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B014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吴国荣
北师大版新教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课程环境,它大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它采用“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运用”叙述方式,使我们对北师大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一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功、学生自主探宄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条纹的规划。为此,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局面。
1.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 在 21 世纪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在讲“街心广场”这一课时,我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学生在以前学习“整数乘法”这一课时,已经明白了算理。针对这一情况,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口述算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小数的乘法,从多种算法中启发学生用笔算,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21 世纪教材教学中也正是体现了这点。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动手实践量量、说一说让学生体会内角和是求各内角的总和。然后启发撕一撕、拼一拼发现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有多种方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总之,在使用 21 世纪教材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怎样才能发扬民主、强化训
练意识,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多一些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教学《图形分类》一课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策略。在书本图画情境导入,让每个孩子在观察各图中的图形特点,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后,教者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又如:在教学《图形中的学问》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讲《小数点搬家》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 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第二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有意义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初步掌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来反映客观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说起来好像是那么简单而又容易的事,可做起来就难了。很多语文教师都有同感,觉得作文教学是令师生都感到头痛的环节。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它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学生在写作方面也是如此。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有不少,创设作文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情境可以诱发写作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话可说。那么,怎样去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下面就我的作文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生活寻趣,展现场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心发现,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是作文的坦途大道。我总是鼓励学生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轻松快乐的事。我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某一典型场景,感悟后作文。春天让学生走近自然,走进田野,看碧绿湖水,吹温柔春风,闻春天气息,触春天花草;夏天即兴观察暴雨将至,黑云压城之势,并作即景提示:暴风初来你有何感受,暴雨来临的过程怎样,雨中景物的样子如何……秋景中,让学生观察雾中“仙山楼阁”,注意去发现大雾从“牛奶”状变得薄如蝉翼,直到烟消云散的过程,探寻朦胧的美;冬天的雪花,令学生产生无尽的情趣和遐思,让学生在飘逸的雪花中寻求灵感和写作激情,自然、生活、社会是广阔而富有情趣的天地,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根据创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二、语含真情,描绘情境。
语言是第二信号,能唤起人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特别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情节是富有情境感染力的,有时不用情绪化表达,人们的情感从故事本身中就可得到最大化体现。语文课上,我曾用沉重的语调给学生介绍了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孩子因在3岁时出了医疗事故,失去了听力,可那家医院却推卸责任,不肯赔偿,他父亲用了8年的时间到处奔走,记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日记,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绝望的打击,只为还儿子一个公道。故事说得每一个学生都心情沉重,为这个孩子的不幸而伤感而悲愤。这时,教师趁热打铁,紧抓时机;引导学生认识到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孩子的悲剧,又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的行动,使他如此顽强坚毅,在饱含情感的语言创设情境的感染下,学生笔下诞生了有情有理的议论文,而且有的还很有见地。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结合语文实践课活动课开展,我常请学生扮演各样角色,按角色的身份和处境,进行情感体验,再形成构思,写成作文。如教学课文《半截蜡烛》时,我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中情境,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为扮演角色,自编课本剧。并年年在“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元旦节”举办班级联欢会,请求学生以班长的身份写海报,以文娱班委身份编排节日单,以主持人身份编写主持串讲词等,让他们在联欢会上真正体验当时的情境,体验大家的表演时的动作、表情、感受,既提高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我运用录音、幻灯画面及悲惨的音乐、感人的范读、动情的讲解,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激发了学生的情绪,自然进入角色。然后,我说:“小女孩的命运真可怜啊!她若是生活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命运会这样吗?你同情小女孩吗?”大家都齐声说:“同情!”接着我又问:“你想帮助小女孩,改变她的命运吗?”大家都抢着说:“想!”于是我趁机提出了改编故事的要求。由于学生已进入课文角色,小女孩的命运就仿如他们至亲的命运,他们对小女孩产生了无比的同情之心,所以都很想帮助小女孩摆脱那悲惨的命运,改编故事就成了学生的乐事,所以下笔就很容易了。
四、借助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看到某种个体实物,然后以这一实物作写作对象,边看边想,边想边写,自然不会产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的,取而代之的是照物写形,言之有物。比如写校园环境,选择某一角落,或抓住整体特征,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发现美点,抓住特点,综观整体,留意细部,这样写来,作文就有了内容,也能注意质量;比如写某一具体物体,让学生注意观察,了解其外部形状,整体特征,颜色、重量、质地等,再逐一分项介绍,抓住逻辑顺序,进行恰当描述。这种方法对说明文写作最有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事物关键特征,把握写作顺序,合理安排详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五、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倾诉,是人们情感的流淌,音乐可以抚慰人的心灵,也最能调动人们的情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使人感到悲壮的力量和与命运抗争搏斗的勇气;《地道战》则令人的心灵随站音乐的升华激荡;听《二泉映月》,让人信感人生的辛酸和身世的凄凉。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兴趣,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美感,往往令人心驰神往。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受到情境感染,得到情感熏陶,陶冶个人性情,激发内在情趣,训练学生用心聆听自然的各种声音,倾听各种优美的曲调,感受各种风格不同的音乐,体会音乐的意蕴,感悟音乐中寄予的思想感情,做到心领神会,在此基础上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把听到的感受描述下来。
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创设作文情景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他们由情入境,由境生情,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从而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江苏省沭阳县万匹中心小学冯中桥)
第三篇: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关键词:新课程、情感、情趣、实践、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似春风、恰春雨,吹拂滋润着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有幸投身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使我受益颇深,现将我最大的收获与各位共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学于乐。
记得有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和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境和情绪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设疑激趣,用数学知识的思维美、结构美诱发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稳定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激发学生兴趣带来了契机。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新课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教师就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就学得轻松而起劲。因此,教师要有和学生做朋友、做小伙伴的意识,摒弃高高在、唯我独尊的思想,躬身或蹲下身来同学生对话。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提出建议,对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沟通交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心情轻松愉快,而不是焦虑压抑;要多组织探究式、讨论式、表演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言行到思维都空前活跃。《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才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所以我总是把自己的微笑留给学生,把自己的“阳光”一面留给学生。尽量表现自己的亲和力。
2、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情感因素。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然而,多年来数学教学受“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分数至上,大部分学生以失败的心态面对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受到挫伤,自信心受到严重摧残,数学成为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个障碍。学生十之七八怕数学,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严重不足,反映了数学教育中严重的情感缺失。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必不能再忽视了。为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并在1—9年不同学段划分出了具体的子目标体系,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让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
(1)、教师情感修养。
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金科玉律是教师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这揭示了教师对数学的情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实验已证明,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教师积极的情绪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而认识过程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应。
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加强教师自身情感修养。尤其是数学教师,除了要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还要加强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等的学习,加强文学、艺术、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从而提高自身情感修养。此外,要加强同学生的课外交流,主动找学生谈心,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还要挤时间同家长联系,建立师、生、家长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营造情感教育的外部氛围。
(2)、激活课堂数学的情感因素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 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 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 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 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 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 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 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 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过程中,数学 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 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 友和伙伴。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 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 “唤醒”、“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 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 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 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 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也可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现代数学教育 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 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 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 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商讨、分工完 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 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 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 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 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 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 “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有调查反 映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10%的精英(高 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 少数的学生则完全放弃学数学。这就是以往所 说的“上课昏昏昏,回答问题慢吞吞,考试得几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造成国家资 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变 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 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 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 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 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 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 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 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
(3)要增加教学内容的情感色彩。
在数学学科中,有许多教学内容毫无情感色彩,既枯燥又抽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应尽可能赋予它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科学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也会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同类项”这节课中,课前准备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抗战时期有个小情报员,党组织让他去送封信,信封上只有A2B字样,当他到送信地点时,居然有两个信箱。一个信箱上标有A2B字样,另一个信箱标有AB2,请帮小英雄选择应把信放在哪个信箱里。当提出问题后,学生立刻活跃起来。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好,这样从创设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了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一方面感受到数学的无限乐趣,另一方面较好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的抽象、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精心设计例题,撩起学习兴趣。
(1)、利用有趣的数学诗,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有关“水流问题”的应用题学生很难掌握,于是我找这样的一道例题: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行四分钟。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称雄?学生学习兴趣高,记忆深刻,我想比直接学习有关问题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民间数学欣赏,让学生看到民间竟把数学题编得如此精彩,从而也让学生了解人民的聪明与伟大。例如:鸡兔同笼问题。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几何图形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数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美,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例如;七年级上册有关“视图”的知识就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立体图形,特别是正方体,把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自己动手,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拓宽数学情感教育的天地。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平时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缺乏切身的感受。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培养和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
首先,开展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如开设“数学游乐园”,让学生在激乐园里做数学游戏,如猜数学谜语、讲数学故事、智力竞赛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享受快乐,还可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用语言表达自己数学学习中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记下快乐、进步,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或记下困难、挫折,倾吐心中的不快,使心情变得舒畅,以便调整心态,寻求克服困难的办法,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办“数学手抄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手抄报中。在办报的过程中,要选文、编排、设计、绘图等,这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其次,设置探究性强的实践作业。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开展探究性学习,非常适合情感教育的需求。探究性学习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复杂的情感历程,以情感为动力,解决问题,完成课题。比如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家庭近几年收入与开支情况,统计班上同学家购置手机、电脑的数据,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与前两年作比较,分析数据增长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激发学习潜能。关于合作,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师生之间也要相互合作,营造心理相融的学习氛围。教师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美、数学的奇妙、数学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品尝数学的果实。我设计过这样几个探究问题: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家中所有家用电器的功率,每天使用时间,一个月的用电量,然后根据所在地的电价计算出一个月家中的电费,然后与家中当月电费进行对比,看谁误差小。在这个问题中,电费的计算方法要学生自己去解决,有物理学公式要请教。同时根据家中用电情况,给家中提供改换节能灯的建议。
2、结合实际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收集整理名人趣事与数学有关的,然后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成长事迹,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增加对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于是找到了类似明代吴敬的“从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盏盏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计算塔顶几盏灯”这样的数学问题。
3、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机会的快乐,培养兴趣。让学生解决“牛吃草而草在长”的问题,充分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告诉学生当问题研究到“山穷水尽”之时,也就到了“峰回路转”之时。同时类似问题我向学生提出了“管涌”问题,学生努力探索,教师及时点拨,问题迎刃而解。
4、另外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比如七巧板拼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出不同图案,有火箭、有塔、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真是非常好。
总之,新课程要求每位实施者,深入挖掘教材,体会实质,新的教学理念又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
以上是我个人的粗浅认识和不成熟的做法,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点。
(注:红皮书《走进新课程》、《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之星教学资源站)
第四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的学科,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没兴趣,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探求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前提。只有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从创设课堂情境下工夫,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师应依据以下几点创设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1.创设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知识的含义及教学思想方法,恰当地组织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情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考虑对学生的启发性,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情境。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知识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在设计时所不能预料的,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把握这种动态生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4.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适量,不求多只求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可。
刨设好课堂教学情境,能诱发、驱使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情境的“信息化”和“生活化”;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及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形式多样化,应用灵活化,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造,激发常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应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以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如有疑问就会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如教学“过三点的圆”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A、B、C三个工厂,要在它们之间修建一个水厂,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都相等,此水厂修建在何处?这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学习圆的知识,因此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水厂应修在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这时老师马上提出:该圆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从中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既导出了课题,又使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画图、思考、讨论、仔细阅读教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惑创境,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悬念设置于课始,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下面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如讲授“相似三角形”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吗?从而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3.以误创境,利用契机,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一些“坎坷曲折”,引发学生尝误情境,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出了填空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cm,另一边长为6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有的学生考虑不周只得出一个周长ldcm,有的说是16cm。问谁的对?为什么?学生立刻说了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有两种情况,是Idcm或16cm’。接着老师将上题中的边长4cm改为2cm时,等腰三角形周长是多少?很多学生说出10cm。或14cm。接着要求学生画出等腰三角形图形,并标上长度。很快学生回答:l0cm不对,只能是14cm。抓住时机追问原因.,学生同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此时 的教学效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要好得多。
4.以乐创境,轻松愉快,激发兴趣。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四种命题的关系”时,老师首先给出一个原命题:“老虎有眼睛”这是一个真命题,接着请学生说它的逆命题。“有眼睛的是老虎”这个命题改写是对的,接着推理说:“老师有眼睛,老师是老虎吗?”学生大笑。显然,它说明了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同时,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命题改写的对与错和命题的真与假是两回事。这样就可以顺利地研究四种命题的关系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收到快乐乐学的效果。
5.以情创境,亲信师道,激发兴趣。数学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敬业的精神,还要有高超的驾驭情感的能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要精神饱满,满腔热情,了解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教师的一句表扬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感动,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会大大激发学生学好教师所教知识的兴趣。
6.引用创境,数学生活化,激发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 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刨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数据的分析”时,让学生了解家庭经济收支情况,明确生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数学。又如教“正、负数”的数学,在活期存折上体现得很明了,存为“十”,支为“一”,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根本上改善数学课的枯燥乏味的负面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乐学”的最佳境界。
第五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摘要:新课改以来,对于课堂如何驾驭的问题,老师们都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
创设情境
兴趣
新课改以来,老师们平时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课堂如何驾驭的问题!课堂气氛一活跃,老师们就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心想同学们在这样的一种氛围里能够学到知识吗?而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又觉得不符合新课改精神,若不与时俱进,那必定会成为时代的弃儿,在“抓”与“放”之间如何掌握好这个度,大家仍然是在积极的探索着,实践着!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倡导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恰当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情境材料是否贴切、情境创设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乃至观念的转变和情感的升华。为此,这两年就如何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探索,现在就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方面谈几点体会,与同仁们交流共享。
第一,运用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语要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透彻了解知识架构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精彩活泼、幽默风趣的导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当中去。如在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国道线旁边一家小饭店门口竖起了这样一块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请到这儿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人们看到这句话的情境时相视而笑,他们的思维立刻跳跃起来,他们意识到表面上看起来并无联系的东西,实际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明确了主题,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确立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为有效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运用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知道,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几本高中教材里面,同学们最不容易接受的就是《生活与哲学》,刚开始大家几乎都是谈“哲”色变,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呢?
“哲学在古代被称为“玄学”,被人为地披上了神秘的外纱。有人说:哲学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美丽的但遥不可及。对于刚接触哲学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对哲学虽然充满了好奇,但是由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面对哲学抽象的概念,深邃的原理,理论纶的观点,很多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哲学自然充满了恐惧心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俗语、诗句、名人名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时政热点等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教学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时,正值电视剧《武林外传》热播,课下我向同学们了解时,大家对这部电视剧都很关注,所以我截取了“吕圣人智斗姬无命”中那段吕秀才说死姬无命中的片段视频,学生看完了都很兴奋。我借机分析:为什么一介书生能把一个武林高手说死,用的就是哲学思维,靠的就是知识的力量。视频中的经典语句“谁杀死了我”“我杀死了我”用到的哲学思维就是人的个体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学生一听,1 兴趣大增,从而很想了解哲学这门学科。哲学到底是什么?学生入门之后,自然兴致盎然地自己寻找答案!
①
第三,运用课堂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为例,为了实现“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情境创设中设计了“洋节日PK中国节日”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成“西洋组”和“中国组”,各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选派代表陈述各自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不同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我们既要认同自己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
第四,运用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我首先用学生身上穿着的外国品牌服饰导入新课,然后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谈谈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就能有效地参入进来,很容易地从吃肯德基、穿耐克鞋等诸多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得出其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从纺织品贸易摩擦、洋垃圾等所关心的事件当中得出其存在消极影响的一面。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洋品牌?“穿必洋服饰,吃必洋快餐”的消费方式与习惯好不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通过教学很好地对学生开展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民族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在学生生活中处处是活生生的政治教育的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2.问题情境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政治教学内容中可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的契机同样很多。
第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音频情境视频音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
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例如在讲生活与哲学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一内容时,我先放5分钟录像导入新课。录像内容是电影《辽沈战役》的片断:“中央军委下达首攻锦州之敌的命令。起初,林彪沉默,迟迟不出兵。罗荣桓政委从战略高度劝说林彪,于是,打响锦州之战,首战告捷”。看完录像,学生兴趣来了。我先简要介绍了我党我军攻打锦州的战略意义,然后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讨论“中央军委首攻锦州的哲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同学们讨论热烈,踊跃发言,很快得出答案:“在辽沈战役中,我军存在着与锦州、沈阳、长春之敌的许多矛盾。在这些矛盾中,锦州是通往关内的咽喉,又是敌军给养基地,打下锦州,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解剖这个典型战例,学生很快地掌握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这一重难点。
第六,运用音乐、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利用媒体分别播放用小提琴、箫、钢琴演奏的《梁祝》,并配以化蝶的动画,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图画,令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不觉中领会了共性(普遍性)与个性(特殊性)的区别,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真挚的热爱之情。学生由衷感叹:哲学课原来竟如此有趣!畏难情绪悄然而解。视频音频情境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感性材料,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这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为再一次创设视频音频教学情境提供资料。
第七,运用“竞争机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常常在政治课堂上创设情境,将“竞争”引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如在课堂上请学生做竞赛练习,争当“今日冠军”。具体做法是:教师指定竞赛题目,限
定时间,前10名做好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姓名分别写在黑板上,按做完题的先后顺序标上名次,然后开始检查自己所做的题目是否正确。对全做对的学生,老师予以表扬,并称其为“今日冠军”;对没有全做对的学生,则擦去其姓名,鼓励下次再努力。教师用这样的方法,督促学生多检查,在提高学生做题速度的同时,也提高其做题的准确性。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将数学课堂变成了竞赛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还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勇敢发言,大胆创新。
第八,运用课外作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生活与哲学《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积极走进生活,调查身边水电以及日常学习用品的使用过程中的浪费情况;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运用所学的哲理,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想的必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节约的小窍门。生活与哲学原本是很抽象的,可是由于题目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同学们认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纷纷建言献策。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体会到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带来的愉悦。同时,学生自身也受到了教育,自觉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和大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和发展②。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教会或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切忌死读书。
第九,运用身边典型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法中,采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往往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学习先进,追赶先进。在教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一哲理时,我采用了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同学们在新闻报刊上都看到的,轰动全国的,为了一车旅客的安全,献出了年仅48岁的宝贵生命客车司机-----吴斌。杭
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快客司机吴斌,驾驶大客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面对对向车道上突然飞来的铁块造成肝脏多处碎裂、多根肋骨骨折、肺、肠挫伤的危急时刻,强忍疼痛,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安全操作,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虽经无锡101解放军医院全力抢救,在经历了两次大手术后,终因伤势过重去世。2012年6月4日下午,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出殡,数万民众自发而来为送别最后一程。警车开道,赋予英雄最高礼遇。2012年6月5日上午8时,吴斌的追悼会在杭州市殡仪馆举行。交通运输部决定,授予浙江杭州长运公司驾驶员吴斌同志“爱岗敬业驾驶员楷模”的荣誉称号,并在全行业开展向吴斌同志学习的活动。省交通运输厅授予吴斌同志“交通英模”荣誉称号。全国总工会追授吴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总工会追授吴斌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市总工会追授吴斌为“市杰出职工”。杭州市长运集团昨天追授吴斌同志为杭州长运“乘客卫士、长运楷模”荣誉称号。浙江省政 府批准吴斌为革命烈士。
当我播放这一视频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泪水滑过了学生的脸庞,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③。
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我认为在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的。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是每一个政治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英国著名教学家斯宾塞说:“学习者从心智努力发现的东西,比别人告诉他的要理解的好的多
④
。”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只局限于教材而不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课才会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和震撼力,学生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思想政治课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任何尝试都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应考虑学科特点,注重实效。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
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使教育改革沿着良性轨道发展。参考文献:
①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大主办,2013年第3期,邹文翠的《打造“四性”哲学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大主办,2013年第3期,周荣林的《创设有效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大主办,2010年第8期,余秀芬的《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