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资格;而具有结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外语,主要是对目的语的社团、文化感兴趣,学好外语为的是更好地与目的语社团内的人们进行交际,欣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艺术。
Lambert 和Gardner 的动机研究理论、方法和成果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很大。他们在加拿大调查了英语学习者学习法语的学习动机。从他们的调查结果来看,与工具型学习相比,结合型法语学习者的语法学得更好。后来,他们又在菲律宾调查英语学习者的动机,然而,这里得到的结果恰好与北美洲的调查结果相反,工具型学习者的英语学得更好些。L am ber t 和Ga rdner 在北美进行动机调查时还发现,结合型外语学习者的动机强烈程度(mo t iva t iona l in ten sity)高于工具型学习者。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者们认识到L am ber t 和Gardner 早期对学习动机研究的不足,并从认知、社会、心理、构建、教育等多种视角对外语学习的动机进行研究。
Do rnyei 吸收了主流动机心理学研究的有关理论,在多年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三维结构模式,该模式从语言层面(L anguageL evel)、学习者层面(L ea rnerL evel)和学习情景(L ea rn ing Situa t ion L evel)三个层面来界定和测量外语学习动机。它强调了语言学习动机的多维性质,反映了
语言的三个不同方面,即社会、学习者个人和教育主要问题。该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内容,推进了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的发展。
Trambley 和Gardner 在Gardner 以前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扩展动机理论。这一扩展动机理论反映了Ga rdner 等人的“语言态度——动机行为——学习成绩”三大因素之间线性关系的一贯立场,同时又在态度与动机之间增加了目标显著性、效价及自我效能等三个中间变量。
W illiam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构建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最系统、最完整的外语学习动机模式。他把外语学习动机定义为:一种认知和情感上被激发的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决定;并带来一段时间智力或体力上的持续努力;从而达到先前制定的某个或多个目标。
我国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80年代的研究状况看,中国学者主要以引入、介绍和翻译国外理论、研究以著作为主。最早致力于此的专家当数桂诗春、王初明、文秋芳等。其中以著作为多,主要有《心理语言学》(桂诗春,1985)、《外语教育心理学》(章兼中,1986)、《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桂诗春,1991)、《应用心理语言学》(王初明,1991)、《外语教育心理学》(朱纯,1994)。9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语学习者个性差异探讨的深入展开,人们开始关注语言学习者情感因素的研究,尤其是我国在外语教学重心发生了转移后,不再强调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着重对学习者个人因素和学习过程加以研究。华惠芳介绍了国外外语学习动机理论,提出证书动机是中国学生的主要动机。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可塑的;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是搞好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个人学习动机是社会文化因素的结果。因此,他提出了如何就外语学习的实际需要,为外语学习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以提高外语学习动机。廉洁(1998)认为制约学习策略的学习因素有六种,其中态度影响和决定动机,态度主要通过动机来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制约。戴曼纯(20xx)介绍了J。Arnord所著《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一书,具体介绍了包括动机在内的情感因素及其界定。吴丁娥(20xx)分析了情感障碍如何影响外语教学和外语习得,并指出目前我国以求职为目的的工具型动机使大学外语教学与习得有了较大的进展。周福芹、邵国卿(20xx)认为我国大多英语初学者有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动机。在外部政策压力和内部功利驱动的长期作用下,学习者的初始动机发生了转变。武和平(20xx)概述了九十年代国外主要动机理论建构、动机与学习者其他因素的研究及其教育学意义。刘东楼 (20xx)探讨了外语学习动机定义、分类、影响动机的因素和动机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秦晓晴(20xx)讨论了动机的其他视角及相关理论,如需求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及对外语学习的意义。杨国俊(20xx)分析了目标教学策略、认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对大学英语学习动力的强化作用。闫传梅、张梅娟(20xx)探究了学习动机在内的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王胜苏(20xx)认为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和跨文化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两个因素。李梅()探讨了学习内在动机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指出内在动机促进英语成绩的提高;学生存在证书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英语教学的关键。张凌华(20xx)研究了影响刚入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潜在因素。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4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①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②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5
一、写“毕业论文”及“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写毕业论文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和验收,如同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来检验其学习是否合格一样。应该说,写毕业论文从本科班学生就开始了,只不过要求没有研究生这么严格罢了。
写“论文开题报告”实际上就是为写毕业论文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通常是一位)的帮助下,对论文的选题、论证、意义、价值、依据、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论文写作是否可以进行下去。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学生,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有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多少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论文),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论文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论文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完成论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
可见,写“论文开题报告”还不等于“写论文”,只是作论文的前期准备,写教育硕士论文与写别的论文也存在一定区别,应该弄清楚以下两个重要的不同。
二、写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毕业论文”和“论文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论文开题报告”同写“论文”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论文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论文的开题报告,把论文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论文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论文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论文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的区别
一般说来,同本科班学生相比,教育硕士的论文比较专业化、深入化、要求理论深度、实践证明更精深一些,开题报告就是为此服务的,有的本科班学生甚至没有这个环节。
而同其他研究生论文比较,教育硕士论文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可能要求没有这么深入、专业、系统;但在实践、可操作性方面却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面,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其论文要求必须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所写论文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硕士论文既有写作劣势又有写作优势,劣势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论方面,在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方面;优势则在实践方面,在教学经验方面。所以,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在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研究课题,选择适宜的题目写开题报告。
三、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通过几年对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的经验教训,我把论文开题报告的大致要求归纳如下: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关键词等
5、创新点(要重点考虑)
6、论文的理论部分
7、论文的实践部分
8、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论文写作提纲
我觉得,写好开题及论文的关键是先确定好“创新点”和“关键词”,有的学生写开题报告时根本就没有思考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弄清楚写论文是为了什么,把写开题和论文仅仅当成了完成任务或应付学校的考察。
写论文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都是别人早就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关键词”恰恰反映了你的论文,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应该围绕着关键词来写,关键词也是写作的中心问题,如果连考虑这个问题都没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论文会是怎样了。
那么,写论文开题报告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四、写论文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论文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论文题目是提前(分配指导教师之前)已经确定好的,而且被学校所认可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论文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论文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什么样的材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论文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习或教学经验,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体会进行理论升华,通过论文写作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四,确定关键词。找出自己论文的关键词,作为论文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自己的论文写作,写好开题报告。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自己的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论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甚至写论文时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论文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论文依据。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论文应该注重搜集、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许多人把根据仅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视主流文化,这是在写教育硕士论文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论文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论文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论文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论文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论文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论文说服力和全面性,应该注重这个方面。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这是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学生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自己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教育硕士论文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学生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论文结构。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论文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论文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论文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和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学到在平时所学不到的东西。许多优秀论文,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论文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提纲”大致有以下部分组成:
绪论(导言、引言、引论等,总体情况介绍)
论文的理论部分(理论论述)
论文的实践部分(具体方法、技巧,应有创新性)
反思与对策(有一定的实践证明材料及其对材料的分析)
结束语及参考文献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同“开题报告”混为一谈,开题报告包括论文写作提纲,但写作提纲不能代替开题报告。但是,二者也有联系,论文写作提纲的部分内容通过开题报告的方式,展现在前面的各个问题中,如果开题报告通过后则前面的各个部分又要写进论文提纲(或结构)中,成为论文提纲(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开题如果写得好,直接就可以使开题内容转化为将来论文的内容,故开题报告能够完成好等于论文写完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问题了。
总之,想写好教育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就要弄清楚写作的目的,弄清楚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或写作提纲)的区别,弄清楚教育硕士论文和其他论文的区别。写作时还要按照一定的基本要求,并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开题报告的写作。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6
1、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中英双语教育”,在加拿大爱德蒙顿市叫得很响,本市有16所由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挂牌的中英双语学校,而且有中英双语家长协会。他们的中英双语教育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成功经验也得到了中国教育部门的广泛认可。中国的教育,对英语非常重视,大多数学校几乎也是中英双语教育,但在我们的中英双语教育中,英语教育的效果却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理想程度。我有幸在加拿大工作,亲历了他们的中英双语教育,我觉得他们的成功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目的:本选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加拿大爱德蒙顿市中英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与中国的英语教学进行比较对照,找出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从而得到有益的启示,希望能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有大胆改革有所帮助。
意义:真正的中英双语教育(半天中文上课,半天英语上课)在中国还不多见,本研究期望能为中国的中英双语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某些学校率先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中英双语教育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案例。
2、选题的依据(理论依据、技术依据、前期工作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加拿大爱德蒙顿市建立中英双语学校实行中英双语教学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其中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英双语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而中国的教育也希望中英双语教育的成功。他们的中文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我们的英文也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中英两种语言同时学习,所以在很多方面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2)技术依据:一是通过调查和访谈,作为自己论文创作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本人有两年的时间工作在多所双语学校,在大量的实践和学习中深受启发,从而将理论的实践相结合,来阐述本文观点。另外我的导师崔成学热情帮助,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指导。
(3)前期工作研究依据:对论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并在教学中试验了自己的许多想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现实基础。
3、与选题有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文化、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也日趋频繁。这对21世纪人才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通晓一门或几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各国教育界追求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国等国家都是以多民族和多种文化共存为特点。在双语教学方面,这些国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部分地区中英双语教学已经从小学开始,在加拿大爱德蒙顿市中英双语教学已经从幼儿园开始。他们的课程的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的编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爱蒙顿市成立的专门的.中英双语教育研究中心。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中国对双语教育的研究也经过了很长的探索之路。特别是中英双语教育,有些地区已经从幼儿园开始了。有的配备了专职英语老师,有的配备了外教。在大学中,双语教育也成为热门话题。其研究范围涉及到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选择、语言环境、考试制度等。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7
在学生学习上面刻苦勤奋是比不可缺的,在学习的时候总会面临一些问题,遇到难题不要退缩。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主要的任务肯定是教书育人,能长远的促进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发展就需要不断地进步,下面为大家推荐20xx年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希望朋友们能够从中收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流于形式、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课堂巡视还普遍存在着。在这种课堂上,当老师安排学生自学或者作业后,他们或者毫无目的地在学生之间转悠,只是为巡视这个环节走过场而已;或者只是以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维持学习秩序为主,不给学生以任何指导;或者只是装模作样地侧身看看、听听,“身入”而不能“深入”;或者只是催促学生,“请同学们做快一点!”或者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很不耐烦,“你怎么还不会!”在他们看来,课堂巡视就是为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教学而进行的。
针对以上现象,本人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巡视的有效性方面作了一定的思考,并将以下问题作为研究过程中需要分析与解决的问题:学生对课堂巡视的态度如何?如何让学生欢迎并主动配合教师共同完成好每次课堂巡视?如何在巡视中培优辅弱,提升优秀学生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如何在巡视时指导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同的课型,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预设不同的课堂巡视?如何根据巡视时的课堂生成来调整教学预设方案?又怎样通过巡视来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更好地沟通师生感情,从而构建高效的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
二、问题的研究
(一).以生本教育理念引领研究过程
在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我正在品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我知道了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全书贯穿了这一崭新理念;知道了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知道了生本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坚决地从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我想,以上这些生本教育理念不正可以指导我对课题作深入地研究么。
(二).生本巡视与师本巡视的对比
在问题的提出中笔者所例举出的课堂巡视中的现象,便是典型的师本教育下的课堂巡视。很显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本巡视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从根本上违背了“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生本教育观点。生本教育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巡视,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在巡视时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细心地发现学生的错因,处理好课堂生成,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巡视构建高效的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
(三).课堂巡视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课上老师进行课堂巡视的一些想法,以把握课堂巡视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在课堂巡视中为学生服务,我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全体学生采用无记名答卷的形式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对比较丰富的原始数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1.在独立解答题目时,老师来到自己身边,有意露出作业本并希望老师指点的占47.5%,这些同学能从心理上能积极配合老师巡视;5%的学生根本不配合老师巡视,他们会立即盖住作业,怕老师看见;心理有点紧张,总感觉有点不自然的学生占46.3%;没什么感觉,自己照常解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学生占38.8%。
分析:学生是否配合老师的巡视,这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联系,更与老师平时巡视时的态度或说明确点其实就是亲和程度及耐心有很大关系。
2.在老师巡视时,如果自己遇到了难解答的题目,你会怎样?举起手,请老师来指点的占63.8%;不敢举手,怕老师批评的占12.5%;不敢举手,怕同学笑话的占8.8%;空在那,先做其它题目的占67.5%。
分析:在独立解题时,遇到难题是常见的事,多数的同学能举手请老师指点,然而更多的学生选择空在那,积极主动的态度还欠缺。近十分之二的学生心理需要疏导,需要培养好问的精神。
3.在小组合作讨论时,希望老师到自己小组来只是听小组讨论的占31.3%;希望老师指导,并成为小组一员,参与讨论的占46.3%;要求老师到其他小组去,别影响自已小组的占5%。
分析:多数同学希望老师参与或指导自己小组进行讨论,说明学生很欢迎在小组合作时的老师巡视,同时也说明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要进一步培养。
4.在课堂上自己进行相关操作时,希望老师到我身边来,看我操作的占26.3%;希望得到老师指导的占77.5%;怕老师发现自己操作中的错误,最好别来到自己身边的占15.0%。
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在巡视时来指导自己进行操作,怕发现自己错误而不希望老师来巡视的也有少数同学,他们需要老师从正面多多引导。
在调查问卷给老师的建议一栏中,有些学生这样写到:老师应该一边巡视一边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告诉全班同学,一边巡视一边讲课,这样全班同学的正确率就会提高;在巡视到学习差的学生身边时,如果发现他们有许多题目不会,请稍微指导一下就好,不要停留太多的时间,这样会浪费别人的时间,应该让更多同学都得到指导,不要让有些同学觉得老师对自己不够重视;老师,您在巡视时有时发现我的新颖解法,请向全班同学介绍;请老师课堂巡视时,应该到处都看看,不要单独站在哪个学生的身后,让这个同学感觉不安,好像自己的题目做错了一样,有时不知老师在身后,猛一回头,就被吓了一跳;老师在课堂巡视的次数不宜过多,如果过多会影响我们,会令我们过度紧张;我希望老师在巡视时发现我们的错误不要说出来,用手指点指点就行,这样我的自尊心就能得到很大满足。这些都是学生原始的话语,透视这些真实的表白,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巡视了。
(四).教学实践与课堂巡视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采取相应的课堂巡视策略呢?笔者就自己具体的教学实例,作了以下研究:
1.推崇“走马赏花”
每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每次课堂巡视也只能以秒来计时。在这短暂的几十秒时间内,教师要捕捉到反馈信息,了解掌握学情,并迅速作出相关的教学举措,也就是说要有类似于“走马赏花”巡视效率。“走马观花”只注重速度,仅注视表面现象,忽略了问题的本质,“走马赏花”则需要教者敏锐的观察力,有效的分析与判断力,既能观察到所有的花情,又能欣赏到几朵别具一格、特艳的花,最终能快捷合理地调控好教学。
【案例】学习了百分数应用的第一个例题后,学生开始练习教材上的题目:六年级一班有48人,其中30人会游泳。会游泳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我在巡视中发现,全班学生列式全部正确,可在计算30÷48时,全班多数学生都在草稿上列上了竖式30÷48进行计算,只有肖祝均、花明露两个同学是这样计算的:30÷48=5÷8=62.5%,他们两人没有用草稿,并且很快计算出来。
我知道,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并且记熟了常见几个分数与小数、百分数的值,如1/2=0.5=50%,3/4=0.75=75%,3/5=0.6=60%,1/8=0.125=12.5%等,然而在平时的计算中却很少有同学主动运用这些结果让计算简便,尤其是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看来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真是势在必行。于是,我马上让这两朵“花”向全班介绍他们的算法,他俩的介绍得到其他同学热烈的掌声。
2.善于“容错借错”
生本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新错误观是: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点也没有关系,这并不是说不应当做得完美,而是说允许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允许错误的出现。
也有人说“差错对于学习就像沙粒之于河蚌,起初是没法排斥,后来改变策略,分泌汁液来包容沙粒,反而培育出了珍珠。”我想,这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是一种很好的启示。面对课堂巡视时所发现学生无法避免的错误,我们首先也只能是包容,然后依靠学生之错,稍作点拨,顺水推舟,“容错借错”或许能柳暗花明,水到渠成。
【案例】一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的研究课,学生在小组内编除法算式。
生1:8÷2;生2:9÷11;生3:54÷9;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三个学生都喊起来:“编错了!编错了!”生4难过地低下了头。
这时,旁听的老师轻轻地抚摸着生4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只是这道题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生4也慢慢抬起了头)
“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2
“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7
生4:(赶紧举起了手)还可以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4
“容错”,让老师变得更加宽容,让教学变得富有弹性,这将会使学生不会产生挫折感;“借错”,让教学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而在兴趣盎然的儿童面前,错误也就会减少或者得到克服。“容错借错”,定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易经》表达的“无咎”境界。
3.倡导“大禹治水”
相传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导”,终于成功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课堂巡视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困难,我们唯有合理地疏导,适度的点拨指引,方能让学生豁然开朗。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案例】师生共同探索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后,学生开始求下面图形的侧面积:
在巡视时,我发现冯凯丽同学是这样做的:4X3=12平方厘米。怎么会这样列式?我低下头,开始了我和她轻声的短暂的交流:
“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么计算?”
“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
“圆柱的底面是什么图形?”
“圆形呀。”
“圆的周长又应该怎么算呢?”
“直径乘圆周率呀。”
“那你又是怎么算的呀?”
“我是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算的呀?”
我总算明白了,原来她把底面直径看作了底面周长。我直接在她的补充习题上画出了这个圆柱的底面透视图,并用虚线作出了底面直径,如下图:
“箭头表示的是两点之间线段的距离,不是表示中间所有的线的长度,因此在这儿只能表示圆柱的底面直径的长度。”我边说边用笔比划着两点之间的线段。
“吴老师,我知道了,用箭头表示的应该是线段的长,而不是曲线的长。”
4.坚信“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学说精华所在,其本意是顺应自然,遵循民意,要以民心为心,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与生本教育所遵循的尽可能少干预的原则是一致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巡视中,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生1:(演示)可以竖着对折,还可以横着对折,一共有两条。
生2:对,只有两条,我也是这样想的。
生3:不对,应该有四条,沿两条对角线对折,折痕两边是一样的。所以,两条对角线也是它的对称轴。
生4:(一脸茫然。)
生1、2:这……..
小组四人不约而同地抬头看着旁听的我。我知道他们把轴对称概念中“重合”一词与“一样”混淆了。我刚想指明,但欲言又止。“你们再仔细想一下,一定会得出正确结论”。我给他们四人送去了期待的笑容。
(十几秒的沉默后,)
生1:(兴奋地对生3)你错了,对角线两边是一样,但折后两边不重合,所有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
我想,在课堂巡视中,坚信“无为而治”,定能引领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善教者少教甚至不教”的理想境界。
三、研究成效与反思
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较深刻地感悟到数学课堂巡视作为数学课的重要环节,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在进行课堂巡视时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细心地发现学生的错因,处理好课堂生成,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巡视努力构建高效的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
由于多种因素,该课题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研究过程重视巡视中的生成研究减少了巡视的预设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巡视预设?巡视过程中教者的心理如何?等等,均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8
一、实践中的问题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各级各类专家和一线教师尽管摸索、奋斗、研究了几十年,但是,仍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对于这个难题,我们一线的中学教师能有何作为呢?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便是功德无量的事。当然,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绝非在一朝一夕、仅凭一人之力就能奏效。但是,如果我们每位一线教师若能抓住本校学生的一个问题深入研究,寻求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方法,假以时日,举全国教师之力,效能就十分可观了。
进入新课改半年来,我让高一4班的学生写过几次作文。通过对他们几次作文的分析和比较,我发现他们写作文时存在选材视野不开阔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学生的20xx年10月份的作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我让学生以“不能没有你”这个题目为题写作文,仔细推敲学生的作文,我发现:一、“不能没有你”这个作文题,前面的主语明明没有任何限制,但22位同学(全班共35人)都想当然地把主语定为“我”;二、“不能没有你”这个题目中的“你”,也没有限定是谁或者什么物,但约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选材时都没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这两种现象表明,学生在写作时选材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亟待解决。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拓展作文选材的视野呢?方法当然很多,也有见仁见智之别。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散文的研读指导中,侧重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散文中存在的类比思维的方法,将能帮助学生掌握拓展作文选材视野的一种方法。基于学生的上述情况,我决定以“在中国古代散文研读指导中,拓展高一学生作文选材视野的研究”这个课题作为我研究的重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决定以“在中国古代散文研读指导中,拓展高一学生作文选材视野的研究”作为我开展作文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概念界定、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概念界定
(1)中国古代散文,是指我国近代以前的、与诗歌、戏剧和小说相对而言的文章,如《过秦论》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由于研究对象是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所以本课题所涉及的散文主要是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
(2)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研读,这里的研读不是面面俱到的研读,而是侧重分析古人类比思维的方法。
(3)拓展作文选材的视野,是指学生在审题时,启发他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同时,不要把思维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而是思考得更深更广。
2、选题的目的
选择本课题,是为了充分利用和深入学习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散文,使学生通过对它们的研读,学习古人类比思维的方法,从而能够拓展自己写作时的选材视野。
3、选题的意义
(1)可以改变高中语文古文阅读教学只讲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的教学传统,将阅读与习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中国古代散文中存在的作文教学价值得以体现。
(2)选择本课题,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类比这样一种思维方法,并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和提升。
(3)由于学会类比这种思维方法还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因而自然也有助于他们在写作时使立意更加深刻。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一,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教材中中国古代散文的学习与赏析,让学生感悟和学习古人的类比思维的方式,并启发学生借助这种思维方法来拓展自己作文选材的视野。
第二,研究的难点
如何缩短学生与古代散文文本的距离,让他们理解类比思维的方法,以及类比思维对于拓展写作思路的作用。
2、理论假设
(1)深入研读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散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类比思维的方法,从而能够使学生作文选材的视野更广阔。
(2)让学生从关注古代散文的字、词、意到思索其类比思维的方式,将能够提升古代散文之于他们的意义和价值。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具体做法和步骤如下: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研读指导中,侧重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散文中存在的类比思维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拓展作文选材的视野。就具体做法而言,有如下几个步骤。(1)研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让学生初步了解“类比”的概念。(2)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阅读,让学生理解类比思维对于拓展思维视野的作用(思维视野的拓展,是学生作文选材视野拓展的一个重要前提)。(3)通过讲析“割断欲望之绳”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用类比联想拓展作文选材视野的关键。研究对象
43中高一4班学生。
3、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20xx年10月底,为研究的第一阶段,分析学生作文选材视野不开阔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2)11月上旬和中旬,为研究的第二阶段,把《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教材中的)以及《游褒禅山记》(高中教材中的)等文章进行研读,让学生借助课文,理解类比思维、类比联想的概念。
(3)11月下旬,为研究的第三阶段,结合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不能没有你”为题,教师讲析用类比思维的方式拓展思路的方法。
(4)12月上旬,为研究的第四阶段,完成学生的后测、公开课等工作,并对这一研究进行反思和展望。
五、课题负责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王娟,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43中一级教师,宣武区中语骨干培训3班学员。在任教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崇洋忘本之风焉能再行》这篇文章在20xx年9月获得北京市课改论文二等奖。2、《固本浚源方能使教育事业长青》这篇文章在20xx年9月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试验监控与评价一等奖。3、《究前车之鉴,思前行之策,方能确保前途无忧无惧》这篇文章在20xx年9月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试验监控与评价一等奖。4、《爱之深责之切盼之殷——在高考恢复30周年之际的反思与期盼》这篇文章发表在20xx年第11期的《中国教师》上。5、《殷切期望中国的孩子读〈论语〉》这篇文章于20xx年7月10日发表在《新京报》的C02版上。
六、本课题预期主要阶段性成果
1、结题报告一个
2、学术报告一个
3、公开课一堂
4、相关课件
5、研究日志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9
题目:论“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
一、问题与方法
(一)选题缘由
之所以选择蔡元培美育思想作为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受我的导师的启发。直觉告诉我,这一选题与当前现实教育热点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素质教育问题。深入认识蔡元培美育思想有助于指引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在董标老师的课堂中我获得了一种认识,那就是:不要轻易地讲思想创造,教育变革等主张,因为对很多的问题前人早已有了深邃的思考,并已形成了成熟的思想体系,作为后人更多的是继承与挖掘前人的思想。因此,我想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应从对前人思想的认识开始。基于这种认识,我非常认同导师给我的建议,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从何种角度研究蔡元培美育思想,我做了多种尝试。通过认真 阅读1979至XX间国内发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我发现虽然对于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研究较多,但有一些结论似乎与美育或宗教存在的现实出入较大,这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如果仅仅凭兴趣进行一些了解倒是饶有趣味,但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破解自己的疑问并加以论证我感到信心不足。在导师的启发之下,我开始有了一些思路,于是,最终我决定以‘论“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作为我的论文选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假设
“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命题提出至今已近百年,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一命题一直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有学者认为中国教育界内部把这个口号当作了真理。然而,反对者的观点也异常尖锐。如许崇清发表在《学艺》第1卷第3号中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说者有两大谬误,他们曲解了美之普遍性与静观性,遂至混淆美之意识与宗教意识,又复混淆美之意识与道德意识[①]。其实,与其说人们赞同的是“以美育代宗教”说,还不如说人们更愿意相信存在这样的真理:其一,宗教一定是落后的、愚昧的。或者说宗教是一切落后愚昧的代表。宗教的主要功能是教育,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宗教必然走向衰亡,其教育功能必然被取代。其二,美育具有普遍性,它是无利害、超功利的,因此,美育可以去除人我的差别,使人无利害得失之计较。对此,笔者心存疑虑。笔者以为:
(1)宗教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纵观当今世界,宗教并没有式微,就是很好的证明。
(2)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了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回答了“审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人们普遍的理解是审美是无利害的,或者说,是超功利的,因而美感具有普遍性。但是审美不等同于美育,审美的无利害,超功利如何能赋之于美育呢?
(3)美育与宗教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宗教也并不一定是美育的对立面,两者应该可以各自同时独立存在。
以上观点将作为本研究的假设在本文中加以论证。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
论文第一部分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笔者通过收集国内不同时期的相关文献,以时间为线索,对材料加以比对,归纳,整理,以期整体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种种认识。
论文第二部分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工作基础上,审思“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立论点是否成立,从而论证“以美育代宗教”的不可能性。
二、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普遍对物质层面的东西关注太多,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们的功利意识增强,认为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好收入,好前途,否则读书有何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一现象,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教育主题。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了解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可能存在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从某些角度进行一些反思。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以美育代宗教”说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
1.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本质内涵
感性启蒙论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杜卫在《“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一文中提出:蔡元培从他的教育即启蒙观念出发,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其实质是在感性领域建立启蒙理性的精神,即“感性启蒙”。这种美育思想为20世纪中国美育理论铸就了理论模式和思想方法[②]。为什么要进行“感性启蒙?杜卫解释道:一般讲启蒙都是指理性启蒙,而现代性审美范畴中的“感性”是针对着“理性”来说的。但是,这是西方的传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现实问题与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界的核心任务是感性启蒙;而且,当时中国美学家所处的语境与康德、席勒、尼采所所处的语境不同,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启蒙理性的专制和压抑,而是急切地需要以启蒙感性来反抗传统,重建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因此,围绕着启蒙这个中心课题,不仅哲学家关注启蒙感性的建立,而且美学家也是如此。这就不足为奇了。胡健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 — 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论》也提出了启蒙观点。不过他的启蒙有另一层含义,即“以美育代宗教”的实质就是试图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有高尚情与趣味的独立的人,改造教育,美化人生,美化生活。
有学者认为“以美育代宗教”说蕴含了某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西方近代的理性主义,审美主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完善的价值追求,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提供了审美主义转变和审美主义道路。[③]
还有的学者认为“以美育代宗教”说与“审美救赎论”如出一则。理由是宗教的衰落,意味着某些超自然源泉提供的意义和价值正被疏离,人类已经承担了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的任务。原来并非只有宗教才可以救赎,并非只有宗教才可引人向善。艺术在摆脱了神缚之后,赋予了人类全新的审美的救赎方式[④]。
2.揭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现实意义
情感慰籍论得到普遍的赞同。赞同者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人们的精神却进入了荒原。而美育重在陶养人的纯正感情,其影响力较之其他活动更纯洁、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现代人慰籍情感的最佳选择[⑤]。随后的学者,把“以美育代宗教”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如,赵惠霞就认为:美育担负起现代人建构心灵家园的重任。因为它是一种情理自由结合的形式。在认识论中,理性排除感性,才达到正确认识;在伦理学中,理性主宰感性,才成为道德意志;只有在审美中,理性和感性才自由交融、自由把握、自由观赏,从而构成审美心理结构。当这种审美心理建立以后,就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求,人就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享受这种精神的快乐。建立在人类感情活动规律之上的美育,对感情之陶冶,如引水之趋下、驱鸟之归林,自然而然,无需强迫。它本身就是人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目的。美育建构心灵家园,是一个培植有益感情、消除有害感情的过程[⑥]。在同一时期,这一观点大行其道。如李丕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以美育代宗教,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托,是对现代世界课题的积极回应,是对宗教双重性格的辩证扬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在今天仍具有实践的和理论的双重意义[⑦]。
3.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反思
当代的学者对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有持不赞同的。冉铁星认为:在目标上,蔡元培是企图用美育取代宗教的情感教育,然而在具体实施的途径上,则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的熏陶和感染,缺乏内在的宗教或美学式的修炼或省悟。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放任自流、形同儿戏、可有可无,要么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艺术教育和礼仪教育。对于后一点,不客气地讲,中国古代的《礼记》要比蔡元培的设计深刻、丰富、完备得不知多多少。如此看来,在当时的中国,此种美育是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宗教的。[⑧]潘知常认为:事实上,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在逻辑上、学理上根本无法成立,只要人类最为深层的生命困惑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⑨]他还认为:一般而言,美育与宗教存在两种关系:其一是实质的统一;其二是层次上的递进。作为两种不同形态,又往往存在着从宗教向审美、艺术和从审美、艺术向宗教的演进。而在这两种关系中,都无“取代”与“排斥”可言。[⑩]有学者针对“以美育代宗教”成为研究热点现象提出来说:今日之重提“以美育代宗教”者,大多只是想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而已,他们只是将蔡先生的主张当作一个有关美育的话头,而对这一主张的内在理路则未加深思。审美、美育诚然重要,但发展美育却不一定非要代替宗教不可[11]。充分意识到审美在人类精神生活中之重要性是必要的,但进而发展到要“以美育代宗教”则大可不必。这是一个充分平民化了的文化共和时代,人类的整个存在都是有限的,其某一精神领域的文化功能当然就更是有限。谁也没本事包打天下,谁也当不了人类心灵的救主。因此,人类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科学、哲学、宗教、审美等,还是和平共处、通力合作的好。其实,“以美育代宗教”说从它被提出的那一刻就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存在着完全相反的观点。姚全兴先生专门对五四时期“以美育代宗教”说之争作了归纳总结。通过姚先生的研究我们发现,前辈学者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质疑是多角度的。既有界说与对象的角度,又有异同与范围和借重和利用的角度。
从以上列举的不同观点可以看出,这场争论不会平息,重要的不是得到确定的答案,而是争论本身,因为从中我们能全方位地知晓“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精神内涵,把握其实质。
(二)文献综述小结
以蔡元培先生的声望和地位,“以美育代宗教”说一经提出立刻被许多的学者当成是一个教育命题。然而命题总是具有一个确定的值,要么真,要么假。不同的学者依据各自的学识,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以美育代宗教”说加以判断,争议不可避免。从19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以美育代宗教”说开始至今,有过两次争论的高峰。一次在五四运动时期;一次是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之时。五四运动时期的学者着眼于文化的变革来审视“以美育代宗教”说,正反观点碰撞激烈,而当代学者主要以历史的眼光和从现实需求的角度去诠释“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新内涵,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现实意义,观点大多趋同,且较多持肯定态度。但无论如何,每一次的争议都反映了相应的时代在文化,教育,价值观等领域的诉求。
四、研究的难点
一是有关外围的或细节资料的不足。比如当时别的学者对蔡元培美育主张发表的观点、认识或批判等。
二是进行本研究需要一个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相关知识背景。它深入到美学、伦理学、宗教、艺术、教育等等知识领域。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背景的话,势必使本研究缺乏深度。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10
一、论题的提出
1、全面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作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语文素养的整体体现,文品如人品是有一定道理的;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推动学生积极向课外发展,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思维等能力的发展、思想的丰富以及人格的形成和完善。然而,农村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性、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计划的无序性、写作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作文指导和批改讲评的简单化、学生写作训练数量的有限性等共同构成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破解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就显得较为迫切,破解意义极为重大,它将进一步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2、中考、高考的要求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其教学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作文与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双翼,作文堪称其半壁江山。但是,近些年来,初中作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成效甚微,逐步演变成了一个不易化解的难题:学生为不会写、写不好而发愁犯难,教师为作文耗时费力却收效甚微而焦灼,甚而有人对作文教学持不负责任的放任态度。
作文是中考、高考的一个大项,分值最重,对学生的升学作用巨大。农村初中不能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写作基础,农村孩子的中考、高考语文成绩就不会很理想,他们很可能就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3、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写作方面要求做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无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4、时代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来的人才也必须要学会如何在信息社会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分析整理信息,能够有力地推介自己和团体,这就需要在求学时代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对初中语文教育不满意,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意见尤为突出。我们一部分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也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思考应对策略。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
合作教学理论: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实践是课程的根本特性,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鼓励学生参与体验。
2.语言学理论 :
语感论:重视语感这一写作基础的培养,在语感外化和言语作品内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
3.哲学依据:接受美学和解释学
写作要以阅读为基础。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是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用阅读去影响生活,对写作产生积极意义,将阅读和写作完美地结合起来。
4、学习行为本身:学习是一项目的性、指令性很强的活动。
本研究与学生的切身利益(中考、高考)联系紧密,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经过指导、训练和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尽快提高写作水平。
三、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试图破解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将教师与学生从写作的痛苦状态中解放出来,变教学与写作为一种乐趣,让写作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本课题将逐一破解农村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对农村初中学生的限制性、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计划的无序性、写作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作文指导和批改讲评的简单化、学生写作训练数量的有限性等困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普通话和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不仅对语文有用,还可以使其他各科受益,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希望能够通过反复实践论证,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成果,在广大农村初中进行推广运用,对广大中学生的作文实践产生积极影响,不断提升其写作能力。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11
论文题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
一、选题背景
最初选择“舞蹈教育”作为研究方向,是基于对本专业的兴趣,而最后对“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的选题确定,却是受到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影响。“生态”一词是目前世界上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最终它们将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根据滕守尧先生的论述,生态式艺术教育一改各种知识之间失衡的状态,将各门艺术看做为一个整体,即“艺术”。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种知识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进行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结构作用于人类,使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的实施型教育理念。生态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因此“生态式舞蹈教育”就应是在舞蹈技术学习基础上,囊括各门艺术文化及知识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评价能力的一种教学。它打破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高耸的围墙,使舞蹈与他们相互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教学生态系统,它包括师生、内容、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氛围。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舞蹈艺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兼备综合艺术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师,或舞蹈传授者。笔者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那种试图从“生态式综合”来揭示艺术教育,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独特视角,能够使普及型舞蹈教育与现今社会就业需求更加有效接轨。此外,还期盼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将其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综合,能够弥补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xx年 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xx〕1 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及高校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将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遗憾的是,艺术教育多被人看做美术和音乐教育,而有着显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视。正是这一事实,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舞蹈课程开课率不足、舞蹈活动参与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认识、师资培养及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无数例子证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艺术而言更为显著,它更容易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国家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能满足教育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好的推进舞蹈艺术,众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该校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服务于西南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事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往传统的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发现,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一定艺术基础知识,以舞蹈教育为主,舞蹈编创为辅,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基础能力的“一专多能”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是符合艺术教育现状要求,也是当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重点。那么,目前西南地区舞蹈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否能使我们未来的舞蹈毕业生成为“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换言之,我们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出拥有综合艺术基础知识、扎实舞蹈功底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担负起当前艺术教育重担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方式的初衷。在本论文研究中,笔者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关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笔者的意识中,总希望自己对实践的兴趣和理论的学习,能够致力于探寻,并尝试解决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所以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与发展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舞蹈艺术教育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此笔者认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上,有必要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来探索舞蹈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着力加强舞蹈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为国家实施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不能像过往的舞蹈教育那样仅仅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虽然学科化自有其优势,但过于或单一强调学科化,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不能融汇贯通和迁移,带来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封闭型人才”的养成。本文以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为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舞蹈教育、舞蹈培养模式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生态式舞蹈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揭示生态式舞蹈教育与多种艺术文化联系贯通,密切相连的培养优势,找出实施生态式舞蹈教育的可行性,并将其合理的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而探寻能够培养既有舞蹈能力,又有艺术素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和全方位艺术知识的开放型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将会对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调查分析,促进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舞蹈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意义建设构想,促进人才合理化知识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既是对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一种探讨,同时也是对其它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合理化建议。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生态”一词是 21 世纪的热门词,全世界几乎同时举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路,科学一直承担着引路者的角色,就好似盲人摸象,一点一点尝试性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正是科学的试验和真理的获取,使得人类得以进步、生产力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强大。但是,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获得全部的智慧,例如艺术带给人们的真与善、美与丑、幸福与苦难等。任何时候,艺术不仅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极为深刻的影响着社会观念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也为人类带来了道德、修养、观念,艺术是人类精神内核的外在形式,是人类灵魂修为的建筑师。第三次科技革命打开了综合艺术教育思潮的大门,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以美国为首,包括欧洲在内的主要艺术教育思想。近年来,我国对艺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在艺术教育的实施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的综合艺术课程的加入,改变了原本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与音乐课独占的局面。这一改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相对部分落后的地区及中小学实施起来却具有困难。这种困难多数来源于艺术种类多样,艺术师资缺乏且过于单一化等原因。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同时开设了美术和音乐课,而一些仅保留一门课程,无法开设其他艺术课程,更别谈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此外,笔者还了解到,部分校方由于受到资金、教师及岗位编制等问题的限制,被迫将原有的艺术课时间改为文化课。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形象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在社会各行业需求中,越来越将艺术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创造能力,看作职员综合性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球出现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1]。由于艺术教育长期以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致使普及型人才缺乏。在社会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的环境下,众多中小学用人单位开始要求艺术教师具备综合的艺术能力,能够同时教授多门艺术课程,这使得单一的专业人才走到中小学等基础教学机构时,显得力不从心。社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今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再是以高精尖的专业单一型人才为终极培养目标,而是以培养掌握多种艺术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技能,具备人文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及艺术鉴赏力、批评能力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为同级目标。社会对艺术能力的渴求,点燃了艺术教育自身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普及型人才培养转变的火焰,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把火焰的燃料。生态式艺术教育突破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形成各科艺术门类相互交叉、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艺术人才培养及艺术基础教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式艺术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态观意义,它将不同的艺术种类相互链接并综合,强调一种多视角、多方位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整体创造思维的开发。按照滕守尧先生在《文化与创生》一书中所阐述,所谓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将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艺术按照生态的关系融为一个整体,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补充和支持;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知识生态关系的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思维创造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全面的智慧人。生态式艺术教育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通过各门艺术的摄入,形成一个融合全,在这个多样性的融合圈里,迸发出新的知识与创造思维,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智慧。艺术创造离不开欣赏和批评,即使最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者,如果不伴随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欣赏和反思,所创造的作品也会失去生命,成为躯壳。任何艺术都需要通过欣赏来达到教化心灵、感悟生命,生态式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同时,生态式艺术教育能够有效的打通人对艺术产生的各种感觉,即“通感”力,这是一种能够通过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感受到的不同艺术特征的思维能力。比如在邓肯的现代舞中感受到雕塑的造型和音乐节奏;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聆听到戏剧的冲突及人物的对白;在拉斐尔的绘画中看到舞蹈的线条及音乐的旋律。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以舞蹈为主体,阐述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发展情况,通过舞蹈学、教育学、艺术生态学等,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方法。论文从普及型舞蹈人才的舞蹈教育研究出发,结合教育学研究方法,以舞蹈教育现象、舞蹈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舞蹈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普及型舞蹈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探寻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论文将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以我国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为参考对象,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合理的科学研究与分析。根据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来获得论文所需的资料。通过对教育学、生态式艺术教育、生态艺术观,及舞蹈学相关文献的研究,力求了解舞蹈本身及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帮助确定当前新时期,生态式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型舞蹈培养的应用和设置。同时,拟定在西南地区选择几所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舞蹈本科院校,对其普及型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此外,也将针对论文需求,拟定重庆市 6-8 所中小学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在社会群体、学生群体、用人单位群体了解到舞蹈教学,及对舞蹈艺术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以生态艺术观、生态艺术教育理论认识为依据,结合我国高校舞蹈培养现状、我国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从一般现象到个别认识,从而推知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际应用价值。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2
一、选题缘起 9-10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0-11
三、研究方法 11-12
第一章 生态式艺术教育与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2-23
第一节 综合舞蹈艺术教育的历史回顾 12-16
第二节 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述 16-19
一、生态式艺术教育产生的背景 16-17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17-18
三、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启发 18-19
第三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9-23
一、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20-21
二、生态式舞蹈教育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关系 21-23
第二章 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分析 23-35
第一节 西南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3-30
一、普及型舞蹈人才定义 23-24
二、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24-27
三、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7-30
第二节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30-35
一、青少年受众群体调查与分析 30-33
二、就业单位需求调查与分析 33-35
第三章 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 35-58
第一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 36-37
一、直接指导法 36-37
二、发现法(或生成法) 37
第二节 “海纳百川”——生态式舞蹈教育课程构想 37-52
一、“生态式舞蹈综合课”——独立成课的教学形式 38-45
二、多元艺术文化融入舞蹈课堂 45-52
第三节 重视“舞蹈认识”能力的培养 52-54
一、围绕课堂主题的艺术欣赏教学 52-53
二、向真正的舞蹈批评家学习53-54
第四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下普及型舞蹈人才的素质结构 54-58
一、扎实的专业知识 54-55
二、高品位的艺术人格 55
三、多元的艺术知识 55-56
四、广博的文化底蕴 56
五、综合舞蹈教学意识和创造意识 56-58
结语 58-60
参考文献 60-62
1、学术著作 60
2、论文、期刊 60-62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资华筠 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3]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 年版
[4]吕艺生.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5]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6]唐凯麟 陈仁仁.儒家伦理文化——成人之道[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7]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8]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9]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10]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1][美]沛西·能[著] 王承绪 赵端瑛[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3]贺志朴 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xx 年版
[14]资华筠 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15]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于平、冯双白主编.吴晓邦舞蹈文集[C].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xx 年第一版
[16]滕守尧.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7]李坦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18] 芭芭拉·哈泽尔巴赫 刘沛.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20xx 年 中英文对照版)[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 年版
第四篇:教育硕士见习报告
××××教育硕士见习报告
非常感谢校领导给了我们两周见习的机会,这在其他学校是没有出现过的,谢谢校领导对我们首届教育硕士的重视!
我所在的见习学校是××××,我们于×年×月×日在×老师的带领下,入住在此学校。我们肩负着校领导对我们的期望,怀着乐于求知的心情,开始了两周的教育硕士见习计划。而今,两周的见习已经结束,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生、离开了指导老师、离开了这个学校。
两周的见习机会是很难得的,因为时间不长,所以我先做了精心的计划。在与×老师见面时,我就和指导老师--×老师交换了意见,认真计划了两周的见习内容以及我在见习期间应该注意的事项。在见习之前,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包括一些硬性的目标,比如说听至少10节课,评2节课,每天看3节晚自习(数学教师看班时),等等;还包括发现一个教育问题,并利用教育理论解释这个教育现象。
下面,我将从听课方面、见习班主任方面以及我所发现的一个教育问题方面对这段见习进行总结。
一、听课方面
听课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为了使听课有效,我在课前就先预习将要上课的内容,主要是参考教材,偶尔也可以在网上查找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如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和×老师讨论。对于配套的资料,我都一丝不苟地完成,不仅是因为这套资料的题目比较难,还因为我想只有我自己先做过题目,再给学生讲解的时候才能心中有数、胸有成竹。高中生每天的晚自习只要是×老师看班,我就尽量参加,一来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知识,二来可以掌握学生的疑问,及时向×老师反应。
我根据×老师每天上课的情况来制定我一天的行程。×老师带(13)班和(20)班,两班的教学进度相平衡,基本上在一个班级了讲过的知识在另一个班还会讲,但我不觉得这是重复,之所以两个班的课都听,是因为我想找出×老师在课后做了哪些反思和改进,这是教师反思能力的体现。通过两节课的对比,我能观察到×老师的教学不断改进的原因及依据,以及改进后有了怎样的效果,这对我日后进行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在这期间,我还听了×老师的课,虽然次数不多,但我感受到了每个老师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一套,即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老师上课的时候重难点分明,教学逻辑性很强,尤其板书这方面写得很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积极地去听课做笔记思考等。而跟×老师略有不同,×老师上课富有幽默感,他的教学经验丰富,虽没有过多的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软件,仍能把一节课讲得清晰明了。我们这些毫无教学经验的实习生,真的是惭愧啊。
×老师个性随和,每次课后,他都会主动跟我说课堂上哪些环节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或者哪个知识点的讲解不够清晰明了,我们就会利用一个时间段针对这个问题来展开讨论。能与老师一起讨论教学方面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每听完一节课,我都认真总结自己的收获,并且结合学生实际学的情况,思考课堂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做出简短的建议记录在听课记录上。
二、见习班主任方面
×老师是高一(13)班的班主任,所以,我的班主任见习工作就放在了(13)班。我对(13)的调查如下:
本班总共有学生70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30人,所有学生都是寄宿在学校。本班属于普通班级(暂时还没有学生考入全校前100名),学生都比较听话,对班主任都心存敬畏。班级学习风气良好,但通过我看晚自习的观察来看,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数学课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还有欠缺,课堂气氛不算活跃。
我的班主任工作主要是监督晚自修、参加管理班级和一些主题班会。
高中学生晚自习是学校统一要求的,学生要在7:00准时到达班级准备上晚自习。高一(13)班的晚修情况还是挺不错的,学生都能安静地思考自己的问题,部分学生遇到疑问时都会举手提问。高中这个阶段,明显可以感觉男生学习的尽头超过了女生,从班级里男生提问的次数普遍比女生多就可以看出。我主要在晚自习上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或者是学生上课没有弄懂的问题,偶尔也会针对白天课堂上的知识提问学生,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据我的观察,高一学生对基础知识(比如说定义、公式)的重视度不够,而对一些难题、有技巧性的题目比较关注。我觉得这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的,所以,当我帮助学生解决一道难题后,总会对题目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作出明确的强调,提醒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将目光放在偏难的题目上。
晚自习看班是很辛苦的,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我的大脑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生怕给学生讲错。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当时真的是没有觉得累,但晚自习结束后,整个人是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但又很高兴自己可以帮助学生攻破一个个问题,心里很是欣慰。
通过参加班级管理,我认识到了一个老师的表率作用是很大的,学生时刻看老师,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从自己严格要求,并影响感染学生。这就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是贴心的,也是带有希望的。见习期间,×老师教给了我许多的班级管理经验。我想这些经验是宝贵的,更为宝贵的是老师的主动精神。在他的言谈中,看出一个老师对于班级管理的深度认识。所以我想:一个好的班主任不应只是从学习上给学生帮助,而是从一种“管理”的角度上去让班级受益,让班级体的每个成员成长。
班级里每周进行一次主题班会,通过了解,班会的内容包含广泛,有时候是班风不好的教育,有时是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的表扬,有时是对学生学习动力的鼓舞,等等。通过参加主题班会,提升了我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重要性的理解。
三、发现的一个教育问题
就我所在的高一年级来说,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较其他我所见到的学校更亲密,这有可能是因为寄宿制使得学生与教师学习、生活都在一起,渐渐地消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课间,办公室里总能见到很多学生,有些学生是去问问题的,有些学生是去帮老师忙的,有些学生就只是去和老师闲聊的,而且老师都愿意与学生交流。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远远不是教与学的关系,所有学校都应该追求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影响教师和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本生就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虽然寄宿制的学习很辛苦,但老师们都很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这至少给了学生心理上的安慰。
两周的见习,让我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荣耀,同时也体会到作为一名园丁的辛劳。我的收获远不仅是我在见习报告中陈述出来的,有些感受是心灵上的、精神上的,是影响我一生的收获。
第五篇:2013级教育硕士实习方案
全日制专业学位 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计划
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是培养和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师范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锻炼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加强我院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实习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计划。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邵光华
成员:冯铁山 周勇 陈柏华 王海燕 解少娟 教育硕士实习中心主任(副所长)
主要分工:
邵光华:全面负责实习小组的协调工作,具体联系实习点。
实习中心主任:拟定实习计划。与实习点校方交流沟通,具体落实实习点实习生的人员与理论指导教师的安排。
冯铁山:语文学科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开题、调查报告分析、论文指导的组织与安排,成绩的评定工作。
邵光华:数学学科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开题、调查报告分析、论文指导的组织与安排,成绩的评定工作。
周 勇:化学学科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开题、调查报告分析、论文指导的组织与安排,成绩的评定工作。
陈柏华:英语学科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开题、调查报告分析、论文指导的组织与安排,成绩的评定工作。
王海燕:教育技术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开题、调查报告分析、论文指导的组织与安排,成绩的评定工作。
解少娟:实习生的集中培训,协助财务处审核教育实习经费,实习材料的收交整理,实习生实习期间的宣传报道等。
理论指导教师:全体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二、教育实习的任务与目的
1、通过实习,使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实践中接受专业思想教育,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自觉加强师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书
窃他人成果,否则按教育实习成绩不及格处理。调查研究报告一般不少于10000字。
四、教育实习的时间
教育硕士研究生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实习时间为半年,采用以实习点学校集中为主的方式进行,每个实习点安排每个方向研究生2-3人。
第三学期第一、二周,学生自主组织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第三周下实习学校进行实习。
五、教育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1、在研究生院的领导下,教师教育学院相配合,分工协作,做好教育实习的相关工作。
2、教师教育学院负责实习生的理论指导教师的选派,实习小组的具体人数安排,实习生的集中培训,协助财务处审核教育实习经费预算。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实习成绩的评定工作。
3、第二学期末调查研究生实习意向(小学、初中、高中),根据实习生意向具体确定实习学校。
4、第三学期在实习开始前一周进行动员宣传,要求学院管理部门、学院理论指导教师与实习点共同参加,必要时请教育局相关部门参加。
5、实习期间学院管理部门进行巡视检查,进行中期反馈与监督。
6、实习结束后及时评定实习成绩。
六、学院理论指导教师职责
此次实习采用双导师制,我院选派理论指导教师,实习点指派实践指导教师。理论指导教师是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的具体组织者和指导者,对教育实习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
(一)理论指导教师的任务 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执行研究生院制定的实习计划,指导实习生的教学理论、班主任和调查研究工作、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实习期间要指导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等。
(二)理论指导教师职责
1、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学设计指导、课堂教学指导、说课指导以及实习前的思想动员工作。
2、了解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在实习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掌握实习生的教学实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实习中的问题;关心学生在实习学校各方面情况,反馈实习生的要求,与实践指导教师及时交流、沟通,以获得最佳实习效果。
实习为一组),主要职责如下:
1、督促小组同学完成实习计划,及时反映小组同学的情况与要求,协助指导教师组织小组同学集体备课、说课、试讲和相互听课。
2、以身作则,关心小组同学的思想、生活和健康,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搞好实习工作。
3、组织学习有关文件,记录小组实习及纪律执行情况。
4、负责报道本实习组各阶段的工作动态,组织全组同学积极向校报、广播站等媒体投稿,举办各种形式的实习专刊及宣传活动(每个月一期进行宣传)。
5、协助指导教师做好本组的实习总结工作。
八、实习点学校的任务与职责
(一)实习学校的任务
1、实习点学校一般应成立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习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可由有关学科教研组长、实践指导教师、有关干部以及我校理论实习指导教师组成。
2、做好有关工作人员承担实习指导和管理的思想动员工作。
3、拟定教育实习接待计划,选派实践指导教师(职称为高级及以上)。
4、安排好实习生的办公室、住宿问题,解决用餐问题。
5、组织相关活动,向实习师生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为实习生提供必要的资料。
6、审查实习生的实习成绩。
7、做好实习有关材料的整理存档工作。
(二)实习学校相关教研组职责
1、协同我校理论指导教师分配实习生教学任务,编制教学进度表。
2、向实习生介绍教研组的工作情况和规章制度。
3、为实习生安排观摩教学,传授本学科教学经验。
4、督促与检查本组教师的实习指导工作。
5、组织研究与交流指导工作经验。
(三)实习学校实践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职责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在指导实习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其任务是:在实习学校的领导下,根据我校实习计划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指导实习生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并积极地向实习生进行热爱教师工作、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教育。
具体职责如下:
1、向实习生介绍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工作经验。
2、安排实习生的教学见习工作,指导实习生编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答疑等,检查实习生教学工作情况;
3、培养实习生独立开展课程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