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蒿小梅
(安定区湾儿川小学)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师教手段等等,我们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开与优化,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并非课止教止、课止学止。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鲜活有利的因素,把课本与课堂、课外结合起来,跳出语文学习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赋予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书到用时方恨少”。同样发明创造并非到真正要发明创造时才想起培养创造能力,而应当从小、时时处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并非“为学而学”,单纯的学到些知识,还要求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更要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行动的空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运用,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要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运用语文的空间,认识知识的无穷魅力,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给学生一个策划的空间。
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教科书现在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它仍旧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各学科教学都应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教学实际中,我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和感受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提高语文的水平。这也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
师应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教师应当充分开发语文教材资源,准确把握教材,努力用活教材。我们知道,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用意,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教材编排有一定原则及编组规律,加上我国地区气候、季节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因而不可能照顾各地区教学。我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第六组为例,这组教材是按照“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运用”来安排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训练重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要求。我便把这则“读写例话”提到课文教学之前,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教学时,就教材而教教材,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困难。
1、调整课文,灵活变通
教材编写者在编排教材时,已经考虑到了选编课文的内容、体裁以及时令的变化等,但是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适当地将课文顺序调一调,会起到好的效果。
如小学语文教材《如何选择读书》一课,这是一篇关于指导学生阅读习惯的文章。新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既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便决定了选择读书是一种必备的习惯和能力。这篇课文正是这个目的,意在使学生明确认识,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而本课却置于教材尾部,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这一能力,课文的真正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如果将其调整至第一单元进行教学,学生学期初便可以学习这一方法,在一学年的学习生活中反复历练、形成能力。如若按照教材顺序,把课文放在最后学习,学生是否真的会学有所得,教师已无时间去动员指导了。
2、活用教材,彰显语文本色
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完整意蕴,有浑然不可分割而又渗透表里的特定神韵,语文教学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应该用整体的眼光内化文本资源,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进洋溢生命和情感的文本之中。
如《庐山的云雾》的教学,老师应充分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完整归纳思维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如对于课题《庐山的云雾》的理解,老师不能是生硬地说教灌输,而应是随文渐入佳境,教学中表现为: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引导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如此,让文本真正成为“生气贯于其中”的艺术生
命体,然后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书写内心的感叹,使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内心情感体验达到仁智双修的理想境界。
3、整体驾驭,使语文课堂通透明静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技能教育,还是一种情感熏陶与冶炼。在课堂上应真切地感染学生,从单元的整体视角正确、科学地分析、驾驭教材,构建创造情境、情感熏陶的教学模式。教师还要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发掘教材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和发现美的存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如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写的是作家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思想上看,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体现了词句的含蓄之美。从文章语言来看,语言通俗易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手法,既形象生动,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教师在感受教材美、思想美的基础上,将这些美融入教学之中,与学生一道共同分享。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使学生能带着兴趣、好奇心去学习,不断跨越学习的障碍,让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材”不一定专指学生,它也可以指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材时才会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作用。对于那些似乎一览无余,认为没有什么可上的课文,更需要教师去挖掘新的内容。
如:教学《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些“咏物言志”的古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一主题思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便先复习《梅花》《菊花》等古诗,让学生通过复习产生学习迁移,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教材教教材,把教材教“死”了。要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例子的学习迁移。
二、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定义为校园、课本,因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比较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体验,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本。而对身边的大自然,社会的万物万象是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开发利用好了这些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资源,会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研究分析,综合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对学校所开设的美术、地方、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性课程进行整合,补充或拓展,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加学生实际和活动途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的调查。需要学生运用美术、科技、综合实践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我们组织学生就调查制定了计划,×××环境调查表,以及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路线示意图)。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把“课本”视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现象,而忽视了丰富多采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导致了师生唯“课本”“教材”是从,严重束缚了师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为此,我结合教材单元训练的重点,启发并带领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亲自去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风光与神奇世界。如:在教学《水乡歌》《小镇的早晨》一单元之后,我特意带领学生去游林川的大街小巷:林川的路多、人多、菜多,回来后他们写下了“菜乡歌”;他们亲自到林川美食一条街去观察、体会那里的人为风情,写下了“林川的早晨”。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也陶冶了学生的爱美情操;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同时大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对作文教学来说大有益处。今年初春的一天,阳光明媚、春风融融。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去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悟、触摸大自然:他们有的发现枯草中间露出了点点新绿;有的看见光秃秃的树枝间抽出了嫩嫩的新芽;有的采撷到了沟坡、河岸上的五颜六色的小花,放在鼻端贪婪地吮吸着那淡淡地清香;有的拔出草根咀嚼着、回味着那丝丝的甜蜜;还有的为“春溪水暖鸭先知”的小鸭子而欢呼,为翩翩起舞的蝴蝶而雀跃。更有甚者,爬上柳树折下柳枝、拧制成柳笛,吹出春天来临的赞歌„„回来之后,我便以《春天来了》为题让学生习作。很快,一幅幅春意盎然、生动有趣的“早春图”便在学生的笔下一挥而就,展现在我的桌前。看着孩子们那一篇篇充满稚嫩与童贞、散发着春天泥土气息的习作,我不禁感慨万千„„。以上是作文教学方面阐述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在口语教学、阅读教学、识字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我们更是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贴近大自然收集有关素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来学习语文,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可见,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既克服了课堂上教师空洞的说教、学生们乏味的听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感悟的能力,从而学生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水平也得到大大地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对师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宝库。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一种最具主动性、发现性、创造性的学习。有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与极力、唤醒、鼓舞。”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知道,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而对问题的陈述表达往往是个性化的。教师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允许他们敢于质疑、追问和探索。
记得在有一次上公开课教学时,我利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复述找到妈妈一段,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图上画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并且说出了是他在课外书上看到的。再场的老师都愕然。但是,课后我马上去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果然像那位学生所说的那样。于是第二节课,我便表扬了他。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要适时指导、引发他们进行思考,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过去,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一部分教师,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所需时,往往一棍子将学生打死。细想起来,作为教师,本该服务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关注学生现场学习状况,对学科教学而言,本来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不能只允许学生跳入自己设计好的坑,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最高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当一个孩子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时,宁可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优点,而不要轻易看成是缺点,也许我们看似荒唐的举动,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施者、合作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因而,就其本身来讲,就是极为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虽然它是隐性的,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是显性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语文知识能力的构建。一个教师只有让自己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我们认为,①教师的示范朗读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促使学生从教师的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去感悟。②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③创设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利。④除了上边所列的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好诸如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家庭等资源。
综合上述,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种格局的学习环境,以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与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好奇心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学得”,在课外实践中“习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总之,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各种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怀着满腔热情,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将会拥有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蓝天„„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2-53.[2] [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68-69.[3]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56-58.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师教手段等等,我们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开与优化,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教科书现在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它仍旧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各学科教学都应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教学实际中,我和我的同事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
我们知道,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用意,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教材编排有一定原则及编组规律,加上我国地区气候、季节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因而不可能照顾各地区
教学。我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第六组为例,这组教材是按照“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运用”来安排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训练重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要求。我便把这则“读写例话”提到课文教学之前,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教学时,就教材而教教材,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困难。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材”不一定专指学生,它也可以指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材时才会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作用。对于那些似乎一览无余,认为没有什么可上的课文,更需要教师去挖掘新的内容。如:教学《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一组“咏物言志”的古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一主题思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我便先复习《梅花》《菊花》等古诗,让学生通过复习产生学习迁移,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教材教教材,把教材教“死”了。要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例子的学习迁移。
二、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定
义为校园、课本,因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比较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体验,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本。而对身边的大自然,社会的万物万象是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开发利用好了这些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资源,会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研究分析,我乡地处丘陵农村的特点,综合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对学校所开设的美术、地方、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性课程进行整合,补充或拓展,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加学生实际和活动途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的调查。需要学生运用美术、科技、综合实践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我们组织学生就调查制定了计划,×××环境调查表,以及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路线示意图)。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三、对师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资
源宝库。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一种最具主动性、发现性、创造性的学习。有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与极力、唤醒、鼓舞。”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知道,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而对问题的陈述表达往往是个性化的。教师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允许他们敢于质疑、追问和探索。记得在有一次上公开课教学时,我利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复述找到妈妈一段,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图上画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并且说出了是他在课外书上看到的。再场的老师都愕然。但是,课后我马上去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果然像那位学生所说的那样。于是第二节课,我便表扬了他。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要适时指导、引发他们进行思考,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索问
题的意识。过去,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一部分教师,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所需时,往往一棍子将学生打死。细想起来,作为教师,本该服务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关注学生现场学习状况,对学科教学而言,本来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不能只允许学生跳入自己设计好的坑,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最高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当一个孩子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时,宁可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优点,而不要轻易看成是缺点,也许我们看似荒唐的举动,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施者、合作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因而,就其本身来讲,就是极为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虽然它是隐性的,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是显性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语文知识能力的构建。一个教师只有让自己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我们认为,①教师的示范朗读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促使学生从教师的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去感悟。②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③创设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利。④除了上边所列的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好诸如现代信
息技术、学生家庭等资源。
综合上述,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种格局的学习环境,以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与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好奇心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学得”,在课外实践中“习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篇: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中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 利用身边资源 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 倡导广泛阅读 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要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那么发达,曼哈顿街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伸手乞讨的人?”老师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经济情况,赡养老人,遗弃弱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 鼓励自主探究 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农村中学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背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第四篇:新疆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新疆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新疆大枣的加工与利用
学号:2011511078 姓名: 位军涛 教师:田红雷
日期:2014年4月8日
新疆大枣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红枣的文化已经遍布全中国。但依品质来论,新疆大枣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新疆独特的红枣生长环境、充足的光热资源、极佳的光和辐射、独一无二的树上采摘条件,新疆“若羌”大枣生长出果形饱满、色泽鲜亮、皮薄肉厚、口感甘甜醇厚的优质红枣,是极佳的滋补食品。但依现状情况来看,新疆虽盛产大枣,但大枣的利用却不尽人意,对新疆大枣的加工与利用依然停留在对大枣的粗加工上,这不仅浪费了大自然赋予新疆的财富,也埋没了新疆大枣的价值。所以新疆大枣的开发与利用还有待发展。
关键词:营养价值 生物活性 商品价值 新产品 开发 红枣在我国享有千年的历史,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红枣含有丰富的多糖,其中还原糖含量占总糖的70%以上;在已知的氨基酸中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须氨基酸及婴幼儿体内不能合成的精氨酸和组氨酸;还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挥发性物质、脂类化合物以及黄酮类、多酚、皂苷类等化合物。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红枣中的VC及环磷酸腺苷(cAMP)能减轻各种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皂苷磊物质具有抑菌、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力等重要生理功能。
几年来,为开拓红枣资源利用,各地针对红枣加工生产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在红枣产品深加工、功能成分提取和加工副产物利用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红枣加工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粗加工产品多、附加值低,缺乏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保健产品开发相对滞后,科学研究与工厂化生产联系不紧密以及浪费较严重等。【结论】应加大红枣新产品及功能保健产品的开发,利用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改善传统加工工艺,加强产品生产规范操作,建立卫生质量安全标
【1】准以及提高产品综合利用效率。
一 红枣初加工
(一)红枣干制
红枣是我国的特产药食两用资源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干制是我国红枣加工传统方式,也是目前红枣加工的主要方式。红枣干制品能够很好的保持其营养成分,且产品易于保藏。按干制的方法可将其分为人工干制和自然干制2种。人工干制的方法很多,包括热风干制、远红外辐射干制、真空冷冻干制和微波干制等。目前,我国农户和红枣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自然风干、热风干制和远红外辐射干制,其中大部分红枣仍采用自然晾干,干制过程中的霉烂损失相当严重。
干制过程中红枣的变化(1)香气成分的变化
闫忠心 鲁周民等为探索干制条件对红枣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pectrometry)技术分析鉴定了50、60、70℃热风干燥,自然阴干和糖心枣5种红枣样品的香气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对红枣中7类主要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影响红枣香气品质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酯类、醛类、酸类和酚类;自然阴干的红枣香气品质较差,采用热风干制可有效提高红枣的香气品质;60℃热风干制的红枣香气成分综合得分最高,优于50℃和70℃热风干制红枣的香气品质,为红枣的干制工艺提供技术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可实现对红枣干制条件的区分,并能较好评价红枣的香气品质【2】。通过对红枣干制的过程中香气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种能减少红枣在干制过程的香气的散失,从而提高干制品的品质,增加其经济效益。
(2)VC、还原糖和总酸的变化
张宝善 陈锦屏等研究了红枣中Vc、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在干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用自然方式干制红枣,Vc损失很大,干制2d,损失率达90%以上,还原糖含量随自然干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总酸含量下降;用远红外辐射或热风干制红枣,其Vc、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在整个过程中均下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干制方式对Vc和总酸影响显著,对还原糖影响不显著,干制温度和时间,尤其是时间对Vc、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用真空冷冻干制红枣,其Vc、还原糖和总酸的损失很小。[3] 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红枣干制品,提高红枣的营养价值,使更多的人能感受到红枣的益处。但红枣的干制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的,鲜枣在干制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对其营养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在干制过程中不仅香气、VC、糖、总酸都有所降低,其果胶和香气的组成都有较大的变化,并且其变化随加工方法的不同,其变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干制只是我们对红枣加工的初级方法。我们的目标的是找到更好的方法,让红枣物尽其用。
二 红枣的深加工
(一)大枣饮料的加工
新鲜的大枣酸甜可口,香气怡人,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有较强的保健功能,若把其加工成饮料,成为不限季节、不限地域的饮料,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红枣的滋补功能,既能充分利用大枣,又能强健国民。以新疆大沙枣为原料,对沙枣饮料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沙枣汁果胶酶解浸提的最佳工艺参数:加入0.7%的果胶酶,调pH至4.5,在50℃下酶解8h。沙枣汁调配的最佳参数:在沙枣汁中加入3.5%白砂糖、3.5%蜂蜜、0.05%柠檬酸。沙枣饮料色泽明亮,枣香浓郁,口感细腻,是一种新型饮料【4】
(二)枣酒的开发
大枣风味独特,香气怡人,是我国的一大滋补物之一。酒活血化瘀,是我国一大特色,若两者有机结合,成就既有独特风味又有保健功能的酒。以徽州蜜枣的原料-尖枣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枣酒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枣酒发酵适宜料液比为1∶6,接种量为7%,以酵母粉为氮源,添加量为0.03%,SO2用量为80mg/L,发酵液pH值为3.5,25℃发酵7d,获得的枣酒VC含量为9.532mg/100g,酒精度为112.%vol。酒体呈透明的琥珀色,枣香浓郁,与酒香相调【5】 和,风味较好。
(三)大枣多糖的研究
实验研究了大枣粗多糖分离纯化和多糖对自由基O2-·、·OH和NO2-·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在本实验的条件范围内大枣多糖对AP-TEMED体系法产生的O2-·的清除率达19.34%;对H2O2/Fe体系法所产生的·OH的清除率达47.30%;在酸性条件下对NO2-·的清除率达60%以上。实验显示,大枣多糖有很强的抗氧化性。【7】对大枣多糖的研究可以帮组我们对大枣的进一步利用,我们可以利用大枣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我们可以制作化妆品、保健品等一系列产品,让大枣进入高档产品系列。
(四)大枣环磷酸腺苷的提取
以哈密大枣为原料,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环磷酸腺苷提取率的影响,分析对比了干制工艺、不同成熟度对环磷酸腺苷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了水浴提取环磷酸腺苷和微波辅助萃取环磷酸腺苷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优化提取工艺参数;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考察了不同提取、纯化工艺对环磷酸腺苷提取量的影响,【8.】
(五)大枣黄酮和多糖的提取
采用回流提取的方法,并结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富集并浓缩得到总黄酮和总多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分别得到含量为105.2%的总多糖及含量为5.3%的总黄酮,则大枣中总黄酮含量为0.11%,总多糖含量为16.43%。运用大孔吸附树脂可以同步提取大枣中的总多糖和总黄酮,对总多糖提取率高,有利于大枣的综合利用,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9】这为我们对大枣的功能行成分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基础。
(六)大枣精油的制备
研究了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大枣精油的工艺及条件,利用GC/MS对萃取大枣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 MPa,50℃下萃取2 h,可获得3.52%
【1】 萃取率;大枣精油中鉴定出13种化合物三 红枣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近年来红枣的加工虽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加工利用技术与现实生产不一致,科学研究较多而产品较少。(2)全国范围内的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工技术低,附加值低。(3)市场混乱,没有统一的生产和卫生质量标准。(4)发展方向偏差。追求口感而忽略了其营养价值。针对以上问题对红枣产业提出以下建议:(1)加快研发,科研与实际相结合,丰富产品种类。(2)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减少大枣营养物质的流失。(3)加快其功能性成分的研发,提高大枣的利用价值。(4)规范化市场,保证大枣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的安全性。四 展望
红枣是我国特有的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红枣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生物活性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很好的保健功能。近年来,对红枣的关注越来越多,消费者也逐渐认识到红枣的价值。因此,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红枣产品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红枣深加工产品以及具有特定功能的保健品,即可保证红枣的营养和功能,又使产品得到很大改善,因此其将逐渐显示出其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杨靖,王花俊,陈芝飞,李瑞丽,孙志涛,刘春奎.大枣精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分析[J].中国调味品,2010,09:92-94.[1]闫忠心,鲁周民,刘坤,李新岗,徐怀德.我国红枣资源加工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102-108.[2]闫忠心,鲁周民,刘坤,焦文月,赵佳奇.干制条件对红枣香气品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01:389-392.[3]张宝善,陈锦屏,李强.干制方式对红枣Vc、还原糖和总酸变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117-121.[5]姬华,杨丹,周红,张燕,张影.新疆大沙枣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07:694-695+670.[6]任琪,寻华凤,程江华,丁之恩.枣酒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9,05:167-170 [7]李志洲,陈均志.大枣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04:115-117.[8]尤妍.哈密大枣环磷酸腺苷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 [9]韩璐,王亚丽,依明尕·哈甫,郑丽英,陈鑫.大枣中总黄酮和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现代仪器,2010,02:35-36+34.[10]杨靖,王花俊,陈芝飞,李瑞丽,孙志涛,刘春奎.大枣精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分析[J].中国调味品,2010,09:92-94.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10年多的时间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作为新课标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已经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更好地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语文教师对开发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深刻、开发利用原则把握不清是其重要的原因。通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4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充分论述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性原则,以期对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裨益。阐述了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途径以及应当如何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
关键词: 教育资源 开发 利用
目录
一、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二、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2.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学习资源
2.提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3.引导学生整理利用信息资源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寻找和发掘与学生学习相关、符合学生逻辑与主题的资料,其中包含社会生活的资料,其过程具有开放性并应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和面对当今信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让语文教学超越其本身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它对于转变以往语文教学中那种缺乏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而现代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上,使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但是接受还有发现,这两种方式应是相互相成的,教师应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应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并超越教师的教学,学生对书本知识应有其独特性、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学生的直接经历,个人知识,生活经验应当受到重视。如有的教师在教《大自然的语言》这课时就先让学生质疑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读的段落,然后通过多媒体引入课堂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位学生就把自己读到过关于恐龙化石起源的知识应用到理解“三叶虫”的形成上。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学生,可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得很自由、自主。
2.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2.1 扩大教育资源的范围
教育资源不再是以往人们所想的那样局限于教科书,或者是国家配套的辅导资料,其实教育资源的范围很广,我们要善于发掘。如下:
2.1.1 发掘教材
语文书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主要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作用还将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是说就要逐步舍弃语文书,因为现今的语文教材已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它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体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已逐步改变以往过分强调学科中心主义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发掘教材,在教学时把语文书中的文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开发更多的资源。如在教《桂林山水》这课时,有的教师就先让学生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查找有关桂林山水这方面的资料,学生有了自我动手的机会自然表现得很积极,很快他们就找到了大量关于桂林山水的照片、历史传说和故事,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曾经到过桂林所拍下的照片也拿回学校当作资料。教师在学生提供了大量资料后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共同讨论,结合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同时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VCD,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都得到冲击,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节课前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共同开发了大量的资源,但是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在今后我们在课后还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花更多时间找资料、思考,如请学生谈谈“桂林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题目看起来可能会比较大,但它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1.2 确立儿童现有的兴趣与生活经验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它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有联系,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因素,因此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便成了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应该确立本班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经验,如一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吗?他们知道小鱼、燕子、老牛的尾巴有什么功能吗?他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在确立了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并对动物尾巴的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在教学当中在这方面就应少讲,尽量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尾巴的功能,并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为赢得比赛学生就会主动查找资料。他们的经验也在不断的自主查找、询问中获得。由此看来确立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以便于设立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就很重要了。但是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获取经验的机会。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数都只知道圆明园是被八国联军烧毁的,但圆明园的原貌如何他们并不知道,里面珍藏的东西如何珍贵根本体会不了,当然也不会对八国联军产生什么仇恨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对文章中心有进一步的了解,笔者认为可让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原貌(照片、历史)及珍贵物品的资料(如曾展出的铜猴首、铜羊首、铜虎首的价值),甚至可以带他们参观珠海圆明新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或者参观的过程逐步了解历史,同时仇恨八国联军的感情也自然产生了。学生在获得了一定知识经验后学起课文来就会更投入,更轻松。
2.1.3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因此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不仅决定教育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还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其促进者,引路人的作用,不但要把自身的资源传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如在学习《狱中联欢》这一课时,许多学生都没读过《红岩》这本书,对文章描写的情节比较难理解,如果要学生回家自觉阅读,笔者认为面对如此厚重的一本书,想必也无多少学生能真正地看一看,这时教师就可利用本身的知识经验告诉学生有关江姐、成刚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介绍描写比较精彩的章节给学生,这样学生阅读时就不会感到吃力,对阅读也会产生兴趣。另外由于教师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做好准备,以便能在能力、需要、经验等方面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如有一位教师对《三国演义》的故事以及文中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物的性格都非常熟悉,因此在教《草船借箭》这一课时这位教师就先引导学生提出“十天之内造箭尚且不易,诸葛亮为什么仅仅三天就能完成任务,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何处?”等问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生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互相争辩、讨论。在这节课中教师虽没运用大量软件,但凭自身对课文理解的深度以及丰富的知识经验,通过讨论和争辩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2.1.4 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资源,学校既可采取和图书馆建立联系实现两者资源共享,也可在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可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课文前笔者认为就可让学生先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对课文以外相关的资源了解以后自然上起课来就有兴趣了。
2.1.5 互联网
互联网的开发可突破传统教学内容的狭隘,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借助网络收集有关信息丰富的作文内容并通过网络的群组管理功能让学生按实际需要分组,学生通过计算机通讯进行协作学习、单独写作,教师可立即对学生所写的文章进行批阅,或者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修改自己和别人的文章,这样学生与教师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辅导,互评自改,从而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范围。
2.1.6 社会生活实践
学生能否顺利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是否经常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教师应当定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如参加学农活动,参加校外帮助孤寡老人的活动等。教师还可联系学校附近的街道、公园、商场,让学生参观并充当志愿者,以便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
2.2 扩展教育资源的空间
由于教育情景与经济投入的不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即便如此,笔者认为对于薄弱学校来讲教育资源也可以是相当丰富的,这类学校所缺乏的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对于教育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哪怕是一棵树、一朵花、一幅图,它也有其教育价值,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运用。因此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
2.3 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 以往的教育资源一般只是从教科书中获得,再者就是通过购买一些外国材料,以此作为教学材料,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缺乏。其实获取教育资源的手段是很多的。教师既可通过多媒体呈现教育资源,也可通过CAI有序地呈现,另外还可以把教育资源分门别类让学生交流选择。如有的教师在教《我坐上了飞船》这课时就采用了多种手段开发教育资源,如利用多媒体在一年级学生面前呈现了高山、平原、岛屿和海洋,学生通过多媒体马上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省去了教师不少的教学时间。到后来教师又通过电脑有序地呈现中国地图上的长江、黄河与万里长城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做练习或是观看介绍这些地点的照片,学生在认识了这三个地理名称后自主地在计算机上观看照片或做练习(找出这些地方的位置)。由于教师在开发教育资源时利用了多种手段,因此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寻找多种外在资源辅助学生学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前了解到学生对这个故事并不熟悉,故事发生的年代离他们的实际生活也比较远,于是老师就把这个故事的片断根据课文的内容播放出来,学生在边学课文的同时边看VCD,不知不觉就被老师带进了教材。
2.提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变化快,教师在短短的几年内把教科书上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教师应把教科书上的重心转化为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如有的教师在教《趵突泉》这课时就先提供给学生多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如为学生提供查找有关济南趵突泉的网上地址或是参考书目的名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朋友组成小组共同学习。由于学生掌握了查找信息的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所讲的内容连在场的老师都没听过,其信息量远远大于以前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所获取的知识。
3.引导学生整理利用信息资源
现代生活信息量如此之大,学生即便取回了大量的信息也不知道如何整理和利用使之切合课堂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学生筛选并整理出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如《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关于地球的资源环保的信息可谓应有尽有,学生在网上、图书馆、书店都可找到这方面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只是照着资料读,有的学生不识字读错音,有的对其意思不甚理解。面对如此情况教师应利用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或引导其作出自我分析,取出资料的精华,读出自己真正的见解,将资源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资源。
总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应当共同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张华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 402-418页
[2]《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214-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