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有感
读《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有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最近,我阅读学习了教育学博士韩立福先生的《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感慨颇多。总括全书是从“传统观、现状分析、理论依据、转型策略”四个方面,详尽阐述了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等八个主题。以下就学生观,谈一谈自己浅薄的认识——学习是学会学习。
对于三尺讲台,我是一名新老师。工作两年多来,课堂内外,茶余饭后,我和身边的同事谈论的最多的话题是“谁学习好,谁学习差,谁学习进步了,谁学习没有起色”;面对学生,我总是一本课本走江湖,也信誓旦旦教训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必须掌握!”诸如此类的自以为是,还有许多。通过阅读,我明白,我被囿于传统的教学观不能自拔,我还固执地坚持着“教师中心”“知识中心”和“课本中心”。久而久之,发现学生掌握了一些知识,但却不会掌握学习的方法,欠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被动学习,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深度转变我的学生观成了当务之急,作为新时期的老师要积极提倡以下学习方式:
1、自主性学习。我曾经问过学生为什么学习,他们的答案多是“可以考上大学、可以赚钱、可以找个好工作......”这些目标并不是那么诱人,从孩子们的懈怠不难发觉。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悲惨世界里,学习成了多数每天真开眼的最大烦恼,他们为了成绩挨批评,为了一道难题流泪,为了作业皱起眉头。我想老师应该首先确立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过程的观念,在课堂上多问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记忆知识。老师作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精心备课,深入研读文本,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付诸行动,自主性学习就不难实现了。
2、合作式学习。我们班上有35个学生,绝顶聪明的可以说没有,都是普普通通的正常孩子。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那么根据学生特点调位置,分小组,形成小组内合作学习,真可谓明智之举。划分学习小组之后,选取负责人的正副组长,建立小组竞争机制,不得不说三年级的孩子是喜欢竞争的,他们在比较中发现长处和不足,在比赛中激发了潜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可以交流资料、可以自由讨论、可以取长补短,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共赢”。
3、探究式学习。我想到讲述《孔子拜师》一课的时候,我会连环问学生几个问题:孔子是谁?课文讲了孔子干了一件什么事?他拜谁为师?为什么要拜师?是怎样去拜师的?问题难易相间,但是环环相扣,解决到最后,小结式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相信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也是学生理顺思路、掌握知识的过程。有时候放手让学生来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小组内解决,或者全班一块解决,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究学习过程。我相信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都说在新课程改革学习观转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使得学生要“鱼”与“渔”双收,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努力让学生“鱼”与“渔”兼得。
第二篇:读韩立福博士《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领导为我们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名师工作室”这个发展平台,这对于我们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成长的机会,能成为名师工作室的一员不仅仅是一种荣幸,更大的应该说是一种责任,我并没有值得夸耀的荣誉,也没有可以炫耀的成绩,但我敢说的是至从我参加工作室后我真的变了。首先是思想上,以往的我工作算是认真,认真只是不想让领导说我,领导让做什么做什么,缺少一些主动的想法与创新的意识,偶尔还会报怨工作劳累。参加名师工作室后,我强烈的意识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动了,新时期要求我们要做研究型的专家型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努力以名师成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让自己的行为成青年教师的榜样,不管行不行,先干着,干了就学了,学了就是自己的,人都是怕逼的,有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先上路,再往前走,名师工作室就是我们成长的路,有时我们会累,但不能停留,停了就不爱走了,每次参加活动,无论是听名师的课还是参加集体备课还是参加研讨都像充电一样,懒惰的自己总会跳出来,让我又有了动力,积极向上的自己就又站起来了
其次是在学习上,参加名师工作室以后,我爱看书了。以前上班时间总是找若干个理由不看书,放假也是偶尔毫无目标的看些闲书。参加工作室就要求我们经常看书,写读书笔记和反思,还给我们发了专门的笔记本。工作室领导如此细心让我们怎么好意思不做,刚开始是逼着自己看,为了完成任务,边看边写,写着写着惭惭就养成了习惯,不说每天看几页也差不多,而且看到精彩之处总想画下来做笔记,参加工作室到现在我看了韩立福博士写的《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一书,这本书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有帮助,所以看电视或聊天心里会下意识地谴责自己浪费时间,尽管喜欢轻松但也小有犯罪感。我知道我变了!我在名师工作室这片沃土中慢慢的成长。
工作室组织了精彩的课堂,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学习了我们身边名师的教学经验,领悟了他们的敬业精神以及大胆创新、研究的步伐。相比之下,我感觉到的不仅仅是经验上的差距,还有先进教学资源运用及完成的情况上的差距,这也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时的总结经验与不足,使自己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工作十多个年头的教师生涯间,我聆听过很多次名人、学者的报告,身边的教学精英的课也听过不少,但结果呢?记得哪位老师说的:“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就是没有行动!”。这些是常发生在我身上的。那么如何在学会感动、享受激动后、能认真行动呢?这是一个老师必须时刻思考的一个话题。自己还称不上名师,才刚刚找到一片沃土,或者刚刚发芽,成长还要漫长一个阶段,目前唯有努力扎根,吸取水分,才能为自己的成长不断补充养分。也只有坚持,才会有成功。借着名师工作室的平台,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我们学校特别积极的两位特岗教师王刚和朱丽佳也参与活动中来,他们学识丰厚,教学基本功强,而且虚心求教,在本学期中主动承担本校的构建高效课堂评比活动,受到领导和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我希望他们在这块平台崭露头角,也祝愿他们在名师工作室领导的指导和培养下,尽快成为教学能手,并最终成为名师。
今天,能够加入这个特殊的群体——名师工作室,它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工作室”是肯定,是信任。
“工作室”是机遇,是挑战。
“工作室”是阵地,是舞台。
“工作室”是压力,是动力。
名师工作室点燃了我们教育理想的火把,催我们前行,虽然这是一条辛苦之路,但更是一条充满工作快乐的幸福之路。现在,名师工作室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给我们照亮前进的路线,指引我们快速地成长。
第三篇:读《教育,由美而生》有感
教育,遇见美好
——读《教育,由美而生》有感
麓谷第二小学
周慧
读一本书,最先入眼的总是它的封面,以大师本人做封面的书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一线表扬学》如此,《教育,向美而生》亦如此,亲切而美好。
书的作者是美的,书中的文字是美的,书写的教育更是美的,因为教育,由美而生。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专业严谨的知识;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创作的思维;其实,教育更是一门哲学,需要美妙的智慧。郑英老师的教育,便是充满美妙创作,灵动知识的智慧哲学。
书从“教师,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起,继而说到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再从仪式感、诗心、匠心、自我革命说开,从大地的阅读里生长智慧,得彼此成全的最美教育。诗般的语言,诗般的讲述,诗般的生活,诗般的教师,诗般的教育。
“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
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
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
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尽其精微;
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
精炼而有力的文字,让我们在诗心里善感、热忱、妙悟、求美、沉潜、洒脱,在匠心里执着、创造、极致、自由、宁静、有情,以诗心和匠心成就教育之美。
在第一辑结束看到了郑英老师和她的孩子们互赠的离别诗:
“鹤鹤的,鹤鹤的,笑声
在新叶间;
有一群少年,有一群少年
簇拥在师边。”
这美好便是如诗的教育吧!
读第二辑“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文字时,最爱看郑英老师与孩子们的互动,总在我(教师)来你(学生)往的交际中,看到郑英老师的教育智慧,一个有美之人,会感悟美之人总能传递美的能量,所以她的教室里处处见美的力量,取名美,舞台美,公约美,班徽美……。
其实,读到郑英老师的文字总会在眼前闪现她的身影,继而另一个身影也在我眼前清晰起来,她也如郑英老师一般传递着美的能量。喜爱旅游,在旅途中发现大地之美,便把这美也带给孩子们,所以,她的课上,孩子们会随着视频一起观看陶老师领略过的山,奔跑过的草原……喜爱国学,在传统文化里发现经典之美,便把这美也带给孩子们,所以,她的课上,孩子们会和着古音一起吟诵国学经典。在她的教室里,每期的黑板报都是独特的赏美情怀,所以在“海绵宝宝”作者去世时做的黑板报里,“海绵宝宝”和“胖大星”依旧还是欢乐的样子;在她的教室里,每面文化墙都是培养孩子们美的阵地,所以墙板上或飘散着荷花的清香,或展现着童趣的奇思妙想,也张显着构图美学的芬芳……课间的小憩游戏里也是她与孩子趣味的成长,更不说童心童诗中有味的赞扬,陶老师也是一个美好的人,更是懂得成人之美的人,她的教育,由美而生。
美妙的教师总会给孩子美好的爱,这样的师爱,影响着他/他的一生,是学生,是生活,是人生,是一生,追慕此景:
“鹤鹤的,鹤鹤的,笑声
在新叶间;
有一群少年,有一群少年
簇拥在师边。”
第四篇: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读了这本书后,令我受益匪浅,对于“生本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当时代走到了今天,人的价值和人的潜力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尊重个性,关注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与此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 “生本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制度和方法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学校从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身心素质和生活能力四个方面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并把做合格的学生分解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自立”的分目标,让学生树立“自己是最优秀的”信念。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通俗地总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生本教育,具体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过去的“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主,就是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教学中不搞平均发展,不搞取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生本教育教学是要求我们老师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特点更加明显,而不应把不同的人变成的相同的人。这与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承认存在个
体差异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和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
其次,在生本教育中最重要的仍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不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且把学生作为具有发展权利的主体。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发展。讲要精讲,讲方法、讲思路、讲规律。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直至不讲;学生要变多听为多说,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还要采取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多样的方式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差异,全面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及交往方面的变化,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比如拿最简单的生字生词来说,一篇课文,有的学生阅读面广,积累的多,可能就熟悉某个词语,了解它的具体含义,而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一些最常见的词语也可能感到很陌生。同样是对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由于人生阅历不同,一个从未离开过家门倍受父母宠爱的学生对此很难产生真切的感受,任凭你怎样动情地激发,他也可能会无动于衷,讲起来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初次背起行囊在外求学的经历无疑使很多学生体会到了想家的滋味,读之就会体验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读就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晶莹的泪珠。
再次,以生为本还表现在语文教学要树立育人观念,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实际上,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是一种塑造理想的完美人格的教育。它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这种人格养成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这种独立人格特征也是民族魂的体现。诸如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博大胸怀和正义风气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慢慢积淀成民族精神,成为优秀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这是目前教学中关注的两个方面。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拓性,是现代社会对人及人的教育的客观要求;而着重于人的灵魂的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的终极关怀,教会学生做人,更应成为现阶段教学中的迫切任务。
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又一个进步。
“农民的乐趣就是收获了好庄稼,工人的乐趣就是生产出了好产品,教师的乐趣就是培养出了好学生。” 让我们以生本教育的思想为引导,走出教育教学新天地。
第五篇: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触摸生本教育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生本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与实践模式。从师本到生本,不谛是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对于师生关系的把握,是一次颠覆性的根本性变化。生本教育观念,明确了一个问题:教师所做的一切,主要是靠教师还是依靠学生的问题,是控制生命还是激扬生命的问题。这种基于把教育立足于生命自然生长基础之上的教育观念,使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教育者认识到,教育的绩效原来可以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而迈向卓越。教育不再使生命枯萎,而使生命如此蓬勃。生本教育的生命力源于自然生命。学生在生本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全身心投入,营造了积极进取、欢乐高效的课堂。生本教育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因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生本教育要求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丰富和发展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自然生长的特质,顺应生命的自然生长的规律。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一切知识与技能,都可以依靠生命自身习得和掌握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儿,一切学习任务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一切目标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实现。如果他不愿意,你便什么也不能给他;如果他不愿意,你便什么也教他不会。换句话,他不学或他不愿学,便什么都不会,哪怕是最简单的1+1=2。不是我要你学什么,而是我帮着你自己去学习了。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支持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是为了学,为学服务的。学才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评价者。教学活动,不再学生对老师的服从,而是老师为学生的学提供支持和服务。教育要顺应生命自身的发展需要。生本教育认为:教育实际上是在促进人的生命自然的生长,所以教育也就能够以极其自然的方式呈现。生本教育观念与实践,正在改变着教育生态,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神奇,感受教育的美好。教育最根本的变化来自观念上的革命。生本教育是对旧的教育观念及其教学体系的颠覆。基础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互相牵制,只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才会有教材、教育管理及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从而创新教学方法。旧的课堂也追求课堂的活跃、提出了学生主体的概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
积极发言,但那只是局部的、零碎的、形式上的,而不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的根本性变化。
如果老师的教,从一开始就是多余的,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以至于令学生厌弃了,也是理所当然。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想教的知识,他已经有了,不再要求,你却偏要给他;或者,他自己完全可以习得,你却非要代他取得,那已经不是培养、提升,发展他了,相反会使他变得堕落、懒散,抑制他了。老师的着眼点,不是自己教的精彩,而应该是学生学的有效。只有在“学然后知不足”的情况下,老师的教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也就变得对学生有用了、有意义和价值了,因而学生就佩服他了,拥戴他了。归根到底,老师应该成为帮学者、促学者,从“纤夫”变成“牧”者。如果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执行预定的有详细进程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可能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被抑制、停滞,日趋僵化。过去总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实际两者并不等同,甚至是相反的、对立的。生本课堂,要求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为整个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的生长式的发展,而不是锻炼教师的教。教是为了学,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