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的新课程改革
陈龙
课改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班都有肥胖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遗传因素导致缺乏运动细胞的学生较多,在技能要求比较高的项目练习时,常受到同学嘲笑,因而这些学生虽喜欢上体育课但又怕遭到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便疏远了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上受冷落的旁观者,特别是体育课改的今天,此类问题更加突出。那么如何使这些同学象其他学生一样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并获得乐趣,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的职责和追求目标,也是课改的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只要教师努力去关爱这些特殊学生,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现在可能所有班级中都有一位或是多位同学人特胖,有的不但胖个子又高,跑起步来挺费力的(200米都跑不完),别说跟随队伍跑步了。所以这样的学生在分组练习时经常受到小组同学的批评及责骂,甚至遭到嘲笑。我所教的初一年级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不太爱和同学们一块活动,做练习时总是往后溜,摸底测验成绩也比较差。课后我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上课不积极活动?开始他不说,在我的启发下,他才说:“其实我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可我长得这么胖,做起动作来很吃力,又不好看,同学们会笑话我,所以就不想动了”。根据他的想法,我诱导说:“不管谁在学习新动作时,都不可能做得很好,再说对于你,重要的是参与、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练习的次数多了,动作也就好看了。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战胜自我,找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仔细寻找该生的闪光点。不久在练习耐久跑时他总是坚持到底,不管和其他同学有多大的差异,始终坚持到底。久而久之,在他的自信、坚强下完成了和其他一样的练习内容。在体育课上,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要求其他同学多向他学习。同学们也报之以热烈的掌声,纷纷向他询问起来。老师的表扬,同学的鼓励给这位同学装上了自信、坚强的翅膀。自此以来的体育课他上课很投入,与同学合作的也很愉快,体育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上课时每个人一定要克服内心的自卑心理,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之中,不懂不会的主动请教,反复练习,同时常于同学合作、交流。总之,“在课堂上只要主动参与、积极练习,就一定能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每节课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超越过去那种“授之以鱼”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授之以渔”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学、会用、会举一反三。通过热身游戏和素质练习游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军的高尚思想。
一堂准军事化的体育课说课反思
陈龙
准备:在课的开始部分,选用了创新“集体性”游戏,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基本内容: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多中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图片示范、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甚至多媒体的观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即使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同时心理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通过比赛,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其次,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束:让学生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自我评定。这样整堂课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结束。
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初一体育课的特点
陈龙
在初一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抓好体育各阶段组织教学。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联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重点练习的难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初二年级的实心球投掷的教学,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重复练习,让学生找到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觉,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合格标准。对此,教师在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力。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体育教学
陈龙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一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动用组织方法,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是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即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既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具有无声的语言,更具有其
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组织方法。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让课堂充满创造力,促使学生产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必须着眼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下面略谈下我的一节初一篮球课。
一、教学目标:一个篮球让学生体会到健康和快乐,一节好的体育课让学生让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目标
二、学生分析:我这节课教学的是初一年级12班42位同学,他们比较好动,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容易培养。他们的目标相同:就是在体育课上有所收获并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但是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篮球基础、认知能力等个方面都有所不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上课流程:
1、介绍学习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2、“以绳练跳”跳绳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以绳连跳”使学生掌握多样式的跳绳方法这是必要。我把这项练习作为准备引导部分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比赛的形式,使学生达到“练跳”的目的,这样既可收到良好的教学较果,又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灵敏性、协调性等,另外,“以绳练跳”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绳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短绳的前摇、向后摇、臂交叉的单脚、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双摇摆跳、双人跳等比绳的单脚跳、穿梭交叉跳、集体跳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尽情发挥这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切实的可行的途径。
3、简单篮球操和熟悉球性练习。在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充分的展开自己的想象和个人能力,自己去练习,互相竞赛,积极创新。
4、运球综合练习(园地、行进间、绕障碍物、运球互抢游戏)在这个环节我是以分组竞赛形式出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配合精神。
5、教学比赛:全班分成男、女若干小组,每小组三小队,进行擂台赛。这是全课的高潮,也是学生展示才能的时刻,我是在讲清楚规则要求后,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去发挥的。
7、放松,小节本课内容。
三、本节课的反思: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我安排了以上的学习内容。只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你让学生在那里长时间集中练拍球,他也会觉得枯燥的,注意力也不会集中起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为主体,自由发挥去练习,同时我也参与到他们的练习中去,让学生注意模仿我的一些技术动作和示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这节课就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篮球运球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节课主要是围绕篮球运球练习,提高控球能力,在课的最后安排了教学比赛,目的是让学生在赛中练习,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上完课后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很快乐,很高兴,我觉得这是对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最好的评价。原因是他们在这节课里通过学习有所收获,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乐趣,所以他们很快乐。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课堂上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变换多样的组织形式,使得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对篮球运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着眼学生,抓住教学的契机,以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觅、求索,这样才是一节好的体育课。
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陈龙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陈 龙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体育教学反思
陈龙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责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现将教学进行反思。
一、重视(激趣环节)准备部分
准备活动安排有引导学生倾听的举措如:“木头人,不许动”“大眼睛,亮晶晶”“谁最棒,我最棒”“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那样做”“你不碰着我,我不碰着你”“小嘴巴,不讲话”等呼号训练,这些举措在课堂必要的时候使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听清讲解和看清教师的示范,以及同伴的展示活动。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就使用“木头人,不许动”、“大眼睛,亮晶晶”、“小嘴巴,不讲话”,当需要散点练习时就使用“你不碰着我,我不碰着你”。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从事某一体育项目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不同的体育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准备活动时,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经验思维、加工、合成创造出新的活动内容,如跳山羊的教学中,学生结合学过的内容,进行准备活动,有划船动作、马步冲拳、小青蛙跳跳跳、小白兔蹦蹦蹦等小游戏。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有的准备部分还为学生在心理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如“谁最棒,我最棒”的小游戏。教师可以设置场地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练习中检验,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相互关系,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三思而后行的良好习惯,如本月分腿腾跃山羊的器材摆放,跳跃教学时通过画好场地吸引学生兴趣:此外,暗示调节情绪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准备活动中运用,教师正确、优美、轻松的示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以领会、掌握、运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基本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尝试与拓展)
新课程体育课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如 “谁最棒,我最棒”。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纠正,形成良性循环。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分腿腾跃教学时对学生予以肯定,如:你像小燕子一样、你是小李宁、你是跳马王子、你真棒等激励的语言,对困难的学生在练习时,老师在保护的同时给予隐蔽性的帮助,让他(她)能感觉到我也能跳过去,我也能成功,对学生而言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有了这些他们就会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去认真完成每一个练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自觉地进行学练,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喜欢项目,学生总会有一种向上心理。在遇到困难挫折以后,他们会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促使他们进行思考,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分腿腾跃的教学中,教师正确、优美、轻松的示范,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到动作的全过程,易于理解,学生表现出了乐学、好学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多数学生能够克服畏难情绪且学习效果明显。让学生多一些自我评价和师生互评,从学习态度和技能能力结合起来评价,六年级学生通过技评考核,90%以上的学生达到甲等成绩。
三、结束部分
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小鸟飞、火车鸣、吹气球、打气筒)调整呼吸;欢快的集体舞;自我按摩;;意念放松;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运用,为终身体育服务。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安全生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都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民主法治。一方面,安全生产需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组织职工群众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全社会关注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实现“依法治安”。
公平正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加大安全监管监察力度,依法对肇事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厉处罚,提高对事故伤亡人员的经济赔偿,切实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利和劳动者的安全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是社会友爱的基本要求。用“诚信友爱”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道德防线。
充满活力。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人的活力可言。安全生产工作自身的活力,即人们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安全工作创新精神,也是社会活力的组成部分,同样应该得到调动和发挥。
安定有序。安全生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事故往往造成人员的伤亡、家庭的不幸、单位的创伤、社会的震荡。事故多发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国家政权形象。要实现社会安定,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频频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就是大自然及其所固有的规律对人类逆行的惩罚。只有正确认识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的要求,才能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第三篇:解读之四: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解读之四: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赵晶)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中共中央党校辛鸣教授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谈到,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如何往前推进,恐怕要更多地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大目标、大任务。比如我们的改革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人民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我们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
十八大报告解读之四: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的延伸阅读——中共宣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 顾钱江 王丽 李来房)8日开幕的中共十八大宣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共历来重视“提法”,亦即重要的政治表述,透露出重大政治信号。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胡锦涛说。
此间专家指出,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高度评价这一将生态文明理念包括在内的新提法。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中共前所未有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以及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均意义重大。”
事实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今年7月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镇海陆续发生民众因担心环境被破坏而反对工业项目上马的群体事件。
环保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将环境问题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一起,称为中国当下引发群体事件的“三驾马车”。
人们注意到,十八大报告中表示,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党建专家指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
“‘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许耀桐说。
胡锦涛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引起党的理论家的关注。
一个有代表性的专家观点认为,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就指出,只有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才会不断减少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事件,也才会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他还认为,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比如,要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专家在受访中也指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第六大建设——党的建设,这是关键。
“执政党要首先把自身建设好,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许耀桐说,“否则,‘五位一体’可能落空。”
第四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其重大意义正如全会所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将十分深远。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
伟大的时代注定要有思想的阳光去照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了!这是在历史的指针指向“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这个重要关口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30余年艰苦奋斗,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图景已渐行渐近。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指出:“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进一步说,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怎样发展,如何找到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规律性不断深入,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的发展迈进,为中华民族开启更为广阔、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前景。
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不仅成为当代中国的高频词,而且内涵愈加深厚,外延愈加宽广。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同时已超越科技层面,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创新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同时,全会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鲜明突出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认识的深化,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总书记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9月,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专门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研讨,要求全党全社会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2014年3月,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广东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2014年6月,总书记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上,指出“要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2015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外延而言,从科技创新的单轮驱动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多轮驱动,创新的范围愈加广阔;从内涵来看,创新逐渐提高到发展第一动力的核心位置,成为“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
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从国内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必须依靠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正在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这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和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既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既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又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贯彻全会精神,广东要按照路线图,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扎实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二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是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2015年5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在云南、陕西、贵州等省调研考察时,总书记高度关注协调发展问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要提升国家软实力,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总书记还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所在,也深刻阐明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表明了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坚定决心。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和破解伴随而来的成长烦恼——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等。这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与全国一样,广东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诸多问题,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都需要坚定不移继续推进转变发展模式、协调发展等战略举措。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要在协调发展上交出合格答卷,这是一项紧迫而光荣的任务。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全会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即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又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既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
三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纠正“唯GDP”式粗放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5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云南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要永驻人间;在北京APEC会议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雾霾小了没有;在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又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列车,相伴而来的还有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危机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切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又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既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又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既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贯彻全会精神,实现绿色发展,广东必须彻底告别简单以GDP论英雄的传统政绩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让南粤大地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
四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提出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已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2014年12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近段时间,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与中美企业家座谈时强调,“中国的开放大门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开了就关不上了”;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中国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入,这既包括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外资,也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对外开放的提质增效、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发展牵动世界目光,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社会一度担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收窄,事实证明,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没有收窄,相反力度还越来越大。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得益于对外开放,那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只会进一步扩大,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中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的开放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赢,志在打造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中国将因开放发展而充满活力,世界也将因中国开放发展而更加美好。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广东积累了丰富的开放发展经验,收获了丰厚的“开放红利”,在新一轮开放热潮中,必须继续发挥地缘等各种优势,奋楫争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五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共享发展”的部署安排,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每一项安排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回应了全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延续性、科学性、优越性。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呈现出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共享发展就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追求以民富优先,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回顾过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2013年减少贫困人口1650万人,2014年减少1232万人,连续两年完成了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这些都彰显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由国富、国强向民富的进一步转变正在路上。
尽管成绩斐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分配不公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现行标准下全国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要想完成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民生建设担子重是现实,对于广东来说,如何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如何让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共享发展成果,压力不小。但是压力再大,广东也要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集中力量补齐社会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等短板,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1亿多广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深刻体现出“全面”二字,对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人口均衡发展等问题一字不落,给出了各项硬指标,显示了中央完成这一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要拿出“决不让一个地区掉队”的勇气,将“不断为人民造福”的热情,镌刻在时代新的年轮上,让共享体面而富有尊严的生活化为实际,生长在每一寸国土上。
为时代的伟大的目标服务,是不朽的。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的帷幕已经拉开。新形势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呼唤新实践,新的征程时不我待。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奉献。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昂扬斗志,结合广东实际,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率先”而如琢如磨、接力拼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广东新发展!
第五篇:党的十七大报告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推荐)
关于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及内部管理工
作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到直属分局莅临指导!
下面就2010年我局在贯彻省、市局部署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一)突出抓好思想建设,切实增强四种意识
1.政治意识。为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过好组织生活,我们按照市局党委及支委的安排按时召开了中心组学习及民主生活会。通过开展季度中心组学习和半年民主生活会,基层领导班子和中层人员政策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在提高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方面真正体现了干部个人价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及行业高度保持一致。
2.大局意识。在日常工作和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方面,我们始终教育干部职工要以大局出发,从大局着眼,把服务大局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各自本职岗位中,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营造心齐风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基层局创优和优秀分公司创优已通过省、市局验收。
3.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精神状态,对工作的质量、事业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关键在于提高其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意识,进而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和动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当作一个舞台、一种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尽其所能干好本职工作。在敬业履职方面班子成员都能按照要求,圆满的完成各分管工作,为更好的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4.四是服务意识。我局为了使行业发展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晨会及周三教育培训载体作用,努力在全员履职服务能力上下功夫,重点围绕卷烟经营、行政许可和服务社会开展优质服务。在2010年渭南市举办的政风、行风测评中我局测评结果均在前9名。
(二)突出抓好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四种能力
1.着力提高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在学习“五五普法”及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烟草专卖实施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方面,我局严格执行规范经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2.着力提高全员执行落实的能力。全员责任心的强弱和执行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执行落实的效果。经过近几年的领导班子下乡调研及月度考核,除改进和完善了已有的考核办法外,还下发了三项重点工作考核,从规范员工工作行为到工作结果,都充分体现了岗位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在2010年全市综合指标考核中直属分局荣获第一名。
3.着力提高干部开拓创新的能力。按照市局对创新工作的要求,我局始终把创新作为工作的灵魂,努力使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因时因地因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培养干部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提高干部创新能力。在2010年全省创新课题评比中,直属分局的科技创新项目:“卷烟品牌价值倍增模式的探索与应用”项目荣获三等奖。
4.着力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反腐倡廉教育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廉洁教育,促使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明确价值取向,增强廉洁从业的自觉性。在大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方面,严格执行年初签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全员岗位明示承诺规定的内容,切实执行“两项”规定要求的各项内容,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三)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整体水平
按照创建一流队伍、提升一流业绩、提升整体水平的要求,我局始终把围绕队伍建设和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部署作为企业科学发展的生命线。
1.加强全员思想素质教育。按照全市开展的“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教育活动及“创先争优”领导点评活动,我局认真部署全面贯彻。以紧紧围绕卷烟经营、依法行政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先后开展了素质提升年活动及“两项”法规的全面学习,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通过开展专项主题教育,全员思想境界明显提高,组织纪律明显进步,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2.狠抓业务学习。凡是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领导自己要首先做到;首先保证班子成员带头学,率先垂范,在工作面前,要带头上,身先士卒;在利益面前,要主动让,先人后己。确保月度学习16小时以上,职工学习10小时以上。
3.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先后利用现有的图书,开展了“读一本好书活动”,动员职工争当知识性员工,共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员工,弘扬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2010年我局有一名职工被省局工会评为行业先进工会工作者。
4.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中,我局的红歌联唱节目荣获全市文艺汇演二等奖。
二、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1.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市局的整体安排和部署我局2010年共修订和完善各类预案13个,共开展防火及应急疏散演练各1次,参与人员160人次,为构建和谐企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动安全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和企业安全文化三化建设方面,此项工作正在有序稳步推进。
2.健全信访稳定工作机构及工作制度。按照分管领导包片和部门包案机制,我局始终遵循每月召开一次信访稳定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信访问题,先后制定下发了《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机制》及《领导干部接访制度》
等,截止目前分局无信访事件发生。
3.突出安全管理。针对分局经营车辆多(23台),工作区域广等特点,我们坚决遵循“车辆管理“及“三检”制度,严格执行隐患排查制度,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开展全员安全教育,2010年共开展全员和特殊岗位教育16次,开展各类隐患排查12次,识别岗位高度危险源6条,中度危险源8条。通过开展以上安全活动,有力的保障了分局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截止目前,分局未发生不安全责任事故。
三、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更好的提升工作水平,提高全员执行力。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我局以ISO9000贯标和创建优秀县级局活动为契机,先后梳理修订了《考核管理办法》、《单项重点工作考核办法》、《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监管制度及措施》、《安全生产工作考评奖惩制度》、《行政许可专卖执法卷烟经营监管制度》、《效能建设八项制度》等21项制度。以上制度的修订和出台,为全面推动分局各项工作科学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一是严格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各项内容。按照年初签订的党风廉政责任制目标,层层抓好“一岗双责”制的落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推动全员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对重点部门及岗位的运行和监督。加强对卷烟经营和行政许可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不规范行为的查处和纠正力度,努力营造和谐分局。在“两项”工作推进上,利用2011年确定的科技创新项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与建立》课题,按照现有梳理出的19个风险点,扎实推进全员党风廉政建设再上新水平。
三是加大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力度。在已确定的党务公开(7项)、政务公开(7项)、企务公开(10项)公开内容基础上,我局还充分利用内网、公开栏、职工大会、其它相关会议、触摸屏等五个平台,进一步丰富办事公开民主管理的形式。按时完善了报送要求,细化了办事公开民主监督制度,切实保障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