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科学)5篇

时间:2019-05-15 15:3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科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科学)》。

第一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科学)

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科学)

——读书笔记

新课程、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形势,课堂教学效益研究永远是学校教学不变的主旋。随着新课改以及新的教育理论的提出,如何遵循教学基本原则,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技能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都要遵循的,并能与时俱进的大事。不能把教育口号、理论、研究混为一谈,因为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有幸阅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科学)》一书,是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科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2、我们应更多的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0分钟要高效益,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科学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3、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科学课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4、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科学教学氛围,让科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二、在科学课堂上要有强烈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有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有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至于原来我们特别关注的知识,它只是用来整理的其中一个目标,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或主要目标。如:科学三上年级的《我的大树》一课教学中不是追求学生对大树的知识究竟知道多少,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确定观察内容,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汇报交流等等。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的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法知道大树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大

树„„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大树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了。

因此,在科学课堂上要有强烈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意识,没有目标意识或目标偏失的课就是没有质量的课。

三、当然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就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并要重视教学设计在实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特点的比较综合的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化的处理,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合。上课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活动组织和指导工作,根据探究价值的大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并在多向互动中培养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素养。

如在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全过程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那么这节课该如何开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更具合理性与有效性呢?我们先来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小苏打和醋放在一起会怎样?会不会变成其他物质?会不会变气味?这些问题对已经学过《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这节课中就这一问题而言,提出问题不是重点!再来看学生的猜测结果:会变成糊状,会改变颜色等等,就是没猜到会冒气泡。其实我们也能想到学生的猜测结果,因为在平常生活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小苏打的可能。对未知物质的混合进行猜测,有点瞎猜,所以猜测也不是重点。再来看制定“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计划:学生讨论需要什么材料?该怎么做?这个实验材料是明摆着的,需要的是小苏打、醋、筷子和杯子,看来价值不大。关于怎么做,学生们提出了顺序问题、数量问题,如:是让醋倒入小苏打还是让小苏打倒入醋?倒入多少?是一点一点倒入还是一下子倒入?等等。这里就包含科学混合方法问题,混合就是倒在一起,倒在一起就有不同的倒法,不同的倒法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科学课要追求的东西,是具有重要的科学探究价值的。其实我们

只要从各环节所用的教学时间出发,就能达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因此,科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四、要体现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

针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课要体现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活动的量和质这三对关系是否和谐。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和教师控制教学进程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孩子做出的回答、选择以及结果、结论,而学生的活动往往非教师所能控制,因此任意性的学生主体作用将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引向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但引得多了,学生主体就淡化了,引得少了,学习效率就下降了。本人认为:教师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承认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即教师是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及时介入、及时提炼,做到心中有谱;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的关系表现在:趣味性的活动不一定具有探究性,而探究性的活动也不一定具有趣味性,两者往往不可兼得。本人认为:教师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从学生的特点、生活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考虑,允许学生探究生成性的大家都兴趣的又有价值的问题。至于事先考虑好的问题,教师应根据需要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探究。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把课内的多种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延伸到课外,做到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统一;活动的量和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活动的结构及内涵的研究上。科学课就是有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成的,这些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好的结构不但能使活动达到好的效果。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由于材料的问题,学生得出“轻的物体浮,重的物体沉”的研究结论。教师要尊重事实,所以没有也无法予以否定。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准备好材料再上一节课,学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终于发现第一节课的结论错了。这样的教学虽然多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学生得到的绝不是原来一节课所能得到的收获。其实让学生真正经历完成真实任务的全过程,这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再如,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学生面对教师演示的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那杯水,因为是未知液体学生不能尝,蒸发一滴水,发现了白色粉末状物体,学生猜测是盐,但不能确定。于是换一个角度倒过来思考,把马铃薯放在盐水里能浮吗?结果确实浮起来了。在这节课中始终未能确定是什么液体的过程就包涵着十分重要“科学内涵”,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一节没有结果或出现错误结论的探究活动课就是没有“质量”的课。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从而更有效达到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第二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第二个问题: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指科学研究中为检验某种理论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实验能力是利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去研究自然现象的能力。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确定实验目的的能力,使用和操作仪器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结果的能力,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向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

一、培养实验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学习热情高,课上积极举手发言。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方法的意识大大提高。

2、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主实验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会有所提高。学生不再依赖老师,迷信书本,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法,就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3、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就要增加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学生有了实验的材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实验设计、操作、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二、我们先来了解科学实验的种类

1、验证性实验

为了验证某一种假设,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及实验的分析,证实假设成立。如学习《斜面》《铁钉生锈了》一课

2、模拟实验

为了更好探究某一自然现象的成因,模仿这一现象而进行的实验,如风、霜、露、雾、雨的模拟实验、卵石的形成,地层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3、探究性实验

提出一种假想,但不知道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可以采取探究性的方法进行实验。如探究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该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三、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步骤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的。培根说:“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明确实验目的是做好实验的关键。以往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对明确实验目的重视不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要培养学生确定实验目的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实验目的总是与所研究的问题相联系的,学生只有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的。

1、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理解课题就是让学生明确所研究的内容。可以不同类型的课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课题。有下列几种情况:第一,学生能从字面上直接了解所学内容的课题,可以让学生直接提问、确定学习目标。如:《蜗牛》《雨和雪》。第二,学生能从字面上明白题意,但在提问时过于分散的课题。如:《空气》《水》等。在理解课题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发散的思维集中在所要研究的内容上。第三,从字面上学生不太理解所学内容的课题。如:《溶解》《电磁铁》《它是什么》等。这类课题不适应在上课一开始出现,可以先出现所要观察的物体或现象,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明确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让学生提出要了解的内容,选择可实施的内容,确定实施方向。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知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因为在科学课中,学生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时,只有从疑开始、以疑引思,才有可能在解疑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第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所教内容有关,又比较重要,教师可以将问题教给学生思考或讨论,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自己也要考虑如何组织教学来恰当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学生所提问题和所教内容关系不大,如果所提问题在以后学习中得到解决,教师可首先肯定问题提得好,然后作为一个悬念问题请大家先考虑,待到学习与之相关的教材时再解决。如果所提问题与所教内容和以后的学习关系都不大,教师可以将学生提的问题留在课后帮助解决。

第三,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对课题不够理解,不知从哪方面提,或从未有过提问的机会不敢提问。那么,教师就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层面提问。

3、在理解课题提出间透的基础上确定实验目的

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就可以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一个问题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假设也可以有几种,实验目的也可以多样,教学中没必要规定一种实验目的和方法,要给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的机会。讨论筛选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方案。

如:学习《斜面》一课时,首先举例说明什么是斜面,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书上实验1的方法是:①锯一段圆木,用铁丝做轴,使圆木能绕轴转动。②通过测力计将圆木提起,用多少力?③在桌面立一木块,从桌面到木块斜搭一块光滑的木板。通过测力计沿斜面上拉,用多少力?实验说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实验2的方法是:①换一块长木板,仍然搭在实验1用的那个木块上。观察斜面有什么变化?②沿这个斜面将圆木向上拉,用多少力?实验说明: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教学中,我不是把书上的实验演示一遍,让学生照着去做,也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以完成书上实验为目的,而是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

我把“斜面有什么作用?”作为一个研究的问题,教给学生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假设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学生能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说明用斜面省力。

由于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学生发现省力的多少不同。什么样的斜面,能省多少力?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什么是斜面的坡度呢?斜面的坡度指斜面和水平地面的夹角。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长度相

同,高度不同,高度越低,越省力;斜面的高度相同,长度不同,长度越长越省力。学生还发现:斜面的高度和长度决定了斜面的坡度,坡度越缓越省力。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是指正式进行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数学原理,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预先制定。实验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用比较经济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科学的结果。科学课上指导学生搞实验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完善了自己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独立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课中安排的实验内容有两类:

一类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一种现象,这样的实验一般是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的,所以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凸透镜使窗外的景物在纸屏上成像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实验前老师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方法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另一类实验属于研究性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自主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方案内容包括:选择材料、确定实验步骤、确定实验方法、预想实验结果、设计报告、讨论实验注意事项等等。可采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方案。如: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各种物体反光能力的实验。

学生在设计各种颜色物体反光能力的实验中强调,反光的物体要对着阳光,光线越强,物体反光效果越好。各种颜色物体反射的光要投在—个白色的背光的物体上,观察物体反光的效果。学生在室内选择了光线较暗的白墙作为反射光线投射的屏幕,效果很好。这说明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老师安排,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自主的设计、操作实验了。

5、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 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必要条件。过去,由于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认识,加之有的学校分组实验的实验材料过少,影响了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发展。

6、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体验科学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实验活动中,才能体验科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如:《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我用两课时来讲。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设计各种物体反光情况的实验;第二课时带着学生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实验,学生发现把反射光投射到楼道的墙壁上效果更好。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不仅颜色不同,强度也不同。

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以前讲《蚂蚁》一课时,老师把捉到的蚂蚁放进昆虫盒里让学生观察,学生不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后来老师带学生到校园里亲自捉蚂蚁,学生观察到蚂蚁生活在有土有草的树林里,他们用树叶、羽毛把蚂蚁放到昆虫盒里,还担心的问老师:“蚂蚁怎么呼吸呢?”学生还观察到蚂蚁搬运食物,传递信息,打架的现象。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三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后感

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对本人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分析了后进生的成因,指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性格、情绪、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等等。二是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分析理解能力及注意力等等。随后书中指出了预防学困生出现的措施,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作业、争取家长支持等等。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使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什么是课堂?什么是课堂教学技能?

现在我将阅读心得整理如下:

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每堂课应讲究“导入新课”,使每课都能吸引学生,如“直观演示”、“开拓想象”、“展现意境”、“讨论答辩”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揪住”。在讲课时,要讲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水流淌”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精神易振奋,读起来有兴趣。

二、课文教学要简明、连贯、得体。

简明,即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连贯:即语言通畅流利;得体:即适合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的需要。这六个字每节课都应有所讲究。

有些教师上课有个习惯,总要用不少时间进行思想纪律教育,这种做法不是都没必要,但要讲究个“度”。有些教师总是要重复说些口头禅,学生听久了会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同一内容无意义的重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促使他们精神的松弛和注意力的分散。因此,在讲课中,除了一些重点难点需要重复外,应十分注意语言的严谨和简明,让学生沿着思维的规律记取下去。当然一个教师上一节课无意地停顿十数次,或句子表达不完整,或课文分析不连贯,只会破坏学生的思绪,学生是很容易疲倦的。

三、创设课文教学的“空白”情境。

中国画往往留有一定的空白,让欣赏者去幻想、去猜测,填补没有沟画出来的部分。如“深山藏古寺”,这种画令人联想翩翩,思绪万千,达到了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在课文教学中,可借用这种“空白”,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改变满堂灌,学生机械记忆的昏昏沉沉状态。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匀称、完美、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以上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师每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通过阅读感觉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不会教死书,死教书,不会愧对于我们的孩子。

第四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后感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后感

作为教师的我,喜欢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专著,因为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学前沿的专业,但是更需要学习是实际案例。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对本人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将阅读心得整理如下:

一、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新技能

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技能、组织研究性学习技能、组织合作学习技能、组织体验学习技能

三、课堂教学特殊技能(学科技能)

数学语言、运算、思维品质

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备课基本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践)、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控制技能、课堂情感交流技能、课堂教学评价技能、课堂练习设计技能

关于什么是课堂,有很多说法,有认为“课堂只是一种学生借助于外来帮助的,特定的学习过程”,所以,深入浅出,课堂是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学生的学习是课堂的中心,引导与启发是教师的教,探究与流是学生的学。引导——探究、启发——流就是课堂的互动。课堂是师生共同长的地方、是是师生相处、交流和互动的时空。课堂是师生心灵流的平台、是激燃烧的地方、是智慧生的地方、是开放的空间。这就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对师生关系平等与,与互动的新的时代要求。

第五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书笔记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书笔记

旭景小学 张康

在教研员李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一书。或许是现在教高年级的缘故,我对其中第五篇“其他教学技能”中的主题三“预防和缩小两极分化的技能”印象深刻。

书中指出这么一个现状: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新课程实施中,困扰教师的问题之一是,随着英语课程设置向低龄化发展,过去往往在初中二年级才开始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提前到小学中、高年级就出现了。随着语言学习程度的不断提高,部分小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后进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同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英语能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书中分析了后进生的成因,指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性格、情绪、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等等。二是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分析理解能力及注意力等等。在分析非智力因素时,书中特别指出,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学习兴趣或有效的学习策略,又或是性格过于内向导致的落后。

随后书中指出了预防学困生出现的措施,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作业、争取家长支持等等。“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这里简单介绍几种操作形式,供老师们参考。

1、渗透式

常态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学习策略教学应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可采取教学内容渗透式或教学活动渗透式。教学内容渗透式是指把学习策略教学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教学活动渗透式是指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策略。

2、浸润式

所谓浸润式,是指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在班集体里大力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发展不同的学习策略。不同风格的学习策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浸润在一个学习型组织里。比如,擅长身体动作的同学可通过“玩”或“演”的方式来学习;擅长音乐节奏的同学可通过“唱”或chant的方式来学习;擅长绘画的同学就侧重于通“画”或“做”等方式来学习,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通过“说”或“读”的方式来学习,听觉敏感的同学可通过“听”的方式来学习等等。

3、专项训练式

专项训练式是指通过专项能力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专项学习策略。通过听力、口语、阅读、笔头练习、词汇竞赛、语法等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听的策略、说的策略、读的策略、写的策略、词汇学习策略、语法学习策略等。

4、评价式 评价式是指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结束后,如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对照阶段性学习成果开展学习策略方面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5、讲座式

讲座式是学生则根据自己实际的经历,做一些成功的经验介绍,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

6、讨论式

讨论式是指教师确定某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比如,讨论如何提高听力水平、阅读能力、语法水平等。

下载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科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科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定稿)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初中化学) 磐石市教师进修学校:崔文民 2011年8月13日 各位老师上午好: 无论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变革中的课程,最终都是通过教师落实到课堂上,体现......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继续教育学习材料2012】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小学科学教学主讲:科学组 李映刚课时:4课时地点:科学教师办公室时间:2012年6月6日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小学科学教学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数学(推荐五篇)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数学》作业: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仅仅......

    课堂教学的技能与艺术

    校本研修培训(一) ——课堂教学的技能与艺术(2016.3.14) 一、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艺术 什么是课堂教学艺术呢?美国的数学哲学博士任效贤教授说:“教师的......

    教学技能与实践

    1对于教师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构成了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判) 2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单) 3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复体悟而形成的......

    写字技能与写字教学

    写字技能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教学评价对于改进识字、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教育中基......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技能与策略》学习感悟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技能与策略》学习感悟 王军霞 教学语文十多年了,已经是个老教师了。一直以为语文课只要教会孩子识字、写字、组词、造句、理解文章,会写作文就可以了。 通......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讲稿 金传富 一、当前教师书写的现状 根据我们对目前语文教师或一般的成人的书写的观察,我们认为当前语文教师自己的观察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