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萍第三周反思
3月3日第三周星期一反思人:杨萍
今天上午,我的数学课在早上第三、四节,所以,我有充足的时间来批改他们到导学案,也有充足的时间将每个组的学习情况调查的十分清楚,也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导学案上写上评语,上课时,我感觉准备的特别充分,学生看到自己导学案上有老师的评语也觉得很高兴,学习的欲望提高了很多,今天的课无论从板书方面来说还是从学生的展示方面,都觉得很顺利。所以,我觉得教师批改导学案的认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的顺利程度和学生的投入程度,教师尽量在学生的导学案中写上评语,指出学生在完成导学案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从各个维度来表扬学生。比如,有的学生正确率高,有的学生虽然错误多,但是是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的,有的学生书写比较工整认真,有的学生与其之前的导学案相比,进步了等等,找到亮点,及时在他的导学案上写上表扬的话,谁不喜欢听赞美的语言呢?以后,我尽量在每个学生的导学案上写上评语,当一位用心的教师。
3月4日第三周星期二反思人:杨萍
今天在八年级2班上课的时候,学生课堂纪律不好,有几个学生总是爱说话,还有一些学生,精神状态不好,提醒后他们还是没有改观,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狠狠的骂了他们一通,所以,今天的课在这个班没有进行完。课后,我思考着这个班的课我以后该如何去带,几乎每天的数学课堂都有说话的学生,作为教师,该如何有效地批评学生,维持好班级课堂纪律,让学生在好的环境中学好课程,经向他人请教,总结如下:首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特别 是在学生不听规劝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过火的话,更不能有过激的行为。因为 老师的训斥、讽刺或挖苦,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进步,至 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其次,不要马上逼学生作出反应。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是 希望学生能迅速承认错误,立即改正,并保证不再重犯。很多学生在老师的逼 训下,可能会立即做出顺从的意愿,表面承认其错误,但适得其反,内心总是
不乐意的。应该留给学生一个思考正误的时间。使其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作出 判断。正确的批评,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使其从内 心得出自己行为的错误,从而避免从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应注意场合,在教 室当众批评学生,会让学生觉得没面子,下不了台,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办公 室批评学生,面对众多教师,会给学生造成紧张情绪,达不到预期效果。我觉的我的批评方式真的应该改变一下了。
3月5日第三周星期三反思人:杨萍
今天第二节是我的数学公开课,为了这节课我已经精心准备了两天了,首先从导学案上入手,修改了好多次,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点的个数,我最终完成了导学案,然后又根据导学案做PPT,考虑到学校这段时间总是强调新课堂“五步三查”的流程,于是,我将每个环节进行了更详细的分解:比如对群学中对学多长时间,对学哪些内容,具体如何去学等等,这些细节性的东西我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想着这样有利于学生参考,并有了目的性。课后,我好好反思了一下自己这堂课的情况,优点:
1、PPT与新课堂结合的比较好
2、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的错解说出来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并找出错误原因
3、及时结合课本、练习册等,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4、环节比较完整;缺点:
1、出现拖堂现象
2、整体课堂比较沉闷
3、学生在大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指点。我想,这次公开课让我知道:一节好课是需要教师花很大心血去精心准备的,自己的课堂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将跟着学校新课改的革命浪潮继续前行。
3月6日第三周星期四反思人:杨萍今天,我在八年级1班的数学课中,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们一时的“知识对抗”,那是一道比较比较3a2和2a2的大小的一道题,我提示他们先做差,看化简后的结果与0的关系,大于0说明前者大,小于0说明后者大,等于0说明两个一样大,学生问我为什么要做差?代值不可以吗?甚至还有什
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学生认为自己的解法更简单,我的方法反而错了。学生这样的反应让我很欣慰,他们终于喜欢质疑了,有了思维的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我觉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3月7日第三周星期五反思人:杨萍今天上课的“课堂检测”环节进行的时候,有学生给我提意见:课堂检测能不能用抢题的方式进行,最后输了的组给大家表演节目,我想了一下,也应该使用点比较新颖的方法了,原来让学生自己做,之后对答案的方式太枯燥了。经过实践,效果还挺好的,原来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也顿时有了兴趣,这堂课在充满欢乐的方式中上完了。所以我觉得,通过课堂上的做题竞赛可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情绪。课堂上的做题竞赛是很容易开展的,如小组之间的竞赛,小组联谊赛、个人赛等等,为了更好的调动成绩中下的学生,可以允诺胜出方将获得平时分加分,有了这小小的奖励大部分学生将会非常的活跃,上课的时候会更加认真,并且会主动提出一些自己还不是很清楚的问题,这样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很好。
第二篇:教后反思——杨萍
3A Unit8 Let's go to the park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围绕交通工具类和地点类单词,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去某处”和“如何去某处”,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较自如地用Let’s go to „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教授本节Let’s go to the park.这课A部分及B部分部分单词时,交通工具类和地点类单词,学会如何表达“去某处” 和“如何去某处”,让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自如地运用let’s go to „表达自己的意愿。本节课我首先以一首《Hello, How are you》使课堂显得气氛活跃起来。本课主要是要教授去某个地方用英语怎么说的句型, 为了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引到本课的主题,在轻松完之后我就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动物类单词,通过学生学过的句型“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a/an„”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从此导入zoo这一单词。在教授这些词汇时,我运用了极具实效的教学方法:Chant,上口快、容易记忆,节奏感强,轻松有趣,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我在呈现重点知识点时,特地设计了这一有效教学方法,在教师说喜欢动物想去动物园看动物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呈现Let’s go to the zoo。学生通过学过的句型:All right/OK来回答。这样通过简单的自由对话学生也乐意和我一起去公园,动物园,电影院那些地方看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教授了park ,cinema。通过教师邀请学生一起去公园,学生邀请教师,学生邀请学生一起去不同的地方扎实的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从本节课上,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一、教学环节要设计得自然流畅,合理开展教学。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太流畅的教学未必是好的教学。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概强调的是“太流畅”的教学往往重预设而轻生成。这样的说法当然有道理,但从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效果看,自然流畅的英语教学过程往往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追求英语教学的自然流畅,就应该让英语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就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我在一开始唱儿歌的这一环节上就早已在课件中呈现小动物的图片,不仅让学生能在课堂伊始,就投入英语课堂,还为教学单词zoo作了铺垫。通过问题:What can you see? Where do they live in?直接自然地引出单词zoo,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并学习单词。同时在教学zoo的
时候,联系曾经学过的单词too,进行发音上的比较学习,学生也能很快地接受。
二、英语教学要创设真实语境,不断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创设真实的语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提高,是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并非为了获得语言交际而交际,而是为了表达意义而运用语言。交际的核心是其内容,它是交际活动得以展开和维持的基础。本单元出现的一些地点都是学生们比较向往的地方,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自由表达,而非是机械地套用句型。除了我亲自邀请学生去旅游,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大胆地邀请我去旅游。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句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学生和学生间相互邀请到达想去的地方,一个接一个队伍越来越长,他们想去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比如:上海、北京、KFC等。
三、考虑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模式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理论出发,运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主要体现在最后的对话练习中。我把对话练习分为三种挑战:
1、轻松过关;
2、挑战升级;
3、顶级挑战。这项活动的开展是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而言,可以选择第一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的和要求,还是希望学生们能采用第三种挑战,这种行为其实值得反思。就像朱老师说的那样“许多学困生听到要求后有可能就不敢举手参与了”。的确如此,我设计这一模式的目的不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能体现自我吗?因为我的“坚持”,我的“倔强”,导致了我当时的”高要求”。
本节课容量很大,虽然有些单词是在一二年级已经学过,但只是作为三会要求,而今是四会要求,容量还是比较大。通过对本课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同时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功能和表达情感的功效。
通过对本课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同时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功能和表达情感的功效。
第三篇:杨萍定稿读后感
强者永不言弃
——《名人传》读后感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中学9.6班杨萍辅导教师 刘锦联系电话***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明,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题记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当生命的音符在强劲地跳跃时,我的脑海中便清晰地浮现出你顽强的样子。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贝多芬。
耳聋是对你生命的扼杀,你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你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并且,耳聋时的一次演出几乎毁了你。这对你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你曾想放弃作曲,离开祖国,过隐居的生活。但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你终于开始面对命运,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你的痛苦命运,并在这些时刻你的《欢乐颂》征服了世人。因为你的《命运》决定了你不会屈服于命运。
你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我的家在一个较偏僻的山区小镇上,家庭很平凡,爸爸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他离开我和家人,到兰州做苦力活。我是一名住校生,周末才回家一次。在上学期间,有一个孤独寂寞的人在家——亲爱的妈妈。每当我回家时总会和她谈心,并且跟爸爸通话,这样让我感到很幸福。
尽管如此,但我却看不到一面慈祥的脸,我的心真的很痛。那一天,阳光出奇的灿烂,我那颗空寂的心也瞬间被温暖了。2013年11月13他回来了,本应在家休息一天就离开,但他非要等到我回家才去工作。打开房门,我看见一面熟悉的背影立在电视机面前,感觉那影子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眼泪似乎不听话地在眼眶里打转,特别的激动。轻轻地摸着他的手,既粗糙又有许多茧,心中生出一股莫名的伤感,这让我不知所言。旦日,我还没来得及与他道别,他与我的距离已疏远,我真的很痛恨自己,补完课,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呢?心里想:如今不努力,那该是何时?我的命运难道就这样平凡吗?不,不行,我一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让父母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新环境、新生活、新开始,好的命运正式起航。
享受着,痛并快乐着
淡白色的粉末在被轻轻地敲打中纷纷散落,望着他几近完美的雕像,他发自内心的露出微笑,忽又皱眉,碎片便在一声脆响中装满屋子,这就是他——米开朗琪罗。
他的心理十分矛盾、复杂,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极端厌弃,因为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弱者,一个十足的懦夫,心灵的折磨和奴隶般无休止地劳作,使他一生饱受折磨,对他而言,生命就
是恐怖的地狱,《死神》便从此诞生了。不过,繁琐无味的生活并没有使他忘却本性的信念,他这颗饱经风霜的枯树又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创造丰硕的成果《积极的生命》《凝思的生命》,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现在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每天都过得如此充实,我因此也就乐此不疲。虽然我正在经受魔鬼般的体训,每次在跑步跑得筋疲力尽时,脑海里就会想到这句话:“只要我能成功地拒绝你的疯狂,我的生活就会多么的幸福,并感受到你的力量。”那我怎能不努力地往前跑呢?
在我气馁时,他命令我不准这样做,他会对我说:“难道你忘记自己的梦想了吗?你这样真的让我很失望,我鄙视你。
你看:伟人们之所以达到自己的目标,谁不是经受过困苦呢?而谁又不是坚强地挺过去,勇敢地去面对的呢?其实,人生就像一杯咖啡,你不去品尝那怎么知道加糖没,是甜还是苦?“我不想失去你,坚持不懈地奔跑下去吧!”我对心里那个小小的我喃喃自语道。“半途而废和猥琐不是一个成功人士的做法,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奋起拼搏下去吧!让别人永远都不会打败你。”
每当做完一天的事,虽然感觉很劳累,但看到当天的成果,就会满面欣慰。
“时光穿梭,白驹过隙”我的心情随它而变。我痛苦时,闺蜜们都在身边陪我,与我谈心,随后我便有说有笑的。朋友们说我每天都面带微笑,充满活力,但有时那是强颜欢笑,而有时那是纯真的笑。
不知怎地,我不会表露出来,只会埋在心中,随着时光而漂流、淡漠,尽管我拥有束缚的生活,但我挺享受的……
信仰是生命的力量
心中的信仰,心中的追属,只能含泪埋葬在心底,满腹愁苦无处可诉。生活苦涩得如一杯陈年旧茶,心中沉淀着苦闷与无奈,强逼着自己灌下那一杯苦胆水一般的陈茶。这便是他——托尔斯泰。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穿着讲究却不华贵,目光中射着狂野,如一把寒剑,他不屈权贵,在黑暗中通过自己坚定意志:勇敢地劈开一道刺目的光亮,在一声震怒的狂啸中绽放出几朵鲜花《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入侵》。
他拥有优越的地位,强健的身体,美满幸福的家庭,但他抛开自己所有的一切,做一名勇于批判现实的普通人。他有着崇高的信仰,他为心中的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
若干年后,也没有人会忘记他的存在,《复活》还在启迪人们的思想,《战争与和平》至今还在我们的脑海中回旋呢!
刚进入初中时,我和其他同学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段时间后,前前后后的次序已发生了变化,有的同学已经跑出了骄人的里程,而有些人却还站在原点。
这些就是我们所谓的差距,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那是自己的信仰不同。别人在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追求美好的未来生活而得到成功圆满之句号。现在的我还被别人踩在脚底,但我相信前面是幸福之彼岸。如今要跨过辽阔的大海才到彼岸,“桨”便
是我坚强自信的支柱。那我就要比别人努力十倍,甚至更多,而不要半途而废,将信念折射成海市蜃楼。
相信我心中会绽出那朵最美的铿锵玫瑰,生命即在那一刻飞逝,信仰便成为我生命的力量。
这三位名人都是平凡的人,但在我心目中却是真正的强者,启迪我懒惰的思维,鞭策我在漫长的人生中奋进,并且让我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来吞噬我浅尝辄止的性格,他们让我呼吸到英雄的气息,注定我的一生不会平凡„„
第四篇:人物·杨丽萍
杨丽萍 自然生长的舞者
发表时间:2011-07-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杨丽萍去中甸采风途中(摄于二○○一年左右)
“云南映象”歌舞团代表着杨丽萍的舞蹈观:民族舞蹈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不是训练出来的。
一个人的舞蹈团
杨丽萍要求演员上台一定要跳出汗,大汗淋漓最好。罗罗拔四他们偶尔也去看民族村里招徕游客的舞蹈,一概嘲笑:不出汗算什么跳舞?边笑边学着软绵绵地动动手脚。这是杨丽萍最基本的舞蹈观:出力,每个动作要像从地里长出来一样。杨丽萍告诉我:“我们云南,向日葵叶子都会跳舞。他们和我一样,都从自然里学跳舞。”40岁的罗罗拔四家在大理南涧县的大山里,2001年,在家种地放牛的他从老家送侄子来选拔,结果伴唱的他被选中了。
10年中,这批最早团员唯一一次离开杨丽萍,就是《云南映象》2003年3月8日首演后的第二天。那是非典时期,允许上演一次,下面只有1名观众、3台摄像机。演出完,全体放假几个月,前途不明,可能就此别离了。演出结束,全体吃庆祝饭,其实是散伙饭,当场就有几个重要合作伙伴宣布不做了。杨丽萍拿着话筒,话还没讲就哭出声来,全团哭声一片。合作者殷晓健说:“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哭。歌舞团最困难的时候,她排练完了走很远的路回郊区宿舍。我骑摩托车要带她,路边的她满脸无所谓。这么大名鼎鼎的明星,这么能吃苦,真干净。”
“我们的舞蹈,从开始准备到上演,用了3年,最艰苦的日子,投资伙伴不出钱,杨丽萍把全部队员都养起来了。我帮她联系几个浙江的老板来拍广告,浙江人在酒吧嫌灯黑,说看不清楚她漂亮不漂亮。我当时就怒了,想把这几个人赶走,可是她不让,60多个人等着吃饭呢。”殷晓健说。拍广告之外还“走穴”,杨丽萍说:“那时候拿起孔雀裙就出门,上午飞去晚上飞回来,10万元到手,当时一个月全团伙食费才4万元,演员们可以吃三菜一汤,高兴得很。”
杨丽萍的朋友、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老编导张苛说,他不明白这些农民是如何爆发生命力的。“花腰彝的舞,本来是拍手拍脚游戏式的,被小杨破常规地一大横排在台口,动作速度都强化到了极限。比较奇妙的是,演员的情绪也到了极限,我发现她已经从编独舞变成能编多段群舞了。”殷晓健还记得杨丽萍和整个舞蹈团在演出前期的兴奋之情。“其实那时候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没有固定演出的先例,不过整个团都觉得自己创造了有灵魂的东西,从生到死都在里面。”
自闭的舞者
在民族舞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杨丽萍的出现属于偶然。
杨丽萍妹妹小四说:“其实她作为舞蹈演员的天赋条件不算好,她做出来的动作,真没有那些学院毕业的女孩子漂亮。”
杨丽萍11岁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领操时,被歌舞团的军代表看中。当年她父亲失踪,母亲一个人带4个孩子,生活窘迫。听说一个月有30元钱,杨丽萍二话没说就去了。在小四印象里,姐姐天生就是独舞的料。不是因为她跳得好,是因为她做动作有力。群舞的时候,别人一个动作已经收回来了,她却非要做到头,收回来的时候已经慢了半拍。剧团的女孩子们并不喜欢她,觉得她“自我表现”。杨丽萍独自排练的习惯在那个时代就养成了。
1979年,州歌舞团排练《召树屯与喃木诺拉》,在国外演出时,A角演员生病了,临时由B角杨丽萍上场。杨丽萍一跳后,A角演员回不来了,那是大家第一次发现杨丽萍舞蹈的动人之力。杨丽萍在公主被迫离开皇宫的那一场里,双手一舞动,下面的人就看哭了,因为她“用自己的心在跳舞”。
演出后,杨丽萍被西双版纳重新认识了。追求她的人甚多,包括州领导的子弟。年轻人在歌舞团外唱情歌,晚上几方面的追求者能打起来,有的人把刀放在她床上,表示谁要追求就和谁火并。不过姐妹俩都害怕,不觉得是件抒情的事情。
1981年,杨丽萍被中央民族歌舞团调往北京。小四眼中的姐姐,已经有了明显的自闭症特征:“她几乎不和别人交流,内心很自信,可周围人都瞧不起她,觉得她基本功很糟糕。”当时民族歌舞团人才济济,周洁、刘敏都是科班出身,一下腰,一个大跳,技术惊人。张苛也觉出杨丽萍的奇怪:“谁要是想让她模仿一段舞,她极差,完全学不会。你要是告诉她,这段舞要表达什么,不限制这限制那,两天后,奇迹能出现,她的表现会超越想象。”
张苛家是杨丽萍的练功地点之一。“人的创造力是被逼出来的。当时我们教舞都是西方办法,要求流动,跳来跳去,可是地方小流动不了,于是她发明了一种定点舞蹈,定在一个点上,让力量在身上流来流去,流出各种姿态。你看她后来的《月光》就是这么个创意。”小四还记得她第一次看姐姐的《雀之灵》,和一般的民族舞迥异,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因为团里没有选送她的节目,杨丽萍自己骑车去送录像带,负责收带子的文艺干事告诉她已经过了截止期,而且基本上是单位选送,她哭了。干事同情她,告诉她可以在评委休息的时候放给他们看看,结果,《雀之灵》是那年全国舞蹈大赛的第一名。舞蹈的生存
《雀之灵》给了杨丽萍自信,她觉得可以把自己心里的那些挣扎都通过舞蹈表现出来。杨丽萍的奶奶是村里的跳舞高手,腰弯成弓状,还去跳。“她告诉我,跳舞是件快乐的事情,能和神说话,特别好。”
《月光》和《两棵树》是杨丽萍对西双版纳生活的演绎。“《月光》是丛林里那些乱长的热带植物、原始植物的生长和攀援。《两棵树》其实是少数民族的性舞蹈,纠缠,互相往上面攀。”小四给姐姐设计了服装:“我设计的服装希望像长在她身上一样,突出胸和臀,有种少女初长成的效果。”
《云南映象》因非典停演后,殷晓健找机会重新开演。先是请省里的宣传部门来看,结果“有4个节目要下。当初设计的是生老病死4个主题,开天辟地地敲鼓,象征男女欢合,是‘生’;‘家园’一幕的狂风暴雨,是杨丽萍对西双版纳童年印象,也代表‘病’;‘天葬’、‘火葬’代表死亡,结果这一场受批判最多,说妇女不能登神山,又说宗教题材不能演。包括前面所谓色情的打歌,这么一下,整个《云南映象》就支离破碎了。”
殷晓健把报道《云南映象》的报纸送到了新来的省委副书记丹增家里,夫人卓玛边看边哭,觉得杨丽萍太苦了。丹增主动买票看了演出。“他看了‘天葬’那一场,黑暗的场景里,一个红色的姑娘升天了,他懂,觉得一点都不用改,直接上。”
即使丹增号召大家都去买票看《云南映象》,也并没有改变局面。直到《云南映象》去上海参加“荷花杯”,得了一等奖,“云南映象”歌舞团成为国内唯一能靠一台节目养活自己的舞蹈团。
白族的孔雀
见到杨丽萍时,她身穿红色的长袍,下面的脚踝异常消瘦。手上指甲透明,有两三厘米长,为了好看,她戴的手套都是露着指头的,那双手,绝对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尽管已经53岁了,她的神气,却带了许多少女特征,扭头的动作,感觉像麋鹿,也像松鼠,给人一种不沾尘世的感觉。摄影家肖全拍摄杨丽萍十几年,第一次是在长城的烽火台上,她的长围巾随风飞起,肖全形容当时的感觉是一股气从头到脚贯通下来。
她的朋友王涵告诉我,杨丽萍其实很爱吃,不过从上台前一个月起,她基本就不怎么正经吃饭了,有时候别人吃盒饭,她会过去吃一口里面的菜,像小鸟啄食,这是她的控制力。
西双版纳有种习俗,只有傣族女孩才能跳最重要的孔雀七公主,谁都知道杨丽萍是白族人,可当年她跳喃木诺拉时,“一出场,下面就不吭声了。美得惊人,动作无可挑剔。”
杨丽萍的告别之作还是选择了《孔雀》。这会是什么样的舞蹈?
走在上世纪70年代西双版纳寨子间的小路上,猴子、鹿、野象出没,野象热腾腾的粪便就在脚边。不过最美的是孔雀,绿孔雀一群群从头顶上飞过。杨丽萍说,最让她目眩的是孔雀交配时候的情景,大群孔雀在荷花池塘边,慢慢地展开尾巴,尖叫声如同轰鸣,让耳朵不得休息。在傣族的孔雀舞中,孔雀不仅是美丽的象征,还象征着智慧和力量。
歌舞团同事杨洪安还记得第一次看她跳《雀之灵》的感受:那就是一只孔雀,在森林里无所顾忌地生活,那种骄傲、野蛮,到最后哀伤地死亡。是不是傣族舞蹈已经不关键,她的舞蹈是云南山林里的。(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19期)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反思杨健萍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反思
杨万中学
杨健萍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包括六章内容,下面是我对各章节的具体反思。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本章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的第一章,也是初中学生接触物理学的第一章。本章一共4节内容,相对于以前的教材来说,难度稍微大一点,我用了10个课时的时间完成了本章教学。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这几个方面学生出问题的几率比较高:
1、第一节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节的内容比较直观、具体,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但是由于以前测量、记录时的错误习惯,很多知识点掌握不牢,老是容易出错。比如被测物体末端在刻度线上的读数,很多学生忘记了估读的“0”;还有就是对于单位的掌握,由于学生没有学指数运算,单位换算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而对于每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具体使用,很多学生就是茫然的,特别是新接触的微米和纳米,还有比较小的毫米,认识不是很清楚;另外有些学生对于分度值的理解不是很好,老是把分度值记为“mm”或者“cm”。
2、第二节是“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性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与参照物有关的问题,学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 描述物体运动的语句中,哪个物体是研究对象,哪个物体是参照物。
3、第三节是“运动的快慢”。这一节的内容有点把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虽然教材没有要求,但是我还是讲了的,而学生没有学习正比例函数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4、第四节是“测量平均速度”。这是一节实验课,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掌握得还不错,无论是对于实验的原理,器材,还是步骤,都还是比较清楚。
初二的学生才开始接触物理,由于数学知识的欠缺,处理物理知识的方法不完善以及以前的一些错误习惯,在学习第一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单元复习,平常小测验等多种手段加以解决,相信只要用心,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2013年9月19日
《声现象》
第一章这章内容相对简单,重在理解与记忆。声音的传播速度中要注意强调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介质、同一温度下传播速度相同。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有关回声定位的计算。对于路程、速度、时间三个物理量,学生只是在小学学过,但还没有学过用字母表示,所以是学生的难点。另外,这里的计算是学生学习物理应用题的第一次规范化计算,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强调物理计算题与数学的区别,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2013年9月29日 《光现象》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兼顾全面复习巩固,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光的反射与折射贯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平面镜成像也是本章复习的重点知识。在复习教学中,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光现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说理、探究题的训练。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是学生的难点:规律难记、容易混淆、记住了不会灵活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实 验规律印象深刻,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容易探讨。在探究完实验规律后应要求学生记忆过关凸透镜成像规律,再结合适当的习题巩固强化。还要联系生活,多从生活中找例子。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像的变化规律学生不容易掌握。特别是投影仪中的调节。时间久了,学生容易把物距与像距混淆,导致错误。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强调。
2013年10月15日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作为教师,我已向学生传授了多年,虽然每年的学生不同,知识的掌握也有差异,但近期总是感觉到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可能适合一批学生,但对另一批学生却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教育的整体观念在改变,学生的思维、认识、学习方法、习惯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深深的思考。有时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思维习惯、方式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某种程度上可能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不进行思考,可能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而此时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自己能够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教学经验、方式、方法,用理论来引导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现在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传授为主导了,而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久而久之,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导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才是解决学生成绩的最好办法。这方面自己做得很不够,应向优秀教师多探讨、多学习。回过头来想一想自己对这一章的教学总觉得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课堂结构要合理,问题配置要适当。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应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多思维、多讨论、多实验,自主的总结问题,掌握问题,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
二、学生活动要组织有序、课堂纪律要严格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思考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有解决问题的习惯,但缺乏耐性,有时要偷懒,容易知识断节;又有些学生既有好的学习习惯,又有探求知识的渴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全面学生的活动,或督促、或警示、或激励、或表扬,使他们遵守纪律,思维有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中常常伴随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还处在不定性的年代,喜欢新鲜的事物,而有时又没有正确的认识,常常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有模仿的意愿。而对不认可的事情又有着逆反的心理。因此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应用生活。《物态变化》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愿意思考,思维活跃。应在课堂中多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有生活经验,有了理论基础以后,愿意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又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讲解、学生结论。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机制,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五、加强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在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存在,教学形式还不完善,要不断学习,克服问题。板书形式、语言艺术、教学仪态、思维结构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一步提高。既完善自己,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六、深入探究教材,扩展知识。新课程教材是一个框架、一个参考、一个标准,课堂容量不够,照本宣科,既解决不了教学任务,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会影响尖子生对知识殿堂的探索。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活泉水。因此探究知识、深入学习显得尤为迫切、要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探求、教学相长,也将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2013年10月28日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对象是刚学习物理两个月的初中二年级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已初步掌握探究方法,并且已经具备一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对学生而言,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如果仅凭感性印象和传统的实验设备,很难对其整个变化过程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应用,就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教学环境,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深刻、系统的掌握知识,并让学生体系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本设计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设置合理探究点,在教师控制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进行有序实验探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归纳物理结论。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物理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多媒体动画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再通过凸透镜成像光路图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凸透镜成像光路图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过程中物距、像距的确定以及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本设计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讲物距、像距概念 时,就以光具座为例练习物距、像距的计算方法。探究实验之前就让学生先固定凸透镜,再用笔记录下凸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那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范围,一目了然。
从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习题反馈情况看,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受到了评比老师的好评。
但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
1、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比较少,但是全部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就要求教师选取一个收放点。
2、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图,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通过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认识到物近,像远大、焦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但是,这样设计的话,本节内容要分成两课时完成。
2013年11月17日 《质量和密度》
《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章内容的特点是定量的测量性实验较多和定量的计算较多,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对本章复习采用了3课时的复习思路。第一课时复习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相关的物理量;理解测密度所用的仪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课时重点训练密度的相关测量,以及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溢杯法” 的相关知识(由于测量密度在中考中是一重点内容,故拿出一节课进行复习)。第三节重点复习密度的有关计算,并进行分类总结。上玩着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第一:在上课特别是复习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收获。我这节课的授课模式,我是按照我校的“杨思教学模式”并进行了适当的改正。通过上课我认为复习课很可能上成新授课或习题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这一段时间在复习时运用了“杨思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习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教师训练,训练后学生订正,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向考试一样紧张。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这一模式,但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第二:因为我们这里这一级初三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在我校复习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根据以前我上课的经验也是在上课时往往眼高手低,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的训练量就显得有点少。第三上这节课时因为怕这些学生不适应只以教学模式,所以当堂作业进行的不是很好。只是在课堂上让做完的举手后我进行了矫正,后进行集体矫正。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一节课上的并不是十分成功,因为我对田镇初中的学生的学情不是十分了解,设计的题目通过上课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题目的难度不够。再就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尽力的囊括这一章的所有内容,所以分析相关知识点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相关题目的拓展也不够。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授课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学中是重视能力还是重视知识?我感到比较困惑。对于制试点的检测出 什么样的题目才是适应新课改的好题?我也感到困惑。对于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才是最好的?希望这些困惑都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得到解决。„„
201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