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 加强学生朗读能力培 养”实验报告
加强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一、实验目的: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志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翻阅旧文,我们也会发现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白回读,熟读精思学自如“的学习格言,更不用说民间流传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民谚了。可见,由远至今,”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实验时间:
2001年9月——2003年6月
三、实验对象:
本校五年级二班51名学生(其中女生22人,男生29人)。
四、实验过程:
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技能,是“读式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就可以轻松地自主学习了。
1、从题入手,抓住题眼“读”。
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或是文章的突入点、升华点等。读一篇文章一定要先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要仔细揣摸题目所包含的意义及象征。如《将相和》一课中,“和”就是本课“神”之所在。我先让学生理解“和”的含义,并从“和”中进一步揣摸,将相曾有过不“和”;然后再让学生整体感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与“和”之间的关系;全篇课文学习都围绕着“和”与不“和”展开,我紧紧把握这一主线,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思路清晰,并能用学第一个故事的方法自学后两个故事。又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读懂词句,以“可爱”为线索把握中心内容,着重体会文章写“草塘的可爱”体现在什么地方,并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画下来。然后通过诱导,我在点明这种学习方法,步骤,理出思考问题的路子。学生的学习方法一旦掌握了,对其他有关的课文分析就可以迎刃而解,收到“学一篇明一类”的效果。
2、鼓励学生“读”时能质疑问难。
在初读课文时,我给出充足时间并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能够质疑,至少说明他们思维活跃,对此感兴趣,掌握了学习主动权。同时我也掌握学生“读”的难点。疑虑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白杨》一课,我要学生初读课文后质疑,我在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三个问题:(1)白杨树有什么特点?(2)作者对白杨树有什么感情?(3)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最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读”中思考、讨论,寻找答案,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读”的主观能动性。
3.围绕课后练习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后练习是为课文编写的专门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概括性。我在教学中围绕课后练习,设计好教学环节,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我在训练时还注意体现三性:一是层次性。找准训练点,确定训练步骤、过程,使训练逐步深入。二是反复性。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训练。三是广泛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根据课后的习题,设计出课中训练:
“我的心绷的紧紧的”,因为,这时我的心情。
“我不敢朝他那儿看”,因为,这时我的心情。
“但是我忍不住不看”,因为,这时我的心情。
“我的心像刀绞一般”,因为,这时我的心情。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反复吟诵,我层层剖析,最终学生深深体会到“我”既紧张又矛盾而
且痛苦的复杂心情,并能通过“读”来表达此时此刻“我”的感情。
4.抓重点词句,品词品句指导“读”。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我必须引导学生
抓住重点词句,指导他们品词品句地“读'通过品”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学习,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如《草地夜行》一课,老红军在两个人都可能沉入泥潭的千钧一发之
际,用尽全身力气”一顶“,把小战士”甩“到安全的地方。我抓住”顶“、”甩“这两个
词,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指导感情朗读,并从“读”中体会到老红军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
5.“读”中注意标点符号,体会内涵。
一篇课文除了语言文字能够生动地表达内容及情感外,标点符号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
用。指导学生领会某些标点符号所表达的内在的、特殊的思想感情,也是教学生“读”的方
法之一。如《丰碑》一课,第十一自然段中“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我抓住这一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是这位战士,你还想对将军说些什么?从而让
学生在“读”的过程,从省略号中深刻体会到军需处长崇高的品质。
6.学生互相评议“读”,又助于体会课文内容。
课堂上请学生朗读时,我要求其他同学,把自己认为读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做记号,评读
时学生就能畅所欲言,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我还利用评议突出重点。如教《十里
长街送总理》,在范读课文时,我注意把握总的强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
这么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哀的语调朗读,让学生
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们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
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应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
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加上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妥当处理,表达情感深、真切
之感。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
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又如《丰碑》第七段通过重点评议“十分镇定”、“十分
安详”,读时应坚定、有力。能深刻领会军需出长为革命不畏牺牲的精神。再如本段中“打”
说明雪很大,“贴”说明穿得很少,都应重读,先反复诵读,读出不畏牺牲的精神,再组织
优生示范性朗读,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男女生再比赛读,等等。
7.教背诵方法,让背诵训练挤进课堂。
指导学生背诵也是“读式教学”的实践内容之一,如果能把背诵训练挤进课堂,便可“事
办功倍”。如《丰碑》第七自然段指导背诵时,我先创造氛围,然后提问:“大家都认为这个
自然段写得最精彩,最能打动人心,那就请同学们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并谈谈为什
么令你感动?”学生再这种氛围中谈出自己对精彩语句的理解感受。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们
带着这份感觉自由朗读,并请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短短时间,学生群情激昂,跃跃
欲试。接着我有感情地“范背”,激发出学生背诵的热情。如《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教学中,老红军崇高的品格已在学生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时我配上悲壮激昂的《七律〃长征》
音乐,优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听后情绪受到感染,他们也会模仿我进行感情诵读。我及
时引导学生默读,弄清课文材料安排顺序。层次理清后,学生有了记忆目标,就能各自诵读
记忆,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美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编者、作者逐步做到“四心”
相通。读中,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修练了品质。总之,读是一种蕴含多
种内部心智的活动,是学习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一旦学会了读,不仅能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美,语言美,而且这种领悟能力,会逐步迁移
到习作中去,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赞赏美、表现美。
五.实施“朗读能力培养”的效果
1.“朗读能力培养”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进一不激发起来。我于2003年6月作了一
次问卷调查,与实验前对比,统计如下表:
项目 /统计我喜欢朗读我比较喜欢朗读我不喜欢朗读
实验前72.4%24.3%
3.3%
实验后90.1%9.9%/
上升率+17.7%-14.4%-3.3%
【上升率=(实验后人数-实验前人数)/总人数×100%】
2.“朗读能力培养”实施以来,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统计如下表:
项目/统计课外经常阅读课外有时阅读课外没有阅读
实验前29.2%50.1%20.7%
实验后35.4%60.3%4.3%
上升率+6.2%+10.2%-16.4%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与习惯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
到了明显的发展与提高。我们班的学生已养成了认真阅读和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学生的基
础知识较前有很大的丰富,朗读能力提高不少,加字、掉字、重复现象几乎没有。我们班在校“诗文朗诵赛”和“课本剧表演”中均获一等奖。
3.“朗读能力培养”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以六年级上期期末考试成绩作
参考:
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
实验前86分80%61%
实验后93分100%90%
六.效果分析
加强学生朗读你可的培养要校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语感,重视语言的积累;强调博览,熟练成诵很重要。多读,熟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积累丰
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意到笔随。
七.今后措施
今后还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朗读背诵,小话剧等活动,随时随地锻炼和提高学
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阶段性总结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阶段性总结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的提问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个人内心感受化为词语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学生的朗读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文本的感情。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题实施以来,我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针对课题研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大量实践性的工作,使课题研究顺利推进,达到了课题初预定的目标。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1.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我始终认为,搞课题研究,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固然重要,但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充实调整研究思路则更为关键。通过课堂实践和理论学习,具体分析在平时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2.大胆实践,优化朗读教学。(1)保证读书时间,培养良好习惯。
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留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2)、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我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的朗读进行比赛等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3)、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用范读指导;有时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用引读;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采取分角色朗读;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用齐读。
二、存在的问题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指导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只重表层的技巧,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或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本阶段,虽然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但是要想彻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不断地创新实践,不断地努力。
第三篇: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总结
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总结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而且善于表演。为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现在课文讲究的是图文结合,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来说,最吸引学生眼球的是文本中的插图,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看插图,然后自己描述插图,教师做相关的指导,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学生就对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感悟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这时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字读准即可,读完一遍文本后,再次要求他们把课文读流利,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直到把课文读流利为主,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教师做示范读,也可以找相关的录音示范读,充分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说明原因,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阅读方法。再次让学生试着复述课文,在复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的语言,加入自己的语气,对课文进入深刻的理解,俗话说“熟能生巧”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感悟的情感进行表演,每个学生的表演欲望都是很强的,都想表现自己,这样他们就会认真的领会课文的内容,同时他也会根据其他表演者的表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语言,大家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对开展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表心情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情去说话,让其他的学生去体会他的心情,这样不但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说话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学生一次性没有说成功,教师或者学生帮助他把语言修改到成功为止,让他重新去说,这样一点一点的他的感情就容易的表达出来了。语气也就掌握了,阅读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总之 朗读教学教师应该总是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可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可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以上是我的一个小结,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以后我会继续完善的。
第四篇:尽心培养朗读能力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言素质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一小冯建蓉
我国语文教育学家蒋仲仁先生说:“就语文,朗读最重”。的确如此,学习语文要重视朗读,要重视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积累词汇,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将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最终心愿。
一、朗读现状
相信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么读得结结巴巴,要么含含糊糊,甚至还拉着一副长腔。摇头晃脑唱读,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语言素质的发展,而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总体上是如下三点:
1.学生不愿意读文。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差,字词积累贫乏,语感也不强,因此在朗读时常遇拦路虎,读起来就结结巴巴,很不自然,这就会导致出现朗读笑话,引起大家的哄笑,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就减退,越久就越怕读且不愿意读了。
2.学生不会读文。从小学生低年级起,有的老师对学生缺乏朗读的训练或对朗读的要求不严格,更有在课堂上不
使用普通话教学,不作读的指导,学生对文章不理解,体会不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文只是为了应付任务,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读文时读得不流畅,说话时文不成句,写文时想了半天,也难以下笔,学生的表达能力可想而知。3.学生缺乏读的胆识。人们在平时交流时都是讲家乡语言,说普通话的机会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很少得到机会锻炼,不敢进行大胆地读,经常地读,有感情地读,长时间下去,就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尽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针对学生的朗读现象,我认为在学生读文时,教师应以训练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导读,形成习惯后,再施予技巧,向能力迈进,尽力为学生提供朗读的环境,提高学生语言素质。
1.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要求。一般来说,朗读课文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语速应接近说话时的速度,读出不同的语调,且注意停顿、轻重缓急,感情应自然贴切,如学习《凡卡》这一课文时,在学生领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朗读“凡卡受折磨”这段时,以低沉、缓慢的语调,用悲痛、哀凉的情感朗读,让学生体会当时天冷,心冷,伤痛,孤独的情境,这样就收到了特别的朗读效果。
2.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学生由于不会读,导致不
敢读、不愿读,要想让学生喜读、乐读,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一旦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练习和探索,学生有了兴趣才喜欢读,乐意读。这就要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将朗读的形式进行多样化、这样才不会显得单一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及热情,朗读的形式有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分解读、轻声读、快速读、表演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节课中选取何种朗读形式,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课文的特点,教学的设施而定,不可牵强附会地运用。3.创设情境,调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
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4.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课文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言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描绘的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诗》这首古诗时,学生们在幼儿园时都能背诵出来了,但都是一知半解的。我教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经过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朗读面部表情就比较严肃了。并通过语气的变换,朗读时情景的融合,使学生了解作者一人在外的孤单的场面。通过我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在进一步的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从而读得入情入境。
5.“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总之,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使读书训练因素有效整合,让学生尽可能的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篇:如何培养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二, 打好朗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三, 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四, 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 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六,注重朗读评价.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 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我想说,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