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胡勇电话:***
重庆市永川区金龙镇金龙小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语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真情带动学生的真情,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得到情感的熏陶,完成情感的升华,进而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情
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而学生预先蓄积的与作品情感气氛相协调的情绪,会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就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制造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从而很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去。
(一)充分利用好导语的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导语正富有酝酿情绪,带人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会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因此教师设计导语要新鲜活泼、形式多样、富有文采、充满感情。而教师在给学生说这些导语时更要情感饱满,切合课文的感情基调。
比如四年级课文中的《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美好的,在每个人记忆的花园里,总会有一些常开不败的花朵,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同学们,你有过在雨中嬉戏的经历吗?(学生回答)可是你有过在桂花雨中陶醉的经历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一切都沉浸在花香里。你抱住那桂花树,使劲地摇,尽情地摇,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落在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满身都是。你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都陶醉了,你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然后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顺势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和作家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这段导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激起学生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向往,也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
多媒体不仅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而且图象活动变化,能展开情节,吸引学生入情入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情感的激发正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往往对桂林山水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如能用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桂林山水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却是不可多得。在教学中如果能将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师身体力行带动情
教师自身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并因此会带动学生的情绪体验,转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这无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情感,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也才能真
正溶入作者的思想境界。
(一)语文老师要有真情
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马斯洛理论讲,人人都有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的需求。当学生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爱的满足后,自然会以真情回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信任每个学生,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感情的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与鼓励,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心满意足。而这种美好的情感会在教师长期的真情带动下潜滋暗长,进而转变成学生对语文老师的爱,对语文课堂的爱。
(二)语文老师要像演员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放得开,能够在不同的课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把书本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及体态语,带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仿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仿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教师放得开,学生自然能放得开,也只有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全身心神游在课堂故事的演绎中。
三、指导学生读出情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饱含浓浓情感的课堂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释放出来,那么此时教师就应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把朗读当成一种表演,当成一种享受,当成一次自我实现的机会。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讨论之后学生马上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学生这种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更好的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进而更好的理解课文,发展自己的情感空间。
四、探究文章主旨,悟出情
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而文章的主旨让我们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譬如我在教授《火烧云》这篇课文时,就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课文描绘了黄昏时分火烧云的出现直至消失的整个过程,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这也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而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感悟。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我就让学生们把它改成课本剧去演,教学《精彩的马戏》时,就让学生真实的看一看马戏团表演,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课文理解更透彻,对作者情感领悟更深刻。
五、结合生活实际谈出情
语文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情感熏陶自然也能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这正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关键步骤,因此语文老师不能单纯的就课文讲课文,应给学生留有生发的时间。比如我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任务:假如明天是父亲节,你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呢?因为之前教师做了很多的铺垫,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纷纷举手直抒心声,谈了对父爱深沉的理解,对在外父亲的思念,对出门打工父亲的担心、心疼,以及对自己以前不懂事的歉意等等。甚至有些同学是含着眼泪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爱恋之情。此时作者的情感已融入学生的心中,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六、课堂结语激发情
好的课堂结语不仅仅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更是对学生进一步的启发,它能诱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涤荡学生的情感。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结语: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父母之爱,是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要用一生去翻阅,去感受„„孩子们,让我们由衷的说
一声“爸爸,我爱你”吧!这样的结语再次激起了学生对父亲的热爱之情。《圆明园的毁灭》的结语: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这些残垣断壁,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老师想,我们心中有的不仅仅是对圆明园的爱,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考。这些结语有效地让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熏陶,让他们胸中的激情继续涌动。
七、课外练笔写出情
语文的学习不应仅仅是课堂40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收获的情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随笔,日记,读后感,小作文等形式课外延伸语文的学习。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在学完后,我让学生自制一张贺卡,写出他们对父亲的祝福,让他们的情感在生活中继续流淌、延伸。
总之语文教师要对情感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将它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真情带动学生的真情,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得到情感的熏陶,完成情感的升华进而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王剑兰、张凤琴、陈尚生主编,《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 宁,《编制个性化的探究方案,培养积极学习情感》,《江苏教育》,2007年第9期
[4]吴云霞,《班主任的情感教育刍议》,《新课改导刊》,2005年第2期
第二篇:刘彬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清源镇二中刘彬
情感是人的社会性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它对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人的身心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操纵各种教学变量,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高兴、愉悦的体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情感教育与知识的传授是相辅相成的,每个中学生心中都拥有个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他们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需要情感的滋润。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开展和加强情感教育,适应各方面发展的要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认知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常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贫乏、无力,不能充分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教材中有些深刻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就必然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加大情感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初三化学学科为课堂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如同魔术,教师如同魔术师,给学生以好奇、冲动、崇拜直至尝试,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的变化是美的一种体现和享受,每一个实验从准备到操作再到完毕整理,就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而每一次实验的失败与成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次理解、宽容和欣赏,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都是人类在长期征服自然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挫折,反复探索后取得的,甚至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才日趋完善,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才华,也凝聚着他们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毅力和献身精神。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有感情地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资料,将这些化学知识与人类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让 1
学生久久不能忘怀。用生动活泼地语言使学生懂得,没有实验根据的理论可能一文
不值,而目前尚不能解释的实验结果,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重大的理论问题,决不
能轻易放过。
2、实施情感教育是教育内涵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才能发挥人的潜能,开启人的心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
创造性,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善于调
适自己的情绪,使之始终处于热情、饱满、振奋的良好状态,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去
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其
次,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去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间的感情,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真情地品味、欣赏、感染、共鸣,实现师
生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碰撞,达到情感的沟通理解,使学生更容易接纳教学,理解教
学,领会教学,从而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3、实施情感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初三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很关注他人对他们的欣赏和肯
定。很多数父母不理解孩子,一旦知道孩子做了错事,一味批评打骂,严重伤害学
生的自尊心。所以他们不愿与父母沟通,心理失去了平衡,迫切需要在学校获得情
感的补偿。为此,教师不但在教学上要狠下功夫,精心策划,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情
感交流的平台,而且教师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课堂上要改变过于强调纪律,克制学生的老办法,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从而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恐惧,让学生信任老师,在有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饱满和振奋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
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绷着脸或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备课笔记进行
知识讲解或实验操作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
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
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快乐情绪来感染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思
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
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因此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传
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因为初三的学生思维已逐步转向逻辑思维,比较关注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不是那样活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
活动。这就更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2、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那
些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
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同时,注意挖掘
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情意类内容在中学化学里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在各部分知识之中,是中学化学知识的“灵魂”,是学
生化学知识逐步增殖的“促进剂”。情意类内容在教材中分布零散而且隐蔽性较强,需要化学教师深入思索、认真分析、不断挖掘,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加以
发挥,渗透给学生。例如,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教学中,我借用自己拍摄的北京故
宫陛玉石照片代替课本上印刷不清楚的插图,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玉石受酸雨腐蚀的痕迹,引发学生的兴趣。于是又有学生拿出一张比笔者照的还清楚的照片,学生更
是兴趣高涨,把平时旅游中遇到的有关环境污染的现象和事实一一列出。由于与日
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积极参与,这节课上的非常生动。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
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环境的素质要求自然而然就达到
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平常要多注意知识的积累,博学多才,擅长将各
学科综合,把教材内容融会贯通,教学才能挥洒自如,真正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追
求,一定会成为积极思维、性格开朗、活泼向上、崇尚精神生活的人。
3、教师要善于跟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走
进学生,怀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学生。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能力有限,而是为了更好地交流,教师充当应有的角色,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这一点,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增进师生的感情,增强了教师的教学亲和力,教师以一个求知者的身份,与学生一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探索世界,教学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融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生人数多、思维活跃,思路极为开阔,是值得教师学习的,教师要做到终生学习,教学才能有进步。教师向学生学习,更能增加学生成就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教师的学习精神。
以上是对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做法,我作为一名初三的化学教师,用情感教学六年,不仅让学生轻松愉快学到知识,而且和学生关系融洽,让有些已失去信心的学生因化学学得好,找回自信,重树信心,取的很好的成效。倾注你的热情,奉献你的爱心,为创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
2010情感教育刘彬清徐县清源镇二中 .6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字里行间无一不凝聚着作家对祖国的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对周围事物的深切体会,它们或清新委婉,或崇高悲壮,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具有调控学生感性思维的作用,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时代感。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受年龄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此时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调他们的认知情感,更好地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力,让课堂更有活力。教学的实践证明,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让学生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二)情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念。由于情感教育具有可溶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传达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学生在理解和体会文章时,这种情感就会经过他们的加工提炼,变成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几点思考
(一)深刻解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和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
(二)发挥语言优势,达到以情激情的良好效果 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的方式,来感受课文独特的魅力。
1、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用饱含深情的阅读把普罗米修斯孤独、寒冷、饥渴、伤痛、失去自由的形象越来越深刻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充分感悟他伟大的牺牲精神。
2、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值得借鉴。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老师在备课时,应时深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才能使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3、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在抓住课堂教学读、议、说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文本对话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教材,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巴金谈写作说道:“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们可以采取回溯前文,联系上文的办法,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借助文本自身的资源来完成激发情感的过程。读读这句话,巴金到底有没有才华?何以见得?他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巴金用他的作品表达怎样的感情?通过与学生对话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与教者、作者的思想共鸣。
(五)深入分析课文,比较体验不同的情感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教材情感,以达到情感的升华。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只有在学生正确深刻地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分析课文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总之,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新课程倡导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并贯穿音乐教学的始末,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整个人类都变得充满爱心,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做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体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那么,这种情感的体验是要通过音乐教育来进行实施的。因为,音乐是艺术,音乐又是情感艺术。它能够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它能用它特有的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的殿堂中感悟艺术,感悟人生。伟大导师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首歌,一首乐曲或是庄严雄伟,热情奔放,或是悠扬婉转引人入胜。都充满活力和激情。那么,在音乐教育中应如何渗透情感,使学生充分受到音乐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有如下几种方式和方法。
一、利用欣赏教学引发情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的首要特征是“听”。没有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变得毫无意义。要想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体验,音乐欣赏教学是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最好的阵地。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听觉内容,让学生在听音乐和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用多彩的音乐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步入这蕴涵着丰富情感的世界。
1、利用欣赏民族音乐引发情感。
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作为一个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理应是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要让每个学
生真正喜爱民族音乐,就得让学生从音乐中去感受一个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浓厚的民族情感。这就需要通过广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
品,来跨越时空感受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情感及精神世界。如
《青藏高原》就是一首具有浓郁藏族民族风格的歌曲;又如《新
疆好》则是一首飘逸着浓郁瓜果香的新疆民歌。只要我们能给学
生提供丰富的听觉感受内容,我国的民族音乐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唤起学生对
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利用视听结合引发情感。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腾飞,文化传播媒体
也迅速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其大众文化形式和大众传播形
式,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表现和
反映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对于艺术的普及和传播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它,有目的地组
织学生去视听。通过视听并举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音乐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引发情感。如教学中,利用电视播放带有画面的歌曲,又如
像中央电视台的一写文艺表演等节目都是我们选择的内容。
3、利用听范唱引发情感。
范唱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激发他们自身拥
有的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
产生兴趣,诱发情感。学生可通过直接感知审美对象,充分发挥
听觉的审美功能,引导其主动入境。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唱歌的经验和技巧,所以,唱起歌来往往无感情,在学唱新歌曲之前,听一听录音和老师的范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令其细心
地去品味歌曲的韵味,从中领略真情实感,使其心神产生振奋的快感,做到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老师有表情的范唱它会给音乐
增添许多的色彩,同时教师的演唱水平也无形地影响和带动着你的学生。音乐作为流动的艺术,它体现的一句话是:“溶理于情”。
二、利用眼神和脸部来表达情感
教师的情感,可点燃学生们对音乐的情感火种。教师的每一
个眼神和笑容都可使学生内心与其产生共鸣,将他们带到音乐的海洋中去,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激情和情感。人们常说:“眼睛是
心灵的窗户。”它可传神又可传情。人们可通过人的眼睛去探密
他人的心灵深处,从人的眼睛和脸上体现出来的各种神态和表
情,可以说是一个人精神状态最直接的反映,它以无声的语言向
对方表露和传递着内心的情感。暗淡呆滞、麻木迟钝的眼神和脸
部表情会使学生感到疲乏无力。有神坚定的目光和充满喜悦笑容的脸,则使学生感到情绪激昂,精力充沛。如在歌曲教学中当老
师指挥学生唱《国歌》、《只怕不抵抗》等较为振奋,能体现民族
气节的歌曲时,教师即明亮又神采飞扬的眼神和面部神态,可以
很快地感染学生,使他们热血沸腾,充满活力地去演唱歌曲,从
中得到美的熏陶,同时能准确的表现音乐形象。又如在学唱《我们的田野》、《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较柔和抒情的歌曲时,教师亲
切温暖的面部表情和深情的眼神,便能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那如
诗如画般的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从而体会到音乐作品给人们
带来的美感。又如,当小学生演唱《嘀哩嘀哩》、《快乐的节日》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那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更
能激发小学生们内在的情感,促使他们富有激情地去演唱,以表
达他们对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语言引发情感
音乐是美的艺术,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也可直接影响音乐的情
感表达和音乐的美。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两者虽然
都运用符号,但其作用都不可忽视。因此,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
性就尤为重要。音乐教师的语言要有富有激情和及大的艺术魅
力,要做到像旋律那样优美,像歌声那样句句动听。那么,在教
学中就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声乐课上,用缓慢、惆怅充
满思念之情的语调朗诵歌词,可把学生带进富有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意境中去;又如,用亲切、明快温和的声音朗诵歌词,能让学
生体会快乐,并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对未来充满希望。再
如,在上欣赏课的时候,教师的语言要简要精炼,富有启发性,将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通过教师精确的语言表达传达给
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可激发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教师选择怎样的教
学方法都不时真正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
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的驱动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导入新课中渗透情感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极其强烈的学习愿望。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小巷深处》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们一片光明。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我们一方晴空。这世上,还有谁比妈妈更让人牵挂?弯弯山路口,那是一声声叮咛;脉脉斜晖中,那一声声呼唤……你们听到了吗,那殷切的呼唤正从小巷深处传来……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作家林莉一起走进《小巷深处》,聆听一段关于母爱的动人故事……在教《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段文字,它字字句句都闪耀着灿烂夺目的思想光辉,多少年来,曾经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终身!”接着我饱含激情地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段名言。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激烈的求知欲和新鲜感,更使学生的情感为之振奋。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先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学生立刻被激昂动听的歌声所吸引,眼前仿佛出现无数个梁山好汉形象,教师再辅于简短导入语,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积极性,情绪激昂地进入语文学习。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抒情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就会从心底激起我们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崇敬。1976年1月8日,千山默哀,万水呜咽,敬爱的周总理操劳终身,离开了热爱他的人民。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举国上下广泛开展各种悼念活动,中华大地响彻声声痛彻肺腑的呼唤,尽情倾诉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和深情怀念。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柯岩为纪念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
二、挖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集而来的,是感情的海洋。冰心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关于散文》)在水一般清澈的冰心的散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波涛吗?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通过松骨峰战斗、马玉祥勇救朝鲜小孩、“我”和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表现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 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情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及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教学杨朔的《荔枝蜜》,我按“事─景─人─情”逐层剖析,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热情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崇高的情感之中。
三、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激发情感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情谱成,用鲜血书就的文章。全文冷竣如铁,热情如火,那悲壮、激昂的感情充满字里行间。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深沉、悲愤、饱含感情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个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巨人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目中。可见,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也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