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的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时间:2019-05-15 15:2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改的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改的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第一篇:新改的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张丽丽作者简介

石家庄市井陉县北方学校河北 井陉县 050300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潜心读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情境,给予信息援助都是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要素。关键词:探究 ;潜心读书;问题价值;情境;信息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信息交流方式也不同。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深深体会到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训练语感,加强情感体验。针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在教改中的得失,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策略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潜心读书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与作者的间接对话。作者是躲在文本背后不出面的,以文本的书面文字为其代言。文本是什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读鲁迅、巴金、老舍、郑振铎等思想家、文学家的文章,不就是跟这些大师进行对话?文本又是根据“课标”精心编选的。否则,文本怎么能称之为“启蒙书籍”、人生的“教科书”呢?学生面对这样的文本,在进行对话时应抱什么样的态度呢?是一碰面还没有听清楚文本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抢先哇啦哇啦说开呢,还是充分尊重文本的价值,先“洗耳恭听”?当然正确的态度应取后者。“洗耳恭听”文本诉说以后获得的东西,是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所形成的新认知,是生命自身获得的感悟,是蚕食桑而吐的丝,蜂采花而酿的蜜!可是,现在人们往往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意义。把文本视作一般的阅读材料,学生对文本只照了照面,就开始“探究性阅读”,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作者简介 张丽丽1974年5月,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南王庄乡,小学一级

何谓“洗耳恭听”?就是要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听听文本讲了什么,是怎么讲的。即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语言文字的。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小学语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大多是经典性的,语言凝练精美,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洗耳恭听”文本诉说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十分充分。教师要留足个体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会文中对文本意义作理解性思考。

原中央教科所所长张田若先生曾花了几个月时间,到武汉、景德镇等地听了一系列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他深感一些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个评课标准,这个评课标准,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本,强调了熟读课文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把熟读课文的比重提到了40%,强调了学生、文本对话的重要性。古人把读书叫“煮书”,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不煮就没味道嘛。学生只有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后,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很少提出有价值的,值得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是表面的,浅层次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就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突现出来。教师要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我认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思维的积极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一)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二)具有适宜的难度。

(三)具有适宜的坡度。如一位老师在教人教板第九册《军神》时,归纳问题:为什么一次手术后,沃克医生会对刘伯承有如此高的评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随后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边读边想:从中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师生交流,学生们从描写刘伯承的句子中感受到他的伟大和坚强。

在读、悟、交流当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军神”的内涵。教师设计的这个问题统领全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感悟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祟高品质。学生们入文入情,思想感情得以升华。另外,一堂课上探究性问题不要太多,一两个、两三个即可。

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一)在教材处理中,抓住课文的疑难点、矛盾点、空白点、求异点、模糊点、细节点等展开思考。比如教《将相和》一课的“渑池之会”一段时,有一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开始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很好地读书就脱口而答:“是打成了平局,赵王为秦王鼓瑟了,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了,一比一。”教师让学生再读书,再思考,学生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有的同学说:“我现在认为是秦国输了,赵国胜了。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秦王显得更难堪。”还有的同学说:“我也认为赵国胜了,因为秦国大,赵国小,小国的王为大国的王演奏乐器,大国的王也为小国的王演奏乐器,比较起来,也是秦王更难堪。”最后,大家都认为渑池会上的斗争决出了胜负,赵国胜了,是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使赵国取得了胜利。可以看出,带着这样的思考性的问题读书,学生才能真正读进去,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二)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一位老师教《早发白帝城》,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在电视里看过演猿猴的记录片,猿猴的叫声一点也不好听,李白当时那么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老师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便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个女同学竟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答:“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了,太高兴了,太愉快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

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不断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潜移默化,养成习惯并形成动力。在自学的过程中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逐步优化自己的思维。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经过一个“老师引导提问――学生

模仿提问――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过程。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因此,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创设情境。情境的设置必须是自然、亲切、不露急迫,同时又有些许戏剧性,能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乐趣,有悬念感,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如导入新课,理解词句,引发思考,复述背诵时都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如教学文言文《学弈》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先用文言给学生们讲《矛与盾》的故事,学生们听了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接着,又用现代汉语讲这个故事,学生们恍然大悟。随后,引导学生想,我讲同一个故事,前后语言竟大不相同,第一遍讲用的文言,你接触过文言吗?文言有什么特点呢?这样通过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对比,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走进文本。

四、给予信息援助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评、玩味课文语言时,给予学生信息援助,开辟思维角度,创造探究空间,使学生的情感、思想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碰撞。这样既能遵循文本,又能进入“超文本”的创造性的境界,真正把书“读活”。由于开辟了思维角度,给予了信息援助,学生的思维空间便拓展了,更为解读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相关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为此,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如在教学《第一场雪》时,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对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了解不多,所以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场雪称为“瑞雪”的原因,也难以体验作家峻青写作此文时的喜悦心情。如果教师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并出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就为进一步探究扫清障碍。

课改的提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场严峻的教学挑战。因此,我们务必深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探索,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使新课改这朵小花能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bfxxzll2006@163.com

第二篇: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有哪些策略方法? 请认真回顾《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课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作者姓名:裴炳周工作单位:淇县黄洞乡柳林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456750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浅显的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探究意识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1

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礼物?猜来猜去,没猜对,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知道老师到底带来了什么,然后我出示了储钱罐。二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学生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学习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

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三、注重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时,让一位学生在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鼓励动手实践,体验学生探究乐趣。

新的知识观与学生观认为学生本质上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进行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和一堆沙土,让学生先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再说一说如何来验证猜想,最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把沙土先装在圆锥里,然后再倒进圆柱里,如此进行三次,圆柱被装满了,为此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在实践情境中,学生探究活动的经历、体验、深刻回忆可以成为他们以后人生道路不断追求成功、不懈探索的原动力。

五、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教师教学时应针对差异,精心设计,分类指导。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答对了,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培育创造思维火花。另外,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也

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淡化结论的正与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既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四策略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四策略

课堂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推动探究性学习,•是个需要研究和关注的课题。以下四种课堂教学的策略供有意借鉴者参考。

一、分层渐进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按一定的规则,•把学生分成高、中、低、差四个层次(两个或三个层次亦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各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和练习,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你到达目的地,我也到达目的地”的目的,而后再“小步骤进行”,在“呈现明显的反映”中“及时反馈”渐进的学习成果。•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

学生参与教学的状态,参与教学的活跃程度,是“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的最好呈示。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与教育者处在平等互助的位置。师生是朋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对“活动地带”进行思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如“一次头脑运动会”、“一个戏剧小品表演片断”、“一次环境教育活动”等等都可以尝试之。

三、启发引导的教学策略

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与注入式是截然不同的。

启发引导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教学的几大环节,•如阅读后的迁移训练,先有仿写、摹写训练,后有迁移训练等。这样可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相结合,从而由学会向“会学”、“善学”转变。

四、讲练结合的教学策略

“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有其先进的一面,•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对于难度大的知识的传授和对于一般知识的传授是应当有所区别的。前者要多讲而不宜“精讲”,后者宜“精讲”而不宜多讲。“多练”则是一致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中,•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必须实行的,也是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提醒的是,•“精讲”应占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在一般的教师都喜欢多讲的情况下,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忽略练或取消练。

第五篇: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研究1

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研究

在中小学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推行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精神。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已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本文拟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所谓“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从中掌握探究性学习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能自主地选择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而获得新知。二是培养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即通过探究过程,能够甚至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官的知觉能力,激发积极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探究能力。三是使知识能力同步到位。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和体验,使知识掌握很自然,理解更深刻,学习效率高。学生在注意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探究学习中,首要目的是培养探究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去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四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实践证明,一个人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能力和知识,如果缺乏积极的态度和探究精神,他的能力和知识仍然不会发挥作用。反之,即使他的能力不足和知识面不宽,如果有了积极的探究态度和旺盛的热情,那么,他的能力很快会提高,知识很快会拓宽和深化。可见,探究的心理态势,在发展探究能力,探索未知世界方面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而这种探究态度和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以上主要论述了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自主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克服机械传授、硬性灌输等包办代替现象,努力做到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及时反馈探究学习的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总结等,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多边活动”。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探索

根据“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但一般遵循的程序是:

创设情境 确立目标 激发动机→自主探究 尝试解决 发现问题→交流反馈 解疑释疑 启发导学→反思论证 科学抽象 整理结论→强化训练 总结巩固 迁移应用

上述仅是一种科学方法的逻辑,同实际的探究过程是不同的,现实的探究并不是那么平坦的。它需要种种必要的情境——反反复复地尝试错误,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派生,需要理出头绪的细心与耐心。很多情况下,提出的假设若被验证推翻了,它可能导出新的发现……这样的教与学,要求学习者具有反叛权威的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直觉洞察力和独创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示例:原电池原理。1. 确立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原电池装置的原理。

②理解原电池电极反应原理,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

③掌握原电池概念和用途(联系干电池)。

(2)能力目标。

①能自己设计原电池装置,并会做实验。

②能将原电池原理与常见电池联系起来。

(3)态度目标。

①对原电池装置能“发电”感兴趣,以此培养学生对原电池原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兴趣。

2. 探究学习过程。

师:展示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电池。让学生看电子表显示的时间,开亮手电筒片刻或听一段干电池收音机放的广播等。引入课题:这些电池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原电池原理”。激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屏幕投影展示:请同学们自己做下列实验。

①同样的两锌片插入稀硫酸,观察并记录现象;将两锌片上端连接在一起,观察并记录现象。

②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观察并记录现象;将锌、铜上端连接,观察并记录现象。

③在以上锌片和锌片、锌片和铜片之间连接一电流表,观察并记录现象。

④用干电池判断电流方向,与上述实验③作比较,观察并记录现象。

师:实验①为什么两锌片连接前后现象一样?电流表为什么没电流?

生:同样的两锌片,连与不连都一样,因金属相同,没有电势差,所以不可能有电流产生。

师:实验②的现象为什么不同,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请看教材中图4-23及教材中对实验的分析,记下要点(可相互讨论)。学生通过看书,原电池原理的概念已基本形成。

屏幕展示:结合实验总结分析,并填写下表(表中需填内容开始是空白,学生填完后再以此作对比,对自己填写的情况进行评价 表略)。

师生总结原电池装置、电极反应、电流方向等(略)。

师生:举例说明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师生共同讨论。

屏幕展示:

练习1:用铜片、锌片、西红柿、电流表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通过实验看到用西红柿能发出电来,感到特别有意思,学习兴趣倍增。

练习2:已知氯化铁溶液能与铜发生反应:

Cu+2FeCl3=2FeCl2+CuCl2

根据这一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提供的材料有锌片、铜片、碳棒、氯化铁溶液,1.5 V小灯泡、导线等。

学生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特别是电极材料的组合有铜片和锌片、铜片和碳棒、铜片和铜片等。同时还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铜片和锌片作电极,在该反应中谁为负极;都用铜片作电极,能否形成电流;反应能否进行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和实验,选出正确的电极材料应是铜片和碳棒。反应为:

铜负极:Cu-2e-=Cu2+

碳棒正极:2Fe3++2e-=2Fe2+

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原电池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产生一些新的发现,特别是对电极材料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原电池真的能“发电”时,无不精神振奋,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成功的喜悦,学习的效果能不好吗?

三、充分发挥“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的优势

对同样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的途径绝不是一种,实践证明,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而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我们经过三年的实施与探索,发现“自主探究性学习”适用于各种课型和各类教学内容。当然,要做到充分发挥其优势,还需要教师做很多细化工作,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以及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等,都需要下功夫去研究,并努力做好

以下几点。

(一)设计探究性学习提纲

对一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如化学平衡、盐的水解、元素周期律、电离理论等,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有困难,所以要根据教材内容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的提纲,以帮助学生探究,效果更好。

(二)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优势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研究性,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做到:一是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二是少做验证性实验,多做探索性实验;三是对教材进行改进处理,如有些内容靠教师干巴地讲解,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如果改为实验探究的方法,学生立刻兴趣倍增,效果极佳。

(三)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所以探究性学习必须紧扣教材。如讲元素单质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一般应采取展示实物,或列出学习提纲、表格,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它们的性质,这样获得的知识灵活,记忆深刻,比教师一讲到底好得多。再如,教材中大量的“问题讨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阅读资料”等,都是很好的探究性学习的素材,教学中要尽量用好。

(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非是一种僵化的模式,要视教材内容而定。它可以是一整节课的内容,如高中“合成氨工业”的教学,因是在刚学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之后,所以整节内容都可以根据上节学过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教师只起引导探究的作用,这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上节学过的内容,特别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了新知,真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也可以是对某一教学片段的探究,如“镁和铝”一节中讲氢氧化铝的两性时,采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用事实证明了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其效果可想而知。

(五)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非是一种孤立的模式,它与其他教学方法并不矛盾,相反,有时需要与“学案导学”“学议导练”“启发诱思”“小组研学”等教学模式密切结合,这样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效果会更好。

(六)需要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配合

“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提供充足的材料(教具、实验用品、声像制品、文字材料……)才能创设出理想的教学情境。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是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培养高效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03-4-8 已经阅读838次

李德胜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 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

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 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 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 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一)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 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加强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的化学 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 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 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 改革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要把 “乐于探究”作为课改目标之一,强调课程结 构要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提出教材要 “有利于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 学生探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 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 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着眼点放在与国际接轨 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展探究性学习的 研究势在必行。

(三)教改的启迪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宜昌市长阳土家族 自治县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历经了四个大的阶 段:第一阶段是1984---1988年,开展了启发讨 论式教学法的初步研究,总结了此教学法的主 要课堂教学模式及此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思想; 第二阶段是1989一1992年,开展了启发讨论式 教学法的推广和运用研究,探究此教学法在城 镇和农村中学的适应性;第三阶段是1993---1996 年,进行完善此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体系研究; “第四阶段是1997---2000 年,开展此教学法中学 ’习策略的研究,探究学生学习化学心理过程的 诸方面因素,在这四个阶段中,研究的侧重点 不同,成果类别各异。但广大教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从改进、完善教学方 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从 实施教法指导学生学法,从而在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意识,获取认知技能,进而开发其学习潜 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 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为了国家新的 课程标准能顺利实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子课题

1.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群的研究。

2.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策略的研究(动机、兴趣、潜能)。

3.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4.初中化学利用实验与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目标

1.形成新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 展取决于人的发展,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改 革要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以 学生的发展为本”。这种教育新观念的形成不 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主动性,而且注重 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 展需要在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现上的统一,是迎 接世纪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才培 养方面的保证。

2.构建新模式。变革化学学习方式,培 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构建教学的新模式和 方法群,充分利用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科学 设计教学框架,应用教育新理念,研究探究性 学习的多种模式,使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中主 动积极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培养新人才。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化学教育应通过化学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方面的培养来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 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促 使他们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开拓创 新型人才。

(三)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 程。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积极作 用,努力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问 题的一般方法。

2.创造性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独创,把新颖独到的理念、行为和结论作为评价的重 要指标。

3.开放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努力激 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设定标准答案,而设计研究性的问题群,启 发学生逐步探究,从不同的侧面研究问题,得 出开放性的结论,在开放中探究。

4.互动性原则。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 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校 外人士等多方面的互动交流。互动手段可以是 谈话、书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在互动中 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的新火花,使探究的问 题有深度、有广度。

(四)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

1.教学过程中如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教学活动成为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营造良好的课堂探究氛围,构建探究 性学习的新模式和方法群。

3.科学设计探究活动,形成科学的评价 机制。

(五)探究性学习的组织方法

探究性学习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 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在这些 要素中核心要素是“提出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而问 题可来自于教师、学习材料或社会实践等,问 题的提出适合学生与否及其科学性、实践性都 会直接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成与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探究性学习切实 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 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 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 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课外探究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和工农业生产等实际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案例

现结合我县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实际,呈现其中的一例。

探究的课题: 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提出问题。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基础上,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很容易提出这样的问 题:既然氧气和氢气都可用排水法收集,那 么,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呢?

2.作出假设。学生通过氧气和氢气制法 的比较、分析、回忆、猜想会提出多种假设:(1)可用排水法收集;(2)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3)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4)不能 用排水法收集;(5)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 集;(6)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7)既可 用排水法收集,叉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科学探究。

方法1:实验探究。

(1)准备好碳酸钙(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l:2)、澄清石灰水等药品和大广口 瓶、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双孔 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玻璃棒等仪器。

(2)学生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制二氧 化碳,再分别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 排空气法收集三瓶二氧化碳,然后用蘸有澄清 石灰水的玻璃棒伸进集气瓶口检验。

方法2:文献探究。

(1)通过查阅《无机化学》、(何家傅编 著)知道101 kPa、273 K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 0.88体积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稍溶于水。而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大多数炔烃在同温、同压下 比CO2的溶解度大,许多炔烃是可以用排水法 收集的,从理论上分析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收集。

(2)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有这 样的叙述:“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了碳酸。碳 酸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只有不足4% 的二氧化碳与 水反应生成碳酸,况且碳酸易分解又生成了二 氧化碳,所以对于制取大量的二氧化碳来说,二氧化碳少量溶于水的损失就微不足道了。

4.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和文献探究,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得出以下共识。

(1)二氧化碳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用排水法收集。

(2)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介绍了氢气既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又可用排水法收集,而二氧化碳只介绍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否可用排水法收集正是留给我们的探究课题。

(3)实验探究讲究实践性和科学性,培养 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文献探究 能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培养搜集、整理、比 较、推理等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 弱,活动的场所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教材也可源于生活实际。只有学生 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 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才能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摘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3中学理科)

课题研究论文

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

重庆市云阳县凤鸣中学 李 建

化学实验一直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亮点。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内容标准五个一级主题中的一个主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将“探究性学习”切入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设的治学方法。同样,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1.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可以开启探究性学习之源

问题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头脑所产生对事物的疑惑心理,这种心理驱使个体去积极思维、去探究、去解答疑惑。正如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题词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所以创设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能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摆放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橡皮塞、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有同学可能会问:“老师,今天桌上放这么多仪器干什么?”我们老师就可以趁机引导:“这个问题问得好,你们想一下,这么多的实验仪器,都有什么用?今天老师要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设计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看你们能设计出几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认为最理想的装置是哪组装置?为什么?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哪一组装置与众不同?”此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正所谓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多组装置,同时知道了破试管还大有用处,并养成废物利用的意识。课堂上就可以讨论探究出的比较有创意的多种实验设计方案。

2、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可以验证探究的假说或猜想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实验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然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 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通过化学实验的过程及其得出的结论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这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在做“钠、镁、铝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什么规律”的实验中,根据巳有的理论知识“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至3,应表现出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特点”,可以提出假设:“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减弱。”然后进行实验检验:金属Na、Mg与冷水、热水的反应,Mg、Al与酸的反应,Na、Mg、Al之间可能的置换,Mg(OH)

2、Al(OH)3与强酸、强碱的反应等等,尽可能多的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体会到猜想与假设是化学实验学习的重要且具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情景,在实验探究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注意发挥实验探究小组的作用,使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内都有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机会,都能对别人的猜想与假设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样的交流与论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阔思路。

二、化学实验中实践探究性学习有效方法

明确了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积极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渗透探究意识。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要想它能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务必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向学生渗透探究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产生探究的源动力和内在需要。与此同时,教师适时提供化学探究的场景也显得十分必要。

在化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可以留这样一次作业:收集你周围各种装液体的瓶子,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学生一周之内收集到酒瓶、药瓶甚至酱油瓶、醋瓶、指甲油瓶、香水瓶等。学生比较它们的材质、形状、颜色后发现,瓶口都细小。学生的年龄虽然小,说起理由来,却分析得头头是道,颇有几分小行家的味道。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也非常重要。如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

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这些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正由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化学的内在需要。

2、注重探究方法。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为了不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走错路或者少走错路,又不能使学生全按照教师设定的路线走而失去探究的意义或者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老师就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总体来说,探究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实验探索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进行探究反思。探究性学习,最看重的是探究的过程,他是整个探究性学习最有价值的部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可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以学会分享和合作;可以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可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反思探究的过程,就是要思考总结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增强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否是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是否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探究性学习”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它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促进思想情感交流,也能增进友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高层次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也就要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总之,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所以,应该提倡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下载新改的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改的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立体几何复习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立体几何复习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在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复习中,我们从“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将课堂教学设计为探究性学习组织教学,发挥了较好的效果。探究性学习主......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都匀市甘塘邦水中心校参赛论文 李永芝 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

    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尝试

    [教学论文·小学体育]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学 校:临潼区北田街办北田小学 姓 名:王 欢 邮 编:710605 联系方式:***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五篇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禹成忠(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努力走出......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保护文物 教学目标 1、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并能尽自己的能力保护文物; 2、在情绪亢奋时能清晰表达自己的内心,有力而不急促; 3、能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自己的话清晰表达,而......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之浅见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杨 鹏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标对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校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标准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