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素质与有效课堂读后感
教师素质与有效课堂
当前,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不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县确定的办学思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打造有效课堂,追求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就教师素质与有效课堂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首先,教师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中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认真践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项基本要求,“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直接需要,它直接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成败。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精神世界的开拓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影响到学生的一时一事,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乃至家庭和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新形势下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终身从教,甘为人师,做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楷模。追求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的教育境界。
第二、教师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教师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其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广大师生要站在时代的前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知识充实生命的每一天,读书、学习、思考,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不断加强知识更新和业务进修学习。教师既要有全面、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掌握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否则,不注重读书、学习、思考、积累和提高,拘泥于现有知识,只能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教师要具备教育的艺术和教育的智慧。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无止境,教海无涯。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的艺术和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焕发着思想的光芒,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时候,一个教育的技巧,一次心灵的对话,一回默契的约定,一句幽默的语言都能给人以眼前一亮之感,内心一悦之快,从而起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教师要平等的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师生之间,平等相处。从教师的角度讲,就是关爱、信任和期待,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感觉;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被爱、自信和成功,以唤醒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要善待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别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要不断的研究、了解、洞察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他们提供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把学生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之中;把学生看成魔鬼,你会
生活在地狱之中。记住:当我们把教育的微笑和赞许的目光投向优秀生时无异于锦上添花,但是当我们把教育的微笑和赞许的目光投向后进生时将更会是雪中送炭(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语)。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使我们的教育始终充满着爱的氛围,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以爱养心,以情启智,爱一切的孩子,爱孩子的一切,一切的爱给孩子。只有充满着爱心、理解和尊重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第五、教师要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已期达到资源的双赢和共享。在教育教学领域同样需要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广大为人师者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上进的心态,积极参与教学教研、集体备课、教改实验,从团队中汲取教育的智慧,提升教学的能力。同时,还要虚下心来主动寻求同伴帮助,诚邀同事指导,开展教学评论,反思教学得失,在反思中促进专业成长。要知道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强不过集体,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
其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构建有效课堂,乃至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应该是教师孜孜以求的不懈追求。为此,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人本观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主角;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配角。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权放给学生,给学生问的权利,给学生读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才能形成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最终造就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怪诞”的狂想,因为一个突发的灵感,一个新奇的想象,或许就是一个创新的萌芽。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正确理解“教学”的含义。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否则,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把学生当作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动参与,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不重视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只能在教师“权威”的规定下被动的接受,最后只能走到传统教学中所谓的“赶鸭子,填鸭子,考鸭子,最后成了板鸭子”的老路上去,这样的教学是不可取的。记住:学生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理解。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唯善问者方可创新。”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疑而能问,敢于对教材说“不”,对教师说“不”。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则要求学生敢于怀疑教材,怀疑权威,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新学的内容能独立思考,从而建构一个问题—探究—释疑—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教学过程,而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带着问号进入校门,毕业后就成了一个句号。
第四、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世
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有着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以及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领域成才。
最后,尝试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自主互动和高质高效。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有效载体。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规定下的一个个细密的认识程序,而是在老师引导下的师生心灵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认识活动过程。新课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统一的理念,那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做到结论式教学和过程式教学并重。创新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主体精神,主导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现代精神,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据有关研究报告,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三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四是以情景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各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效借鉴外地先进的教学模式,先入模,后出模,最后达到无模之模。切不可针对现有的、或别人的教学模式机械模仿,生搬硬套,走进教学的死胡同。
第二篇:《有效课堂》读后感
读《有效课堂》有感
武汉市汉铁寄宿初级中学李柏生
《有效课堂》一书探讨了课堂教学的九种策略,行文中有理论有例证,条理分明且饶有趣味。特别是其中的合作学习对指导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将合作学习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一、合理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办法通常有固定分组与动态分组两种。
1、固定分组。可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状况,个性特点,组织操作能力以及课型情况等进行合理分组。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同质编组或异质编组。同质编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有利于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异质编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利于开展“帮教”活动。
2、动态分组。课堂教学中分组教学应用较多,若一成不变,学生渐渐地缺乏参与活动的兴趣。所以必须要有动态分组来调节和补充。动态分组主要有自愿分组与按见解的不同分成正反两组。自愿分组有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按见解的不同分成正、反两组进行争论与辩论,在争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弄清问题本质。
固定分组和动态分组是课堂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常用的分组方式,笔者认为两者无优劣之分,应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做好示范工作。主要是给学生的小组合作提供一个活动模型,这种形式主要用在对于练习性、游戏性、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而开展的小组活动。虽然是练习性的内容,由于学生不知如何合作,怎样进行操作,需要示范指导。如一年段上册的“数学乐园”,其中的一个活动“对口令”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教师先选一个水平较高的小组(2人)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两个学生手里都有1-10的卡片。一个学生举3,并说3与几组成8。另外学生接着举手5,并说3与5组成8。这样依次进行、2和6组成8,4与4组成8„„ 没等8组成全对完,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小声对起口令,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活动了。
2.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提供充裕的时空环境和热情的帮助环境,并选择恰当时机适时适当的激励。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3.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
(1)选好合作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应根据以往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发现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实现最佳学习效果的知识点进行解剖。设计出可供学生揭示规律聚集性的问题,设计出可供学生判断正误思辨性的问题,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出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问题,设计出探究性问题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新知,培养他们合作能力。
(2)找准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段,即一是部分人已经弄懂,部分人尚未完全弄懂,部分人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比较适宜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当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出现时也可开展合作学习。三是一个探究性问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进行操作、探究才能解决时,就应开展合作学习,四是大部分学生尚未弄懂的疑难问题出现时,应当开展合作学习。五是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让思维相互碰撞,实现集体智慧的飞跃。同时要控制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富有成就的探究。
4、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小学生不懂如何交流,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加强训练,教给他们合作的技能。
(1)学会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每个学生都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会分工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集体意识。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分工。即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材料收集)、报告员(负责反馈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如二年级教学“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测量黑板教室等物体的长度时,需要有人拿米尺测量,需要有人在旁边帮助扶平米尺,做好记号。也需要有人记录测量结果。这时就需要大家先分工、决定谁来量、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
(3)学会与同学交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发表见解。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①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思想或知识,对别人的发言做好评价。通过交流最终形成共识,促进共同提高。②学会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又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思维更严密,更有逻辑性。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他们在合作交流时经常处于听众的位置,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在交流时要敢说、多说,并且要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让这些学生先说。③学会文明交流。在小组讨论时,要尊重别人的发言。有不同看法,要等人家把话讲完再各抒己见。同时,不要大声说话,控制适当的说话音量,不妨碍其他小组,防止互相干扰,还课堂一个安静的环境。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积极地引导,深入地指导,细心地发现,要使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
神与形成合作能力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要关注“两极”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对于学优生,要指导他们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学会鼓励、帮助别人,使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既组织好,又协调好,当好主持人;对于学困生,则要帮助其建立信心,鼓励他们参与到合作活动中去,指定一些适合他们完成的任务,使他们也能有所为,不至于被小组同伴冷落、搁置在一边。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合作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合作与交流往往密不可分。但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合作的效率、合作的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
3.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合作是以优良人品作前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谦让、相互欣赏,是其主要的精神品质。合作学习的价值之一,就是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价值之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如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竞争,尤其是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那么,非但不能实现这两个价值,无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还会完全地“事”与“愿”违。
第三篇:有效课堂读后感
《有效课堂》读后感
我们平时的听课和评课时常提到一个词儿——有效课堂!什么才算是“有效课堂”?这是我们所有教师在教学中力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那么有的专家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改专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常常感觉不够用,一晃而过,不一会儿就该下课了。所以,“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每分钟的时间,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常常萦绕我们教师脑海的问题。通过观看王杰教授的讲座后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我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对“课堂的有效性”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明确概念。
我认为,首先提法要准确,考察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应说“这节课有效还是无效”,而应说“这节课是高效还是低效”。任何一节课,哪怕是教学设计很糟糕,学生完全不在状态,但每个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收获,不可能上了四十五分钟的课,学生会在原有水平上倒退。所以,谈不上无效,每一节课都应该是有效的,只是效率高还是效率低的区别罢了。在同样的四十五分钟内,学生收获大,就是效率高,学生收获小,就是效率低。
二、追求高效课堂,必须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应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教学永恒的主题。任何不钻研教材、不把握教材的教学都是盲目的。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任何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我们教师不得不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来钻研教材。平时多与同行的老师交流教学进度;批改作业本时,抓紧时间与其他教师探讨探讨上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利用学校、市的教研活动机会多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方法„„就这样,咱们的专业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也一点点地深入起来。形成了很好的教研风气。使每个教师在教材的专研上都有不程度的提高。
三、追求高效课堂,必须研究学情。
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不尽相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量符合每个学生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当然,要完全做到针对每个学生都因材施教,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对并掌握较差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尽己所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是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收获,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作为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真是任重而道远啊!让我们扎扎实实地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切切实实
地使每个学生更快地进步吧!事实证明,成功有效的教学在于教师和谐、开明、优质的工作,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他人生的未来。我想:作为一名十几年教龄的教师,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探索和研究,那就让我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来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吧。这是我看了讲座之后所收获到的,相信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四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第三实验小学 闫宁宁
长期以来,在一线教学工作的我们总是忙碌地奔走在教室和学生之间,深埋在作业堆中抬不起头,虽也学习借鉴许多杂志上的先进理念,但终不能沉下心来细细思考。近期,我自学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品味其独到的视角,对现状深刻的剖析引领我反思其深遂的思想,然而反思的过程却又带给我许多痛苦和无奈,现实与理想目标的差距犹如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运用这些新理念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受益。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本书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文笔简洁流畅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它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还为我们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本书强调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学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也是学生成长中有
益的助力。新课程的实施,必定带来新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所以,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也就成了我们实行新课程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在人格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尊严。学生是未成熟者,在教育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显示其主动性,不能等学生先“尊师”了然后才“爱生”。
对于教师来说应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辱骂、冷落、羞辱、嘲笑学生,尤其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再次,尊重学生还应欣赏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师爱应广泛地公平地洒向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爱生”了,生自然也就“尊师”了。
(二)积极对话 教学相长
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参与者们批判性地讨论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可以层出不穷,知识也就不断得到丰富。我们低年级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年幼的个体,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综合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
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要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这一角色和以往简单的单纯的“告诉”、“传授”不同,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加入学生队伍,与他们一块探索,一起成长,不要以为他们年龄还小,就不敢去放手,从而剥夺了孩子们述说自己思想和主张的权利,抹杀了孩子们无时无刻都有可能迸发出的思想的火花。教师与学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三)交流沟通 加深了解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点、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或者因为老师讲得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下要多些关心和谈话,我们教授的低年级孩子心理上还远不够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相对较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农村,部分孩子课堂之外长期居住托管,我们教师平时更应和孩子们多聊一些关于他们的生活、兴趣以及其他功课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话题,像朋友般听孩子诉说,面对面交谈,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
另外,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少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总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具有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低年级教师最是深有感触,孩子们的自制能力差,大部分孩子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充分备好课的情况下,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处在课堂内外环境、学生甚至自身生理反应的各种刺激之下,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避免不良的情绪感染。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保持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教师也要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满足学
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分析比较,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通俗流畅、简明扼要、生动形象、表达清晰、音量适中、语速适中、富有节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联系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作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的失败。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有效调控课堂。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第五篇:课堂有效教学读后感
课堂有效教学读后感
体育组张勐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应当肯定,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认为,现在的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让学生玩得开心玩得高兴就行了,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能够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以目标统领我们的教学。期初我组教师一起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力求能全面地贯彻《标准》精神,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力求每个人都能很好的把握教材,合理掌控好教学目标,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度。
二、创设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新课程关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在讨论到这个问题时,我组教师一致认为合作、探究切不可把他变成放任和自由。教师还应该是摇船的浆,把好这个舵。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该在我们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只有通过教师精心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才能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三、以球类教学为突破口,切实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球类课教学现以成为我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场地,器材等因素球类课教学非常适合我校的体育课教学,我们将进一步整理开发校本教材,在抓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以球类
教学为突破口,切实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本学期在学校组织的“一课人人上”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小篮球为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反复磨课,专家评课的形式上出了四节有一定质量的亮相课,切实提高了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质量。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不只是用了新的《课程标准》代替过去的《教学大纲》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体育课程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加强课堂管理,合理选用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真正走向优化课堂教学之路,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