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学生养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在学生养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养成教育是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后进学生,用尽各种措施均不见效,文章提出了把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的设想,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找到行动的根源,只有纠正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有效进行养成教育。有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在哪个实验室学到的东西最重要?”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出人意料的回答:“幼儿园”。记者又不解地问“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呢?”老人神色严肃地回答:“幼儿园的老师教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道歉,要学会观察大自然等等。”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功意义有多么深远。有人讲养成教育是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事,职业高中搞养成教育没多大必要,果真如此吗?
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目前的违法犯罪呈低龄化,中学生尤其是职高生犯罪率正逐年上升,很多职高学生跨出校门进入牢门。我们调查了几个案例,都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学生违法犯罪看似偶然的,其实是偶然中孕育着必然。很多学生在出事之前,老师根据他平时的表现就断言:这个学生迟早要出事的,真的被不幸言中。这类同学经常出入网吧、游戏机室,钱不够向同学强拿强借,经常出言不逊顶撞教师,不服管理,满口哥们义气,江湖习气浓厚。这说明在校期间较差的养成习惯是诱发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职业学校抓好养成教育已刻不容缓。
很多学校已意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将端正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开展三面循环红旗评比,以班级为单位,用量化打分的方法评出优胜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能明辨是非,约束自己的行为。对那些明知故犯、屡教屡犯、一犯再犯的学生,班主任不知所措,只能犯一次骂一次;第一次写保证书,第二次公开检讨,再不行就状告家长,最后的杀手锏是纪律处分,直至开除。整个过程都是以责问、训斥、强压的方式进行的,形式简单化,内容单一化,工作理想化,手段情绪化,效果适得其反。尤其是年轻班主任,从校门到校门,大学生的心理,教师的身份,读的是普通高中,教的是职业高中;用普高生的知识标准衡量职高生,难免出现标准过高,学生难以达到目标,设想与现实的偏差较大,老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大受影响。这是很多职校存在的现象。
其实职高生大多是中考落榜者,大多存在着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尤其严重,他们思想空虚,精神不振,抱着混世度日的态度,由学不好到不愿学,以至发展到破罐子破摔,失去了中学生应有的信心,在竞争中,甘愿沉沦,听天由命,有个别学生甚至心理严重扭曲,愤世嫉俗,一旦心理空虚,畸变,必然引发精神消极,颓废,一步步滑向道德与法律的边缘。
马斯洛认为:当个体的某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身心就会失衡,产生心理病态,低质次需求的匮乏,会直接阻碍个体更高质次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求知求美的需求)的产生和增强。
一般来说,缺乏良好家庭教育,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生活适应能力较差,长期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有较多的挫折感和自卑感,情绪消极多变,人际关系紧张,常常得不到同学的接纳;表现出退缩、逃避等消极行为,有的表面上看十足是“一匹北方的狼”的样子,独来独往,清高孤傲,但内疚、难过、失望等情绪却时常袭上心头,陷入惆怅和苦闷之中,这时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觅到“知音”,进行心换心的沟通交流,使他人了解自己,得到帮助与关怀,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无成就感,无法平衡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又无法在学习和技能等竞争中获胜,无法凭其正当行为获得满足,于是表现出某些不正当行为和违规行为,也就是说,学生的失当行为是他获取满足的一种方式。
纯粹地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方式,就像玩翘翘板,这头下去,那头又上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结果是事倍功半;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病源,才能制定解决的办法,所以要把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内因,确定症结,一剂猛药或釜底抽薪,才能药到病除。如何才能做到把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教师的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质疑的威信,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他的一言一行,时刻对学生进行渗透,影响着学生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其它教育前提的观念。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不解决,其它问题就不能根本解决。要提高教师心理学知识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教师要多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学校要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进行指导。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只重普遍性,忽略特殊性的方式,有的教师认为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看不到学生心理个性的差异,教育缺乏针对性。不同的心理特征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这个道理。
2、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有为人师表的教师风范。教师认真备好每一门课,精心的上好每一节课,耐心的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要求教师有较丰富的知识,俗话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现在来说,还要指示给学生一条江。这就是要求教师应博学。平
等而善意的每一次谈话,都会在学生的心里深处留下痕迹,都可能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
3、要纠正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具备健康乐观的心理素质。很多资料表明,教师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物欲横流的社会与淡泊名利的教师职业的反差,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与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学校、家长的高要求形成的无形压力等因素,使很多教师的心理出现了恐惧、焦虑、多疑等病态心理;三面红旗竞赛中,自己班级被扣分不是从班级工作中去找原因,却认为是值周教师或值周学生故意刁难他,内心表现出不服气,甚至责问值周教师或学生,搞得工作被动,人际关系紧张,这是一种典型的多疑、猜测的病态心理在作祟。如果教师带着这样一种心理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能起到怎样的效果呢?不言而喻,不但达不到任何目的,反而会使得健康心理的学生受到影响,因此,要搞好养成教育,纠正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4、选择适当的教育手段。对犯错误的学生或后进生一味地批评责问,起不到较大的教育效果,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做了楷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个学生拿着一块砖头正要砸向另一个学生,被陶先生及时制止了,并要打人的学生到办公室去等候处理,当陶先生到办公室的时候,那位学生已先到了,陶先生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说:“我不让你打人,你就不打人,你尊重了我的意见,这一块糖是奖励给你的。”接着又拿出第二块糖说:“据我了解,你之所以打那位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别人,你很正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接着又拿出第三块糖说:“我叫你到办公室来等候,你准时到了,很守信用,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这时那个学生哭了,承认了错误,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主动承认错误,有承认和改正的勇气,再奖励给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这是教育的艺术,陶先生肯定了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心悦诚服。如果我们仅仅是简单粗暴的训斥或处分学生,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教师平时要多观察多关注学生,密切注意学生的“变化点”,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点”,适时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点”。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抓好后进生养成教育的关键。
欧洲有一句名言:一切成就,一切财富,始于健康的心理。《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培养一代新人的大事。具体来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多给予一些尊重与理解,激发后进生的上进激情。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理解,后进生由于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往往得不到师长、同学的尊重,这就与其内心的渴望形成反差,致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加速下滑,因此我们应更多尊重与理解他们。
尊重与理解后进生应从其人格上入手,职高生处于青春期初期,其心理逐渐成熟。他们反对师长对他们进行过多的干预,特别是后进生,师长过多的干预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给他们的叛逆性格再添把火,而真诚地与其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友谊观,分析犯错误时的背景,鼓励他从头做起,把自己的缺点逐渐改掉,可以使其产生希望上进的激情。
给后进生以尊重和理解,爱也是一剂良药。爱既是教育者的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教育者搞好教育的巨大动力和成功的条件。教师的爱,在学生中引起积极的心理反馈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沟通师生间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亲近教师、信任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的指导,使学生的行为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某校有位电脑维护专业的学生,是一位电脑游戏迷,整天变着法上网,班主任软硬兼施,好话说了一大筐,仍不见效,有一天晚上,该生起来上厕所,不小心跌倒,头破了一个口子,流血不止,班主任知道后连夜起来替他包扎,并掏钱陪他去医院缝合伤口,为使他增加营养,班主任买来鸡蛋给他吃,这个学生感动了,决心为了班主任痛改前非,与网吧一刀两断,后该生当了班里的纪律委员。
2、多利用一些暗示,激励后进生向前奋进。
后进生大多不是智力存在的问题,除学习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自信心不强。制造一个全方位的暗示空间,让后进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老师、同学并没有鄙视他嫌弃他,使他看到希望,赞扬他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也不忽视,这会成为后进生向前奋进的动力。
有一学生顽皮好动,上课总是不安分,上课时老师班干部也经常提醒,一般也只能保持十来分钟,批评提醒多了,他也就更无所谓了。班主任对他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发现他对计算机还是很感兴趣,于是就与教计算机的任课老师商量,请她对这个学生特别留意一下,然后就暗示这位男生,计算机老师特别喜欢他,认为他聪明,理解快,是个好苗子。后来这男生上计算机课就认真起来,而他的每一次的进步都得到了任课老师的肯定,渐渐地他真的进步很快,不但计算机课,其他课的课堂纪律也能遵守了。
当然,用暗示法激励后进生奋进,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尽可能做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开始时对后进生的期望值不应太高,第一步成功后再逐渐加重砝码,否则后进生就会发现你的目标他们根本无法实现,认为你脱离实际,你的计划也就失败了。
3、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健全后进生的心理。
后进生由于某些方面有所欠缺,易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训斥,如再加上家庭教育不当,他们易出现“亚健康状态”,即“心理感冒”。如何使他们恢复健康,对于后进生来说,除开设心理辅导活动大课外,开展个体心理辅导效果更佳。在个别辅导时,要遵循保密原则,只有取得学生的信任,他们才会倾吐心声;还要进行综合分析,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作为心理辅导的第一要义。
有两位学生,涉足“早恋”,因在校园拥抱而被纪律处分。教师要指导他们了解科学的性生理、心理发展知识、性保健知识、性道德及性法律知识,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性保护,教育他们要坚持两条原则:第一坚持在集体中交往,避免一对一的密切关系;第二坚持男女之间文明交往,明白轻佻的语言和行为是缺乏教养的不文明表现。
4、适时利用孔雀效应,强化后进生的集体主人翁意识。
人们在异性面前,特别是同龄的异性面前,希望表现得特别好,懂礼貌,讲卫生,努力表现自己的优点,把缺点隐藏起来,这就是孔雀效应。一般地女生寝室内务总是比男生好,特别是有后进生的男生寝室内务尤其差。某校一班主任化许多力气整顿了一男生寝室内务,因这一寝室集中了两个后进生,所以效果总不太明显,稍一放松,就故态复萌,有一天她组织了一次男女生互相参观宿舍的活动,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其他男生寝室内务更上了一层楼,这一寝室内务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后,她经常组织类似的活动,男女生都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做好自己宿舍内务。
5、把握纠正的最佳时间,找准转化后进生的契机。
根据心理学研究,一般人平时都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即心理定势)之中,心理定势被破坏时,人的心理就出现了不平衡,学生也是这样。这个时间就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候,即最佳教育时机,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佳教育时机有以下几种情形:(1)当学生犯错误时;(2)当学生进步时;
(3)当学生生活中受到委屈时;(4)当学生的错误出现反复时;(5)当学生对某种事情发生强烈兴趣时;
(6)当学生失败时。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采用开设心理咨询室、挫折教育、通过学生社会实践及各种文体活动,帮助学生宣泄剩余精力等形式,由面到点,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心理纠正。
(三)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是把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很多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来自家庭因素,有的家庭夫妻关系紧张或性格不和,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有的家庭变成牌友俱乐部,父母嗜赌成性,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认为树大自然直或指望学校为子女包办一切,当今社会单亲家庭的增多也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这类学生长期生活在紧张、恐惧、孤单的环境中,得不到家庭温暖,逐渐形成了一种怕生、多疑、孤僻的性格,对此父母却未能及时察觉。升入职高后,学生的性格脾气暴露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把家长请到学校,家长了解了情况后,惊呼我的孩子在家里一直是很听话很乖巧的,就是到你学校才变坏。对自己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既没有清醒的认识,心中又充满了责怪学校的情绪,这种情形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应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取得与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及在家表现,另一方面要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两者结合,找出合适的教育方式。把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运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切入点。我认为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时间充裕、互动性强、开放多样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巧妙地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一)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
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二)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
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三、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中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文重点就生物教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 生物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不但影响一个人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的兴旺发达。中学时代是一个人向“孩子”告别,生理、心理转折变化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这就更需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保健,使他们从孩子向成人的过渡中塑造出健康心理、开朗的个性。
一、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从最近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又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许多心理问题、行为障碍往往又被视为思想道德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分数成了教师、父母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尺度。这就导致父母、教师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学生制订目标,使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
二、生物教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生物学是心理学的母亲”, 这个比喻形象地道出了生物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紧密联系。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一切有生命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其中有关人和动物的生理功能和神经结构的相关知识, 是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生物学基础。在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生物学对其影响非常大[1]。因而, 中学生物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专业优势。
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生物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本专业知识,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资源,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辅导。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又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还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激发他们学习本学科的热情。
三、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结合“生命活动的调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什么呢?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换句话说,也就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肯定。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1400克,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根据实验和调查研究认为,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使他们明确了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绩不同,和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是一次对同学们发愤读书的很好动员。3.2 结合“生殖与发育”,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
青少年是成长变化中的个体,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发展,性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社会文化中黄毒泛滥,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所以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性困惑、性犯罪,以及婚前性行为、性歧视、同性恋等不健康的社会问题。“生殖与发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好时机。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了解,才不致于产生顾虑,陷入迷惑、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之中,从而避免了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也使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的生命,珍惜父母之爱。对别人友爱,对世界关注,这本身就是道德品质发展的一种标志。
3.3 结合“生物与环境”,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人类也是这样,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只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对社会既要有索取,更要有所奉献。“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有许多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可作为教育的材料,如“种内互助”中的蜜蜂这个种群,各种工蜂分工明显,觅食、保卫、清洁、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干得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果青少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只图索取与享受,在社会、家庭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去仇视社会,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社会的依存关系,主动地调整自己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3.4 结合“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在企业工厂辛勤工作的员工,是知名学者教授还是在经济浪潮中呼风唤雨的弄潮儿,都会经历面对挫折的体验,而且有些还是频繁而又长久的痛苦体验。古人亦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致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然而,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35年后,孟德尔的发现又被三位植物学家在各自的实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很快发展起来。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的对待挫折,以次教育他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多么的重要[2]。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还可有意识地创设逆境,对学生进行耐挫里训练和坚韧性格的培养。
3.5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四大支柱”里就有“学会共同生活”。具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从课桌排列看,一律面向老师,从课堂活动看强调的是教师活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缺少相互间交流、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将研究性学习有机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给予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缺陷[3]。例如,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一章之后,可以开展“新野县城区军民渠污染情况的调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从中学到了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得到了不断内化,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二十一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它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而只有在生物学等各学科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志学,袁淼.生物教师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2]姜芬.浅析生物教学中的心理挫折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3]何晓梅.让心里健康教育走进生物课堂[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第四篇: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摘要:聋生由于耳聋的局限,限制了其自然地学习语言,这就直接阻碍了其语言以及思维的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语文教师要以课文为依托,教学中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结合,使聋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学校教育是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引导聋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而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以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竟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注重教师的人格的影响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人文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更应该是“成长”,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和谐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当我们面对着一个个有残疾的学生时,教师的爱不仅是开启他们智慧大门、情感大门的钥匙,也是引领他们战胜残疾、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勇敢接受生活挑战的支柱。“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你的关爱时,他们就会喜欢你,并喜欢你的教学,接受你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本潜移默化的书,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教师的影响。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表达、灵活多变的方法,可以让聋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期待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及其评价,可以让聋生充满自信,激发学习动机;师生间的默契,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情感的交融。语文教学和心理教育的相互渗透,既提高了聋生的心理素质,使聋生在身心愉悦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成绩的提高,又进一步强化了聋生的成功体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聋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发挥语文的人文功能
我们面对的虽是听力损失的残疾学生,但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只有掌握好了语言才能更好的与人交流,更好地融入社会。其实我们聋校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例如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如 《富饶的西沙群岛》 《草原》 《到海边去》 等文章,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壮观,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热爱之情;一些是写人的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苦柚》 《曼谷的小象》等让人深切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甚至是一些写小动物的文章也能让人感悟至深,如屠格涅夫的 《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小虾》 《翠鸟》 等文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执着与灵性„„只要我们教师具备一双慧眼,善于观察文本的育人功能。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每学一篇新的课文,我都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有什么样感受和收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即便是学生说的很肤浅,很不通顺,只要他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只要他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就够了。
三.深挖 教 材,培 养 学 生自 信心
有人说:成功始于意念,心态决定命运。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做起事情来就会信心百倍、乐在其中,即使失败也会一笑置之。反之,带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做事,时时处处都会感觉不顺心,困难没有击垮你之前,你早已把自己给击垮了。学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让学生认识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面对被贬的遭遇,不同的心理态度;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
四.丰富语文的课程内涵
叶圣陶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有了教材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为聋生创造语言环境,使语文更好地走进生活,体现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这样不仅丰富了聋生的语文课程内涵,则更有利于使聋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也使语文学习真正从课内走向了课外。
如学习了 《小虾》 一文后,我布置了“自己饲养并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实践作业。两周后,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了,虽然学生由于自身语言的障碍,句子还是不够通顺,语法不够规范,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我们关爱的心,让聋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得到身心的愉悦,最终像健听学生一样,在爱的阳光下开出绚丽的花朵。
五、以写作为契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给聋生设置一个大胆写、大胆问、喜说乐写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倾诉内心感受,这样不但能对学习作文大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相得益彰。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更是体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育人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我们不仅要将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设法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将语文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一并传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谢忆,徐元俊.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05).〔2〕余小丽.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市家教,2011(09).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校园悲剧的逐渐增多,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不幸事件的背后是人格扭曲、心理阴暗、缺乏良好教育的结果。这些悲剧向全国的父母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清楚: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康人格。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怎样才能够使学生都养成健全的人格呢? 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为了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从自我意识的角度说,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12个字: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我们老师平时应该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多给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特别是学科老师要关心学生学科外的东西,比如: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怀着希望去生活,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也珍爱他人。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途径除了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健康辅导站外,如果将其它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它具有社会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道德育人”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在利用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教材中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有的知识融地理、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这些内容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学科的熏陶和影响。学品德与社会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做人。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我在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实践中,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将之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自我教育的教学中。在自我教育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教学内容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教学内容从属于德育。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左邻右舍》这一单元时,我组织学生课前搜索有关邻居的资料,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事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学习形式;又如在教学《平安生活》这一单元时,课前我和学生一起收集有关安全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互相展示、交流;课堂上,运用录像再现情景,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情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教材中还有诸如《我的家庭》、《爱心伴我成长》、《我爱温馨的家》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都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通过教学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因此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这些教材的德育因素,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中。在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这些名言警句基本上都集中体现在做人与做事的原则和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上,如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学然后知不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爱国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等等。这些流传千古的警句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品格,并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充分理解、运用名言警句,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外知识的收集中中。课外知识的收集是品德与社会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外收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途径各不相同,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收集,我针对教材内容的方向,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收集的途径,引导学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活动课中。《新课标》中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大胆地发表、交换看法、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如果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想法,则及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纠正。这样,通过活动课,既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陶冶了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5、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解决实际生活中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个性发展等引发的问题,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心理“预防”,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做事总喜欢我行我素,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他
们在学习中只注重个人素质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团体的因素,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团体的一分子。在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使学生相互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接纳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转变其思想,提高学生认识。同时,我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对正处于成长阶段中的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品德与社会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总之,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儿童教育应当是阳光教育!我们老师应该做一个能把孩子引到阳光下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东 方 小 学
姜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