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杂谈论文

时间:2019-05-15 15:2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杂谈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杂谈论文》。

第一篇:数学教学杂谈论文

在我们的教育界中经常能听到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事情,但真正能做到实在是太难,更多的是表面的文章,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只有百害而无一益,我们时时刻刻在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大胆敢于创新,为什么我们却不能大胆的去承认错误,放开脚步去改革。首先,必须改变教育观。在当前的各类学校中,不管教学者还是管理者、还是学生、还是家长,心中都把

考第一,成绩看成唯一的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分数进行着教学。尤其是小学,学生整天为了学习,已经把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快要埋没了,变在太多的“好胜心”,变成了沿着“一条有规律”的路走着,这样使他们形成我们平时所讲的“书呆子”。而我们所需要的却要是能够探索自然奥秘,发现大自然规律,为人类做贡献的人才,这才是我们所追求最高的教育境界。

其次,要改变数学观。数学不等于计算,也不等于逻辑。我们的数学太注重机械的机能要求,抽象的逻辑推理。我想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外是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能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的数学中包括许多用处不大的东西,过量的计算速度,矫揉造作的应用题正在无情地吞噬孩子们的宝贵时间,让那些“相向而行”、“相对而行”之类的所谓应用题走远些,别再折腾孩子了。所以我们必须想尽办法来使书本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知识用活。

再次,应改革数学教材。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材有些东西应该让它走远些。例如有关计算的题目如四步的递等式,还有多位数的加减或乘除(数字比较大的),以及要求学生对此类计算题目要做到又对又快,又有何用呢?无非是数学杂技而已。21世纪的末来社会是计算机的时代,象过多过大的计算就让计算机去做。美国的学生要求在12岁时都能上网,我们到今还没有用上电脑,甚至有的连什么是电脑也不知道。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末来的社会呢?所以教材应多放一些情景题、开放题、动手题。至于一些生编硬造,故弄玄虚的小学应用题,还是少一些吧!再比如一定让学生分清乘数和被乘数,而且必须把被乘数放在前面,连交换律都不成立了,真是何苦呢?讲了这么多,也不是说我们现行的教材一点也没有,它已经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我们并不能把它极端化。

最后,我们要改革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汉字“学习”的象形意义是雏鸟模仿飞行动作,以模仿为主要含义。西方的学习“study",就有学习和研究的两重意思。确实,数学教师不能充当数学知识施舍者的角色。教师不该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事实上,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通过数学活动而得到,即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比较、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所以,我自己认为应多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也许非常必要。

在这里我想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想法。

1、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例如: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对五年级学生较为抽象,而学生对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却是极为熟悉,因此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设置生活模拟场景,由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用自制的纸币进行商品交易。营业员们仔细地用“元”作单位为商品标价,热情地接待顾客,认真地收钱,找钱。顾客们则兴高采烈地选购商品、看价、付钱。在活动中,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加减法,并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可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枯燥,它是那么地有趣,富有吸引力,离我们又是那么地近。

2、在生活中交流是一种最平常而最有效的社会能力。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来必将走向社会,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活动。例如:可以把一些寻求规律的问题等让学生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集休交流等形式来进行,这样使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也有了一次能说说自己发自内心的话,也使教师想解决各种层次不同学生心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任务轻轻松松的在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中迎刃而解,这样就使学生解决了学习的任务,又锻炼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同样使教师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教师费尽心机的想讲清楚在此写上零这个难点时,还不如让全班学生经过讨论,教师再来归纳好。

3、上面提到过的学生的“好奇心”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若平铺直叙地讲解,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疑问和要求质疑的心态,才能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我先示题:25X72X4,99X99......接着让学生进行计算、打草稿、抄答案,足足忙了一阵子,有的还算错了。这时我却轻松地将各题的答案写在等号后面,学生们一脸的疑惑,猜不透老师是怎样“神机妙算”的。我告诉学生要以新方法: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这些题目进行简便运算。这一课以一悬念开始新课的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总之,要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来,使他们愿意学,积极学。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可以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上去探索和尝试一下。

第二篇:名家教学杂谈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有感

暑假里,我有计划地品读了于永正的专著——《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对于书中每一节课例及专家点评我都反复品味。从这些精彩的课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名家的风范,他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是常青的,值得我们去好好地学习、效仿、借鉴。下面,我就这本书中的阅读教学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于老师理解词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这个词语时,于老师说:请默读第二件事,想想“雪中送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联系课文谈理解。师总结: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多数词语,一读课文就会明白它的意思。同一个词语,由于语言环境不同,它的意思可能也不一样。这一课的“雪中送炭”就不是指下雪天送来了烧火的木炭。它是说志愿军饿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又累又饿,大娘带着妇女送来打糕。所以说,理解词语不能离开文章。在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的“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语时,于老师用小黑板出示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学生句子读懂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也就理解了。“囫囵吞枣”就是读书不认真,没把书读懂。“张冠李戴”就是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再去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原意。我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于老师教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意,这不仅便捷有效,而且这种能力本身就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笔就练字。于老师在课文伊始板书课题时,总会指导学生跟着写,要求学生把字写规范。《白杨》一课,于老师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学习现代作家袁鹰写的一篇文章——《白杨》。“白”字上宽下窄;“杨”字右边“横折”的“折”,就是第一个折,要长一点,不然,就像短脖子的企鹅,很难看。大家把课题写一遍。学生写,师巡视,表扬两位写得规范的学生。在《新型玻璃》一课的导入语中,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精神。我觉得,在课堂上,于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来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写字要领,还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这样,读课题就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三、以读书为本。于老师认为读和背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模糊性,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直觉的感悟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训练任何一种语文能力,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要加强读的训练”。于老师认为,读书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从四个方面去理解: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读是识记的需要,读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于老师一方面善于激励,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通过反复实践就能逐渐养成。于老师还提出读书要注意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去读、去思,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在这本书中,就体现了于老师的以读书为本的教学理念。①以问促读。在《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于老师问,这一课内容不难理解,现在我们看看怎么读好它,怎么把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志愿军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咱们先读第一节,边读边思考: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回忆了大娘做的几件事?边读边画。②以讲助读。《再见了,亲人》的教学片段中,于老师讲到,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站起来读?读得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学生读。师又讲到,她忍住了悲痛。从这儿看出她很刚强。同学们,这里有恨也有爱,对敌人的恨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谁再把这一句话读一下?这叫以讲助读。要讲解的,一定要讲,但要精当。③以情促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中,于老师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学生在读故事中理解“爱抚”后,师深沉地讲述: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回头再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会更深刻了。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是第一次以情促读。在理解“黑洞洞”、“碰壁”的意思后,师用低沉的语气说:“同学们,伯父多么富有斗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可是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是第二次以情促读。在学完第八、九两段后,师讲述: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再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师动情地范读,这是第三次以情促读。我认为,于老师善于以情促读,多次加温,结果学生一次比一次体会得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

四、重视写话练习。在教学《新型玻璃》第二课时,让学生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当做其中的一种玻璃,写出各自的特点、作用,为自己作个广告。在夸自己的同时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写,再交流点评。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于老师让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同样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写。而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句子比较,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再出示课外的一篇写大公鸡的短文,让学生阅读,分辨出事物和联想,体会联想的好处。最后给一篇描写荷花的短文适当的加点联想,使文章更美。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环节,让同学们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学生写好后,“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在我看来,课堂上,于老师的写话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有收获、有体会、有积累,思维活跃,真可谓“匠心独运”。

五、评价语言激励幽默。于老师在教《新型玻璃》一课,一名学生读了两遍没有读好一句话,老师鼓励他:“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当学生读对时,老师说:“向别人介绍一下经验好不好?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生回答:“要看准课文。”师补充:“对!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生:三遍。师:三遍不行四遍!反正多着呢!这就是你的经验。明明读错了,却让他介绍经验!明明该批评,却变成了鼓励与表扬!当学生读错了时,他还有这样评价:你很顽强,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直到胜利。这个幽默的细处体现了大师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真是既教书又育人。这就是于老师的评价艺术。

“简简单单教语文”,这是于永正老师所追求的教学思想,在《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这本书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于老师就像一部厚重的经典,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读、学习。今后,我会更加刻苦地向名师学习,不断磨砺自己,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阅读心得

安徽淮南师范附小洞山校区 陈燕

一提起 王崧舟老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深邃睿智的眼睛,他语文味十足的《枫桥夜泊》,他所提出的“诗意语文”的理念,还有他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的热情与执著。

近期,忙碌之余,我潜心阅读了《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除了惊叹,更多的是敬佩。我惊叹于他课堂中的那种神韵,那种高超的课堂智慧,那种引领的策略,更敬佩他丰厚的文化底蕴,视语文教育为生命的忘我境界。整本书以“诗意语文”为核心,通过一堂堂生动的课例,向我们深度剖析并完美诠释了王老师对于诗意语文的理解:“诗意语文,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才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

整本书细细阐述的诗意语文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语感。这也是整本书读完对我触动最大,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地方。诗意语文认为,语感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原点,是一种以精神直觉为内核的,裹挟着人的情感、想象、理性、意志乃至潜意识的精神形态和机制,是沟通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枢纽。就语文教育而言,诗意语文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促进其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仔细梳理,自己的启发与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

语感,简言之就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这种感觉对学生而言,有则有,无则无;强则强,弱则弱;敏责敏,钝则钝。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语感只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慢慢地滋生起来,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来获得,来积淀,来实现。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以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

那么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至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协助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见学生在语感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带领学生经由课文走向一片新的语感天地。

由此,我觉得其实这种观点和商友敬老先生倡导的 “活泼泼的教育,活泼泼的人。”不谋而合。学生是一个个活泼泼的个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少一些理性的分析与解释,多一些朗读与感悟;少一些训斥与说教,多一些鼓励与引导。教师的教法不要花哨,却要巧妙,引导不要繁杂,却需有效。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

二、以发展语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要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必须构建一套能使学生自主、充分、积极地发展自身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体悟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习得语感。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听、看、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这一阶段的读务必充分,做到“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到一字。”在学生对语言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以后,可以适当穿插说、议、写等环节。

王老师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伊始,用富有磁性的声音,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抑扬顿挫地朗读了宋小明的诗《你是这样的人》,一下子就把人们对总理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进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第二步,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精选并紧扣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在表达上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语言规律的言语现象等,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言语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体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入品味这些精选的言语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在这一阶段,“读”依然十分重要,而且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使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如王老师在《赤壁之战》教学中,紧扣“笑”字,引导学生体会他在笑谁,进而体悟出这简单一笑中所包含的轻蔑、自信、宽慰、喜悦与智慧,而且学生每悟出一处,就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这个笑字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与语文学习的妙趣连连。

王老师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在学生充分初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紧扣住了“极其简单”这四个字,让学生体会简单前面为什么要加上“极其”?而不是“十分、非常、很”?这引导的过程处处体现了王老师的教学智慧,层层深入,不着痕迹,水到渠成。最后,王老师一句精妙的导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在我们心中涌动,是什么?是什么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把学生引向更深处,触摸到了文章的主旨。

类似这样的实例太多了,《荷花》一文中的“冒”;《鸬鹚》一文中的“抹”;《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纹丝不动”,王老师总能抓住文章中最最精彩的那一点,然后不断扩大,引深,在品词嚼句中,体味情感。归根结底,我认为,这精彩之中包含着王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己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还有课堂上信手拈来的智慧,没有这种种功底,就不会有这种课堂的神韵与魅力。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从表象去模仿,应踏踏实实修炼内功,不断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不断超越自己。

第三步,重新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适当改变课文言语进行复述,抄写课文中的精彩语句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优美规范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高品位的语感。

这一阶段,“读”仍然是主要活动,如果说前一阶段的读主要是“美读”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读则主要应该是“烂读”。烂读是一种无意识的,一遍接一遍地读。通过烂读积淀下来的语感图式,就能在学生的读写实践中发挥生成、监控的作用。

比如,王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中,在学习总理一丝不苟审阅文件之后,王老师巧妙设计了一个带领学生“烂读”的环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接读);夜很静,人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总理依然在写字台前,只见他——(学生接读);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总理揉揉疲倦的眼睛,继续审阅他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接读)。一遍遍地动情朗读,学生的情绪高涨,语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

第四步,组织开展各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习得丰富的语感。王老师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言语实践的环节——为邱少云写碑文。在舒缓而充满着缅怀情绪的轻音乐中,学生自由写话。接着教师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同学们,面对着万古长青的苍松翠柏,面对着高高耸立的英雄纪念碑,面对着战友邱少云的在天之灵,请把你心中的碑文向着高山说,向着大海说,向着先烈的在天之灵说——(指名说)学生们动情 地说着,王老师适时地引导点评,引领学生攀上了高峰,迸发了情感,潜移默化的运用了语言。

总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四点,反映了语感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感受是前提,领悟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还应该注意还学生美读涵咏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比较揣摩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欣赏评价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还”得越主动,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主动,教师还的越有效,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有效。

“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老师和学生诗意地栖居。”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多美啊,多令人向往啊。这是王老师执著追求的梦,也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梦。

“王崧舟是诗,精神栖息;王崧舟是河,孱孱沁心;王崧舟是土,浑厚粘稠;王崧舟是菘,吐故纳新;王崧舟是舟,沧海一粟;王崧舟是„„”有人用这样一首小诗来形容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我曾听过王老师的课,确实让人震撼,一直以来我很敬佩他,他的教学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越看越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所折服。他的课总是那么美仑美奂,情趣盎然,让人悠然心会,却难言妙处。然妙处虽难言,却总有一种萦怀的感动驱使着我要去表达、去倾诉、去描摹。

“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就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这是王老师对诗意语文的精辟解释。“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善、美。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的课让人精神振奋、如闻仙乐,有的课却让人昏昏欲睡、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一些课堂语言有余生动不足、阐述有余文气不足,因此导致课堂没有吸引力,学生听不进、不想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长期以来,我们更看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存在。其实语文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因此,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呼唤着诗歌和诗意的回归,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诗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对人的关注,这与语文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性的需要,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语文本身的特点注定了其诗性特质。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充实学生的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 对呀,语文课本该是这样,应该是这样!

那么,如何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呢?

1、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引用诗文名句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意境,更主要是表现在灵气地解读文本。语文课堂的生命同诗一样,需要教师像创作诗一样去推敲、锤炼。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职责便是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需要富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来创设。“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也就要拿起这面大旗。

3、诗意的语文呼唤诗意的老师。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与态度。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高超的教学艺术,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学习,学会想象,学会感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我们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意、富有情感意味的课堂气氛里,探求人生的真谛,学生就会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丞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丞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

第三篇:《雷雨》教学杂谈

《雷雨》教学杂谈

在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精心细致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一种声音,沉闷而压抑,学生在下面只有听的份,记的份,缺乏思考,更谈不上调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而新课程语文则倡导教学过程的活动性,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如教《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排演课本剧。要求一提出,学生情绪高昂,非常活跃,一头扎进课文中,去琢磨人物的言行,体察人物的感情,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明确人物的思想性格。课堂上学生进行全面的活动,学生很快理解了人物形象,把握了文章的主旨,真是收益匪浅。345货源网 http://

第四篇:《影子》教学杂谈

《影子》教学杂谈

〖开放教学空间,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语文的教育资源丰富,与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语文教学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不再禁锢于课堂,可将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

如在上《影子》一课时,我将课堂放在了空旷的操场上。上课的环境临时改变是学生所没有预料到的。新奇感首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后,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影子,说说影子、物体与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过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字面意思,而且还能举一反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热情非常高涨,真正做到了学有所获。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所以我觉得新课程的语文应该拓宽教学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行列之中。

〖展开想象的羽翼〗

想象实际上就是通过探究来实现的,探究不是象科学家那样探究深层次的、尖端的问题,而是学生探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探究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在教学《影子》一课时,上午课间操结束以后,让学生们随意以自己喜欢的姿势站好。老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他们看到了影子,我问他们影子是什么样的?它在你身体的哪一侧?有的同学可能只回答出一种,说影子在右,这时我及时鼓励,“你真行,那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再让孩子们中午、下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实验体验〗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语文教学中依据内容的需要,通过做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感悟,能够有效克服学生体验途径相对贫乏的弊端,增加学生体验的途径,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把学问性知识转化为体验性知识,促进学生对课文形象而生动的理解。

影子虽然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但影子的产生、影子长短的变化、影子与物体之间位置的变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是模糊的。因此,教学《影子》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做一个找影子的小实验:学习小组一人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桌子上的小玩具,其余几人观察影子与玩具之间位置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并交流讨论:从实验中你发现了影子朋友的哪些小秘密。小实验一方面帮助学生生动认识了一些影子的有趣现象,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正确理解,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遇事自己观察自己解决,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

开放课堂善用激励,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学过程,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在生活与学习中孩子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他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儿童去感受,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去表达。例如在教学《影子》这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游戏,孩子们在操场上互相追逐踩影子,在游戏中观察到影子的变化,并通过观察发现光与影子的关系。

要让学生在贴近生活感受中合作交流,在合作中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试看以下案例就会明白。有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影子》(人教版)这一课时,紧扣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情景图,利用课件将“影”字象形化,学生学起来,很感兴趣。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后,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书,说说读懂了什么;分成大组交流、看课件演示,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教师常用和蔼的语气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教师既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又达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目的。另外,这位教师时常鼓励学生评价他人,当学生只会挑人家的毛病时,他及时鼓励说“要多学习别人会读书、爱发言的优点,不要光挑人家的毛病”。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里,教师把握住了“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事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关注了学生的互动评价过程,还做到了恰当分组。当好决策参与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力,有了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同时也有了决策的责任。因此,在合作中教师要注意提出易于学生接受理解的问题,决不是深奥的,是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能感悟的。

〖创设情景,以趣促动〗

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结合孩子的特点,实验老师们利用录音、图画、活动、电教手段等,把课堂模拟成游乐场、会客厅、厨房、商场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吸引他们较快进入学习状态,使问题顺利解决。如教《影子》这首儿歌时,老师首先带领孩于们到操场上做“找影子”、“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发现影子的秘密。回到教室后,问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影子老是跟着我”、“影子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我觉得影子真有意思,我做什么动作,它也学做什么动作”。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游戏,学生不仅有内容可说,而且激起了对影子的思索,学习的情绪高涨。这样有效地激活了教材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一个学期的实验,不少教师觉得,孩子们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参与了实践,张扬了个性,抒发了情感,激发了兴趣。

第五篇:高三教学管理经验杂谈

高三教学管理经验杂谈

一、教学管理

1、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做到:

(1)充满激情地走进课堂,融入课堂。

(2)师生关系要和谐:多鼓励少批评,多元化评价学生。

(3)复习目标要清晰:要清楚本节复习内容课标的要求,在高考中的地位,高考题呈现的方式,学生现有的程度,可能掌握的程度,力求做到复习内容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练习化,练习限时考试化。

(4)基础知识夯实到位:要和学生一起弄清基本概念和原理,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弄清知识点本身的作用。

(5)课堂要重点训练学生思路。将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方法、学科思想三个层次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课堂做到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大学小教。

(6)灵活运用教学模式。课堂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灵活运用“出示复习目标→解说复习要点→进行例题解析→归纳复习方法或解题套路→实施复习训练(最好链接高考题)→反馈复习信息→采取矫正措施”的复习课模式。

(7)及时进行目标反馈。目标反馈学生的问题,正是我们重要的教育资源。针对学生知识方面的问题,应指导学生搞清目录、例题,并对知识归类,把握好习题的性质、类型,清晰本知识相关的知识、相异的知识,及该知识在体系中的位置。对能力方面的问题,应指导学生,去发现题目的条件、题眼、解题路径、出题人的目的;指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理出思路;同时采用专业术语、准确、完整、出色地表达出来。

2、规范月考制度,反馈改进提高

对月考的命题制卷、考务管理、考前教育、考后分析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统一了要求、规定了细则、强化了管理,尤其是考后工作,注重四点落实:(1)培养五种能力。正确的涂卡意识、漂亮的卷面习惯、规范的答题方式、科学的时间分配、积极的考试心态。(2)分析五项数据。分析学生成绩,(包括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分析学科教学(包括学情了解、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分析分层推进(包括尖子生、偏科生、学困生、艺术生、特情生)、分析非智力因素(情感、家庭、身体健康等)、分析师生关系。

(3)落实四个会议。年级质量分析会,任课教师碰头会、家长学情沟通会、学生思想鼓劲会。

(4)做好考后谈话。要求考后谈话、交流覆盖率100%,其中 “三个面谈必须做到”即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面谈,鼓劲加油,为高考创名牌打基础;成绩落后的学生面谈,找差距,树信心;成绩起伏大的同学面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

3、推行“八元素”生态高效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上,积极推行“课案”教学和“八元素”生态高效教学模式。其中的“八元素”指“导”“学”“研”“展”“教”“练”“评”“结”八个课堂教学要素,“八元素”可以全用,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结合,目的是为了实现高三课堂的生态高效。“生态”指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的课堂教学状态;“高效”指单位时间创造出最高的学习效益。据此,提出了“三讲三不讲”的具体教学要求。“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讲学生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学会的不讲,通过合作交流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老师将每节课讲授的时间尽量压缩,剩余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少量时间进行课内测评。

二、学生管理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努力将课改精神自觉融入高三复习,课改倡导引领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倡导学生自己整理、重组已学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为此,高三复习要摒弃教师“满堂灌”“满堂讲”的课堂模式,学校继续大力推广诱思探究教学方法,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适度、适时、适当地还给学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进行人格教育,提升公民素养

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人格、素养教育。利用晨会、班会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讲人的一生规划、人的文明素养,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具备优良的公民素养。把高考当成人生唯一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是一个教育的误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命,激发起学生自身的成长力量,是高三复习的关键所在。高三的教育同样是推动进步、唤醒灵魂、激励精神、浇灌生命、塑造人格。缺少了这样的必要的教育和引领,高三备考将变得枯燥、单调、压抑、艰难。

3、“三补五多”转化学困生

对于学习稍差一些的学生,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树立“转化一个希望生等于培养一个优秀生”的理念,积极耐心地帮助学困生,促进他们的发展,防止他们自暴自弃。遵循“先查病,后治疗,再进补”原则,做到“三补五多”,即补态度、补方法、补知识,课堂多提问、课后多辅导、平时多谈心、练习多面批、方法多指导。

4、挖掘临界生潜力,不留复习遗憾

临界生主要分三类,即冲击名校临界生、本一临界生、本二临界生。对冲击名校的临界生一是目标引领,明确各科成绩指标;二是及时心理疏导,使其笑对成绩起伏。

对本一本二临界生,主要是关注偏科学生,确定各科帮扶学生名单,指导他们采取“三管齐下”策略:一要管好自己的口,不懂就问,不留后患,不留死角;二是管好自己的手,边听边记,边看边练,注意记要点、记难点、记疑点,注意练规范、练速度、练重点、练技巧、练能力,避免出现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三要管好自己的脑,通过设问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

5、高三,要做全校最棒的年级!

一进入高三,我们提出“高三,要做全校最棒的年级!”的响亮口号,每个班级做到:我们的课堂最高效;我们的自习最安静;我们的学习最投入;我们的行动最迅速;我们的跑操最整齐;我们的口号最响亮;我们的教室最干净;我们的精神最震撼!不但要各班学风好,而且常规管理标准高。

学科教研

1、目标引领,计划先行;狠抓教研,活化自招

(1)制定高三计划,落实一个“早”字。推行五轮复习法,以十次月考为线索,各科制定详实、紧凑的高三备考方案。周周公布,天天落实。(2)狠抓教研工作,体现一个“准”字。明确“如何考”。明晰“考什么”。抓纲扣本,抓大放小,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基础。根据高考变化,做出相应的计划调整,整体复习时间留出余量。(3)扩宽获取信息的方式,强调一个“快”字。扩大交流网络,收集高考信息;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学科会、研讨会等,获取高考信息;购买中学学科网,金太阳高考网等网站信息,捕捉高考信息;购买网上阅卷系统,及时筛选、整理学生、学科教学信息;加强与兄弟学校交流,做到信息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实施导学案教学 构造高效课堂

提倡实施导学案教学,主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先自学、预习,再讨论,讲解,杜绝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导学案”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六部分。要精心设计,把知识点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情境化。课堂教学实施“六环节”教学模式,即“解读目标—独立学习—合作交流—互动精讲—反思提升—当堂检测”。课堂上充分落实、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使课堂变学堂。

3、加强交流研讨,提高教师备考能力

学校组织教研组长上好示范课,从深度和广度上统一复习的内容;教学骨干教师上好公开课,统一复习课的模式;听新手的汇报课,开展评课活动,提高新手的教学水平。组织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编写《高三各科一轮复习指导》,并印发成册,师生人手一册,指导复习教学。同时把各科全国新课标卷六年对比高考考点分布印发给教师,让老师了解、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和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下载数学教学杂谈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杂谈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输》教学杂谈(推荐)

    《公输》教学杂谈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中心学校 管春红】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性〗 四、自主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这......

    孙权劝学教学杂谈

    《孙权劝学》教学杂谈 【浙江省嘉善新世纪学校郭强】 〖古诗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考〗 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

    数学教学论文

    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参与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

    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六篇【篇一】“整合”是课改中的一种新思路。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整合的思想势在......

    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

    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而中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的养成关键在于中学第一年的“先入为主”的教学,因此如何搞好初一数学的入门教学,始终是每......

    数学教学论文

    免费分享创新 数学教学论文 摘 要:“双基教学”构成中国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倡导变式教学、注重实质、倾向接受学习、重视问题解决等特征支撑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教学论文 五年级组:秦雪英 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类似,都是求几个类似加数的和的轻便运算。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非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