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反思
通过对《教学实践与理论》资料与讲座的学习,对比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发现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之处,现在分析其原因及改正的策略及方法如下。
首先,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中的“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设计中,个人往往更加趋于“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得到发展”。对于后进或学习特困生在课堂教学以及设计中....
考虑不足。这一点使得大部分学生有了发展,但是,对于极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改正策略与方法:应该及时改变这种不正确的观念。
第二,对于三维目标的描述,用语上有时候欠妥。如对“内容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可能描述中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描述和用语不够准确。改进办法:认真学习,加强训练,用语与实际中达到吻合。
第三,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的设定始终拿捏不准。通过学习使我真正理解了这个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其内容如下:
情感:认同感、同情感、怜悯感、憎恶感、自豪感、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美感,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等。
态度:探索创新、求真务实、是非分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真理与谬误、科学与愚昧、正面与反面)、崇尚科学、不畏强暴、不惧怕困难和挫折、尊重事实、尊重文化差异、尊敬他人等。
价值观:健康积极的人生理想,正确理解、认识人生、生命的意义和事物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
改进办法:实际合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才是教学中需要的,因此,了解学生,结合学生实际,设定该目标。
第四,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和方法方面。“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通过提供材料,提示思路、方法等,搭建学生认知的平台。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使其获得成就感、荣誉感。”个人认为,自己做得还算不错。但是,认真比对,还是发现给学生设置的平台不够或不合适,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解决办法:充分了解学生,设置合适的认知平台,提供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第五,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非常有必要。现在要单单通过自己努力解决教学任务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今后我也要多跟其它教师合作,多探讨研究多交流,互相切磋。同时,加大网络阅读量,上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与经验。这是取长补短的最佳方式,同时,向这次的学习与交流的培训,也是自己增长知识的大好机会。
解决的统一策略是:
1、多实践、探索,寻找合适的目标创设模式,让目标更容易达到与完成。
2、结合学生实际,设置与创设合适的物理学情景,让学生感悟物理,理解物理,喜欢物理,到研究物理。这一点必须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所处环境,个人喜好等等。做到有的放矢的开设活动及完成目标。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加大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做到“同行是朋友,资源可互享”。
4、我现在打算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各种教学办法,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教学方法,才能在新课改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贵州省关岭县上关中学喻波
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理念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虽然知道新理念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定位在主体的地位上,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没有做好,没有做到位。
七年级有一堂课是“调查身边的生物”,我在上这堂课时,先将校园内的景观植物名称告诉学生,然后将学生带到校园内介绍各种景观植物,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现在我对照新理念的要求,觉得这堂课自己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引导的地位,被动地学习,没有达到本堂课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调查)。如果按照新理念的方法教导的话,我觉得应该先将调查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告知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调查,当有不认识的植物时,自己想办法弄清楚。当学生调查结束,询问学生调查的过程,从中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调查这种方法。最后,再给学生介绍校园里景观植物。
第三篇:自己写的 课堂教学反思
阶段课堂教学反思
李秀玲
本学期将近2个月了,我自己在课堂中尝试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它的好处正好和我一向推崇的“让学生自己做主”不谋而合,在进一步的摸索和使用中有一些体会经验教训,叙述如下:
一、学生的自学环节的变通。学生自学需要充足的学习时间,课堂上稍显不足,所
以我把它放在课前,例如家庭作业有时候是预习作业,午休拿出10分钟,自
习时间等。在课堂上保留充分的思考时间,带着问题和任务,等待着表现自己,这种氛围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精讲尽量少。课堂新知识的传授很重要,我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让
学生发表预习中对知识的看法,提出疑难,现场答辩,学生相合交流解释,二
是教师当堂解答疑难的知识点和数学题。总之,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尽量
隐身,关键时现行。
三、学困生的解决措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更好的重视学困生,在课堂上教
师花最大的精力观察他们的动向,帮助他们,组长在在自学阶段也给组员帮助,反馈阶段,教师就中低档次的题目尽量先让学困生完成,完不成的才让优秀生
负责当堂解释。
总之,让学生自学、当堂训练,教师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组织教学,用于关注后进生,用于督促检查,用于个别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013年11月
第四篇: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
312353
朱钧祥
在我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没有什么教学经验,驾御课堂的能力不够,不自觉的采取了我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模式。对于课堂教学只求讲的全面就行,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习题求多,没有过多的方法教学,结果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导致学生的能力较差。进行了强化之后虽然短期效果不错,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通过这几年的磨砺,特别是2001年参加了绍兴市优质课并取得第一名,以及参加了浙江省及全国优质课比赛与观摩等。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学生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概念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细心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想,积极参与等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思维才能得到培养,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掘,造就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主体式教学模式,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导演而不是主演,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要尽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应一改以前教学中我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模式,处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其自主学习。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主要包括了导入、导阅、导思、导创、效果反馈等几个过程。导入时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阅前要选择确定好阅读提纲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后教师展示出导思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导创是导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符合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效果反馈是教师通过提问、出示达标练习题,举出生活事例让学生分析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本节所学的知识,并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下面我具体以高二化学教材中《苯》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展示我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苯的发现史: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却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了五年的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苯——一一种无色油状液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展示一瓶纯净的苯)
二、导阅,依据以下阅读提纲阅读课文。(1)苯的物理性质(2)苯的组成(3)苯的结构
三、导思,要求学生看书后思考下列问题:
(1)已知苯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苯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气体密度的3倍,如何确定苯的分子式?
(2)苯可能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试一一写出。(3)这些结构合理吗?如何验证其是否合理?(4)苯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四、导创,利用已有知识,学生可轻松解决“导思”当中的第一个问题,确定其分子式为C6H6。继而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的局限,根据苯发现当时仅存的“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写出可能的多种结构简式。
第五篇: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课堂效率
每堂课结束后,结合教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哪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哪些又是充分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响应,获得了很好的反馈。教师应该总结课堂成果,完善正确的,学生喜欢的内容,修改那些没有达到效果的片断,思考如何改进。这样教师的教学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同时学生也会越来越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除了在实践课堂中不断提高和改善自己,同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教师要多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要运用教学理论来思考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会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拓展自己的教学观念,并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教学互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宗旨,而只有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起来,才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成效和最多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不仅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从学生身上得到新的启发。作为教师,我们应坚持以“教学互动”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付诸实践,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真正实现教学中的提高和发展,实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