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交孙子兵法与教育教学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孙子兵法与教育教学管理漫谈
作者:欲空电话 :***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用‚文‛宽厚仁爱凝聚部队的人心,用‚武”军纪军规来统一部队的行动,这句话就是要‚文‛‚武‛并重。用于教育教学既是人性与制度相结合,用道义、情感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学生思想、行为,提高学习效率。‚谋略‛ 二字是《孙子兵法》这部著作的一个关键词。谋是针对眼前问题思考出来的对策、解决方案;略,则是针对长远问题思考出来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也要有谋略。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略,立足班级,就是班级管理制度、目标。是否建立健全、健康的班级
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长期的奋斗目标,决定了一个班级的成败。一个班级的‚略‛,取决于班主任的‚略‛。班主任要爱岗敬业,‚精忠报国‛。作为一个班主任,首先要有‚舍小益,去取大义之‘智’‛。
随着国际局势的复杂化,忧患意识的增强,班主任工作的目标不再局限‚工作‛,而是一种‚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强从何来?来自教育,来自教师,来自班主任。教育强则少年强,班主任强则学生强。班主任对一个班学生的价值观、人格魅力、语言行为、政治倾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今中国腾飞经济冲击社会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物欲横流,多少教育界人事按奈不住‚清贫‛,毅然挤身商海,失败者人们忘却了,成功者成为教育界‚成功‛人士的典范。于是多少教育人士蠢蠢欲动,最终没有走出者,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班主任工作多自然怨语一大堆,‚拿钱不多管事多‛,‚不是干部,责任却很大‛,‚待遇低,发展机会少‛,‚学生难管工作琐碎而繁重,费力不讨好,家长不理解……‛。这些认识导致班主任工作懈怠,不求上进。认真分析一下,各位‚同僚‛不必过于羡慕。首先,投身商海达于成功之彼岸者确有其人,而又有多少无名英雄被大浪所淘尽呢?其次,工作干好了,自然的到社会的、政府的认可,每年不是表彰了那么多各级、各类‚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吗?再次,待遇还低吗?国家明文规定班主任算半个工做量,另有100元的固定津贴,还有每生一元的补贴。这样算来,班主任津贴就有几百元了。试问还是‚拿钱不多管事多‛吗?难道班主任工作不值得我们珍惜吗?况且复杂、恶劣的国际局势需要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别忘‚八国联军侵华‛,别忘‚南京大屠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则班主任必先强,所以国之兴衰在于班主任,今后国之‚较量‛是今天的班主任之‚较量‛。
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有新的要求,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培养‚创新型人才‛则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社会在呼吁‚创新型人才‛,时代在召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有没有呢?有,没有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数量和质量。原因何在?教育评价方式的陈旧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使得中小学教育始终摆脱不了高中考指挥棒的束缚,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论英雄。评价人的方式没有改变,人们奋斗的目标没有变,过程自然不会变。教育主管部门、社会以分数衡量学校。社会、学校以分数衡量教师和班主任。家长、我以分数衡量学生、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为了自己的前程也用分数衡量学生。因此各阶层、群体无不采取种种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自然班主任所建立的一正套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无不把学生引到考高分上来。恶性循环啊!怎样才能真正走出这个误区呢!我们班主任要淡薄学校的评价,真正把学生引到时代需要的轨道上来。
健康的制度激励孩子们的发展优势,发挥他们的特长。淡化考分,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制度是为学生服务的,也是用来塑造学生的。如果制度以考高分为中心,那么塑造出来的是一群是‚考生‛,而不是一班积极、开朗、乐观、身心健康的‚学生‛。要特别加强美育教育,它是班级风气形成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全班同学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大家才能相互帮助,相互积极影响,扬长避短,优势就会更突出,班风就会更好。班级管理制度,目标是一个‚模子‛,学生是‚铁水‛,‚模子‛好冶出来的‚成品‛自然好。一个畸形的‚模子‛自然造出一个畸形的、不合格的‚废品‛。所以我们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但要健全,更要健康。什么样的‚略‛,塑造什么样的学生。现在是虽是‚和平年代‛,但是战争无处不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时时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班主任得转变观念,淡化个人得失。以‚舍小益,去取大义之‘智’‛为自己、学生制定科学之‚略‛。
‚谋‛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针对非常规问题、偶发事件思考出来的对策、解决方案、措施。
孙子曰:视卒如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子,故可与之俱死。《岳飞》里有这样几句: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感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因为岳飞的‚严‛和‚仁‛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岳家军‛。带生如带兵,将强则兵勇。为将者既要严格管理士兵,更要关爱士兵。只有爱兵如子、爱生如子,真正从心关爱士兵、关爱学生,将士之间、师生之间方能达到‚将士一心、师生一心‛之效果。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班主任的‚将‛怎样带好一个班的‚兵‛呢?要‚严‛和‚仁‛,更要‚知人‛、‚用人‛、‚容人‛,奖罚分明、民主管理。
‚关爱‛学生,这是班主任工作之‚圆心‛,一切工作都围绕‚圆心‛辐射。爱是教育管理的基础,首先要从爱出发理解、宽容学生,其次再谈教育管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有天我上课时,发现有四个学生没到。原来是在校外打康乐球被政教处‚提审‛去了。学校的意见:通知学生家长到校配合进行教育。请家长是我最后的‚杀手锏‛,现在就把绝招用了,关键时候我怎么办啊?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我不是要用武力来俘虏,我要用心来征服。以达一劳永逸,稳定后方。我没有打电话,我让学生自己回家通知。我得‚欲擒故纵‛,要利用这次机会牢牢控制他们的心,征服他们,让他们成为我的‚死士‛。心想‚孩子,你们可别真请来啊!‛
星期一一整天,都没有一个学生的家长到校,我心里笑了。下午,我到班上去对四个学生很严厉地说:‚如果明天你们的家长还不到学校来,我就亲自到你们家里去‛。星期二中午过后仍没有一个家长来。我想‚战机‛来了。下午一上课,我就把他们请到了办公室。
我说:‚下午我就到你们家里去。‛
‚老师,我求求你,不到我家里去,好不好?‛
‚为什么?‛
‚因为他们会伤心的‛
我得表现出我得爱心、痛心。
‚那你就不怕伤我的心吗?‛我表现出非常伤心的样子。还不行,‚刘备摔孩子----收卖人心‛,再来点眼泪,小施‚苦肉计‛。
这一句话、这一表情到位了,彻底感动了学生,他们掉泪了
‚老师我再也不敢了,我们一定好好学习‛
‚你们想想,家长整天忙碌于生计,你们在校不听话、表现不好,爸妈不是很伤透心吗?这次,不好意思通知家长到学校,说明你非常孝顺、懂事、聪明。‛
说了一堆夸奖的话。
‚老师,我们在这里向您保证,我一定改正。‛
‚那不行,除非你向全班同学保证。‛
‚行!‛
‚那你想不想让老师相信你?‛
‚想!‛
‚怎样让老师相信?得用行动‛
‚我一定用行动让老师相信。‛
‚那好,班会课上,向全班同学保证,让全班同学都监督你们‛
在班会课上,孟、李、谢、罗、大胆面对四十多双眼睛,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向全班同学作了保证。全班同学以热烈的掌声鼓励几个同学认识错误、努力学习。我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并且给自己台阶下,人本来就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古人云‚金无足尺,人无完人‛嘛,生活在社会的每一个人不会没有缺
点和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孩子。
后来几个学生,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尊敬。好象我给了他们一次‚生‛的希望一样。
我在心理笑了:‚我饶你一次,你们就被我俘虏了。‛
直到毕业,他们都没有违反纪律的行为,我想只要通过心灵的沟通,让他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老师给他指引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用‚爱‛这把钥匙打开学生紧锁
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我在学生犯错时处理的关键并不在于训斥、责备、处罚学生,而是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改正才是最主要的,错误已经出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只知道训斥,责备,处罚就能把学生犯下的错改正过来吗?我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来想。假使我们是学生,学生是老师。当我们犯错时,就是一顿责备、训斥等,你会接受吗?我想不但不会接受,有可能还会激起逆反。在当今,有很多老师由于受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黄荆棍下出好人‛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对学生犯错的处理方法就是训斥、责备、甚至体罚。把自己看成是法官和警察,随时挑学生的毛病。使得学生惶恐不安。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上演了一部又一部悲剧。这难道说他们的教育成功了吗?因此,关爱、理解、宽容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素质。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需要班主任自身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优良的作风,聪明的大脑,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战斗精神,过硬的综合素质。班主任工作因时而论,因事而定,不同的班主任有不同的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时、地、人不同,方法不完全相同。我们班主任要向虚心向我们的‚前辈‛学习,要向‚同僚‛学习,但不可完全照搬,因为时移事易。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实施、总结出一条自己能走好的路。班主任要把握‚战机‛,相时而行,相机而动。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心灵‛的,作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
第二篇:《孙子兵法》与教育教学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这句话的意思是:战争是关系国家战略全局的大事情,它维系着民众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缜密考察、认真研究的。所以,孙子强调指导战争要熟计多谋,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只有战前胜算在胸,计划周密,计谋高超,才能出师必胜;否则,计划粗疏,决策失算,或者根本无算,打莽撞仗,必然失败。“兵者,国之大事”,反映了孙子的重战与慎战思想。孙子把战争提到事关国家存亡和民众生死的高度,表明他具有鲜明的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对战争问题第一次做出的明确概括。
古往今来,战争和文明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由此便有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说。综观历史,每当政权更迭,改朝换代的时候,“兵者”便成为“国之大事”;而一旦国家建立,人民需要安居乐业的时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便上升为“国之大事”,而教育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国策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历史上享有“千古一帝”盛誉的清朝康熙大帝,从治理国家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即位不久,就采纳汉官的建议,在宫中致斋后,在诸王、大臣的陪同下,乘辇亲诣太学祀孔。亲奠完毕,又到彝伦堂,听满汉祭酒、司业依次讲解《易经》、《书经》,并要求诸王、大臣们也要勤勉学习。后来又设南书房,开博学鸿词科、明史馆,编纂《全唐诗》、《佩文韵府》、《字典》等书籍,提倡程朱理学。由于康熙崇儒重道,重视教育,并以此来团结广大汉族官民,强化了政权的巩固,建立了在位61年的康熙盛世。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始终视教育为“国之大事”。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任何敌人的。”为了提高干部的文化和政治素质,党在延安建立了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亲自授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设各种业余学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了大规模的扫除文盲的运动。“文化大革命”中,教育受到严重摧残。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后,在1975年的整顿中,率先进行的就是教育和科技整顿,他认为教育和科技上不去,国家就不能发展。粉碎“四人帮”后,再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首先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当机立断地决定改革招生制度,恢复停顿10年的高等教育考试。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亲自主持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号召在党内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从此,我国教育科技战线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科学教育的春天终于冲破寒流,温暖了人间。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国家之间的军事斗争已经转化为政治、经济方面的竞争。为此,江泽民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再次把教育提高到“国之大事”的地位。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党和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此后不久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一年以后,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实践证明,民为国本,学为国魂。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动员令,为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 上兵伐谋
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以谋攻之法也。”(《谋攻篇》)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兵打仗,上策是从智谋上战胜敌人,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计谋上胜敌一筹,使敌人屈服;其次是从外交上压服敌人,即联合自己的盟友,拆散敌国的盟军,使对手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再次是攻打敌人的军队,以武力战而胜之;而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堡,这是作战中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所以,善于交战的将领,不是采用武力使敌人屈服,也不是靠硬拼的办法攻占敌人的城池,更不是采用久拖不决的消耗战去吞并敌人的国家。因此,运用谋略迫使敌人完全地降服,军队不受挫折而取得完全的胜利,以此争雄于天下,这就是运用谋略战胜敌人的法则。这种战争的胜负系于决策正确与否的思想,体现出对战争指导者主观能动性的高度重视。
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军事家们无一不是遵循着先计后战、上兵伐谋的原则,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精彩绝伦的战争画面。
教育虽然不是战争,但同样需要运用智慧和谋略,去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堪称伟大的教育家。一部《论语》记述了孔子许多充满了智慧和谋略的教育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讲学习旨趣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学忧不及,犹恐失之。”
“当仁,不让于师。”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是讲学习态度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讲学习方法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是讲学习意义的。
这些充满智慧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既是为师者教书育人的良策和高招,也是学子们求知上进的箴言与捷径,至今对后人仍很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因为,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永不满足,奋发进取;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克服困难,一如既往;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在学习中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我国,没有人怀疑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学府中的崇高地位,也没有人怀疑考入北京大学的学子们的聪明才智。前几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在北大等你》,书中48位考入北京大学的文、理科高考状元及优秀学生,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介绍了他们高效率的复习方式和独特的高考心态平衡法。实际上,他们所讲述的也就是他们在实践孔子那些充满智慧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孙子“上兵伐谋”的兵家谋略的体会。他们成功的体验再次证明,知识可以给人智慧,智慧使人更加聪明。
三 庙算胜者,得胜多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胜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不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计篇》)
所谓“庙算”,指的是古代战前君主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商讨作战计划。这段话的意思是:拉开战斗序幕之前,就已“庙算”周密,充分分析、估量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开战之后取胜的把握就会多些;反之,战前没能“庙算”周密,开战后往往很少取得胜利,更何况开战前既不“庙算”,又不分析取胜的有利条件呢!我根据以上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要素(“五事”)和七个方面情况(“七计”)分析,指挥作战的“诡道”原则的运用,以及战前的“庙算”,谁胜谁负,就已经不言自明了。孙子在这里强调的庙算的“胜”与“不胜”,不是单纯地比较有利条件的多少,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静态的计算,也就是全面地分析彼此条件,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以及彼此互相制约消长的关系,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和部署,最大限度地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庙算”应用到教育工作中,就是计划和准备。大到学校专业的设置、学科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制定;小到教师教案的起草、教学过程中细节的设计,以至于备课、现代教学中制作课件,等等,都要周密考虑,认真计划,超前论证,决不可掉以轻心。实践证明,在新的一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哪所学校“庙算”周密,哪所学校就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有利位置,反之,就可能被历史所淘汰。
地处沈阳市的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是辽宁省政法系统惟一一所集成人学历教育、普通学历教育和干部继续教育于一身的成人高等院校。它的前身为1948年建立的辽北干校,这是我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干部学校。50多年来,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西藏等省和自治区培养了4万多名干部,有过骄人的历史和辉煌。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大潮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由于学校条件陈旧,管理模式老化,政策保守封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竟然出现了200多名教工招录200多名学生的窘境,学校生存危在旦夕。在困难面前,学院党委冷静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客观评估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为学院重新定位,大胆提出了“立足政法,面向社会,按需办学,质量第一”的新的办学宗旨,并重新调整了专业,在稳定公安和法律教学的同时,适时增加了计算机、保安管理、司法文秘、律师实务、社区服务等社会需求较大的新专业,同时根据“压缩基础理论课,精练法律课,更新公安课,强化技能课”的原则,进行教学计划改革,立足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加了学校的吸引力,在同类学校普遍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学生已达到2000人。在干部继续教育上,也向高层次方面发展。从1996年起,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警方和院校合作,开展学术交流、警官培训;从1998年起,又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大学等名校联合开办研究生课程班和工程硕士班。此外,还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组织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使学校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实践证明,“庙算”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庙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是改革创新的过程。“庙算胜者,得胜多也。”
四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段话的意思是:统兵的将帅,必须具备大智奇谋、赏罚有信、仁慈博爱、勇敢果断、严法明纪等五个方面的才能、品德和气质。换句话说,五德皆备,方能为将。如同梅尧臣所言:“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服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所以,智、信、仁、勇、严是古代兵家普遍采用的识将、选将的标准。
将帅是领兵打仗的,需要五德皆备。教师是培育人才的,更需要五德皆备。因为,“智者,先见而不惑”,只有具备先见之明,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信者,号令一也”,只有号令一致,赏罚分明,才能师道尊严;“仁者,惠抚侧隐”,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和学生心心相印;“勇者,徇义不惧”,只有正义果敢,无私无畏,才能为人师表; “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只有令行禁止,严肃执纪,才能扶正祛邪,培育人才。所以,这五条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缺一不可。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所以,一个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因为这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和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国家给予教师的待遇和向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规定教师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各种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同时,还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只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才具备教师资格。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今年上海市决定提高教师门槛,教师既要师德高尚,又要业务精湛,还要能参与国际竞争。因为,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上海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更需要重视教育,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个开发人才资源的专家。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形式,不仅需要在专业设置、学校布局、生源分布、课程体系构成以及毕业生去向等方面进行大幅度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及优良业务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工程师)教师队伍。具体说,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具备如下素质:第一,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严谨求实、勤奋向上、教书育人;第二,要掌握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第三,要提高职业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努力按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自身建设;第四,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当今时代精神的最核心内容和世界发展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历史使命。
由此可见,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只有五德皆备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是从教者终身的光荣与骄傲。为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
五 视卒如爱子
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将帅对待士兵像对待婴儿,士兵就可以跟他赴汤蹈火;对待士兵像对待爱子,士兵就能跟他生死与共。这在当时,是孔孟“仁爱”思想的继承;在当今,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共产党和它领导的八路军、解放军所以能打败数倍于己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就在于官兵一致,从首长到士兵亲如兄弟,情同父子;就在于党与人民,鱼水情深,患难与共。所以,大家的利益相同,目标一致,既“可与之赴深溪”,又“可与之俱死”。从而改变了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扭转了战争的结局。
带兵打仗需要官兵同心,上下一致。教书育人也需要师生和谐,亲密无间。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互动性的工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在我国,自古以来既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师生如父子的传统美德,也有“师道尊严”的负面影响。而且后者延续的时间更长,影响更大。现在,有些老师全然没有视学生“如婴儿”,视学生“如爱子”的思想,而是以“尊者”自居,以“长者”处世,甚至对学生恶语、棍棒相加,学生只能尊他、敬他、服他、畏他、惧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学习没有了乐趣。如果说,这种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还有生存的土壤的话,那么在社会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便严重地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新的时代,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通过“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爱之情、师生之情和教学关系,以此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全国先进工作者、青海省劳动模范、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什巴小学校长刘让贤,如渤海的风吹来的一颗种子,生根在青藏高原的土族之乡,30多年来,多次放弃下山和返回老家的机会,把理想的根扎在高原贫困山区,把深情倾注到土族的孩子身上,以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路,为土乡人民培养了一大批合格人才。刘让贤爱教育爱得实,爱孩子爱得痴。土乡人说:“刘老师一半是老师,一半是阿爹。”从教38年来,刘老师恪守“爱就是奉献,奉献是教师的天职”,把对学生的爱,化作滴滴汗水,洒在他们的心田:哪个孩子生日到了,他组织同学送去温暖;冬天孩子们的手脚被冻伤,他熬花椒水给他们擦洗;孩子们的头发长了他给理,缺文具他给买,少学费他给交…….不仅如此,外校的学生有困难,他也像对自己孩子那样尽力帮忙。外校有个叫赵元德的小学生没有衣服穿,上不了学,刘让贤听说后便买了衣服、书包,送到元德家里;离学校6公里的山沟里,有个名叫李永星的重残儿童,非常想上学读书,刘让贤知道后便组织学生成立“学雷锋助残小组”,每天接送他上学;刘让贤还资助8名家境贫寒的土族学生读书。
20多年来,刘让贤在学生身上花了多少钱,没人说得清。而且那些清苦的山村教师们,也没少得到刘让贤的帮助。
正是由于刘让贤继承“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传统美德,视学生如爱子,待老师如手足,才使高原的人民感受到党的恩情,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才让土乡的孩子们品尝到知识的雨露,告别了落后与愚昧。刘让贤通过教书育人,既把高原的彩虹架在每一个土族孩子的心上;又让他们的双脚更加坚实地踏在了自己的土地上。
当然,强调老师“视卒如爱子”,对学生付真情,并不是一味地宠爱,盲目地溺爱,无原则地偏爱,而是在从严要求,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基础上的关爱、热爱、亲爱,是人民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真情付出,是师长对学生的无私奉献。
六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孙子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将领在实施奖惩的时候,如果士兵尚未亲近依附自己,就贸然处罚他们,士兵定会不服,这样在作战中就难以使用;反之,也不能因为士兵已经亲近依附自己,便一味迁就,该罚不罚,这样在作战中也是难以指挥的。所以,对待士兵既要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引导,又要用军纪军法来整治,这样才能统一指挥,步调一致,打起仗来必定取得胜利。平时教育士兵严格执行命令,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战时他们才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平时法令不严,军纪不整,战时士兵们就不会自觉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将帅与士兵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才能上下统一,令出必行,无往而不胜。
这个道理在教育工作中同样适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果没有统一的纪律,不能奖惩分明,必然一盘散沙,一事无成。而这种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又只能建立在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严明的校风校纪上。当年,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高等学府抗日军政大学确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就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与严明纪律的统一之上的。正是在这个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学员们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又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坚持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既懂政治、军事,又懂生产和管理,成为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坚力量。“抗大”也因此成为我党、我军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教育在世界上是相通的。外国人虽然不懂孙子兵法,但却知晓“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以及恩威并重、奖惩分明的道理。
世界上素有“将帅的摇篮”美称的美国西点军校,从1802年建校以来,以“职责、荣誉、国家”为校训,以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军事技术人才,为美国工程技术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西点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1871年塞耶就任校长后,建立起严格的管理体系,起着奠基的作用。首先,塞耶确立了以严格军事纪律为核心的从严治校的思想,要求学员在4年的军校生活中,必须接受严格的约束,执行相同的、公正的、对所有学员都适用的命令;其次,塞耶制定了包括荣誉制度和惩罚制度在内的一整套严格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同时继续保留前任帕特里奇制定的一日生活制度,并设立了学员队司令官,以保证学员连成为一支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真正的部队。其中,《荣誉准则》明确规定:“每个学员决不说谎、欺骗或者偷窃,也决不容忍此类行为者。”而《荣誉制度》则有双重使命:一项是荣誉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都集中在学员品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这个教育将始终伴随在学员的4年生活中,逐步给学员灌输一种个人信念和一套更丰富的价值观。另一项是对指控有违反荣誉的嫌疑人进行诉讼的程序,它的基本做法如同法律的调查和审判程序一样,如果学员有了说谎、欺骗、偷窃的行为,或者企图这么做,或者默认别的学员这么做,都要受到指控、调查和处分。《荣誉准则》和《荣誉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倡导的“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思想原则,培养了乐于奉献的精神和最深厚的忠诚品质,从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忠诚地献身于美国最高原则的军官。
当然,美国西点军校是一所资本主义国家的军校,它所灌输的是资产阶级道德价值观念,培养的是为资产阶级及其国家机器服务的人才,对此必须有清醒的、正确的认识。但是,西点军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也必须认真地学习和借鉴。因为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七 修道而保法
孙子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形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兵的将帅,总是按照战争规律和制胜法则,先从各方面修治“不可胜”之道,维护必胜的法则,确保法令的执行,这样就把制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对此,贾林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进一步解释为:“常修用兵之胜道,保赏罚之法度,如此则常为胜,不能则败,故曰'胜败之政'也。”所以,“修道而保法”,是修明政治,保持法度,掌握关系胜败的最高法则。
搞好现代教育,实际上也有一个“修道而保法”的问题。“修道”就是要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使他们知晓历史,了解社会,既会做人,也会做事,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保法”就是要按照国法校规,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在内容与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管你服的以教师为中心和师道尊严的教育方式,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新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市宝山中学,曾经是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当年探索创造教育的重要基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熔炼成学校“民主、和谐、严谨、创新”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历史大潮中,宝山中学牢记陶行之先生所说的“发挥和阻碍,加强和削弱,培养和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的教诲,以创造精神发展创造教育。1998年宝山中学在《创建素质教育新局面的五年构想(1998-2002)》中,明确提出创建“民主和谐的创造教育”的办学思想,确立了“人人有创造潜力--创设民主和谐激励奋进的环境条件--师生创造力发挥--推进学校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创建思路,即给每个人成功的机会,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宽容,人人自觉遵守纪律、争当主人翁,校内校外全方位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借助社会的教育资源,使学校整体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宝山中学坚持对学生进行“修道而保法”.首先,开展民主和谐的德育实践。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手,积极开展由科技节、艺术周、外语周、读书节、篮球赛、田径运动会和法制学习日等校园固定活动组成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由警民共建、学校和社区共建、爱心服务队校外服务点、学军基地和学农基地等组成的“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由“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雕塑、宣传长廊、名人名言宣传牌,以及广播、电视、板报、全校表彰大会等硬件、软件组成的“激励环境创设”;同时,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学生奖励基金”,使学校的德育教育有声有色,入脑入耳,端正了学习目的,增进了学生与老师和学校的感情。
其次,开展民主和谐的教学活动。将传统教学的拘泥于传授知识变为从“信心教育”开始,通过“人人都有创造力”的“自立座右铭”、“花季少女要成才”等活动,帮助各类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通过《学习习惯和优化学习》课程的开设、中学生“学会学习”的辅导,增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行不同策略的“针对性教学”,以及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贯穿“创造性思想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性学习”“三大环节”,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再次,探索民主和谐的管理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冲破学校的传统围墙,让学校与社会同步发展,使师生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实行特色培养,把教书与育人、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等紧密结合,为创造教育搭建一个新型高效的平台。
正是由于宝山中学坚持对学生进行“修道而保法”,把民主和谐的创造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使学生和老师、学校之间建立起水乳交融、相互信赖的关系,从而使陶行之的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八 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战争的胜利是可以事先预知的,但是必须以熟知五种情况为前提:一是对敌对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二是将帅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高超的应战能力;三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三军上下同仇敌忾;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攻打防御松弛的军队;五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国君又不干预牵制。上述五条,就是预测胜利的依据和规律。
这五条“知胜之道”,固然都非常重要,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上下同欲”,因为团结就是力量,同心才能胜利。所以,张预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这样的战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中比比皆是。
与战争同理,“上下同欲者胜”也是教育工作中的制胜法宝。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能够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地方和院校的欢迎,就在于它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紧密联系社会、更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教育类型,培养出的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就在于它真正体现了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精神,确定了以省(市)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进一步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就在于它更加强调依法办学,赋予学校在选择或调整办学渠道、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以更大的自主权,由此造成了全国一心,“上下同欲”的良好氛围。
仅以辽宁省为例,1997年辽宁开始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当年只有十五所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二千四百五十人。而一后年则扩大到二十七所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三千八百六十五人。到1999年更发展到四十五所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开设二百二十个专业点,招生一万五千多人。仅仅三年时间,开办学校增加三倍,招生规模翻了六番。进入新世纪后,高等职业教育驶进快车道。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辽宁省政府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在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安排上,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压缩专科教育;二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省政府向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比照普通专科事业费标准拨付事业费;三是省政府从1999年起增拨用于发展高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经费一千万元;四是省政府决定,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由省教育厅发毕业证和就业推荐证,就业政策和待遇与普通专科生相同。由于政府重视,学校积极,社会欢迎,学生和家长满意,所以使高等职业教育后来居上,生机盎然。
就学校而言,“上下同欲”也是制胜的条件和保证。1996年辽宁省教委首次组织全省成人高等学校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按照当时的条件,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距离优良学校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抓住评估的契机推动学校的发展,学院党委号召全院教工以评估工作为中心,以争创“优良学校”为目标,上下同心,团结一致,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全力争取进入一流学校行列。同时决定,“谁砸学校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从而激发了全院教工“院衰我辱,院兴我荣”责任感和积极性,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改变了校风校貌,实现了进入“优良学校”的目标。在2001年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成人高校教学过程和教学水平检查中,学校再次依靠“上下同欲”,一举夺得评估第一名的好成绩,使学校更上一层楼。
九 勇者不得独进
孙子说:“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军争篇》)这段话的意思是:使用金鼓旌旗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全军的行动。全军的行动既然统一起来了,那么勇敢的将士就不能贸然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能单独逃跑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有效方法。
孙子这种强调军队作战必须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密切配合的思想,在教育工作中同样适用。因为学生是一个整体,必须团结一致,共同进步。所以,作为一名肩负教书育人历史重任的人民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不使一名学生掉队。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中小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学生中分“好生”和“差生”,设“重点校”、“重点班”,然后对所谓的“重点班”和好学生进行“分槽饲养”,搞“填鸭式教学”。结果在学生中造成“勇者独进,怯者独退”的严重两极分化:一方面,一些所谓的高才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迷失了自我,丢掉了童真,变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另一方面,一些所谓的“差生”,由于遭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冷遇,而偏离了人生的正确航向,或逃离学校,浪迹社会,或受人蒙骗,误入歧途,有些人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0世纪后期,社会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大声疾呼在中小学校取消“重点班”,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社会发展使然。
事实上,从孔夫子提倡“有教无类”开始,教育家们就一直强调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种人都要进行教育。唐代文人陆贽在《策问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中更加明确指出:“然则上之化下,罔或不从,而三仁四凶,较然自异,有教无类,岂虚语哉。”意即对像殷代的三个仁人:微子、箕子、比干,和传说虞舜时的四个凶人:浑敦、穷奇、涛阢、饕餮,这样行为各异,差别悬殊的人,也都要进行教育。因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使受教育者懂得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决不能只对贤人、智者进行教育,使“勇者独进”;而对愚者凶人拒之门外,让“怯者独退”,这样就失去了教育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另外,就学生本身而言,要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也需要团结一心,统一行动,不能“勇者独进”、“怯者独退”.1996年以陕西省文科高考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王凌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她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我认为不能只靠个人的独自专研,而特别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和辩难。个人的进步若能与集体的进步形成互动力,这将是你成功的法宝。”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些自命清高、孤军奋战的“勇者”,最终都不会取得好成绩的。相反,即使是学习上暂时的“怯者”,只要努力融入集体之中,不气馁,不退缩,始终听从老师的教诲,拼力跟上同学们的步伐,最终定会取得较大的进步和突破。
如今,在世界进入经济时代之后,“勇者不得独进”又有了更新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中国的教育必须破除惟我独尊、故步自封的传统观念,积极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这是历史的必然。如同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所以,现在很多学校开始走出国门,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积极引入国外优势教育资源,使教育与世界同进。中国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十 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势篇》)这段话的意思是:一般地说,作战的方法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制胜。所以善出奇兵的将帅,他的战法就像天地变化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奔流那样不竭不息。周而复始,如同日月起落,循环反复;死而复生,好似四季变化,冬去春来。孙子巧用自然界的无穷变化,道出了兵法无定规,贵在出奇制胜的深刻内涵。
孙子提倡的“以奇胜”, “善出奇”,奇正多变的思想,对教育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首先,教育方法要推陈出新,不能墨守成规。长期以来,教师们一直遵循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师们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向学生们宣讲道理,传授技能,答疑解惑。由此便形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们在课堂上必须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完全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最近,一家报纸上披露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名中国的高才生到德国去读研究生,德国学校的教师在面试时问了他一些问题,他茫然不知,无所措手足,最后无可奈何地对德国老师说:“老师,您让我解数学题吧,我就会解题。”这件事情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个绝好的讽刺。所以,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以此来推进素质教育。
其次,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尽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在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掌握知识程度的高低,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少,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都将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强盛与发展。中国有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在知识永无穷尽,必须苦学不殆。今天,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也如“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一般,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应接不暇。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推动生产发展、促进生产力提高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和生产要素,带动社会生产中各种劳动形式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和不断开发新知识资源的方向发展。所以,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一张文凭定终身”的思想将被历史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人们要想立足于世并有所作为,就必不断地给自己“加氧”、“充电”.教育的发展既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根据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全国各条战线、各个系统都把科技与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比如全国公安系统就提出了“向教育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的口号,实行全警大办教育,使人民警察的学历层次和思想、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服务人民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在运用政策导向,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挖掘潜力,大力开办研究生教育、远程教育、国际合作教育和各种证书教育,国民终身教育体系正在构筑之中。
在新的世纪里,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就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十一 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兵作战的原则如同水的流动,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原则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攻击敌人的虚弱之地。水凭借地势的高低而不断改变它的流向;用兵打仗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制定克敌的方针。所以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原则,水没有固定不变的流动形态;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得战争胜利的,可以称为用兵入神。所以用兵作战的原则,就像自然现象一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没有哪行能够常胜,春、夏、秋、冬四季依次更替,没有哪个季节能够常年永在。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明暗圆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人和自然现象一样,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最忌先入为主,将学生格式化、固定化。而应该“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分层次、分类别地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达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的目的。
不可否认,人的智商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古今中外涌现出不少高智商的“神童”和大器早成者。但也必须看到,人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甚至是可以无限开发的,所以世界上也不乏在青少年时期并不优秀,但到中老年却大有作为的大器晚成者。因此,教育工作者对每一名学生都没有一锤定音的权力,只有不断开发其潜能的责任。
人的一生,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比赛,在各个不同的时段,都会有冲在前面的领跑者,也必然会有落在后面的紧随者,由此演绎出一幕幕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精彩活剧。最后的结果,成功者不乏最初的领跑者,但更多的却是后来居上的紧随者。这是因为,领跑者或是体力不足,耐力有限,后来掉队;或是压力太大,心里发慌,中途犯规;或是意外受伤,半途而废。总之,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对人对己都不能凭一时的表现下结论,更不能以一时的胜败论英雄。须知,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常胜将军是不存在的,关键看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怎样把握自己、发掘自己。
前不久,北京有一名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老师,经过十几年对他教出的学生的跟踪调查,得出一个“13名现象”的结论。他认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以至于走向社会,真正学有所成的并不是那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出类拔萃者,而是那些在班级排名10-15位的上中等生。究其原因,一是这样的学生潜力大,后劲足,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进步,所以他始终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这样的学生学习方法灵活,不是拼命死读书,读死书,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有一定的社会知识,走向社会后适应性较强;三是这样的学生学习动机和考试压力适中,心态比较健康。所以,他建议,为师者特别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老师,不要人为地在学生中划分好生和差生,更不能无端打击或排斥那些所谓的“差生”,因为那里很可能埋藏着一些尚未被发现或发掘的人才;学生们特别是那些暂时学习成绩不优秀、不突出的学生,要正确认识和估量自己,不能因为自己学习上不去就自甘放弃,要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会后来居上;家长们特别是所谓后进学生的家长,要从家庭和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攀比,尤其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断地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期望值,而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增强信心。
总之,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也总是不断进步的。所以,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能在学生和孩子的发展过程之中就草率下结论,盲目地把人“看死了”.十二 胜可为也
孙子说:“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虚实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能预先知道交战的地点、时间,即使跋涉千里,也可同敌人交战。如果事先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日期,那就将会左右不能互助,前后不能救援,更何况相距远的有几十里,相距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看来,即使敌国军队再多,但不知我军虚实,那对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人兵力虽多,但我们却可以设法使其兵力分散,不能与我们全力交战。
在战争中,胜利是可以争取的;在教学中,好成绩也是能够取得的,关键在于掌握教学规律,外加刻苦、勤奋、努力。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却能认识规律,并利用它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学习也是如此。每门知识,都有各自的内在的逻辑规律,可以前后照应,互为补充,循序渐进;各门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各种科学知识,使学生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争论。所谓“授之以鱼”,就是将鱼赠与对方,以解一时之饥;所谓“授之以渔”,则是向人传授捕鱼的方法,以解长久之患。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给的鱼再多,总有吃完的时候,而教会了捕鱼的方法,却可令人受用终生。自古以来,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一直是以先知者自居,以答疑、解惑为目的,力求让学生学懂弄通,结果学生记住了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和方法。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则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他们的思维为宗旨,力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即向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显然,后者是今天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教育新思维、新理念。
20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新课程新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和初中《生物》教材。这两套教材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目标,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坚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材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知识内容的构建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作为题例,以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栏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认知。如在学习了0的认识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哪见到过0,教材上分别列举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温度计、计算器、电话号码,以及门牌号等来说明,使学生完成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并养成从数学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兴趣与习惯。在《生物》教材中,全书以“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亲切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从开篇的“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活动到为什么要关爱生物,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温室培养作物,反季节蔬菜”等,都注重生物科学与社会问题的广泛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探究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胜可为也”变成现实。
十三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孙子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只知道自己的军队具备了对敌攻击的条件,而不了解敌人尚不可战胜,这样作战胜利的把握只有一半;只知道敌人可以击败,但却不了解自己的军队尚不具备克敌的条件,这样作战胜利的把握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击败,也知道自己的军队具备了击败敌人的条件,但不了解地形对我不利而不应该发起攻击,这样作战胜利的把握还是一半。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指挥作战从不迷惑,克敌措施变化无穷,使对手难以捉摸。因此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胜利才有把握;如果再了解天时地利,那就可以大获全胜了。
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可以和战争媲美的莫过于高考了。
在我国,千百年来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走的是“读书做官”的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再号召要“为人民服务”,但读好书,上大学,仍然是改变人们命运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当前高学历更被用人单位看好的情况下,高考的价值再次升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反复呼吁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因此,每年7月,便在全国各地卷起一股莘莘学子考场大战的硝烟。“十年寒窗,水滴石穿;破釜沉舟,尽在一搏。”这就是学子们在考前透出的沉重与豪气。
由于高考是一种选拔式考试,限于名额比例,所以必须要有人名落孙山;由于高考是一次考试定乾坤,“临门一脚”非常重要,所以考前的优势不一定变成考场的胜势。因此,科学制定复习计划,合理调整考试心态,是临战之前的关键环节。许多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就是“知彼知己,胜乃不殆”.1996年以湖南省文科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欧阳觅剑,曾把高考比喻为一场“解放战争”。他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是考前很好地解决了优势劣势功课问题、做题和看书问题、迎考应考心态问题。
欧阳觅剑进入高三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些科目能为我的高考拿高分,保证高考胜利;哪些科目应该想法不拿低分,不影响我的总成绩。即在优势功课上拿高分,而劣势功课尽量不要差人太远。为此,他客观地评估了自己的实力:数学是绝对优势科目,政治、历史是相对优势科目;语文、英语是劣势科目。从此,他调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把英语学习放在首位,占每天总学习时间的1/3;语文学习每天增加半个小时;数学学习时间不变,在尽快做完作业后,去看一些方法性强的题目,并做一些难题;坚持每天看一些历史题目,翻阅一些历史方面的课外书。经过努力,取得了预想的结果。在整个高三阶段,他的历史、政治都一直是最高分,语文和英语也慢慢赶了上来,进入文科班的前5名;数学由于没有增加学习时间,有时考得差些,但只要稍做努力,就能上去。
由于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劣势,知道自己与别人相比哪强哪弱,便了解了自己的实力,稳定了自己的心态,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从高三第二学期开始,他就确立了“高考是一场解放战争”的思想,认定高中阶段已不适合自己的自由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高考,所以高考早一天到来,便能早一天为自己的自由发展而战。有了这种气势,便能坦然面对高考,没有紧张,也没有焦虑。高考的三天里,他焕发了一种“高考,你终于来了”的快感,发誓要将“高考”斩于马下,一定考取北大。由于有“知彼知己”作底蕴,有“胜乃不殆”做后盾,终于将“高考考我”化做“我要高考”的强大的动力,从而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人生的重大的转折。
十四 巧能成事
孙子说:“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九地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导战争这件事,关键在于谨慎地探明敌人的战略意图,并把主要兵力集中在进攻的主要方向上,千里奔袭,擒杀敌将,这才可以称做巧妙用兵而取得成功的将帅。
集中主要兵力击敌一部,是历代兵家极为称道的战略战术。对此,毛泽东也非常重视,他在指挥红军突破蒋介石的围追阻截时,曾经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红军才能冲破左倾错误路线的束缚,战胜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也因此被赞颂为“用兵真如神”的人。“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在教育工作中可以被理解为抓住主要矛盾,各个击破困难,全面取得胜利。
从进入小学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提高,人所接触的知识和学科越来越多,尤其是升入高中后,主科和副科加在一起可多达10余科。其中,需要会考的有9科,参加高考的需要5科。此外,还有体育、音乐、美术等。面对如此多的知识,如果不能分清主次,做出周密、科学的安排,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因为,伸着巴掌什么都抓,等于不抓。所以,学习中的“巧能成事者”,都是“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高手。下面是进入北京大学的文理科高考状元和优秀生的一些成功经验:
1996年以陕西省文科高考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王凌,在高考前的一个有效做法是:弄清各学科之间的关系,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轻重分明,全力攻弱的方针。即对自己一向学得比较好又学得轻松的科目可给予充分的信任,少花时间,将节省出来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集中放在薄弱科目上,全力攻关。她的语文、数学和外语基础一直比较好,而历史、政治则稍差,加之高三才分文理科,所以集中补差的任务更艰巨。根据这个情况,她把语文、数学、外语的复习重点放在课堂上,以跟上老师的进度为原则,不再另外加班;对历史、政治两门薄弱科目则是课上课下齐努力,自己适当超前一点进度预习。同时,对语文、数学、外语等优势科目中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也适当地予以额外训练。由于重点突出,策略正确,最后终于达到了强项争高分,弱项不拖腿,总分创第一的目的。
1996年以四川省文科高考第三名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韩西,在高考前制定的复习计划是顾全大局,重视局部。首先,她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她认为,语文知识覆盖面广,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因此想在高考前一两个月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是困难的。同样,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大量的单词、短语及语法规则需要平时的反复记忆和点滴积累,想在最后冲刺阶段强化记忆也是不可能的。数学主要在于掌握思考方法,熟练运用公式、定理,因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学习成绩是会明显提高的。而政治、历史对记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人的短期记忆比长期记忆好,所以在高考前临阵磨枪会有一定效果。为此,她将考前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前半部分,集中时间复习语文和数学,打牢基础;第二阶段的后半部分,集中时间复习政治、历史,进行强化记忆。而英语复习则坚持每天不断,持之以恒。其次,在一般科目和优势科目的时间安排上,坚持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向潜力较大的一般科目上倾斜。因为,优势科目既是自己学得比较轻松的科目,又是分数提高幅度不太大的科目,所以只要稍微花费一点时间,继续保持其优势就可以了。而一般科目则是还有较大得分机率的学科,所以要舍得花时间,以求得重点突破。
总结高考状元们成功的经验,除了他们扎实的基础和刻苦学习的劲头外,巧用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全局,突出重点,“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1996年以安徽省文科第三名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朱琳说的那样:“不必每一分钟都用来学习,但学习时每一分钟都应有所收获。”
十五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孙子说:“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凡制胜条件确有把握的,即使君主不让打,也应坚持打;凡制胜的根据不足,没有取胜把握的,即使君主让打,也应坚持不打。如果胜利了,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功名,不战而退却了,也不逃避违背君主命令的罪责,只求保全民众,符合君主的利益,这样的将帅,就是国家的财富和栋梁。
这里说的胜利了不追求个人的功名,退却了也不逃避违背君主命令的罪责,体现的是一种胸怀,一种责任,一种情操。
这种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精神,体现在教育工作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教师要以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己任,永远甘当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做到取得了成绩,不骄傲,更不能沽名钓誉;受到挫折,或者出了问题,要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能文过饰非,揽功推过。
其次,学生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为动力,既不要为一次或几次考试出类拔萃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甚至忘乎所以;也不要因暂时的失败而心灰意冷、垂头丧气,甚至丧失信心。要永远牢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失败乃成功之母”,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真正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顽强的斗志。
1996年以陕西省高考第十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黄澍捷,就是品尝了失败的苦涩之后,重新振作起来,再次全力冲击而终于走进梦寐已久的未名湖畔、博雅塔下的。高中时,黄澍捷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父母、老师、朋友都认为他考上大学没问题,他自己也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准大学生”的位置。然而高考成绩公布后却令所有关心、爱护他的人大失所望:他榜上无名,名落孙山。没有一点精神准备的他立刻傻了,他看着老泪纵横的父母竟然没有任何反应,大脑一片空白,不断闪现的只有一句话:“这不是真的,这一定不是真的。”他欲哭无泪,倾诉无门,无奈地默默品尝着自己种下的苦果。
在经过了一段意志消沉,度日如年的日子后,终于有一天他突然清醒了:失败何惧?消沉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为了给父母,也为了给自己争口气,他决定再来一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他重新审视了自己,认识到过去自己总是为考大学而考大学,有些应付差事的态度。高考的失败使他认识到要想取得新的成功,必须改变学习态度,要将自己从约定俗成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再只是为了父母的荣誉和舆论的要求而考大学,而是抱着一种提高自我素质、展现自我价值的态度去学习,是为了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考大学。同时,他重新确定自己的目标,既然“高考是一座独木桥”,那么自己要赶超的就不是班上那几十个人,而是要和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考生相竞争。由于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身在此山中,云深亦知处”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所以在复读的一年里,他始终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有序的学习、生活规律,最终靠着坚定的信念和战胜自我的勇气,终于以陕西省第十名的成绩自豪地跨入北京大学,圆了自己多年的大学梦。
十六 投之亡地然后存
孙子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九地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把军队置于险境,然后才能化险为夷;把士卒陷于死地,然后才能得以生存。大家全都处于危险境地,便能同仇敌忾,然后胜败便全在人为。原因何在?梅尧臣说得好:“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 其意在于,虽说陷入绝境,但只要全力作战就不会灭亡;虽说处于死地,但只要殊死决战就能死里逃生。所以,这就是面临死亡的人存活的基础,置于死地的人逃生的根本。梅尧臣的解释进一步深化了孙子对存亡、生死的辩证认识。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很多。如中国西汉初年,韩信击赵,在井陉背水为阵,大获全胜,就是一个典型。同样,在体育竞赛中,这样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在第4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与瑞典队的冠军争夺战中,小将刘国正在第一主力孔令辉意外失手,大比分1∶1平的危急情况下出场迎战士气正旺的瑞典名将佩尔森,在决胜的第五局,又逢刘国正比分落后。从后面出场的阵容上看,如果丢掉这一局,中国队就极有可能与冠军无缘。在这事关祖国荣誉和运动员自身价值的关键时刻,刘国正临危不乱,沉着应战,一板一板地扣,一分一分地追,终于以精湛的技术、顽强的斗志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反败为胜,为中国队拿到了宝贵的一分,使决战的形势出现了有利于我方的大逆转,最终再次捧得斯韦斯林杯。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其竞争的程度虽然没有军事战争那样残酷,也不像体育竞赛那样激烈,但却同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也会出现陷入绝境,置于死地的险情。此时,如果没有“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胆略和气魄,就真的会遭受失败。
四川省合江县少岷万人职校,就是被绝境和死亡逼出来的。
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农广校,生源主要是成年人,学生毕业后只能参加地方的干部脱产考试,考不上的还得回农村。为此,农广校的生源逐年萎缩,到1990年,学校只剩下几十个学生,学校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死考验。“决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情况下,校长王中平想到了“转轨”。即把农广校的涉农专业转向非农专业,取消招生录取分数线,给没上线的初中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以此来扩大招生面。
然而,他们的作法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上学没有门槛,招生不要分数,被认为是胡闹,因此在当地甚至整个合江县根本招不到学生。没有办法,逼得王中平把生源的主攻方向瞄向与合江县相邻的贵州、云南的赤水、习水、遵义等地,派老师去了解学生情况,宣传扩大招生的目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就从毕节地区招来100多名学生。尝到甜头后,他们又走联合办学之路,与永川、重庆等地的中专学校联合办学,成立少岷职校。到1997年,学校办学规模达到1800人。从1999年开始,又打破秋季招生的惯例,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如今,在校学生已经突破万人。
学生增多了,学校有了活力,随之而来的便是就业的压力。为了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少岷职校从1994年冬开始,在学生没毕业之前就由校长带队,分赴成都、重庆、泸州、海南、广州、深圳等地,收集就业信息。同时,决定对专业设置实行动态管理,开设了驾驶、文秘、保安综合专业,结果毕业生很受欢迎,就业率达到100%.1995年以来,毕业生就业已达一万五千多人,每届就业成功率都在90%以上。
孙子“投之亡地然后存”的道理和少岷万人职校绝处逢生的事例,说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努力,坏事可以变为好事。正如当年大庆人说的那样:“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
力不出油。”只要处理
十七 以佚待劳
孙子说:“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军争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自己军队靠近战地的先机来等待敌人的远道而驱,长途跋涉;以自己军队养精蓄锐的优势来对付敌人的远军劳顿、疲惫之师;以自己军队粮草充足的实力来战胜敌人的水断粮缺,饥饿难耐。这就是保持军队战斗力的方法。
学习特别是高考前的复习不是打仗,但胜似打仗,所以同样需要“以佚待劳”,保持好充足的体力和精力,以备高考时的最后一搏。
1995年以山西省文科高考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郭建业认为,高考不仅是智力的竞争,也是体力的竞赛。要有良好的身体,则要养成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他常用“苟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激励自己。他认为,采用牺牲休息时间甚至不顾身体的方法去突击学习是得不偿失的,实际上也不利于学习。所以,在紧张的学习间隙中,他还坚持看一些课外书刊和杂志,这样既使脑筋得到休息,又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他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逐步养成一种紧张而有序的生活习惯,在许多同学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情况下,他始终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心态,保证了高考的成功。
1992年以湖北省外语类高考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陈小凌,曾发自内心地告诉那些学弟、学妹们:“学习时间长了,出去做做操跑跑步或是听听音乐,这样可以提高你的复习质量!高考前不应该是没有阳光和笑声的日子,你要使它轻松而愉快,这也是你培养心理素质的好方法。”她认为,高考复习阶段心态一定要放松,千万不要背着包袱复习,更不要背着包袱考试。因为高考并不是成材的惟一途径。每个人都应该尽力而为,至于结果最好不要过多考虑。另外,高考复习阶段的营养和睡眠极其重要。开夜车只会造成恶性循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在高考复习阶段她从未超过夜里12点睡觉,也没有喝过什么保健品,而是坚持天天有一定的身体锻炼时间,出去做做操跑跑步或是听听音乐,保证每天精神饱满,学习效率很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喜好和乐趣在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是一种奇伟的力量,如果对它能抱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使你永远向上,乐此不疲,并能不断有所发现,自娱自乐。1996年以安徽省文科高考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的耿德建,就是怀着这种心情去学习的。他认为,兴趣与效率是成正比的。兴趣会使你效率倍增,记忆加速,难题不难,一切似乎变得轻松了,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很多同学坚信“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不放过考前的每一分钟进行复习时,他却主张,所有的复习都应该在7月6日以前完成。余下的几天只管宽心地睡,轻松地考,这样就会考出自己意想不到的好成绩。结果真是如此。
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呼唤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实行起来却非常难,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没有根本改变。记得李鹏委员长在一次会上说过,现在最累的是学生。此话千真万确,因为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特重。最近,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玩”的教育在美国》一书,作者黄全愈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他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实际上,“玩”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锻炼了很多能力。所以说,玩是孩子道德形成的摇篮,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模拟场,是发现自我的桥梁。加强素质教育,就是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个性。
应该说,黄先生的话是很有见地的,他既说明了“有劳有逸”的道理,又揭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
十八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孙子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有智谋的将帅在思考军队作战问题时,必须兼顾利弊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增强必胜的信心,趋利避害,使作战行动能够顺利发展;在有利的情况下,要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扬长避短,避免被挫败的危险。孙子这种“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作战谋略,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最好体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对于教育者而言,就是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扬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首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正是因为有所不足,所以才需要接受教育。为此,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具有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辩证思想,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长处和优势,使他们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取得更大的成功。现在,社会上呼吁老师要善待“差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的一生有十几年的时间要在学校里度过。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善于从顽皮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在自尊中克服弱点,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发展。
同样,学生也要知己知彼,扬长避短。1995年以黑龙江省文科高考第三名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罗艳宁说得好:“你必须认清你自己: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你更不是!你并不比别人出色--除非付出加倍的努力。”罗艳宁自认为自己不是拥有良好学习方法的人,因为自己的一些方法在学习中有效性很差。但她对自己的心理调试能力却非常自信。所以她的态度是扬心理调试能力之强,以避学习方法之弱。原先,她在自己的学校,可以不费力气地考进前一二名,但在第一次全省联考时,她的名次却远远地落在后面。由此她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在一所学校中领先,并不代表在整个群体中的卓异。从此,她决心跳出夜郎自大的束缚,向“超越自己”的目标进击。她认为,只有在超越自己的过程中,才能证明--“Yes, I cɑn!”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开始重新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并一步步地实施:数学上,针对某种类型的重点与难点做强化练习,通过综合题训练提高解题技巧;外语上,以一本语法书为线,整体地把握英语学习的脉络,间之以语法的熟悉与语感的把握,扩大阅读,增加知识面;语文课的学习,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把握最易疏忽的微小之处,发挥自身古文阅读与写作的优势,均衡地求进步……在五个科目的协调上,她采用了平均分配时间但每天中重点突出的方法,既保证不偏科,又不至于每一科走马观花,浅尝则止;在每日学习的进度与安排上,天天订立一个小小的目标,每天给自己一点压力,但同时也取得一点成功、一点满足,使学习不至于过分单调枯燥。就这样一步步走着,终于用自信取代了空虚与彷徨。
在我国的教育制度彻底改革之前,高考就必然存在。所以,高考带给每一个应试者的巨大重负和压力,是不容否认的。人自有生以来就厌恶沉重而喜欢轻松。但也只有承担压力和重负才能脚踏实地。从这一点出发,罗艳宁坦然面对高考。她认为,也许高考本身是一种“磨难”,但是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面对它而不能回避,也不要抱怨或评论,而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超越,自我穷尽,并以自己的行动赋予它意义,以自己的努力证明它的意义。这就是“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其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分清主次,“杂于利害”。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和谐统一。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因为知识(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只是把它束之高阁,那只能是死知识,是没有用的知识。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为了追求及格率和升学率,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这实际上是主次颠倒,“利害”混淆,其结果无异于把学生引入歧途。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得好:“我们是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了创造之路。”因此,在大力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智者之虑,杂于利害”,就在于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培养出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十九 兵非多益
孙子说:“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行军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兵力并不在于越多越好,只要不是恃武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士兵的支持,就能够战胜敌人。如果毫无顾忌,又轻视敌人,那就必然会被敌人所擒获。贾林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进一步阐明说:“不贵众击寡,所贵寡击众。”说明要克敌制胜,一靠兵精,二靠良谋。其中的慎战、并力、料敌、取人,勘称用兵克敌的四个关键要素。“兵非多益”,追求的是质量,探寻的是规律。这一点,也完全适合教育工作。
首先,学生规模要适度,讲求质量,因为“人非多益”。近些年来,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招生,随意扩大班型。有些重点中小学,一个班级多达六七十人,小小的教室从头坐到尾,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到了黑板下。而一些高等院校在扩招后,学生上课没教室,住宿没宿舍。学生人数增加了,教学质量却下降了,完全背离了教育改革的初衷。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在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小班化”教育犹如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一些小学里开展了。最近,辽宁日报报道了在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第三小学实行“小班化”的情景:“教室里没有了'秧田式'的座序排列,没有了高高在上的讲台,老师与学生席地(铺有地毯)而坐,课堂成了欢乐的乐园;没有了板起面孔的说教,没有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室不再是黑板白墙的简单组合,形式多样的主题黑板、随处张贴的'悄悄话'、墙壁四周的贴纸,使原本严肃的教室充满了温馨……”这些以前只能在国外小学里见到的场景,如今已出现在沈阳市许多普普通通的小学里。“小班化”教育是指一个班级的学生不超过25人,教师以较为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表现,它传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仅要重视教师教,而且要重视学生学,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它反映了一种客观的必然:我们一直呼吁的“优质教育”、“个性教育”、“素质教育”,在传统的40人以上、甚至六七十人的“大班化”教育中是难有作为的,只有普遍实行“小班化”教育,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小班化”教育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准,人口增长呈下降趋势后,教育领域必然出现的现象。
其次,就学生个人来说,读书的数量和质量也要讲求统一,因为“书非多益”。我国有一句成语,叫做“开卷有益”,意在说明“只要打开书本读一读,就有益处”。李亚农在《欣然斋使论集·总序》中说:“又假如读者对于一本书的要求,只在于其可取者而弃其可去者,则很多著作……大都是开卷有益的。”这里强调的是读书的好处。但是就在校的学生而言,则“书非多益”,还是有选择的为好。现在,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及格率、升学率,不惜让学生买各种各样的参考书、辅导书、题海、题库等,不仅增加了学生书包的分量,更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学生完全陷入了“书海”和“题海”的包围中。结果,学习分数提高了,身体素质和应用能力却下降了,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如同毛泽东当年批评的那样“书读的越多越蠢”.再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追求质量,鼓励创新,因为“讲非多益”。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环节。实现创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因此,老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好基本知识,又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的经验和现代教育成果的研究都已证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讲非多益”。因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只注重教学结果,学生的依赖性就越强,只会死记硬背老师已有的结论,却不会举一反三去推断、思考别的结论。这样做,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提高,但创造性思维却会大大下降。所以,课堂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以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过程,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空间,让他们在独自思考中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二十 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孙子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明智的国君,贤良的将帅,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取得超出众人之上的成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事先了解敌情。古往今来的战争史表明,知敌情,是兴兵之要务,制胜之前提。所以,王NFDA4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先知敌情,制胜如神也。”
先知,在兵家相争中特指事先了解敌情。但是在教育以及更加宽广的领域则比喻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尤其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工作者更要首先具备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与“文盲”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在“十五”期间,我国在巩固已有扫盲工作成果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扫除功能型文盲上,努力在全社会普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学习现代社会符号。这是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和责任。如果对这一信息毫无知晓,仍然重复着过去那套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就要自动“下岗”.正是为了追求人才培养中的先知,辽宁省实验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从小学一年级学生抓起,开展创新教育。学校开设了科学课、现代科技课、劳技课,并建立了科技教育基地,举办科技节和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小论文、科技小报等“五小”活动,组织科技讲座,成立了“启明星”科学院。学校还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聘请科技辅导员,请博士校长进校门,成立了科技教育促进委员会,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区的各级各类科技比赛,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创新超前。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三个难题:第一,解决了创造教育与课堂教育两层皮的问题,把创造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二,解决了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把教师能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评价标准;第三,解决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问题,不仅看学习成绩,更鼓励创新,注重特长。现在,省实验学校创造教育遍地开花,仅2001年学生参加各种发明、制作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的就有一百四十多人,其中还有一名同学获得全国第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比赛的金奖和银奖,两名指导教师获得园丁奖。有六十多名有创新、有突出特长的学生照片,挂在了学校走廊上。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并在创新、创造、发明中享受其乐趣,从1999年开始,共青团沈阳市委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创新发明活动。一个叫张奇的12岁的孩子通过参加这项活动,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在把头脑中的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孩子的认识有了很大升华。他们首先明白的问题是自己需要知识。因为专利不是一般都能申请下来的,也不是小学学到的知识所能满足得了的,因此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产生了一种渴求知识的饥渴感,他们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吃知识、学知识。很多学生到图书馆,查看一些大人们的书籍。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唤起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成功中享受到寻找知识获得知识的乐趣。“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时代英才,大力改进老师的课堂教学思想已经刻不容缓。对此,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顾明远指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见解,从而培养起独立思考,既不盲从又不固执己见的创新精神。
二十一 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有的道路不要通过,有的敌人不要攻打,有的城池不要攻取,即使是国君的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执行。孙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凡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受有所不受。一切应以战场的实际情况来权衡利弊,做出决定。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孙子“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对推动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今天在教育领域强调“君命有所不受”,并不是重蹈“文化大革命”中砸烂一切条条框框的无法无天的旧辄,而是意在倡导一种创新精神,推进创造性教育。
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一直是以老师为本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是什么学派,学生自然跟随其道,学生没有一点自由度。同样,在教学内容与管理上,也一直是上行下效,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也被纳入了计划管理体制,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学科分类、教学计划、使用教材、招生指标、毕业去向,等等,完全听命于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没有一点自主权。各级各类学校除了规模、等级、专业有所不同外,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培养出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完全违背了人才培养的规律。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在“君命有所不受”方面,有了很大进展。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并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为主,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如“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在保证人才培养达到国家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自主权更为明显。
与此同时,由于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和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开始朝着“校有所不选”、“课有所不上”、“书有所不读”、“老师的理论有所不受”的方向发展,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权有所增加。这是历史的进步,是遵从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充满哲理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意在于说明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多么先进的教材,总是跟不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因为在它的写作、成书、出版、发行的过程中,都会有新的知识在出现。同样,无论知识多么渊博的老师,也总不能穷尽人类社会的所有知识,因为与博大精深的宇宙世界相比,人的精力、时间是非常渺小的。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总是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教育人者不仅要先受教育,终身学习,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且要鼓励、支持学生不拘泥于前人,敢于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和目的。
20世纪末期,美国人珍尼特·沃斯的一本《学习的革命》,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的学习的革命。出版者明确指出,我们正在经历一次关键的转折,我们生活在一场会改变我们生活、思想、沟通、成功方式的变革中。本书将为你制定变革年代的终身学习计划,成为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这本书所以会在世界掀起学习革命的波澜,就在于它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策划创新。与此同时,同样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影响的卡耐基“成功学”, 主张的也是这个思想。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之源。所以,已经进入21世纪的人们,不论是正在学校读书的莘莘学子,还是已经踏进社会、还在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有志男儿,都要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在求知苦学的过程中,敢于“君命有所不受”,既继承前人,又不拘泥于前人,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新的高峰。
妥当,压力就会转化成动力。
第三篇:孙子兵法与教学
孙子兵法与教学
我喜欢下象棋,所以经常研究《孙子兵法》。久而久之,也就习惯用孙子的思想来思考教学的问题。每有所心得,常欣欣然记录下来。现总结以下几点,请同行们斧正。
一、上兵伐谋
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篇》)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兵打仗,上策是从智谋上战胜敌人,使敌人屈服;其次是从外交上压服敌人,使对手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再次是攻打敌人的军队,以武力战而胜之;而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堡,这是作战中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所以,善于交战的将领,不是采用武力使敌人屈服,也不是靠硬拼的办法攻占敌人的城池,更不是采用久拖不决的消耗战去吞并敌人的国家。因此,运用谋略迫使敌人完全地降服,军队不受挫折而取得完全的胜利,以此争雄于天下,这就是运用谋略战胜敌人的法则。这种战争的胜负系于决策正确与否的思想,体现出对战争指导者主观能动性的高度重视。
教育虽然不是战争,但同样需要运用智慧和谋略,去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为师者教书育人的良策和高招,学子们求知上进的箴言与捷径,因为,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永不满足,奋发进取;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克服困难,一如既往;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在学习中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二、庙算胜者,得胜多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胜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不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计篇》)所谓“庙算”,指的是古代战前君主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商讨作战计划。“庙算”应用到教育工作中,就是计划和准备。大到学校专业的设置、学科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制定;小到教师教案的起草、教学过程中细节的设计,以至于备课、现代教学中制作课件,等等,都要周密考虑,认真计划,超前论证,决不可掉以轻心。实践证明,在新的一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哪所学校“庙算”周密,哪所学校就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有利位置,反之,就可能被历史所淘汰。
实践证明,“庙算”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庙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是改革创新的过程。“庙算胜者,得胜多也。”
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段话的意思是:统兵的将帅,必须具备大智奇谋、赏罚有信、仁慈博爱、勇敢果断、严法明纪等五个方面的才能、品德和气质。
将帅是领兵打仗的,需要五德皆备。教师是培育人才的,更需要五德皆备。因为,“智者,先见而不惑”,只有具备先见之明,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信者,号令一也”,只有号令一致,赏罚分明,才能师道尊严;“仁者,惠抚侧隐”,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和学生心心相印;“勇者,徇义不惧”,只有正义果敢,无私无畏,才能为人师表; “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只有令行禁止,严肃执纪,才能扶正祛邪,培育人才。所以,这五条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缺一不可。
四、视卒如爱子
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将帅对待士兵像对待婴儿,士兵就可以跟他赴汤蹈火;对待士兵像对待爱子,士兵就能跟他生死与共。
带兵打仗需要官兵同心,上下一致。教书育人也需要师生和谐,亲密无间。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互动性的工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在我国,自古以来既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师生如父子的传统美德,也有“师道尊严”的负面影响。而且后者延续的时间更长,影响更大。现在,有些老师全然没有视学生“如婴儿”,视学生“如爱子”的思想,而是以“尊者”自居,以“长者”处世,甚至对学生恶语、棍棒相加,学生只能尊他、敬他、服他、畏他、惧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学习没有了乐趣。如果说,这种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还有生存的土壤的话,那么在社会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便严重地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新的时代,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通过“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爱之情、师生之情和教学关系,以此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当然,强调老师“视卒如爱子”,对学生付真情,并不是一味地宠爱,盲目地溺爱,无原则地偏爱,而是在从严要求,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基础上的关爱、热爱、亲爱,是人民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真情付出,是师长对学生的无私奉献。
五、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孙子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将领在实施奖惩的时候,如果士兵尚未亲近依附自己,就贸然处罚他们,士兵定会不服,这样在作战中就难以使用;反之,也不能因为士兵已经亲近依附自己,便一味迁就,该罚不罚,这样在作战中也是难以指挥的
这个道理在教育工作中同样适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果没有统一的纪律,不能奖惩分明,必然一盘散沙,一事无成。而这种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又只能建立在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严明的校风校纪上。
教育在世界上是相通的。外国人虽然不懂孙子兵法,但却知晓“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以及恩威并重、奖惩分明的道理。
孙子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只知道自己的军队具备了对敌攻击的条件,而不了解敌人尚不可战胜,这样作战胜利的把握只有一半;只知道敌人可以击败,但却不了解自己的军队尚不具备克敌的条件,这样作战胜利的把握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击败,也知道自己的军队具备了击败敌人的条件,但不了解地形对我不利而不应该发起攻击,这样作战胜利的把握还是一半。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指挥作战从不迷惑,克敌措施变化无穷,使对手难以捉摸。因此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胜利才有把握;如果再了解天时地利,那就可以大获全胜了。
第四篇:孙子兵法与大学生
《孙子》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从我谈起
《孙子兵法》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的一篇军事理论著作,第一次接触这篇著作记得是我在初中的时候,那时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的这篇著作。可那时的我只粗略的浏览了全书的大概内容,对其内容也没有去加以深刻的理解。来到南京农业大学后,在图书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著作,之后自己就借来看。结合选读课老师给的辅导资料,发现其中蕴含了战争思想、战略战术思想、治军思想、军事哲学思想、军事论理、军事心理、军事经济思想等。
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我,我觉得我现在既要不断提高我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还要全面的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当然,在这过程中自己也迷茫过,遇到过很多的困难。比如在与人相处方面,之前的我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对一切的事情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的就一定是错的,就是因为这,我没少和我的舍友发生过争吵。之后想想,其实也没什大不了的,有时最后还是我的错。现在发现,和周围的同学相处最重要的还是以和为贵,遇到什么问题要的不是争吵,而是理性的去解决和别人之间的问题。《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孙子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我发现,无论与谁发生争执,首先想到的不是争吵甚至动武,而是要用策略来解决两个人之间的问题,最终让别人心服口服的接受你的观点,达到《孙子兵法》中所谓的“全胜”的境界,让别人不仅接受了你的看法与观点,还彻底的接受了你这个人。中华民族向来是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的礼仪之邦,作为礼仪之邦的一员更是要做到以和为贵,把我们的文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掌握更高层次的科学知识,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我们能够适应外来的经济文化对我们冲击,与此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许多的机遇。大学的教育对我来说,是自身素质的全方位的提高,而不是像高中或初中那样只是局限在书本上的知识的学习。在我刚刚进入南京农业大学的时候,一直是按照我在考上大学的那个暑假中所想的那样去认真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把老师布置好的任务很好的完成就行了。直到大学生活过了大半个学期,才知道大学的教育模式,已经彻底的改变了,老师管的不严格了,就连班主任一个学期也见不到几次面。有句话是这样的“大学就是半个社会”,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虽然,大学生活还不像在社会中的自由,但你已经可以自主的支配大部分的时间了,这需要我们能够很快的从之前的不自由到现在的自由的生活方式中转变过来。这也是我曾经迷茫的地方,也是我遇到问题最多的地方。现在已是大二学生的我,从最初的迷茫到现在的认识,就是在让自己在课余时间,尽量的多接触一些课外的知识与信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理论上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接触一些课外的信息也是为了掌握你所感兴趣的领域的发展动向,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对现在的知识面的扩展,还是对你将来事业上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大的方面上来看,信息是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普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看,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对来自于自身内外的诸多的信息接收、变换和处理的过程。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战争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当然也不例外。对于这一点,《孙子》已经很清晰地指明了。《孙子兵法》的信息思想十分丰富而具体,贯穿于《孙子兵法》全部十三篇之中。二十一世纪又被称作为“信息时代”,可见掌握各方面的动态信息是有多么的重要。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现在的我,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特别是有什么最新的消息是,都不能够及时的了解,都是事后在同学们谈到之后才有所了解,这是由于我还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以及学校的工作上。以后,自己会尽量的去主动的了解与我感兴趣方面相关的信息,尽量把握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动向。在大学里,学习并不是为了最后的那两本所谓的证书,而是要获得真正的知识,为以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增添筹码。
既然说学校是半个社会,自然竞争是少不了的,有时甚至是异常的激烈。面对竞争,自己从不会退缩,即使是失败也要去试一试。失败也从侧面说明了自己竞争力还不够。在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美英军21日在伊拉克实施了代号为“震慑”的大规模空袭行动,“震慑”行动的目标是,利用高精度的精密制导炸弹来尽量避免伤害平民,通过地毯式轰炸,一举摧毁伊拉克军队的士气。作为美国,如果没有发达的科技力量,利用高精密制导导弹对伊拉克进行地毯式轰炸,伊拉克军队的士气也不会如此容易地被一举摧毁。归根揭底,这还是要跟美国在全世界的地位有相当大的关系。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国防军事实力,都堪称世界第一,这在无形当中为美国在世界之林的竞争中增添了一股霸气。从士气上就把其他国家打倒。大学的竞争,想要立于不败之地,更要从自身的方方面面出发,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知识面上的扩展、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加强口才方面的锻炼等。为进入社会,接受更加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就是战场,要战必胜就要“慎战”。这就要用到孙子的“慎战”思想,当然慎战就要求我们要珍惜四年大学时光,为将来的胜仗充足电。
《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哲理与智慧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应当去体会的,它对我们的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为我在以后遇到各方面困难时,敢于去面对,能够用理性智慧的头脑去面对。
第五篇: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
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
孙子兵法首先强调的是“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说法,因为战略是要实现政策,达到目标,经济永远是人类生活的主题。市场竞争说穿了就是企业之间的拼争。如何能在凶险的市场竞争搏杀中,顺应潮流、把握商机、扬长避短、力争主动,获取成功,确实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超人的智慧、睿智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敢的决策等优秀的品质。一句话,必须具有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者的资质。
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直接影响到国内各个企业,企业经营家们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生死存亡的竞争。能否以经济战略家的眼光应对这场全球化的竞争,开辟自己的新路,是对每一个企业经营家的考验,在这方面《孙子兵法》一书为企业经营家们提供了一部最好的制胜之书。运用《孙子兵法》军事谋略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举其一而反其三,必将大有裨益
我国家电龙头企业海尔集团,海尔集团拥有100余项国家专利,生产开发了七个品种、上千个规格的海尔电冰箱、空调、冰柜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系列产品。海尔集团是中国独家拥有超级节能全无氟系列电冰箱的企业集团,具有目前国际上该产品最先进的水平;海尔集团还
在当今企业经营活动策略中,选择合作伙伴,实现利润分享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主要战略,但在选择这样的合作伙伴时要谨慎,如孙子所言“择人”选将要注重“智、信、仁、勇、严”五种品质。在合作伙伴选择上也要选择信誉好,拥有与政府和顾客良好关系,具有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的企业。
一个企业能创造一种名牌产品,这对企业的发展如同插上一双翅膀。创名牌有多种途径:有的靠产品自身长期过硬的质量,在消费者中得到赞誉、传扬而成为名牌;有的通过国家和行业评比,或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获得大奖而一举成名;有的通过不断的、多方面的广告宣传,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而成为名牌;有的企业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利用新闻媒体的介绍,使消费者对企业有好感,因而其产品也有了名气;有的商品通过周到的售前、售后服务,取得消费者的满意而名声远扬;有的商品因在交通便捷、顾客盈门的世界各大商场中广泛销售而成为受到人们关注的名牌。产品经过“造势”而一旦成为名牌,人人爱吃、爱穿、爱用,销售量自然大增,企业也就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了。
孙子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篇》),是战争中科学的真理。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也是行之有效的至理名言:“知彼知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知道和掌握两方面的情况,即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
企业经营者如果要到外地或外国去办企业,与外地或国外的同行企业进行竞争,《孙子兵法》“因粮于敌”的策略也是极其有用的。依据这种策略,企业经营者应该开发当地的资源,利用当地劳动力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在当地销售,获得利润。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使企业减少长途运输的支出,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取得明显的优势。
在国际企业竞争中,美国耐克制鞋公司将产品销往亚洲时,尽量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和工资水平较低而又刻苦勤奋的亚洲劳动力进行生产。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耐克鞋都是在韩国和台湾生产的。后来,这两个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该公司承包商又把一部分生产转移到工资更低廉的中国大陆、印尼和泰国。
一个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要生存与发展、要做大做强,就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华文明能不间断的延续几千年,并且几度辉煌,现正处在有一个复兴阶段,这些定离不开其优秀的文化,我们企业想长远发展,也离不开其生存的文化环境,离不开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
既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战争一样都是你死我活的争斗。那么,把《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也必定是十分适用的,在这方面,国内外许多成功的企业经营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范例。经济永远是人类生活的主题。市场竞争说穿了就是企业之间的拼争。如何能在凶险的市场竞争搏杀中,顺应潮流、把握商机、扬长避短、力争主动,获取成功,确实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超人的智慧、睿智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敢的决策等优秀的品质。一句话,必须具有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者的资质
在企业的人、财、物、技、牌这五大因素中,作为一个掌控全局的经营者,最应该重视的因素就是人。因为,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生意。作为信用社的领导人员也不例外: 第一,我们的消费者是人。很多人都懂得说:顾客就是上帝。如果没有消费者也就没有生意人的存在,有消费者的地方才有市场。
而市场是水,企业只是鱼。有鱼没水准定是活不了,有水没鱼就没有生机。而当有水没鱼的时候,就有了机会。所以,作为一个经营者,首先就必须懂得了解消费者,只有知道消费者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他们的爱好是什么?才能知道要给他们什么,也才能知道我们该制造什么产品。第二,我们的客户也是人。如果没有客户,我们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就会产生脱节,就会失去传播的途径。但是,生意场上却没有永久的客户:生意人历来就是以利益为转移的,有奶便是娘,他们总挑选些获利大的产品或项目做,才不管你企业的死活呢!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必须站在一个客户的角度去了解客户,你才能和客户进行沟通,和他们共同建立起整个市场的经营网络。第三,我们的业务队伍也是人。作为一个领导者,既要了解员工,又要了解客户,既要从事内部管理,又要进行市场运作,但领导者并非有三头六臂,哪里做得了那么多事?要做好这些事,还在于企业必须拥有一批精干的业务队伍。业务队伍素质的好坏,决定着企业对市场了解程度的深浅以及对市场征服力的大小。所以,对业务员的培训、管理、培养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着企业能否打开市场的关键之一。第四,我们的领导、干部、员工也是人。如果说,企业就象一个人,那么,企业的各个部门就是人身上的每个系统器官,很多企业往往毁在自身的问题上。因此,如果无法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的矛盾,无法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企业最终就会老化、僵硬、衰退、死亡。第五,我们的社会关系也都是人。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兴衰和整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如果不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如政府、媒体、社团等),我们的路就会越走越窄,甚至往往会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不必要的悲剧。第六,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是人。同行既是竞争对手,同时也是我们的促进因素。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同行的一切动向,从他们那里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然后及时调整自己,迅速提高,迎头赶上,才不会被淘汰掉。
一,因敌而变,随时更改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修道而保法,健全管理机制
三,择人而任势,推动企业迅速发展
。一个企业能在客户心中树立好的形象,这对企业的发展如同插上一双翅膀。有的靠自身长期过硬的信誉,在消费者中得到赞誉、传扬而成为众所周知;有的通过国家和行业评比,或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获得大奖而一举成名;有的通过不断的、多方面的广告宣传,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而成为品牌。
四,知己知彼,保证决策顺利实施
五,因粮于敌,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总结的《孙子兵法》用于企业管理的谋略,都是十分有效的。在当前经济改革的大好形势下,运用这些兵法谋略,一定能使企业人才荟萃、法制健全、经营灵活、发展迅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