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与互联网搜索整合的教学方案

时间:2019-05-15 16:1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与互联网搜索整合的教学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与互联网搜索整合的教学方案》。

第一篇: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与互联网搜索整合的教学方案

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与互联网搜索整合的教学方案

一、教案背景1、2、3、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科:数学 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苏教版第八册实践活动课《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是四年级(上册)统计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发展。选择“我们的生存空间”这样的内容让学生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状况,体会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环境两大因素。学生能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并用实际调查或通过现代媒体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

2.学生能对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简单的判断、猜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尤其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统计方式的能力。

3.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有和同学合作的愿望与态度,并能感受环境保护的意义与重要。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状况,体会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环境两大因素;合理选择统计方式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判断。

教学难点:学生能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并用实际调查或通过现代媒体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根据统计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或利用数据获得相应的结论。

四、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视频播放地震,洪涝等灾害),让学生体验自然灾害的可怕,激发学生灾难背后的思考。

2、课堂上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创设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自己生存空间已有的了解,使其自觉地思考,有和同学合作的愿望与态度,并能感受环境保护的意义与重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互联网连接,准备一周的报纸。

学生准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图书、上网收集等)了解环境及保护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思考

1、播放泥石流的视频画面(来自百度视频)。

师:你看到什么了,想到了什么?(对,我们的同胞受苦受难)

2、师:是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灾难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人类自身有没有关系呢?

课前,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环境的资料,你对环境问题还知道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充分交流收集的材料(图片、文字、数据等),说说是怎么收集的。

3、你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吗?(不希望)

课件出示百度搜索的名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曾说过:“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出示:沙尘暴的图片,环境污染图片组合师:你想说什么?

小结:是啊,我们美好的生活空间不希望有任何的灾难,人类却不懂得珍惜和爱护,大量的采伐和大量的垃圾„„在人类对大自然不断索取的同时,大自然也对我们作出了无情的报复,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糟糕。

其中,人口和环境就是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着手,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揭示课题。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1、师:通过观看图片资料,我们对环境的污染已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通过百度搜素中国人口信息网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每年的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对比,21世纪与19世纪的人口进行对比)

下面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看1999~2003我国人口的情况。出示 “我国人口增长变化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加以对比联系,感受人口的快速增长。

说一说:人口过多会怎样呢?(上学难、行路难、就业难、住房难)

出示相关的生活场景图片以及录相资料。

人口过多该怎么办呢?板书:控制人口增长

出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了解了人口增长情况,我们再来看看(1999~2003)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变化情况。

出示“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

(1)观察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观察统计图,自由交流得到的信息。从图中看生活污水排放最多的是哪一年?增长最快的又是哪一年呢?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2)通过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出示:我们一定要珍惜水资源,要不然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3.师:其实我们国家不仅在控制人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最得了很大的成就。

板书:保护、恢复生态环境

出示“(2000~2006)我国垃圾治理投资情况”统计图

(1)说一说你通过观察得到了哪些信息?

(2)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呢?

4.出示:我国造林面积增长情况统计图和自然保护区增长情况统计图。

学生自由交流,师:我们国家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还需要继续重视环境保护,以确保我们有良好的生存空间。

5.小结:师:今天学习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其实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说大气的变化、地壳运动或者海啸等。板书省略号。你了解到哪些知识?有什么想法?

(三)、动手实践、明理内化

师:你想不想自己动手去做一做?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了一些数据,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你从哪里收集来的?

师:老师这里有一周的扬子晚报,我把这周内的每日天气都投影到屏幕上,如果有的同学没有准备好项目,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制作。

(小组合作前作温馨提示)

电脑出示:以小组为单位将你们收集的信息选择合适的统计方式表现出来,并分析一下数据所体现的信息以及你的感受。

友情提醒:(1)统计时尽量在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中选择合适的一种。

(2)小组长要尽量发挥每一位组员的能动性,积极合作,主动交流。

(3)汇报时由小组长主讲,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学生完成创作,讲评后将作品贴在准备好的板报纸上,师贴上“颜集中小四(3)主办”的字样,形成一份完整的板报!

(四)、分析、交流想法——获得统计结论

1.展示与交流:组织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与汇报研究成果。学生积极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建议。

2.发起倡议:在交流的基础上,建议写一封给全果学生的关于“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的倡议书发到百度网上去。教学反思:

环境情况,是我们人类都应该关心的话题。我觉得简单地看书上的几张图是不够的。所以在一开始,我通过百度搜索自然灾难的视频,同学们非常的投入,通过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大家很自然地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对下面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学生读统计图、画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综合应用统计的知识,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然后通过整合,充分提供给每一位学生操作、锻炼、学习、发表意见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实效。后面的四份空白的统计图,学生很难自己猜测,这些数据都需要真实有效的,所以我干脆拿来一周的扬子晚报提供提供一周天气,这样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如果

说布置成家庭作业,有些同学不能把资料找全,也有少部分同学根本不闻不问,毕竟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农村,现代化设备不够齐全,通过小组合作集体完成空白的统计图,结果并不一定是预期的但过程一定是完美的,这样就加深学生对本课学习主题的关注,从小就能意识并注意到环境的保护。

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的资源包括了书中的四张折线统计图和补充的折线统计图,以及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乐。图片和两段简短的视频主要来自于?firsttime=1 http:///programs/view/ICxAetAcnTs/

第二篇: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苏教版《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后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十二单元认识完折线统计图、学会选择条形统计和折线统计图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教材安排本节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通过统计与我们生存空间密切相关的天气、气温、空气质量等情况,进一步巩固条形、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学会搜集有用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同时渗透环保意识。而要完成这些统计,势必需要大量数据,这是书本教材提供不了的,所以本节课教学时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幻灯片、网页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使教学行之有效。

在教学《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一课时,主要在三方面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通过幻灯片展示苏州美景,让学生感受生活在苏州这样一个鱼米之乡非常的幸福,渗透应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为了完成苏州地区的天气和气温变化情况统计,我把2014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整月的《苏州日报》制成电子期刊供学生随时了解当天的天气和气温,从而完成统计并进行相应分析;

三、通过链接“苏州环保局”的城市空气质量查询,了解苏州及全国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并制成条形统计图分析、比较,从苏州到全国更透彻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通过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整合彰显实效

1、整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学生读统计图、画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综合应用统计的知识,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学生通过亲自查阅《苏州日报》电子期刊,同桌合作完成苏州地区天气和气温的变化情况统计,一方面巩固画统计图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统计图,了解到苏州地区2014年11间,前半月气温教高,而后半月集中降雨,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2、整合提供大量素材。通过组织学生课前了解苏州的特产、名胜古迹、历史等相关方面知识感受苏州的美;课时通过浏览网页查询天气、气温、空气质量等相关信息,学生又得到了不少信息;课尾通过上网学习环保小知识并进行辨析,在学习统计的同时又增长了不少环保知识。而这些都是教材所无法提供的,充分

展示了整合的优势。

xiaoxue.xuekeedu.com

3、整合提供学生操作的平台。本课的操作分三类:

一、搜集信息;

二、画统计图;

三、课尾留言。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主动寻找知识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应用于生活之中。本课时,通过整合,充分提供给每一位学生操作、锻炼、学习、发表意见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实效。

4、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媒体的刺激,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之间的互相转换,可以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学时,从同学们幸福的神情中充分感受到:今天我是快乐的。从欣赏、操作、比较、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们忙而快乐着,下课时还有学生对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恋恋不舍,他们新奇网络上有那么多有用的信息,自己还可以亲自操作。从同学们的“三言两语”中感受到他们今天的收获是丰富的。

二、整合与新课程共存

整合与新课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理由一: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并非所有问题、所有学生都能亲自体验、亲自经历,如本节课始的苏州美景并非所有学生都曾见过、《苏州日报》可能学生见过但不一定能把整月的报纸提供出来、而其它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就更不用说了,整合课不仅解决了这些难点,还能更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供他们探究。理由二:新课程指出课堂应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在本节整合课中不仅做到了,而且体现得更恰到好处。从搜集有用的信息到画统计图,从读统计图到分析统计图,学生不仅掌握了双基,更好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学习有用的数学。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以学生操作为主,但在实际教学时部分学生因操作不熟练所以略有参差不齐,如最后的三言两语快的同学已经书写完提高,慢的同学刚打完名字;在进行空气情况统计时,部分学生统计的速度较慢,画统计图不太熟练又造成快慢不一,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故在今后教学时,应先进一步了解清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操作能力,使教学开展得更顺利,效果更佳。

xiaoxue.xuekeedu.com

第三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Lesson 11: Danny’s New Friend

教学设计

Teaching aims: 1.Learn some new words: farm meet course enjoy suddenly hope voice interest ….2.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3.key sentence: A:Where are you from? B:I am from …

A:Where do you come from? B:I come from …

How about you ? → What about you ?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Teaching method:talking sum up Learning method: 1.Practise in pairs 2.Remember and write the key sentence by themselves Teaching time:One Teaching tool:PPT.Teaching type:New lesson Teaching steps: Class opening: 1.Greeting 2.Duty report.New lesson: Step 1.Lead in Ask the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1.Do you like to make new friends? Why or why not? 2.Who is your newest friend? How do you meet? Step 2.Listen and answer 1.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Ⅰ.What does Danny want to buy in Beijing? Ⅱ.Who is Danny’s new friend? Ⅲ.Where does Wu Li come from? 2.Discuss the whole text.Make sur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Step 3.Listen and repeat Step 4.Practice 1.Have them read the text aloud for a few minutes and correct their pronunciation when necessary.2.Ask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act out their dialogues.Step 4.Language notes 1.Do you like to make friends? 你喜欢交新朋友吗? make friends 交朋友 拓展:make friends with sb.和某人交朋友 2.A:Where are you from? B:I am from …

A:Where do you come from? B:I come from …

3.I came to China with my friend, Jenny.我和我的朋友詹妮一起来到了中国。

with 是介词,意为 “和……一起;随身携带”。

4.There are a lot of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在北京有许多名胜。

1)a lot of 许多,大量,即可以修饰可数名词,也可以修饰不可数名词,相当于 lots of。

2)places of interest 名胜。5.How about you? 你呢?

How about…? 意为 “……怎么样”,相当于 What about…?

Step 5.Deal with “LET’S DO IT”

You meet a new friend on the train or bus.What should one say to a new friend? What can one do to enjoy time with a new friend? With a partner, write and practice a dialogue.Present your dialogue to your classmates.Guide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Step 6.sum up Step 7.Homework: 1.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2.Finish off the activity book.3.Read the dialogue in the lesson12.Blackboard writing: A:Where are you from? B:I am from …

A:Where do you come from? B:I come from …

How about you ? → What about you ?

第四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互联网搜索)

第14课 安塞腰鼓

学校: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李纯三

通讯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邮编:726308 联系电话:0914-6161325 ***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苏教版语文11册课文79-82页

(2)搜集安塞腰鼓有关资料 教学课题: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读来气势磅礴,让人激情澎湃。在细细咀嚼这篇文章后我认为其主要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

一、文章情感内涵丰富,以“鼓――人――黄土高原”为情感主线,鼓中含情、舞鼓带劲、黄土孕情。作者以《安塞腰鼓》为题,既写了击鼓的壮阔场面、腰鼓激越的声响、舞鼓的变幻舞姿,同时也赞美了一群元气淋漓的击鼓后生,从而深化文章主题――由衷歌颂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韵味、顽强的生命之力。

在处理情感方面,作者刘成章并非直接歌颂人物精神和地域文化,而是借助“腰鼓”这个载体,首先通过后生们舞鼓时那种豪迈火烈的动作神态描写来间接赞颂安塞人的强健和豪放的性格;然后便直接正面描写歌颂安塞人――“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样就由赞颂安塞人强有力的舞姿深入到他们强盛的生命力的歌颂;最后在愈捶愈烈的舞姿和鼓点中,作者再次富含韵味地强调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通过“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后,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也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从作者这种层层深化的情感里,传递给我们读者的是黄土高原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奋斗和坚持!

学情分析:

语文课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将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统化为读者的情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这一环节

时,主要通过抒情、说话营造语文氛围,凸显语文综合素养,并辅以阅读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联,加深或拓宽文本。一方面告诉学生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处处皆语文;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类型:讲读课、品读课

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节奏感强、形象生动,铿锵有力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在海盐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搜集安塞腰鼓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通常是几人甚至几千人一起擂鼓跳舞,鼓声震天,节奏铿锵,动作奔放,场面宏大,多次成为电影、电视中宣泄生命激情的工具,因而闻名于世界。号称“天下第一鼓”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朝时大将军蒙恬率兵驻守,防止匈奴入侵;北宋时文臣武将们在此抵御西夏人入侵;明朝时几乎承担了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可以说,“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20世纪以来“安塞腰鼓”由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式,渐渐走入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尤其是“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黄土地》中的“安塞腰鼓”征服了西欧观众的心灵。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进行了陕北腰鼓表演,1999年,国庆50周年,2000多安塞小伙进京在天门广场上表演腰鼓。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2、简介作者刘成章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点评:师生通过朗读和互动,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主划分段落,培养他们分析能力。

3、寻美点。

分组寻找美点。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

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三、品读赏析,学习句式

1、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断品读赏析,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点评:教师指导朗读,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

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1、互动释疑: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4)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2、拓展延伸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或比喻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例:滚灯)

五、归纳积累,读背课文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板书:

速读课文,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叙述。

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 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 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

我们该如何备《安塞腰鼓》这一课

上周在网上听了一位老师的课,我最近就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备课?

首先是认真钻研、解读教材。挖掘《安塞腰鼓》的文本秘妙,寻找备教的核心价值和关键点。第一课时:素读全文,感知全篇。理论支持: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2、结合课下注解弄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想达到什么目的?

4、知道哪是本文的重点段落。

5、确定要通过精读哪一段来引领全文。这就叫感知全篇。实际操作: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2、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叙述。

其次是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参照学生特点,依据课程的学段目标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默读,反复咀嚼语言文字,学习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阅读的引领。六年级上册有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教学:多种渠道学语文。这节课,我就向孩子们展示了学习语文的渠道:文字、图片、影音资料、课本后面的教学资源等等。最后,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我要补充的一句话是,在此过程中,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读过的一句话: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都能熟练的使用电脑,都习惯性的从网络上搜索许多的教学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专家的优质资源,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是,我们在得到了大量的信息之后,一定要去认真阅读、领会,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融合,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最佳路径。备课,归根结底,还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不能迷失自我。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学习心得,在备这节课前于是我查阅了六年级语文课标,六年级奇迹课堂,六年级教师用书,并请教了主管校本部的校长邓明耀、副校长许祥林和教导主任胡波和我共同商议,认真对照设计了上这节课,由于经验不足,恳请各位多多点评,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更好的进步,谢谢!

第五篇:互联网搜索《长城赞》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设计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

2,课时:1 教学课题:长城赞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 “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这幅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缜密、高度概括并以对联形式抒发激情的方法,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和素材的能力,为口语表达及写作训练打基础。

情感与态度: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长城资料,提升对长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联、下联逐句进行分析,边分析的同时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进而对长城的现状加以介绍,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并进行了背诵的练习,最后又让学生搜集古迹上的对联,以激发其诵读、积累对联的兴趣。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出示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x&pv=&z=0&word=%CD%F2%C0%EF%B3%A4%B3%C7%CD%BC%C6%AC&s=0&oq=wanlichangcheng&f=3&rsp=1)万里长城

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赞》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预习探究 百度百科

出示课文(http:///201234211032-1.Html)

百度搜索

1、自由读文,读准字间,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

2、读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判断其体裁,师引导生区分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

3、你见过对联吗?它有什么特点?本文与你以前见过的对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谈自己认识的对联,简单谈谈其形式内容上的特点 http://tieba.baidu.com/club/5193341/p/6259957)

4、下面,我们按对联的特点,逐句找一找对应关系。(播放背景资料http:///201234211223-1.Html)(生按照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体裁特点,找出字与字、词与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本文的音韵之美。)

(三)合作交流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 联费移山之力 民族自豪感(时间)巍峨的丰碑

(四)品读体验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生默读思考:逐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讨论每一句话的内涵,每解一句,品一句,品一句,再解一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引生领会每一句话的内涵,并适时板书)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4.、背诵课文

(1)、播放背景资料

(百度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2NjQ2NTI=.html)

(2)、生观看,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自由背,同桌互背,小组背,展示背。多种方式练习背诵。(4)、播放背景资料

(百度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0NDk1MjUy.html)生观看,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五)、拓展延伸

对联在许多古迹上都有,你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古迹上的对联与大家分享吗?(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迹上对联。)

板书设计: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 联如玉带明珠

(空间)壮丽的奇观

教学反思:

从这个课例我得到几点体会: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通过百度搜索,百度视频,让孩子们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长城脚下真正的感受到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长城赞》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围绕这样的目的,在精讲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联中哪些语句是我观察到的景象”,引领学生寻找到作者的观察点:上联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入手,突出长城历史悠久的特点,下联从长城地势险峻,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进而再根据特点设问:作者由观察到的景象联想到了哪些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长城凝聚了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气势浩大的工程使长城成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

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长城,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巧妙而复杂的过程。

下载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与互联网搜索整合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与互联网搜索整合的教学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姓名:张旭 单位:鞍山市第一中学校 第1页共6页 教案背景 此教案为高一历......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陕西省佛坪县长角坝学校 周亚军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一年级学生 2、学科:《品德与生活》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小镜子一面 儿......

    《翠鸟》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翠鸟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通安小学 姚素霞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教学课题 知识目标:理解其特点与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抓住描......

    徐少敏 教学设计 互联网搜索

    Module 3 unit 1 She had eggs and sausages. 教案设计 昌邑市北孟小学 徐少敏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百度搜......

    《年月日》教学设计(基于互联网搜索环境)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收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参赛教案 《年 月 日》 作者姓名:赵秀萍 省份:江苏省 学校全称: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 通讯地址:江苏省兴化市建设路125号 邮......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鸟语》教学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鸟语》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四年级学生 2、学 科: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鸟语》 3、课 时:3课时(第二课时) 4、课前准备:自主上网查找、收录......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参评教案

    《学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学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下载图片)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小学信息技术下册 第19课 下载图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网络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