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观

时间:2019-05-15 16:0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教学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教学观》。

第一篇:浅谈教学观

浅谈教学观

一、思想影响行为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理念与行为的脱节”,这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原因何在呢?2009年4月27日,天津师大教育学院李素敏教授给大家介绍了国外著名教育家,从这些教育家的研究历程,使我在这一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思想是影响行为的关键。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思想是:寻找一种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教育是实现联系和交际的渠道,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实质目的是传授知识,形式目的的发展能力。不能追求单一的目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新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第二大纲就是借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这些教育家的观点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是影响行为的关键与核心。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是在用怎样的思想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呢?

反思自己,才是教学活动的真正开始。

二、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中、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充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摘自《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杜殿坤编译

这条建议在告知我们什么呢?那就是对待知识的态度。教育家的建议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课堂在做什么?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指向是什么呢?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我们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的目的指向什么呢?我们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真的值得我们再次思考: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尤其是在低年级,有些知识内容教学的目的更应成为手段,成为训练学生思考的手段,训练学生思维的手段,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手段,训练学生问题意识的手段,训练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手段,训练学生动手实践的手段......只有把知识不作为最终目的而作为学生训练的手段,我们才能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学生,更多的看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不成为“累园”,使儿童的学习更加贴近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疲惫的题海中”

走出来。请相信:也只有这样,不断积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学生理解能力也会更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更强,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三、减负的根本--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素质教育要从减轻学生负担做起,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今各地都在积极为减负做着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说效果不是很明显,甚至微乎其微。原因是什么呢?

2009年5月7日《人民教育》主编傅国亮的报告,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傅主编主要从中国基础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教育的基本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其中谈到教学问题时,他提出:“改变传授知识为传授智慧,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办法是指导学生思维方式。”

由此,我想到我们一再提及的“减负问题”,我们努力探索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减轻负担,不仅仅是减少内容、减少练习、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应该要做,但并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什么?我们是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思维意识、敏锐的思维能力呢?也就是说,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学着眼点的问题。

我们从下面两个例子可以体会一下什么是减负?什么是负担重?

高斯的故事我们都清楚,这是世界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就是老师出了一个题目:

1+2+3+4+......+99+100=?

解决的过程有两种:

一是,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计算,1+2=3,3+3=6.......;这种埋头“苦学”不是负担重又是什么呢?

二是,高斯很快就得出了答案,5050,他的方法是: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 99,3+98,„„49+52,50+51 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 101×50=5050。这种思维方式难道说是负担重吗?

这个例子虽然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思维水平,属于特例,但也说明一个道理:科学的、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减轻负担的根本。因此说,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在课堂,在于课堂教学中我们给与学生什么。如果陷入“给与知识”的死角,是减轻不了负担的。

老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是:教学中更多的关注思维方式训练,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呢?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方法,不能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任务,而是要不断坚持、持之以恒的,而且要从一年级开始。在小学阶段的学科知识内容并不多,给我们留出了训练思维方法的空间和时间,而我们往往把这些时间用在了“反复的练习”中。这就导致一个现象的出现:

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一般都在90分以上,而且很容易得到100分,而到了高年级则出现了很大的分化,有的学生成绩下降的很快。这不是老师教学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以训练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为目标。这种教学观念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共识。

第二篇:教学设计观

浅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赣南师范学院

091202009)

【摘要】:教学设计起源于外国,为了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我国教教学设计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并回顾和反思了教学设计历年来的发展,展望了教学设计的未来。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多种观点,基本理论,认知负荷 1 引言

1994年乌美娜提出: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教学设计作为一个过程,指在教学中使用学习和教学理论,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系统的发展。这是一个为了满足需要而包含分析学习需要,学习目标,提供系统的开发策略的分析的全过程。它包括开发教学教材和活动,所有方案的实施,以及所有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指导、修改和评估。2 教学设计的国内外观点

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教育研究者加涅,加涅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条件与教学论 》一书中提出“教学是对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的思路。对加涅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学生学会了,那么他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就能表现出期待的行为。

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也提出关于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已获得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进行设计。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电教司)

教学设计是一种关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论。(刘茂森)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仔细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使之系列化。(南国农)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2]。(李克东)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3]。(何克抗)3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设计也不例外,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了 许多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论点: “单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并强调主要指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

“双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传播学习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三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四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基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系统论,认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并强调学习理论是四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4]。4 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教学设计

认知负荷理论是友Sweller于1988年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这是信息加工的瓶颈;如果学习者所要加工的信息容量超出了学习者的工作加工所能加工的信息容量,那么就有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将会丢失;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必须是有限的,这样学习才能有效;所想要的信息才能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必须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信息加工[5]。Sweller:使用图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认知负荷分为外在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当教材本身很复杂时,发生内在认知负荷,而教学设计无法降低这种复杂性。当教学设计无法以较低要求的方式呈现教材时,发生外在认知负荷[6]。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确定教学教学应该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编写绩效目标,开发考核量表和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获得的数据修正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运用系统的思维的方法,以教导学生学习,力求达到教学的外部条件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适宜,为学生精心创造有效的教学系统或学习环境,走向现代化的教学之路[7]。就《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字1987年以来发表的教学设计论文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也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基本理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内容狭窄以及教学设计者的素养不高等[8]。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优化教材,还有考虑学习者的特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9]。根据初级和高级学习的划分,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是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学设计模式都是以目标为本的基本教学设计的,都是回答“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要怎样达到目标?”、“我们是否达到了该目标?”这三个问题来展开的[10]。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和研究,但是教学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2000 [3]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2002 [4] 林宪生.教学设计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04)

[5] sweller 认知负荷在解决问题中影响教学 [J].认知科学,1988,12(12)257-285.[6] sweller 学习负荷理论,学习困难和教学设计[J].1994,4(4);295-312.[7] 盛群力,马兰 简论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 [J].教育科学研究,2006(07).[8] 高洁,杨改学.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03].[9]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02).[10] 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第三篇:新课改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着和传递着,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教学过程,即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第四篇:整体性教学观初探

整体性教学观初探

《现代诗歌散文》模块里的散文内容统计结果是:共5个单元,精读篇目5篇,略读篇目10篇,加上思考与探究5篇关于阅读与鉴赏散文的理论,总计有20篇文章。从时间上,我们必须在10周内完成,而在其中还包括要扣去月考、期末考试、讲评考卷的时间,由此满打满算大约是8周(32课时)。这样平均起来就是每个单元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我采取了整体性教学,我的策略是“勾承整合”模式。“勾承”,即勾通承接,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整合”,即整理合并,在省颁课程纲要的指导下,结合高考知识点的教学布局大胆调整取舍。在“勾承整合”过程中,注重“选”和“组”。所谓“选”,即选择与课文相关联的资源,注重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或增或删,或详或略,或调整次序,以优化教学构成。所谓“组”,就是对选择的内容从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必要的重组,以使学习内容得以优化。其主要教学策略有:(1)整合单元主题:确定鉴赏知识的重点,确定教学主题。(2)整合单元教学: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的某一专题进行拓展、补充,以重新组合。或就同类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性进行比较阅读赏析,或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进行阅读赏析。(3)单元能力迁移: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一、整合单元主题

1.把5个思考与探究的内容整合成为9节课,把“现代散文的形与神”和“现代散文的情与理”“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作为重点。后面的散文的虚与实、疏与密专题不讲(因为从高考来说,这样的理论体系暂不做要求)。前3节课采用讲解式教学法,同时利用必修内容的课文作为例子结合,力求讲深、讲透。后6节课让学生配合预习前三篇的精读篇目,达到让学生产生初步印象和基础的理论。把精读三篇讲授完,一切的授课重点围绕此展开。

2.把《汉家寨》《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合欢树》作为批注式教学法进行。时间为3(自己批注)+2(讲解讲评)=5课时。同时要把批注式教学的注意事项和知识用半节课介绍。批注的重点分别围绕形与神、情与理、小与大展开。

3.《森林中的绅士》《葡萄月令》因为课文难度较低,可以采用自学,利用2节课。自学的内容重点是学习描写。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这两篇散文是带有记叙文的特征,描写比较多。而记叙文的描写能力可以通过模仿它们来提高。再借助2+2堂作文课+讲评课来提高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讲完再修改练习。其余的12节课时,我们就可以比较从容地完成一些配套练习和课外拓展。通过相关的辅导和讲评,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加深学习和增加阅读课外散文的机会了。

二、整合单元教学

1.运用批注式阅读学习。因为批注式阅读方法是我国常见的带着阅读者个性见解的随手之笔。我们提倡的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就可以落实了。备课组依托本校的实际设置了校本练习《五缘湾畔》,提供了各种主题的名家散文鉴赏和高考散文试题。学生就可以分别获得批注能力训练和考试答题训练了。

2.运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散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仅仅在文字上的背诵,还要能够学以致用。我们通过精读篇目作为例子,带动了一些课外篇目的学习。可以探究它们有哪些异同点,有哪些可以形成写作规律的东西,有哪些值得我们的注意的新的知识点;我们也可以探究相同写作对象和内容的不同作家的不同思想或者形式的文章。

3.运用问题教学法学习。课前学生上交预习本记录下本课的疑难点。当然,教师必须收集完问题,熟悉问题之后,教师整理归类课堂使用。从散文的“形”“神”内容的行文思路和散文表达技巧两个角度进行分类和归类,然后公布出来,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

三、单元能力迁移

在内容上,可以考虑节约时间来阅读和积累。我让学生带来了《语文读本》,让他们摘抄能够引起兴趣的只言片语,能够形成人生哲理认识的好词好句,能够模仿的优美语段……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语文的自觉学习意识增强了。

在学习方法上,运用这些创新形式:

1.多媒体教学运用。这里的多媒体指的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的视频节目。如散文朗诵表演会,加上画面、音乐手段的散文作品,或中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散文的网站,这样就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到二中的贴吧上面,然后匿名让其他同学去参与讨论,进行点评,进行打分。这样的操作让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豪地与同学交流写作的心得,获得了创作的乐趣。

3.组织学生对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开展朗读课堂。课堂中学生的投入与激情展示让课堂充满了活力。

4.请来学校一些文笔较好的其他语文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讲座。请他们谈谈创作的心得和体会,谈谈散文阅读的方法,谈谈散文创作的途径,可让学生自由提问自己写作的困惑,寻求解答。

编辑 韩 晓

第五篇:《观 潮》教学设计

学校内公开课(2005.12.14)

《观 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4、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教具准备

1.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2.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

那么古人观看钱塘江大潮场面如何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观潮》。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我们课前布置预习本课时,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识,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知识要点,让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介绍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背景: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资料内容如下:(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4、选三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B、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提问:〈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提问:

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五、课堂练习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板书设计:

观 潮

下载浅谈教学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教学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教学观

    我的教学观 ——浅谈学生的培养与转化 摘要: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怎样教,能让学生的潜力最大的发挥;育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教育教学......

    《观 潮》教学设计

    《观 潮》教学设计 白淑军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

    观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 第一课《观猎》教学设计 执教者:邹春艳 一、教学目标 1、基本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揣摩诗歌语言......

    《大学语文》整体教学观

    【摘 要】本文在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定位的基础上,谈到对所用教材的基本认识,重点阐述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多维度、广视角......

    孔子教学观研究

    孔子教学观研究 ——与现代教学的结合点 *** ** 【内容摘要】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传播到东亚及世界各国,今天他又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名人,古代大教育......

    数学教学感观

    数学教学感观 叶俏 通过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而创设的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它不仅包括多媒体、游戏、实物操作等类型,而且包括教师的手势、体......

    新课改,新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的核心是仓库理论,它以教师为圆心,把学校当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把书本当作主要教学内容,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工具,把分数看成是评估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

    九大教学本质观

    一、特殊认识说 特殊认识说是一种影响很大,认同者最多的教学本质观。该观点最初起源于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在解放初期学习苏联教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