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脉”语文课堂,诊治生成性教学症疾
“把脉”语文课堂,诊治生成性教学症疾
肖堰中学彭华清
摘要:课堂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方法的适时调整,以及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然而,有些语文课堂在追求动态生成时,貌似“生成”,实则偏离了课改的轨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拟对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中的不良症状进行分析并开出几张“处方”, 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正常航道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生成生成性教学不良症状处方
课堂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方法的适时调整,以及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1]关注课堂生成就是为学生搭建舞台,放飞学生自主的个性,绽放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机遇。然而,有些语文课堂在追求动态生成时,貌似“生成”,实则偏离了课改的轨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拟对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中的不良症状进行分析并开出几张“处方”,供广大同仁商讨。
【症状一】过分强调“主体”,忽略“主导”
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放手让学生提问,一节课提出三、四十个问题,教师不加归类、筛选,结果导致教学环节散乱、重难点不突出、效果不理想;有的过分强调“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想和谁合作就跟谁合作”等现象,结果一节课被闹得支离破碎。在课堂上,学生随心朗读,自由讨论,自由表达,随意解读,轮番登场,热闹非凡,但却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师“领学生学”的责任消失了。
【把脉】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就出现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误解。语文课程确立了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主的新理念,教学重心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正是因为教学重心的转移,还没来得及准确领悟“主体”与“主导”二者间关系实质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急于“照葫芦画瓢”,而且“画瓢”者众。一些语文课堂的“生成”割裂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处方】在重视学生自己的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教师自己这个“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不容置疑,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信他们的智慧,是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获取最佳学习效果的关键。从前那种“满堂灌”的“师霸”行为和“围
着老师的问题转”的“服从式”学风,确实偏离了“人本”,阻碍了“主体”的发展。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呢?教育家袁容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在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表情的变化,捕捉其思想动态,或“旁敲侧击”,或指点迷津,当鼓励时就鼓励,该讲解处理直气壮地讲,尤其是学生的未知领域。学生主体发展得如何,教师“主导”是关键。只注重“我(学生)能行”,而不要“我(教师)怎么教(学生)能行”的思想是违背教学规则的,更是错误的。
【症状二】过度“独特体验”,弱化“主题价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所谓的“学生的独特体验”,即使面对学生片面的感悟理解以及错误的观点,也不置可否,却还赏识激励。如,学完《孔乙己》一课后,续写: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请发挥合理想象写一段话。有个同学竟然写成孔乙己开了一家书店,帮人代笔文书,生意兴隆,俨然成了一个大老板。教师的评价为:想象丰富,创意独特。这样解读主人公的命运,不仅有悖于鲁迅先生塑造人物形象的初衷,而且与文本抨击科举制度罪恶的主题大相径庭,未免太离谱了。又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一位教师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主题?大家可以随便谈谈。”学生们纷纷发言:“社会上的小人物对命运的无赖”,“资本主义社会人情冷漠”,等等。回答完毕后,教师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加以肯定,而后开始了下面的教程。
【把脉】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学生“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过度张扬个性,弱化文本的主旨和价值观的误解。我们知道,阅读会因学生家庭背景、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的不同,导致他们“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出现理解上的多元化和认识上的偏差不足为怪。但作为教者,我们对游离于文本语境之外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无原则地赞赏,是异化文本教学主题的表现。这种梦呓般的“生成”,是学生缺乏理性思维的表现,不应“赏识”,而应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个性化”阅读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需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不可以任意超越文本所不能及的地方。
【处方】多元解读,注重文本价值的回归。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多解性,目的是为学生造就一种自由状态下的阅读,然而,这种自由必须是有度的“开而不放”的自由。教学中教师的无度拓展和对价值取向的无端认同,会造成生成游离于文本。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也需要尊重和还原作者创作意图的“一元解读”,不要为了追求多元解读,让阅读课成为学生思想的“跑马场”,把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向不确定的模糊
境地。多元解读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对文本有足够的理解,而且在产生不同理解时有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如此课堂才不会散乱,阅读才会读出深意,才能把握住文本的主题价值,生成多姿多彩的个性化阅读。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者必然会产生不同于作者和其他读者的理解,甚至存在着偏差与误读,不能理所当然地将其当作开拓思维的成果,更不能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曲解。[2]
【症状三】重赏识激励,轻科学评价
新课程课堂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奇思妙想,但有些教师课堂评价的尺度出现了随意放大的现象。课堂驾驭能力差,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处理不恰当,甚至有些教师被学生生成的问题所牵制,偏离了课堂的学习目标,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课,“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有个同学提出:宇航员这样做是不对的,它会产生大量的太空垃圾„„学生们的思路因此而转移,由太空垃圾联想到生活垃圾,又畅谈了如何环保„„这种生成显然是游离了文本主题。
【把脉】新课标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由于对文本多元化的分析和个性化的解读,出现答案的多元性和主观性,却忽视了答案的科学性。有些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不敢直面学生错误,而是无原则的赏识表扬,不辨是非的激励。这样不仅会滋长了学生的骄傲情绪,而且还会在对问题的认识上误导学生。
【处方】最优秀的教师能从最困难的学生身上发现最美好的东西,这是我们教育教学上倍受推崇的赏识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但赏识是具体的、真实的,不要言过其实、不讲原则。我们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并不等于要放弃实事求是,在鼓励赞赏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及时对学生给予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欣赏、激励可以带来创造力,但它也不是万能的。评价中既要有激励与欣赏,同时要有真诚的、客观的、讲究策略的批评与指正,这对学生也是一种尊重和保护。
【症状四】重自主学习,轻课堂实效
“动态生成”的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讨论,于是无论该不该讨论的问题,一股脑儿全搬出来;然后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的讨论,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或是偏离主题的聊天,或是照搬资料的现成答案,很难有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最后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有心
不在焉地坐着,静当“忠实”听众。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便是“上课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典型‘自流式’而非真正的‘自主’。”[3]
【把脉】上述两种“自主”学习现象均不可取:合作学习变成了“合坐”,“自主”学习变成了“自流”,这样的语文课堂看似充满活力,实则是对生成的误解,教学价值将无法实现。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4]但因为按其标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学生自主性学习不能够达到上述水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加强自主学习指导,将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处方】有效指导,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钱梦龙先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中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教师的专业地位赋予他的一种职责”[5]。首先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选择话题,灵活有效地拓展空间,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其次要面向全体,唤醒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再是“个别精英”的独角戏。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作为’,这也是教师主导性发挥的具体表现。对上述《月亮上的足迹》一课生成问题的处理,不如教师先肯定学生的见解:“同学们能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老师感到很欣慰”;再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但宇航员在当时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那我们看一下三位宇航员是如何顺利返航的?”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又被拉了回来。所以,对于动态生成的问题,该搁浅的搁浅,该深化的深化,要灵活多变,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身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务必要克服形式主义,务本求实,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正常航道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 澜.新基础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2]金坤荣.警惕语文课堂中几种不良倾向[N].中国教育报,2010.7.28.[3] 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3,(11).[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是学习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科目。所以,从小学开始语文就是我们的必修科目。但由于语文知识涉及的内容太广,内容又相对的零碎,存在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动态因素,这些因素也影响了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利用课堂上生成性因素来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成为了广大语文学者研究的课题。本篇文章也就此进行了相关探讨,论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教学氛围;开发运用
众所周知,语文作为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科目,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语文既是对我们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承,也是为日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准备。但是语文作为一门保罗万象知识的学科,里面有很多零碎的东西,也有许多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动态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最终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课堂教学效果。正是因为如此,给我们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多可能性。而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资源,我们就称之为生成性资源。所以,从小学开始,教师就应该学会开发和运用课堂上生成性资源,来不断完善课堂,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呢?
1激发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正如上文所讲,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和多媒体、教学用具等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较而言,生成性资源是不能被事先安排好的。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在快速发展,各项能力都在逐步的形成中。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开发生成性资源。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多为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就像阅读理解里面“对此你怎么看”的这种题型,利用题目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这些试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能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脱离教学实际。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不要先把问题的正确答案出示出来。对于一些阅读题目,学生一般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但是,当出示正确答案后,学生的想法会被答案覆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就是,当学生的想法和正确答案差很多的时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敢再去有新的想法。最后,教师要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并得以利用。
2加强师生、生生互动
在语文课堂上存在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引导者是教师。因此,为了在动态的教学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师一定要加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把活跃、沉默的孩子交替开来。这样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便于摩擦出不同的文学火花;另一方面,也不会让小组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比如,一组讨论得热火朝天,另一组沉默寡言。二是,教师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自觉地走下讲台,不时地到每个小组旁边听听学生们讨论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知道学生有没有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讲废话,而且可以参与其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在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讨论的方向有误,还能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正途,避免白白浪费小组讨论的时间。除了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还可以多设计一些答题环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化师生互动,而且还可以因此开发生成性资源。
3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安心的学习,也可以让师生、生生互动的效果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开发生成性资源。首先,教师要有耐心。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年长学生的好,而且和教师的年龄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当讲解完学生没有完全听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这时必须保持耐心,更加细心地为学生讲解,使课堂充满和谐的氛围,而不是去批评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其次,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当一个审查官,所以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成绩和家境而有差别地对待学生。尤其是班级里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更要秉承自己为人师的态度,饱含爱心和耐心去为这些孩子讲解。最后,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矛盾。矛盾可能是师生之间,也可能是生生之间,如果处理不当最后势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或者班集体的团结。当课堂上出现矛盾时,教师最好不要和学生正面冲突,先制止再利用课后的时间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以和谐为核心,让师生和生生之间充满爱,从而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动态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叫做生成性资源,它是不能被事先安排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语文作为一门内容相对比较零碎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动态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首先,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入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学重难点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不要过早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避免学生养成依赖答案的习惯。其次,教师可以从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入手,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也可以通过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实现互动。最后,教师可以从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入手,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下会更加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天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考试周刊,2017.[2]张萍.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中国培训,2016.[3]郝志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
第三篇: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因此,“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是一种提升的教学。生成性教学也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的静态预设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学教学的提出,是对教学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两代人的对话》(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课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 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原文中说:“初中生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他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冰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冰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冰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冰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录像。”代表小冰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让他做完作业后把录像带回家看,”有的说:“玩完了可以打电话让家长去接他„„”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生成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生成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在“走”教案似的教学中,“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
传统教育的不少弊端仍然像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便现在课堂教学出现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忽视学生个体自主性和主动性,忽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依然把学生仅仅作教学的客体看待,只是从教的角度出发,单纯重视直接传递、训练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习惯提供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忽视目标及其达成方式无限多样的可能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负担加重,潜能得不到认真的、充分的开发,所获取的知识不全面,整体素质无法提高,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思想、行动必须跟着时代,死手着原有的教学设计而不顾及形势的变化,无异于“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因此,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的提高。
2、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是协调处理“教与学”矛盾关系的要求。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因此,先要有学生的“学标”,然后才有教师的“教标”;先要有学生的“学案”,然后才有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案”。我们有必要改“教案”为“学案”,以过程为导向,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假想出学生学习的模块,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建构。在课堂上,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不久的将来,在课堂上,对于临场的尴尬,我们能够镇静排除;对于瞬间的顿悟,我们能够相机采撷;对于始料的不及,我们能够灵活处理;对于意外的碰壁,我们能够改弦易辙;对于外来的干扰,我们能够因势利导„„
如果说教案是预设的,那么课堂则是生成的。我们知道,课堂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是随机生成的。生成相对与预设,在某种意义上,语文教学就是生成和预设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在语文教学预设中的目标和程序实施过程中生成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直白地说,就是鼓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不具有生成性的语文课也不具有生命性。
3、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堂教学生机呈现,可以说是仪态万方。新课标新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使课堂真正焕发出学生生命的活力。语文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在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只要备好教案,在课堂上把“教”的蓝图不折不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大功告成了。教师们曾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陷阱”而兴奋不已;为自己课堂上规范的流程,缜密的操作而暗自得意;为学生的默契配合,亦步亦趋而深感欣慰。而今,学生——学习的主人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如果只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过程教学,课堂好像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教学活动失去了生命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学生所能感受的只是知识的结论,对教学过程和内容却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情况自然就会产生。因此,我们,再也不可能像过去一样,捧着教案,在课堂上掩盖矛盾,忽视相机诱导,弹性处理的机制,将教案进行到底,努力追求涌动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主要涵义
所谓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讲,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情境感受、情感感染、心灵感动的语文学习中,内化知识、建构意义、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
阅读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可预设性、可调控性、时间性等特性。古人云:“究其质,则动其身。”笔者通过对阅读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研究,认为把握动态生成的特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有可能避免阅读课课堂无效现象的发生,促进动态生成更灵活、更有效。
“动态生成”教学的基本特点:
1、动态生成具有可预设性。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课堂教学历来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照教案进行上课,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它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完整地学习系统知识。当然没有充分的一贯的预先设计,也不可能有可持续地生成,那种认为不认真备课也能有课堂生成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只有最充分的预设,才可能有最好的生成。可见动态生成具有可预设性,因为科学的预设才能使课上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才能生成精彩瞬间。
2、动态生成具有可调控性。动态生成不是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生成,否则动态生成就很容易成为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这就是说动态生成具有可调控性,这也是判断阅读课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生成的关键,任何课堂的动态生成只有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进行调控,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势利导,随机点拨,才能收到实效。
3、动态生成具有时间性。阅读教学活动是有时间限制的,抛开了“教案”(预设的具体体现),与备课的具体内容关系不大的话,那么知识的系统性、累积性将遭到破坏,这也将有损于学生的最终发展。正如钱正权老师所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人文的,它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不能让学生整节课都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课文进得去而出不来,也应该安排时间让学生
“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推敲词语,领悟一下句式,理一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学生不能只见其“一”,而是要从“这”一篇、“这”一段、“这”一句的学习中得了“法”,再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举一反三地形成阅读能力。因此,课堂的动态生成还必须考虑时间的允许与否,要适度,不能为生成而大量生成,“一发不可收拾。”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目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广大教师已从传统教学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任务和目标,转变为更关注教学的“生成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认知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将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优化语文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因此它的发展根植于教学的设计实践领域。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不是教学规律,而是如何使实际教学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预设需要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语文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它,主要不是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而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是一个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生成性语文课堂,优化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提供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一方面掌握语言规律,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文能力,从而习得语言;另一方面,为学生打建更好的阅读体悟的平台,使学生能真正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味,充分地与作者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审美的熏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这一课题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并纷纷撰文阐述相关问题。其中:
1、西南师范大学甑丽娜、仇晓春两位教师在《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尴尬及教学对策》一文中指出生成式教学在现实中的尴尬:生成式教学的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但有些思想保守的教师压根就不看好生成式教学,认为这是“胡闹”,是“瞎搞”。这些教师认为,生成式课堂教学是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跟着学生跑,预设好的教学计划被打破了,教学将失去目的性,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受到挑战,最终学生是否能够学到系统的、有价值的知识是令人怀疑的。还有一部分教师也意识到生成式教学的价值,并尝试将这种理论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生成性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针对以上现状,两位教师提出了以下的分析及对策:(1)教师不仅要学习生成式教学的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在情感上认同生成式教学;(2)教师要树立整体目标意识,对教学目标有个全盘的把握,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3)教师备课时应尽量备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对策,而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只备一种思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4)教师应当胸怀这样一个预先设置好的总目标,使教学中新生成的内容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使得课堂既不拘泥于原定的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然地发展,因势利导,力求做到形散神不散;(5)教师的主体性与儿童主体性相结合。
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旭远、杨宏丽撰写的《论生成性教学》一文指出,生成的起点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建议教师教学前了解,教学中观察学生,教学后反思学生;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学即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交往即人与人本质力量的相互关联;生成的目标是师生的共同发展,发展包括两发面:一是指过程,过程的可持续性,处于向上的阶段;二是指结果,结果的发展。两位教师还选取了从教师的角度论述了生成性教学的主要实施策略:(1)创设情境,准备生成。(2)反馈互动,有效生成。在这一部分,特别指出了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反馈;教师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反馈。(3)引导总结,升华生成。
3、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教授汪潮在《“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思路》一文中“从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动态生成的全息观、动态生成的动力观、动态生成的要素观、动态生成的方法观”等五个方面对“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思路进行论述。该文重点论述了动态生成的方法观,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生成是一种“突破”,突破旧的,构建新的。应运而生的“突破教学”,就是其基本的策略,它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根据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特点,引导学生直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的一种教学策略。根据突破教学的策略,提出几种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法:情境生成法;教程生成法;题目生成法;词语生成法;句子生成法;篇首生成法;中间生成法;篇末生成法。
4、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一文中认为: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是因为: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具有丰富性和展开的多种可能性;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既有生成的必要,又有生成的可能。沈大安老师在文中提出,要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把人——特别是把学生看做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好这些“生长点”,有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为此,沈老师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生长点”: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在适度拓展中“生成”;在创造中“生成”;最后,沈老师指出,要 “为生成而预设”,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5、海盐三毛小学沈海波老师的《“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策略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使语文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为此,该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1)预设方案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2)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为学生资源生成创造一个空间。(3)探索教师引领策略。
6、江苏省灌云实验小学钱海萍老师的课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研究》则侧重从生成性的课堂观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此,她从三个方面进行生成的研究:(1)师生互动的强化。(2)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创设。(3)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将充分吸收他们课题的研究精华,从不同的角度,即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对教学预设和课堂调控两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尽可能地使课题研究的成果系统化、可操作、有成效。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生成性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1)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本校部分班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生成性教学中的一些常用策略,生成性教学存在的现象和弊端,从中了解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程度。
(2)通过生成性教学现状的剖析,了解影响生成性教学的有关因素,尤其是对生成教学存在的不足,如悖离准则的生成、游离文本的生成、迷失目标的生成、浅尝辄止的生成作理论方面的深层思考,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和设想,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
2、生成性教学的实现条件
(1)影响生成性教学的教学环境因素研究
这里的教学环境包括了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媒体的使用,情境的创设等等。我们拟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尤其关注生成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的状态、结果,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积累案例,提炼出影响生成性教学的教学环境因素,归纳出出实现生成性教学所需的情境、教学材料等,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2)生成性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生成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构建。我们将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对生成性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如生成的起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生成的动力——师生的交往互动;生成的目标——师生的共同发展等做理性思考,理顺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摆正师生的位置,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为优化的生成性教学提供依据。
3、生成性教学中实施有效生成的策略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将运用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等对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归纳出有效生成的策略,同时搜集相关理论、实践的文献资料,为策略的实施提供理论论据。现将研究项目具体分解如下:
(1)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生成与预设的方法策略、学习材料、学习方式等方面做深入研究,理顺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的几种常用的预设范例,把握好“预设”中 “生成” 的关系,如把握质疑探究中的“生成”、把握多元对话中的“生成”、把握多元解读中的“生成”、把握拓展体验中的“生成”、把握想象创造中的“生成”、把握偶发事件中的“生成”等等,让预设更好地服务于生成,从而让教学预设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简洁性和教学功能的厚度。(2)生成性教学的课堂资源研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如教师本人,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实表现,生活经验,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本研究将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运用行动研究法对上述的要素做深入分析思考,探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研究利用和开发生成性资源,捕捉有效生成性资源的策略,并适当地提升,让课堂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3)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点”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课堂出现了一个个“生成点”,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
从我们课题研究的精力和时间来说,全方位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点”的研究是不现实的,是难以完成研究任务的,精力分散将导致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语言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本课题拟对生成性教学中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现象,带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现象”为“生成点”做深入的研究,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巧加选择、聚焦,利用“生成点”,提出在课堂中寻找适时“生成点”的有效策略。(4)生成性教学的课堂调控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生成教学中的主导者地位、引路者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拟运用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生成性教学中课堂调控做深入的研究,研究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的引导点拨、评价激励等“引领”的作用,研究教师如何用恰当的方式、适度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探讨教师如何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角色,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发现、品味文本,促进新的意义的创造,从而把生成引向纵深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有效性。
4、生成性教学的评价机制
传统阅读教学的评价大都通过考核来进行,课堂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课本知识或自己心目中的想法一致,如果一致就是好的,否则不然。“生成性教学”因其特点,要求具备不同的评价机制。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和智力表现。本研究将采用案例研究等方法,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展示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所包含的智力价值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探索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评价策略,建构合理的评价机制。
5、生成性教学的一般原则
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方法策略、学习材料、学习方式等方面做深入研究,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具体实施“生成性教学”的一般原则,如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为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提供保证。
六、研究步骤与实施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对同为一年(2007.11-2008.11),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月前,课题方案的制定与相应理论的学习,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
1、大量检索相关文献,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和文献,每人至少撰写文献学习心得1篇,提高对研究问题的认识;2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3确定个来研究对象,同时启动课题的实践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8年5月,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的教学策略。
1、组织研究课14节,并撰与相应的教学案例,其中董服相老师承担4节研究课,撰写4个教学案例;陈虹老师承担4节研究课,撰写4个教学案例;盛雪琴承担4节研究课,撰写5学案例;沈剑平老师承担3节研究课,撰写3个教学案例;谢丹萍老师承担3节研究课,撰写3个教学案例。
2、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小结研究内容中涉及的研究问题,撰写研究成果。
3、外出学习每人至少一次。
4、研究成果做到边研究边推广。(以研究课的形式)
第三个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1月,进行课题的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形成课题报告。
七、研究条件分析
负责人董服相老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县学科带头人,是台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学习联合会会员,小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县语文中心大组副组长,县教坛新秀,县骨干教师,县优秀教研组长,97年曾获台州市阅读教学大比武一等奖;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多年从事教科研的经验,能开拓性地开展教研工作。撰写二十多篇教学论文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主持过三项市级课题,五项县级课题,其中一项为市重点课题,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沈剑平、谢丹萍老师,有多篇论文、案例在县市评比中获奖,承担过多节县级公开课,均主持过县级课题,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陈虹老师,县教坛新秀,多篇论文、案例在县市评比中获奖,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盛雪琴大专毕业,有四年多的实践经验,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理论储备。据上分析,整个课题组成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
八、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有“生成性”教学的意识,并努力付诸于行动,特别是教师,能更新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生成性”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系统的课题总结报告,整理和提炼出比较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形成具有指导性,富有操作性的课例教案集。凭借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日常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并能在一定的范围加以推广应用。
第五篇: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范文
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
韩寒东
关键词:新课程 创造 课堂教学 生成性
内容提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结合作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系统阐述了生成性课堂的创设,对当前的教改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但新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无形中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成的课堂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生成性课堂呢?笔者试图粗浅地谈点看法。
一、预设学情。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达成度更高。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 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
如汉语拼音教学,大部分学生入学前就有所接触,对字母的读音和音节的拼读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个别字母和音节的发音不准确。如忽略学情按常规教学,仅凭教师讲解拼音的音、形、义,大部分学生定会兴趣索然。因此,教者在备课时应该充分预设学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预设还要有弹性的回旋空间,尽可能多的考虑学情,设想学生对环节的反应,在预设学情时我们应该多这样思维:如果学生已经知道了,我该怎么办;如果学生一无所知,我又该怎么办;如果学生这样说,我该怎样引导;如果学生那样争论,我又该如何调控;多预设“如果”,多预设“怎么办”,课堂上教师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灵活驾驭课堂创生更多的生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
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所以仅有预设的课堂大多数还停留在“走教案”层面,课堂上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很少有自主发展的空间。预设学情还应留有空白,使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教师要适时把握这些不确定因素拥有的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
二、创生机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更是师生间动态地交互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变化的不可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善待错误。
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责怪他们无能,更不应冷嘲热讽,而应该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巧妙诱导,帮助学生挽回尊严。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执教《程门立雪》一课,要求学生用“尊”字组词,一位学生说:尊,遵守的尊,引来学生哄堂大笑,但贾老师神情自若:别着急,他还没说完呢。继而转向该生:是遵守的“尊”去掉„„学生心领神会,连忙说:是遵守的“尊”去掉走之底,就是尊敬的“尊”。贾老师运用自己高超的教学机智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2、尊重“异举”。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思维活跃,经常会有“异言怪举”。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牵着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跑,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顺势挖掘?实是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
笔者曾执教示范课《画家和牧童》,课堂伊始,为了突出画家和牧童的地位年龄不同,就用一大一小字体书写课题,后来在学生充分感悟画家谦虚,从善如流和牧童的勇敢、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美好品质时,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改正课题,本来预设用正常字体改正课题,但一名学生却站起来说:我认为把课题应该写成艺术字的样子,而且要有点坡度。我没有立即否定他:你真有艺术家的眼光,想法很独特,课下我们可以改改看。孩子美滋滋的坐下了。课堂结束我正要总结时,又一个小男孩跑上讲台:老师,我把三画都写了。(在这之前我让学生进行给画配话的训练,三幅画让学生任意选择一幅即可),面对孩子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看了看他的校签停止了总结,大声的读出了他的名字:xxx同学非常了不起,这么短时间给三幅画都配了话!同时我又把一个漂亮的大拇哥送给了他,他雀跃着回到了座位,课堂和会场上同时想起了掌声。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顺势鼓励。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我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生成”,让异样的声音有表现的舞台,那么“异样的声音”将如山泉丁冬,清新悦耳。
3、抓住时机。
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经验不足的老师可能会手忙脚乱,仓促处置而留下不少遗憾。而敏感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机会,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
体育课上学生正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听老师讲解立定跳远的要领。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了一只绿色的小青蛙,在队伍中跳来跳去,顿时,操场上热闹起来,再也没有人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了。
看着这只“惹祸的青蛙”,教者不打一处来气,本想把它扔得远远的,但转念一想,何不让这个立定跳远的“小能手”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呢?于是教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全部围到青蛙四周,仔细观察青蛙怎样立定跳远的。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有的说“青蛙先是双腿弯曲,跳出去的时候后腿好象非常用力。”有的说“青蛙着地时,是前脚掌用力,身体全部展开。”有的说“青蛙跳远时两腿是分开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在了解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后,教师又让学生开始模仿青蛙的姿势、动作进行练习。有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小教练”,学生一个个跟着它模仿、练习、纠正、再练习,甭提有多高兴了。体育课顺利结束了,这只惹祸的小青蛙俨然成了赫赫的“大功臣”。
上例中的这位老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应变能力,把一只惹祸的青蛙变成重要的课堂生成资源加以利用。该老师敏锐地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安心听讲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顺应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围着青蛙,观察、模仿,学生呢,两眼就像摄象机一样,拍摄着青蛙跳动的“特写镜头”,议论着青蛙立定跳远的姿势、动作,在模仿练习中学会了立定跳远。
由此可见,课堂中教师拥有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缺乏所谓的教育机智,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好教师。”但是拥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并非一日之功,它是教师深厚底蕴的积淀,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的高超境界。
三、践行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由此可知,实践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大意义。
笔者曾多次听过特级教师的公开课、自己也曾上过示范课,最大的感受是不能事先接触学生,向学生渗透太多。因为这样的课很容易一帆风顺,根本看不出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大有“表演”作假之嫌。相反我很赞成一位资深教师的说法:“让公开课‘危险’一次” ——尝试让最后进的学生读课文,尝试让学生说出哪里不懂,尝试让学生大胆求异,尝试激发学生当场让你陷入“维谷”„„可以说,“危险”一次,教师就有了一次迎接挑战、发挥潜能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就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让学生经历过程,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
新课程倡导写教学反思。因为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1)成功处反思。
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稍纵即逝。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失败中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生成性课堂经常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梳理,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的情感积淀。笔者曾在执教《画家和牧童》一课后及时捕捉了教学的“遗憾”,进行了触及心灵的反思。(详见《心灵的责难》一文)
(3)重构反思。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对教学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重构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效。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的活力。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参考文献:
①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②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③《教学月刊》
④2000年《语文教师》(作者单位:苏州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