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

时间:2019-05-15 15:1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篇: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

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

21世纪,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类进入了一个学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国际竞争也

日趋激烈, 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标志

是信息技术。众所周知, 当今国际上, 英语已成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 学习英语已不仅是与国际

发展接轨的需要, 更是我们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而我们国家要想更好地对外开放, 跟上国

际时代潮流, 就首先应当使我国公民具备使用外语的基本技能。而农村英语教学, 由于底子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设备条件有限, 又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特别是教学观念陈

旧, 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单一, 英语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因此, 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是满足社

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1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素质较差。学历达标的中学英语教师数量不足。根据最新统计资料

显示, 我国目前初中英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38%, 高中英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56.84%,其中

城镇中学英语教师学历基本达标, 因此农村中学尚有相当数量英语教师不符合学历要求, 即使

现有达标教师中也还包括了很多非大学英语本、专科师范毕业生。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中学还

有很多英语教师不具备执教资格, 这一现象越往内陆省份地区, 情形越严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

限制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质量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 ①部分

教师观念陈旧, 墨守成规, 不重视教改。②教师误解误用新教材,对现行英语教材的理解片面化,教学方法不当, 仍以教师为中心实行填鸭式教学, 不能真正按新课标要求组织教学, 教师没有

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组织, 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过分强调学生的有意记

忆, 忽视学生的无意学习, 重视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讲解和背诵, 忽视鼓励初学英语的学生, 导致

学生既不易体验英语学习成功感, 也缺乏积极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农

村中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③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滞后, 甚至是不

具备教师资格的英语教师。他们的英语发音、听说能力等都很有限, 因而无法从容组织课堂交

流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现象;还有一些教师缺乏必要的师范技能, 无法利用简

笔画、英文歌曲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④尽管已步入信息时代, 我国农村仍有相当数量的英语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 不能上网搜集教学资源、吸收外面世界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2 学生本身存在着制约英语学习的各种因素。学生问题是导致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滞

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①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尽管教育部要求2002年秋季,各地乡

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但我国农村小学的英

语教学情况却各不相同: 有的小学有正规的英语教学;有些小学英语被当成副科, 教学流于形

式;有的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不高导致学生的发音、口头交际能力都很差;开设英语课的各小学

所使用的教材不完全统一;还有的小学无法开设英语课。这些因素导致进入中学的学生英语基

础参差不齐。②农村部分中学生因不善交流、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和接受能力缓慢

等导致交际能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较差, 妨碍其英语学习效率。③由于

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 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妥当, 自学能力差。④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脆弱, 尤其面临中、高考的压力, 对学习英语成功与否十分敏感, 遇到挫折容易影

响其继续学好英语的信心。另外, 还有多种其他因素阻碍农村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材的落

后, 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农村学校、社会和家庭等环境, 都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3 改善我国农村落后英语教学的对策研究

3.1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在新课程

背景下,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学生的示范者, 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课堂教

学的策划者,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导向”的作用。因此, 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与课堂

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解决当前农村高水平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 一方面要动员各地高校及其它成人教育机构加强对外语教师的培训, 以便教师更新英语

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管成人教育质量, 让所有参与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的教师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学历,而且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基本技能。英语教师要不断进取、自觉提高学历层次, 学习《新课标》和先进的外语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 大胆探索, 正确处理教学生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关系, 创设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情景,开展多种交流活动, 把课堂组织得生动活泼,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真正体现“学中用”和“在实践运用中学”。为此, 英语教师们可以组织集体备课、搞课堂教学专题研究、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听说、师范技能以及现代化外语教学技术等能力;教师还应开动脑筋, 通过自制教具、创设情景等方法解决辅助教材不足以及外语教学设备缺乏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城镇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双向交流,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到城市感受和学习城市英语教学成果, 来自城市的教师也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中学去。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还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要以教育事业为重, 不应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当然, 社会、各级政府乃至家长都应共同努力尽快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物质待遇以及社会地位, 国家要“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倾斜,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特别是到农村任教, 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只有这样, 才可能真正稳定和壮大教师队伍。

3.2 努力提高农村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农村中学普遍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生源差, 基础差, 教学班额大;教学时间不足, 教材内容多, 考试成绩不好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 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不管问题有多少, 归根到底要提高教学质量, 还是要反思我们教师、学生的情况,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要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英语教学落后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习必须是学生个体内化的一个过程, 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了, 或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 或者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太难了, 这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教法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照本宣科, 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我行我素,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 最后在不懂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 就厌学, 弃学。所以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 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英语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讲究实效,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应有亲和力。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差,我们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 既要正视现实, 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护学生的自尊, 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 对待学生应该民主、热情、关爱、宽容, 消除学生的敬畏心理和胆怯感。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学,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亲和力的强弱, 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它包含了教师的品德、资历、才能、情感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等因素。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当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时, 就会对学生产生自然性影响力, 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教学语言要丰富有趣, 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果学生未达到一定水平, 盲目追求全英语课堂教学, 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教师讲得热烈, 学生不来气, 云里雾里坐飞机。如果我们英汉结合, 偶尔穿插一些笑话、幽默,课堂就会生动有趣, 学生乐学。因此, 课堂语言的使用要适当使用母语, 从英汉交叉, 到全英语教学。一定要切合实际, 循序渐进, 让学生能接受, 又有所提高, 要讲求实效。

3.3 尽可能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普遍开设外语课, 有条件的地方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为了贯彻落实好教育部课程改革精神, 不让广大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 我国教育正在进行又一次历史性变革。这次巨变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小学开设英语课是使我国基础教育适应时代要求, 真正实现“三个面向”的重要举措。加

之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 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也符合语言主要靠自然习得的规律。在语言发展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外语训练, 最能有效促进外语水平的提高。其次, 是要提前做好师资准备。小学开设英语课, 师资是关键, 也是难点。解决师资问题的办法有四: 一是到师范院校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 特别是那些在英语口语、语音语调、艺术修养、敬业精神等方面突出的毕业生充实到小学。二是培训。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 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是实行英语教师资格证制度。小学英语教师可分为专任教师和辅导教员两类。英语专任教师职责与语文等学科教师相同。可在每年暑假期间对拟上岗的英语教师从师德、英语口语、听力、阅读等方面进行考试考核, 持证上岗。四是建立巡回授课制度。中心校的专任教师, 每周均要到附近村小巡回授课。再次是抓紧制订开课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要立即着手制订开课规划, 分校列出开课时间表, 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逐年推进。最后, 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策略。课时可采取长短课相结合的办法, 让学生每天都接触英语材料。

总之, 农村英语教学的发展, 离不开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只有切实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水平, 解决其局限和不足, 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中小学英语与高校英语教学的平稳、顺利衔接, 真正有利于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科学出版社, 1999.[2]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 余文森, 傅道春.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4] 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5]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6] 安凤岐, 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7] 冯静.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新华出版社, 2005年版.[8] 冯德宪, 周祥.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局限及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6.

第二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小学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自2001年开始在小学开设英语课以来,英语教学在小学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为小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整体的教学和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师资问题、教师教学问题、学生学习问题、以及外部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且这些问题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这影响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有必要对农村小学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对策

英语课程在小学开设以来,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研究,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课程总体现状、小学英语教学对象特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小学英语学习现状和教学的外部资源现状这几方面进行综述,并力求从中寻找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的新切入点。

一、课程总体现状

尽管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2001年秋季,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在许多地区,区县城所在地的小学几乎是从三年级开设的,而中心校及其以下的农村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较少。有的学校英语虽然排上了课程表,但实际没人上课;有的学校刚开学时有英语课,不久就停了;有的是班主任兼课;有的即使是乡镇中心小学也至今未开英语课。

袁长清在宣城市区小学调查发现小学英语课时数不够,结构不合理。每周只有2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都是40分钟长课时,教学频率低,学生遗忘率高,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此外,在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开设情况的文献资料的研究中发现,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课时开设严重不足,问题更为突出,农村英语课开设情况差于城市小学。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正在城乡全面展开,镇乡级小学3一6年级大部分开设了英语课,但许多课时得不到保证,有些周课时能保证在3节,每周2节、1节的占大多数,有的1节英语课也未开。3.朱必前在其调查的县城中80%的农村小学英语周课时为2节,周课时为3节的学校仅占20%,课时开设严重不足。课时少,课时的间隔时间过长,课时安排不合理。4.而且在农村还存在着班级规模过大现象。李凌云在河南省新密市对来自全市各小学的108位小学英语教师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其硕士论文《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班级过大,最大的班级竟然达87人之多,而且大班多集中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学校,而偏远的山区小学由于校舍破旧、教学条件较落后、学生生活环境较差导致学生流失率高,班级人数过少,有的山区学校不得不2一3个学校合并为一个,甚至有的学校不得不采用复式班上课。5.2.1

二、小学英语教学对象的特点

教学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体现在英语学习者身上。对小学生特点的了解有助于设计和创设出更加符合外语学习规律的英语教学活动和英语教学环境。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独特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主要体现在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黄建华:《宜宾市小学英语教学问题的调查报告》,《纂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衰长清:《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___以宣城市市区小学为例》,《安徽教育》,2002年第6期

3.李莉,罗再香:《西部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l期。

4.朱必前:《区域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沙洋师专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5.李凌云:《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方面,小学生大多是7到12岁的儿童,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容易疲劳,对学习容易懈怠。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生年龄的不足,使学生真正揉入课堂,把英语学习当作一门趣味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乐趣。另外智力特征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生理条件。在智力正常的条件下,小学生才能开展正常的学习活动。

心理方面,首先是小学生的记忆。小学生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其次,小学生的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于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是小学生的想象力特点。另外,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小学生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小学生的特点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1.三、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在师资力量方面,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教师学历参差不齐,专业多种多样,有许多教师的最后学历是中师毕业,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教师就是少之又少,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在小学英语教师中有许多教师是转岗教师,许多教师是兼职英语教师,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较为复杂。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整体师资水平并不尽如人意。束定芳等人的调查显示上海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严重短缺,优秀的英语教师更是稀缺。2.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小学英语师资情况就更为严峻了。刘润在甘肃省平川区各小学的调查中发现现有的英语教师中只有一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而大多数是师范类或非师范类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都没有接受过英语专业训练,语音语调不标准、课堂组织能力差。3.浦龙岩市的一份调查报告也反应了相同的结论:龙岩市小学英语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有关教师专业化水平很低。教师中学过语言学理论的只有13.8%;学过英语教学法的也只有50.5%。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英语教学很重视,有97%的教师参加过省、市、调查县级的英语教师岗前培训,但是,他们中76%的教师只是经过县一级的为期一至二天的岗前培训。4.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是非常低,缺乏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加缺乏英语专业的英语专任教师。英语教师缺乏正规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接受的是形式化的培训,许多教师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能力,英语基本功差,语音、语调不准确,书写不规范等问题都很突出,对学生英语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几乎所有的英语调查中都反应了相同的问题。陈跃娟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中92%的英语教师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获得了专科学位或本科学位,而这其中拥有英语专业学历的教师仅为2%,多数英语教师本来是教其他科目的,是通过到进修校进行授课前的培训或寒假和暑假的短期进修获得英语知识进行 教学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英语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刘影:《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硕士学位论文,第17页。2.束定芳,励哲蔚和张逸岗:《上海市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外语界》,2003年第3期。3.刘润:《自银市平川区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甘肃科技》,2004年第20期。

4.许智坚::《龙岩市小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报告》,《龙岩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

5.陈跃娟:《绥化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

(二)在教学任务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为繁重。据庞昌凡的调查:62%的学校英语教师周课时在15课时以上,有些甚至超过18课时,而且教师多是跨年级教学,课时量大,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缺少备课、研课的时间和精力,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张柏华、荆玉求和王儒红在吉林省开展的调查报告也反应了相同的问题:58%的英语教师周工作量为16一18节,还有26%的教师周工作量达到20节,65%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工作量“过重”。学校按照语文、数学以外的学科标准核定英语教师的工作量。2.教师除了课时多以外,绝大多数教师进行跨年级教学,有的跨两个年级,有的跨三个年级,还有跨四个年级教学的。这在无形中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三)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国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情况良芳不一,总体课堂教学情况不太3.理想,不令人满意。由于我国外语环境的限制,外语学习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效。然而有许多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方法,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小学英语课仍然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呈现型模式,课堂活动以教师讲解语言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的发挥。英语教学的重心落在应付考试.上,教学呈现出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的局面。教师这传统教授知识的角色并未改变,课堂活动单一,课堂上的互动性不强,尤其缺乏有意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交际活动,交际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还有部分教师对于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竟然“不清楚”,教师极其缺乏相应的教学法理论知识。4.四、小学英语学习现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对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对学习兴趣的关注,涉及到学习动机的较少,个别调查涉及了学习方法和习惯。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英语,对英语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对英语学习十分感兴趣。在上海市开展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条件普遍较好,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占到了所有受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二以上。5.然而,在黄建华和许智坚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逐渐下降,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数在逐步增长。据对教师的调查发现6%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生对英语“没有多大兴趣”。40%的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下降。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三年级学生不喜欢英语和讨厌英语的占1.5%;四年级占

3.67%;五年级占7.27%;六年级学生占16.7%,也就是说,学生不喜欢英语课的人数每年都在成倍地增加。

1.庞吕凡:《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问题调查及其对策》,《黑河学报》,2007年第3期。

2.蔡晓颖:《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学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3.束定芳,励哲蔚和张逸岗:《上海市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一与思考》,《外语界》,2003年第3期;张柏华,荆玉求和王孺红:《吉林省小学英语教学及师资情况调查报告》,《吉林省教育学报学院》,2006年第2期。

4.崔晓明:《安康市小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第15期; 陆巧林:《广西小学英语教学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5.付习涛,杨小燕.:《一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基础教育》,2006年第4期

6.黄建华:《宜宾市小学英语教学问题的调查报告》,《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7.许智坚:《龙岩市小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报告》,《龙岩师专学报》,2005年第l期。7.6.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尚未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统计数据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内外只是进行机械性的识记,准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的参与度较低,所以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课后作业多为抄写或背单词和课文(占74%),仿照课文造句或进行情景表演的仅占15%。仅有9%的学生无论课堂内外尽量创造机会,以各种方式使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远离用英语交谈的同学、把自己封闭于英语语言环境之外的学生占38%;36%的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英语课外活动。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会话和听力)过程中,大部分学生(61%)感到焦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学生占16%。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语言环境也不够理想。1.而且在学习效果上总体差强人意。林艳丽在对漂河市的小学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的调查中发现53%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学得好,47%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自己英语学得不好;在听说方面有困难,有的孩子因性格兴趣等原因不适应英语学习的课堂环境;另外在语音和对话方面,孩子明显有机械背诵的痕迹,不能较好地把握所有的音标发音。大部分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单词、短语,没有基本的交际能力。刘润在对白银市平川区小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结果也反映了小学英语教学效果很差的问题。他指出:许多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中学生普遍反映在小学英语几乎没学到什么英语,与其他从初中开始学外语的同学相比不仅无任何优势可言,而目还少了好奇和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由于英语得差,对英语课居然产生了畏惧心理。3.2.五、教学外部资源

教学辅助设施的配备普遍十分匾乏,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只有极少数的学校有语音室,而且即便是有语音设备,在正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很少使用。有的学校语音设备名不副实,很多设备已经老化或落后,无法使用。其他如放像机、幻灯机、VCD、电视机等电教设备也严重缺乏,只有个别有条件的学校能拥有这些全套设备。即便是拥有上述设备,但录像带、幻灯片、影碟等配套资源也不齐备。其他相应的教具、实物、配套挂图、卡片等,学校也极其缺乏。4.袁长清、蔡晓颖、黄建华在各自的调查报告中也反应了相同的问题。5.在农村小学,小学英语教学的配套设备也是普遍很差,教学设施滞后,学校中与教学活动相配套的各项设施都还很不完备,急待更新。这是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部分落后地区的乡镇一级的小学连一台录音机也没有。部分学校没有录音机及试听设备以及相应的硬件资料。有些学校有录音机和幻灯机,但是质量差,而且己老化,基本没配备幻灯片。大多数农村小学电脑都是已经被淘汰了的型号,甚至不能开机,多数都不能使用,有的教学设备不过成了一种摆设。语言实验室也没有。学校中与教学活动相配套的各项设施都还很不完备。大部分学校英语教学所用的辅助手段就是与教科书相配套的磁带和几张 挂图。6.1.陆巧林:《广西小学英语教学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l期。

2.林艳丽:《深河市小学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的调查》,《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年13期。

3.刘润:《白银市平川区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甘肃科技》,2004年第20期。.4.付习涛、杨小燕.:《一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基础教育》,2006年第4期。

5.衰长清:《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宣城市市区小学为例》,《安徽教育》,2002年第6期;蔡晓颖:《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学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第2期。

6.陈跃娟:《绥化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李莉,罗再香《西部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在家庭资源方面,调查显示部分地区学生家庭的英语学习环境、硬件基本还可以。林艳丽在调查报告中写到:77%的父母给孩子买课外英语读物,90%的学生有自己收音机;77%的学生参加英语兴趣小组或辅导班或是请家教。但是家长的家庭辅导能力较差,学生缺乏家庭辅导。

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很大。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够重视,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家长对孩子学习英语缺乏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家长对学生英语学习所需要的录音机、磁带等学习用品投资很少。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材料匮乏。2.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开展的较少,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更是少之又少。这些调查主要是围绕课程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主要是课程的基本开设情况、学生学习兴趣、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的,其重点是调查在国家颁布《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分后小学英语教学在全国范围内的课程实施情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绝大部分的调查都是区域性调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调查在某些地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调查所揭示的现状大部分是不令人满意的,尤其是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更是令人担忧。

1.林艳丽:《深河市小学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的调查》,《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13期;付习涛、杨小 燕:《一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基础教育》,2006年第4期。

2.陈跃娟:《绥化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1.

第三篇: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文献综述 研究题目: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作者所在专业和班级:09经济学

作者:段晓霞2009150116,刘艳丽2009150133

覃苏珍2009150120,祁子园2009150148

付小华2009150104,毛立婉2009150108

指导教师:廖晶晶

完成时间:2012-5-6

内容摘要:国内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成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建议;对经济影响;城乡收入。

前言部分:

(一)定义争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五花八门,百家争鸣,这说明该课题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有待深入研究。可是,除非能够定量地确认边界,否则我们只能采取统一的定义。目前,经济学界倾向于一种定义:用边际劳动力产出(MPL)等于零作为剩余劳动力的边界。

(二)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非常的不合理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严重。

(三)影响原因

1.影响我过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预期收入差距(李荐、张广文,2010)。

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通过回归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第一位因素是地区间人均工资水平的差异,第二位的因素是私营企业户数(2002)。

3.人力资本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4.政策及其他因素。

(四)特征

1.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具有明显的回流特征,并且大都流向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区域上主要是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2.从存量来看剩余劳动力,待转移数量庞大。

3.从城乡收入差距看,转移潜力巨大

正文部分: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背景: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农村及农业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趋势明显。

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影响的分析

在2003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随后,这一现象扩大到长江三角洲地区,2009年,我们看到了“返乡潮”,2010年年初,我们又经历“技工荒”,“招工难”的现象。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李梦、黄敬宝认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转折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他们通过调研(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进城”而是选择从事非农业劳动或是本地打工,还有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去;阻碍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主要有自身知识技能不足的束缚;社会中缺乏相应的中介机构,信息不充分,社会保障缺乏,子女上学问题难以解决等(李梦、黄敬宝,2010)。Knight(2007)在WIDER vorkshop的论文中从收入的角度也提出还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已经到了劳动力稀缺阶段。尽管农村和城市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是相当迅速的,但是整体依然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8.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国外学者对非农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

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出了不少经典的理论。其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最为系统、最富有应用价值的是经济理论即“二元经济结构理论”①,刘易斯(Lew isWA)创立了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费景汉(FeW、拉尼斯(Ran is G)和乔根森(Jorgenson D)对二元结构模型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来托达罗(TodaroMP)又补充了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完善了二元经济配置的理论。许多发展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蔡昉(2005)通过研究认为迁移或劳动力流动并不必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甚至可能扩大这种差距。劳动力流动扩大与收入差距缩小保持理论上同步关系的需要四个条件,即:劳动力转移必须反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结构变化;必须以接受地的拉力为主;劳动生产率以及每个劳动力拥有的产值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从不均等趋于均等;迁移是不受制度约束的自由流动行为及其长期结果。

林毅夫等通过估计迁移者对收入差距的反应弹性,认为迁移是一种减少收入差距的机制,但他们也注意到户籍制度的存在和沿海地区的过快发展速度,目前的迁移规模不足以缩小收入差距(蔡昉,2009)

(三)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各类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四)、对策建议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

其次是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至今还在起着束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如人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以改革和完善。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大城市的积聚效应可能会形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只有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才能降低劳动力的流转成本,克服自发性、盲目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再次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础上净增加7-8亿。其中不足

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未来10-20年内估计这种异地城镇化进程仍将成为一道风景线。

最后是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劳务输出,用农村人力资源换国外土地、能源等资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预测

而观之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民工荒”实际上折射出的是社会对农民工身份和权益的歧视,以及受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及培训机制不完善所导致,它并不能掩盖中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具有无限性这一特征。可以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这一现象仍将继续存在。总结部分:

一、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推动工业化入手,因为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主体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民工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此应充分肯定,积极引导;

三、不宜在长时期内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离土不离乡”式的就地转移模式,而应将加快城乡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城市化、实行"离土不离乡'的异地转移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同时对原有的就地转移进行改造,鼓励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扩大重点小城镇规模;

四、要将改革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劳动制度作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条件;

五、将推进农业产业化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城镇化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同时要注意这三个方面的协调推进。我们自身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课题研究,重点揭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特点,指出现存的挖掘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和特征,并论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深度挖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途径,通过国内远近状况比较,预测了未来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和前景。农业是中国的一项大型产业,我们需通过各方的努力才能实现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 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3] 蔡昉.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 [J].《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

[5] 张樨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初探——结合中国实际对刘易斯模型的新探索[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

[6]刘春岭.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测算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

[7]蔡昉.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收入差距 [J].《经济学动态》 2009年,第8期

[8]李荐.张广文,从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解决方案 [J].商业经济2010年,第九期

[9]蔡访.《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一版

[10]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1]李梦.黄敬宝.刘易斯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J].消费导刊 2010年,第3期

[12]钟德友.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

[13]边保全农业经济2010年

[14]李慧勇,孟祥娟.劳动力成本上涨将改变企业利润格局——劳动力成本与通胀、企业利润的比较研究[Z].2010年

第四篇: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

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

教育文献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基础,它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是跟踪和利用国内外研究学术思想和最新成就,了解科研前沿动态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我们进行教育研究,必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更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更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各种教育文献资料作为对人类教育活动的客观记录,记载有大量对教育科研活动有价值的信息。研究者如果能根据相关课题的需要搜集并阅读有关的资料,能有助于选择课题研究的重点,提高研究工作的创造性水平,扩大研究工作对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教训,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自身研究可能产生的问题或错误,为研究者提高研究的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李智事业11-1201105002807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未能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其“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延缓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等,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关键字: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继2008年新农合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合法地位之后,在北京闭幕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2009年的10月1日以后正式试点推行新农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央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响应中央会议精神,我国各个省市也都相继推行新农保改革新举措。如广东省计划3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山西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山东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在寿光发放。广东首个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试点在惠州启动,参保补贴一视同仁。回顾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上的太多探讨与研究,今天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尝试,也很值得理论界追溯和总结。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从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见下表),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保障为篇名的文章在模糊查询的条件下,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2005-2006年间增幅最大。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征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2003年研究成果较前一年增长了78.5%。2005年,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我国经济总量跨越式提升的同时,社会分配的均衡问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被重新探讨,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社会共享的惠民措施不断出台,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均衡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压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随之升温。

从归纳和总结以往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具体到了实施细节。而从整体上对这些内容分类,共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从城乡两个维度对社会保障总体状况的研究

通览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文献,学者们分别从整体上和城市与农村两个维度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从地方或区域角度分析了省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情况。张力之(1997)从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1997年以前国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迫切性、借鉴国外的研究、社会保障专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刘云旺、王成华、廖桂蓉(2004)、李东、刘庆原(2004)、陈蒙蒙(2006)韦镇坤(2008)、王丽(2009)撰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构想及对策。李珍(2006)阐述了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 1

及如何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刘汉屏、吴晓云(2006)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保障和体系构建。刘子操(2007)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思路。

从内容上看,这一方面的研究偏重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三农”问题凸显,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诸多不完善之处摆到了议事日程。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是研究重点。

二、围绕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展开的大量研究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缺陷或短板,理论界对此诟病颇多。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构成了2003年以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刘金红、段庆林、董明辉(2001)从经济发展和政策取向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建国5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种保障形式的制度变迁、制度绩效,提出建立与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徐凯赞、欧阳亮辉(2004)按城乡属性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分为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指出按照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公平原则,我国现行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无论从过去的形成、政策的影响,还是农村的现实需要都表现出一种公平性的缺失。陈信勇、蓝邓骏(2004)认为,首先要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其他社会保障措施也应及时、逐步建立。吕勇(2005)、赵友谊(2005)、贾平、张婷(2008)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探讨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构建。胡宏伟、唐莉(2005)指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结构性嵌入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利益诉求实现制度之中的,这种结构性嵌入机制要求仅仅靠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不够的,失地农保制度的完善必须以上述四项制度的完善为前提。白凤峥(2004)、姚诣路(2006)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围绕农民问题展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主体,原因有几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与之相对的“三农”问题依然突出。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大量争论。三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效率与公平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公平?诸多原因引发了学界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三、国外经验较少及中外比较研究

周弘(1989)较早地介绍了欧洲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李培林(1994)通过对德国、英国和瑞典的实地考察,指出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应当借鉴的经验和注意的问题。史柏年(1996)、高峰(1999)分别考察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演变过程以及不可克服的矛盾与困境,并探寻其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日本学者合津文雄(1999)介绍了日本的社会福利政策,它突破了救济扶贫的制度框架,开始探索创建满足全体国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老年人看护保险制度”显示出,日本社会福利政策由过去的行政管理措施向签约方式转变的新趋势。武中哲(2001)介绍了北欧福利国家制度,并分析其利弊所在,力图找出其中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内容。施晓琳(2004)介绍了当前日本较为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其对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保障方面的借鉴。李巧莎、贾美枝(2008)考察了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日本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经验和启示。臧忠生(2004)考察了法国、瑞典、奥地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新变化及对我们的启示。王萍(2005)对美

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行简要追溯,分析了令该制度陷入困境的各种主导因素。易瑾超(2007)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提出发展、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建议。徐嘉辉、郭翔宇(2009)介绍了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并对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评价,同时阐述了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四、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追溯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开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挖掘和追溯也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陈晓云(2001)在对福利理论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根据对福利主体的认识、衡量福利的方法、标准以及福利制度措施这几方面的差异和变化,将福利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重要阶段。苏光明(2001)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保障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比较。王爱华(2003)、李宏艳(2004)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前者主要探究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考察;后者考察了马克思、列宁的保障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王俊(2004)从17世纪配第的社会保障思想写起,到18世纪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孟德斯鸠,进而分析了19世纪的萨伊、西斯蒙蒂、罗雪尔的社会保障思想以及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和法国连带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王文龙、金丽馥(2005)对西方社会保障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评述,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衰落的原因。徐丙奎(2006)把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分为三大流派并对三大流派进行了简要分析,即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学派。张可(2006)从英国1601年《济贫法》开始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的根源,并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区分了对待社会保障制度的态度,同时对反对与支持的流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定位和职能

尽管各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各具特色,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国家或者政府的介入。阎宇红(1998)考察了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几个发展阶段的更迭与交替,并详细分析了每个阶段中政府充当的角色以及角色的转变过程。张学英(2004)指出由于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陈少晖(2004)指出,在至今仍未改变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长期忽视和责任缺失,是我国政府在构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陷。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当集中解决农民急需的低保、医疗和养老三大保障问题。朱丽颖、石俊田(2005)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萌芽起到进入制度化建设共经历了政府高度集权下的重点有限保障、分权下的土地和家庭保障、制度建设下的社会有效保障三个阶段。肖云、徐艳(2005)认为当前建立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具有紧迫性,政府在建立和发展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燕(2006)认为政府责任不明确、制度安排缺失等,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一。政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应当承担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责任。钱亚仙(2006)、杨爱兵(2008)、薛菁(2008),也指出政府是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杨辉(2007)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到底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还是私人产品亦或优效品,在理论界存在着争议,并根据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及产品提供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强度。陈萌(2009)认为“农村社会保障”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性,其最终责任主体是政府。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存在着越位与缺位两种偏差,是造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期刊网中的文章除了上述6大问题以外,还涉及到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影响,如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等。除文章类文献外,我国学者还出版了相当一部分专著讨论社会保障问题。例如,张蕴岭(1993)主编的《北欧社会福利制度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系统地介绍了北欧福利国家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启示;郑秉文(2004)等编著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阐述了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过程、改革中的困难和今后改革的方向与未来发展趋势;丁开杰(2004)编著《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一书,涵盖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国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老年保障改革、福利与就业几个方面的内容;陈佳贵、王延中(2004)主编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一书,对中国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在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权威的专家郑功成教授,编写了系列社会保障丛书,由他主编的《社会保障研究》是中国和世界社会保障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一书系统诠释了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相关关系,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进行了宏观规划,从理论上厘清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目标、政府责任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建立,杨宜勇.关于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J].宏

观经济管理.[2]徐传谌,齐树天,邵祥林,刘士峰.完善我国社保体系的几点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3]刘恒庆.改进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几点建议[J].宏

观经济研究.[4]宋晓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重道远[J].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学报.[5]石宏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J].宏观

经济管理.[6]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模式探讨[J].农

业经济.[7]景天魁.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思路与对策[J].思想战

线,

下载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继2008年新农合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

    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摘要】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

    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1、前言 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对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阐述了目前人工智能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的研究现状。 2、主题 研究方法,对......

    教育研究方法

    谈谈你对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不同类型。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

    教育研究方法

    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选题 现行的物理教育采用的多是终结性评价, 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在一段学习过程结束以后给予评定, 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

    对我国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影子银行体系,其构成与发达市场国家的影子银行也存在较大区别,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主要从监管较少或......

    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义务教育的研究实况,进一步了解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为更好地进行义务教育公平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义务教......

    我国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薪酬体系内涵的演变也从最初只包含货币薪酬发展到货币薪酬与非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