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英语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1.英语阅读的研究背景及理论
英语阅读也称之为英语泛读,也就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获取较大的英语知识的信息量。随着新《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阅读教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七、八、九级目标中阅读的量分别为250,000、270,000和300,000单词。这对于长期以来一直依赖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精读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阅读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国外较为成熟的是Richard(1998)在《二语课堂中的泛读》一书中提出的图式理论与元认知理论。这一观点为学界普遍接受。它将泛读方式与其他方式进行对比,以此表明泛读方式有利于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譬如泛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对词汇量的扩大,对口语水平的促进等等,同时注重泛读对于情感因素的影响,譬如信心的增强,动机的提高,以及兴趣的培养等等。对泛读材料选择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阅读简写材料还是真实材料方面,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根据学生水平,使用分级材料。Elley(1983)在斐济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泛读实验研究。该研究的对象为斐济的380名儿童英语学习者,研究采用实验组与控制组对比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之后,实验组在阅读、词语辨认、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都远远优于控制组。国外对于泛读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中学生。1981年,在香港、马来西亚、坦桑尼亚、马尔代夫等国家进行了实验研究,内容主要是为成人外语学习者提供阅读机会,促进他们的外语学习。实验结果表明,泛读对学习者的阅读动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泛读教学的研究在国内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纵观上述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国外的泛读教学研究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但由于不同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经历,国外的经验对国内学生是否适用没有得到验证。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技能之一,而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可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前者指阅读主体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后者则指阅读主体的认知能力,阅读技巧和习惯,语篇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情况。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来说,背景知识对提高英语阅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自己特定的语言,礼仪,风俗,宗教,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造成各个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因素, 阅读内容也会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丰富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而这部分又恰恰是影响英语阅读
能力的重要因素。
2.关于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调查分析
2.1 实验设置
为了完成该作业,笔者做了一有关阅读理解的实验研究,笔者于2014年2月从任教学校的高一高二的班级中随机挑选5个班级,共发放了120份问卷,收回113份,其中高一63名,高二英语学生50名。
问卷共包含16个选择题,归为五类。1)英语阅读的目的和重要性;2)英语阅读时所采用的方法与策略;3)英语课外阅读和英语课本预习、复习与完成作业的时间及阅读量; 4)心情对阅读的影响。
2.2 结果讨论
1)英语阅读的目的和重要性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英语阅读有不同的目的。所有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为阅读理解在高中考试中所占分值的比额较大,其中有48%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主要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以便在考试中得高分。高二的学生很注重知识面的扩大,有41%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是为了扩大知识面和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这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也有部分学生把课外英语阅读作为打发时间和消遣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能长期坚持,这种潜移默化的阅读方式对知识面的扩大也很有帮助。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目前使用的课本中的阅读部分重要,而且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也很重要。他们认为英语课外阅读一定(高一31%,高二40%)或应该(高二47%,高一34%)会提高英语水平。高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51%)认为课外阅读对写作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而高一有40%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写作能力的帮助一般。
2)英语阅读时所采用的方法与策略
大多数学生都能采取合理的阅读策略,尤其是对生词和词组的处理比较恰当,有时会注意到单词、词组的用法(高一41%,高二47%)。当生词或词组不影响上下文的衔接时,不必查字典,特别是高二的学生(76%),大大的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学生对于泛读很少作笔记,这个选项人数的比例比较大(高一49%,高二40%),这就说明,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存
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学生对于材料的处理比较恰当,阅读时具有一定的耐心和韧性。大部分学生喜欢一口气读完。高一学生中有21%的学生大致浏览后没兴趣就立刻放弃,但高二的学生只有4%的学生采取这一策略。我们可以看出,58%-60%以上的学生阅读完材料之后,对内容比较模糊,还得回头查看。这一点说明学生在阅读的准确度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这和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包括对其他知识的宽广度和深度有很大关系。学生只是为了阅读而读,而没有真正做到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甚至是乐趣。对此,建议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增加对阅读重要性的强调,形成心理上的先导,积极引导学生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把阅读当成乐趣的习惯。
3)英语课外阅读和英语课本预习、复习与完成作业的时间及阅读量
高一学生每月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6.1小时)远远多于高二的学生(2.2小时)。高一63%以上的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而高二只有25%的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39%的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于半小时。从课本学习的情况来看,高一学生每周用于课本学习时间依然比较少,很大比例的学生少于半小时或者在0.5-1小时之内,这对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的时间来说是相当少的。在2-3小时和4-5小时这2个时间段内,二者的学习时间分布比较均衡。高二的学生用于7小时以上的课本学习的人数比例远远高出高一的学生,有17%的学生对于课本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时间高达每小时15小时以上。有了学习时间的保证,英语取得好成绩也是很自然的结果。
4)心情对阅读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94%)认为心情对阅读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耐心,平稳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态。同时,75%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可以培养和锻炼学习英语的耐心和持久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多数学生对课外英语阅读很有兴趣,只是在方法,习惯和策略上存在着阅读不得法、缺乏计划性、具有一定盲目性等问题。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一方面,根据学生取得的成绩,鼓励所有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向学生推荐恰当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也要教给他们比较合理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另外,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课堂阅读量,系统地使用类似泛读课的课堂模式,把精读和泛读的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恰当的分配课堂有效时间是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凌,何宁.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01年第4期(总第84期)
2.王守仁等.《新编英语泛读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3.张翼.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专业泛读课研究(Study of Web-based Extensive Reading Course)[J] 南京大学英语系, 《英语课程标准》
4.Elley, W.B.Acquiring literacy in a second language [J]: the effect of book-based programs [J].Language Learn-ing, 1983.5.Cunningsworth, Alan.1984.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M], London: Heinemann International..Bright, J.A.and McGregon, G..P.1970.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M], BurntMill: Longman.7.Richards, D.1998,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People Education Pr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二篇:互联网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摘要: 信息的时代,使把互联网引入英语教学日趋重要。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利用互联网上丰富资源来辅助教学,给学生创造出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与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该提高识别的能力,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互联网为他们的学习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 英语教学 英语教师 问题 思考
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逐渐走向千家万户,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对英语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任何一种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都无法与之相比。因为英语教学同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网终应用更为接近,特别是网络辅助教学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为当今深化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来辅助教学,给学生创造出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与教学效果。让英语教学更加精彩。
一、把互联网引入英语教学日趋重要
1、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借助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进行英语教学,使互联网成为或将要成为一种新的英语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2、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甚至大学,虽然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但听说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还很差。究其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教师讲—学生听”的“广播式”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很能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特别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养成爱学、乐学、会学。而互联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就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使教师——学生互相沟通,共同学习,双向交流,达到教学的目的。
3、英语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地获取教学所需的最新的素材以及各种与教学有关的辅导材料,因为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英语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扬长避短来进行教学;学生可能克服时空的限制,利用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浏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面对网上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取舍,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
新课标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景观。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合作,探究的,这种方式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与教师之间,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所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所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互联网上资源丰富,信息量大,集成了各种各样的电子学习材料,可以下载各类电子文献来为英语教学服务。如学习闽教版第四册第17课时,学生对EngLand的Big Ben 和China的Great Wall等景观不熟悉,单纯靠教师讲解显得苍白无力。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中国的Great Wall和英国的Big Ben 的美丽风光,上课时带学生参观了英国伦敦和中国北京的许多美丽风光,使学生在热爱祖国的风光之余产生到国外走走、看看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地引导学生想到国外去,必须先过语言关。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课上得十分顺利,而且在学生心里形成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互联网与英语教师
英语教师与互联网的关系十分密切,就一般人而言,他们上网较少存在语言障碍。上网为他们提供广泛接触英语的机会,是英语教师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充实自己的最现代化的工具。而网上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更为他们从事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提供的资料进行筛选,对自己教学有用的东西将它们储存起来,以便随时查阅。教师还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最完善的图书馆,解决教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如今许多国内外的大型图书馆都上了网,而网上本身也有相当数量的分学科、分专业的虚拟图书馆,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它们,在自己的桌面上建立一个为自己服务的虚拟图书馆,从各种常用的英语词典、参考书以及大型的百科全书皆可备用。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参加一些有关英语教学法的讨论,撰写经验论文,甚至可以提问题请专家帮忙解决。英语教师还应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
当然,并不是说互联网上的资料都是有用的、健康的,关键是应该如何识别,如何取舍,如何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有价值的信息,为英语教学提供方便。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互联网为他们的学习服务,是重中之中。
四、问题及思考
在信息技术向教学核心领域的渗透过程中,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英语听说教学实践,实验教师对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把信息技术由教师的辅助教学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英语听说教学已从知识中心向语言运用中心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资源,以其丰富多彩、界面友好、趣味性强的特点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与发展学习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主导与主体关系处理失当
由于网络环境提供的听说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往往会由于担心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学目标实现不了而就词汇、句型教学过多进行机械操练,学生看似不停地练习听、说,但始终处于被动学习之中,又陷入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
在教学中,教师准备了许多“情境激趣”的资源,没有必要的启发引导,故此课堂教学容易失控,学生看似占有了大量的资源,但没有使其最大化、最优化,从而陷入了“以资源为中心”的误区。开展的自主学习重形式、轻实质,部分学生出现疑难,没有得到及时点拨,学习时间看似充裕,但效率不佳,最后陷入“以学生为中心”的误区。
2、生硬套用教学模式
没有发展的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模式。“为了用网络”而呆板地套用或“拼凑”式 地设计教学,都会使教学生硬、僵化。因此,教师不但要灵活运用模式,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3、拓展训练方法单一
从一些课例中我们可发现,有的教师拓展资源很丰富,但从内容到形式均为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活跃学生的形象、逻辑和创造性思维,如:开展双人对话、小组对话、辩论、游戏、看图说话、主题对话、角色扮演、故事问答和作品设计等拓展性活动,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会有助于提高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4、形式性评价运用不灵活
在英语教学中倡导实施的形式性评价是一种开放性、过程性的评价,其目的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对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注意评价方法的灵活多样性,避免评价形式的盲目性。
事实上,实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惑、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开展“网络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的创新探索”实验,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和情感激励工具、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优化了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英语教学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熊红梅《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教育报2007年05期 杨芸 杨世才《Internet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帮助》教育信息化2004年03期
第三篇:综合实践与课外、校外活动的关系
二、综合实践与课外、校外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国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纲要》,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要达到基本教育目标,是每个3~9年级学生必修的课程;而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开设的,有一定的随意性,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划分应属于校本课程,也不是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
2、从两者追求的目标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课外、校外活动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特色来开设的,是以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目标的。
3、从课程的类型及开发的内容来看
二者都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都以活动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二者内容有交叉之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还包括班团体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而课外、校外活动的很多内容是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开展的。
4、从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采用长短课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有些内容还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外、校外时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平均每周要保证有3课时。在实施中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使用,也可以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教学时间打通使用,等等。同时要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而课外、校外活动的时间也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的,占用的都是课外和校外时间。
第四篇: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关系
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关系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在英语学习中“听”的能力,是理解和吸收他人有用信息,并且促进个体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英语教学中“听”的过程,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播放语音材料,或者通过教师自身的知识性讲解(全英文或者是中文辅助)等等,以“声音” 的方式进行传递英语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以倾听的学习者形式存在的,主要以接受英语学生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是一个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听”的基本上“说”,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技能的提升和再提升的过程,即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过程。通常有“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一” “多对多”几种形式。“说”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就目前我国人口众多,课堂容量过大这一国情来讲,“说”这种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很难占有较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情景教学对于这一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们在上一阶段“听”的基础上,体会并理解了英语学生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说”这一阶段,但可使用我们常说的“情景教学”。以具体的情景为基础,以听带说,以说促听,听说结合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环节。“读”主要是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相关阅读材料,进行内化和提高熟练程度的过程。
相对于“听”和“说”而言,阅读是则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不断假设、证实、想象、推理的认知过程。通常情况下,我们经常把阅读分为朗读、默读、精读和泛读等类型。在教学实践过程,我发现,其中精读和泛读对学生学习来讲,非常重要。精读可以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联结和进一步深化。泛读则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写”主要包括字母、单词、句子等的正确书写以及英语短文的书写。目前在我国教育界普遍认为死记硬背是不正确的,但是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并没有完全的死记硬背。因为人类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的头脑并不是简单的容器,而是一个主动加工的有机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写”正是促进学生记诵并使知识和技能得以深化的重要所谓情景式英语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种种手段(例如用简单的英语和身势语言来组织课堂,运用实物进行教学,等等)创设一个深厚的英语情景,进而使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潜移默化” 的进行教育。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教师的有意识有目的性和学生学习的“潜移默化”性。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往往优于教师多次枯燥重复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学的内容,只有通过“听” “说” “读” “写”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四个步骤,并且只在具体的情境中在“实用性” 的指导思想指导下,在进行大量的反复实践练习后,并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注意显性教学措施与隐性教学措施的相互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读写能力的提高,一般地说,取决于听说能力的 提高。因此,要使读写能力得到发展,就必须重视听说的训练。近年来,我们对听说能力训练进行认真而持久 的探索研究,应该说是对读写规律深层认识的反映。听说训练教学形式的研究
听说训练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而听说教学形式的研究,又直接关系到听说教学效益 的提高,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听说训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我们主要进行了以 下几种教学形式的研究:
1.直观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看图说话,看实物说话,观察大自然说话,观察场面说话,创设情境说话 等。2.模仿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模仿句式说话(变换句式、变换语气等),听故事,课后复述,仿课文写 法练说,描摹声音说话等。
例如,变换句式:You can see the coast which is very faraway.也可以这样说:You can see as far as the coast.(前一句话老师说,后一句话叫学生说)
3.创造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求异回答问题,假设性练说,创造性复述故事,评说事物,小组议论等。
4.实践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教材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说话,做某一实验说话,做某一游戏说话等。
5.交际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自我介绍,口述见闻,工作学习情况汇报,祝贺感谢,求助别人,争辩问 题,主持讨论会等。
通过这些英语听说训练教学形式的实践,丰富了学生听说训练内容,提高了学生英语会话能力,促进了学 生的书面表达,收到较好效果。
三、听说训练教学方法的研究
听说训练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方法要多变,更要科学。确定教法,决不能不顾教学对象的实际,而应有意识地采用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努力 应用了以下几种适合于听说训练的教法:
1.情境教学法。即以画片、实物、语言、动作、环境布置等手段创设听说的某一特定情境,以提高训练的 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
2.演练教学法。即通过演示、表演等提供听说材料或形式。
3.范例教学法。即提供听说范例,然后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进行仿说。
4.电化教学法。即运用录音、幻灯、录像、电影等电化音像手段进行听说训练。
5.比较教学法。听说比较两句或两段话的异同正误、优劣等,培养听说能力。
如听说比较下列两句:
It is in this school that I knew him.It is the school where I knew him.这二句话的意义差不多,(就在这所学校里我认识了他。)第一句是强调结构,第二句where引导的是定语 从句,若把第二句的where改成that,那就犯了原则性错误,通过教师反复说It is in „ that „是强调结构,而It is the „ were „不是强调结构,反复比较,找出异同,学习效果较好。
6.伙伴教学法。即运用小小组in groups or in pairs 等学生群体,进行分散的听说训练,并在小小组中 得到伙伴的帮助订正,以扩大课堂内听说的训练面。
7.活动教学法。在课前或课内组织相应活动,作为听说训练的直接材料,培养听说能力。
由于教学方法具有工具化特点,其他学科的许多教学方法也适用于听说训练;又由于方法具有综合性,在 一堂听说训练课中,我们努力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地择优选用几种教法,做到一法为主,多法辅助,努力 提高教学效益,达到有法而无定法的境界。
四、听说训练与阅读教学关系的研究
听说读写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决定了听说训练必须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听说训练:
1.把听说训练贯穿于词、句的教学之中。
2.把听说训练贯穿于分析课文之中。3.把听说训练贯穿于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综合之中。
4.闭书听读,抓要点,理层次,复述、借鉴优美语言。
如,可以把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第二册(上)的L、2(Walt Disney)的阅读课上成听说课,先 由教师把课文读二遍,要求学生闭书听教师读,读毕,让学生口头说出课文要点。
5.凭借听力,想象课文意境,凭借说话再现课文意境。
从英语教学现状看,这方面关系的研究实践,内容杂,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持之以恒,行之有度,循序 渐进,严格训练,才能收到实效。
五、听说训练与信息论原理关系的研究
听说训练过程的信息传输是在老师——学生——表达的封闭回路中振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使信息在学 生实践中形成系统的、科学性的、能随时表达的信息流。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的做法是:
1.训练学生正确地传递信息,如在规定时间里传递消息,内容摘要等。
2.详实地记录信息。如教师说一组有联系的词或一段话,让学生口述或记录。
3.巧妙地联系信息。如教师说一个词,学生迅速说出与此有关的事物,或近义、反义词等。
4.合理地仿造信息。如根据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很快联想到其他事物,也仿说一句话、一段话或 一篇短文。
5.具体地描述信息。如观察实物、环境,看——想——说——评,进行具体述说。
6.严谨地承接信息。如教师提出话题,让学生迅速接说。
7.灵活地对流信息,如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对话。
8.灵敏地选择信息。如教师说一句或一段要填空的话,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填充完整。
9.仔细地辨析信息。如教师说一句或一段话,有意造成错误,设置误区,要求学生边听边辨边纠正。
如:Teacher says:He should practise to speak Englishmore often.要求学生听后纠正:He should practise speakingEnglish more often.10.全面地概括信息,如教师说一篇或一段文章,或讲一个故事,要求学生概括复述主要内容。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形成,应有三个基本条件:素质,知识,实践,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实践。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听说则是最基础的训练,是一种基本技能和素质,是英语学习极其重要的实践活动。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迁移,构 成了英语教学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篇: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原则的研究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整体精神与许多具体部分的表述与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了交际性原则。比较前大纲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些模糊认识与不大理解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初、高中)外语教学主要目的应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另一点是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本文将结合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探讨交际性语言教学中,处理好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相应提出一些建议。
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断加深认识,提出语言是交际性工具这一功能性观点,语言教学目的、目标也随之不断修正。《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高中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大纲》第二大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中,不论是一级教学目标,还是二级教学目标,都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细化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指标。那么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因素,它与语言知识是什么关系,它与文化教学又是什么关系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教法教出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读、写的能力),出现交际失误,最终也就达不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交际中错误现象的分析也可以证明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纲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以上议论了语言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运用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广义上讲,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Helo/Hi/Sory/Pardon/Thank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这样讲,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讲每一个语言项目时都把与之相关的语用功能介绍全、练习够,这是不现实的,也违反认知规律。目前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讲者不厌其烦,力求一次讲全、讲透。在介绍一个新语言项目时,往往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字典搬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起了负面推动作用。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编写中,教学内容循环出现的方式与原则也应体现在英语教学中。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想法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我们提倡教师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可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向别人问候时,即使只介绍了一种形式的实际用法,只要从语用角度讲是正确的,他就传授了语用原则与文化知识;学生如果通过训练掌握了这一形式的运用,教师也就是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文化语用能力。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学生却是在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教师自己不应该也不应要求学生学习好了语言形式再去实践,或者掌握了语用知识再去实践,而应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如何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方法可以多样。交际教学并不否认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把它看成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法与结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目标的不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
“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或书面练习;“针对性交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作出反应;“谈论性真实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言语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
克鲁姆强调交际活动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每个步骤,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应作为技能培养。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这种从操练到真实交际的过渡与现在流行的“五步教学”的某些环节有明显的共同点。
综上简述,教师只要确立语用学观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旨在提高语用能力的训练和交际,语言教学中的语用与文化要求是可以体现的。
最后谈一下思想教育问题。一般认为,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那么交流和学习什么呢?这就提出了思想教育的问题。《大纲》指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与本民族语言与文化进行比较。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也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我们的优越,甚至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搞“自我殖民”(self-colonization)。《大纲》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全面的要求。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时时注意贯彻。
21世纪即将来临,新世纪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交往愈发重要和频繁,外语教学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我们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指示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使他们能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新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已经为下世纪初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与任务,要达到《大纲》所规定的目标,还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奋斗。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