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
《细胞的生活》一节的教学反思
李红丽
一、成功做法,《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
1、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由小长到,液泡由小变大的过程、细胞分裂一个变成两个的过程、细胞逐渐衰老原生质死亡的过程,吸引学生的眼球。
2、探究细胞中物质组成环节,设置四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3、对能量转换的教学,通过搓手环节体会能量转换过程,贴近学生生活,这是冬节常做的取暖动作,实际、实用、直观。
二、教育机智。
1、在处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知识点时,先是请同学演示一小勺高锰酸钾溶于水的过程,再播放小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扩散,实物与课件结合,形象直观。
2、在能量转换器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如果把一些汽油倒入烧杯中,能不能见证汽油中的能量转换成动能、热能释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进入生物体内的转换必须依靠能量转换器完成。
三、学生问题。
1、碘液遇到淀粉变蓝是淀粉的特性,马铃薯片上面为什么会变黑呢?
2、花生种子燃烧,剩下的是无机盐,那么烧掉的物质是什么呢?
3、水果中除了糖分和水分以外,还有什么成分呢?
四、不足之处,教学反思《《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有的组不愿意展示,可能是在分组时分工不明确造成的,小组长没有发挥作用。
五、学习心得。
1、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在品鲜果猜成分的环节,有的班级品尝的是桔子,就出现,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说出水分和糖分,之后改成品尝的西瓜,就没有出现不同答案的小组了。
2、实验要反复推敲,满足学生认知。把碘液滴加到马铃薯片上,呈现黑色是淀粉中的支链淀粉大量存在,而且不溶于水,改为把马铃薯切成丝,放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碘液,蓝色清晰可见。
通过不断反思,不断磨课,才理解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意义,时刻把学生放在心里,教师的活动都是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看做是和教师平等的主体对待。
六、感谢帮助过我的领导和朋友们
《细胞的生活》一节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多,从水果、花生、瓜子、马铃薯以及培养皿、碘液、滴瓶、酒精灯、托盘、小木块,都是我的老师朋友们和我一起准备的,在备课中无论从教学设计、准备实验材料、还是试讲、上课,都得到学校领导和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成任务,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为我生活在继电初中这样的集体光荣与自豪,感谢第三中学生物教研组的支持与配合,我无以为报,唯有努力教好书!
第二篇: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田小刚
细胞的生活这一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正常全部老师交的话一课时时间太仓促,所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有时间认真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自学课本5分钟。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更加有目的了。
由于备课时间比较匆忙,制作的课件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借鉴他人的课件。其中的主要知识点梳理得不是清晰,但是练习部分比较好。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学生容易理解,在容易掌握的知识点上,及时给学生鼓励评价,学生更积极大声回答问题了。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比较抽象难懂。我化难为易,在讲明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并举例后,询问能量转换器有哪两个?植物有而动物没有的是哪一个?引出叶绿体,再诱导他们讲出叶绿体和线粒体。总体提问,连环提问,并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满了欢乐。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我先简单介绍了克隆羊多利。然后让他们辨别ABC羊,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讲出克隆过程,再让它们总结出这使用了什么技术,然后再问,它是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拓展了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学生聚精会神。
整体来看,学生的学习情趣比较浓厚,设计的问题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容易发动脑子去寻找答案,也能独立思考问题,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手段新颖能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深难度的题型,也设计简单题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要坚持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强的地方很多,如:在自由讨论,各自发表意见的时候,要加强组织教学;对学生小组的评价要鼓励,树立榜样。
通过练习反馈,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该节知识。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不足之处是课件制作还需要提高,要及时巩固学生刚学到的知识。
第三篇:细胞的生活 教学反思 (最终版)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在生物课的教学中,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以下结合《细胞的生活》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情况具体总结一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体会: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社出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此外,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该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同时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此外,在新课标的教学中,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去实现课标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第四篇: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观察植物的细胞》教学反思
在《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七、教学反思
关于请学生站着操作,一方面,初一的学生个子本身比较矮,站着操作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根据站着的人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全班已经成功完成观察的学生人数,更好地掌握上课的进度。当然,这个阶段不能时间太长。
虽然已经学习过使用显微镜的有关内容,也亲自操作过显微镜,但由于遗忘和不熟练,学生在观察时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实验报告的作用在这里尤其突出。它的使用便于学生条文清晰地发现自己实验中的问题所在,也便于教师、其他成功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而教师、成功学生的鼓励、帮助、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全体学生都顺利完成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课后把该实验报告上交,可以很好地让老师了解所有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细胞》一节,我按计划组织全班复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我说:“同学们都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到底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却从没见过,本节课我们将借助显微镜一睹细胞的芳容……”上节课学生只是用显微镜看了玻片上的“上”字,总觉得不过隐,听说现在可以见识一下神奇的细胞,心里是何等的兴奋啊!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已经按捺不住了,纷纷好奇地拿起实验桌上整片的洋葱鳞片叶等往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放,都迫不及待地想到细胞王国遨游……
没想到,刚上课就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看着这意料之外的一切,到底该不该用纪律去强制学生停下来,继续听我讲述临时装片的制作以及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呢?我犹豫了一下,忽然想到,让学生先尝试一下不是更好吗,于是我决定把计划中由我讲述的“生物材料需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看清细胞呢?”这个问题改为由学生自己探究,于是我不动声色,让孩子们继续看下去。
2分钟之后,学生们陆陆续续地抬起了头,满脸疑惑地相互询问:“你看到吗?细胞是啥样子的?”、“黑黑的,什么都没看见!”、“我也是,到底怎么回事?”、“明明对好光,可就是看不见。”……
大家都热切地把目光投向我,希望我能帮帮忙,可是,我把问题又抛回给他们:“是啊?为什么我们没看见细胞呢?请你分析是什么原因?”话音刚落,课室里就沸腾起来了,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说:“细胞太小,可能放大倍数不够。”反驳的声音马上就出来了:“课本说虎克用140倍的显微镜就看到了软木里的细胞,我们组刚才用的已经是150倍了。”另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我们组用高倍镜试过,还是没看到。”接着,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是因为这些材料外面裹着一层皮,遮住了里面的细胞。”不少人在点着头,表示赞同,我插了一句:“可表皮本身就是细胞组成的呀。”课室里又再度议论纷纷,有个男生忽然醒悟过来似的,一边高高举起手,一边喊着“我知道了,刚才把材料放进去后,突然变得漆黑一片,我想可能是材料太厚了。”我对这个学生的想法给予了肯定。至此,水到渠成,这个知识点已经不必我去讲述了,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生物材料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非常薄……
课堂是开放的,是生机盎然的,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观察、凝神的沉思、叽叽喳喳的讨论、激烈的争辩……其间折射出了孩子们的自信和成功感,也让师生都共享了教育的幸福。
课后我仍为自己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不压制,不漠视,而是能巧妙地与预设融合而感到欣慰。一个巧妙的引导使同学们经历了一次来自他们自身内心所需的探究,在这样的主动探索中他们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假如当时我只想到我的预设,只想到自己的进度而把孩子们急于探索的热情扑灭,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情感将受到多大的打击啊!
《观察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李文静老师:1演示时不要帮学是操作,也不要做过多讲解。让下面的学生指正,然后老师小结。
2由于紧张“撕”写错了。
3玻片都可分为永久的和临时的,不止是装片这样分。
4盖盖玻片是如果产生了气泡,但气泡的特点没有讲清楚。5滴碘液后吸水纸放置在哪里,需强调盖玻片的另一侧。6绘图时细胞不能先画圈,只能用细圆点表示。
7时间安排不当,植物细胞的结构没有讲完,略显仓促。
陈小云老师:1显微镜的镜箱不能放在讲台上,应在试验台左下放或者右下方。
2观察视野时应强调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3不能替学生完成操作步骤,否则起不到复习的效果。
4做零时装片的7个步骤要强调学生记录。
5临时装片的材料不能写“撕”应该写“取”,应为不是所有材料都可以撕。
6细胞的简体画应该带挂图。如果是自己画,图必须大。
7汇报课前应先请师傅反复听课,再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一堂完美的汇报课。
彭敏老师:
1上台观察临时可请2、3个同学为代表,然后问他们看到的内容。如果全班同学轮流上台,时间太仓促,观察不清楚。
2活细胞和死细胞的比较不用提及。
3有些习惯需要改正。例如:语言重复,会使学生厌烦;扩音器不要用手拿;讲课要有激情;课堂气氛不要太严肃;由于紧张所做的一些动作讲课时不能有。
总体来说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课堂时间要安排合理。课堂诸多细节需要注意。一些习惯需要改正。知识点不能有任何遗漏和差错。应该努力使课堂气氛活跃。
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
第五篇:《走近细胞》教学反思
本章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少数人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课余的时间,认真复习了初中的“练习使用显微镜”内容,还根据课本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