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红光教案
烹饪实训课教案
教师 徐红光班级12烹饪1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操作炒、炸、炆、焗、煲、烧这六种常用烹调方法的操作要领。
2、敦促学生自主的看书,了解书上的每一种加工技术、烹调方法。
3、通过合作学习与小组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与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
教学难点
菜肴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协调性。
教学内容
1、松仁玉米
2、黄豆酱炆排骨
3、锡纸烧汁茄子
4、威化纸包鸡
5、姜葱焗花蟹
6、啤酒焗猪手
7、干烧罗飞鱼
8、家常豆腐
9、腐乳椒丝炒通菜
10、国药煲鸡骨
教学步骤
1、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4组,每小组10人,将菜单发到学生手上,由学
生以组为单位讨论菜肴的做法。
2、安排每一组成员的的分工,3人炒锅,3人砧板,3人打荷,1人上什。
3、教师再介绍菜单上每道菜的原料、刀工、烹调方法,注意事项和成品特
点。
4、学生分好原料,组长领原料回到组内,开始动手操作。
5、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堂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6、做好后,每小组的菜集中放到指定位置,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
评比。
7、先由4位组长对本次课进行总结,教师做最后总结。
8、学生搞好清洁卫生。
布置作业
课后回去复习关于本节课加工技术和烹调方法。
第二篇:红光学校庆
红光学校庆“六一”活动方案
指导思想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是少先队员最隆重的节日,通过开展庆祝“六一”活动,使队员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集体合作的快乐,体现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经校领导研究决定,开展一个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的情感,欢度一个有意义、能回味的六一儿童节。为了使庆祝活动顺利进行,特制定此方案。
活动安排
一、时间:2013年6月1日(周六)上午6:30时
二、主题:“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
三、地点: 学校操场
四、主办:德育办
五、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张茂银
副组长:各副校长
成员:各主任、全体教师
六、会议主持:孙大光
七、大会庆典部分:
会议程序:
进行大会第一项:升国旗、奏国歌、向国旗敬礼,礼毕,请坐。进行大会第二项:少先队员向主席台领导敬献红领巾。
进行大会第三项:张茂银校长致辞
进行大会第四项:新队员入队仪式:
1.全体同学起立、立正,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向队旗敬礼,礼毕。(伴奏)
2.全体同学唱队歌(由刘继华、周春玲老师领唱)
3.由孙大光老师宣布入队人员名单
4.老队员为新队员佩戴红领巾
5.新队员宣誓(由王建华老师领誓)
6.呼号(由刘继华)
7.退队旗,向队旗敬礼、礼毕。
进行大会第五项:老少先队员讲话
进行大会第六项:新少先队员讲话
进行大会第七项:三好学生表彰仪式:
1、由 张凤杰副校长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2、表彰。由校领导为三好学生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
3、三好学生代表发言
进行大会第八项:表彰校少先大队委员会成员(7名)
1、由宋福群副校长宣布表彰决定。
2、由校领导为学生会小干部颁发奖品。
进行大会第九项:庆“六一”绘画作品颁奖。
1.由尹春玲副校长宣布庆“六一”画展获奖人员名单。
2.由校领导为获奖人员颁发奖品及奖状。
八、文艺表演
九、体育活动
十、绘画展览
红光学校
2013年6月1日
第三篇:孙红光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
2014年4月26-27日,在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第五届最有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暨与名师一起在课堂中成长”的学习,聆听了吴正宪、黄厚江、闫学等专家的主题报告,观摩了吴正宪老师演绎的经典数学课《商不变的规律》,心中激动不已。听他们讲课你会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听多久都不累,因为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
一、做一个善于读书学习的教师。
闫学老师说“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个版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尤其是我们教师,离开与时俱进的学习,我们的职业生命就会失去活力,变得枯竭。对一个教师来说,工作就是不断的学习,读书就是很好的备课。那我们怎样做一个善于学习的老师呢?
1、必须有学习的意识。一提到学习,我们的好多老师都抱怨,哎,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呀,工作这么忙,一天到晚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学校还盯着教学质量„„这些都是事实,但我们真的就一点时间都没有吗?我觉得不是,白天我们也许没时间,但业余的时间我们是有的,关键看你想不想读,这需要你有一定的毅力,有一定的控制力,好多时候需要强迫自己去读书,读书最大的好处不在于提高自己,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做榜样,引导孩子养成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
2、必须有计划的读书。做到定时、定量、定内容,可以读专业书、读成本的书、读名家的书、还可以读专业以外的书,以形成开阔的人文视野,读书对任何一个人都非常重要,我特别崇尚吴正宪老师的观
点:读书使人美丽。可以说读书就是最好的美容。人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美,但读书是使每个阶段的人都变得美丽的通用法宝。
二.做一个善于博采众长的教师。
我认真聆听了各位名师的精彩的课堂,他们的课各有千秋,但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专家的点评更是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吴正宪老师《商不变的规律》这一课中,我更多地体会到的是:首先,关注孩子的持续发展,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例如:在观察商不变的规律时,提供的数据是用坐标呈现的正比例图,这就为为六年级孩子学习正比例埋下了一颗种子。二是“回头看”这一环节,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编故事,在故事中体会理解新学的知识,完成数学建模的过程。第三,在推导规律时,吴老师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再找一找这样的例子,反复让孩子们观察,思考,最后自己找出规律,虽然不完整,但是这是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知识,不是强加给他们的书本上的知识。课堂上题目是简单的,承载的教育理念却是深厚的、沉甸甸的!名师们没有把教学的重点花在会解题、把题算对上。而是关注孩子怎样外化自己的思维,关注孩子的持续发展!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当孩子们都能把自己的想法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表达出来并和大家交流的时候,从孩子们发亮的眼睛里,自豪的神情里,你会感到他们成功后是多么的喜悦!
三、做一个善于聆听的教师。
学习第一天,为我们做报告的两位老专家是吴正宪老师和黄厚江老师。吴正宪老师的《》报告掀起了一次次高潮。他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精神,及其开展的活动,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师徒结对,双师课堂都让我们领略了大师的风范,报告思想深远,振奋人心。黄厚江老师的《在课堂中成长》的报告,以其富有哲理的语言,独具慧眼的观察,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做人要真实,做事要真的思想,他犀利的语言不时博得在场老师的掌声和笑声。他们都已经是五、六十多岁的人了,依然活跃在教改一线,为全国各地的老师作报告、传经送宝。三四个小时的报告,神采飞扬、思路清晰,丝毫看懂看不到岁月给他们留下的痕迹,相比我们这些年轻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充电,不好好的做好我们这份工作呢?
虽然两天紧张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但名师带给我的诸多启发与感悟仍深深萦绕在心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为契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加以揣摩应用,努力使自己有一个新的提升。同时更要和我校全体数学教师一起深入解读名师们每一堂精彩的课,深入领悟专家们每一场精彩的报告,从而提升我校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四篇:《徐文长传》教案
《徐文长传》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分析课文如何表现徐文长之奇的;
2.结合徐文长相关背景资料,明确袁宏道为徐文长立传的深层次追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课文如何表现徐文长之奇的。难点:《徐文长传》对文长结局的正确认识。【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湖北公安人,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家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并称“三袁”。袁宏道是中间一位,他字中郎,也许跟排行有关。三兄弟声望最高、成就最大的是袁宏道,他是“公安派”的领袖。
袁宏道的创作观点:
1、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文风和复古倾向。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重视向民歌学习,将民歌视为“真声”。
袁宏道为什么要给徐文长立传?
1、从徐文长此人来看,一个旷世奇人。一流的画家、书法家,著名诗人、戏曲家,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但一生坎坷,遭遇困厄。早年天才超逸,性格豪放,但科场失意,屡试辙蹶,难有用武之地。中年精神失常,发病时杀死继妻,饱受磨难。晚年以卖画为生,时常“忍饥月下徘徊”,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处境中离开这个世界。
2、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二、明代当时的文坛背景
明代中叶,文坛出现了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拟古思潮。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相与号召,以模拟因袭古人的诗文作为创作的根本原则,致使当时的诗文创作了无个性与生气,流弊日甚。袁宏道对此深为不满,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诗为文,应通于人之喜怒哀乐,以见从肺腑中流溢出的真性情。因而,他看到徐渭的诗文书画充溢着作者的真情真性而深为激赏。而他之所以为徐渭刊印文集及为其立传,也正是为了宣扬“独抒性灵”的主张。
第二节 《徐文长传》作品的讲解 一、二、段落层次、大意
本文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节 《徐文长传》的背景知识介绍 第一部分为一、二、三三段,交待写作缘起及对徐渭诗画等的赞赏。字里行间,既有相见恨晚之憾,又有不胜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为四、五、六三段,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一再失意于科场。七、八、九三段为第三部分,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十、十一两段为第四部分,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行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最终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
末两段为第五部分,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文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
文章以简捷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传主横放杰出的才能、豪放不羁的个性、屡试屡败的遭遇和在文艺创作上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
三、文章4—13段的翻译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
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第三节 《徐文长传》的深入分析
一、内容方面
文章所记内容较为丰富,但作者的旨意主要着落于徐渭“才奇”与“数奇”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心。徐渭才气超人,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但在科举考试中却“不得志于有司”,一再落选。长期怀才不遇的遭际,使他精神压抑、性情乖张,以致发为狂疾,抱愤而卒。对此,作者既深表同情,叹息“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更怀抱不平,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舛,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杰出。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真正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其实,徐渭“独立一时”的才气与他数困于科场的遭际,还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优秀人物往往会横遭埋没、扼杀的悲剧性命运。
二、艺术方面
1、以情贯注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开篇伊始,作者就以与陶望龄共读徐渭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直至“童仆睡者皆惊起”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示出他对徐渭诗歌的爱慕。尔后或叙或议,又时时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如言其为人行事,是“信心而行,恣臆谈谑”;言其诗,是“如水鸣峡,如种出土”;评论其书画,则是“笔意奔放”、“超逸有致”。在行文中,作者还每每情不自禁,平添感叹。此仅以文中两个“竟”字为例:
甲: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乙: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前一个“竟”字,体现了作者对徐渭才气超迈的由衷钦佩;后一个“竟”字,则显现了作者对徐渭活受其罪,欲死不得的真心痛惜,至于文中两度出现的“悲夫”及篇末作者之议沦,对徐渭的同情更是直截明达,溢于言表,无须赘述了。整篇文章,作者激情溢于辞,喜怒形于色,既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写胸襟之意。
2、以奇立骨
本文仅千余字,叙及的范围却较广,举凡徐文长之生平遭际、为人行事、才略性情、游踪嗜好及其诗歌、书画的成就,无不关涉。而且,作者文笔疏荡,于所记各事,多则数十字,少则三言两语,俱不十分用力。然而,文章却显得神气凝聚。原因何在?清代林西仲评论此文,说它是以“奇”字立骨,中肯地揭示了个中奥秘。作者认为,徐渭此人“无之而不奇”世所罕见,因而他为之立传,笔墨行止也就紧扣一个宗旨——突出徐渭之“奇”。我们如若对文章所述各事作一粗疏的分析,即可发现它们众矢一的,旨意都在“奇”字。具体说来,可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1)才能奇异。一是有经世济时之才,所谓“纵谈天下事”、“好奇计,谈兵多中”,胡宗宪因而慕名延其为幕僚,且甚为信任;二是有文艺才能,诗赋书画无施不可,且有个性。(2)性情奇怪。早先“自负才略”,“眼空千古”,“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寄人篱下之时,谒见上司,每“葛衣乌巾”,长揖不拜;科场落第之后,则“放浪而乐,恣情山水”,将英雄失意之悲寓托于诗。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兴来饮酒,则“呼下隶与饮”,甚至以斧银白戕。(3)遭际奇特。徐渭虽怀旷世之才,然“大试辄不利”,“不得志于有司”,“数奇”,终生与功名无缘,“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综上所述,可见作者的意图非常明确,他既以“奇”字为绳墨来取舍材料,又以“奇”字为骨架来结构文章,因而尽管所记事例纷杂,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
3、以事传人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吸取了《史记》、《汉书》等史传文“以事传人”的优长,选择了传主生平事迹中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展现他的才华与个性。然而,作者对这些事例的记述又不像史书那样具体完整,只是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在此同时,作者往往抓住所记之事的突出特征,赋以一两笔简洁而生动的描绘,凸现出徐渭其人的独特个性。如写其在胡宗宪幕府时,作者以“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的正面描述和“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的烘托反衬,来显现徐渭“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负恃才略,清高自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又如写徐渭落笔千言,出口成章的才气,以“童仆续纸丈余进”,“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一座大惊”;写他晚年用斧银自戕的癫狂,则以“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锥其两耳,深入寸余”。这些描述,显现出所记之事的真切、独特、离奇、典型,使读者对传主其人其事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历久难忘。可以说,作者对前代史书描写人物的妙谛是深有会心的,所以能汲取其神髓而不拘泥于形迹,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身的创作实践,从而使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四节 《徐文长传》的相关链接与拓展
集评补选
微中郎,世岂复有文长!周望作文长传,谓中郎徐氏之桓谭,讵不信夫!(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按:史载,文长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有次之。”然皆自性中流出,不假人工雕琢,故能独擅一奇。(清·李 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第五篇:徐继慧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刚才我们听的那首歌曲叫《父亲》,正如歌词中所唱:人间的甘甜有十分,父亲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父亲却吃了十分,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再次走入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研读重点文段,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抓住最为动情的瞬间进行写作的好处。
3、学会在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
三、新授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写背影的文字,并把它画下来。学生发言: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确是一脉相承的。你们认为写得最为动情的是哪一段?
3、重点品读第六段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2)课堂交流
(3)师总结。并通过一段视频,再次感受这个父爱的画面。
4、统观全文,看看父爱还体现在哪里?
一是终于决定送“我”去浦口车站。二是和脚夫讲价钱。
三是拣座位、铺大衣和嘱托茶房照应。
5、透过背影、送行时父亲对儿子的悉心关照、父亲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感情,那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儿子最初并不理解父亲?从哪可以
看出他后来理解父亲了?
6、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7、体会语言特色及抓住亲情瞬间进行写作的好处。
8、回忆生活中被忽略的亲情瞬间,说给大家听。
9、教师小结
10、作业
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生活的细节,感悟亲情,并在实际行动中培养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