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教学方法的经验交流材料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为学服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再好也毫无意义。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45分钟要质量。而要上好课,其关键是备好课。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课前勤一点,课上懒一点,总体上会用比较少的劳动换取较大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要求的“教案”,所以教师备课一定要重视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性格、习惯、家庭情况、文化背景、学习基础等,以此来确定“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正如斯卡纳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师要想搞好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教材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调查,掌握学生的喜好、脾气、学习基础、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心理特点安排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
(一)了解学生基础,确定教学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便于接受。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等问题,八年级下册历史里有相关内容,但这些知识在地理、政治的课本里也都有所涉及,所以可以结合学生已知内容的基础,适当安排探究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领域对这些问题是怎么阐述的。
(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切入点,适当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全民族抗战》时,《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影视节目,由这些电影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了解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顽强抵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适当安排讨论、表演等开放性题目,给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并及时认可、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的孩子虽然自以为长大了,但实际上还很顽皮,好动、好表现、活泼仍是他们的特点,而且他们也开始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抓住学生这些特点,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历史、触摸历史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再现蒋介石发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赴重庆谈判时和下属的谈话,揣摩蒋介石的心理;再现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下飞机的场景,接机人员都有哪些表现等等,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以学定教”,“教师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一辈子都有用的财富。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体积极活动,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探索者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总之,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绝不越俎代庖。但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构建平等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教育者是不能把孩子的发展定格在我们自以为是的范围之内的。学校培养人才不是生产月饼,要立足人的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让风格各异的学生按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贻误学生一生的成长。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彰显个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智力和才能表现在生活、生产、劳动、学习、语言、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空间想象能力等多方面,人才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会造福。
教育是什么?有人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植入,教育试图为人植入一种理想的生活愿景,并为人植入这种理想生活努力的正当理由。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常说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是为了传承、发扬和创新。
作为教师的我们学习了很多文化,从书本上学来的文化大多是工业文化、城市文化。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大多是农村的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她的学习基础是农村文化,进入校园之后要接受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当然会有一些问题冲突。就像《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刘姥姥进大观园,典型的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在一个与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境况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刘姥姥显示出了很多新奇、无知,给另一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一种愚昧的感觉。刘姥姥作为典型的农村文化的长传承者,具有质朴、吃苦耐劳、知恩图报等一系列优良品质。似乎这些品质在工业文明之下就很少见了,你能说刘姥姥不好、不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社会淘汰了吗?我们国家设立传统节假日不就是为了突出继承传统优良品质吗?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传统优良品质大多体现在农村文化上,所以我们农村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先机处理好两种文化的结合。体会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他们也都会说汉语,都能进行语言上的交流,然而进入校园之后,遇到接触多少年的农村文化与城市工业文化的冲击,他们表现出无知应该是很正常的。人们接受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有快有慢,你怎么能一票否决说接受慢的就不行呢?中国有句古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试成绩差的人你能说他在其他方面也一无是处吗?你能肯定他在其它行业不是状元郎吗?教育是为了让人们传承文化而不是有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受教育者应该是各种文化的共存者。
作为教师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各种文化,而不是有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满怀信心与自尊地最求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在每堂课上都有一定的收获,课堂教学设计就想的尤为重要了。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
第二篇: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发言稿
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发言稿
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发言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六年级的数学总复习是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做系统的归类整理,任务多而繁重。使得像我这样的缺乏经验的新老师很是感到头疼,更不用说学生了。因此,针对学生制定适合的复习计划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知识掌握或技能形成的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往往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吸收不进去。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往往很着急,批评、增多练习量,往往效果并不好。既然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我们就不应该畏惧这种现象,更不能无视,如何让这种现象在最短时间内过渡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应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把各知识点串起来,就像把一粒粒珍珠串成项链一样,既提升了珍珠的美丽,又大大提升观赏性。练习的时候应该选择有价值的作业,重复的练习要略去不做,使作业更有层次性。但当个别学生在某个知识点卡住时,这些略去的重复的作业就派上了用场,通过练习,多题一解,使他们能顺利通过关卡。
其次要做好知识的归类整理,课本上把总复习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七大板块。在整理每一块内容的时候,我们不妨像出试卷那样列出该部分知识的`细目表,尽量做到不重复,无遗漏。同时还应该罗列题型,使每一个内容的每一种题型都能复习到,学生都能再次巩固。引导学生逐渐将所学知识分块归类,任何时候都可以系统地调动出来,例如说一提到比,学生立马就能想到比的意义、性质、比值、化简、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解比例甚至比与除法算式、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最后,我们还要分析试卷以及考试题型。分析试卷,要从试卷中分析得出学生的一般性错误,找出错误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从而得以有的放矢、改善复习教学。还要分析模拟试题和往年的毕业试题,从试卷分析中发现命题习惯,甚至去猜题。关键是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发言稿2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上学期我担任九年级八、九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工作经验尚且不足,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经验。我心里又欣喜又忐忑,因为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数学教师工作。可以说整个过程边学边教,从起初的战战兢兢向身边的老教师请教,借鉴,学习网络各种经典课例,反复钻研,反复学习,到后来慢慢的进入角色,教学成绩有所提升,这个过程有困难、有疑惑,但更多的是看到学生们一天天进步的满足与喜悦。下面我就从三方面跟大家交流分享经验,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备课、上课是根本
1.课前准备:关键是备好课。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习惯,知道他们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再次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己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关键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所提高。在数学课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主动探究中学习。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能完成的,我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在看中发现数学故事,在想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说中发现数学之美。久而久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碰到简单的教学内容,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解诀。让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哪有不愿学的道理。
二、学生管理是关键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自己培养得力的小助手。自9月他们入学起,我便依据自己为数不多的经验和班里的学生共同推荐了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然后把他们组成了班级小老师的团队,一步一步手把手的教他们如何解题,如何理清思路,将自己的方法交给其他同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他们解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胆子也越来越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我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抽出十分钟的时间,让数学小老师给学生们讲几道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既锻炼了这些小老师的能力,也让其他同学的基础得到了巩固。数学题目分繁多样且灵活多变,一味的进行题海战术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我教他们对题型进行分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他们爱上了数学,成绩自然而然的就会提升。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①要有慎重的考试态度。无论哪一种考试,或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都要让学生明白,认真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
②认真读题。学生只有认真细致,掌握方法,才能有良好的考试习惯,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认真细致的各种方法。如拿到试卷以后,不要着急去做,要先去认真读题,每做一题,都要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动笔解决等,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③仔细检查。做好考试前的思想工作,对考试习惯好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对考试习惯差的要个别谈心,要求其认真细致答题,给予鼓励鼓劲,树立自信心。
三、回顾反思是提高
通过回顾反思,总结提炼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总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中,它是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
数学思想不仅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大有好处。所以我们要认真写好每一篇教学反思,哪怕是一两句话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是有好处的。通过对学生和知识的回顾、反思,对教学方法的概括、提炼,日积月累我们就能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并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总之,教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此充满信心,倾注心血,则一定会有收获。
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发言稿3
各位老师:
下午好!非常感谢xx市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感谢市教研室领导xx老师等对47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肯定。同时,我也感谢xx中校领导一直对我们数学组的关心和支持。还有我们高三数学组的各位同仁,正是大家辛勤的劳动和团结一心,让我们在去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代表备课组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加强两纲研究,紧扣课本复习,注意新课程与大纲之间的关系。
备课组认真研究《考纲》与《考试说明》、高考试题。仔细琢磨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变化趋势。了解高考命题的题型与要求,明确题型分布,知识点的覆盖规律。让学生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要让学生把主要精力首先放到中档及其以下题目上,要在“会、熟、快、准”上下功夫。
通过研析每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源于课本的考题总在100分左右。那怎样研究教材,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呢?
1.钻研教材,追根溯源。一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话不断在重复。事实上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延伸与交错、再生与裂变,在教材中早有它的脉络和雏形。这些课本上的例题、练习、习题就像散落的珍珠,只要经过老师的发现、打磨、提炼,它们就会变成学生所需要的项链。
2.就地取材,锐意开发。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是考查教师的研题水平。研题一类是对他人试题的鉴赏,另一类是改题编题。不懂得鉴赏,教数学就丢失了味道。不学会创新,教数学就失去了活力。
紧扣课本复习问题上,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四点:
1)复习每一个专题时,必须联系课本的相应部分。不但要让学生弄懂课本提供的知识方法,还要弄懂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
2)在训练中,如遇到障碍,要学生有查阅课本的习惯。通过课本,查明学生在知识和方法的缺陷。
3)有关答题表述,要求学生以课本为标准,通过课本来规范。
4)注意通过对课本题目改变设问方式,增多或减少变动因素,推广题目的训练功能。
复习中同时要注意对新课程中与大纲教材有结合点,有变化点的知识,以更好在把握复习的要点。认真研究全国已经实施新课程高考的试卷特点,揣摩新课程卷的设计意图,深刻领会“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新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搞好高中数学教学和复习备考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内容的新的考查方式,有其独特的复习功能。它既可作为复习课的例题、练习题、测试题,更可用作研究性教学的问题加以开发。因此我们在高三数学复习中应研究新课程高考和渗透新课程理念。
二.尽量帮助学生纵横梳理知识和方法,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利于提取的认知结构。
不错的知识结构是高效应用知识的保证,对数学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建构不错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体系的前提。狠抓基础,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
高考数学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这种能力是以整体的、健全的知识结构为前提的。这就要求考生把数学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掌握,而不机械地分为几块。这个特点不但在解答题中突出,而且也在选择题中有所体现。
1)对重点知识与重点方法要理解准、透,如概念复习要作位:灵活用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细微差别,提防误用或错用。全面准确把握好所用概念的前提条件,熟练掌握表示有关概念的字符、记号。
2)要注意通性通法,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总结并反思自身在解题过程中怎样灵活利用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思想。怎样选择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等逻辑学中的方法:是否熟练掌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同一法等具体数学的数学方法。做自我诊断,会什么?你是怎样处理问题的?(成功、失败)怎样把新题转化成为你了解的知识方法?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并发展成一种能力,在高考时就能游刃有余,战无不胜。
3)掌握中学数学贯通的观点,如在立体几何中用平面图形合成表现立体图形的观点。将立体图形分解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观点。用有关形的逻辑思维统帅识图,做图的技能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的观点,学生利用好这些观点,就比较容易驾驭立体几何的解题。
三.使学生从“模仿型”向“领悟型”的方向转化。
1)重视双基,突出重点。真正理解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公理的来龙去脉,不死记硬背。
2)提炼和利用数学思想,常能使解决问题事半功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挖掘知识内涵,提炼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尝试发现方式、自主探索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亲历发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开发潜能,提升素质。
4)倡导研究交流。包含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过程就是加强理解的过程。
5)进一步加强自学能力的提升和自学习惯的养成。学会阅读,学会正确获取信息、正确理解信息、正确利用信息,并将所掌握的信息转换成数学模型,学会综合利用所学的文化科学加以观察现实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加以分析、判断,并将其解决。
四.注意强调学生书写规范,合理利用答题策略。
在平时考试阅卷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为一些学生的书写不规范而失分感到可惜,高考阅卷也不例外。因此,在解答题的答题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解答既要简单又要准确,要紧扣关键步骤,当然也要思路清晰明了,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要重视和加强解题策略的训练与研究,在平时要多给学生应试策略指导。如:
1)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即先做同科同类型的题目,这样知识和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升效率)。先小题后大题。先点后面(高考数学解答题多呈现为多问渐难式的“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步步为营,由点到面)。先高后低(即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估计两题都会做,则先做高分题。估计两题都不易,则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
2)审题要慢,解答要快,一慢、一快相得益彰。
3)保证运算、推理的准确性,立足一次成功,但也不放过检查得分这一环节。要善于不断积蓄解题经验,回顾反思,不断健全。
有人说高分是学生学出来的,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其实我们认为老师对高分学生所起的作用更大、更重要。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要经过规范训练。学生要考出高分,老师就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严格要求:适时调控“桃子”的高度,培养学生追求完美,不断超越的学习品质。要想考150分就得用高于150分的水准要求自身。
2.规范表达:不同题型和不同内容的题目都有不同的书写格式。数学语言要严谨、准确、简洁,卷面要整洁。因此我们在批改作业、评析试卷和上课板书时,要特别注意知识细节与表述细节。
3.挖掘潜力:与学生交流,给尖子生心里暗示。及时肯定,适时鼓励,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同时适当加压,另开小灶,让他们的潜力得以开启和释放。
4.探求最优:一般的难题都有多条路径,都是值得欣赏、比较、玩味的。让尖子生在不同解法中PK,寻找最简最优的解法是件很有趣的智力活。也是让尖子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情挑战的游戏。应该说这与我们的充分备课、经验积累、学养沉淀有较大的关系。
5.杜绝低级错误:因为低级错误是导致失去高分的尴尬情景想必大家都了解。扼腕叹息还是因为功力不够,因为防范低级错误也是一种能力。它要求考生的注意品质、兴奋点把握、追求完美的意识等方面都有上乘的发挥。这些都要来自于平时规范化的训练。
五.明确复习计划,侧重阶段提升。
高三数学的复习要按计划复习,阶段提升,复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材以及所选定的复习资料综合分析认真修订的。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作用与功能,不可冒进,否则欲速则不达。因此三轮复习要有条不紊、不折不扣地进行。
第一轮:加强基础,落实知识。这一轮复习重选材,侧重训练思维过程,总结、健全解题程序,渗透思想方法,突出规范、缜密、全面。本轮复习应以教师为主,教师的备课选材不能生搬复习资料,素材的来源有复习资料、课本以及老师的.经验积累。纠错微型训练题:要依据近期学生的错误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编,加强变式题型训练。
第二轮:专题复习,加强能力。这一轮复习重在提炼,重在通性通法,重在第一轮的薄弱环节和高考的重点、热点,以中档题为主,点缀难题。突出主干、板块、链接。本轮复习应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典型题型的分析让学生归纳出解题规律。综合训练卷,必须要模拟近几年高考试题难度,重视知识交汇,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利用。
第三轮:综合演练,模拟测试。这一轮的重点在于掌握知识的熟练性、准确性、经验性,不做偏题、怪题,冲击难题。突出稳、准、快。那具体教学中该怎样操作呢?本轮复习应重组卷,以实战为主。不同时期的组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轮的组卷要有整体性,兼顾知识点。要有侧重点,重点知识,重点突破。要有前瞻性,研究上几年高考试题。要有时代性,广泛采集信息。客观题的限时训练:在第二.三轮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加入客观题的限时训练,以提升学生解答客观题的准确度与解题速度。
六.重视集体备课,科学安排备考。
在每一轮的复习备考中,我们重视加强集体备课以及与校际之间的交流,发挥集体力量,优选、精编每一轮复习资料,科学安排备考。依据第一轮复习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第二轮复习的专题和编好练习题,争取使每一套训练题有针对性,有实用价值(说明:我们第二轮的资料都是组内老师编写的)。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对每班内容上要讲的内容,每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认真分析并制定措施,通过小专题训练去解决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每周全组统一听一位老师的课,通过听课,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分层教学,培优补差,专题讲座等。众人拾柴火焰高,加强集体备课,真正使我们受益匪浅,从而能使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从容发挥。个人单干是向来没出路的。
七.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的各类教研活动,为复习备考把握方向。
一年来,我们备课组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和协作区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能虚心聆听各位主讲老师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从中受益匪浅!尤其是一摸、二模后的高三复习备考会,我们能从发言的各个学校中,学习到各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市教研室冯老师和孙老师等在会上的总结,既高屋建瓴,又实实在在,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指明了方向。例如冯老师屡次强调的“不等式考的很基础”,“圆锥曲线解答题一般不考双曲线”,“规范做题要从第一轮复习就要求”,“今年高考要与宁夏卷结合,注意收集他们的试题,把握高考的难度,一定不要做难题”等等。我们坚定的认为市教研室的方向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特别欢迎他们到学校对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正是基于对上述精神的领会和落实,在复习备考中,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各位老师,20xx年高考的硝烟虽刚刚熄灭,20xx年高考的脚步即将来临。面对挑战,我们应满怀信心,更要从容应对。自信应来源于我们聪明和睿智的备考计划,应来源于我们坚持不懈的实践和行动。xx中备课组的点滴体会,如果能给你的工作带来益处,我们将无比荣幸。今天,在各位老师和高手面前,舞刀弄枪、班门弄斧,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作文教学方法经验交流稿
作文教学方法经验交流稿
提及写作文,这是让大多数中高年级的师生感到最为头疼的问题。学生总是无从下手,找不到内容可写,缺乏对写作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往往草草了事或缺乏真情实感,而教师也是深感痛苦,不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于是,这便成为当下中高年级语文教师探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一学年对作文教学的探讨,我认为,作文课难就难在如何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下面就围绕这点谈谈我的一些关于作文教学较为浅显的做法。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新课程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写作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在设计每节作文课时,应想办法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并搜集写作材料,产生写作欲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因势利导,指导兴味作文。基于这种认识,我将想法付诸到实际教学中去,也逐渐尝到了甜头。例如:在执教本学期第七单元的习作《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时,我以玩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的教学,游戏是“猜猜我是谁”,我让学生在班内选取一个同学作为描写对象,让他们对所选对象的外貌进行描写,之后便组织全班参与到竞猜活动中。此举深受学生的喜欢,他们兴致勃勃地完成了活动,教学目标也得以顺利地达成。
二、重视作文写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清楚地表达
写作就是努力写自己想写的话。因此,我们在作文课上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富有个性的表达。正如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作文须有章法,而不是材料的拼凑。本学期,我在教学《童年趣事》一节作文课时,先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生活的趣事,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交流。在此基础上,我再出示一篇范文以指导写法。在分析这篇范文时,我先对这篇范文进行比较细致地解读,让学生掌握写事的一些方法,同时再相机板书,形成写作提纲,便于学生接受和运用。最后,让学生梳理思路,完成习作。本节课的设计总的体现了由说到议、学再到写这一过程。
三、注重平时的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且合理地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这一学年以来,我们班坚持每周做一次积累与写作的作业,我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地读教科书及课外书,并从中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试着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练笔一次。时间长了,我欣喜地发现咱班的大部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有效地疏通写作通道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我也始终这样认为:只要多阅读,多积累,作文就不再苦,不再难了,何谈无处入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地写下来,并适时组织全班开展赏析与互评作文的活动,针对学生的特点搭建互动平台。
以上便是我对作文教学方法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总结,我还清楚地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在探求作文教学的路上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与学生实际,才能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第四篇:关于教学方法的经验交流材料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为学服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再好也毫无意义。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45分钟要质量。而要上好课,其关键是备好课。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课前勤一点,课上懒一点,总体上会用比较少的劳动换取较大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要求的“教案”,所以教师备课一定要重视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性格、习惯、家庭情况、文化背景、学习基础等,以此来确定“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正如斯卡纳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师要想搞好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教材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调查,掌握学生的喜好、脾气、学习基础、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心理特点安排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
(一)了解学生基础,确定教学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便于接受。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等问题,八年级下册历史里有相关内容,但这些知识在地理、政治的课本里也都有所涉及,所以可以结合学生已知内容的基础,适当安排探究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领域对这些问题是怎么阐述的。
(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切入点,适当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全民族抗战》时,《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影视节目,由这些电影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了解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顽强抵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适当安排讨论、表演等开放性题目,给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并及时认可、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的孩子虽然自以为长大了,但实际上还很顽皮,好动、好表现、活泼仍是他们的特点,而且他们也开始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抓住学生这些特点,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历史、触摸历史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再现蒋介石发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赴重庆谈判时和下属的谈话,揣摩蒋介石的心理;再现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下飞机的场景,接机人员都有哪些表现等等,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以学定教”,“教师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一辈子都有用的财富。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体积极活动,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探索者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总之,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绝不越俎代庖。但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构建平等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教育者是不能把孩子的发展定格在我们自以为是的范围之内的。学校培养人才不是生产月饼,要立足人的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让风格各异的学生按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贻误学生一生的成长。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彰显个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智力和才能表现在生活、生产、劳动、学习、语言、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空间想象能力等多方面,人才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会造福。
教育是什么?有人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植入,教育试图为人植入一种理想的生活愿景,并为人植入这种理想生活努力的正当理由。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常说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是为了传承、发扬和创新。
作为教师的我们学习了很多文化,从书本上学来的文化大多是工业文化、城市文化。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大多是农村的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她的学习基础是农村文化,进入校园之后要接受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当然会有一些问题冲突。就像《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刘姥姥进大观园,典型的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在一个与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境况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刘姥姥显示出了很多新奇、无知,给另一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一种愚昧的感觉。刘姥姥作为典型的农村文化的长传承者,具有质朴、吃苦耐劳、知恩图报等一系列优良品质。似乎这些品质在工业文明之下就很少见了,你能说刘姥姥不好、不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社会淘汰了吗?我们国家设立传统节假日不就是为了突出继承传统优良品质吗?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传统优良品质大多体现在农村文化上,所以我们农村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先机处理好两种文化的结合。体会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他们也都会说汉语,都能进行语言上的交流,然而进入校园之后,遇到接触多少年的农村文化与城市工业文化的冲击,他们表现出无知应该是很正常的。人们接受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有快有慢,你怎么能一票否决说接受慢的就不行呢?中国有句古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试成绩差的人你能说他在其他方面也一无是处吗?你能肯定他在其它行业不是状元郎吗?教育是为了让人们传承文化而不是有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受教育者应该是各种文化的共存者。
作为教师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各种文化,而不是有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满怀信心与自尊地最求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在每堂课上都有一定的收获,课堂教学设计就想的尤为重要了。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
征和环境条件,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的过程。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考虑。在设计教学中要考虑不同年龄、兴趣、基础经验等,也就是说,只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备课中所用的一切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根本。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既不遏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考虑可操作性,一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测性。
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越近,其作用发挥越好;反之,教学内容距学生越远,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不易被学生感悟和理解。所以对教学内容,教师可适当调整重组,删减或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能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提高教学效果。
每堂课都离不开问题,巧妙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带给学生挑战、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所以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特点。历史老师只要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历史史实,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决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做有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有创新思维、不同观点,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异性观点不能一棍打死。
提问不仅要遵循原则,选好问点,还要设计好提问的方式、方法,掌握它的技巧,不能将满堂灌的课堂变成满堂问的课堂。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可以采用直问即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问法。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迂回问法。曲问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人深思,启迪学生思维效果。迂回提问要注意“扣其两端”,而“两端”不仅为正与反,也指纵与横、内与外、主与从、彼于此,还有顺与逆、明与暗等。曲问也可用在纠正学生错误上。有时,学生答错了,教师不直接指出,而是故意从反面提问,使学生幡然醒悟。追问就是把所讲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一环扣一环不断深入地发问。问题较简单,一般不具综合性,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连贯起来却便于掌握知识的整体。设问是为引起学生注意,故意使用的提问方式,为唤醒学生的注意,而不是让学生回答。激问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进行的激发性发问,注意在运用时不要挫伤学生积极性,着眼于正面激发,不要搞反面的刺激。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回答,是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它打破了传统的考与备考的关系,变配角为主角,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氛围下,同学们通过发表见解,辨别是非,既掌握了知识,又增进了友谊。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一个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理念,大胆创新,不断学习,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第五篇:儿童诗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
儿童诗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
1.示范朗诵
(1)朗诵要求:普通话正确、感情真挚、正确处理重音、韵律。
(2)示范朗诵应由教师亲自承担。
(3)每次活动应示范2遍以上,一般为6—7遍,具体次数视情况而定。
2.理解诗歌内容
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1)讲解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难点词或幼儿难理解的地方。
(2)讲述法:把故事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较快地理解故事。
例如:幼儿诗歌《小熊过桥》
(3)情景表演法:将适宜表演的诗歌内容,直观地让幼儿理解、记忆。
(4)游戏法:将诗歌内容编成游戏,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诗歌内容。游戏形式:语言游戏、动作游戏、音乐游戏等。
语言游戏:(儿歌可以编成饶口令)
如:墙上挂面鼓,鼓上画老虎。老虎抓破鼓,拿块布来补。不知是鼓补布,还是布补鼓?
动作游戏:(拍手歌、跳绳歌、踢毽歌等)
如:花鸡毛,轻飘飘,扎个毽子真灵巧。踢得低,踢得高,像只小鸟蹦蹦跳。踢得多,踢得好,脚力练得呱呱叫。
(5)操作法:设计与诗歌内容有关的操作活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
操作材料:操作教具(图片、实物)、学具、其他材料。
3.教会幼儿朗诵诗歌
方法:一人一句朗诵、边拍手边朗诵、分角色朗诵、分男孩女孩朗诵、边操作教具边朗诵(图片)、配乐朗诵等。
儿歌的朗诵可以结合打击乐器、橡皮筋、呼啦圈、编成拍手歌。也可以用桌面教具等。
形式:集体朗诵、小组朗诵、个别朗诵。
4、幼儿诗歌仿编
诗歌仿编:幼儿仿照诗的框架,调动个人经验进行想象,遍出自己的诗歌。
步骤:
1.准备:一是要熟悉、理解诗歌。二是具备诗歌有关的知识经验。三是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讨论、示范
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幼儿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示范要到位。
3.幼儿想象与仿编
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来仿编。
4.串连与总结。
教师将原有诗歌复述一遍,然后把幼儿仿编的诗歌加上去。
注意:不同年龄段,仿编重点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