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转型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5:0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度转型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度转型读后感》。

第一篇:深度转型读后感

读《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有感 教师教育观念转型是一个“隐形”工程,因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最难改变的,课堂教学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从中小学来看,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人却有为难情绪。今后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将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

本学期,我读了《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的书。读完之后,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观念要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过程、方法、手段都应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愿,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有各种兴趣和需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使教学适应学生;教师要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注重每个学生的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教育不是改变、塑造他们,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个性、爱好、特长积极引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是独特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并深入到学生独特的内在世界,关注学生内心的奥秘,真正地把学生当“学生”,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独特的发展“资源”。

3.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整合教与学双方的一些现象与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方面的指导,给学生应有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既是学知识又要学会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5.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状况不仅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日后顺利地进行社会生活,而且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是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给

学生以正确的导向,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有烦恼喜欢向谁倾诉,对所喜爱的老师的选择标准,对学校、社会问题的评价等。其次是教师要掌握有效的解决师生冲突的方法。当师生冲突不可避免发生后,教师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最常用的方法有回避、妥协、合作法。再次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科学地对待、正确地引导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高素质,比如完美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优秀的教学能力。一个教师如果能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提高教育预见、教育研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那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就能得心应手。最后是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与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教育工作。如果实现了观念深度转型,从“认识”走向“行的”,从一般的认识层面上升到行动层面,那么,广大教师将会自觉自主、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践行课堂教学改革,将会深入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会在实践层面上深化课改。我们教师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要求以及课改成功学校的经验,制定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计划及具体步骤,组织部分教师先行动

这次读书使我收益匪浅,克服一切困难,由认识走向行动,把行动真正落实到位。

第二篇:深度思考读后感

深度思考读后感

深度思考读后感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们强调学习力,也要强调思考力。学习仿佛在为自己加油,而思考则让我们懂得让我们往何处发力,如何发力。单位组织读书活动,写这篇读后感就是目的就是再一次明确学习,读书的目的,那就是更好地知道如何工作,如何学习。而中间的重要环节就是深度思考。思考什么?伟大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要确定手头上的工作是对我们目标有贡献的,有价值的,值得我们花费心力努力去做好。而不是,为了赶进度,慌不择路,直接就去做,好不容易做完了,才发现与目标无关,与完成任务的`关联度也不大。想到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你跑的比刘翔还要快,可是刘翔往终点跑,而你是原地打转。文章中,告诉我们如何选择,那就是做对完成目标有贡献,具有高价值的事情。

文章明确了努力和重复劳动的区别。这让我想到了效能与效率这两个词的区别。我更偏向于效能,效能不仅强调了效率,还强调了追求结果,更好地完成目标。当我们明确工作方向时,注重过程,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而愿意做任何事。深度思考,意味着反思过往,错了,吸取教训,防止发生类似的错误,为了不再出现错误。对了,就要总结经验,为了下次更好的完成任务。爱因斯坦说过,如果用一个小时考虑生死攸关的问题,他会分配55分钟用于思考问题究竟在问什么。我感慨万千,当我们尽全力提升认可度的时候,有多少时间精力研究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投其所好,是我们最好群众服务工作的基础吧。

深度思考读后感2

最近有幸读了香奈儿前全球CEO莫琳、希凯的《深度思考》一书,作者在书中回顾自己从普通职员到职场巅峰的进阶之道,为我们逐一揭开了在所有领域获取成功的共通秘笈。

本书提出了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书中很多观点都让人受益匪浅,对我本人有很大的启发,总结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做一个勇于挑战者,超越自我

作者的第一份工作是欧莱雅香料部门的营销人员,欧莱雅的任何营销人员一开始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程序,不论他们接受的教育如何优质,学业多么优秀,或家庭背景如何显赫,都必须从头再来。欧莱雅需要确保你足够谦虚,从而明白从底层理解业务和客户的重要性。作者就是从这样的一个企业文化中开始第一份工作。她被派往法国北部加勒比地区推销美容用品。在那里作者学会了适应艰苦环境、学会重新定义美、学会用客户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迎接全新的挑战,就像书中说的无论多微小的机会都能发挥你的才能。

二、做一个善于倾听者,提高效率

作者讲述了在盖璞公司的`一次精心准备的“米奇会议”。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CEO米奇的批准和签署最终的产品搭配和购买计划。作者非常重视,通宵奋战,准备产品展示。他们重新布置衣服,凸显各式T恤颜色搭配,装饰会场每面墙壁,以呈现本季最热的潮流。会议开始了,作者针对米奇的置疑,一直在解释。米奇非常不满意,生气离开后给作者打来电话,虽然对作者工作能力、挑选商品品味予以肯定。同时说到:“但是,你需要学会倾听,在整个会议中,你都在试图告诉我你是对的。你没听到我说的任何一句话!”作者在那一刻明白,如果要想在事业和生活上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倾听的技能;不只是偶尔倾听,而是倾听团队、客户和所有利益相关者。这段让我感触颇深,陷入思考。我在平时团队管理中是否倾听了同事的建议方法,传达给同事的要求是否得到认可。我们经常到客户中去,也应该多听听客户的想法,诉求,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去交流,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三、做一个敢于创新者,提升能力。

作者在高中及大学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这为他以后成为一个出色的CEO提供了帮助。我们在工作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提高工作效率。笃信天道酬勤,大部分时间用来埋头苦干,却很少抬头看路?在平时工作中不能简单地去执行,要深入思考公司考核这个指标目的,了解目的后我们针对这个指标思考有没有创新想法、不同于以往,事半功倍的好方法,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平时应该多做的事。

扎实的工作态度是一个良好起点;学会倾听,倾听是思考前提;深度思考才能提升创新能力,才能让我们在工作中有更佳出色表现。

深度思考读后感3

商业传奇杰克·韦尔奇(创作《商业的本质》)或者稻盛和夫(创作《干法》)所拥有的那种耀眼的令人瞩目光环,同样身为企业领袖的莫琳·希凯给人的感觉更加平和、亲近和温暖,她会承认CEO不是全知全能,会坦述自己曾经历过的失落和失败,会正视自己本身内向型的性格,也会提及作为一个母亲曾遇到的迷茫和骄傲。她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有着完整人格和生活的似乎就在身边的领导,也让我们从她真情质朴的表述中获得关于工作、生活有益的感悟和告知。

伟大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要确定手头上的工作是对我们目标有贡献的,有价值的,值得我们花费心力努力去做好。而不是,为了赶进度,慌不择路,直接就去做,好不容易做完了,才发现与目标无关,与完成任务的关联度也不大。想到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你跑的比刘翔还要快,可是刘翔往终点跑,而你是原地打转。文章中,告诉我们如何选择,那就是做对完成目标有贡献,具有高价值的`事情。

伟大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要确定手头上的工作是对我们目标有贡献的,有价值的,值得我们花费心力努力去做好。而不是,为了赶进度,慌不择路,直接就去做,好不容易做完了,才发现与目标无关,与完成任务的关联度也不大。想到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你跑的比刘翔还要快,可是刘翔往终点跑,而你是原地打转。文章中,告诉我们如何选择,那就是做对完成目标有贡献,具有高价值的事情。

在工作中,我们也要提升自己的技能,多思考,多学习。无论出于更好的谋生,还是获得人生的价值,我们都需要深度思考,深度工作,并刻意训练这种能力,让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出,立于不败之地。

深度思考读后感4

今天看了一篇微信文章,让我知道,读书几种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照着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娱乐性的书,这个层次,没有多少思考,只是情绪化的阅读,很多文青,太过矫情,属于文胜质则史,就是这种类型。

第二层次,是阅读经典。这类书多是剖析型的,里面的人物,多是复合型的,所以,这时候的读者,也相对成熟,理性,基本我上自身的人格比较完善了,这类阅读者是社会中的主流,可能处于工薪阶层。

第三层次,是阅读史哲类书。这类读者考虑问题就比较有格局了,会放在社会的.环境下考量。像这种阅读者的思维可以算是富人思维,目光比较长远,考虑得比较全面,是中产阶层的比较多。

第四层次,是阅读思想类书,阅读者能到这一层次,思维深度已经过人了,考虑问题是想一件事情的持久性,考虑它可不可持续,而不是它的价值。一件事可能有价值,但它却不一定有符合人性,也就找不到持久的依据。反之不合理的事,却可能符合人性。反正,能到达这一境界,已经属于学者型了。

第五种层次就比较高端了,属于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自己选书看了,这类人的思维深度,就是诗与远方了,人生从此没难题,我也只是听过而已,已经无法解释了。

我想我还处于第一各第二层次之间。以后还要继续努力啊

深度思考读后感5

最近几天,朋友圈以及各大网站的头条是香奈儿老佛爷逝世的消息。我一点不懂时尚圈,但是也对这位老佛爷略有耳闻。有些人大概就是他们死的时候是他们最出名的时候。我对于写作和医学以外的内容没有太大兴趣,却被这本书的名字欺骗而去阅读,而且一读到底。所以,诚挚的警告:不要被书名欺骗,如果你想看一本关于思考的书籍,这本书并不是上上选。我让我这是一本半自传的书。

这本书的`作家是香奈儿前全球CEO。书本记录了她如何与法国结缘,如何初入职场最终成为CEO。这个过程自然离不了刻苦学习,时刻努力,因此自然少不了深刻思考。但是这绝没有叫我们如何去深度思考。作者的经验可以一读,但我认为这主要是去学经验,而不是学习如何深度思考。

今天下午书刚刚读完,但我已经不太记得里面的核心。应该说这本书核心并不突出。书的名字是噱头,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里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女性做到CEO确实是不易的。而每个CEO都应该具有灵活和倾听的习惯。因为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只有灵活才能保持清醒。

这本书和深度思考最有关的,应该是这些经历作者都有反思,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而被写成书。所以凡事无论成败,事后多思考内在原因,保持进步,也许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每日自律:对我而言,高度自律是因为内心有强烈的驱动力,并且深刻的知道不自律的后果。正是因为之前痛苦的体验,才能让我在每次要坚持不下去时,都能因为不想再有那样体验而咬牙完成。我想,痛苦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财富吧。”

深度思考读后感6

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候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思索一些问题。前段时间刚刚读完毛泽东的两论,虽然有些东西暂时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其理论精髓对我而言确实有指明灯似的作用,让我在重新思索问题之前,开始考虑要重构自己固有的思考模式和方向。这也是我在此要交流的读《深度思考》一书的感想。

读完《深度思考》,让我突然意识到,过去自己所做所思的一些事情中,可能过于肤浅和急躁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和重构自己思考方式的根本原因!

在研究深度思考这个话题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深度思考的真实意义?否则,一本书读完,学到的永远是些条条框框而不是理解其精髓所在。

所谓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这个解释通俗易懂,但要真正的做到却是异常艰难,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总结,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还要经历时间的检验与沉淀,方可寻摸一二。

要做到深度思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搞清楚几个思想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思维惯性。

事情来了就做,怎么做,以及做了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些问题都不曾想,或来不及想,或者遇到困难再来想等等。这些都是思维惯性,没有养成遇事沉着思考,而是条件反射似得行动为先,干了再说。另外一种呢,遇事也会思考,但却是固有经验式的思索,是浅显的思考。仅仅凭着过往的常规经验,来判断接下来如何处理手中的事情。这是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更是要不得的主义。

这两种思维惯性下,所导致的事情处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第一种情况,行动为先、干了再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结果毋庸多说,运气成分太大。第二种情况,凭着过往常规经验,这是很危险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当下环境与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过往的常规经验很可能造成误判,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中,这两类情况普遍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人干事,都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就是常说的干事不带“脑子”。这样做事情的结果,于人于己都是不负责任的。而那些经验主义者,做事情结果更是可怕的`,思维的僵化、行动的刻板,做事所带来的后果更是毋庸置疑的失败。

第二个误区:习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笃信天道酬勤,大部分时间用来埋头苦干,却很少抬头看路!这一类人群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其处理事情的过程是值得同情和肯定的,但这种战略上的懒惰是可恶的。事实上,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

在现实社会中,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却习惯用别人安慰鼓励式的话语“努力了就好,不论结果怎样!”,来掩盖自己的失败,而表现出一种“伪豁达”。用战术上的盲目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来掩盖失败的结果,你不觉得这样更可耻、更无知吗?

在现今社会的竞争中,信息化的速度、智能化的进程,让竞争进入了高阶领域,而决胜的关键不在知识多寡、勤奋的程度,更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遇到复杂问题时,要想剥洋葱一样逐层分析,摒弃周围的干扰信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然后,战术上的勤奋和战略上的优化同时推进,这才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养成深度思考的能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去通过每一件事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升。然后不断实践,不断修正提升,久而久之经历时间的沉淀后,就会形成一种深度思考的思维模式。

深度思考读后感7

常常听说的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鉴于此,为了不让上帝发笑,我就懒得思考了,很多工作都是“等通知”,领导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领导让我交什么材料我就交什么材料。也没有感觉出什么来。可是当我读《深度思考》的时候,真的不怕上帝发笑了。感觉自己真的应该深度思考才能指导自己及备课组老师深度工作。下面谈谈这本书给我启发最深的两点。

“正是激情让你更优秀”,其实我们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我们也经常跟孩子说“学习是靠自己的努力”这努力是什么呀?不正是对待学习的激情吗?其实我们的工作也是那样,你有工作的热情,才能有好的成果展现出来。就拿集团导学案的评比这件事来说吧,原先的时候我觉得那就是走走形式,弄得美观一些就可以了,所以有的时候就是应付一下,有学案交上去就行了。剩下的就看运气了。但是经过几次评比之后,秦主任也多次开会要求正式导学案的评比,评比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在准备的过程中的学习研究的`精神。后来我带领备课组老师真真正正的投入激情去研究学案了,才发现真正的抛开集团编制的导学案的束缚,投入激情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制定出自己都觉得非常满意的导学案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在集团中得到好的名次,更说明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对的。这样备课组每个人心中都会充满正能量。看到这一章时,不自觉的让我想到了这些。激情投入,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时忽然想到了刚入二中参加工作时找校长最长说的一句话“心中有首歌,脚下有弹簧”。赵校长这句话大概就是说的激情投入任何事情吧。

“大胆的怀疑自己,坚定的肯定自己”世界上的一切发现和创新都源于怀疑,没有怀疑怎么有创新发现的动力呢?只有大胆的怀疑自己才能更好的突破自己。回想进入集团十几年来课堂的的变化,一开始课堂改革的时候真的是不适应,特别是生完大宝修完产假之后再上课,就感觉自己不会上课了。感觉学校要求的课堂模式真的是死板,几分钟干什么,几分钟如何干……整个级部都是一样的。感觉真的是束缚的很,甚至非常抵触这样的改变。

但是在逐步的改变过程中,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抵触是不是不对的,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发现集团的改变是在跟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步的。于是尽管感觉还是不能很好的驾驭这种新的课堂,但是大胆怀疑自己之后,才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接下来就是坚定的肯定自己的想法,尽管对新的课堂理念不能很好的驾驭,但我坚定的相信这是世界先进的理念,于是我决定从书本中找答案,于是我购买了当代中国语文名家的教学论文集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国语教学的教材,坚定的去实践这种新的课堂理念。我自己,我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大胆的怀疑自己,坚定的肯定自己。

深度思考读后感8

最近刚看完了莫琳·希凯所写的《深度思考》一书,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己从求学,到普通员工,再到职场巅峰的进阶之路。作者写作本书时刚刚主动辞去了香奈儿全球CEO的职务,引起全球媒体界广泛报道,被称为“新一代香奈儿女王”。

作者写到自己小时候是社交笨拙,反应迟钝,性格内敛的,总之是具有各种不适合作为领导的性格特征的,但后来却爬到了职场巅峰的位置。

没有见过作者的照片,不知道作者的具体性格。但从全文看来,作者也并不是那种霸道的女强人。一说到女CEO,我想到的是董明珠那样的,纵观全文,完全不是,作者很多时候也是十分羞涩内敛的。作者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首次作为香奈儿全球CEO的身份亮相一次重要的晚宴时,也是战战兢兢,甚至把自己的裙子撕破了,当然这些都没有妨碍她整个过程的惊艳表现。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标签一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有些是别人给我们贴上的,有些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我们要时刻检视这些标签是否与真实的自己相契合,对于不契合的标签,我们要及时地进行清理。当然,从这本书中最应该学到的是遇事都要深度思考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

事情来了之后,要想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怎么去做好这件事,以及做好这件事之后我能得到什么。不要盲目笃信天道酬勤,不要习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是费力不讨好的。

下面摘录了文章中个人感觉比较好的一些句子分享给大家。每个人身上都有各种标签,在这个标签下面隐藏着一个变化莫测的自我,当我们身上的标签不能表达自我时,我们需要作出改变。

你如何定义自己,这完全取决于你。注意到瑕疵的美丽,关爱自己的阴暗面。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也能承受各种不确定感和不适感。体验不适的事物,放下先见之明,走入他人世界。

作为领导,我们需要像伟大的作家或艺术家一样,提出我们坚定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领导并不能完全控制这个目标。读后感·当目标下达到团队和整个公司时,员工以各种方式理解它,重新阐释它。当员工以他们的方式定义你的目标时,这有点像“重生”。任何优秀的领导必须有一个我的定位(我们是谁,什么是重要的),但同时又必须“抹除”这个定位,让员工参与进来。

在一线工作的员工常常被管理层忽视,但他们能有效地告诉我们什么策略是有效的。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学习和“反学习”(忘记你所学到的,重新学习)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

逆境和不安通常是我们的优秀老师,它们能让我们回归到最在乎的事物。无论多么微小的机会都能发挥你的才能;无论多么苛刻的老板你都能在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即使他们一无是处,你也可以学到什么是错误的领导方式。如果你张开眼睛,如果你愿意重塑所见,你会看到无限资源等着你发掘。

第三篇:服务转型读后感

《向服务转型的八种创新模式》读后感

刘悦

无论什么样的理论,都要契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再分析,再讨论,进行理论的升华,消化以及本土化。就好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否则照搬别人的理论没有意义。

读了《向服务转型的八种创新模式》这篇长达25页的文章后,我也产生了很多想法,下边我就简单阐述下自己的拙见。

对于目前供大于求且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要想让我们自身有所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自身必须有所改善。这种改善分为两个方面:一,基于自身;二,基于客户。

一,先来说基于自身的方面

毫无疑问,我们目前的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粗犷生产方式,生产过程成本难以控制,我觉得可能自从转产以来就没有发生过本质的改变。经过这么多年的生产,毫无疑问我们是掌握了核心生产技术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在核心技术上升华,而是一直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再过10年20年,当自动机器人都能送快递了我们还要这样生产吗?

我相信,汽车远复杂于货运列车,但是汽车都能用全自动化的机器人生产线制造,并且这样的生产线是柔性的,例如,polo,golf,朗逸,桑塔纳,其实都是由一条生产线生产的。那么我们的货运列车难道不可以吗?一定可以的,对于我们的成熟产品来说工艺已经非常成熟,这些生产工艺就是核心技术,我们把这些工艺融入到自动化的柔性的机器人生产线上,用这条生产线我们可以生产,组装,C70,C80,X70,NX70,各类型罐车,标轨车,米轨车等等。用这条生产线代替数不清的工人。一条完善的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是非常高的。并且用的人力很少。这就意味着我们减少了用人的风险,机器坏了可以修,人就不一定了。并且每个人的影响因素极多,且不可控。养一名工人所需要的各种福利,保障,津贴,保险等,年复一年不一定比机器更合算,市场对于列车的需求固然远远小于汽车,我们投资这样的生产线值不值呢?还需要验证,但是我们既然要有了这样的生产线我们干脆包揽所有的招标车算了,每辆比别人便宜个几万,每年给他们一个2万辆以上的产量试试(说这话可能很幼稚,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样的生产线固然现在没有,但是我们自己可以开发。如果成功就更是我们的核心科技,我们将以极低的成本(由生产效率决定),极高的效率,较小的风险生产产品。极高的年产量,和极低的单车价格将是我们的绝对优势。我们甚至可以出售开发的生产线,以赚取高额专利利润(知识产权)。

再来说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同生产方式一样,虽然我们有了计算机,手机,等等。但这不代表我们进步了,用手写文件和用电脑打印文件有本质区别吗?用手画图和用电脑画呢?我也没发现这是一种进步。我们不能随时随地的查阅权限内的文件,图纸,资料等等,不能点对点人对人的实时通讯,我们收到通知邮件时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提醒。

那么什么才是进步?我个人认为,数据链,可移动便携终端,高效率的无纸化运作,云计算,信息化等。

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不仅仅是为了储存,管理图纸,文件,通知等,也是为了做“大数据”类似smart planet或者google,采集车辆运行数据(基于客户篇讲),公司运行时的成本数据,过程控制产生的数据等等。数据是奇妙的东西,看似杂乱无章的数字中却隐藏着极大地玄机。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就能知道我们的车辆运行的如何,问题有哪些,从而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是主动上门服务,使我们的服务更完善。通过分析我们内部的数据,我们可以找出我们公司的能源,材料的内耗在哪里,从而找出使成本变高的点,并加以改善。

无论对外还是对内,我们都应该有完善的信息中心,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曾去科尼起重机厂见习,我所看到的除了像科幻片里一样的高度自动化生产设施外,还有急速的信息传达效率。他们的数据链可以抵达每一个员工,无线覆盖的内部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链接,无限移动终端上的APP可以跟任何在线的员工及时通讯,政务和文件的传输可以及时提醒,设计终端和生产终端可以直接链接。

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加方便和低成本的内部集团小号,使我们拨打同事的手机可以免费,这样就是“有什么事找什么人”,不知道该找什么人再打办公电话,可以节约办公电话数量,改善办公环境,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我想手机通讯是更及时的。内部信息网络的App也可以安装在手机上。

这样做还可以减少纸张的用量,低碳环保。

二,下面再来说基于客户的角度

基于客户的角度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做到,不能让我们的客户破产,要让我们的客户对我们一直有需求,深入客户的价值产业链帮助他们盈利。

具体说来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也可以做产品生命周期的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线路上还大量的跑着C64系列的车,在这里就有文章可做,我们可以回购目前线路上的C64然后出售C70和C80,就类似于以旧换新,然后再把低价收回的C64翻新下卖给非洲或者什么需要的地方或者卖废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要找客户分析更换新车的优势,我们要在价格上深度揣摩,以保证自身的盈利。

仔细分析,我们的一些客户要的不是车,而是运输,这就跟我买空调要的是冷热而不是空调一样;也就是说,我们的客户要的不就是一堆东西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嘛,如果这些东西能自己飞,谁还会要车。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分析,我们生产的这些车可不可以用类似于租赁的方式出售。也就是说产品生命周期内,我维护,我包养,我监控,我控制等等,这些车到了该退休的时候我们就收回,我们翻新改造等等,使其废物利用。对于客户而言他们省了很多资源,对于我们而言,出售了产品,赢得了口碑,增加了市场份额和占有量,提升了企业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提供优化服务,我们可以在一定数量的货车上安装传感器和GPS定位等等。我们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遥感数据分析市场真正需要什么性能的车辆,我们去设计或者改造;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什么样的车以什么样的速度和工况能够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运输成本)产生最大的效益(运输量),分析出来后我们照着这些数据努力;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预防事故和故障的发生,主动上门服务。同时为客户提供这些数据,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最大盈利,这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利用商业资讯和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生命周期内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这也是在利用信息技术。

总而言之,对于处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生存下去很艰难,我们如果不能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完善的服务产业和我们自身的核心技术结合的话我们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有限的市场资源中胜出,与此同时,我们要保证关系绝对硬,价格绝对低,产量绝对大,服务产业绝对完善,把那些既无研发优势,技术优势的类似于代工工厂的企业干掉。

再来说点别的,对于一家企业,除了传统,名誉,百年老字号外,比他们都重要的是盈利和与时俱进灵活的多变,与时俱进和灵活多变也是为了盈利这些在前文中也做了系统阐述。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盈利。比什么都重要。

打个比方,很多钢铁企业包括莱钢,他们的做法就是什么赚钱干什么,宝钢有超过65%的收入来自于畜牧,养殖;莱钢和鞍钢则有庞大的房地产产业。海尔有完善的物流公司,我们难道不能灵活到,什么赚钱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只要我们能生存下去,随时做好转型的准备也是应该的。

第四篇:深度语文读后感1

万紫千红总是春,运筹帷幄才是深

高一语文薛静对于教育,有太多的理解。王开东老师认为爱因斯坦说的最为透彻。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交给你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教育。”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不只是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丰富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只有这些东西才是滋养我们一生的东西。因此,王开东老师倡导的语文教学,更加的重视过程,他认为我们应该在语文学习中丰富心灵,完善人格,涵养生命。深度语文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师生对话的深度交流,是对文字意蕴的深度捕捉,是引领学生深度发展。

看了一些王老师的课堂实录,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课堂原来可以这么的随心所欲而又收获颇丰,学生原来可以这样的侃侃而谈且思维灵敏。用我的课堂跟王老师的课堂相比,我太悲哀,替我的学生悲哀,悲哀他们没有遇到这样优秀的老师。我庆幸,为自己庆幸,也因此,学校还有我的三寸容身之地。我遗憾,为过去遗憾,我的学生时代没有碰到这样才识渊博、妙语如珠的老师。在《沁园春 长沙》教学实录中,王老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现代派的内容,他引用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女人不是月亮》,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文艺派的内容,他引用了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咏蛙》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曹操的《观沧海》、李煜的《虞美人》、海子的《答复》、欧阳修的《秋色赋》。从古至今、内引外联,完全提现了其身后的文学修养和“杂家”风范。

“把捣蛋进行到底----《祥林嫂》课堂实录”,让我最为汗颜,前半部分我看到了一个循循善诱,指引学生自主思考的老师,从勤劳出发,探寻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中间我看到了一个面对捣蛋学生洋腔怪调的论点,反而能将这种不靠谱的课堂氛围再拉回正道上的“名师”。调皮的孩子提出了克夫说,引发了一阵骚动。王老师没有简单制止,反而以此为切入点,指引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在不同人眼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一举将哄堂大笑的课堂转化成学生更热情洋溢的思考上,在实录的最后,我看到了一群思维敏捷,信手拈来的学生,他们热情洋溢,他们跃跃欲试,他们侃侃而谈,条理井然的回答,句句到点的剖析,完全打破了我对学生的固有看法。这样异彩纷呈的课堂,实在让我感慨颇多。在我的课堂,同样也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个学生说了同样的话,却被我“暴力制裁”。一样的场景,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如同当头一棒,让我明白,我要成为像王老师这样的老师,这条路,确实是相当的任重而道远啊!

第五篇:《深度工作》读后感3000字

《深度工作》读后感3000字

胡梦龙

在罗洪盛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读了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一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

书名“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与之对应的,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为什么需要追求深度工作呢?有三方面原因:

1,在现代社会,深度工作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小部分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士需要通过深度工作来完成创造性的工作,但是大多数工人不培养无干扰专注的能力也无大碍。他们只是依靠劳力来糊口。但是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改进,机器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逐渐缩小,雇主越来越多地选择聘用“新机器”而不是“新人类”:比如富士康就在用机器来替代工人。

而只有人类可以做的工作也遭遇了问题,通讯工具的发展使全世界都联系在了一起。人们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全世界的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处于顶端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而余下的人则会遭遇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机械自动化或全球化而遭遇挫败,但是还有一些人不仅能够存活,还变得比以往更有价值,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回报(毫无疑问,同样是表演,国际巨星要比县城戏曲班子更有影响力,也赚得更多)。

那么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呢?你必须拥有两种核心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与深度工作紧密联系:

·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

会用iPhone的能力毫无意义,因为这种不过是为了普遍用户设计的消费品,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工具。设计iPhone的芯片或者编写iOS程序则非常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而这些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当然由于现代科技飞速迭代发展,掌握复杂事物的过程便永远不会结束:你必须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快速掌握复杂事物。

而如果想获得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你就必须深度工作。相关叙述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仅仅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还不够,你需要将能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比如说一个程序、一篇论文或是一篇深度报道。而这些成果,都是需要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牢记这么一个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深度工作对于高质量工作产出至关重要。

心理学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注意力残留”(AttentionResidue):当你从某项任务A 转移到任务B 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我们在工作中,最好能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效率水平远高于奉行多任务策略的人。

2,深度工作变得越来越稀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太多太多的打扰和诱惑。坐在办公桌前,终有无数的邮件和电话来打扰;而刚拿起书想看两页时,总忍不住想去看看朋友圈,刷刷微博,或者刷刷抖音。比如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一共玩了刷了19次微博,看了27次朋友圈。

这样的打扰和诱惑将我们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一天结束,我们没有完成我们应做的任务,但我们却也没有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相反,我们还往往身心俱疲,却毫无成就感。这是因为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浮浅工作(Shallow Work)”中。

需要我们能够深度思考的重要工作,比如研究商务计划或撰写经费申请等,在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下,得不到很好的完成。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学教授格洛丽亚·马克(Gloria Mark)在研究中,观察了现实办公环境中的知识工作者,发现即使很短暂的干扰也会显著延长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对深度工作更不利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向浮浅工作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很容易转变的。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在现代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毫无疑问,越是稀缺的事物,越是有价值,越是值得追求。有用稀缺能力的人,也更容易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成功。

3,深度工作会让你更加满足。

根据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理论:当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忙碌的深度工作其实比无所事事的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深度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这样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度满足感。相反,休闲时光则是散漫的,无趣的。真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什么也不让他做,可是极大的折磨。

那么,如何能够做到深度工作呢?这里有四条准则,可供我们参考。

准则 1 工作要深入

你的意志力如同肌肉一般,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最终疲劳。

你需要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这些惯例可以包括,在特定的时间,比如提早一个小时去办公室开始深度工作;或是选择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安静的图书馆;或者是在特定的行为,比如喝一杯咖啡或者断掉网络后,开始深度工作。一旦形成习惯,你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

另外,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30 分钟写出500字。如果没有这种规则和程序,你的头脑就会不断地评估自己是否在深度工作,会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准则2 拥抱无聊

我们现在越来越难以忍受无聊:比如排队等结账的5分钟里或者只是在电梯里的3分钟里,我们都需要微博、微信或者抖音来解救自己。但是这一过程,却是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的大脑习惯各种短暂的刺激,而让它不再胜任深度工作:比如微博,会让用户在很多高刺激低价值的碎片话题之间不断跳跃,训练用户不断切换注意力。久而久之,用户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会觉得难以忍受,便渴望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从而可能导致用户丧失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

书中讲到罗斯福曾经用过的一个策略: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这样完成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决了任务。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讲了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如何让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那么我们怎么样远离社交媒体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人生规划和目标,比如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或者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带着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审核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社交媒体,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我们的目标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这时候,我们很可能会意识到社交媒体可能会很有趣,但其实与我们的人生规划和目标相比,它们实在是无足轻重,还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第二,我们可以选择在未来30天内暂时离开某种社交媒体:比如关掉微信朋友圈。30天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除了没有人给我们继续点赞外,我们的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甚至于,也没有其他人意识到我们关掉了微信朋友圈。

第三,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的大脑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大脑需要变化,而不喜欢停止。在我们下班后的个人娱乐时间中,我们不应该被那些随意的事物吸引,比如抖音上不断刷新出的小猫搞笑视频。相反我们应该主动思考自己如何高质量地度过这段自由时光。如果在我们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刷几个小时微博,那么在一天结束时我们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会觉得更加轻松。

准则4 摒弃浮浅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浮浅工作是难免的,比如简单地回复邮件、预约会议或者打电话确认日程。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浮浅工作,我们能做的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有很多技巧能够减少浮浅工作,比如站立开会,避免会议变成冗长的闲聊;比如只在固定时间才回复邮件;比如提前安排每天日程(就像把大石头先放入罐子里再倒水进去一样,我们需要先安排好深度工作的日程,再填入浮浅工作)。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深度工作对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需要专心致志地阅读文献和专利、思考科研计划、撰写论文和专利。追求“深度工作”,能够帮助我提升技能,创造更多价值。而如果你是其他职业,相信你也可以通过“深度工作”,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工作和生活。

下载深度转型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度转型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度微信》读后感

    《深度微信》读后感……关于订阅号的些许感想从回家那天开始看的这本书,今天终于看完了,总体感觉,最初看的时候,兴趣不是太大,硬逼着自己看,越来越能激发人的灵感。微信俨然已经走......

    深度营销有效推进医药保健品招商转型

    深度营销有效推进医药保健品招商转型 作者:袁小琼营销策划有限责任公司 在招商中后期,有一些很困扰我们的现象存在:大面积的空白市场、不断的招商广告、不断的客户流失、不高的......

    读《深度教学》读后感1

    《靠近你,温暖我》 ——读王玉强老师的《深度教学》有感高青一中:王坤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gqez2006@sohu.com 08年市教研室到高中学校视导,王玉强老师到学校办公室休......

    《深度认知271教育》读后感

    《深度认知271教育》读后感原创: 杨国亮十一期间自己在家中读了3遍《深度认知271教育》,通过这本书对于271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提升。下面自己从二大方面,三小方面,四件本学......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一)为个人品牌负责2016年年末,我看完了采铜的《深度学习的艺术》。看这本书之前,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提升自己阅读的理解力和找到提升学习成效的方......

    吉安纸业现代造纸向绿色产业深度转型

    吉安紙業現代造紙向綠色產業深度轉型在科學發展觀不斷被提及的今天,造紙一度在百姓眼中成為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代名詞,也同樣面臨著環境保護良性發展的拷問。2008年起,海鹽縣......

    经济转型深度解读测试结果(下)[五篇范文]

    试卷名称: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下) 单选题: 1、(B )的调整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经济增速;经济发展方式 2、(A)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欧阳万坤 2012年第10期 ——经济建设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