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教后感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刘玉琴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作为老师一贯评价学生的手段,说考分是学生的命根一点都不假,但考的分高就一定是好学生吗?如果是以前,我肯定认为是正确的,但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后有了新的感悟,在这篇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的分数的,给教师的建议教后感3。这种观点在我们看来,是很不正确的,学生没有掌握知识,就应该不及格啊,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教后感3》。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是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润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勃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是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说道: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是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刘玉琴
第二篇: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感3
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学生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第三篇:读《给教师的建议》1-10条后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1—10条后感
《重视阅读、学会思考、提高能力、带上爱心 》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1—10条。觉得这十条建议虽然谈的不是一方面的内容,但其实所包含的思想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强调阅读,强调思考,强调能力。前十条中“阅读”一词出现了44处,“思考”一词出现53处,“能力”一词出现22处。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既指教师的阅读,也指学生的阅读。例如: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提倡教师用一生来备课,而这种备课主要指的就是阅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这些都是在突出教师读书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3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这些是在讲儿童读书的重要意义。关于阅读,这也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视的一点,新教育实验中“毛虫与蝴蝶”“教师专业发展”都是关于阅读的实验。所以我想,新教育实验其实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也是一脉相承的。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学习中的理解和思考,这一点其实中国古代的孔子就已经说明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真正在教学中能坚持这一指导思想的又有几人呢?课堂上,教师急匆匆地把观点、答案说给学生,生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或者是形式上搞一些讨论,但最终意见还是要统一到教师的观点上
来,这样的讨论形同虚设。我也犯这样的毛病,一看学生思考而得不出结论就紧张,也不管他们是不是已经理解了,就告诉他们最终定论,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前还总是为自己开脱认为是给考试逼的。今天看到苏老先生如此重视理解和思考,以后我也要改改自己的做法了:要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不能培养书呆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学生的落伍是不需要补课的,而只需要慢慢培养他学习的能力。他说,教师和个别学生谈话“不是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 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些无不是在告诉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中不要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只有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能力,才说明教育是成功的。这个道理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也不难理解,但用它来指导实践时,就往往被“偷工减料”了,现在看来,这正是产生差生的原因。而面对差生,大多数教师又都认为需要认真补课,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能动性。
除了“阅读”、“思考”、“能力”,我还读出了隐藏在文字下面的一个词:“爱”。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指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落伍学生不仅不歧视,而且努力找出适合的方法,让他很快赶上队伍,为了一个掉队的学生专门搜集、编写整本的习题,为了一个差生,精心为他挑选几百本适合阅读的图书……如果没有一颗爱心,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我在教育在线的博
客公告里写道:“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情感的源头是关爱,只有带着爱心去播种,教育的春天才能花香满园。”写这些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有什么理论依据,今天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这样提过了。那就让我坚持带着一颗爱心走向学生吧。《给教师的建议》后面的部分还没有读,现在的这些看法还是很片面的。我想读之后应该能够总结出本书的结构体系和思想内涵,那时,自己将会有更大的收获。给自己加油。
第四篇:教后感
在教学四会要求单词时,先通过日常谈话引出要学的四会单词,然后把它写到黑板上的四线格中,边写边让学生一起拼写,让学生注意单词的书写格式和书写方法。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拼写,并告诉学生一些单词的发音规则,告诉他们哪些字母和字母组合通常发什么音,以便于他们对单词的记忆。之后,让他们在活动手册上进行临摹,并在抄写本上进行适量的抄写,及时批改,对拼写错误的和格式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努力做到人人都能掌握。
另外,我在教学新的四会单词前,会对前面学过的四会单词进行复习,然后再教学新的单词,帮助学生进行不断的复习。并且我还在早上或者课前进行集体默写,让学生对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同时,又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景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我想 “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小学生爱说、爱动、爱唱、爱跳,他们不愿意去死记硬背那些枯燥无味的单词,却易于从多方面、有变化、多感官运用的信息传播中接受语言训练,故而,我在单词教学中,根据学生这些特点,用形体语言、游戏、歌曲交替或同时进行,融入单词教学当中,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小学英语出现了较多的日常生活中名词,这样可借助实物、色彩图片及英文歌曲,化静为动,在文具类的单词时,教各学生用自己的文具边举起边唱英文歌《 Pen, Pencil,Ruler, Book》,从而在欢快的节奏中学习了11种文具的英文单词,并琅琅上口。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手势的作用。如今天所学的儿歌中有两句 ”I can see ”教师边说,边用手指指眼睛,示意学生看;”for you and me ”老师指指自己再指指对方,让学生明白you和me的意义。当学生操练或表演结束时,教师竖起大拇指说“Good!”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运用强调的手势,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中运用的手势越多越好,教师要选择运用恰当的手势,使手势和所要表达的语言知识内容真正统一协调起来,起到润色、强调和交流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学一学 ,做一做,动一动来掌握知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这种游戏方式,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
歌曲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他们又唱又跳,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第五篇:教后感
《七的乘法口诀》教后感
盐城市建军路小学
吕 燕
《7的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前面教材中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特别是记忆口诀的过程中,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同时问一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句口诀,并要求说说喜欢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发现口诀间的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